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中有愛,才會人見人愛
心美,看什么都順眼。
福,來自一顆懂得布施的心。
講話要溫和輕柔,態(tài)度要謙誠親切。
站在半路,比走到目標.更辛苦。
多原諒別人,多得福,把量放大,福氣大。
心中有愛,才會人見人愛。
幸福不在得到多,而在計較少。
把握當下,就是用心。
待人退一步,愛人寬一步,在人生道中就會活得很快樂。
人不一定信佛,但一定要有佛性,佛性,即“自覺”,和“覺他”的德行。
佛性,最講一個“善”字;禪境,最講一個“淡”字。
用佛待人,自己即佛;用佛性悟人,人可兼佛。
善心,點亮心燈;慧心;使心燈長明。
善良的人,往往可以逢兇化吉;覺慧的人,常?梢曰U為夷。
社會,向善的人越多就越和諧;人生,感恩的心越多就越美好。
不說他人長短,不念他人恩怨,是善心;時刻誠心待人,日夜專心做事,是懿行。
心地善良的人,容貌一定動人;心里知足的人,生活一定快樂。
貪欲是痛苦之根,淡泊是快樂之源。
待人要有平等心,對已要有平常心。
積善可以得福,積德可以增壽。
大慈緣于大善,大善緣于大愛,大愛緣于大德。
只有忘記對別人的善行,才會持續(xù)不斷的為別人施善。
人的威望不可能一天樹立起來,人的聲望更要用畢生的德行來養(yǎng)護。
點火者明,近火者暖,玩火者焚。
惡性,往往認賊作父;善心,則可以化敵為友。
心如水,而性則可能是鹽、是糖、是茶、是咖啡¨¨¨這樣,心境不同
時,心性也會異樣。佛性則是人性的慧根。
心氣要高,姿態(tài)要低,低成就高;心胸要寬,心態(tài)要平,平自然寬。
情是一種心靈感覺,情中自有妙趣;淡是一種心靈味覺,淡里自有佳境。
和為貴,所以才要和睦、和善、和平;忍為高,所以才需忍讓、忍耐、隱忍。
忍,有時要讓,有時要耐,有時要隱。所以,忍其實是另一種形式“韌”。
福臨心享,禍至神傷;祈福避禍,人自安康。
一切順其自然,一切隨遇而安,乃心性之至境。
千眼,意在觀世,千手,意在濟世;人間福音,無過如此。
存私者入俗,去私者新生,無私者才是慧覺。
入世者聰,出世者慧,以出世精神做入世志業(yè)者覺。
人生悟道,在聰明的臺階上只能仰視,只能在智慧的峰頂才會鳥瞰。
心性須要修養(yǎng),就像生命需要滋潤一樣;心靈需要修繕,就像容貌需要美容一樣。
修德要身體力行,養(yǎng)性要心無雜念。
修養(yǎng),要知羞而學,知錯而改,知恥而思。
修形養(yǎng)性和施善積德,既要點滴做起更要日積月累。
自愛是一已之愛,博愛是眾生之愛;不棄自愛,弘揚博愛,才是真愛。
一已之愛,有利于家庭的和睦;眾生之愛,有益于社會的和諧。
一顆愛心便是一縷春風,一片陽光,便是一生快樂,一世美好。
愛可以擴展,愛可以延伸¨¨故大愛可以無過;愛要銘刻愛要珍藏¨¨故真愛永恒。
趕路要趁早,修身重戒律,養(yǎng)性貴有恒。
養(yǎng)身必先養(yǎng)心,修身必先修行,做事必先做人。
人的本能是愛自己,人的本性是不傷害他人。
愛人先自愛,自愛先自覺,自覺先自省,自省先自悟。
生命有限,愛心無限;無限的愛可以把有限的愛延長。
愛無所求,被愛無所累,便是真正的自在和幸福。
一已之光只是一點明亮,只有點亮大眾之光,才會燃成一片光明。
賜福別人,就是造福自己;寬待別人,就是善待自己。
首先是被別人需要,然后是被別人賞識,最后才是被別人贊譽。
人生難得解脫,難求灑脫;解脫只是自救,灑脫才是自在。
面對非議,無愧則心安;身遭誣陷,無愧則定神。
要得到別人贊嘆,就得先贊嘆別人。
最有力量的菩薩,就是我們的手腦。
不斷發(fā)揮生命功能,才是活著的人生。
聽到好話,要如海綿遇水.牢牢吸住。
不要總是要求別人給我什么,要想我能為別人做什么。
幫助別人,其實就是在幫助自己。
不要只看到別人外在的污點,卻看不到自己內(nèi)心的垃圾。生活有朝氣,活得暢暢快快,工作講求效率,做得踏踏實實。以愛心待人,以磊落的心胸接物,則人生到處充滿了真善美。稻穗結(jié)得越飽滿,越往下垂,一個人越有成就,越虛懷若谷。
- 最全的燒香圖解,燒香有何含義與講究?
- 皈依之后需要注意什么嗎 皈依佛門后的注意事項
- 開天眼后究竟能看到什么?
- 楞嚴咒簡介,什么人不能念楞嚴咒?
- 常犯邪淫者得十種苦報 從婚后出軌事件看出的因果報應
- 地藏經(jīng)簡介,地藏經(jīng)主要講什么?
- 《華嚴經(jīng)》簡介,大方廣佛華嚴經(jīng)講什么?
- 佛教基礎知識
- 最簡單的三皈依儀式-如何授三皈五戒居士儀軌
- 持咒打坐的方法 持咒打坐的姿勢圖
- 為什么要學佛?有什么用呢?
- 心經(jīng)簡介,般若波羅蜜多心經(jīng)內(nèi)容介紹
- 心經(jīng)入門
- 2020年佛教節(jié)日一覽表
- 佛教唱贊時法器打法
- 什么是佛教?佛教的精髓是什么?佛的定義呢?
- 為什么要燒香拜佛?燒香的含義是什么?
- 什么是咒語?佛教最神奇的九個咒語
- 佛教名詞
- 準提咒簡介,準提咒功德及妙用
- 學佛前要了解的基本內(nèi)容
- 佛教和印度教的區(qū)別
- 持咒是什么意思?如何持咒?
- 佛咒入門
- 文殊菩薩心咒簡介
- 皈依是什么意思?皈依三寶又是什么意思?
- 誦經(jīng)有訣竅嗎?誦經(jīng)的十二條訣竅
- 初入佛門該怎樣修行?
- 在家燒香有什么講究?一些禁忌千萬不要觸碰!
- 皈依證怎么辦理?辦皈依證后的忌諱是什么?
- 女眾出家前須知,一生只有一次出家機會
- 往生咒簡介,念往生咒要注意什么?
- 給去世的人上香的規(guī)矩
- 楞嚴經(jīng)簡介,楞嚴經(jīng)大致在講什么?
- 求佛有沒有用?為什么說佛菩薩可以保佑人?
- 觀自在是什么意思?怎么理解?
- 金剛經(jīng)入門
- 佛教因果定律
- 清心咒簡介
- 涅槃是什么意思?涅槃的四種分類分別指什么?
- 明末四大高僧是誰?明末四大高僧簡介
- 鹿野苑是佛的什么地方?
- 為什么要修習八正道?八正道的重要性
- 怎么知道一個人有沒有大福報?
- 為什么得道的人很自在而普通人不能?
- 心存佛念 不忘念佛
- 弘法利生道場的人才應當順于法去成就保護
- 假如有人問自己幸福嗎?怎么回答才好?
- 怎么轉(zhuǎn)煩惱?
- 佛法里怎么看待人與人交往?
- 佛教法器磬的作用是什么?
- 生病后感覺沒精進、學習落后了,對不起師父怎么看?
- 慧遠大師的《廬山東林雜詩》解釋
- 什么叫做“三藏法師”?
- 妨礙善行,損耗錢財?shù)牧N過失,在家佛教徒要防范
- 世間的孝有幾種,子女怎么做才是世間最圓滿的孝道?
- 放下過去,期待明天,對未來心存一份期望
- 四真道行是什么意思?佛說四圣諦的目的
- 有方法抹去過去的記憶嗎?
- 佛教的橫三世佛指的是哪三個佛?
- 感覺勸別人念佛很難,怎么辦?
- 父母與孩子是什么關(guān)系,佛弟子如何與家人相處?
- 信仰的核心是以利益安樂眾生
- 圓滿供養(yǎng)一切成就供養(yǎng)的因緣
- 能無欲無求地度過此生挺好,可做起來不容易怎么辦?
- 舉心動念成善惡,善觀其心,止惡念向善念
- 大乘佛教與小乘佛教的區(qū)別
- 佛教忍辱法門的五個層次
- 一切的煩惱皆源于心,心態(tài)決定你所看到的世界
- 娑婆世界教主釋迦牟尼佛一生簡介
- 什么是和尚,和尚的稱謂是如何來的?
- 應該怎樣做慈善,平衡與工作生活的關(guān)系?
- 如何勸說愛說臟話的親友?
- 彌勒菩薩為什么是未來佛?
- 普皆回向是什么意思?凈業(yè)行人如何回向?
- 居士每日應該做哪些功課、定課?如何實修?
- 何謂慈悲?
- 什么叫隨喜功德?
- 人生迷茫怎么辦?
- 佛教基礎知識
- 心經(jīng)入門
- 佛教名詞
- 佛咒入門
- 金剛經(jīng)入門
- 佛教因果定律
- 地藏經(jīng)入門
- 怎樣讀懂佛經(jīng)
- 佛教基本教義
- 佛咒簡介
- 楞嚴經(jīng)入門
- 妙法蓮華經(jīng)入門
- 觀世音菩薩普門品入門
- 十小咒入門
- 佛教修行及戒律
- 藥師咒入門
- 六字大明咒入門
- 無量壽經(jīng)入門
- 華嚴經(jīng)入門
- 藥師經(jīng)入門
- 阿彌陀經(jīng)入門
- 佛教僧侶與居士及其源流
- 普賢行愿品入門
- 佛經(jīng)簡介
- 虛云法師入門
- 六祖壇經(jīng)入門
- 佛教傳播與發(fā)展
- 楞伽經(jīng)入門
- 圣嚴法師入門
- 宗派簡介
- 凈慧法師入門
- 解深密經(jīng)入門
- 佛經(jīng)入門
- 濟群法師入門
- 大勢至菩薩念佛圓通章入門
- 法增法師入門
- 昌樂法師《人生是道場》
- [凈界法師]煩惱罪業(yè)生起的病根是什么?
- [白茶]白毫銀針是白茶嗎?白毫銀針名字的由來與沖泡方法
- [禪宗公案]不曾夢見佛法
- [生活故事]跪下來,叫聲娘
- [人物故事]曹溪一覺 了知生死不相干
- [入門須知]明末四大高僧是誰?明末四大高僧簡介
- [佛與人生]忍耐是一種人生的修行
- [夢參法師]堅牢地神是土地公公嗎?為什么護地藏菩薩?
- [烏龍茶]大紅袍屬于什么茶呢?
- [禪宗公案]光即寶,寶即光
- [生活故事]撿回了一個爸
- [因果故事]一定別在等待中留下遺憾
- [佛與人生]勞動是上天賜予的生活方式
- [佛學常識]《高僧傳》是怎樣一部書?
- [佛與人生]信仰的核心是以利益安樂眾生
- [理凈法師]念佛就能消業(yè)障還用誦其他經(jīng)、咒嗎?哪個法門好?
- [普洱茶]為什么普洱茶可以存放百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