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dāng)前位置:華人佛教 > 佛教放生 > 放生文庫 >

佛教為什么倡導(dǎo)“放生”

  佛教為什么倡導(dǎo)“放生
 
  很多人常對佛教的放生很不理解,通常比較集中的問題是:“你們放生了,難道它們就不死了嗎?”“你們放生,那邊就有人釣、有人撈,這樣有什么意義?不如去資助失學(xué)兒童。”“你們放生,就會有人去逮來鳥兒魚兒讓你們放,他們就會掙你們的錢,這樣放生有意義嗎?”我相信不了解放生的人都會問出一堆這樣的問題,這是非常正常的,因為這些問題以前我也有。
 
  其實,在佛教沒有傳入中國以前,中國古時候就有放生的民間習(xí)俗。在《列子 說符篇》記載:“正旦放生,示有恩也。”可見元旦節(jié)日放生,古已有之。而且在《說符篇》中還記載:“客曰:‘民知君之欲放之,競而捕之,死者眾矣。君如欲生之,不若禁民勿捕,捕而放之,恩過不相補矣。’簡子曰:‘善!’”意思是說:老百姓知道帝王要放生,因此競相去捕捉,因捕捉的過程而死亡的動物很多。帝王如果要放生,不如下令禁止老百姓捕捉。捕來再放,功德和過失不就相抵了嗎?哪里還有功德呢?
 
  可見,古時已出現(xiàn)專門捕魚鳥以供放生的人。佛教傳入中國以后,亦大力提倡放生,并與中國原有的放生習(xí)俗相融合,發(fā)展為放生法會。所謂放生,意思就是:贖買被捕之魚、鳥等諸禽獸,再放于池沼、山野之中。
 
  救人一命,勝造七級浮屠。這是所有中國人都耳熟能詳?shù)囊痪涑烧Z。浮屠就是佛塔,佛塔以七級為最尊貴,佛經(jīng)上說:建造佛塔的功德非常的巨大。而救人一命的功德要遠(yuǎn)遠(yuǎn)超過建七級佛塔的功德。同樣的,救任何一條生命,功德都非常的巨大。
 
  佛教提倡放生,源于《梵網(wǎng)經(jīng)》所列四十八種輕戒中第二十“不行放救戒”;“若佛子以慈心故,行放生業(yè)”,“故常行放生,生生受生常住之法”。意思是說:佛教弟子應(yīng)以慈悲心去做放生的事情,因為無始以來,一切眾生都做過我們的父親和母親,我們生生世世都是由他們所生,所以六道的所有眾生都是我們的父母;若見世人殺畜生時,應(yīng)方便救護(hù),解其苦難。
 
  關(guān)于放生救護(hù)之法,諸經(jīng)多有記載,如《金光明經(jīng) 流水長者子品》稱,流水長者子救起瀕死之魚,與之水、食,為其解說大乘經(jīng)典,諸魚聞經(jīng)后,皆生忉利天。又《雜寶藏經(jīng)》卷五說,一沙彌因救起漂流水中之諸蟻子,而得長命之果報,這種放生能增壽延年的觀點至今仍對中國社會有很大的影響。
 
  放生的根本意義在于:將瀕死的眾生從死亡的恐懼中暫時解救出來,并且通過誦經(jīng)的過程,使它們能有機(jī)緣聽聞到佛法,并因此種下解脫的種子,使它們可以最終脫離輪回
 
  佛教的放生,是與戒殺、念佛之行儀緊密相連的。戒殺是五戒十戒等之第一戒,向來為佛教弟子所嚴(yán)守。南朝齊、梁之際,佛教弟子即依據(jù)《楞伽阿跋多羅寶經(jīng)》卷四中“不應(yīng)食肉”之語而行斷肉。梁武帝就曾下詔禁止殺生,又廢止宗廟供獻(xiàn)犧牲之制。
 
  我國大規(guī)模放生始于天臺智者大師。智者居天臺山時,為令臨海居民莫以捕魚殺生為業(yè),曾自舍身衣,并勸募眾人購置放生池,復(fù)傳授池中族類“三皈戒”,為彼等說《金光明經(jīng)》、《法華經(jīng)》等,以結(jié)法緣,從而開天臺放生法會之先河。
 
  其后,唐肅宗于乾元二年(759)下詔,在山南道、劍南道、荊南道、浙江道等地設(shè)置放生池八十一所。宋真宗天禧元年(1017),敕令天下重修放生池。天禧三年,天臺宗遵式奏請以杭州西湖為放生池,自制“放生慈濟(jì)法門”,于每年四月八日佛誕日舉行放生會,為天子祝圣。天圣三年(1025),四明知禮亦奏請永久成立南湖放生池之佛生日放生會,并撰《放生文》以定其儀規(guī)。此后,放生習(xí)俗徹底佛教化了,并經(jīng)久不衰,F(xiàn)在漢傳佛教通行的《放生儀規(guī)》,是依據(jù)《金光明經(jīng) 流水長者子品》的大意編撰的。
 
  一般說來,按現(xiàn)行漢傳佛教《放生儀規(guī)》,放生全過程可分為灑凈頌偈、說三皈依、放生發(fā)愿三個程序:
 
  (一)灑凈頌偈放生儀式開始前,于放生處設(shè)香案,備凈水楊枝,中供觀世音菩薩像。放生儀式開始,眾等即以慈眼視諸眾生,念其沉淪,深生哀憫,復(fù)念三寶有大威力,能救拔之。法師手執(zhí)水盂,默念想云:一心奉請十方慈父,廣大靈感觀世音菩薩,降臨道場,加持此水,具大功勛。灑沾異類,念彼身心清凈,堪聞妙法。法師邊灑凈水邊頌《香贊》:“楊枝凈水,遍灑三千,性空八德利人天,福壽廣增延。滅罪消愆,火焰化紅蓮。南無觀世音菩薩摩訶薩,南無觀世音菩薩摩訶薩,南無觀世音菩薩摩訶薩。”然后三稱“南無大悲觀世音菩薩”。頌畢,法師與大眾同誦《大悲咒》若干遍,并且于眾生靈處邊繞行邊灑凈水。接著,再誦《心經(jīng)》一遍,《往生咒》三遍,三稱“南無甘露王菩薩”。
 
  (二)說三皈依法師拈香,啟請盡虛空、遍法界十方常住佛法僧三寶。然后,法師代這些水陸飛行、為他網(wǎng)捕、將入死門的諸眾生行懺悔,懺悔畢持咒。接下來,法師向眾生傳授皈依,法師開頭說:“諸佛子,汝等不聞三寶,不解皈依,所以輪回三有,今墮畜生。我今授汝等三皈依法,汝今諦聽。”然后法師說一遍,大眾答一遍,如是三遍。“三皈依法”的核心內(nèi)容即是:皈依佛,皈依法,皈依僧。法師授“三皈依法”后,再說“十二因緣”,以令眾生“了知生滅之法,悟不生滅之法”;再為眾生稱“四弘誓愿”,望其“依佛發(fā)愿,依愿修行”。發(fā)愿詞為,先誦“眾生無邊誓愿度,煩惱無盡誓愿斷,法門無量誓愿學(xué),佛道無上誓愿成”三遍,再誦“自性眾生誓愿度,自性煩惱誓愿斷,自性法門誓愿學(xué),自性佛道誓愿成”。然后,法師又為眾生稱贊如來吉祥名號,令其“永離三途八難之苦,常為如來真凈佛子”。
 
  (三)放生發(fā)愿法師在放生前對眾生叮嚀道:“唯愿汝等,既放以后,永不遭遇惡魔吞噬、網(wǎng)捕相加,獲盡天年。命終之后,承三寶力,隨緣往生,持戒修行。”又說:“更愿放生,菩提行愿。念念增明,救護(hù)眾生。……愿捕生人等回心向善,同得解脫,共證真常。”最后,法師拈香念佛,將眾生靈輕輕放去。大眾即同念回向偈:“愿以此功德,莊嚴(yán)凈土,上報四重恩,下濟(jì)三途苦,若有見聞?wù),悉發(fā)菩提心,盡此一報身,同生極樂國。”
 
  由于放生既源于我國古代民俗,又有佛教經(jīng)典的依據(jù),因此放生在我國民間和佛教界均有相當(dāng)深遠(yuǎn)的影響,留下了許多膾炙人口的有關(guān)放生的詩文。宋代陸游詩云:“血肉淋漓味足珍,一般痛苦怨難伸。設(shè)身處地捫心想,誰肯將刀割自身?”元代趙孟?詩:“同生今世亦有緣,同盡滄桑一夢間。往事不堪回首論,放生池畔憶前愆。”這些詩文寓意深刻,發(fā)人深省。
 
  一般說來,放生是寄托著深厚的佛教意蘊,因而是十分莊嚴(yán)的,但在其傳播過程中亦出現(xiàn)了一些與放生原旨不符的流弊。比如,放生中出現(xiàn)重虛文而不重實質(zhì)的現(xiàn)象;又比如,一些人專門從事捕捉禽獸鳥魚,以供放生之用。
 
  基于此,歷來放生均提出一些注意事項,其要大抵為:第一,放生無定物,即無論陸走飛禽,即量力買放;第二,放生無定日,雖有的規(guī)定每月一次或佛誕日舉行,但萬不可限定時日,以免有人專門于此日前大量捕捉生靈;第三,放生無定處,即不要受儀規(guī)的束縛,遇有特殊情形,即可隨處放生,只要稱念佛號加以接引即可,不一定要舉行完整的儀式。
 
  如果沒有出家師父帶領(lǐng),或者自己不知道放生儀軌,也是可以放生的。通常贖買回來的魚類鳥類,可以為它們誦六字大明咒、百字明等日常課誦經(jīng)咒,如果有甘露丸,可以將甘露丸溶于水中,這樣可以利益到水族眾生?傊欢ㄒ约喊l(fā)愿救贖它們。
 
  佛教弟子應(yīng)該熟悉自己傳承的放生儀軌,這也是平時學(xué)習(xí)要注意積累的。雖然佛教弟子放生是不求功德的,但是因為放生確實可以為我們積累功德,因此簡要講一下放生的功德。中國有句老話:人多力量大。這話放在放生這件事情上,最恰當(dāng)不過了。一人的力量有限,眾人的力量無限。
 
  打一個比方:一個人放生一條魚,他就為自己累積一份的功德。如果是十個人贖買十條魚一起放生,那么每一個參與者都為自己累積了十份的功德,雖然你只出了一條魚的贖買金。此外,別人放生,你在旁邊隨喜贊嘆,一樣有功德的。
 
  當(dāng)我們把放生的這些功德,全部的回向給法界眾生的時候,這是最最如法的佛子行為。千萬不要有這樣的想法和做法:大家一起放生的時候,一些人一擁而上,爭搶自己出錢贖買的那一份魚類鳥類,以為這樣才算自己的放生,才會有自己的功德。這種認(rèn)識是非常錯誤的,如果是這樣的發(fā)心,那么功德就會大打折扣。所以一定要注意這點。

精彩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