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見性后其境界如何?

佛教見性后其境界如何?

善士問:

  佛教見性后,其境界如何?

如本法師答:

  修行以見性為宗,任何一宗一派若不以見性為其根本,當(dāng)視其不了義、不究竟之法門,永遠(yuǎn)滯留生滅法中,于有為幻化染污之心起伏動蕩而不得自覺,乃屬三界內(nèi)迼作有相法,若欲出離生死(梵語samsara),成證菩提終無是處,與外道法更無有異也!

  六祖惠能大師云:“但論見性,不論禪定解脫。”本意即在此也,各人在多生累劫修因有淺有深,有廣有狹,因人而異,故今世見性之境界深淺廣狹亦有異也,有見性究竟圓滿者,有見性未得圓滿者;譬如夜觀十五夜之月與初一之月,十五夜之月喻如見性究竟圓滿者,初一之月喻為見性未究竟圓滿者。

  菩薩(梵語bodhisattva)修證次第五十二階位中,若證得初地以上,當(dāng)下便是見性之圣者,初地菩薩見性遜于二地,三地勝于二地,四地勝于三地,如是演推即知修證過程的確有見性之深淺廣狹之異也。

  修行應(yīng)以見性為宗趣,見性者即是得見自己本來面目,此本來面目即是不生不滅之涅槃(梵語mirvana)自性是也,行持佛道,修持法門應(yīng)以不生不滅之佛性做為修行之基礎(chǔ),也唯有依不生滅心之修證方得不生滅之涅槃自性,因而頓斷生死,永脫六道。

  楞嚴(yán)經(jīng)云:“因地不真,果招紆曲。”

  開悟圣僧云:“一念清凈絕千古,十界依正無纖塵,識得此念是何物,世間忽然少一人。”

  見性后此人之心地常處見聞覺知,不斷不常,不生不滅,不來不去湛然常寂,自由自在,二六時中為人處事中道圓滿,不落惡知見,行為不沾不染于塵欲,覺性特強,漸入圓滿佛道是也。

精彩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