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華人佛教 > 凈土宗 > 凈土旨歸 >

失眠在于失德 失德在于失教(圖文)

  我長期備受失眠的痛苦煎熬,身心受到極大的損害,影響了生活和工作。失眠屬于情志失調,盡管我沒有以安眠藥等藥物緩解失眠的痛苦,多年來對待失眠,也僅僅是在“術”上做文章,如以電燈刺激視疲勞,對抑制大腦的興奮起到一定的作用。至于根本的治療方法,始終沒有找到。

  《黃帝內經(jīng)》將人的疾病分為兩種,即六淫致病和七情致病。六淫致病可尋求物理的方法解決病痛,如藥物和儀器等;七情致病,患者只能依靠自己,靠調整倫常關系歸正性情。藥物不能根除這類疾病,甚至還破壞了臟腑功能。儒家文化以修身為起點,以成仁為核心,以孝悌為根本,以復性為歸宿。五倫關系,即父子有親,君臣有義,夫婦有別,長幼有序,朋友有信,囊括了基本的人際關系。它規(guī)定了什么樣的角色,就要盡什么樣的本分,本分事大。盡本分就是合道,不本分就是違道。違道就會受到天法的制約,天網(wǎng)恢恢,疏而不漏。五倫關系看似簡單,實際上易行而難成,然而卻是歸正性情的唯一通途大道。

  導致我失眠的第一個原因是知見顛倒,不明因果。對治法是心甘情愿地“自作自受”。遇上失眠,我習慣于從事相上分析原因并找出對策,絞盡腦汁不遺余力,其結果是剪不斷,理還亂,撞南墻不知回頭。經(jīng)典告訴我們,在紛繁復雜、層出不窮的事相背后,統(tǒng)率著一個理,這個理徹上徹下,一以貫之。萬事萬物都是這個理的展現(xiàn)。這個理統(tǒng)御萬物,一本萬殊;又無形無相,萬殊一本。煩惱、痛苦與疾病,是人拘泥于習性稟性,失去自性清凈造成的,是違道的言行結出的苦果,歸根到底是理的制約。而愚癡障住了我的雙眼,使我把這種內心苦果歸咎于別人所栽,妄想通過改變事相來改變命運。而當我由“怨人”轉向“責己”,行有不得,反求諸己,心靈竟然出現(xiàn)了意想不到的轉機。我對照倫常之理晝夜慎獨,格物致知,把原來自己造下的、從來沒有跟結果相聯(lián)系的因,對接自己不如意的果,驚奇地發(fā)現(xiàn),竟然形成了一條條“天衣無縫”的因果鏈條!原來自己的煩惱和病痛都是自己一手導演和演繹的!事雖然還是那個事,由于悟事而明白了因果,理明心通,怨氣不消而散,內心充滿了懺悔,心情自然明朗起來。

  導致我失眠的第二個原因是頂撞母親、責怪妻子、訓斥孩子,家庭關系一團糟。對治之法是孝親重情。婆媳不和,往往是我先和妻子吵架,妻子才向母親撒火;或者是我頂撞了母親,母親便怨聲載道、嘮嘮叨叨,引起妻子的反感。夫妻吵架,使她的心態(tài)變得惡劣,沒有心思管孩子,并傷害到孩子。我一個人造的身業(yè)和口業(yè),傷害到全家,可是我不明因果,不以為恥,反以泄私憤為快。最終,妻子和母親都放不過我,半夜三更還跟我鬧,失眠當然也就不可避免。

  父慈子孝、夫義婦聽!論語》中說:“君子務本,本立而道生。孝弟也者,其為仁之本與?”孝就是愛加敬。父母生養(yǎng)我們,恩重如山,子女對父母最容易生起愛敬之心。我平素冷漠無情,一直以為生性如此,想改變自己卻不知如何下手。通過孝的教育,才使我醒悟,原來冷漠的根源就在于對父母缺少愛。培養(yǎng)對父母的愛敬之心,有了這個基礎,才能將愛敬之心擴大到妻兒兄弟,朋友鄰里等。立愛自親始,這是我立德的下手處。明白了孝順之理,我開始關心母親的健康。今年初,我?guī)デ迦A池治療灰指甲,使她40年病史的灰指甲終于在她80歲得以康復。母親愛講話,打開話匣子經(jīng)常沒完沒了。過去,我往往不耐煩地打斷她,因為怕耽誤了自己的事情,F(xiàn)在我愿意聽她信口開河。有時,我還引起她懷舊的話題,重溫過去的記憶,于我也是童年經(jīng)歷的回顧或增補。

  做丈夫的,要義字當頭。義者,宜也。合情合理,過猶不及。我一貫偏于理而忽視情,名副其實的冷血動物。而妻子則以訴諸情感見長。我只講理不講情,她不懂;她只講情不講理,我不睬。改變只有從自身做起。對她要格外“慎于言”,在“欲言又止”的當機,過濾那些講理不講情的語言,講話做到寓理于情;不知如何開口就保持沉默,沉默也可以得到她的通融,比冷冰冰的語言強百倍。一不小心“重蹈覆轍”,語言失中,或以沉默的方式讓她發(fā)泄,或以禮讓表示歉意,及時改過遷善。對她重情、容忍,她的心態(tài)變好,化危機為契機,溝通也容易成功。夫妻關系的改善,意味著家庭關系的和睦?鬃诱f:“修己以安人”,既安自己也安別人,這在我身上得到了效驗。

  導致我失眠的第三個原因是貪名、貪利、貪財、貪色,為此大量損耗精氣神,而失眠又加重了這種損耗,苦不堪言。

  我有志于大道,轉向內求而少向外求,最終不向外求,自然就淡化了眼前的利,損人利己之利。當我的心由志于名利轉變?yōu)橹居诖蟮?憂道憂仁,念茲在茲,學如不及,猶恐失之,淡利重道就是一種“此消彼長”的自然。淡化名利,意味著減輕煩惱;不與人爭,意味著減少痛苦和麻煩。拔一毛而利天下而不為固不可取,摩頂放踵而利天下而為之亦不可為。君子順乎天理,深明因果,積德行善,利人利己,無病煩惱,身心自在。因此,君子并非不要利,而是求大利、長遠之利和究竟之利。在小人習以為常地求取看得見的利益的同時,看不見的內財也在不斷的損耗,福德越來越少,導致精神空虛和煩惱疾病。最終必將以害己作為代價,而且要加倍償還。

  對于職位和官位,我得到了又怕失去。讓別人操縱自己的命運,我能不憂嗎?這種憂末之憂又怎么能了結呢!孔子說:“不患無位,患所以立。不患莫己知,求為可知也。”不要祈求別人用你,而要時時反省自己有沒有相應的能力和德行。而孔子教誨后人憂本,修身立己,謀道不謀食,言寡尤行寡悔,祿在其中矣!現(xiàn)在社會倡導的競爭與爭奪,與孔子的仁道相悖,也與大道相左。人性本善,象天滋潤萬物,象地生長萬物。人之不善,是受后天的六塵污染,執(zhí)著稟性所致。經(jīng)過修己,去掉妄想執(zhí)著,眾生完全可以象圣人和佛一樣,回歸到先天的清凈之性,不染之心,心與性合。沒有圣賢的教育,無緣遇上善知識,使我過去一直不明此理,執(zhí)迷不悟!

  我夢想發(fā)財,因發(fā)不了財而庸人自擾,《大學》告訴我“德者本也,財者末也。”守住勤奮,以達小康。種瓜得瓜,布施智慧得智慧,布施錢財?shù)缅X財。這與不少人守財一生恰好相反。布施錢財,發(fā)自內心的行善,就能收獲內財,積累福德資糧。“死生有命,富貴在天。”大富大貴命中有則有,命中無則無。

  總之,德是本,名、利、財是末,名、利、財皆由德生。名利財求之不得,不求自得。不得之得,是為大得!

  情色的誘惑對我更是難以抵御。對此,我經(jīng)常不知道應該如何面對,心里坎坷不安,劇烈沖突。最終,還是“想吃又怕燙著”救了我,使我始終不敢越“雷池”一步。學習經(jīng)典使我領悟,在境界還不夠的時候,不要直面情色,圣人“遠色”的道理非常智慧!我如果能早些得到這種圣人之教,會避免很多女色之痛。

  使我失眠的第四個原因是業(yè)力的慣性強大,難以入靜。對治之法是重放《論語通講》、《中庸通講》錄音錄像,參悟經(jīng)典的微言大義,感受余小華老師的品德修為,就有道而正焉。我認同是理,信奉是理,心安是理。經(jīng)典洋溢著的或淺或深的至理,像甘露滋潤著我久已干渴的心田,不斷地沖洗、化解著我的執(zhí)著和妄想,蕩滌著我心中的塵垢。不知不覺,我的心境歸于平靜與安寧,自然進入了夢鄉(xiāng)。

  道不遠人,現(xiàn)今處于末法時代,人卻遠離了大道。無論在學校還是在社會,我們學到的和用到的都是知識技能,卻不知道人還有良知良能。我們有病習慣于去醫(yī)院,找醫(yī)生,沒有人告訴我們儒家是道醫(yī),是大醫(yī),不僅可以從根本上治療醫(yī)院看不了的病,而且還能“治未病”。一位西方哲人曾經(jīng)說過:“偉大的人物不在于他情欲少,道德多,而在于他有最偉大的抱負。”從小我在這種本末倒置的知見影響下,以為二元對待就是宇宙的本源,有煩惱習以為常,有痛苦司空見慣,從來沒有想過人還可以升華到無痛苦無煩惱的境界,因為無人傳承我們性命之學,禮樂之教,甚至聞所未聞。如果說,失德導致我們陷入痛苦和病苦的深淵,那么失教使我們陷入深淵仍執(zhí)迷不悟,不能自拔。走入地獄不可怕,可怕的是不知道如何從地獄走出來。教育是使我們從地獄走出來,獲得究竟幸福的唯一途徑,有道的老師以仁為己任,慈悲化眾生,救我于水火,給予了我們慧命,改變了我們的命運,可遇而不可求。

  我修行兩年多內心還是經(jīng)常有怨。有怨說明有求,有求內心就不清凈,說明還有迷惑。因此,行起來不堅定,左右搖擺,沒有定力。失眠的自治和自愈,使我體悟了心生則種種法生,心滅則種種法滅。增強了克己的力量,修行的信心更加堅定。有心才有事,無心就無事。事的有無和大小都取決于我們這顆心。當我們經(jīng)過不斷的修行,將這顆心與宇宙的本體接上,即將后天情欲之心回歸到先天的清凈本心,以如如不動的本心應對萬事萬物,便可以實現(xiàn)中庸的最高境界。當然,任重而道遠。“仁以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遠乎?”

相關閱讀
精彩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