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賢行愿品

《普賢行愿品》的異譯很多。西晉·聶道真譯的《三曼陀跋陀羅菩薩經(jīng)》,就大體概括了它的內容,似乎是它的異譯;不過因為翻譯的不甚善巧,譯文只有簡略的長行,與本經(jīng)的文字外形不一致。本經(jīng)的文字有長行、偈頌兩部份。長行的文勢,承《華嚴經(jīng)》第三十九卷普賢菩薩贊佛功德偈而來。善財童子...[詳情]

依《普賢菩薩行愿品》談如何利益眾生

貳、如何利益眾生?

  今天我所依的主要經(jīng)典是《普賢行愿品》,古德說,普賢行愿品短短一卷經(jīng)文,就可以包含整部華嚴,我們通過有限的時間有限的空間有限的智慧有限的語言,想把無窮無盡無量無邊的普賢行都講出來,那是不可能的。所以,我在此簡要歸納四點,談談如何利益眾生。

  具足凈戒

我為菩提修行時,一切趣中成宿命。

常得出家修凈戒,無垢無破無穿漏。

  這是告訴我們,要利益眾生,首先應該出家修學凈戒。為什么贊嘆出家呢?因為在家學道障難很多,有種種的五欲執(zhí)著、有種種的瑣事纏身,有種種的煩惱牽掛,這就不能讓自己專心的投入修行和全身心的利益眾生。出家人就不同了。

  出家人舍俗割愛放下萬緣,相對沒有太多的世間牽掛。就可以更好的安心修行利益眾生。

  《心地觀經(jīng)》云:出家菩薩勝過在家菩薩百千萬倍。聽到這里,有居士可能會疑惑,這不是看不起在家人學佛人嗎?想當年的維摩詰居士,很多大阿羅漢還不是人家的對手呢。其實所謂出家,是出煩惱之家出三界之家,菩薩通過觀察三界有漏過患,深刻認知到世間沒有任何可貪著之處,從而發(fā)起決定的出離心,毫不貪著世間的五欲六塵,這才是真出家。

  出家后就要嚴凈菩薩的三聚凈戒,所謂攝律儀戒,攝善法戒,以及饒益一切有情戒。菩薩戒是菩薩行為的基本準則,也是菩薩利益眾生的根本前提,若無凈戒一切功德都將不能承載,又如何利益眾生呢?只有具足無垢無破無穿漏的凈戒才能真實圓滿利益眾生的普賢行愿。

  通達方便

天龍夜叉鳩槃荼,乃至人與非人等,

所有一切眾生語,悉以諸音而說法。

  這是告訴我們,利益眾生要通達善巧方便。這里的“悉以諸音而說法”,大家要廣義的去理解,不要認為只是用語言文字來說法。語言文字只是諸佛利益眾生的一種方便,我們要利益眾生,就要根據(jù)不同的種類不同的根性不同的因緣,善巧應用無量的方便。如《維摩詰經(jīng)》的一缽香飯,如禪宗祖師的棒喝機鋒,如一幅山水,如一杯香茗,皆是利益眾生的方便。

  善知方便度眾生,巧把塵勞作佛事。在菩薩的世界里,何處不是菩提,哪里不是道場。正如普賢行愿品說:“猶如蓮花不著水,亦如日月不住空。悉除一切惡道苦,等與一切群生樂。”我們作為當代僧青年,更應廣學多聞通達方便,利用現(xiàn)代科技帶來的便利,更好的弘揚佛法。

  護持菩提心

勤修清凈波羅蜜,恒不忘失菩提心,

滅除障垢無有余,一切妙行皆成就。

  這是告訴我們利益眾生,要恒不忘失菩提心。菩提心是成佛的正因,具足一切佛功德法。一切菩薩最終能夠成就無上菩提,皆因最初發(fā)菩提心故。而忘失菩提心,是菩薩修行的魔業(yè)。所以菩薩恒時勤修種種的清凈波羅蜜,滅除障礙菩提心的垢染,才能成就一切利益眾生的妙行。

  恒順眾生

我常隨順諸眾生,盡于未來一切劫,

恒修普賢廣大行,圓滿無上大菩提。

  這是告訴我們利益眾生就要恒順眾生。什么叫恒順?恒,是恒常不舍,歷久不變之義;

  順,是隨順度化,悲憫柔和之義。如長行文中說:“盡法界虛空界,十方剎海所有眾生,種種差別。我皆于彼隨順而轉,種種承事,種種供養(yǎng),如敬父母,如奉師長,及阿羅漢,乃至如來,等無有異。”菩薩對于種種不同的眾生要恒時不舍棄,并且進行種種承事供養(yǎng),平等饒益一切眾生,于彼眾生隨順而轉。

  “隨順而轉”,這四個字要引起我們的注意,尤其是轉字,我們往往會忽略會誤解。很多人常講恒順眾生,可說句實話,太多的恒順眾生,變成了隨波逐流;太多的肆意妄為,卻用恒順眾生做了借口。這就導致了不能轉眾生,反被眾生轉的結果。在此,我們應該知道,普賢的恒順眾生,不是一味地隨順眾生的煩惱習氣,而是通過方便將他們轉向正道。“于諸病苦,為作良醫(yī)。于失道者,示其正路。于暗夜中,為作光明。于貧窮者,令得伏藏。”這才是真正的恒順眾生。

  通過以上四點我們知道了普賢菩薩教我們如何利益眾生。可是,說句實話,道理易懂做到真難。何況普賢行愿是多么的無限深廣,這是為馬上就要成佛的善財童子宣說的不可思議解脫境界。

  我們初發(fā)心菩薩不具足廣大的神通智慧,要想隨學這樣的微妙之行,恐怕真是難以做到。那我們這些凡夫菩薩就不能利益眾生了嗎?當然不是!普賢菩薩已經(jīng)為我們開示了一條殊勝方便。那就是今天我要分享的最后一點:十大愿望導歸極樂,普勸眾生同生凈土。

精彩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