乾隆大藏經(jīng)首頁大乘般若部大乘寶積部大乘大集部 大乘華嚴(yán)部大乘涅槃部大乘五大部外重譯經(jīng)宋元入藏諸大小乘經(jīng)
小乘阿含部小乘單譯經(jīng)大乘單譯經(jīng)大乘律小乘律 大乘論小乘論宋元續(xù)入藏諸論 西土圣賢撰集此土著述

第二十四卷 大寶積經(jīng)

第二十四卷 大寶積經(jīng)

三藏法師菩提流志奉詔譯

被甲莊嚴(yán)會(huì)第七之四

“復(fù)次,無邊慧,諸菩薩摩訶薩,如是觀察一切法時(shí),便于諸法得法光明。不于空中而見于空,亦不離空而見于空,不見少法與空相應(yīng)、若不相應(yīng),不以空空,不見于空,不見不空,亦不以見觀一切法。作是見時(shí),不于無相而見無相,不異無相而見無相,亦無少法而與無相若相應(yīng)、若不相應(yīng),不于無相以無相見,不于有相以有相見,非有相見,非無相見,無生無作亦復(fù)如是。不于盡中而見于盡,亦不異盡而見于盡,不見少法與盡相應(yīng)、若不相應(yīng),亦不于盡而以盡見,亦不于盡以無盡見,亦非盡見、非無盡見。諸菩薩摩訶薩作是見時(shí),無有少法若可得見、不可得見,若可顯了、不可顯了,若可趣入、不可趣入,若可覺知、不可覺知。無邊慧,是為菩薩摩訶薩安住斯道大法光明,法光明故見一切法悉無有邊,于邊、于中亦無所執(zhí),無所執(zhí)故于佛法中而發(fā)趣之。”

爾時(shí),世尊而說偈言:

“不于空見空, 不異空見空,

能作如是見, 說名為見空。

不住于少法, 亦不見少法,

于彼空相應(yīng), 及以不相應(yīng)。

空以自性空, 于空無所取,

以無所取故, 能知一切法。

于見無所取, 于觀無所執(zhí),

能知見與觀, 此二俱不受。

于見悉清凈, 于觀不可得,

如是觀諸法, 畢竟無所執(zhí)。

不以無相見, 不以無相觀,

亦不于無相, 而作無相觀。

無相無所顯, 無愿不可得,

無有少法體, 而可修習(xí)者。

不念于無相, 亦不念無愿,

如是無分別, 顯了相無相。

不趣于無相, 亦不入無相,

無趣無所入, 顯了平等住。

智人不見相, 亦不見無相,

不見不思惟, 一切無顯了。

若人常思惟, 無思無顯了,

于思及顯了, 平等平等住。

如是于無相, 無作亦復(fù)然,

雖顯無所顯, 思惟了知故。

無生亦如是, 曾無少法生,

自性無所有, 顯了而無體。

若生若無生, 有作及無作,

亦無少所執(zhí), 智者不分別。

念慧無所動(dòng), 顯了無思擇,

有體及無體, 平等離諸性。

不于盡見盡, 亦不見無盡,

顯了無所見, 盡智無過上。

若盡若無盡, 二俱不分別,

以無分別故, 無念平等住。

于盡無盡見, 亦無無盡見,

如是見盡時(shí), 不執(zhí)盡無盡。

若于盡無盡, 一切無所執(zhí),

以無所執(zhí)故, 盡智當(dāng)顯了。

盡智之境界, 無畏之所得,

顯了斯法故, 菩薩善安住。”

爾時(shí),眾中復(fù)有菩薩摩訶薩,名曰勝慧,從坐而起,偏袒右肩,右膝著地,合掌向佛,白言:“世尊,諸菩薩摩訶薩,為欲攝取諸法智故,起于修行,乃能得此大法光明。于法光明無少可見,法光明故了一切法有為無為、世間出世間、若順若逆、若有戲論若無戲論。世尊,此法光明,豈諸菩薩摩訶薩無修行而當(dāng)?shù)靡?”

爾時(shí),世尊告勝慧菩薩摩訶薩言:“勝慧,諸菩薩摩訶薩無少修行,無勝修行,不隨修行,不遍修行,能得無邊大法光明。諸菩薩摩訶薩,尚不可得,不可見耳!況菩薩行,而當(dāng)可得,當(dāng)可見乎?如何乃見?若干劫行,能得無邊大法光明。諸菩薩摩訶薩,一切行息,所行清凈,得法光明。法光明行,非數(shù)量行,非隨相行,從何施設(shè)一切諸行?然所修行,非施設(shè)行而亦不離。勝慧,諸菩薩摩訶薩住此行時(shí),舍一切行,無所執(zhí)取。具斯行者,非數(shù)量行,非隨相行,無相無行,乃能得此大法光明。”

爾時(shí),世尊而說偈言:

“菩薩無所行, 而亦無有行,

得無有行者, 無畏而發(fā)趣。

未曾有勝行, 亦無有遍行,

無行無勝行, 平等而發(fā)趣。

此行無示現(xiàn), 示無有諸相,

無相無行者, 斯為行之相。

菩薩無相行, 不住于諸事,

無行無所住, 智者乃成就。

無行則無動(dòng), 斯行為無上,

能行不動(dòng)行, 勇進(jìn)而發(fā)趣。

菩薩不可得, 行亦不可見,

亦不見色身, 斯為善順者。

無色無形相, 故無一切行,

于見無所取, 斯為無比行。

菩薩無上行, 不墮于施設(shè),

亦無有遷變, 于中無所執(zhí)。

行無施設(shè)故, 乃為無上行,

若得如是行, 獲大法光明。

菩薩所修行, 無言無劫量,

能以無量劫, 顯說于諸行。

菩薩行清凈, 清凈妙安住,

悉舍一切行, 曾無攝取者。

菩薩恒住舍, 守護(hù)于諸行,

已舍一切行, 于舍妙安住。

菩薩無邊行, 離邊及無邊,

彼行無所動(dòng), 名為無上行。

菩薩無相行, 斯行為無上,

修行此行時(shí), 超越諸魔界。

菩薩無相行, 明了于無相,

若相及無相, 一切無所依。

菩薩住此智, 此行善成就,

無有少所行, 說名不行者。

菩薩常清凈, 于行無所畏,

正念而發(fā)趣, 斯為善安住!

爾時(shí),勝慧菩薩摩訶薩,復(fù)白佛言:“希有世尊!諸善丈夫若干修行,乃為甚深!非諸愚夫有相有為所修行者,少能行之。世尊,無有少法入此行中,是故此行為善丈夫平等之行。世尊,善丈夫行,非諸數(shù)量邊際能測(cè)!

爾時(shí),勝慧菩薩摩訶薩,即以偈頌贊如來曰:

“大雄正等覺, 無上兩足尊,

演說甚深行, 饒益諸菩薩。

世尊妙辯才, 其量頗難測(cè),

無邊辯才者, 最勝大丈夫。

法王息譏論, 斯由正遍知,

乃為諸菩薩, 說此無上行。

世尊能演說, 滅行之方便,

于行悉超過, 智人當(dāng)發(fā)趣。

大龍不思議, 無邊智境界,

遍知兩足尊, 善開斯妙行。

世尊所開示, 牟尼不動(dòng)行,

此行無能動(dòng), 故名無比行。

大雄大牟尼, 往昔所修行,

設(shè)以多劫行, 無人能到者。

菩薩聞斯法, 雖住于世間,

而于諸種智, 不久亦當(dāng)證。

我等愍眾生, 當(dāng)于末世中,

于此無上法, 能為護(hù)持者。

我等聞斯法, 當(dāng)于末世中,

為諸眾生故, 能行亦能說。

我等以光明, 當(dāng)于末世中,

為諸求法者, 而興大利益。

我等發(fā)誓愿, 當(dāng)于末世中,

為諸眾生故, 護(hù)持而建立。

我等常思念, 當(dāng)于末世中,

供養(yǎng)佛法海, 愿持無上法。

我等于法藏, 當(dāng)為勝丈夫,

愿持此法門, 守護(hù)令久住。

我等于法水, 誓愿悉能飲,

而于此法門, 當(dāng)為守護(hù)者。

我等聞法已, 當(dāng)于末世中,

愿為大丈夫, 受持正法。

我等寧失命, 不舍無上法,

愿于此法中, 而為持法者。

我等持此法, 未曾生喜足,

渴聞斯甚深, 決定契經(jīng)故。

我等于末世, 為求諸法者,

當(dāng)演斯正法, 能令悉歡喜。

法王叵思議, 能作大依怙,

愿垂加護(hù)我, 念我持法者!

爾時(shí),世尊告勝慧菩薩摩訶薩言:“善哉!善哉!勝慧,汝能于后末世之中,為欲護(hù)持此諸法故,被大甲胄。亦如往昔諸菩薩摩訶薩,于最勝所供養(yǎng)承事,種諸善根,久修梵行,被大甲胄,護(hù)持諸佛世尊法者而無異也!

爾時(shí),世尊而說偈言:

“于后怖畏時(shí), 汝當(dāng)持此法,

為利諸眾生, 以此法開示。

于后末世時(shí), 汝持最勝法,

若聞斯法者, 悉當(dāng)生愛樂。

于后末世時(shí), 汝為持法者,

我說甚深法, 汝當(dāng)悉受持。

秘密修多羅, 汝聞當(dāng)憶念,

于斯理趣中, 勿復(fù)有疑惑。

決定甚深義, 汝聞當(dāng)憶念,

饒益諸眾生, 為持法藏者。

以法施一切, 普潤(rùn)諸眾生,

聞已令充悅, 身心遍歡喜。

為諸菩薩道, 所行之理趣,

及彼修多羅, 究竟受持故。

汝當(dāng)能廣度, 無量諸眾生,

一切世間中, 所不能度者。

汝持此法故, 饒益諸世間,

獲勝眾福聚, 以是而發(fā)趣。

我今說此法, 汝當(dāng)悉受持,

于后末世中, 為諸聰慧說。

現(xiàn)在未來世, 能持斯法者,

則為能受持, 千佛之正法。

為諸眾生故, 護(hù)持斯法門,

于后末世中, 而興大饒益。

若能于末世, 護(hù)持斯法者,

彼不于一佛, 親近而承事。

若能于末世, 護(hù)持斯法者,

彼已多承事, 善說斯法者。

能于此法中, 無有少疑惑,

末世護(hù)持法, 斯為聰慧者。

被大無邊甲, 敵戰(zhàn)為殊勝,

而于末世中, 乃能持此法。

彼于佛正法, 疑網(wǎng)悉已除,

聞法無所畏, 乃能持此法。

“是故,勝慧,若有善男子、善女人,勤求最勝大功德者,于末世中為深法故,應(yīng)被甲胄,受持讀誦,解說其義。

“復(fù)次,勝慧,我念往昔過無量劫,復(fù)倍是數(shù),有佛出世,號(hào)曰遍照如來、應(yīng)供、正遍知、明行足、善逝、世間解、無上士、調(diào)御丈夫、天人師、佛世尊,劫名超勝,國(guó)名離垢。其地平正,廣博嚴(yán)凈,七寶所成。時(shí)彼大洲,廣長(zhǎng)延袤七萬由旬。于中復(fù)有六萬大城,一一大城縱廣正等十六由旬,垣墻周匝,樓雉嚴(yán)飾,門剎殊勝,睹者歡悅,妙多羅樹行列圍繞,百千園苑而共莊嚴(yán)。諸園苑中,臺(tái)座床敷處處嚴(yán)設(shè),池沼渠流一一盈滿,涯岸階砌飾以眾寶,周回平正出入安隱。于其岸邊,沉水、栴檀、多摩羅等雜香之樹扶疏布列。彼一一城,各有十千俱胝人民止住其中。彼諸眾生悉已成就十善業(yè)故,一切皆受如是安樂。時(shí)彼如來,始從初劫超二百劫于中出現(xiàn),是故彼劫名曰超勝。于彼劫中,有五百如來次第出現(xiàn)。一一剎土皆七寶成。其佛滅后,正法住世各十千歲。如是五百如來現(xiàn)化于世,多有聲聞、菩薩法會(huì)。一一法會(huì)各有俱胝那由他數(shù)無量菩薩,趣一乘道獲無生忍。

“時(shí)彼劫中有轉(zhuǎn)輪王,名勇猛軍,七寶成就,王四天下。于閻浮提有一大城,其城周回六十由旬。復(fù)有八萬俱胝人民止住其中,安隱快樂,豐饒熾盛。七重隍塹,七重行樹,七重街道,七重表剎,七重鈴網(wǎng)。一千園苑所共圍繞莊嚴(yán)大城,一一園苑縱廣正等二十由旬。其中各有七重垣墻,七重羅網(wǎng),種種莊嚴(yán),一一微妙眾寶珍玩猶如諸天。各各復(fù)有一百池沼,毗琉璃寶以為堤岸,瑪瑙雜玉以為階砌,眾華敷榮,寶樹行列。于大城中,王之正殿量七由旬,黃金、青寶間錯(cuò)所成,周以寶竿飾以琉璃,摩尼珠網(wǎng)彌覆其上,諸多羅樹暉映莊嚴(yán)。二十淵池圍繞縈帶,底布真金,覆以金網(wǎng),雜琉璃寶以為津橋,純妙黃金而為階道。于其池中,優(yōu)缽羅華、拘勿頭華、芬陀利華敷榮遍滿。

“彼轉(zhuǎn)輪王,二千婇女,六萬諸子,與其眷屬于彼園中五欲娛樂,竊作是念:‘諸欲無常,不久變壞。我當(dāng)決定志求佛法,若聞法已如教修行,令我長(zhǎng)夜利益安樂。’適思惟已,忽然有天現(xiàn)虛空中,告彼王言:‘善哉丈夫!今有遍照如來出現(xiàn)于世,演說正法初中后善。王應(yīng)速詣?dòng)诒朔鹚?當(dāng)聞?wù)?令王長(zhǎng)夜利益安樂,成就佛法,圓滿佛法。’王聞天言踴躍歡喜,與其眷屬侍從圍繞,即往遍照如來之所,頭面禮足而白佛言:‘世尊,以何等法,能攝諸法善巧方便,能令梵行速得圓滿?我當(dāng)修行!’如是問已,時(shí)彼如來廣為開示。王聞法已,與其眷屬,悉舍安樂資生之具,恭敬供養(yǎng)遍照如來及諸大眾滿二萬歲,于遍照如來法中出家修行正法。以聞法故,于時(shí)獲得受法善根、持法善根、說法善根,有所聞法思惟不忘,無量功德精勤修習(xí),乃發(fā)誓愿:‘愿持如來三時(shí)正法,為諸眾生種種宣說。’作是愿已,于勝超劫諸如來所,一一親近供養(yǎng)承事。彼諸如來現(xiàn)前正法、中時(shí)正法、后時(shí)正法悉能受持,教化成熟四萬八千俱胝那由他眾生趣于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方便調(diào)伏無量眾生住于聲聞、辟支佛乘。

“彼劫之中最后如來,號(hào)曰電光,勇猛軍比丘,聞電光如來說法之時(shí),獲無生忍。電光如來即為授記:‘汝勇猛軍,于未來世供養(yǎng)無量千佛世尊,受持如來三時(shí)正法,利益無量無數(shù)眾生,安立百千俱胝那由他眾生于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無量眾生住聲聞乘。如是乃過阿僧祇劫,證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號(hào)曰無邊精進(jìn)光明功德超勝王如來。其佛剎土,積集無量清凈功德,安隱豐樂人民充滿,多有聲聞及菩薩眾。其佛壽命至五小劫,滅后正法住一小劫,法教流布天人受持,舍利塔廟遍諸剎土。’

“是故,勝慧,諸菩薩摩訶薩于此清凈甚深之法,應(yīng)當(dāng)尊重受持修習(xí),以法嚴(yán)具莊嚴(yán)其身;法莊嚴(yán)故,證得如來金剛所成大那羅延堅(jiān)固之身。假使三千大千世界,一切眾生盡其軀力,而欲破壞堅(jiān)固之身,乃無有能摧伏之者。一切世間天、人、阿修羅眾中,演法光明,亦無有能敵論之者。若有眾生,于此深法受持讀誦,精勤修習(xí),隨其意樂生于清凈大族姓家,乃至坐于菩提樹下,名稱具足!世界殊妙,不雜異道,尚無梵志遮羅迦名,況有惡見邪求之輩?諸不善法亦嘗未聞,寧有習(xí)行不善根者?能以足指放大光明,遍照無邊一切世界,一切眾生遇斯光者,皆得安樂,當(dāng)證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是故,勝慧,若諸菩薩摩訶薩,于我法中勤修行者,當(dāng)獲如是殊勝功德。我若具說,不可窮盡!

爾時(shí),世尊告無邊慧菩薩摩訶薩言:“無邊慧,若有住斯菩薩道者,勤修如是清凈深法,與空相應(yīng)、寂靜相應(yīng),得法光明。以法光明見一切法自性無異,性無異故所見清凈,見清凈故則無法見,亦無有法,離自性見,法見清凈,亦無清凈、無清凈者、無清凈時(shí),能得清凈智之境界,見諸法界非界非非界,界見清凈,遠(yuǎn)離諸界種種性想。離性想故,于界理趣秘密言辭而能覺了,亦能遍知諸法非界。以見法界無差別故,不可壞故,不變異故,便獲一切法界理趣善巧方便。以善方便遍能了知法界理趣,以等持力于諸法界差別理趣隨順能入。住此行時(shí),以一切法善巧方便,于一切法無住無著;無所著故能于一切法界理趣,隨其所應(yīng)種種開示;等持力故復(fù)能出生靜慮解脫等持等至,游戲神通,變一為多、變多為一,山石墻壁、飛行自在而無掛礙;善巧能知四界和合不住于界,知一切界與空界合,于虛空界無著無系;以界和合善巧智故,于一切界方便修習(xí);以修習(xí)故決了水界,能于水界或令起煙,或令發(fā)焰,或復(fù)于中煙焰俱熾,乃至無量種種變現(xiàn),為諸眾生作大饒益。以能安住法界理趣善巧方便而無所動(dòng),隨其意樂,隨何佛剎,能于諸有轉(zhuǎn)胎藏形受化生身,常見十方一切世界諸佛如來,彼諸如來如是名號(hào)、如是族姓、如是眾會(huì)、如是說法,悉分別知!

爾時(shí),眾中復(fù)有菩薩摩訶薩,名無邊勝,前白佛言:“世尊,諸菩薩摩訶薩住何等法,如佛所說,能得如是最勝功德?”

爾時(shí),世尊告無邊勝菩薩摩訶薩言:“無邊勝,諸菩薩摩訶薩,于一切法無所住者,如我所說,能得如是最勝功德。無邊勝,諸菩薩摩訶薩,若住于色、受、想、行、識(shí),若住地界、水界、火界、風(fēng)界、空界,若住欲界、色界、無色界,我于此經(jīng),則不說有斯諸功德。然諸菩薩摩訶薩,于一切法而無所住,不入不出,故我說彼當(dāng)?shù)脽o邊大功德海。何以故?諸菩薩摩訶薩,無有少法可得可住,亦無少法若入若出,善能安住諸法理趣而無所動(dòng)。何以故?諸菩薩摩訶薩無住無動(dòng),以無動(dòng)故無高無下;無高下故,遠(yuǎn)離于高,不住于下;以不住故名善處住;善處住者于無處住;無處住者不住于處。諸菩薩摩訶薩,不于少法若有安立、若有積集,無處無住,無起無作。何以故?處不可得。以無處故則無分別,無分別故不動(dòng)處住如法界住,無有處住則無有住,于處無處無所執(zhí)著,名為善住。無邊勝,諸菩薩摩訶薩,于法理趣而安住者,如是安立住于無住。無住處住,見一切法無有分別;住于如是無分別行,以如是行,見一切法而無所動(dòng),則與如理而住相應(yīng),則與如理不動(dòng)相應(yīng),則與如理不取相應(yīng)!

爾時(shí),世尊而說偈言:

“菩薩正憶念, 于義善思惟,

不住諸法中, 說名為智者。

未曾有少法, 可為安立者,

以無安立故, 無畏而發(fā)趣。

不立于諸色, 亦不立諸受,

諸想及諸行, 識(shí)等亦如是。

不住于諸蘊(yùn), 諸界及諸處,

若處若非處, 亦常無所住。

不住于地界, 亦不住水界,

火界及風(fēng)界, 亦常無所住。

不住于欲界, 色界無色界,

得無安立故, 不住于三界

及以虛空界, 于彼無所住,

以無有所住, 平等而發(fā)趣。

故無有少法, 于中而可住,

若得無所住, 斯為妙智者。

妙智無所住, 無住為菩薩,

能得如是住, 則住法界中。

無住相應(yīng)故, 彼常能善住,

無住無依止, 于法得安住。

若得不依止, 則常無所動(dòng),

不入亦不出, 平等善安住,

于法如是住, 斯為勇猛者。

一切法無高, 一切法無下,

如是無所動(dòng), 法界善安住。

安住不動(dòng)故, 便得無上住,

不住住相應(yīng), 斯為勇猛者。

不住于住處, 于處無所動(dòng),

成就無住處, 而得善安住。

若處若非處, 一切無所動(dòng),

住于不動(dòng)處, 乃名為不動(dòng)。

若住不動(dòng)處, 一切無所住,

不念處非處, 常住無分別。

不住于處故, 則無有所動(dòng),

于處無所動(dòng), 一切得無住。

若得不住處, 處非處不動(dòng),

若于處不動(dòng), 乃善住于處。

善住處安住, 則住無所住,

能見一切法, 住法相應(yīng)住。

如是見諸法, 種種無所住,

無住無安住, 善巧于法住。

常住于諸法, 而無有分別,

離諸分別故, 斯為不動(dòng)者。

若能住不動(dòng), 于行無分別,

遠(yuǎn)離處非處, 斯為觀察者。

若能觀不動(dòng), 一切無所動(dòng),

諸法常平等, 如是而發(fā)趣。

如理住相應(yīng), 如理而不動(dòng),

得無動(dòng)處者, 常住于無處!

爾時(shí),無邊勝菩薩摩訶薩,復(fù)白佛言:“希有世尊!乃能安立諸菩薩摩訶薩,于法理趣,無有系縛,無有解脫。世尊,諸菩薩摩訶薩,于法理趣善巧安立,不與少法若相應(yīng)若不相應(yīng)、若和合若不和合、若攝取若不攝取、若有所歸若無所歸、若貪離貪、若瞋離瞋。世尊,諸菩薩摩訶薩,于一切法理趣之中善巧安立。設(shè)有眾生供養(yǎng)恭敬,不生貪愛;毀辱逼惱,不生瞋恚。無種種想,離一切法,不見少法能與少法若相應(yīng)若不相應(yīng),超過相應(yīng)不相應(yīng)故,遠(yuǎn)離相應(yīng)不相應(yīng)想,了知相應(yīng)不相應(yīng)想,超過了知,不于少法若進(jìn)若退、若有所趣若無所趣而作相應(yīng)。于一切法理趣之中,而無妄念,亦無所取,以善方便不壞法性。世尊,諸菩薩摩訶薩,于一切法如是住時(shí),能以善巧宣說一切法界理趣,一切佛法速得圓滿!

爾時(shí),世尊告無邊慧菩薩摩訶薩言:“無邊慧,諸菩薩摩訶薩,于佛法中,無所安立,無所住時(shí),則見佛法;無有安立,無有所住,亦無勝住,亦無遍住,見佛法住。不傾動(dòng)故,不流轉(zhuǎn)故,不變異故,一切法界相應(yīng)而住,乃名一切法界理趣善巧安立。

“無邊慧,諸菩薩摩訶薩于佛法中,無住無不住,無勝住無遍住,無處住無非處住,亦無所動(dòng),亦無分別,無勝分別,無遍分別,乃名一切法界理趣善巧安立。

“無邊慧,諸菩薩摩訶薩不見少法能與少法而為安立,亦不見有一切法處為勝安立,亦無分別,無勝分別,無遍分別,乃名一切法界理趣善巧安立。

“無邊慧,諸菩薩摩訶薩,不見少法若住若去,亦無分別,無勝分別,無遍分別;見一切法如凈虛空,光明顯照遠(yuǎn)離煩惱;于一切法光明照故,乃名一切法界理趣,得善方便不以安立而觀法界。何以故?不于法界少安立故。譬如虛空及以風(fēng)界,無有處所,亦無可見,無安立處,無依止處,無可示現(xiàn);法界亦爾,無可入處,無可見處,無安立處,無依止處,亦無了知,亦無示現(xiàn)。諸菩薩摩訶薩無示現(xiàn)故,與如如界相應(yīng)而住。

“無邊慧,一切法界,無生無命,無老無死,無升無沉,無示現(xiàn)界,是為法界。無變異界,是為法界。而法界者,遍一切處。無邊慧,法界無去亦無去處,無去處故乃名法界相應(yīng)而住。如如法界,于中無處亦無非處。何以故?如如法界,如如自性無所有故。

“無邊慧,諸菩薩摩訶薩聞我此說,則于一切法界理趣,便獲無邊大法光明,以法光明得無生忍,速能圓滿如來十力、十八不共一切佛法,為欲成熟一切眾生廣大善根勝資糧故,如來種性無斷絕故,速詣道場(chǎng)轉(zhuǎn)于法輪,蔽諸魔宮,摧伏異論,作善丈夫,大師子吼,為諸眾生演說妙法,隨其樂欲,隨其志愿,隨其發(fā)趣正解脫故,皆令趣于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爾時(shí),世尊而說偈言:

“一切菩薩, 不住諸法, 于佛法中, 無所安立。

一切菩薩, 無安立故, 于佛法中, 無畏發(fā)趣。

一切菩薩, 見諸佛法, 無住無處, 妙善安立。

一切菩薩, 不住于處, 能見諸法, 無住無退。

一切菩薩, 見法無住, 不動(dòng)佛法, 不求佛法。

一切菩薩, 見法不異, 不動(dòng)佛法, 亦不推尋。

一切菩薩, 見法如是, 于法善巧, 方便而住。

一切菩薩, 見常平等, 不住佛法, 亦非不住;

常無住處, 亦非無處; 常不分別, 非不分別;

種種分別, 常無所有。

一切菩薩, 無住相應(yīng), 于諸時(shí)處, 而無所動(dòng)。

一切菩薩, 于法理趣, 平等住時(shí), 名為善住。

一切菩薩, 于法理趣, 不見少法, 可平等住。

一切菩薩, 能見諸法, 無有處所, 亦不離處,

得無所動(dòng), 亦無親近。

一切菩薩, 于一切法, 理趣善巧, 方便安住,

住無所住, 名為菩薩。

一切菩薩, 不于少法, 若去若來, 分別而住,

爾時(shí)乃住, 諸法理趣。

一切菩薩, 于法理趣, 種種安住, 能起無邊,

大法光明; 以法光明, 住平等見, 見一切法,

及法理趣, 如凈虛空, 如影如像, 平等無垢。

一切菩薩, 于見了知, 亦無了知, 遠(yuǎn)離自性。

一切菩薩, 如是觀察, 于一切法, 理趣而住;

能于法界, 堅(jiān)固勤修, 說名法界, 理趣方便。

一切菩薩, 不住法界, 觀諸法界, 畢竟非有。

一切菩薩, 決了法界, 見一切法, 如虛空風(fēng),

無有安立, 遍一切處; 法界亦爾, 遍一切處。

法界難思, 無可示現(xiàn), 于諸智者, 不作親近。

無示現(xiàn)界, 乃為法界。 無有住處, 名為住者。

法界無生, 無命無老, 無死無沉, 亦無出離。

法界難思, 無來無去。 法界非蘊(yùn), 非界非處,

亦不離處, 而無所動(dòng)。 法界如如, 自性非有。

一切菩薩, 如是了知, 法界難思, 得法光明。

由是發(fā)趣, 往詣道場(chǎng), 而于佛法, 無有疑惑。

不為所動(dòng), 以法光明, 令諸眾生, 獲大安樂!

“無邊慧,諸菩薩摩訶薩,能于如是甚深之法,勤修行者,乃得如是大法光明;以此智慧,而發(fā)趣于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