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乘的般若思想

  大乘的般若思想

  般若意義

  真實智慧

  般若,解作智慧,但它和一般的世俗智慧不同,這是透過觀察『緣起性空』的道理,而獲得的真實智慧。它可以徹底斷除我們的無明和各種煩惱,而證得圓滿佛果。因此,從效用而言,它稱為『般若波羅蜜多』,音譯『智慧度』或『智慧到彼岸』,即憑借這種智慧,可以把我們從生死苦海,運載至涅槃的彼岸。

  思想概要

  緣起無性

  般若的中心思想,可以歸納為『幻有性空』,而這個思想根據(jù)原始佛教的緣起觀念而來的。

  我法二空

  原始佛教僅論述到個體生命并沒有獨立自主的實體,稱為『人無我』。而大乘的學(xué)者卻進一步指出我們所經(jīng)驗到的一切,也是沒有獨立的實體,稱為『法無我』。他們把『人無我』和『法無找』,統(tǒng)名為『無自性』或『性空』,即不論是個體生命,還是外在的世界,也是沒有常、一、具主宰的實體。

  例如我們聽到簫聲,沒有簫,固然不成;沒有演奏者,也發(fā)不出聲音來;沒有知音的人,也體會不到簫聲的悲涼。固此,簫聲的出現(xiàn),既不是某一種因素能單獨決定的;也不是某些因素中含有簫聲的全部成份;必須三者湊合在一起,因緣會合起來,才有簫聲出現(xiàn)。它既然不是實有的,自然就不能用來去、生滅等觀念來描述它。從它沒有固定不變的相狀來說,稱為『無自性』;從它沒有獨立生滅的運動來說,稱為『無生』。

  另一方面,眾生和宇宙有雖然沒有自性,但眾緣所成的外貌和效用還是有的,稱為『幻有性空』。我們?nèi)绻B幻有也否定的話,那就成為錯誤的虛無主義了。

  真俗二諦

  佛陀在《般若經(jīng)》中指出,真理可以分為真諦和俗諦兩個層面。真諦又稱勝義諦或第一義諦,是出世間的真理,只有獲得『般若』的圣賢才可以透徹了解;俗諦又稱世諦或世俗諦,而且又變幻不定,但卻有必然的因果關(guān)系和存在的法則,因此,我們便把它看作是真實的,并產(chǎn)生種種貪愛執(zhí)著,因而不斷生死輪回。

  然而,佛陀絕不是完全地否定世俗諦的價值,他巧妙地把二諦融會貫通起來。他運用我們所執(zhí)著的世俗諦來因材施教,提出因緣果報、四諦六度等教義,使我們逐步認(rèn)識到自己所執(zhí)著的,只是些假名,進而修習(xí)六種波羅蜜多,終會了悟真諦,達至解脫。

  般若作用

  六度之首

  因此,大乘佛教的理論和修習(xí),都是朝著這個方向邁進的。布施、持戒、忍辱、精進、禪定等五種波羅蜜多,就是為了獲得般若作準(zhǔn)備;離開了般若波羅蜜多,一切的修習(xí)都不徹底,只能獲得人、天的福報吧了!

  所有修學(xué)大乘的人也需要藉著般若,才能脫離生死輪回,證得圓滿的佛果?梢姲闳舨_蜜多實在是治療一切痛苦的良藥,因此,被尊稱為『諸佛之母』。

精彩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