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禪”?

  公元前563年,佛教創(chuàng)始人喬達摩佛陀誕生。按佛教的傳說,佛陀生為王子,因有感于人生的老、病、死,出家修行并最終成為“覺者”。這一宗教在后世產(chǎn)生了極大影響。圖為14世紀(jì)泰國雕塑的苦修時的佛陀像。他正以禪定的姿態(tài)冥想、關(guān)照著世間的苦痛。

  “禪”就是“禪定”的簡稱。“禪”這個字實際上是從梵文的“禪那”這個詞音翻譯過來的,它的意思是“思維修”或“靜慮”,屬于菩薩行六度中的一度,指的是一種修行的方法,F(xiàn)在我們通常所說的“禪”一般是指“禪宗”中所傳的禪,與六度中的“禪定”既有相同的一面,又有不同的一面。

  “禪定”可以說是最古老的一種修行的方式,早在佛教成立之前就已經(jīng)在印度盛行。佛祖在傳教過程中,把“戒、定、慧”作為基本的三學(xué),是每個佛教徒必須修持的根本法門。佛教傳入中國后,歷代祖師和各個宗派都是以“禪定”或“禪觀”來作為他們修行和立宗的根本。

  禪宗的六祖慧能曾經(jīng)說過:“外于一切善惡境界,心念不起名為坐,內(nèi)見自性不動為禪”,“外離相為禪,內(nèi)不亂為定。外若著相,內(nèi)心即亂;外若離相,心即不亂。本性自凈自定,若見諸境,心不亂者,是真定也。”

  從現(xiàn)代意義上來理解,“禪”應(yīng)該是一種“冥想”,并用“冥想”的方法達到入定的境界。而實際上,“禪”的內(nèi)容是很難用言語文字表達的,必須親身去體證。

精彩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