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祖壇經(jīng)

《六祖壇經(jīng)》,佛教禪宗典籍。亦稱《壇經(jīng)》、《六祖大師法寶壇經(jīng)》,全稱《南宗頓教最上大乘摩訶般若波羅蜜經(jīng)六祖惠能大師于韶州大梵寺施法壇經(jīng)》。禪宗六祖惠能說,弟子法海集錄!夺岄T正統(tǒng)》卷八《義天傳》有“大遼皇帝詔有司令義學沙門詮曉等再定經(jīng)錄,世所謂《六祖壇經(jīng)》、《寶林傳》等..[詳情]

依《壇經(jīng)》《地藏十輪經(jīng)》等談如何安頓身心?

叁、身心清凈

 。ㄒ唬﹕acitta pariyo dapanaṃz 自凈其意

  十善輪中第八九十輪即為遠離貪、嗔、癡的善輪。眾所周知:貪、嗔、癡是為三毒,是墮落的根源。但覺音尊者在《清凈道論》中講到:貪、嗔、癡有正貪、正嗔和正癡說法:希求佛法,追求解脫是為正貪。對自己不成就的惋惜,對自己不見如來金色身的哀嘆,是為正嗔。菩提路上,對于教法的不了解乃至疑惑是為正癡。此二者的衡量標準便是八正道,以精進為沿線,去追求清凈解脫之路。

  焰口儀軌凈壇灑水文中講道:“水不洗水,妙契法身,塵不染塵,返資自己。”因為諸物污垢,水能洗之,然水本凈,非用水洗而凈,故曰水不洗水。水譬本性,性即法身,法身本凈,非修而成,故曰妙契法身。塵本幻境,迷心似染,而塵幻境,非塵染成,故曰塵不染塵。凡夫不識自心,以六塵緣影,為自心相,故曰返資自己。是故,凈而靜,靜愈凈,凈是戒,靜是定。凈非靜,靜乃凈,凈得靜,而得慧。

  澡漱清凈,沐浴更衣,便可以使身清凈,那么如何使心清凈呢?就需要做到“慈悲,圓融,宏博”。

  慈能與樂,悲能拔苦,無緣大慈,同體大悲,是佛教千百年來秉承的精神。圓融是事事無礙,法法圓融,善知方便度眾生,巧把塵勞為佛事,就是告訴我們要以佛法的智慧來解決生活中的問題。學佛就是學習佛陀的智慧,并將佛智圓融到生活中的點滴。宏博即是指廣闊的視野,又指寬廣的胸懷,彌勒尊佛大肚便便端坐在天王寶殿,笑口常開迎接八方來客,故贊道:大肚能容,容天下難容之事。笑口常開,笑天下可笑之人。是故以慈悲為思想指引,以圓融為處事原則,以宏博來開闊胸懷,才能達到心的清凈。

 。ǘ〆taṃ buddhāna sāsanam 是諸佛教

  諸佛之教,是為法寶,為佛弟子要奉行佛陀的教誨:以涅槃解脫,常樂我凈為體性、以三十七道品為方便,證得清凈法身、以八萬四千法門調(diào)伏眾生的甘露法藥。所以佛弟子要牢記三點:

  有佛法就有辦法、一切都是最好的安排、相信佛法的力量。

  安頓身心的前提是要知道何為身心,身分為肉身和法身二種,心分為肉團心、緣慮心、靈覺心三種。以七佛通戒偈為思想指引,皈依三寶,知曉善惡,身心清凈。

  以清凈道論為指引,以八正道為準則,以精進為沿線,追求清凈解脫之路,具足慈悲,圓融,宏博的精神,才能安頓身心,使得身心清凈。

最后以巴利語的無常偈與諸共勉:

Aniccā vata saṅkhārā

uppāda -vaya -dhammino

Uppajjitvā nirujjhanti

Tesaṁ vūpasamo sukho

諸行無常,是生滅法。

生滅滅已,寂滅為樂。

文章轉(zhuǎn)自微信公眾號:靈隱寺

精彩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