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佛教的萬千法門中,怎樣找到適合自己的?

濟群法師:在佛教的萬千法門中,怎樣找到適合自己的?

  營員:我現(xiàn)在研究生在讀,身邊很多同齡人對佛法感興趣,但每個人的因緣不同,根性有別。我很好奇,在佛教的萬千法門中,怎樣找到適合自己的?我也知道菩提書院的三級修學辦得十分成功,這個方式怎樣契合每個人的差異性,怎樣解決千差萬別的個性和對境?

  濟群法師:現(xiàn)代人學習佛法很不容易。資訊的高度發(fā)達,使我們有因緣接觸不同語系的佛教,包括南傳、藏傳、漢傳的各種經(jīng)論和法門。但這種方便也帶來了問題,使很多人的修行變得碎片化。這里聽聽,那里學學,誦個經(jīng),念個咒,打個坐,既不知道做這些的真正意義是什么,也不知道怎么將這些修行匯歸菩提道。沒有完整的體系和次第,非但不容易從中受益,還會產(chǎn)生各種問題。事實上,這正是今天多數(shù)學佛人的現(xiàn)狀。

  如何幫助人們有效修學?在幾十年的弘法過程中,我一直在思考和探索。佛法雖然有很多經(jīng)論,有八萬四千法門,但都是指向同一個中心——引領(lǐng)我們從迷惑走向覺醒。就像參天大樹,雖有千枝萬葉,但樹干只有一個。

  我們現(xiàn)有的生命處在迷惑中,看不清自己,看不清世界,從而產(chǎn)生種種錯誤認識。帶著這些錯誤認識去生活,就會制造無盡煩惱。但佛法告訴我們,每個人內(nèi)心還有覺醒的潛質(zhì),有自救的能力。學佛,就是幫助我們認識并開發(fā)這種能力。

  這種開發(fā)并不簡單,而是一項生命改造工程,需要有系統(tǒng),有次第,有方法,有氛圍,這四點不可或缺。系統(tǒng),是知道從起點到終點的完整線路應(yīng)該怎么走,而不是只走其中一段;次第,是知道第一步做什么,第二步做什么,由淺入深,順序不能顛倒;方法,是讓修學切實有效,真正落實到心行;氛圍,是有一群伙伴和自己攜手前行。尤其在今天,整個社會充滿誘惑,所有人都推著你走向貪嗔癡,所以同修的支持顯得格外重要。三級修學和兩套模式,正是具有以上特點的、為現(xiàn)代人量身定做的修學體系。

  同時,三級修學是立足于佛法的核心要義。佛教雖然經(jīng)論眾多,但萬變不離其宗,核心無非是皈依、發(fā)心戒律、正見止觀五大要素。我們的課程安排正是圍繞五大要素展開,如果抓住要領(lǐng),從下至上地次第修學,學佛就不會那么難。就像崎嶇的山道,既難走,又容易迷路,但如果鋪好臺階,一步步拾級而上,終有到達的那一天。

  從另一角度說,凡夫心雖然千差萬別,但也有共同性,那就是貪嗔癡。如果立足于解除貪嗔癡,走出迷惑,走向覺醒,這一點其實是共同的。

  這就是三級修學能接引不同根機的原因所在。一是針對當代學人的現(xiàn)狀而施設(shè),二是立足于佛法核心要素,三是立足于凡夫心的共性解決問題。

精彩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