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大答疑 一·認識佛教
南大答疑
2002年11月,濟群法師應邀為南大歷史系幾十位博士及碩士作了題為《佛教與中國傳統》的講座,并在講座結束后與在場師生交流、答疑。
一·認識佛教
問:聽了這次講座后,對佛教有了新認識。但我的困惑是,為什么在非佛教人士看來,佛學那么深奧?您覺得,是什么妨礙了我們對這種簡單理論的理解?
答:佛學并不簡單,事實上,它比任何哲學、宗教更博大精深。但在做人方面,佛教為我們提供了一些簡單、基本的做人準則。
什么原因使我們無法了解佛教呢?我想,你們應該比我更清楚。我們從書本上得來的佛教印象,往往是經過其他思想處理的,多對宗教持否定態(tài)度。我們從生活中得來的佛教印象,則往往是寺院燒香拜佛的場面,或影視作品演繹的“酒肉穿腸過,佛祖心中留”。由此得來的認識,不僅似是而非,且不少是完全顛倒的,本身就是對佛教內涵顛倒、錯誤的演繹。如是,以訛傳訛,成為人們深入了解佛教的障礙。
佛法是佛陀為眾生留下的精神食糧。我們不去學習,不會給佛法帶來什么損失,卻會使自己失去很多。佛法是人生的智慧,是解脫的途徑,拒絕它,就是拒絕了解自己,拒絕究竟解脫人生痛苦的大智慧。
問:我是學思想史的,據我所知,隋唐時期的老百姓對于佛教經典都耳熟能詳。只不過近代以來,我們受話語方式、書面語言等原因限制,使我們覺得佛法很遙遠。
答:這有兩方面的原因。語言是一方面的障礙,隨著“五四”白話文運動的興起,現代人的古文閱讀能力比以前差了許多。另一方面,佛教的思想義理確實深奧,因為它揭示了宇宙人生的真相,是佛陀在菩提樹下覺悟的真理,不是僅僅根據文字就能讀懂的!金剛經》的文字并不深奧,但其中深意卻很難透徹。事實上,我們在修行的不同階段閱讀,都會有新的、進一步的理解。但讀不懂也沒關系,因為佛教也有許多普及性的入門讀物,可以由淺入深地漸次學習。
問:講座中,您談到胡適先生寫《中國哲學史大綱》,之所以寫不下去是因為對宗教不了解。但他在《回憶錄》中說,是因公務繁忙才沒完成的。如果把他關在山上,兩三年后就完稿了。
答:關于胡適沒有完成《中國哲學史大綱》的原因,你說的和我說的并不矛盾。他為什么要到寺廟閉關呢?不就是因為不懂佛學嗎?如果他已經有深入了解,就不需要那么長時間了。
問:我想問法師三個問題。一是您講座中提到的梁漱溟先生,我們知道他對中國文化、印度文化、西洋文化都有研究。請教法師,梁先生對于佛學講得怎樣?第二,印度已經沒有佛教了,而是信仰印度教,我想知道佛教與印度教的關系及佛教滅絕的原因。第三,你剛才談到宗教對人類道德修養(yǎng)有很大作用,但和法律相比,卻是一種軟機制,我同意這個觀點。但我們怎樣解釋另一種現象,即歷史上各宗教之間及宗教內部有很多殘酷的斗爭事件?
答:梁先生早年在北大講過印度哲學,但他對佛學的研究并不深入。后來又回歸儒學,他的思想是徘徊于佛儒之間。
關于第二個問題,印度的傳統宗教是婆羅門教,有三千年的歷史。印度的原住民是達羅毗荼人,雅利安人侵入后建立婆羅門教,并占據統治地位。佛教興起后,被稱為反傳統的沙門集團。它對婆羅門教的挑戰(zhàn),類似西方人文思想對中世紀黑暗統治的突破。佛教的立足點是以人為本,對婆羅門教的祭祀儀式、種姓制度等進行了全面否定。到十二世紀時,佛教逐漸在印度消失。原因主要有兩點:一是佛教人才衰落,而印度教則涌現許多出色人才。印度非常重視辯論,各宗教間常以論辯一比高下,失敗者必須改宗。另一個重要原因,是伊斯蘭教的入侵。佛教在印度消失,是印度的極大不幸。在佛教盛行的阿育王時期,整個印度社會安定、生活富足。而佛教退出印度舞臺之后,回教、印度教、錫克教之間經常出現爭斗和沖突,釀成流血事件。
至于第三個問題,宗教之間所以會產生沖突,主要是因為宗教的局限性。一神教通常有很強的排他性,甚至為捍衛(wèi)宗教進行圣戰(zhàn)。而在佛教歷史上,從不曾以佛教的名義發(fā)動戰(zhàn)爭。佛教是一種包容性很強的宗教,也是一種更重視和平的宗教。當然,健康的傳統宗教都有共同的道德準則,即做人的基本準則。總的來說,這些準則對維護社會安定具有重要作用。
- 持大悲咒有何禁忌?
- 精進念佛后家庭和事業(yè)為何會出現很多逆緣?
- 玄若法師答:為什么夜里持大悲咒會害怕?
- 元音老人:成佛的訣竅
- 楞嚴經大致是在說什么?如何修楞嚴法門?
- 不孝有三是哪三個?不孝有三的含義是什么?
- 大悲咒問答
- 印光大師問答
- 佛咒問答
- 在夫妻臥室睡著后念佛,有罪嗎?
- 大安法師:家中佛堂的佛像應如何擺放?
- 在家居士能看楞嚴經或法華經嗎?晚上能念地藏經嗎?
- 地藏經問答
- 妙量法師答:大悲咒當手機鈴聲如法嗎?
- 心經問答
- 大安法師問答
- 心里整天默誦楞嚴咒,方式對不對?
- 楞嚴咒問答
- 帕奧禪師答:天生有陰陽眼的人是否前生曾修行禪法?
- 南懷瑾問答
- 明一法師答:晚上能不能上香?為什么拜佛會哭?這是流淚佛?
- 星云大師問答
- 誦一部地藏經能一起回向給在世去世的親人嗎?
- 念佛后,孩子的成績反而下降,是怎么回事?
- 金剛經問答
- 舊財神像可以隨便丟掉嗎?該怎么處理?
- 養(yǎng)純白的貓是不是不吉祥?
- 佛前供水時需要打開供水杯的蓋子嗎?
- 因果問答
- 念佛問答
- 念大悲咒后感到胸中一朵蓮花盛開,這種感應好嗎?
- 阿彌陀佛像可以佩戴嗎?有什么禁忌和需要注意的嗎?
- 星云法師答:運氣不好時如何轉運?
- 良因法師答:散念《心經》將近一年,改念《地藏經》可以嗎?
- 念完阿彌陀佛圣號后,是否需要回向?
- 怎么判斷人死后是否去了西方?去極樂世界有何標準?
- 印光大師:如何得金剛經的真實利益?
- 給老父母、丈夫等念《金剛經》、《心經》、往生咒可以嗎?
- 大安法師答:家中爬蟲成災怎么辦?
- 元音老人答:《金剛經》說:‘無人相,無我相’。誰說誰聞?
- 回向給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是什么意思?
- 念誦觀世音菩薩圣號時如何觀想?用觀想菩薩形象嗎?
- 佛教為什么有這么多法門,有區(qū)別嗎?
- 看恐怖電影時,明知所演皆是幻相,為何還是恐懼?
- “上報四重恩”的“重”怎么讀?
- 違五戒不殺生的愿,是不是破了不殺戒、不妄語二戒?
- 安樂八法的正命跟八正道的正命,是不一樣的嗎?
- 信愿念佛是專修,怎樣持咒念經?
- 來生生到佛前是什么意思?
- 戒體是不持續(xù)的嗎?
- 如果一切法由心想生,那外境也是自己的心想出的嗎?
- 念佛號有沒有方向?
- 菩薩戒從善知識獲得,需要反復在佛像前自受嗎?為什么?
- 佛教的正命是什么意思,如何理解?
- 念佛修行到什么程度才可以往生?往生的條件是什么?
- 往生西方必須要一心不亂,發(fā)菩提心才能往生嗎?
- 如何看待善知識,要如何依止世間的善知識?
- 往生一定要培植甚深的善根、積累廣大的福德嗎?
- 學佛人可以化妝嗎,學佛后化妝打扮是否如法?
- 發(fā)不起度眾生的菩提心,只想先往生,這樣能往生嗎?
- 佛菩薩圣誕時,在家供佛需像寺院一樣按儀軌做嗎?
- 何者是“心”?是六識嗎?如何定義、理解和界定?
- 在特殊佛教日做供養(yǎng),功德有差別嗎?
- 為什么拋妻棄子的男人不遭報應,反而過得很好?
- 可以重復受戒嗎?
- 學佛學偏了,是因為沒有真的深信嗎?
- 受五戒后犯了不飲酒戒和不邪淫戒,該怎么辦?
- 什么是“仰信” 、“通身靠倒”、 “作得生想”,如何運用到念佛中?
- 如何可以讓愿力大過業(yè)力?
- 在家居士是可以自己審罪還是該請師父?
- 為什么度他人容易,度自己的家人卻很難?
- 小孩念佛怎樣回向?要回向嗎?
- 怎樣讓年輕人接受并歡喜聽經聞法?
- 寺院為犯煞星順星是否如法?佛弟子能否順星?
- 為什么一念經就有很多妄想,如何對治?
- 念經過程中,可不可以有法喜?
- 為什么要知母、念恩、報恩,對眾生有意義嗎?
- 親人去世后,皈依證怎么處理?
- 遇到假和尚化緣該怎么辦?
- 幻化出來的眾生有貪愛嗎?
- [放生起源]寺院設立放生池在經典或傳統上有什么根據?
- [感應故事]心經故事
- [白茶]什么是白茶,有哪些品種?
- [白茶]什么是白茶?白茶的簡單介紹
- [佛與人生]面對別人的批評,應該怎么做?
- [佛學常識]八關齋戒的解釋、戒相、功德利益
- [佛學常識]袈裟是什么意思?為什么叫福田衣?
- [佛學常識]為什么把佛法僧三者稱為“寶”?
- [佛學常識]為什么要皈依三寶?歸投三寶令身心安穩(wěn)
- [人物故事]佛教貧女供燈的故事與啟示
- [佛經故事]釋迦牟尼佛和菩提達多的雙頭鳥故事
- [佛學常識]食存五觀指的是什么?
- [人物故事]阿育王的小王妃須阇哆,持戒穿素服得寶珠
- [禪宗公案]老修行人“三十年不冒煙”的故事
- [佛經故事]富孩子變窮孩子,《法華經》窮子喻的故事
- [佛學常識]布施的意思與種類
- [佛經故事]伽尸比丘尼身披袈裟出生的因緣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