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煩的時候應該怎么辦?
俗話說“凡人有的是煩惱,圣人有的是智慧,天人有的是快樂”。我們凡人都有不同的煩惱,因為有不同的業(yè)力、愛好、思維、追求、執(zhí)著、妄想等,特別是無明、嗔恨、貪婪、傲慢、嫉妒、疑心、顧慮等造成了身心不安。從生到死,不停的忙里忙外、忙前忙后,從沒有忙里偷閑的時間,所以我們的心很煩,主要是不知道自己為了什么這么忙,更讓人心煩的是到頭來得不到任何自己想要的東西。
輪回之苦就像生活在大海一般,無邊無際,無窮無盡。在輪回里找到真正的快樂,比大海撈針還難,所以心煩;有時候自己不知不覺的心煩,有時候遇到一些不高興的事心煩,有時候敵人、仇人傷害自己而心煩,讓我們心煩的東西太多了。這是什么原因呢?主要是我們沒有明白一個道理,那就是無常及死亡。
民間有這樣一個故事:曾經有一個人比我們還心煩,煩得沒辦法在家待住,就跑到森林去散心。這時突然遇見一只饑餓的老虎,老虎大吼一聲撲了上來,他本能地用盡生平最大的力氣和最快的速度奔跑,試圖逃離,老虎窮追不舍,他一直跑,最后被老虎逼入斷崖邊上,他再也無路可逃,站在懸崖邊上,心想與其被老虎捉到,活活被咬、肢解,還不如跳下懸崖,說不定還有一線生機。于是,他縱身跳了下去,非常幸運他被卡在一棵樹上,那是長在斷崖邊的梅樹,樹上結滿了梅子。
正在慶幸的時候,他聽到斷崖深處傳來巨大的吼聲,往崖底望去,原來有一只兇猛的獅子正抬頭看著他,獅子的聲音讓他心顫,但轉念一想獅子與老虎是相同的猛獸,被什么吃掉都是一樣的。這時,他又聽見了一陣聲音,仔細一看,一黑一白兩只老鼠,正用力地咬著梅樹的樹干。他先是一陣驚慌,立刻又放心了,他想被老鼠咬斷樹干跌死,總比被獅子咬好。情緒平復下來后,他感到肚子有點餓,看到梅子長得正好,就采了一些吃起來。
他覺得一輩子從沒吃過那么好吃的梅子,他爬到一個三角樹丫休息,心想既然遲早都要死,不如在死前好好睡上一覺吧!他在樹上沉沉的睡去了。睡醒之后他發(fā)現黑白老鼠不見了,老虎、獅子也不見了,他順著樹枝,小心翼翼的攀上懸崖,終于脫離險境。原來就在他睡著的時候,饑餓的老虎按捺不住,終于大吼一聲,跳下懸崖。黑白老鼠聽到老虎的吼聲,驚慌逃走了,跳下懸崖的老虎與崖下的獅子展開激烈的打斗,雙雙負傷逃走了。
從我們誕生的那一刻開始,苦難就像饑餓的老虎一直追趕著我們;死亡就像一頭兇猛的獅子,一直在懸崖的盡頭等待著我們;白天和黑夜的交替,就像黑白老鼠一樣,不停地正用力咬著我們暫時棲身的生活之樹,總有一天我們會落入獅子的口中。既然知道了生命中最壞的情景是死亡,唯一的路,就是安然地享受樹上甜美的果子,然后安心地睡覺,好好的享受你在世上的每一分每一秒。
如果為了自己想要的一點家產,就跟親兄弟反目成仇;為了一點的不愉快,就跟朋友大打出手;為了爭奪名利,就跟同事明爭暗斗;為了柴米油鹽,夫妻之間就鬧著分手,那么就請你看看頭頂上面,那晴朗的天空和縹緲的白云,其實你又錯過了美好的一天!
我們應該珍惜現在,創(chuàng)造未來,活在當下。有些人、有些事,不要去刻意要求和勉強,放開了也就無所謂了。放下不一定會失去,追求未必就能得到,就像我們的頭發(fā),有的人越不想要它反而生長得越快;有些人非常珍惜,它反而越來越少。人的一生,也像頭發(fā)一樣,有長有短,有生有滅,有白有黑。該黑的時候讓它黑,該白的時候讓它白,你不會為頭發(fā)心煩,只要做到順其自然,生活就會泰然。
當我們遇到煩惱,發(fā)現煩惱的時候,其實也就是我們修行的開始。佛陀告訴我們,世間上一切法的虛妄分別、種種的名跟相,目的不是要來否定這個世間,而是要告訴我們不要執(zhí)著于這個世間,不要迷戀于這個世間,要超越這個世間,要解脫于這個世間的一切名跟相,用佛法來對治自己對假名和假相的執(zhí)著。智慧就是善,煩惱就是惡,善惡的特點就是通過智慧和煩惱來區(qū)分;學佛法就是要培養(yǎng)對三寶的信心,才能夠啟發(fā)我們的智慧,才能夠改變我們內心里面種種的煩惱和業(yè)。
- 上一篇:邪淫讓我變得自卑,佛法將我拉回陽光
- 下一篇:為什么會痛苦?貪欲是生命痛苦的源頭
- 最全的燒香圖解,燒香有何含義與講究?
- 皈依之后需要注意什么嗎 皈依佛門后的注意事項
- 開天眼后究竟能看到什么?
- 楞嚴咒簡介,什么人不能念楞嚴咒?
- 常犯邪淫者得十種苦報 從婚后出軌事件看出的因果報應
- 地藏經簡介,地藏經主要講什么?
- 《華嚴經》簡介,大方廣佛華嚴經講什么?
- 佛教基礎知識
- 最簡單的三皈依儀式-如何授三皈五戒居士儀軌
- 持咒打坐的方法 持咒打坐的姿勢圖
- 為什么要學佛?有什么用呢?
- 心經簡介,般若波羅蜜多心經內容介紹
- 心經入門
- 2020年佛教節(jié)日一覽表
- 佛教唱贊時法器打法
- 什么是佛教?佛教的精髓是什么?佛的定義呢?
- 為什么要燒香拜佛?燒香的含義是什么?
- 什么是咒語?佛教最神奇的九個咒語
- 佛教名詞
- 準提咒簡介,準提咒功德及妙用
- 學佛前要了解的基本內容
- 佛教和印度教的區(qū)別
- 持咒是什么意思?如何持咒?
- 佛咒入門
- 文殊菩薩心咒簡介
- 皈依是什么意思?皈依三寶又是什么意思?
- 誦經有訣竅嗎?誦經的十二條訣竅
- 初入佛門該怎樣修行?
- 在家燒香有什么講究?一些禁忌千萬不要觸碰!
- 皈依證怎么辦理?辦皈依證后的忌諱是什么?
- 女眾出家前須知,一生只有一次出家機會
- 往生咒簡介,念往生咒要注意什么?
- 給去世的人上香的規(guī)矩
- 楞嚴經簡介,楞嚴經大致在講什么?
- 求佛有沒有用?為什么說佛菩薩可以保佑人?
- 觀自在是什么意思?怎么理解?
- 金剛經入門
- 佛教因果定律
- 清心咒簡介
- 涅槃是什么意思?涅槃的四種分類分別指什么?
- 善根指的是什么?
- 腳踏實地的付出才會有收獲,所有的付出都不會白費
- 佛教戒律是怎樣產生的?戒律的由來
- 忉利天主是誰?
- 授記有幾種方式?授記的四種類型
- 人不要想太多,餓了就吃飯,困了就睡覺
- 佛經中的世尊指的是誰?
- 釋迦牟尼成道是什么意思?
- 覺性是永恒的、沒煩惱、證佛國
- 皈依后做事還是不順,對佛法心灰意冷,該怎么辦?
- 佛教的經變是什么意思?
- 阿彌陀佛圣誕是哪一天?農歷十一月十七恭迎彌陀圣誕
- 剛念經時聲音響亮且快,后來就沒有了,為什么?
- 以佛心來凈化自己內在的妄心
- 嘴笨不會安慰人怎么辦?
- 馬鳴菩薩是誰?馬鳴菩薩的簡介與故事
- 為什么在世間行善的功德勝于極樂百倍?
- 學會順其自然,在晴天時愛晴,在雨天時愛雨
- 念經時可以控制妄念嗎?
- 什么是“五蓋”?菩薩沒有厭怠心
- 趙州和尚是哪個朝代的,哪里人?趙州和尚的簡單介紹
- 什么是莊嚴國土?
- 在家居士怎樣才能讓現在和將來的生活具足幸福安樂?
- 八正道是為人處世乃至成佛的八種正確方法和途徑
- 阿逸多菩薩是誰,是彌勒菩薩嗎?
- 佛教說的隨緣是什么意思?隨緣的含義
- 管好自己,但行好事,莫論他人
- 四大皆空是哪四大,是什么意思?
- 神通有哪幾種?佛教六種神通的簡單介紹
- 求神不如求己,命運是掌握在自己手里的
- 十八不共法是什么意思,指什么?
- 念經時犯困,打盹后又從頭開始念,該怎么辦?
- 人幫人,心靠心,人心是相互的
- 不用花錢的七種結緣方式
- 殺生、妄語、不敬,在家居士不可以做的三件事
- 佛教的四無畏指的是什么?
- 佛教的大慈大悲是什么意思?
- 面對親人的病,家里的經濟條件,心很亂,該怎么辦?
- 什么是信心不逆?
- 在床上哄孩子睡覺能唱彌陀圣號嗎?
- [佛學常識]什么是空想
- [佛經名句]惡自受罪,善自受福,亦各須熟,彼不相待的解釋
- [佛學常識]什么是般若?
- [佛學常識]什么是十力
- [佛學常識]虛空藏菩薩的形象如何
- [佛學常識]阿彌陀佛掌中蓮臺有何象征含義
- [佛學常識]什么是文字禪?
- [佛學常識]佛為阿那律說八大人覺的內容是什么
- [生活故事]根不隨塵,心不在境
- [星云大師]學佛一定要經過佛學院的教育嗎?
- [在家修行]佛說的這七種布施,不用花錢就能做到
- [佛與人生]人不要想太多,餓了就吃飯,困了就睡覺
- [放生起源]寺院設立放生池在經典或傳統上有什么根據?
- [白茶]什么是白茶,有哪些品種?
- [白茶]什么是白茶?白茶的簡單介紹
- [佛與人生]面對別人的批評,應該怎么做?
- [佛學常識]八關齋戒的解釋、戒相、功德利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