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為何重視偈語?

  早在佛教創(chuàng)立以前,古印度就有利用詩歌來表示歌頌贊嘆的傳統(tǒng)。在佛教初創(chuàng)之時(shí),宣傳教義最簡便的形式,就是易于口耳相傳的韻文,后來才逐漸加上散文,成為韻散結(jié)合的經(jīng)典!陡呱畟鳌返诙碇,鳩摩羅什對僧睿說:“天竺國俗,甚重文制,其宮商體韻,以入弦為善。凡覲國王,必有贊德。見佛之儀,以歌嘆為貴。經(jīng)中偈頌,皆其式也。”

  偈頌是宣傳佛教思想及禮佛的重要形式,佛教徒十分重視這種形式的特殊作用,《大智度論》第十三卷指出:“菩薩欲凈佛土,故求好音聲。欲使國土中眾生聞好音聲,其心柔軟。心柔軟,故受化易。是故以音聲因緣供養(yǎng)佛。”可見贊嘆歌音是禮佛所必需的。釋迦牟尼剛?cè)霚鐣r(shí),睡于獅子床上,迦葉和大眾這樣以偈贊佛:

  面如凈滿月,眼若青蓮花,

  佛法大海水,流入阿難心。

  此偈雖為贊佛而作,但同時(shí)也贊揚(yáng)了阿難智慧宏大,記憶力超強(qiáng)。

  有些偈頌,則是意義深遠(yuǎn)的哲理詩。從一些偈詩中,我們可以窺探到原始佛教教義的真實(shí)面貌,比如在幾部不同的佛經(jīng)中,都引述了下列三首偈詩:

  第一首為《緣起偈》,又名《法身偈》:

  諸法從緣起,如來說是因。

  彼法因緣盡,是大沙門說。

  第二首為《無常偈》,又名《雪山偈》:

  諸行無常,是生滅法。

  生滅滅已,寂滅為樂。

  第三首為《七佛通戒偈》:

  諸惡莫作,諸善奉行。

  自凈其意,是諸佛教。

  這三首偈詩,都配有故事加以解釋,比較接近釋迦牟尼說法的原貌,因而受到佛學(xué)界的高度重視。

  佛教教義,都載于佛典中,而偈語就是佛經(jīng)中的一體。佛教學(xué)者以各種形式,將偈語組織到佛教典籍中,使偈頌成為佛經(jīng)行文的一大特色。佛經(jīng)中大量運(yùn)用偈詩,目的是為了更好地宣傳佛理,易于為信徒所接受。佛教重視偈語,原因也正在此。

精彩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