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喜是什么?為什么要隨喜功德?
隨喜主要是指見他人行善、修行有所成就或者離苦得樂,心中升起歡喜心。
其實隨喜是一種很方便的修行方式,不需要出資出力就可完成,是一種徹底的修心的方法,但是我卻覺得要完全如理如法的隨喜也還是很困難的,口頭上的隨喜很容易做到,心中無偽的隨喜還是需要長期訓練才可以做到的。
我們都知道,人是有嫉妒心的,只不過有些人嫉妒心很強,表現很明顯,有些人稍微弱一些,表現不明顯,但只要是凡夫,你就一定會有嫉妒心,偶爾升起的隨喜心就不可能是完全清凈如法的。
換句話說,修習隨喜可以很好的對治我們的嫉妒心。也許我們會認為嫉妒心沒有多大的危害,但是在實際生活中,如果不及時的遏制嫉妒心,任其發(fā)展的話,將來一定會造成很大的危害,因為在強烈的嫉妒心差遣下,人極易形成變態(tài)的心理,會造成非常嚴重的后果。
曾經在江城接連發(fā)生時髦女青年臀部被刀劃傷的流氓傷害案。作案者是一位嫉妒心理變態(tài)者,他的童年、少年時代是灰色調的,成年后幾次戀愛都告吹。
所謂“變態(tài)心理”,一般認為是指人格畸形發(fā)展,離開正常范圍,以致不能適應正常社會生活的心理和異常行為表現。當嫉妒心理超出心理層次,在向前發(fā)展時,即進入變態(tài)嫉妒心理層次中。
進入這一層次的嫉妒心理主要有兩種表現形式:一種是嫉妒者更加猖狂地向被嫉妒者進行攻擊,表現出種種損人利己的卑劣行為。另一種嫉妒者則是變成一種無事不嫉妒的人,甚至于本不該嫉妒的事也要嫉妒。
我們仔細觀察一下嫉妒心,會發(fā)現嫉妒心具有以下幾個共同的特點:
首先是以自我為中心,只要別人比我好、比我強,都會產生嫉妒心理;
第二是具有對抗性,甚至會產生憎恨心;
第三,嫉妒心是普遍存在的;
第四,嫉妒心是具有很強的可發(fā)展性,持續(xù)的嫉妒是會升級的。
如果我們要根治嫉妒心這個壞毛病,用佛法中的隨喜修法是最有效的,因為嫉妒的根源來自于自己內心的不平衡,而這種不平衡心理還是來源于對自我的執(zhí)著。
如果你是一個三寶弟子,你已經知道了嫉妒的危害,但是又不可能馬上證悟空性達到無我的境界,那么一點一點的練習隨喜的方法是很重要的,如理如法的隨喜,我們應該要做到:
第一、當別人的生活境遇比你好的時候,你應該升起隨喜心,因為我們修行就是為了眾生離苦得樂,即使他得到的只是暫時的安樂,我們也應該歡喜。
要防止升起諸如“他人比我過得好,上天對我不公平”一般的嫉妒心理。
第二、當別人行善事時,應該升起隨喜心,因為任何能幫助眾生離苦得樂的行為皆是諸佛菩薩歡喜贊嘆的,我們既然以佛為師、菩薩為榜樣,那么我們也應該學習他們對這些善行贊嘆隨喜。
要防止升起諸如“他們行善是做秀、是為了爭名爭利的虛偽行為”一般的嫉妒心理。
第三、當同修道友修行有所成就之時,應該升起隨喜心。因為眾生皆有佛性,今日的師兄道友在將來都會成佛證果,他們有所成就,也就說明他們離成佛更進一步了,贊嘆隨喜他們也就是贊嘆隨喜未來佛。
要防止升起諸如“這點成就有什么了不起的,我比他強多了”一般的嫉妒心理。
第四、當其他宗派的高僧大德弘揚佛法時應該隨喜贊嘆。因為佛門的宗派是為了對治不同根基的眾生才產生的,不過是站在不同的角度闡述同樣的道理而已,因此各個宗派都是佛陀教法的護持者和所有者,贊嘆自宗毀謗他宗皆是毀謗三寶。
要防止升起諸如“我是某某宗派的弟子,我只學我們宗派講解的經典,其他宗派講的法沒必要去聽聞”一般的嫉妒心理。
如果能如理如法的隨喜,你是可以得到很大的功德的。
祈竹仁波切曾經開示:
如果隨喜的對象境界比自己高,你可以在隨喜時得他這獸行之一半功德;
如果二者境界一樣,隨喜者可得同等功德;
如果隨喜者境界比作善者更高,則甚至可得他所作的這項善行之一倍功德!
我們世間上有不少人的善行值得隨喜,歷史上有更多佛陀、菩薩、圣者、高僧及祖師等之悲心與事業(yè)可以供我們去修隨喜,所以這隨喜是最易修的法門。
由上可見,修習隨喜對我們今生的修行是最方便、最有利的修行之一。而且不受金錢、時間、空間的限制,只要你想修,隨時隨地都可以完成,長期的修持可以清凈我們染污的心靈,正是如此的簡單方便卻能達到很重要的修持才凸現此修法確實是殊勝無比的。
- 上一篇:誦經時讀錯漏字是否要背因果?
- 下一篇:為什么要超度?超度的意義與功德
- 最全的燒香圖解,燒香有何含義與講究?
- 皈依之后需要注意什么嗎 皈依佛門后的注意事項
- 開天眼后究竟能看到什么?
- 楞嚴咒簡介,什么人不能念楞嚴咒?
- 常犯邪淫者得十種苦報 從婚后出軌事件看出的因果報應
- 地藏經簡介,地藏經主要講什么?
- 《華嚴經》簡介,大方廣佛華嚴經講什么?
- 佛教基礎知識
- 最簡單的三皈依儀式-如何授三皈五戒居士儀軌
- 持咒打坐的方法 持咒打坐的姿勢圖
- 為什么要學佛?有什么用呢?
- 心經簡介,般若波羅蜜多心經內容介紹
- 心經入門
- 2020年佛教節(jié)日一覽表
- 佛教唱贊時法器打法
- 什么是佛教?佛教的精髓是什么?佛的定義呢?
- 為什么要燒香拜佛?燒香的含義是什么?
- 什么是咒語?佛教最神奇的九個咒語
- 佛教名詞
- 準提咒簡介,準提咒功德及妙用
- 學佛前要了解的基本內容
- 佛教和印度教的區(qū)別
- 持咒是什么意思?如何持咒?
- 佛咒入門
- 文殊菩薩心咒簡介
- 皈依是什么意思?皈依三寶又是什么意思?
- 誦經有訣竅嗎?誦經的十二條訣竅
- 初入佛門該怎樣修行?
- 在家燒香有什么講究?一些禁忌千萬不要觸碰!
- 皈依證怎么辦理?辦皈依證后的忌諱是什么?
- 女眾出家前須知,一生只有一次出家機會
- 往生咒簡介,念往生咒要注意什么?
- 給去世的人上香的規(guī)矩
- 楞嚴經簡介,楞嚴經大致在講什么?
- 求佛有沒有用?為什么說佛菩薩可以保佑人?
- 觀自在是什么意思?怎么理解?
- 金剛經入門
- 佛教因果定律
- 清心咒簡介
- 涅槃是什么意思?涅槃的四種分類分別指什么?
- 鹿野苑是佛的什么地方?
- 為什么要修習八正道?八正道的重要性
- 怎么知道一個人有沒有大福報?
- 為什么得道的人很自在而普通人不能?
- 心存佛念 不忘念佛
- 弘法利生道場的人才應當順于法去成就保護
- 假如有人問自己幸福嗎?怎么回答才好?
- 怎么轉煩惱?
- 佛法里怎么看待人與人交往?
- 佛教法器磬的作用是什么?
- 生病后感覺沒精進、學習落后了,對不起師父怎么看?
- 慧遠大師的《廬山東林雜詩》解釋
- 什么叫做“三藏法師”?
- 妨礙善行,損耗錢財的六種過失,在家佛教徒要防范
- 世間的孝有幾種,子女怎么做才是世間最圓滿的孝道?
- 放下過去,期待明天,對未來心存一份期望
- 四真道行是什么意思?佛說四圣諦的目的
- 有方法抹去過去的記憶嗎?
- 佛教的橫三世佛指的是哪三個佛?
- 感覺勸別人念佛很難,怎么辦?
- 父母與孩子是什么關系,佛弟子如何與家人相處?
- 信仰的核心是以利益安樂眾生
- 圓滿供養(yǎng)一切成就供養(yǎng)的因緣
- 傲慢的個性與不服輸的敵對
- 能無欲無求地度過此生挺好,可做起來不容易怎么辦?
- 舉心動念成善惡,善觀其心,止惡念向善念
- 大乘佛教與小乘佛教的區(qū)別
- 佛教忍辱法門的五個層次
- 一切的煩惱皆源于心,心態(tài)決定你所看到的世界
- 娑婆世界教主釋迦牟尼佛一生簡介
- 什么是和尚,和尚的稱謂是如何來的?
- 應該怎樣做慈善,平衡與工作生活的關系?
- 如何勸說愛說臟話的親友?
- 彌勒菩薩為什么是未來佛?
- 普皆回向是什么意思?凈業(yè)行人如何回向?
- 居士每日應該做哪些功課、定課?如何實修?
- 何謂慈悲?
- 什么叫隨喜功德?
- 人生迷茫怎么辦?
- 在家人可以直呼師父名字嗎?
- [夢參法師]佛菩薩在哪里?怎么修行才能得到加持?
- [綠茶]仙居碧綠是什么茶?仙居碧綠茶介紹
- [禪宗公案]行亦禪,坐亦禪,語默動靜體安然!
- [人物故事]跋諦為何每天三呼快樂
- [哲理故事]動物尚知多“護子”,何人能免有私心
- [佛與人生]知足常足,知止常止
- [佛學常識]四圣諦的含義與內容
- [凈界法師]有欲望就能快樂嗎?怎么滅欲望?
- [楞嚴咒]百丈懷海禪師與楞嚴咒
- [禪茶]什么是斗茶?斗茶的內容、程序、評比標準
- [禪宗思想]文字禪風出現的社會根源是什么?
- [生活故事]命運要自己來改變掌握
- [人物故事]禪是離不開生活的
- [在家修行]在家佛弟子應該帶著什么樣的觀念來參加八關齋戒?
- [佛學常識]什么是“禪”?
- [夢參法師]地藏菩薩功德不可思議,地藏菩薩分身去了哪里?
- [花茶]花茶有什么功效?不同的花茶分別有哪些功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