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剛經(jīng)

《金剛經(jīng)》是佛教重要經(jīng)典。根據(jù)不同譯本,全名略有不同,鳩摩羅什所譯全名為《金剛般若(bōrě)波羅蜜經(jīng)》,唐玄奘譯本則為《能斷金剛般若波羅蜜經(jīng)》, 梵文 vajracchedika-praj?āpāramitā-sūtra。《金剛經(jīng)》傳入中國后,自東晉到唐朝共有六個譯本,以鳩摩羅什所譯《金剛般若波羅蜜經(jīng)》最為流行..[詳情]

題解之“波羅蜜”

燈云法師:題解之“波羅蜜”

  “波羅蜜”,是印度語,中文意思是“到彼岸”。傳統(tǒng)的解釋是,六道輪回、生死不休為“此岸”;解脫煩惱、得大自在叫“彼岸”,“波羅蜜”,就像我們渡河的過程。

  我們?nèi)绾尾拍艿奖税?心很煩惱就在此岸,斷了煩惱就到了彼岸。再進一步,我們怎樣才能讓心不煩惱呢?慧能大師在《六祖壇經(jīng)》里說,遠離了生滅心,就叫做到彼岸。

  我們用般若智慧認真地觀察一下自己的心,就會發(fā)現(xiàn)念念生滅、念念變化,一會生出貪婪,一會生出傲慢,一會冒出嫉妒……給我們帶來煩惱的,就是這個層出不窮、不斷變化的生滅心。

  但我們的生滅心的背后,有一顆不生滅心,這顆心就在我們眼前、當下。仔細想想,當你生氣的時候,你會說,我這顆心在發(fā)脾氣;當你高興的時候,你會覺得是這顆心在高興;當你傲慢、嫉妒的時候,你發(fā)現(xiàn)還是這顆心。

  你有沒有想過,其實這顆心從來都如如不動,從來沒有變化過,變化的只是高興、發(fā)脾氣、傲慢、嫉妒等等心態(tài),心的狀態(tài)。

  就像我們把一盆水放到太陽底下,幾天以后盆里的水沒了,但水并沒有真的消失,只不過變成了水蒸汽,在天上匯聚成云,到一定程度凝結(jié)為雨,雨水掉到盆里,一盆水又回來了,所以水永遠存在,只是不斷在改變形態(tài)。

  我們的那顆不生滅心,也就是我們?nèi)巳硕加械?a href="/remen/foxing.html" class="keylink" target="_blank">佛性,也是這樣,從來不變,變化生滅的只是貪、瞋、癡等等不同的妄念而已。

  你的心不被外在境界的變幻所動搖,這樣的心叫做不生滅心,這種不生滅心就叫做波羅蜜。當你知道自己擁有一顆不生滅的心時,恭喜你,你就看見了自己的佛性。

  遇到你喜歡的,不起貪心;經(jīng)歷不順利的,不起瞋心;順逆、好壞、是非都無法動搖你了,你就獲得了解脫。

  《六祖壇經(jīng)》里有句話,“憎愛不關心,長伸兩腳臥”,愛憎都不放在心上,只管把兩只腳伸開來睡個好覺,就是波羅蜜。但這不是要你把自己變成植物人,更不是讓你只管自己不顧大家。

  真正見到自心佛性的人,兼具信心與慈悲心,只會勇猛精進,希望自己和眾生都能早日度到彼岸。只不過,在度別人之前,自己先要把自己“修理”好。

  孔子說,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自身沒有建設好,想讓社會變得更好,絕無可能。

  我們?nèi)粝胍擞械,首先自己要有德,這是最基本的道理。這些道理,我希望大家能夠做到,知道了做不到,還是胡鬧。

  需要提醒一下的是,大家在幫助眾生的過程中,還要懂得“隨緣”的道理,隨緣而說法,隨緣度眾生,不要蠻干,否則很容易好心辦壞事。

  我常跟大家說,我們既要隨對方的緣、也要隨自己的緣、還要隨周邊的緣,內(nèi)、外、中間,三個方面都要照顧到。

  舉個簡單的例子,我看到一個人摔倒了,第一個念頭,就是要去幫助他,這個念頭很好,是菩薩心腸。

  但是,要幫助之前,需要觀察一下因緣。首先,要觀察自己的因緣,自己有沒有能力把他扶起來?如果自己都是殘疾人,怎么去扶別人?

  第二,要隨對方的因緣,要看一下對方是否愿意接受我的幫助?如果對方不認識我、不信任我,特別對方是異性的情況下,很容易被誤會。

  外國人每次要幫助別人的時候,會先問一句,“需要我的幫助嗎?”得到對方允許后,再幫助他,這是非常重要的。

  第三,還要觀察其他人的因緣,如果觀察到還有比自己更適合幫助他的人,就要隨那個更合適的人的緣。這三大因緣,都要仔細觀察,再去幫助眾生。

  所以,“隨緣”這兩個字既不是好說的,也不是好做的,你要是沒有般若智慧,整天說隨緣、隨緣,到時候隨緣就變成了隨便了。

  因此,無論自利還是利他,要想斷煩惱、到彼岸,沒有般若智慧怎么行?

  文章轉(zhuǎn)自微信公眾號:燈云比丘

精彩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