當前位置:華人佛教 > 佛教放生 > 放生文庫 >

不能不信因果

  不能不信因果
 
  信佛重要,還是信因果重要?我個人認為:寧可以不信佛,但不能不信因果。因為不信佛,佛祖不會氣惱怨怪我們,降罪傷害我們,所以信佛固然對人生有很大的助益,不信佛也不會產生不好的后果。但是不信因果、不明因果、不知因果、不順因果而行,則后果不堪設想。因為“因果”是亙古今而不變,歷萬劫而常新的真理。大至國家興衰,小至個人得失,追根究底,其中的一切過程,惟有“因果”二字才能予以說明。
 
  所謂“種瓜得瓜,種豆得豆。”即使是變種接枝,也有變種接枝的結果。像三皇五帝、文武周公、孔孟諸子,并非出身權貴世家,但由于懂得“因果”,知有所為,所以能成圣成賢,模范千古。夏桀、商紂、周幽王、秦始皇,乃至大建佛寺,擁護佛教的石虎、隋煬帝等,雖然掌握政權,坐擁山河,但由于違背“因果”的善惡法則,專制暴虐,殘忍成性,所謂“天作孽,猶可為;自作孽,不可活”,最后逃不過“因果”定律的制裁,所以不但自己喪失性命,遺臭萬年,甚至招感國家滅亡、朝廷傾覆的厄運,寧不悲乎!
 
  猶有甚者,因果報應延及生生世世,及至惡業(yè)盡消,方得休止,即使以“神通第一”著稱的目犍連,也無法敵過宿世業(yè)障,被外道梵志以瓦石擊死;而至尊佛陀,雖已圓滿菩提,但由于夙業(yè)猶存,所以有木刺穿足、空缽而回、頭疼背痛等災難。經云:“善惡之報,如影隨形;三世因果,循環(huán)不失。此生空過,后悔無追。”所以智者無不以因緣果報之理則作為殷鑒。
 
  過去一個小偷在偷椰子的時候,被椰園的主人逮個正著,小偷辯解道:“我沒有偷你的椰子,因為我偷的是樹上的椰果,你種的是地下的椰種。”樹上的椰果和地下的椰種難道沒有關系嗎?所謂:“長安不是一天造成的。”從大陸到臺灣,貪污腐敗的“因”,造成河山易幟的“果”;省籍沖突的“因”,造成二二八事變同胞互殘,族群等爭斗不已的“果”,始作俑者能無悔乎?蔣家和毛家對國家社稷的功過姑且不論,但觀其后人種種不幸,“因果”之間的關聯(lián)實在不可思議。
 
  自古以來,許多人正像那盜取椰子的小偷一樣,只看到結果,而不追究原因,以致于濫起無明迷惑,再造新業(yè)罪殃,致使受苦無窮,“惑業(yè)苦”因果循環(huán),無有止期!像目前全球犯罪年齡普遍降低,青少年作奸犯科者日益增加,許多人指責老師不善誘導,但父母的身教又如何呢?目睹世風日下,許多人慨嘆人心不古,但誰能體會媒體也有責任呢?政經動蕩不安,許多人遷怒于彼,但自己可以置身事外嗎?各地天災人禍不斷,許多人怪這怪那,但人類是否洞察到殺業(yè)深重的原因呢?
 
  懂得“因果”的人,見到山林河川遭到破壞,就知道社會大眾對大自然的財富不知妥善保護,有一天地球將反撲人類;見到兒童在路邊戲耍小魚小蝦取樂或玩弄蟬兒、蜻蜒、蝴?、金龜,就知道長大成人對于生命的價值不予重視,有一天社會將亂象頻起。偈云:“我肉眾生肉,名殊體不殊,原同一種姓,只是別形軀?鄲缽乃,甘肥任我需,莫教閻老斷,自揣應如何?”“千百年來碗里羹,怨聲如海恨難平,欲知世上刀兵劫,但聽屠門夜半聲。”這都說明了“因果”昭然,絲毫不爽,我們能不謹慎規(guī)范身口意業(yè),念念警惕嗎?
 
  社會人士不懂因果,苦迫交煎,猶可認為愚癡;但有時見到佛教人士也不明因果,迷惑造業(yè),真是感慨無已。像信徒布施,施錢獻力,我們?yōu)槭裁匆砬?a href="/remen/jileshijie.html" class="keylink" target="_blank">極樂世界勞煩阿彌陀佛代替我們報償呢?一些寺院只知要求信徒無相布施,但自己有無相的修為來接受供養(yǎng)嗎?行腳于寺院殿堂、寬廣庭園之中,是否想到自己應如何延續(xù)前人的播種,期使結出豐碩果實,以為報答古圣先賢?一些教徒利用佛教資源,大力提倡社會公益,但自己在教內自私自利的行徑又如何啟發(fā)大眾?
 
  記得小時候看到民間廟觀墻壁上描繪“十殿閻王”、“刀劍油鍋”的情景,“因果”報應的觀念深植心中,至今難忘。及至稍長,剃度出家,參加法會,誦到《瑜伽焰口》中的文句:“近代先朝,帝主尊榮位,勛戚侯王,玉葉金枝貴,宰執(zhí)中宮,?女嬪妃類,夢斷華胥,來受甘露味;國士朝臣,經緯匡時世,牧化黎民,未遂忠良志,失寵懷憂,謫降邊邦地,戀國游魂。”更覺“因果”業(yè)報歷歷不爽,故而時時引以為誡。
 
  一九四九年,初來臺灣,掛單中壢圓光寺,?吹阶〕置罟虾蜕袑懸皇踪收Z送給信徒:“三寶門中福好修,一文施舍萬文收,不信但看梁武帝,曾施一笠管山河。”在敬信之余,心中亟思:佛教本身固然是上好的福田,但身為佛子的我們如何將這塊福田的價值發(fā)揮到極致?一九五四年,慈航法師舍報圓寂,恭讀遺偈:“法性本來空寂,因果絲毫不少,自作還是自受,誰也替你不了。”在感念慈老生前種種行誼之余,更加提醒自己要不昧“因果”,慈悲利眾。后來我在世界各地創(chuàng)辦佛教學院,期能紹隆佛種,報佛深恩于萬一;我每年舉辦僧伽講習會、寺院行政講習會等等,藉此促進教內的交流;我設立佛殿講堂、養(yǎng)老精舍、墓園設施、義診醫(yī)療,希望所有對佛教有貢獻的人都能往生佛光凈土,讓他們的善心好“因”都能在此生享受善美的“果”報。
 
  如今眼看世事滄桑,歲月無情,深深感到“因果”不是哲理,而是一種宇宙人生的真相。日常生活中的衣食住行,乃至人我相處、道德健康、經濟等,都各有其因果關系。例如腹饑進食,進食是因,解饑為果;口渴喝水,喝水是因,解渴為果。我們絕對不能強求喝水可以解饑,進食可以解渴,因為那不合乎“因果”的法則。
 
  常聽一些人說:“我每天燒香拜佛,為什么身體多病呢?”“我信佛如此虔誠,為什么錢財被人倒了呢?”“我吃齋念佛,為什么生活感到不順利呢?”“我每天打坐參禪,為什么命運多舛呢?”我聞言不禁覺得奇怪,佛門不是保險公司,只知道一味祈求佛菩薩加被,自己的言行卻違背“因果”,怎能得到好報呢?所謂“種如是因,得如是果”,信仰有信仰的因果,道德有道德的因果,健康有健康的因果,經濟有經濟的因果,我們不能錯亂“因果”。想要身強體健,必須注重飲食、運動,培養(yǎng)良好的生活習慣;想要事業(yè)成功,必須精進勤奮、把握機會、分析市場趨勢;被人欺騙,應該先檢討自己是否貪小便宜,傷害別人;遭到扒竊,應該先反省自己是否太過招遙,將錢財露白,甚至或許前世有欠于他。
 
  也常聽一些人說:“某甲經常布施行善,但是為什么如此貧窮呢?某乙為非作歹,為什么這么富有呢?”經云:“善有善報,惡有惡報,不是不報,時辰未到。”因果業(yè)報有現(xiàn)報、生報、后報,就好比植物有春種秋收,有一年生,有多年生。“因果”業(yè)網比植物的生長因素更為錯綜復雜,之所以遲速不一,輕重有別,其間的“緣”也很重要,好比一顆種子,即使再好,也需要沃土、陽光、空氣、水分、剪枝、施肥,才能茁壯成長,開花結果。世間之事亦然,一個人具有才華固然是一個好“因”,但也要加上好“緣”,才能得到好的結“果”。一個人素行不良固然是一個惡“因”,但如果能加上一些好“緣”,也可以改變因與果之間的關系,或許會減輕將來的惡“果”。所以,當我看到一個人才,總是在心里想如何給他一個好的因緣,讓他能夠早日成就;當我看到冥頑眾生,也常思如何循循善誘,給他改過向上的機會。
 
  社會上有些人見到親友的輝煌成就,不但無視于這是多少“因緣”的耕耘得來的“結果”,卻在一旁說風涼話:“他不知道用什么手段發(fā)了這筆橫財!”“他不知道怎樣攀緣上司,才獲得升遷!”甚至有些人看到正信宗教蓬勃發(fā)展,不但無視于宗教凈化人心方面的成效,卻帶著嫉妒的心態(tài)大加撻伐,貶抑抹黑。每當目睹此情此景的時候,心中不免感慨萬千,一個社會如果連善美的宗教都容不下,如此惡“因”還能奢求進步發(fā)展的善“果”嗎?
 
  佛光山開山三十多年來,有的人只見到出家法師眾多的“果”,卻沒有看到我們多少辛苦培養(yǎng)僧才的“因緣”;有的人只見到在家信徒眾多的“果”,卻沒有看到我們花了多少心思教育信徒培植的“因緣”。三、四十年來,我看到千萬僧信和佛光山緊緊結合,一起成長,心中感到無限欣慰;但也看到少部份的人由于因緣不順,為了一句話、一件事、一個臉色、一個神情,離棄寶貴的信仰,甚至倒行逆施,妄語謗法,上焉者懂得及時追悔,猶可挽救;下焉者一路錯誤到底,終至萬劫不復的地步。所謂“差之毫厘,失之千里。”吾人對于世事“因果”豈可不明辨慎思?
 
  佛教的“十來偈”說得好:
 
  端正者從忍辱中來,貧窮者從慳貪中來,
 
  高位者從禮拜中來,下賤者從慢中來,
 
  喑啞者從誹謗中來,盲聾者從不信中來,
 
  長壽者從慈悲中來,短命者從殺生中來,
 
  諸根不具者從破戒中來,六根具足者從持戒中來。
 
  短短數(shù)語,說明了禍福窮通的緣由,所以了解“因果”可以助人樂觀進取。像我生來歌喉五音不全,說話鄉(xiāng)音難改,自忖這與往昔“因果”有關,便不會惱怒生氣;受到別人的冤屈傷害,想到此乃宿世“因緣”所致,便不會灰心失望。經云:“欲知前世因,今生受者是;欲知來世果,今生作者是。”又說:“隨緣消舊業(yè),更莫造新殃。”雖然宿世的惡業(yè)形成今世的障礙,但我深信只要肯耐心培養(yǎng)當下的善緣,改善過去的惡因,未來必定有無限的希望。所以,我學習發(fā)展其他長處,努力讀書以撰文和人結緣,由于有了這個“因緣”,結“果”文學的鑰匙為我開啟了一扇寬廣的天地;我學習堅守承諾,永不退票,由于有了這個“因緣”,結“果”獲得許多人的信任;我學習給人歡喜,滿人所愿,由于有了這個“因緣”,結“果”許多人都樂于和我共事;我學習堅忍不拔,吃苦耐勞,由于有了這個“因緣”,結“果”沖破了許多難關。
 
  懂得“因果”,可以讓我們勇于面對挫敗。記得過去由于年輕氣盛,只知直心講理,不知人情世故,每遇阻難當前時,三思反省,才發(fā)覺自己在無意中傷害了別人,所以我學習改變立場,改善關系,有了這個“因緣”,結“果”贏得許多珍貴的友誼。

精彩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