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大答疑 一·認識佛教

  南大答疑

  濟群法師

  2002年11月,濟群法師應邀為南大歷史系幾十位博士及碩士作了題為《佛教與中國傳統》的講座,并在講座結束后與在場師生交流、答疑。

  一·認識佛教

  問:聽了這次講座后,對佛教有了新認識。但我的困惑是,為什么在非佛教人士看來,佛學那么深奧?您覺得,是什么妨礙了我們對這種簡單理論的理解?

  答:佛學并不簡單,事實上,它比任何哲學、宗教更博大精深。但在做人方面,佛教為我們提供了一些簡單、基本的做人準則。

  什么原因使我們無法了解佛教呢?我想,你們應該比我更清楚。我們從書本上得來的佛教印象,往往是經過其他思想處理的,多對宗教持否定態(tài)度。我們從生活中得來的佛教印象,則往往是寺院燒香拜佛的場面,或影視作品演繹的“酒肉穿腸過,佛祖心中留”。由此得來的認識,不僅似是而非,且不少是完全顛倒的,本身就是對佛教內涵顛倒、錯誤的演繹。如是,以訛傳訛,成為人們深入了解佛教的障礙。

  佛法佛陀眾生留下的精神食糧。我們不去學習,不會給佛法帶來什么損失,卻會使自己失去很多。佛法是人生智慧,是解脫的途徑,拒絕它,就是拒絕了解自己,拒絕究竟解脫人生痛苦的大智慧。

  問:我是學思想史的,據我所知,隋唐時期的老百姓對于佛教經典都耳熟能詳。只不過近代以來,我們受話語方式、書面語言等原因限制,使我們覺得佛法很遙遠。

  答:這有兩方面的原因。語言是一方面的障礙,隨著“五四”白話文運動的興起,現代人的古文閱讀能力比以前差了許多。另一方面,佛教的思想義理確實深奧,因為它揭示了宇宙人生的真相,是佛陀在菩提樹下覺悟的真理,不是僅僅根據文字就能讀懂的!金剛經》的文字并不深奧,但其中深意卻很難透徹。事實上,我們在修行的不同階段閱讀,都會有新的、進一步的理解。但讀不懂也沒關系,因為佛教也有許多普及性的入門讀物,可以由淺入深地漸次學習。

  問:講座中,您談到胡適先生寫《中國哲學史大綱》,之所以寫不下去是因為對宗教不了解。但他在《回憶錄》中說,是因公務繁忙才沒完成的。如果把他關在山上,兩三年后就完稿了。

  答:關于胡適沒有完成《中國哲學史大綱》的原因,你說的和我說的并不矛盾。他為什么要到寺廟閉關呢?不就是因為不懂佛學嗎?如果他已經有深入了解,就不需要那么長時間了。

  問:我想問法師三個問題。一是您講座中提到的梁漱溟先生,我們知道他對中國文化、印度文化、西洋文化都有研究。請教法師,梁先生對于佛學講得怎樣?第二,印度已經沒有佛教了,而是信仰印度教,我想知道佛教與印度教的關系及佛教滅絕的原因。第三,你剛才談到宗教對人類道德修養(yǎng)有很大作用,但和法律相比,卻是一種軟機制,我同意這個觀點。但我們怎樣解釋另一種現象,即歷史上各宗教之間及宗教內部有很多殘酷的斗爭事件?

  答:梁先生早年在北大講過印度哲學,但他對佛學的研究并不深入。后來又回歸儒學,他的思想是徘徊于佛儒之間。

  關于第二個問題,印度的傳統宗教是婆羅門教,有三千年的歷史。印度的原住民是達羅毗荼人,雅利安人侵入后建立婆羅門教,并占據統治地位。佛教興起后,被稱為反傳統的沙門集團。它對婆羅門教的挑戰(zhàn),類似西方人文思想對中世紀黑暗統治的突破。佛教的立足點是以人為本,對婆羅門教的祭祀儀式、種姓制度等進行了全面否定。到十二世紀時,佛教逐漸在印度消失。原因主要有兩點:一是佛教人才衰落,而印度教則涌現許多出色人才。印度非常重視辯論,各宗教間常以論辯一比高下,失敗者必須改宗。另一個重要原因,是伊斯蘭教的入侵。佛教在印度消失,是印度的極大不幸。在佛教盛行的阿育王時期,整個印度社會安定、生活富足。而佛教退出印度舞臺之后,回教、印度教、錫克教之間經常出現爭斗和沖突,釀成流血事件。

  至于第三個問題,宗教之間所以會產生沖突,主要是因為宗教的局限性。一神教通常有很強的排他性,甚至為捍衛(wèi)宗教進行圣戰(zhàn)。而在佛教歷史上,從不曾以佛教的名義發(fā)動戰(zhàn)爭。佛教是一種包容性很強的宗教,也是一種更重視和平的宗教。當然,健康的傳統宗教都有共同的道德準則,即做人的基本準則。總的來說,這些準則對維護社會安定具有重要作用。

精彩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