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祖壇經
《六祖壇經》,佛教禪宗典籍。亦稱《壇經》、《六祖大師法寶壇經》,全稱《南宗頓教最上大乘摩訶般若波羅蜜經六祖惠能大師于韶州大梵寺施法壇經》。禪宗六祖惠能說,弟子法海集錄!夺岄T正統(tǒng)》卷八《義天傳》有“大遼皇帝詔有司令義學沙門詮曉等再定經錄,世所謂《六祖壇經》、《寶林傳》等..[詳情]
從《壇經》看佛教徒應有的道德品質
從《壇經》看佛教徒應有的道德品質
妙朋
家中有幾部大乘佛典,而我最愛《壇經》,幾年來自看、自學、自抄、自省、自修,籍以自度,雖稱不上自己是禪宗,但總覺得《壇經》中闡佛理深入淺出,更希望廣大讀者共沾法雨,為凈化人間,弘法利生作出貢獻。
《壇經》要求我們從行為中反省,不斷實踐。經中常常提到“此須心行,不在口念”,口念心不行則“如妄如非”“口念心行”則“心口相應”。提倡“念念若行,是名真性”。如何行呢?應以正見正行為本。
六祖在世,正值唐朝開始興盛起來的時期,也就是武則天女皇君臨天下的時期,距離現(xiàn)在已有一千二百幾十年的歷史,當時佛教盛行,六祖第一次在寶林說法就有官僚三十余人,儒宗學士三十多人,僧尼道俗一千余人同時作禮聽法,場面甚為壯觀。當時許多人對南朝梁武帝一生造寺、度僧、布施、設齋,甚至四次舍身同泰寺,皇帝不做做和尚的行為很是崇敬,認為做了那么多好事應該稱得上功德無量,而達摩祖師卻說他沒有功德,眾人大惑不解,紛紛來向六祖請教,是不是達摩祖師錯怪了梁武帝?六祖當即回答:“實無功德,忽疑先圣之言”。究竟為何沒有功德?六祖回答那是因為武帝“心邪不知正法”,他一生雖作佛事甚多,只不過為了求他個人的福報,而求福是為了個人,不能稱為功德的。武帝既不知正法,那么就沒有正見。關于究竟怎樣才算功德,六祖講了許多,其中特別強調“內心謙下是功,外行于禮是德”“自修性是功,自修身是德”,這都是重于行的。聯(lián)系目前實際,幾乎是“每個人的老虎屁股都不可摸,”一摸就吹胡子,瞪眼睛,怒目以視,試問謙在何處,禮在何方?佛教徒如果沒有自謙、自省、自修之心,難怪會被某些人指責為“吃素強盜”。我們訂閱《禪》刊的人,至少可以稱得上為善男子、善女人,我們可千萬要虛心。六祖對佛教徒的要求是非常嚴格的,《壇經》中記載著許多故事,其中有一個說:“有一位名叫法達的和尚,慕名參拜六祖,當他向六祖禮拜時,頭沒有碰到地面,六祖指出了他的錯誤,問他磕頭時為什么頭不著地?法達反省了自己的思想,原來他已經念了三千遍《法華經》(根據(jù)現(xiàn)在的速度,念一遍約七個多小時),認為已經了不起了,貢高我慢,所以才會這樣;六祖開導他說,如果你念了一萬遍《法華經》,能夠懂得其中主要意義,不以為自己了不起,才可以和我共同修行,特此作偈一首,幫助法達認識錯誤,偈曰:
禮本折慢幢,頭奚不至地?
有我罪即生,忘功福無比
達聞偈悔謝,表示今后要謙恭一切。
在《壇經》中六祖還提出了“自性五分法身香”,要求五香內薰“自凈其心”。哪五分香?一戒香,二定香,三慧香,四解脫香,五解脫知見香。這五分香并不是一定指供在佛菩薩面前的香,而是指心上的香,薰習內燃,達到自凈其心的目的。它要求我們無非、無惡、無嫉妒、無貪嗔,無劫害;自心不亂,自心無礙,常以智慧觀照;敬上念下,憐恤孤貧,廣學多聞,和光接物,無我無人,直至菩提……這是何等崇高的精神境界!我學習到這里,真是越看越歡喜,這正是我們要學習,要精進修習的大菩提心,可不能口念心不行。÷(lián)系目前的人心,幾乎都被利欲污染,“見錢眼開”,不擇手段,不顧一切去攫取,忘記了自己的身份,在貪婪中迷失方向,是何等的可悲。從最近上海佛教協(xié)會發(fā)出的通告中可以看出上海的香火非常盛,特別是每逢舊歷年三十,大年初一,香火之盛簡直到了火災隨時可以發(fā)生的地步,上海佛教協(xié)會發(fā)出每位香客焚香三支的呼吁;香花供養(yǎng)是我們佛教徒的本份,但不是香越燒得多,菩薩就來保佑。我認識一位居士,她念白衣大士神咒,求觀世音菩薩保佑她的胖孫子“瘦一點”,真令人啼笑皆非。
我個人體會,忍是很難做到的,常常有人講“忍耐是有限度的”,特別是對惡語傷人的時候會沉不住氣,也會想不通,為什么一定要“能忍”?六波羅蜜中忍辱這一教義是多么難以做到,看了《壇經》找到了理論根據(jù),六祖在無相頌中有一句“忍則眾惡無喧”,對持忍辱戒很有幫助。六祖在怨親平等方面更是一視同仁,他曾度化了一個名叫張行昌的人,在《壇經》中記載著這個故事:張行昌是奉命去行刺六祖的,終被六祖感化,出家為僧,具戒精進。
總之《壇經》是提倡人間佛教、啟迪智慧、凈化人生的法寶,是四眾弟子的禪悅法雨,是無窮無盡的寶庫,好處贊嘆不盡,如果也像讀《安祥集》那樣寫心得體會,那將是經出一本,體用萬方。愿以五祖付衣缽于六祖所作之偈為結束。
偈曰:
有情來下種,因地果還生。
無情既無種,無性亦無生。
禪刊 1991年度第二期
- 上一篇:《壇經》中的凈土思想
- 下一篇:《六祖壇經》的智慧真言
- 地藏經注音版
- 無量壽經注音
- 妙法蓮華經全文
- 《心經》誦讀、讀誦的步驟
- 《金剛經》全文-金剛經原文、譯文及釋意
- 地藏經原文
- 楞嚴經白話文
- 般若波羅蜜多心經全文
- 觀世音菩薩普門品念誦及回向儀軌
- 《妙法蓮華經觀世音菩薩普門品》全文
- 佛說阿彌陀經注音版
- 普賢行愿品原文
- 藥師經原文
- 金剛經注音版
- 妙法蓮華經注音
- 觀世音菩薩普門品注音版
- 無量壽經原文
- 楞嚴經注音
- 金剛經原文
- 圓覺經原文
- 無量壽經原文
- 妙法蓮華經原文與白話文對照版
- 楞嚴經全文
- 普賢行愿品注音版
- 《心經》全文-心經全文注音及譯文
- 金剛般若波羅蜜經全文
- 普門品儀軌,觀世音菩薩普門品完整儀軌
- 金剛經全文及譯文
- 華嚴經原文
- 無量壽經全文
- 地藏經解釋-地藏經全文白話解釋
- 心經注音版
- 維摩詰經原文
- 十善業(yè)道經原文
- 心經的作用和好處,心經有什么作用?
- 觀世音菩薩普門品(全文)
- 佛說阿彌陀經原文
- 《心經》全文、心經譯文解釋
- 無量壽經白話文
- 金剛經譯文
- 圓覺經講的是什么內容?圓覺經概說
- 《大寶積經》共有多少卷,是誰翻譯的?
- 楞嚴經是怎么來的?楞嚴經的由來故事
- 佛經的序分、正宗分、流通分是什么意思?
- 玄奘大師版《心經》講記
- 念地藏經期間總做噩夢,這是為什么?
- 《華嚴經》是怎么來的,是誰從龍宮帶出來的?
- 念經時,可以跟著文字去理解內容,感受景象嗎?
- 《六祖壇經》的四種版本
- 維摩詰經主要講了什么?
- 華嚴經是大乘經典嗎,有哪些漢譯本?
- 真正的佛在哪里?真如自性是真佛,邪迷三毒是魔王
- 《壇經》處凡愚而不減,在賢圣而不增的意思
- 《法句經》偈頌:人生在世間,應實行善德的講解
- 百佛名經注音版
- 增一阿含經是誰翻譯的,多少卷,講什么?
- 《華嚴經》偈語“汝等眾生,不能自救”是什么意思?
- 妙法蓮華經是誰說的?
- “空”與“色”相依相存,無有差異
- 《法華經》的四安樂行是指什么意思?
- 《法句經·智者品》偈頌:智者不為得失心動
- 《維摩詰經》的漢譯本與注疏
- 般若波羅蜜多心經是誰翻譯的?心經譯者玄奘大師
- 佛語法門經注音版
- 法華經是誰翻譯的?妙法蓮華經譯者鳩摩羅什介紹
- 《無量壽經》三輩往生是通途菩提心還是凈土菩提心?
- 《法句經》偈頌:此心難覺察,隨欲望流轉的解讀
- 《心經》的大智慧
- 圓澄禪師翻跟斗作禮講《金剛經》
- 《父母恩重難報經》提倡孝道的偈語
- 《六祖壇經》中的兩處“念”是指什么?有什么不同?
- 佛說菩薩行五十緣身經注音版
- 大方等如來藏經注音版
- 如何擁有幸福的生活?常修慈悲心,煩惱自然無
- 《法句經·心品》偈頌:飄浮不定心,不明了正法的講解
- 九品往生出自哪部經典?
- 蓮池贊的全文及拼音
- 華嚴經有幾個版本?四十華嚴、六十華嚴、八十華嚴
- 菩薩生地經注音版
- 從《壇經》片段,瞻仰學習六祖大師的嘉言懿行
- [放生起源]寺院設立放生池在經典或傳統(tǒng)上有什么根據(jù)?
- [感應故事]心經故事
- [白茶]什么是白茶,有哪些品種?
- [白茶]什么是白茶?白茶的簡單介紹
- [佛與人生]面對別人的批評,應該怎么做?
- [佛學常識]八關齋戒的解釋、戒相、功德利益
- [佛學常識]袈裟是什么意思?為什么叫福田衣?
- [佛學常識]為什么把佛法僧三者稱為“寶”?
- [佛學常識]為什么要皈依三寶?歸投三寶令身心安穩(wěn)
- [人物故事]佛教貧女供燈的故事與啟示
- [佛經故事]釋迦牟尼佛和菩提達多的雙頭鳥故事
- [佛學常識]食存五觀指的是什么?
- [人物故事]阿育王的小王妃須阇哆,持戒穿素服得寶珠
- [禪宗公案]老修行人“三十年不冒煙”的故事
- [佛經故事]富孩子變窮孩子,《法華經》窮子喻的故事
- [佛學常識]布施的意思與種類
- [佛經故事]伽尸比丘尼身披袈裟出生的因緣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