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居士五戒”的具體規(guī)定是什么?
。ǘ┎粴⑸
居士五戒中的不殺生,與十不善中的不殺生是不相同的。十不善中的不殺生,是指不殺害所有的生命,而居士五戒中的不殺生,是指不殺害特定的生命,也就是指人類。
也許有人會提出疑問:既然戒律只要求不殺人,是否就表示允許殺害其他生命呢?決不可能!
十不善是不需要由誰來制定的,本體、自體的不善(自性罪),是在任何時間、任何條件、任何環(huán)境下,都不可能對包括佛陀在內(nèi)的任何人有所開許的。一旦有人違反,而去殺害了其他生命,就必然會承受墮入地獄的果報。但不殺生戒的對境,就只是特指人。在守戒的時候,就必須遵守不殺人的戒條。雖然殺害其他生命從根本上來講不會違犯居士戒,但也會違犯居士戒的支分或者類似的戒條。
偶爾放生的時候也可以看到,在放生念經(jīng)之際,有的居士一旦被蚊蟲叮咬,就會在不經(jīng)意間,隨手“啪”的一下就結(jié)束了蚊蟲的生命。雖然這不一定是故意殺生,但因為有了很長時間的串習,所以一不注意,就會有這種動作。在此再一次重申,無論對境是動物還是人,殺生的罪業(yè)都是十分嚴重的,我們不應(yīng)該因為戒律沒有規(guī)定,就隨意地去殺害其他生命。
以前也講過,違犯每一種戒條,都需要具備四個條件:第一個為對境;第二個為思想或者精神;第三個為行為或者行動;第四個為究竟或者結(jié)果。這四個條件是確定是否犯戒的分水嶺,如果所有條件都完全具備,就會徹底犯戒。下面一一就不殺生戒的詳細界線進行講述:
1、對境
殺生的對境,就是指人。人可以分為兩種:第一為成人,這里所說的成人,是指已經(jīng)出生的人,包括從呱呱墜地到撒手歸西之間的所有人;第二種為胎兒,就是指尚未出生的人。
從戒律對生命的定義來講,并沒有住胎一周、兩周、一個月、兩個月的分別,在精卵和合的那一剎那,就是生命的開始。從該瞬間直至新生兒出世,這一階段的生命就叫做胎兒。因此,作為不想生育的夫婦,就必須采取有效的避孕措施,并力爭做到萬無一失。因為,如果故意墮胎,就屬于犯戒。
2、思想
思想分觀念和動機兩方面:
所謂觀念,是指認定對境。如果觀念已經(jīng)錯亂,則不犯根本戒。比如說,如果想殺死張三,而實際上卻殺死了李四,即使具備了其他的所有條件,就事實而言,是實實在在地殺了一個人,但也不算犯根本戒。因為當事人的觀念已經(jīng)發(fā)生了錯亂,并沒有超越這條界線,所以不算徹底的犯戒;
所謂動機,是指要有殺人的動機。如果沒有殺人的動機,只是想嚇唬對方一下,但對方卻因為驚嚇過度而死亡;或者只是想打?qū)Ψ揭活D,卻不小心失手將對方打死。這種意外的過失殺人,也不算徹底的犯戒,在懺悔之后就可以恢復。
如果是現(xiàn)役軍人,在因戰(zhàn)爭爆發(fā)而必須上前線打仗的情況下,只要事先發(fā)愿:無論遇到什么危險,自己也決不殺害對方,則即使因槍炮走火而殺了人,也不會犯根本戒。
3、行動
小乘的別解脫戒非常重視外在的行為,犯殺生戒的判定標準之一,就是必須具備為了殺死對方而槍擊、毆打、令對方服藥或者其他導致對方死亡的行為。如果只是在內(nèi)心計劃、謀算,卻沒有付諸行動,就不會犯戒。菩薩戒與密乘戒在這一點上的要求往往要嚴格得多,在僅僅具備內(nèi)心打算、念頭的情況下,也時常會犯戒。
4、結(jié)果
對境死亡也是區(qū)分是否犯戒的標準之一。
在確定對境是人,沒有認錯對象,具備殺人動機以及開槍等等的殺人行為,卻沒有最終將對方殺死,而只是使對方受了傷的情況下,就不算是犯根本戒。
只有同時具備了以上四個條件,才是徹徹底底地犯戒。在了知了這些細微界線之后,就既可以善加取舍、防患未然,也可以在作出某些行為之后,根據(jù)以上標準來判定自己是否徹底犯戒,以便有針對性地采取補救措施。
。ㄈ┩当I
1、對境
偷盜的對境有三個條件:
首先,必須是包括食物在內(nèi)的所有財產(chǎn)。有人認為食物與飲料不包括在內(nèi),但這種說法是沒有根據(jù)的。有人對此反駁道:如果食物不是偷盜的對境,那么在某個國家或者地區(qū)遭遇饑饉的時候,是否就可以隨意地去偷盜急需的食物呢?這種說法既沒有教證的依據(jù),從邏輯上來說也站不住腳。因此,凡是財產(chǎn),都是犯戒的對境;
第二,就是所盜財產(chǎn)必須屬于沒有產(chǎn)權(quán)糾紛的合法主人,財產(chǎn)主人與當事人在所盜財產(chǎn)的權(quán)益上也沒有任何經(jīng)濟上的糾葛。
如果失主認為所丟失的財產(chǎn)不可能再找回,便放棄了尋找的念頭,而從心里舍棄了該丟失物,在這種情況下,即使他人在之后偷取了該物,但因為當事人所偷取的是無主物的緣故,所以不算是犯戒。
經(jīng)書中也講過,在釋迦佛住世時的古印度,有的人是以漿洗衣服為生的,如果風將洗衣人曬在外面的衣服吹走了,洗衣人也產(chǎn)生了“這些衣服已經(jīng)不可能失而復得,我只有自己賠償衣服”的念頭,如果有人在此之后去偷這些衣服,就不算是犯戒。
但這只是戒律上的一種界定而已,在竊取財物的時候,除了有神通的人之外,又有誰能知道什么東西是主人已經(jīng)放棄了的呢?所以,我們也不能膽大妄為地去鉆戒律的空子。
但是,荒涼無人之地的森林、礦產(chǎn),卻并不是無主物,而是屬于國家的財產(chǎn)。因此,我們就不能無視法律而隨意地去山上砍柴、伐木,或者私自開采礦藏;
第三,就是所盜竊的財物必須具有一定的價值。這種價值,是用純銀的價值來衡量的。以目前的純銀價值來計算,就是人民幣兩元錢左右。如果價值達到了兩元,則具備了對境的條件之一。
偷稅漏稅也算是偷盜,當然,這里所指的偷稅漏稅,是指故意偷繳、漏繳價值足夠的合法稅金,如果是某些機關(guān)巧立名目的非法攤派等等,則不屬于此范疇。
另外,在乘坐飛機、火車等的時候,如果在運輸單位沒有同意的前提下,故意不補超重行李費,或者船票、車費等等,都算是犯戒。
在作買賣時,也只能正大光明地賺取合理合法的利潤。如果有欺騙的成分,比如說,明明進貨成本為五元,卻向買主說是十元,則其中五元的差價就不是正當?shù)睦麧,而是騙來的。如果所騙金額超過了規(guī)定價值,也算是犯戒。
2、思想
首先是觀念不能錯亂。如果準備偷盜的物品與實際偷到的物品不一致,也不會犯根本戒。雖然不會犯根本戒,卻不能認為沒有過失,因為無論如何這也是偷盜的行為。
偷盜動機是違犯盜戒最重要的條件,如果沒有盜心,則不會犯戒。
另外,如果不是為了自己的生活,而是為了供養(yǎng)三寶、幫助乞丐,或者是為了孝順與自己沒有經(jīng)濟關(guān)系的父母,也不會犯根本戒。
3、行動
巧取豪奪、明搶暗偷,以及利用各種各樣的手段非法地騙取他人財物,都屬于盜竊的行為。
另外,在借回他人財物之后,利用債主已經(jīng)忘記的時機,而故意不歸還,有人以為這樣就沒有行動,所以不算是犯戒。其實,雖然沒有表面的行動,但該做的不做也算是一種行動,所以也會犯戒。
還有,在借回他人財物以后,如果故意拖欠,而不按時歸還,在拖欠期間致使該物因損壞而價值降低,則也有可能犯戒,因為通過這種行為,而有可能會使主人損失超過兩元以上價值的財產(chǎn)。
4、結(jié)果
雖然戒律中有許多細微的劃分方式,但最根本的界線,就是有否具備所盜竊的物品已經(jīng)徹底地屬于自己的想法。
在已經(jīng)據(jù)為己有的念頭尚未產(chǎn)生之前,還不算是徹底犯戒。如果在此期間被人發(fā)現(xiàn),則因為尚未違越這一界線的緣故,所以沒有犯根本戒。
因此,除了經(jīng)濟條件比較好、信心很大、在因果取舍方面非常謹慎的人以外,我們一般會建議年輕人在受盜戒之前要慎重考慮。其實,這只是因為盜戒的規(guī)定比較細微而已,如果在了知細微界限之后,守持盜戒也不是很難,希望大家也不要知難而退。
。ㄋ模┩Z
1、對境
所謂妄語是指:第一,說妄語的對方必須是會說話、能懂事的人;第二,所說的妄語是指特定的妄語,而不是指所有的妄語。
所謂特定的妄語,就是謊稱自己具備在欲界之內(nèi),也就是我們所生活的地球之內(nèi)的普通人所不可能具備的,類似于自己可以看到天堂、地獄、前世、未來等等的功能,以及神通之類的超凡功德。一般日常生活中的妄語,不在犯戒界線之內(nèi),因此,妄語戒是比較容易守持的。當然,如果將日常生活中的妄語也納入持戒的范疇,妄語戒就很難守持了。
2、思想
觀念不錯亂:是與其他戒條的規(guī)定一樣,比如說,如果想說自己可以看到未來,卻說成了可以看到前世,心中所想與口中所說不一致,就不算是犯根本戒。
動機:要有故意騙人的動機,犯戒必須是故意而為,如果是有口無心,而不是有意去說,就不算是犯戒。
3、行為
必須要用自己的聲音去說。通過電話來傳遞信息,也屬于犯戒的行為之一。
4、結(jié)果
必須對方能聽見并懂得其內(nèi)在含義。除此之外,通過一些手勢或文字來表現(xiàn)、展示自己,則不屬于犯戒。
具體的細節(jié)不需要一個一個仔細地講,你們只需依此類推即可。
。ㄎ澹┬耙
一般說來,邪淫包含非行境、非處、非境、非時、非量以及非法的行淫等等。
所謂的非行境是指:與受種族、主人、國王保護的對象以及非法的對境,包括他人的性伴侶、自己的父母、兄弟姊妹、七代以內(nèi)的親屬、僧尼、別人已經(jīng)支付了錢財?shù)娜艘约?font>未成年的少男少女作不凈行;
所謂的非處是指:在除了密處之外的口腔、肛門等非行淫處作不凈行;
所謂的非境是指:在父母、老師、上師以及僧眾等附近,三寶所依存在的佛塔、佛像、經(jīng)書前(包括在佩戴系解脫、佛像、加持品等的情況下),于對方有害的地方(如凹凸不平的地面等等)、有光線的地方以及人群聚集的地方作不凈行;
所謂的非時是指:在白天、受持齋戒日、哺乳期、妊娠期、月經(jīng)期間、生患不能作不凈行的疾病期間、產(chǎn)婦尚未完全康復期間以及傷心憂愁之時作不凈行;
所謂的非量是指:在一夜之內(nèi)作超過五次以上的不凈行;
所謂的非法是指:通過毆打等強迫手段所作的不凈行。
只要符合以上六種情形中的任何一種,并且具備對境、思想、行為以及結(jié)果四個條件,就會犯邪淫戒。另外,手淫以及同性之間的非梵行,也屬于邪淫的范疇。
當然,這里所說的邪淫,是針對在家人而言的,如果是出家人,則其內(nèi)涵又有所不同,因為出家人必須從根本上斷除不凈行。
在現(xiàn)代社會,由于世人觀念的逐步開放,在邪淫方面的問題也越來越嚴重,從政界要人到平民百姓,從大亨富賈到電影明星,各個階層的人都卷入了性丑聞的風波,無以數(shù)計的家庭都遭到了婚外戀的沉重打擊,即使處于熱戀期的情侶,也是互相猜忌、貌合神離……
雖然在佛陀住世之時,并沒有如此猖獗的、涉及家庭倫理道德方面的社會問題,但佛陀卻以其遠見卓識預知到了這一點,并為在家佛教徒制定了這一戒規(guī)。這一戒規(guī)的制定,使很多重視因果、渴求解脫的佛教徒避免了因此而造成的家庭破碎、妻離子散。
因此,作為佛教徒,為了防止家庭問題的出現(xiàn),為了樹立佛教徒的良好形象,為了緩解日益突出的社會矛盾,為了自他的暫時安樂與究竟解脫,最好能克服一切困難而受持此戒。
三、結(jié)語
殺盜淫妄四條根本戒,加上保護、護持四條根本戒的酒戒,就是所謂的居士五戒。作為一個佛教徒,如果能嚴格遵守這五條戒,就是一個比較好的持戒人。如果能在此基礎(chǔ)上進一步修行,就算得上是一個標準的修行人。
現(xiàn)在有些居士時常被是否出家的問題所困擾,其實,雖然出家比在家具有不可比擬的功德,從各方面來說都比較好,但出家畢竟是一個牽涉面很多、需要付出極大勇氣的長遠打算,要付諸實施也有一定難度。如果暫時因為種種原因而不能出家,就盡量在剛才所說的四條或者五條根本戒的基礎(chǔ)上,發(fā)菩提心,并持之以恒地精進修行,力爭使自己成為一名不折不扣的修行人,這在末法時期也是十分難能可貴的。
在古往今來的在家人,特別是藏地的在家人中,也涌現(xiàn)過很多超群出眾的成就者。我們也親眼見過一些并不具備超常智慧,在平時也沒有守持很多戒律、修持太多禪定,只是因為值遇了一位偉大的上師,適當?shù)匦蕹至藷o上大圓滿的人,在臨終之時,卻出人意料地顯示出有殊常人的非凡表現(xiàn)。這種情形,就像釋迦佛在世時,每天會有不勝枚舉的人獲得不同層次的成就一樣。在如今的藏地,修行人獲得成就的標志、現(xiàn)象也比比皆是,大家已經(jīng)司空見慣、不以為異了。這就是藏密,特別是大圓滿的功德。
關(guān)于五條戒的概念,已經(jīng)簡單地為大家作了介紹,F(xiàn)在請各位反省一下,首先,自己所受的戒體到底屬于哪一個層次,是否需要重新發(fā)心;其次,從受戒到現(xiàn)在,自己是否作過犯戒的行為,如果犯過戒,則即使依照小乘自己的觀點,也可以重新受持,并且沒有受戒次數(shù)的限制。在發(fā)現(xiàn)自己犯戒以后,就立即懺悔,懺悔之后,再重新受戒。
當然,還有一些細微的界定是否犯戒的方法沒有作介紹,我們也不必了解太多。也許有些人在了解到一些細枝末節(jié)之后,便以為戒律有隙可乘,從而作出損人利己卻又不犯根本戒的惡行來。若是這樣,我們今天的開示,也就在無意間起了助紂為虐之效。
在此必須提醒諸位,我們此處所說的,只是不犯根本戒的尺度,但因果卻是絲毫不爽的,如果以自私心而作出任何惡行,都必將會受到業(yè)力的制裁。作為一名佛教徒,我們應(yīng)該時刻檢點自己的行為,勿以惡小而為之,勿以善小而不為,使自己的一言一行逐步趨于完善。
- 上一篇:在家居士為什么不能看出家人的戒律?
- 下一篇:如何做到修行與工作兩不誤?
- 最全的燒香圖解,燒香有何含義與講究?
- 皈依之后需要注意什么嗎 皈依佛門后的注意事項
- 開天眼后究竟能看到什么?
- 楞嚴咒簡介,什么人不能念楞嚴咒?
- 常犯邪淫者得十種苦報 從婚后出軌事件看出的因果報應(yīng)
- 地藏經(jīng)簡介,地藏經(jīng)主要講什么?
- 《華嚴經(jīng)》簡介,大方廣佛華嚴經(jīng)講什么?
- 佛教基礎(chǔ)知識
- 最簡單的三皈依儀式-如何授三皈五戒居士儀軌
- 持咒打坐的方法 持咒打坐的姿勢圖
- 為什么要學佛?有什么用呢?
- 心經(jīng)簡介,般若波羅蜜多心經(jīng)內(nèi)容介紹
- 心經(jīng)入門
- 2020年佛教節(jié)日一覽表
- 佛教唱贊時法器打法
- 什么是佛教?佛教的精髓是什么?佛的定義呢?
- 為什么要燒香拜佛?燒香的含義是什么?
- 什么是咒語?佛教最神奇的九個咒語
- 佛教名詞
- 準提咒簡介,準提咒功德及妙用
- 學佛前要了解的基本內(nèi)容
- 佛教和印度教的區(qū)別
- 持咒是什么意思?如何持咒?
- 佛咒入門
- 文殊菩薩心咒簡介
- 皈依是什么意思?皈依三寶又是什么意思?
- 誦經(jīng)有訣竅嗎?誦經(jīng)的十二條訣竅
- 初入佛門該怎樣修行?
- 在家燒香有什么講究?一些禁忌千萬不要觸碰!
- 皈依證怎么辦理?辦皈依證后的忌諱是什么?
- 女眾出家前須知,一生只有一次出家機會
- 往生咒簡介,念往生咒要注意什么?
- 給去世的人上香的規(guī)矩
- 楞嚴經(jīng)簡介,楞嚴經(jīng)大致在講什么?
- 求佛有沒有用?為什么說佛菩薩可以保佑人?
- 觀自在是什么意思?怎么理解?
- 金剛經(jīng)入門
- 佛教因果定律
- 清心咒簡介
- 涅槃是什么意思?涅槃的四種分類分別指什么?
- 放松對修行有什么幫助?
- 佛教和佛像什么時候傳入中國?
- 明末四大高僧是誰?明末四大高僧簡介
- 鹿野苑是佛的什么地方?
- 為什么要修習八正道?八正道的重要性
- 怎么知道一個人有沒有大福報?
- 為什么得道的人很自在而普通人不能?
- 心存佛念 不忘念佛
- 弘法利生道場的人才應(yīng)當順于法去成就保護
- 假如有人問自己幸福嗎?怎么回答才好?
- 怎么轉(zhuǎn)煩惱?
- 佛法里怎么看待人與人交往?
- 佛教法器磬的作用是什么?
- 生病后感覺沒精進、學習落后了,對不起師父怎么看?
- 慧遠大師的《廬山東林雜詩》解釋
- 什么叫做“三藏法師”?
- 妨礙善行,損耗錢財?shù)牧N過失,在家佛教徒要防范
- 世間的孝有幾種,子女怎么做才是世間最圓滿的孝道?
- 放下過去,期待明天,對未來心存一份期望
- 四真道行是什么意思?佛說四圣諦的目的
- 有方法抹去過去的記憶嗎?
- 佛教的橫三世佛指的是哪三個佛?
- 感覺勸別人念佛很難,怎么辦?
- 父母與孩子是什么關(guān)系,佛弟子如何與家人相處?
- 信仰的核心是以利益安樂眾生
- 圓滿供養(yǎng)一切成就供養(yǎng)的因緣
- 能無欲無求地度過此生挺好,可做起來不容易怎么辦?
- 舉心動念成善惡,善觀其心,止惡念向善念
- 大乘佛教與小乘佛教的區(qū)別
- 佛教忍辱法門的五個層次
- 一切的煩惱皆源于心,心態(tài)決定你所看到的世界
- 娑婆世界教主釋迦牟尼佛一生簡介
- 什么是和尚,和尚的稱謂是如何來的?
- 應(yīng)該怎樣做慈善,平衡與工作生活的關(guān)系?
- 如何勸說愛說臟話的親友?
- 彌勒菩薩為什么是未來佛?
- 普皆回向是什么意思?凈業(yè)行人如何回向?
- 居士每日應(yīng)該做哪些功課、定課?如何實修?
- 何謂慈悲?
- 佛教基礎(chǔ)知識
- 心經(jīng)入門
- 佛教名詞
- 佛咒入門
- 金剛經(jīng)入門
- 佛教因果定律
- 地藏經(jīng)入門
- 怎樣讀懂佛經(jīng)
- 佛教基本教義
- 佛咒簡介
- 楞嚴經(jīng)入門
- 妙法蓮華經(jīng)入門
- 觀世音菩薩普門品入門
- 十小咒入門
- 佛教修行及戒律
- 藥師咒入門
- 六字大明咒入門
- 無量壽經(jīng)入門
- 華嚴經(jīng)入門
- 藥師經(jīng)入門
- 阿彌陀經(jīng)入門
- 佛教僧侶與居士及其源流
- 普賢行愿品入門
- 佛經(jīng)簡介
- 虛云法師入門
- 六祖壇經(jīng)入門
- 佛教傳播與發(fā)展
- 楞伽經(jīng)入門
- 圣嚴法師入門
- 宗派簡介
- 凈慧法師入門
- 解深密經(jīng)入門
- 佛經(jīng)入門
- 濟群法師入門
- 大勢至菩薩念佛圓通章入門
- 法增法師入門
- 昌樂法師《人生是道場》
- [夢參法師]念經(jīng)時忽然看見異相是怎么回事?
- [黑茶]黑茶是怎么做出來的?
- [禪宗思想]禪門機鋒盛行于唐宋兩朝原因是什么?
- [生活故事]我欠乞丐一塊錢!
- [人物故事]以「慈悲觀」離「瞋念」
- [在家修行]放松對修行有什么幫助?
- [入門須知]佛教和佛像什么時候傳入中國?
- [凈界法師]念佛是心力帶動佛力,還是佛力帶動心力?
- [黃茶]黃茶是怎么做出來的?
- [禪宗公案]親者不問,問者不親
- [生活故事]一串佛珠 無限祝福
- [哲理故事]事從容則有余味,人寬容則有余年
- [心經(jīng)]《心經(jīng)》的大智慧(一百四十四)
- [佛與人生]寬恕別人就是善待自己
- [佛學常識]《宋高僧傳》是怎樣一部書?
- [凈界法師]煩惱罪業(yè)生起的病根是什么?
- [白茶]白毫銀針是白茶嗎?白毫銀針名字的由來與沖泡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