藥師經
《藥師經》,全名《藥師琉璃光如來本愿功德經》,由唐三藏法師玄奘奉詔譯為中文。和《地藏經》一樣,《藥師經》是贊嘆藥師佛行愿的佛經,是大乘經典之一!栋浲咏洝氛f,若有善男子善女人聞說阿彌陀佛,執(zhí)持名號,從一日乃至七日能夠一心不亂,此人臨命終時心不顛倒,即得往生西方極樂世界。..[詳情]
藥師經十二神將簡介
藥師經十二神將簡介
一、前言
在以前筆者一聽到『藥叉』名,就會聯想到那就是修羅或羅剎之類的「東西」,一定是專行擾亂生靈、好勇斗狠,給人恐懼害怕的「壞家伙」。直到真正學佛,接觸了「本愿功德經」及相關書籍后,才對「藥叉」的誤解有了轉變。又于二年前,藥師山道場請人替十二藥叉大將雕刻造像及目前替十二藥叉大將修補嚴飾金身,筆者載送法像往返于臺北和藥師山,其間對藥師經十二藥叉大將產生了微妙的感情,心中甚是贊嘆十二藥叉大將的無畏精神。筆者也就歡喜的借藥師山通訊的一角,簡介十二藥叉大將的名號、功德,若有未盡理想之處,祈請諸大德不吝糾正指導。
二、藥叉大將
「藥叉」即是「夜叉」。有三種類型:
1、空行藥叉(虛空藥叉):此種藥叉神通廣大,有時候是佛菩薩所化。
2、天行藥叉:能在空中飛行的藥叉。
3、地行藥叉:在地面活動的藥叉,其移動速度非?旖。也有晝伏夜出者,或隱于山腹洞穴者。
藥叉亦有男、女相的分別,男相勇猛剛強或恐怖相,女相藥叉則華麗漂亮,并不見得是罵人時的「母夜叉」那樣的丑惡。佛菩薩經常緣于大悲心以正定智慧化現「金剛夜叉恐怖相」幫助學佛人解除煩惱障,使大精進修行。「藥叉」之所以能被稱為「大將」或「神將」者是因為藥叉已具有金剛菩薩的果位,擁有大慈悲心和大無畏精神的行道者,功德俱足,威嚴自在,所以十二藥叉大將能各領七千眷屬,荷負有情,護持正法,遂行佛愿。
在能力上,藥叉有另外五種別名:
1、貴人:藥叉能自富貴,復令人富貴,使人居上位、即(上等人)之意。在民間信仰上為求顯達,故祀奉藥叉神祇極普遍。
2、遮持:藥叉神咒有生善滅惡的功能,能遮持種種惡,持一切善,非常靈感神驗,故又名「遮持」。
3、疾風:藥叉身手佼捷,人間天上往來迅速如風,故能快速承事佛事及回應眾生祈求。
4、勇。猴@示藥叉強壯剛猛有力,不被外力摧伏,而能擁伏一切,故佛菩薩以大悲心常現「金剛力士藥叉身」救渡眾生。
三、十二藥叉大將圣號
十二藥叉大將的圣名在各種經典中出現部份不同的名字,可能是翻譯者在用字上的不同而有些許差別,筆者將不同的部份寫出來,供大家參考。
1、宮毗羅:又名金毗羅,其義是「金頭」或「威如王」、威光閃爍而名。宮比羅其義是「蛟龍」、金龍身首而名。
2、伐折羅:又名跋折羅、和耆羅,其義是「金剛」,此尊手執(zhí)金剛杵面帶笑容且長壽童顏而名。
3、迷企羅:又名彌伸羅、彌佉羅,其義是「金帶」,此尊腰束金帶、多福善而名。
4、安底羅:又名安佗羅,其義是「破空山」或「能持」或「多聞」,此尊因為住持十山(多山)常聞佛法,有大名聞而得。
5、頞爾羅:又名末爾羅、摩尼羅、頞爾羅,其義是「沉香」、「密香」、「如意珠」、或「離垢寶」,此尊香光莊嚴、身凈如珠寶而名。
6、珊底羅:又名婆爾羅、素蘭羅,其義是「螺女」、「石女」、或「花鬘」,此尊是女相,現螺女形之身、首戴花鬘、發(fā)形如螺石而名。
7、因達羅:又名因陀羅,其義是「能天主」、「持山」、或「地持」,此尊在天界及人間能為天帝護持山地而名。
8、波夷羅:又名波耶羅,其義是「鯨魚」或「幻術」,此尊其身形長大如鯨,具有大幻術而名。
9、摩亮羅:又名薄呼羅,其義是「蟒龍行」或「腹行」;另名摩休羅,其義是「大戲樂」或「執(zhí)日行」;此尊同與龍、蟒、執(zhí)日戲樂而名。
10、真達羅:又名真特羅,其義是「一角」或「疑神」,此尊因頭生一只角,人見必起疑而名。
11、招杜羅:又名朱杜羅,其義是「嚴幟」或「殺者」;另名照頭羅,其義是「月光」或「月色」;此尊威嚴時若殺者,清和時猶如月色一樣而名。
12、毘羯羅:其義是「善藝」或「尋伺」;又名毘伽羅,其義是「字本」或「聲教」;此尊擅長廣尋善藝,專教「半滿字」而名。
以上十二藥叉大將的圣名雖有不同的字譯,但所指的仍是原來同一尊而名,并沒有第二尊的區(qū)別。
時下在坊間,有大德諸君將「大方廣大集經」中的十二獸,閻浮提之外東方海中金山有三個洞窟住了獅、兔、龍,西方海中頗梨山有三個洞窟住了猴、雞、犬,南方海中琉璃山有三個洞窟住了蛇、馬、羊,北方海中銀山有三個洞窟住了豬、鼠、牛,因為十二獸在閻浮提外,晝夜輪流巡視各方,護衛(wèi)眾生,具有德性之故,于是有大德將中國的十二地支(時辰)結合十二獸在十二藥叉大將的頭頂分別以十二生肖的圖騰(獅改換為虎)用來做寶冠(例如:牛首冠、鼠首冠、、、),象徵十二大將的身份,此種中國式的表法,亦流行于日本及臺灣的雕像中,是否合乎佛教所說義,筆者不很明白,尚有賴諸大善知識更進一步求證。
四、十二藥叉大將在藥師經的誓愿
在藥師經中,南無十二藥叉大將聽完本師佛的開示,明白了藥師佛十二大愿之慈悲微妙,再逢「救脫菩薩」向「阿難」解說九種橫死的因緣之后,十二藥叉大將即時同聲面佛起誓:『我等今者蒙佛威力,得聞世尊名號不復更有惡趣之怖,我等相率皆同一心,乃至盡形歸佛、法、僧,誓當負荷一切有情,為作義利,饒益安樂』十二大將受佛威力,舍諸惡趣,依隨藥師佛十二大愿為己愿,轉惡為善,護持正法,助一切有情修行時遠離惱亂及種種疾苦怖畏,直至圓滿佛果,所以十二藥叉大將是藥師佛十二大愿的羯磨神。他們在佛前以強而有力的誓愿保證說:『凡受持名號恭敬供養(yǎng)者,皆使解脫一切苦難!弧褐T有愿求,悉令滿足,或以五色縷結我名字,得如愿已然后解結!挥缮鲜隹芍岬确卜蛑叄詰獙W習藥叉大將的決心,遠離惡趣之怖,不再造業(yè),一心盡形歸依佛法僧,發(fā)愿義利眾生。然后更進一步的學習念佛,同時恭敬供養(yǎng)如來并且持經誦讀。眾生若有愿求或須解冤結,則應以五色縷結藥叉大將名字供養(yǎng)誠心心請求協助,當然愿求若已如愿,或冤結已解,就必須解結,在此不作詳述。
五、結語
藥師經所述相法轉時,希望眾生能得聞諸佛名號本愿功德,即可拔除所纏業(yè)障,得利益安樂,而的十二大愿,正能圓滿眾生的需求,然相法轉時荷負是法,甚仗南無十二藥叉大將助益才能將藥師佛十二大愿的功德與藥叉大將的本愿完美的結合,并付諸實踐,這即是「心」與「愿」的具體呈現和成就,兩者不相違和之下,攝跡歸本,眾生即可得饒益之利,故藥師佛十二大愿功德不可思議,十二藥叉大將如同十二大愿的化身一般同樣令人欽佩贊嘆,功能亦不可思議,經末世尊將「本愿功德經」、同時亦名「十二神將饒益有情結愿神咒」、又名「拔除一切業(yè)障」要阿難如是奉持。可見得十二藥叉大將在藥師經中的角色和地位是難得的重要了。
- 上一篇:《藥師琉璃光如來本愿功德經》內容簡述
- 下一篇:白話藥師經(趙嗣崇 編)
- 地藏經注音版
- 無量壽經注音
- 妙法蓮華經全文
- 《心經》誦讀、讀誦的步驟
- 《金剛經》全文-金剛經原文、譯文及釋意
- 地藏經原文
- 楞嚴經白話文
- 般若波羅蜜多心經全文
- 觀世音菩薩普門品念誦及回向儀軌
- 《妙法蓮華經觀世音菩薩普門品》全文
- 佛說阿彌陀經注音版
- 普賢行愿品原文
- 藥師經原文
- 金剛經注音版
- 妙法蓮華經注音
- 觀世音菩薩普門品注音版
- 無量壽經原文
- 楞嚴經注音
- 金剛經原文
- 圓覺經原文
- 無量壽經原文
- 妙法蓮華經原文與白話文對照版
- 楞嚴經全文
- 普賢行愿品注音版
- 《心經》全文-心經全文注音及譯文
- 金剛般若波羅蜜經全文
- 普門品儀軌,觀世音菩薩普門品完整儀軌
- 金剛經全文及譯文
- 華嚴經原文
- 無量壽經全文
- 地藏經解釋-地藏經全文白話解釋
- 心經注音版
- 維摩詰經原文
- 十善業(yè)道經原文
- 心經的作用和好處,心經有什么作用?
- 觀世音菩薩普門品(全文)
- 佛說阿彌陀經原文
- 《心經》全文、心經譯文解釋
- 無量壽經白話文
- 金剛經譯文
- 圓覺經講的是什么內容?圓覺經概說
- 《大寶積經》共有多少卷,是誰翻譯的?
- 楞嚴經是怎么來的?楞嚴經的由來故事
- 佛經的序分、正宗分、流通分是什么意思?
- 玄奘大師版《心經》講記
- 念地藏經期間總做噩夢,這是為什么?
- 《華嚴經》是怎么來的,是誰從龍宮帶出來的?
- 念經時,可以跟著文字去理解內容,感受景象嗎?
- 《六祖壇經》的四種版本
- 維摩詰經主要講了什么?
- 華嚴經是大乘經典嗎,有哪些漢譯本?
- 真正的佛在哪里?真如自性是真佛,邪迷三毒是魔王
- 《壇經》處凡愚而不減,在賢圣而不增的意思
- 《法句經》偈頌:人生在世間,應實行善德的講解
- 百佛名經注音版
- 增一阿含經是誰翻譯的,多少卷,講什么?
- 《華嚴經》偈語“汝等眾生,不能自救”是什么意思?
- 妙法蓮華經是誰說的?
- “空”與“色”相依相存,無有差異
- 《法華經》的四安樂行是指什么意思?
- 《法句經·智者品》偈頌:智者不為得失心動
- 《維摩詰經》的漢譯本與注疏
- 般若波羅蜜多心經是誰翻譯的?心經譯者玄奘大師
- 佛語法門經注音版
- 法華經是誰翻譯的?妙法蓮華經譯者鳩摩羅什介紹
- 《無量壽經》三輩往生是通途菩提心還是凈土菩提心?
- 《法句經》偈頌:此心難覺察,隨欲望流轉的解讀
- 《心經》的大智慧
- 圓澄禪師翻跟斗作禮講《金剛經》
- 《父母恩重難報經》提倡孝道的偈語
- 《六祖壇經》中的兩處“念”是指什么?有什么不同?
- 佛說菩薩行五十緣身經注音版
- 大方等如來藏經注音版
- 如何擁有幸福的生活?常修慈悲心,煩惱自然無
- 《法句經·心品》偈頌:飄浮不定心,不明了正法的講解
- 九品往生出自哪部經典?
- 蓮池贊的全文及拼音
- 華嚴經有幾個版本?四十華嚴、六十華嚴、八十華嚴
- 菩薩生地經注音版
- 從《壇經》片段,瞻仰學習六祖大師的嘉言懿行
- [放生起源]寺院設立放生池在經典或傳統上有什么根據?
- [感應故事]心經故事
- [白茶]什么是白茶,有哪些品種?
- [白茶]什么是白茶?白茶的簡單介紹
- [佛與人生]面對別人的批評,應該怎么做?
- [佛學常識]八關齋戒的解釋、戒相、功德利益
- [佛學常識]袈裟是什么意思?為什么叫福田衣?
- [佛學常識]為什么把佛法僧三者稱為“寶”?
- [佛學常識]為什么要皈依三寶?歸投三寶令身心安穩(wěn)
- [人物故事]佛教貧女供燈的故事與啟示
- [佛經故事]釋迦牟尼佛和菩提達多的雙頭鳥故事
- [佛學常識]食存五觀指的是什么?
- [人物故事]阿育王的小王妃須阇哆,持戒穿素服得寶珠
- [禪宗公案]老修行人“三十年不冒煙”的故事
- [佛經故事]富孩子變窮孩子,《法華經》窮子喻的故事
- [佛學常識]布施的意思與種類
- [佛經故事]伽尸比丘尼身披袈裟出生的因緣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