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樣才能生一個端莊賢善的好兒女
求子之道
求子之道。人多背馳。汝欲得身體龐厚。性情賢善。福、慧、壽、三通皆具足之子。須依我說。方可遂心。世人無子。多娶妾媵。常服壯陽之藥。常行房事。此乃速死之道。非求子之方也。幸而得子。亦如此秕稻種之;虿怀、或出、亦難成熟。第一要斷房事;虬肽,至少或百日。愈久愈好。當與婦說明。彼此均存此念。另屋居住。若無多屋。決須另床。平時絕不以妻作妻想。當作姊妹想。不敢起一念之邪念。待身養(yǎng)足后。待婦月經凈后,須天氣清明。日期吉祥。夜一行之。必得受孕。從此永斷房事。直到生子過百日后,或可再行。
婦受孕后,行一次房。胞厚一次。胎毒重一次。且或因子宮常開。致易墮胎。此種忌諱。人多不知?v有知者。亦不肯依。故致或不生;虿怀伞;蝈钊醵堂2恢约翰簧朴眯。反說命不好。反將行房當常事。日日行之。不死就算大幸。
又要心存慈善。利人利物。利人利物。不一定要錢。存好心。說好話。行好事。凡無利益之心。之話、之事。均不存、不說、不行。滿腔都是太和元氣。生機勃勃。
又須至誠念南無觀世音菩薩。(就依此念)愈多愈好。早晚禮拜念若干。此外行、住、坐、臥、都好念。睡雖好念。也要心存恭敬。宜穿衫褲、不可赤體。宜默念、不宜出聲。默念若字多難念?扇ツ蠠o二字。但念觀世音菩薩五字。白衣咒、念也好、不念也無礙。
汝如是存心、行事、念。亦令汝婦也如是存心、行事、念。及至臨產、還念。臨產不可默念。要出聲念。旁邊照應的人。須大聲幫他念。管保了無苦痛難產之事。臨產默念不得。以用力送子出。默念或受氣病。
女人一受孕、不可生氣。生大氣則墮胎。兼以乖戾之氣、過之于子。子之性情,當成兇惡。又喂兒奶時。必須心氣和平。若生大氣、奶則成毒。重則即死。輕則半日一日死。決無不死者。小氣毒小。雖不死、也須生病。以故愛生氣之女人的兒女。死的多、病的多。自己喂、雇奶母喂、都是一樣。生了大氣。萬不可喂兒奶。須當下就要放下。令心平氣和。過半天再喂。喂時先把奶擠半茶碗,倒了。奶頭揩過、再喂、就無禍殃。
若心中還是氣烘烘的。就是一天、也喂不得。喂則不死,也須大病。此事古今醫(yī)事、均未發(fā)明。近以閱歷,方知其禍。
女子從小,就要學柔和謙遜。后來生子。必易、必善、必不死、必不病。凡兒女小時死病。多一半都是其母生氣之故。少一半是自己命該早死。天下古今。由毒乳所殺兒女。不知有幾恒河沙數。可不哀哉。
求子三要
求子三要◎◎第一保身節(jié)欲,以培先天、第二敦倫積德,以立;5谌ビ咨平,以克隨流。此三要事,務期實行。再以至誠,禮念觀世音,求賜福德智慧光宗華國之子,必能所求如愿,不負圣恩矣。
第一保身節(jié)欲,以培先天者。若不節(jié)欲,則精氣薄弱,必難受孕。即或受孕,必難成人。即或成人,以先天不足,決定孱弱。既無強健勇壯之身,亦無聰敏記憶之心力,未老先衰,無所樹立。如是求子,縱菩薩滿人之愿,人實深負菩薩之恩矣。
第二敦倫積德,以立福基者。欲生福德智慧光宗華國之子,必須敦倫盡分,孝親敬長,善待眷屬,愍恤仆使,此行之家庭者。至于鄉(xiāng)黨親朋,俱宜和睦勸導。俾老者善教兒女,幼者善事親長。以敦倫盡分,閑邪存誠,諸惡莫作,眾善奉行,戒殺護生,吃素念佛,愿生西方,永出苦輪。普為同人,懇切演說,令培出世之勝因,咸作守道之良民。
能如是者,一舉一動,悉益自他,一言一行,堪為模范。所生之子,必能超群拔萃,大有樹立。菩薩固能滿人之愿,人亦可慰菩薩之心矣。
第三胎幼善教,以免隨流者。古昔圣人,皆由賢父母之善教而成,況凡人乎。若求子者,肯用胎教之法,其子必定賢善。
從受孕后,其形容必須端莊誠靜,其語言必須忠厚和平,其行必須孝友恭順。行、住、坐、臥常念觀音圣號。無論出聲念,默念,皆須攝耳而聽,聽則心歸于一,功德更大。若衣冠整齊,手口洗漱,出聲念,默念,均可。若未洗漱及至不潔凈處并睡眠時均須默念,默念功德一樣,出聲于儀式不合。
若至臨產,不可默念。以臨產用力送子出,若閉口念,必受氣窒之病。產婦自念,家屬皆為助念,決定不會難產,亦無產后各種危險。果能如此謹身、口、意,虔念觀音,俾胎兒稟此淳善正氣,則其生也,定非凡品。
及兒初開知識,即與彼說因果報應,利人利物者必昌,害人害物者必亡。須知利人利物,乃真利己。害人害物,甚于害己。作善必得善報,作惡必得惡報。及說做人,必須遵行孝、弟、忠、信、禮、義、廉、恥之八德,方可不愧為人。否則形雖為人,心同禽獸矣。
不許說謊,不許撒顛,不許拿人什物,不許打人罵人,不許糟踐蟲蟻、字紙、五谷,東西。舉動行為,必期于親于己有益,于人于物無損。又須令其常念觀音圣號,以期消除惡業(yè),增長善根。幼時習慣,大必淳篤,不至矜己慢人,成狂妄之流類。
如上善教,于祖宗則為大孝,于兒女則為大慈,于國家社會則為大忠。余常謂治國平天下之權,女人家操得一大半者,其在斯乎。其懿德堪追周之三太,庶不負稱為太太云,愿求子者,咸取法焉,則家國幸甚。
附記禁忌,免致禍害。凡求子者,必須夫婦訂約,斷欲半年,以培子之先天。待婦天癸盡后一交,必定受孕。天癸未盡,切不可交,交必停經,致成帶病,頗有危險。又須吉日良夜,天氣清明。大風大雨,雷電震閃,亟宜切戒。
禮記。月令。季春。先雷三日,遒人以木鐸巡于道路曰,雷將發(fā)聲,有不戒其容止者,生子不備,必有兇災、古圣王痛念民生。特派官宣布此令,又復著之于經,其天地父母之心乎。
遒人,宣令之官。木鐸,即鈴,振鈐俾眾咸聽也。巡,行也。道路,城市街巷,及鄉(xiāng)村也。容止,此謂房事。不備,謂五官四肢不全,或生怪物。兇災,謂其夫婦,或得惡疾,或致死亡。既受孕后,永斷房事,所生兒女,必定身心強健,福壽深長。孕后交一次,胎毒重一次,胞衣厚一次,生產難一次。孕久若交,或致墮胎,及與傷胎。
保胎
保胎以絕欲為第一義。故保產心法,首戒交媾,婦一有孕之后,切戒交媾。所以昔人有孕,即另室,不與共寢,恐動欲念也。大抵三月以前犯之,則欲念起而子宮復開,多有漏下胎動諸患。三月以后犯之,則胞衣厚而難產。
要知欲火傷胎,必致污濁凝積。且兒身白濁、痘毒、瘡疾,醫(yī)治難痊,俱因父母不慎也。此初受胎一大關系也。果識得受胎,與臨產之關系,則凡有所生,自無墮胎及難產等患。而所生兒女咸皆資質龐厚,性情溫良。既少痘疹等毒,又復長壽康健。人果預知此義,則必致身心安樂,子孫賢善,丕振家聲,有益社會。所謂治病于未病之先,即含致治于未亂,保邦于未危種種勝益。
產前
地藏菩薩本愿經云:
“復次,普廣!若未來世中,閻浮提內,剎利、婆羅門、長者、居士、一切人等,及異姓種族,有新產者,或男或女,七日之中,早與讀誦此不思議經典(即地藏菩薩本愿經),更為念菩薩名可滿萬遍(即除了平日所念的觀音勝號外另再加念“南無地藏王菩薩”圣號),是新生子,或男或女,宿有殃報,便得解脫,安樂易養(yǎng),壽命增長。若是承福生者,轉增安樂,及與壽命。”
產后
地藏菩薩本愿經云:
“是閻浮提人,初生之時,不問男女,或欲生時,但作善事(即印經、賑災、恤貧等諸善功德),增益舍宅,自令土地,無量歡喜,擁護子母,得大安樂,利益眷屬;蛞焉,慎勿殺害,取諸鮮味,供給產母;及廣聚眷屬,飲酒食肉,歌樂弦管,能令子母,不得安樂。何以故?是產難時,有無數惡鬼及魍魎精魅,欲食腥血;是我早令舍宅土地靈只,荷護子母,使令安樂而得利益。如是之人,見安樂故,便合設福,答諸土地;翻為殺害,聚集眷屬,以是之故,犯殃自受,子母俱損。”
- 上一篇:“南無阿彌陀佛”六字洪名含義是什么?
- 下一篇:念佛人如何對待疾。
- 持大悲咒有何禁忌?
- 精進念佛后家庭和事業(yè)為何會出現(xiàn)很多逆緣?
- 玄若法師答:為什么夜里持大悲咒會害怕?
- 元音老人:成佛的訣竅
- 楞嚴經大致是在說什么?如何修楞嚴法門?
- 不孝有三是哪三個?不孝有三的含義是什么?
- 大悲咒問答
- 印光大師問答
- 佛咒問答
- 在夫妻臥室睡著后念佛,有罪嗎?
- 大安法師:家中佛堂的佛像應如何擺放?
- 在家居士能看楞嚴經或法華經嗎?晚上能念地藏經嗎?
- 地藏經問答
- 妙量法師答:大悲咒當手機鈴聲如法嗎?
- 心經問答
- 大安法師問答
- 心里整天默誦楞嚴咒,方式對不對?
- 楞嚴咒問答
- 帕奧禪師答:天生有陰陽眼的人是否前生曾修行禪法?
- 南懷瑾問答
- 明一法師答:晚上能不能上香?為什么拜佛會哭?這是流淚佛?
- 星云大師問答
- 誦一部地藏經能一起回向給在世去世的親人嗎?
- 念佛后,孩子的成績反而下降,是怎么回事?
- 金剛經問答
- 舊財神像可以隨便丟掉嗎?該怎么處理?
- 養(yǎng)純白的貓是不是不吉祥?
- 佛前供水時需要打開供水杯的蓋子嗎?
- 因果問答
- 念佛問答
- 念大悲咒后感到胸中一朵蓮花盛開,這種感應好嗎?
- 阿彌陀佛像可以佩戴嗎?有什么禁忌和需要注意的嗎?
- 星云法師答:運氣不好時如何轉運?
- 良因法師答:散念《心經》將近一年,改念《地藏經》可以嗎?
- 念完阿彌陀佛圣號后,是否需要回向?
- 怎么判斷人死后是否去了西方?去極樂世界有何標準?
- 印光大師:如何得金剛經的真實利益?
- 給老父母、丈夫等念《金剛經》、《心經》、往生咒可以嗎?
- 大安法師答:家中爬蟲成災怎么辦?
- 元音老人答:《金剛經》說:‘無人相,無我相’。誰說誰聞?
- 回向給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是什么意思?
- 念誦觀世音菩薩圣號時如何觀想?用觀想菩薩形象嗎?
- 佛教為什么有這么多法門,有區(qū)別嗎?
- 看恐怖電影時,明知所演皆是幻相,為何還是恐懼?
- “上報四重恩”的“重”怎么讀?
- 違五戒不殺生的愿,是不是破了不殺戒、不妄語二戒?
- 安樂八法的正命跟八正道的正命,是不一樣的嗎?
- 信愿念佛是專修,怎樣持咒念經?
- 來生生到佛前是什么意思?
- 戒體是不持續(xù)的嗎?
- 如果一切法由心想生,那外境也是自己的心想出的嗎?
- 念佛號有沒有方向?
- 菩薩戒從善知識獲得,需要反復在佛像前自受嗎?為什么?
- 佛教的正命是什么意思,如何理解?
- 念佛修行到什么程度才可以往生?往生的條件是什么?
- 往生西方必須要一心不亂,發(fā)菩提心才能往生嗎?
- 如何看待善知識,要如何依止世間的善知識?
- 往生一定要培植甚深的善根、積累廣大的福德嗎?
- 學佛人可以化妝嗎,學佛后化妝打扮是否如法?
- 發(fā)不起度眾生的菩提心,只想先往生,這樣能往生嗎?
- 佛菩薩圣誕時,在家供佛需像寺院一樣按儀軌做嗎?
- 何者是“心”?是六識嗎?如何定義、理解和界定?
- 在特殊佛教日做供養(yǎng),功德有差別嗎?
- 為什么拋妻棄子的男人不遭報應,反而過得很好?
- 可以重復受戒嗎?
- 學佛學偏了,是因為沒有真的深信嗎?
- 受五戒后犯了不飲酒戒和不邪淫戒,該怎么辦?
- 什么是“仰信” 、“通身靠倒”、 “作得生想”,如何運用到念佛中?
- 如何可以讓愿力大過業(yè)力?
- 在家居士是可以自己審罪還是該請師父?
- 為什么度他人容易,度自己的家人卻很難?
- 小孩念佛怎樣回向?要回向嗎?
- 怎樣讓年輕人接受并歡喜聽經聞法?
- 寺院為犯煞星順星是否如法?佛弟子能否順星?
- 為什么一念經就有很多妄想,如何對治?
- 念經過程中,可不可以有法喜?
- 為什么要知母、念恩、報恩,對眾生有意義嗎?
- 親人去世后,皈依證怎么處理?
- 遇到假和尚化緣該怎么辦?
- 幻化出來的眾生有貪愛嗎?
- [放生起源]寺院設立放生池在經典或傳統(tǒng)上有什么根據?
- [感應故事]心經故事
- [白茶]什么是白茶,有哪些品種?
- [白茶]什么是白茶?白茶的簡單介紹
- [佛與人生]面對別人的批評,應該怎么做?
- [佛學常識]八關齋戒的解釋、戒相、功德利益
- [佛學常識]袈裟是什么意思?為什么叫福田衣?
- [佛學常識]為什么把佛法僧三者稱為“寶”?
- [佛學常識]為什么要皈依三寶?歸投三寶令身心安穩(wěn)
- [人物故事]佛教貧女供燈的故事與啟示
- [佛經故事]釋迦牟尼佛和菩提達多的雙頭鳥故事
- [佛學常識]食存五觀指的是什么?
- [人物故事]阿育王的小王妃須阇哆,持戒穿素服得寶珠
- [禪宗公案]老修行人“三十年不冒煙”的故事
- [佛經故事]富孩子變窮孩子,《法華經》窮子喻的故事
- [佛學常識]布施的意思與種類
- [佛經故事]伽尸比丘尼身披袈裟出生的因緣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