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篇 飭終實效
王母何太夫人
。ㄇf蘊寬)
夫人何氏。王君士燮孟范之母也。年二十。歸寅伯先生。事姑嫜以孝聞。丙辰秋。寅伯歸道山。夫人痛不欲生。常州冶開老和尚為說法要。由是虔修凈業(yè);叵蛟干鞣綐O樂國土。七年如一日。辛酉壬戌兩年秋。大病瀕危。雖臥疾半載。而日持凈課。不懈益虔。癸亥春。舊恙時作。自春徂秋。漸不能支。語盂范曰。欲修凈行。當自斷俗緣始。遂于七月杪。移居華嘉禪寺。八月。痼疾觸發(fā)。纏綿逾月。自知不起。罄其衣飾。命孟范為之變價作佛事。遂延寶一法師。為說三皈戒。得名顯憶。復延比丘。晝夜稱阿彌陀佛名號。夫人亦隨聲稱念不輟。孟范請歸家調養(yǎng)。則曰。汝懼我死于外乎。試問何處是吾家。我自居寺中。凈念乃益堅。方期仗佛加持。往生安養(yǎng)。不復歸矣。十一月初九夜。復語孟范。學佛之人。無所謂死。我若去時。當虔持佛號。毋戚悲以亂我心。汝亦努力精進。蓮池會上。相見有期。爾時方為真眷屬也。二十四夜。忽語孟范。汝為我作佛事。二十七圓滿矣。至二十七日丑初。則自從容合掌持佛名。其家屬及寺中比丘三十余人。和聲助之。歷二時許。聲息漸微。強說偈曰。累劫種蓮因。今生方成熟。善者諸外緣。斬盡不能續(xù)。感彼西方圣。垂手來接引。從此住蓮花。誓度諸眾生。言迄。含笑而逝。歷一周時。手足柔軟。頂門猶溫。面色轉少云。
朱母任太夫人
(吳尚彬)
朱母任太夫人。海鹽朱韻泉先生之德配也。系出名門。夙嫻禮教。年未及笄。篤信佛法。自歸韻泉公后。相夫教子。恪盡婦職。秉性嚴正。而寬厚待人。歲甲辰冬。韻泉公捐館舍。太夫人年五十九矣。因念世間如幻。虛妄靡真。人命無常。猶若露電。出世之意。油然而生。即以家事付諸子媳。己則放下萬緣。長齋念佛。堅志精修。持以終身。丁巳冬。往邑之天寧寺禮懺。及歸。夜起如廁。仆于地。遂患左半肢風廢不遂之癥。手足痹痛。行動需人。乃飭斗室。坐臥其中。而心益定。念益勤矣。然是時哲嗣調生吉生昆仲兩君猶未知佛法也。辛酉夏。調生君與徐君彬如。偕尚彬同延嘉興范古農居士講演大乘起信論于徐氏之竹隱廬。調公昆仲獲聞教義。始識學佛正軌。遂均發(fā)心仰信。且以之進勸其母。由是唱念讀誦。長幼和賡。家庭之間。宛若蓮社。而太夫人往生極樂之信愿。至此益深切矣。惟是風廢之疾歷久未瘳。醫(yī)不能治。每當痹痛劇苦難堪之際。調公輒慰之曰。印老法師云。作惡受福者。宿世之栽培深也。作善遇殃者。宿世之罪孽重也。
母今生持齋奉佛。而受此病苦者。蓋亦佛恩加被。令有以消除宿業(yè)也。應生歡喜。勿憂惱也。太夫人聞之。痛苦輒解。而益力進修。今歲甲子春正月。調公有盛澤西塘聽經之行。太夫人謂之曰。我年邁。汝勿久遠游。調公諾之。不以為意也。而孰知太夫人已自知生西之期將屆乎。是月二十四日患傷風痰嗽之疾。調公召尚彬往視之。不減。至二十八日病劇。氣喘痰鳴。聲如曳鋸。又請朱君讓卿診之。亦謂病已亟。初擬方藥中有蛤蚧等品。太夫人知之。以為動物肉類。非念佛人所宜服。遂改劑服之。吐而不受。喘更甚。勢瀕于危。乃急延新徐庵凈修女眾為之念佛送西。詎知病人一聞念佛聲。即覺心爽氣平。漸沉沉睡。及醒。告家人曰。頃夢一老媼持盂來。中有物。狀若糕餌。命取食。食之。即覺清快異常。因詢曰。我軀已解脫否。媼曰。解脫矣。汝速念佛。乃宣佛號百余聲而醒。由是氣喘全平。且左半肢之風廢不用者。亦能行動矣。是夜即能安寐。次日黎明。忽覺檀香馥郁撲鼻。誡侍者曰。我欲寐。汝且休拈香。然侍者并未拈香也。自此身心適悅。了無病苦。惟納食減少耳。
如是者十余日。至二月二十日。復覺脘膈不舒。頻頻吐嘔。痰涎甚多。病又篤。乃復延庵中女眾念佛。二十一日。太夫人亦自知不支。特誡家人曰。我瀕危時。倘神智不清索食。汝輩切勿以葷腥食我。二十二日。痰涎轉穢為凈。而吐即止。病益篤。復誡家人輩勿得號哭。乃均高聲念佛相助。太夫人雖氣已微續(xù)。猶能隨眾金剛持念。直至夜半三句鐘后。安詳而逝。享壽年七十有九。時調公遣人訊尚彬?梢滋幏瘛4鹬^煖觸未舍。識神猶在。仍當高聲念佛。俟其全身盡冷。方可易處舉哀。久后輕手試探頂際尤溫。直至次日夜半后始盡。而面色猶如生時。家人方遵俗舉哀。其平日念佛所記之西方公據。取而化之。紙灰不散,F(xiàn)有僧相。立蓮花上。紋理深刻。惟妙惟肖。探喪親朋爭睹之。咸嘆希有。嗚呼。其瑞應如此。生西何疑。雖然。世出世法。皆由心造。太夫人精勤修持二十一年如一日。且因風廢之疾。靜坐八年。益資定力。而哲嗣昆仲亦以緣熟而奉佛。母子兄弟互相策勵。所謂內因外緣。無不具足。故得臨終正念分明。而又仗凈眾助念送西。自然一心不亂。離此娑婆。達彼安養(yǎng)。非宿植德本。何以至此。尚彬誼屬葭末。志契蓮邦。太夫人之行誼。夙所聞知。而生西瑞應。均為目睹。備喜交集。情何能已。因草事略。以告來者。
- 《千手千眼觀世音菩薩廣大圓滿無礙大悲心陀羅尼經》原文
- 佛說無量壽經全文
- 佛說長壽滅罪護諸童子陀羅尼經全文
- 佛說高王觀世音經全文
- 如何修法才能得神通?神通怎么修?
- 十八層地獄分別叫什么?十八層地獄詳細圖解
- 戒除邪淫得清涼
- 《佛說圣者無量壽智大乘陀羅尼經》原文
- 在家居士修凈土宗早晚課的內容
- 讀誦無量壽經的利益
- 念佛怎樣“發(fā)愿和回向”?
- 最常用回向偈、回向文
- 佛前懺悔發(fā)愿文
- 凈土五經一論是什么?有哪些內容?
- 簡單的早晚課
- 《太上感應篇》原文及白話譯文
- 《金剛般若波羅蜜經》全文
- 佛說十善業(yè)道經原文
- 凈土宗歷代祖師是誰?凈土宗十三代祖師介紹
- 曹操投胎轉世變?yōu)樨i 因果輪回不可思議
- 印光大師十念法(文白對照)
- 生死關全集
- 凈土宗十三祖-印光大師簡介
- 今生做眷屬,必有前世因緣
- 凈宗朝暮課本
- 阿彌陀經白話文
- 凈修捷要
- 極樂輔臣觀世音菩薩
- 凈土宗祖師論專修
- 徐清賢往生紀實,亂心念佛佛也迎
- 大方廣佛華嚴經普賢行愿品講義
- 佛說無量壽經
- 凈土十要
- 《凈土圣賢錄》上的令人震撼的往生實例
- 佛說阿彌陀經全文
- 念佛求往生能提前走嗎?趁年輕先走可以嗎?
- 觀經四帖疏
- 西方發(fā)愿文(圖文)
- 娑婆教主釋迦牟尼佛
- 信佛因緣,皆得往生
- 一朵蓮含一圣胎,一生功就一花開的解釋
- 凈土三經是指哪三經?主要內容是什么?
- 一位老人自在往生的真實故事
- 瀟灑的東門乞丐往生記
- 百歲老居士崔成貴往生紀實
- 慈母虔誠念佛,終微笑往生凈土
- 今生做眷屬,必有前世因緣
- 兩位法師一同發(fā)愿,感佛來迎同時往生
- 無神論者歸彌陀,敬禮往生放光佛
- 有因才有果,不要只認果不認因
- 曹操投胎轉世變?yōu)樨i 因果輪回不可思議
- 持燭專注觀想憶念佛,往生三天后身體依然散發(fā)奇香
- 將所有善行功德都回向往極樂世界
- 念藥師佛能不能往生呢?
- 對于念佛求往生,你有做到“至心”嗎?
- 因果是行事的準則,不可不信
- 凈土宗祖師論專修
- 專心一志念佛,體發(fā)異香往生
- 徐清賢往生紀實,亂心念佛佛也迎
- 九殿閻王——平等王
- 信佛因緣,皆得往生
- 在家居士修凈土宗早晚課的內容
- 欲決定往生者,請從持戒念佛真實行去
- 念佛要兼念觀世音菩薩圣號
- 《了凡四訓》:功名富貴能向外求嗎?
- 什么是因緣果報?因果是如何運行的?
- 民國一貧婦往生記
- 念佛求往生能提前走嗎?趁年輕先走可以嗎?
- 百歲老人往生記
- 《太上感應篇》原文及白話譯文
- 《凈土圣賢錄》上的令人震撼的往生實例
- 凈土宗歷代祖師是誰?凈土宗十三代祖師介紹
- 為什么要見到自己的過失,不要看別人的不是?
- 往生論節(jié)要
- 因果輪回及天堂地獄果然有么?
- 印光大師十念法(文白對照)
- 十念記數(shù)念佛方法
- 蓮池大師發(fā)愿文
- 拜佛與醫(yī)學
- 印光大師論外道
- 佛說無量壽經全文
- 《金剛般若波羅蜜經》全文
- 阿彌陀經白話文
- 大方廣佛華嚴經普賢行愿品講義
- 凈土十要
- 觀經四帖疏
- 大佛頂首楞嚴經講記
- 大般涅槃經全文
- 《佛說長阿含經》原文【姚秦 佛陀耶舍共竺佛念譯】
- 般若波羅蜜多心經表解
- 《悲華經》原文
- 地藏菩薩本愿經導讀
- 大佛頂首楞嚴經
- 凈土法門疑難問題解答
- 心經的理論和實踐
- 當代往生紀實
- 拜佛與醫(yī)學
- 往生紀實
- 谷響集
- 早吃素
- 五福臨門
- 念佛法要
- 六祖大師法寶壇經
- 法藏法師:凈土深義
- 凈土十疑論
- 諦閑法師:普賢行愿品輯要疏
- 佛說無量清凈平等覺經
- 正信的佛教
- 凈土宗教程
- 印光大師論外道
- 大通方廣懺悔滅罪莊嚴成佛經
- 蓮池大師戒殺放生文圖說
- 佛說無量壽經義疏
- 蕅益大師法語
- 《賢劫經》原文
- 明信因果
- 阿彌陀佛和他的極樂世界
- 《佛說大乘造像功德經》原文
- 印光大師文鈔
- 臨終關懷
- [放生起源]寺院設立放生池在經典或傳統(tǒng)上有什么根據?
- [感應故事]心經故事
- [白茶]什么是白茶,有哪些品種?
- [白茶]什么是白茶?白茶的簡單介紹
- [佛與人生]面對別人的批評,應該怎么做?
- [佛學常識]八關齋戒的解釋、戒相、功德利益
- [佛學常識]袈裟是什么意思?為什么叫福田衣?
- [佛學常識]為什么把佛法僧三者稱為“寶”?
- [佛學常識]為什么要皈依三寶?歸投三寶令身心安穩(wěn)
- [人物故事]佛教貧女供燈的故事與啟示
- [佛經故事]釋迦牟尼佛和菩提達多的雙頭鳥故事
- [佛學常識]食存五觀指的是什么?
- [人物故事]阿育王的小王妃須阇哆,持戒穿素服得寶珠
- [禪宗公案]老修行人“三十年不冒煙”的故事
- [佛經故事]富孩子變窮孩子,《法華經》窮子喻的故事
- [佛學常識]布施的意思與種類
- [佛經故事]伽尸比丘尼身披袈裟出生的因緣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