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濁惡世是什么意思?是哪五濁?
五濁惡世是什么?五濁是哪五濁?(昌臻法師)
我們大家都生在這個五濁惡世里面。五濁惡世的眾生,本性非常之剛強,很難調伏,能公開造惡,所以這個世界叫做五濁惡世。五濁的濁字,混濁不清,五種混濁把眾生清凈心都污染了,所以叫五濁。哪五濁呢?下面簡單的介紹:
第一是劫濁。
劫濁就是時代的污濁。這是大劫的時代,在這時代里面,就有成、住、壞、空四個中劫,每一個中劫里面又有二十個小劫,每當一個壞劫來了,就會產生種種大的災難。每到一個小劫的最后一個階段,也會發(fā)生三種小災難。所以這個時代里頭啊,就有下面這幾種濁穢,就造成了時代的污濁,這稱為劫濁,劫就是時代。
第二是見濁。
見就是種種的妄見,有五種妄見。這五種妄見力量很大,使眾生制造種種的惡業(yè),在生死輪回里面出不來。妄見主要表現(xiàn)在下面這五個方面:
一、身見。身就是身體,也就是我見,把這個軀殼執(zhí)著成我。因為有了這個軀殼,才產生種種的分別,自己喜歡的就拿過來,就制造了種種的惡業(yè)。殺、盜、淫、妄、貪、嗔、癡都是由這個身見引起的。這個身體就是造罪的總根子,這就是身見。所以學佛就要從破身見入手,我們不要受它的害啊。虛妄的見解,認為這個軀殼就是我,如果我見破不了,學佛就很困難,就是障礙!
二、邊見。邊見就是偏到一邊的見解,有兩種邊見。一種叫斷見,斷見認為人死如燈滅,死了就了,這叫斷見。這種看法是錯誤的,認為人只有一世,不相信三世因果,對眾生危害很大,所以好多人就敢于造惡,認為反正一死了之。另一方面,這種見解,容易使人不愿意行善,因為你行了善,最后也是一死了之。它也使人不愿學佛,你辛辛苦苦的學佛,結果死了不起作用;還有一種見解叫做常見,認為一切事情都是依然如此。你今生變人,死以后還是變人;他變畜牲,死了以后還是變畜牲,永遠這樣。這也是錯誤的,也很危險。你這一生變人了,殺、盜、淫、妄種種的事都敢做,反正我有保證,下一生又是人。一些違法犯罪分子,把他押到刑場去了,他說我不怕,你把我槍決了,二十年后我又是一個小伙子。就是受了這種邪見的害。他們不相信有六道輪回!你造了眾多惡業(yè),下一世還能變人嗎?這種見解就能使人敢于胡作非為。
三、戒取見。過去印度外道執(zhí)著這些邪見,修一些無益的苦行。認為我能夠持戒,實際上他這種持戒本身就是錯誤的。比如說一些外道,持牛狗戒,他說他看到牛能吃草,能耕田,認為能夠學牛這樣的生活,就可以升天。還有些外道他看到狗給人家守門,晚上不睡覺,他認為學狗這樣生活,這樣修行,將來可以升天。他就不懂得牛吃草耕田,狗守門,晚上不睡覺,都是過去生中種的惡因,與升天毫無關系。所以這個見解上的錯誤,使人修毫無意義的苦行。
四、見取見。就是執(zhí)著自己的見解,不承認錯誤,不分是非,不分黑白。比如說有修四禪定的人,這個四禪定只是世間的禪定,你就是修好了,只能到天上,到四禪天去,并不是不生不滅的涅槃,與那個是兩回事,沒有出六道輪回。這些人由于見解上的錯誤,他認為修四禪定就可以證得涅槃果,這就叫做見取見。
五、邪見。這個邪見主要表現(xiàn)在不信因果,他不曉得因果規(guī)律是客觀存在的呀。因果規(guī)律不僅凡夫不能超越,就是佛菩薩都要受因果規(guī)律的制約。我們看佛經里面佛陀自己談他過去生中,在修行的時候,種了惡因一樣的要受惡報。虛云法師說:“因果二字是一切圣凡,世間出世間都逃不了的”。他用這個“逃”字,說明了對因果輪回是沒有辦法超越它的。
第三是煩惱濁。
煩惱濁就是用五種妄心,使我們產生種種的惡念,制造種種的惡果。因此我們在生死輪回里永遠出不來。這煩惱主要表現(xiàn)在下面這五個方面:
一、貪。貪欲,貪得無厭,永遠沒有止境。所以由貪欲而起,就制造種種的惡業(yè)。既然造了惡業(yè)必然受惡報,比如說貪財。
二、嗔。嗔就是嫉妒心、嗔恨心,我們所以造種種的惡業(yè)當然都與這個有關系。別人的環(huán)境好了,自己就產生嫉妒心,這是很危險的,會制造很多惡業(yè)。人與人之間,集團與集團之間,國家與國家之間就是這個嗔恨心,造成了世界不安寧。
三、癡。癡就是愚癡。愚癡不是文盲。有些人很有學問,但是還是愚癡。因為他不懂得宇宙人生的真理,不相信因果的規(guī)律,做起事情來就是愚癡。《參考消息》上登了一個美國人叫湯姆遜,他有兩億美金,但平常一毛不拔,別人有困難找他,他都不幫助。后來他得病要死了,就找律師立了一個遺囑,他死了以后把存款全部取出來裝到棺材里面去,然后用鋼筋混泥土來修墳墓。另外請了兩個保安來看守墳墓。這種做法,用佛法來說就叫愚癡。這個人當然不是文盲,但是他做的事情就是愚癡。他不相信三世因果,下一世他變不變人還是問題,退一萬步說就是變了人,投胎的時候,一切已經迷惑了,他還曉得他的尸體埋在哪個地方,還能夠把那個錢弄出來?金錢可以造業(yè),也可以培福德。會不會用就要看你有沒有智慧了。愚癡的人當然沒有智慧,所以就會這樣子做。
四、慢。什么叫慢?就是我慢、貢高、驕慢,仗恃自己有金錢,有地位,就輕慢別人,沒有一點對人的恭敬心。從因果規(guī)律來說,這種驕傲自大的人,輕慢別人的人,種了這個因,他下一世即使是變人,那他的果報都是下賤的果報,社會地位必然是很低賤的。
五、疑。貪嗔癡慢疑。這個疑是學佛的最大的障礙。疑就不信,學佛最要緊的就是信,懷疑的人他就不相信。比如說,你給他說《佛說阿彌陀經》上佛說的有一個世界叫極樂世界,他就不會相信,他就懷疑。當然這種人他就不可能往生啰。疑就是障礙啊,疑就使自己永遠得不到福報。這貪嗔癡慢疑五種妄心,力量非常大,它可以阻礙我們的信心,阻礙我們修行,可以擾亂我們的清凈心,污染我們的本性,所以這個叫煩惱濁。一切煩惱不是來源于外面,有些人不懂得,認為這個人很討厭,他使我生煩惱,這個看法是錯誤的。煩惱來源于自己的內心,來源于貪嗔癡慢疑。所以這些東西,使我們產生種種的煩惱。
第四是眾生濁。
我們這個身軀,叫做果報身,是來受果報的。我們過去生中種的因,今生父母的緣,因緣結合才有我們這個身體。所以這個身體叫做報身,來受善惡業(yè)報。我們把這個報身當作我,當作是真實的,所以我們?yōu)榱诉@個假的軀殼,就造種種的惡因。這樣就使自己流轉生死,永遠都出不來。這個就叫眾生濁。本來我們這個身體是四大五蘊假合而成,四大就是地、水、火、風,是物質。五蘊就是色(物質)、受、想、行、識(精神),就是物質與精神結合起來的。我們都把這個假合的軀體當成真實的,一切為了他,到最后是一場空。所以有一首詩說得好,就是“人生好似采花蜂,飛南飛北飛西東”,為了生活到處奔走,“采得百花釀成蜜,一場辛苦一場空”。最后一樣東西都帶不走,“萬般帶不去,唯有業(yè)隨身”,帶走的只有你所造的善業(yè)惡業(yè),那不是你愿不愿意的問題,它就支配你到那里去,想甩都甩不脫的。
第五是命濁。
命就是壽命,人的壽命就是精神與物質結合起來,一旦分開了,這個精神離開物質體了,一期生命就不存在了。四大不協(xié)調,就會生病,一旦四大分離就死亡。所以說人的壽命是非常脆弱的,一口氣不來就死亡,這就是命濁。
從上面這幾條就可以曉得,我們要想出離生死苦海,只有念佛求生凈土,才能永遠斷絕生死輪回的痛苦。這段說明了釋迦牟尼佛能夠在這個五濁惡世成正覺之難。所以六方諸佛都稱揚贊嘆!
- 上一篇:“無明”的對象是什么?什么叫業(yè)果的道理?
- 下一篇:佛教怎么看地理風水?
- 最全的燒香圖解,燒香有何含義與講究?
- 皈依之后需要注意什么嗎 皈依佛門后的注意事項
- 開天眼后究竟能看到什么?
- 楞嚴咒簡介,什么人不能念楞嚴咒?
- 常犯邪淫者得十種苦報 從婚后出軌事件看出的因果報應
- 地藏經簡介,地藏經主要講什么?
- 《華嚴經》簡介,大方廣佛華嚴經講什么?
- 佛教基礎知識
- 最簡單的三皈依儀式-如何授三皈五戒居士儀軌
- 持咒打坐的方法 持咒打坐的姿勢圖
- 為什么要學佛?有什么用呢?
- 心經簡介,般若波羅蜜多心經內容介紹
- 心經入門
- 2020年佛教節(jié)日一覽表
- 佛教唱贊時法器打法
- 什么是佛教?佛教的精髓是什么?佛的定義呢?
- 為什么要燒香拜佛?燒香的含義是什么?
- 什么是咒語?佛教最神奇的九個咒語
- 佛教名詞
- 準提咒簡介,準提咒功德及妙用
- 學佛前要了解的基本內容
- 佛教和印度教的區(qū)別
- 持咒是什么意思?如何持咒?
- 佛咒入門
- 文殊菩薩心咒簡介
- 皈依是什么意思?皈依三寶又是什么意思?
- 誦經有訣竅嗎?誦經的十二條訣竅
- 初入佛門該怎樣修行?
- 在家燒香有什么講究?一些禁忌千萬不要觸碰!
- 皈依證怎么辦理?辦皈依證后的忌諱是什么?
- 女眾出家前須知,一生只有一次出家機會
- 往生咒簡介,念往生咒要注意什么?
- 給去世的人上香的規(guī)矩
- 楞嚴經簡介,楞嚴經大致在講什么?
- 求佛有沒有用?為什么說佛菩薩可以保佑人?
- 觀自在是什么意思?怎么理解?
- 金剛經入門
- 佛教因果定律
- 清心咒簡介
- 涅槃是什么意思?涅槃的四種分類分別指什么?
- 學佛者在聞思修的過程中,應當遵循四依法
- 如何供香?供香的方法
- 我們要學會借境修行,不被境所牽
- 人生苦短,應學會善待自己
- 什么是原始佛教,主要教義是什么?
- 怎樣把五戒十善落實到現(xiàn)實生活工作中去?
- 佛教的世尊是誰?
- 保持樂觀的心態(tài)面對生活,人生自然會越過越快活
- 如何在修行路上堅定地走下去?
- 什么是文字禪?
- 善根指的是什么?
- 腳踏實地的付出才會有收獲,所有的付出都不會白費
- 佛教戒律是怎樣產生的?戒律的由來
- 忉利天主是誰?
- 授記有幾種方式?授記的四種類型
- 人不要想太多,餓了就吃飯,困了就睡覺
- 佛經中的世尊指的是誰?
- 釋迦牟尼成道是什么意思?
- 覺性是永恒的、沒煩惱、證佛國
- 皈依后做事還是不順,對佛法心灰意冷,該怎么辦?
- 佛教的經變是什么意思?
- 阿彌陀佛圣誕是哪一天?農歷十一月十七恭迎彌陀圣誕
- 剛念經時聲音響亮且快,后來就沒有了,為什么?
- 以佛心來凈化自己內在的妄心
- 嘴笨不會安慰人怎么辦?
- 馬鳴菩薩是誰?馬鳴菩薩的簡介與故事
- 為什么在世間行善的功德勝于極樂百倍?
- 學會順其自然,在晴天時愛晴,在雨天時愛雨
- 念經時可以控制妄念嗎?
- 什么是“五蓋”?菩薩沒有厭怠心
- 趙州和尚是哪個朝代的,哪里人?趙州和尚的簡單介紹
- 什么是莊嚴國土?
- 在家居士怎樣才能讓現(xiàn)在和將來的生活具足幸福安樂?
- 八正道是為人處世乃至成佛的八種正確方法和途徑
- 阿逸多菩薩是誰,是彌勒菩薩嗎?
- 佛教說的隨緣是什么意思?隨緣的含義
- 管好自己,但行好事,莫論他人
- 四大皆空是哪四大,是什么意思?
- 神通有哪幾種?佛教六種神通的簡單介紹
- 求神不如求己,命運是掌握在自己手里的
- [如瑞法師]老實念佛,重在一生堅持不懈憶佛念佛
- [在家修行]學佛者在聞思修的過程中,應當遵循四依法
- [佛學常識]如何供香?供香的方法
- [在家修行]我們要學會借境修行,不被境所牽
- [佛與人生]人生苦短,應學會善待自己
- [佛學常識]什么是原始佛教,主要教義是什么?
- [明海法師]明海大和尚的新春勉勵:一個出家人的四件事情
- [漢傳人物問答]如何平衡努力和舍,怎么判斷自己已經足夠努力了?
- [人物故事]武則天、獻明肅皇后和玉泉寺的故事
- [在家修行]怎樣把五戒十善落實到現(xiàn)實生活工作中去?
- [生活故事]施者的放下
- [佛經故事]遇事不加分析,妄下判斷,只會犯下可笑的錯誤
- [佛學常識]佛教的世尊是誰?
- [妙法蓮華經]以慈修身,善入佛慧,通達大智,到于彼岸的解釋
- [綠茶]乾隆與龍井茶的故事
- [漢傳人物問答]怎樣觀察自己內心的念頭?
- [佛化家庭]孩子不聽話,該怎么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