圣嚴法師答:佛教典籍很難讀懂嗎?

  圣嚴法師答:現(xiàn)在學佛的年輕人大多在抱怨佛教典籍難懂難讀,那是由于他們看的佛書太少,同時也沒有看到大部的佛經(jīng)。比如大般若經(jīng)、大涅槃經(jīng)、華嚴經(jīng)法華經(jīng)、維摩詰經(jīng)等,至于阿含經(jīng),看的人就更少了。其實,如果真想看佛經(jīng),應該先由阿含經(jīng)看起,接著看法華、華嚴、涅槃、般若,那么,可能很多人會認為佛教經(jīng)典比基督教的新舊約要淺顯易讀。

  佛經(jīng)的特長是每以故事體裁的文學筆觸,寫出佛教的思想與境界——善用形象的描寫及比喻來表達抽象的形上理境,所以,胡適以為佛經(jīng)的翻譯作品,要比中國的古文——駢體文率真得多,他說:“因佛教的經(jīng)典重在傳真,重在正確,而不重在辭藻文采;重在讀者易解,而不重在古雅。故譯經(jīng)大師以‘不加文飾,令易曉,不失本義’相勉。”又說:“鳩摩羅什譯出的經(jīng),最重要的是大品般若,而最流行又最有文學影響的卻要算金剛、法華、維摩詰三部。”

  胡適尤其推崇維摩詰經(jīng)是“半小說、半戲劇的作品,譯出之后,在文學界與美術界的影響最大。”又說:“法華經(jīng)雖不是小說,卻是一部富于文學趣味的書。其中幾個寓言,可算是世界文學中最美的寓言,在中國文學上也曾發(fā)生不小影響。”又說:“佛所行贊經(jīng),乃是佛教偉大詩人馬鳴的杰作,用韻文述佛一生的故事”,“華嚴經(jīng)末篇入法界品占全書四分之一以上,寫善財童子求法事,過了一城又一城,見了一大師又一大師,遂敷演成一部長篇小說。”(以上均見“白話文學史”第九及第十章)我們知道,胡適并不信佛,他對佛法的見解,我們無法茍同,但他是近代中國白話文學運動的開山鼻祖之一,他卻以為佛教的經(jīng)典富有語體文學的崇高價值,那么試問:佛經(jīng)是否真的難以讀懂呢?除非你老早存有成見,否則你當不致于點頭說“是”。

  然而,如果讀到大小乘諸家的論典,那就真的要使你大傷腦筋了,特別是大小有宗的論著,那些陌生名詞,那些精密結構,那些深邃思想,若非有相當高的佛學素養(yǎng),看了便是仿佛是看的“天書”,縱然是學佛數(shù)十年的老佛教徒,如果不曾有過哲學思考及科學方法的訓練,也只能望書興嘆而已;正像以一個“武俠小說迷”的讀者,突然去讀康德與黑格爾的著作,保證你也同樣地不得其門而入。那么試問:這樣情形的佛典,應該要它呢還是不要呢?除非你僅是一個下層文化中的成員,否則你當不致說一個“不”字。

  今日佛教文章難懂的問題,我想那是出于少數(shù)人的作風而來,比如有些食古不化的“佛學家”,硬是生吞活咽,患著思想的胃腸機能障礙,他們看書不經(jīng)過大腦,便將書中的文字,斷章取義,東抄西摘,湊成他們自以為是的文章,這樣的文章,連他們本人也沒有弄明白,到了讀者眼下,當然要“不知所云”了。

  至于思想性的佛學論著,那是供給研究用的而不是通俗用的,自然不能要求他們寫得像西游記水滸傳一樣,雖然近代的日本佛教界,已在試用西方的哲學名詞表達佛教思想,但也不能全部西洋化,否則便不成其為佛教而失去了佛教的面貌。

  總之,若從傳播的方式上說,佛教是絕對贊成文藝化或通俗化的;若從研究其思想的理論上說,佛教是不能不深邃化和精密化的。所以,我們固然要提倡通俗,卻不該咒詛難懂。

精彩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