課誦
課誦是佛教寺院定時念持經(jīng)咒、禮拜三寶和梵唄歌贊等法事,因其冀獲功德于念誦準則之中,所以也叫功課。
按瑜伽有四種念誦:即音聲念誦(出聲念)、金剛念誦(合口默念)、三摩提念(心念)和真實意念(如字修行)。本文主要談第一種,即所謂「清凈在音聞」。追溯古代,先是經(jīng)咒和梵唄等簡單的念誦,晉代以后發(fā)展出懺法,再后又有《水陸》、《焰口》等,唱念趨于復雜。唐代馬祖建叢林,百丈制《清規(guī)》。趙宋以后,特別是明代叢林中普遍形成了朝暮課誦(也叫「二時功課」,「二課」或「早晚課」)制,與經(jīng)、懺等法事相并列而成另具一格的寺院風尚。
關(guān)于課誦的最早記載,見于《吳書?劉繇傳》附記后漢笮融的事跡里,該記說:「笮融者,丹陽人,初聚眾數(shù)百,往依徐州牧陶謙,謙使督廣陵、彭城運漕!顾臁缸鴶嗳何斠宰匀,乃大起浮圖祠……重樓閣道,可容三千余人,悉課讀佛經(jīng),令界內(nèi)及旁郡人有好佛者聽受道」。這種課讀,當是隨著西域等地的佛教翻譯家們傳來的。在《法華經(jīng)?法師品》里有:受持法師、讀經(jīng)法師和誦經(jīng)法師就是明證。唐玄奘譯的《大唐西域記》里也說到卑缽羅石室□□設(shè)壇念誦的故事。在東晉《高僧法顯傳》中,記述古代斯里蘭卡佛牙出行禮拜念誦(法事)的盛況云:「獅子國(斯里蘭卡)……佛齒,當出至無畏山精舍,國內(nèi)道俗欲植福者,各各平治道路嚴飾巷陌,……然后佛齒乃出中道而行,隨路供養(yǎng)到無畏精舍佛堂上,道俗云集,燒香燃燈,種種法事,晝夜不息,滿九十日,乃還城內(nèi)精舍!挂远Y拜念誦為主的種種法事,晝夜不停,同我國宋代以來叢林下的九旬勝會和一些地區(qū)的佛誕等節(jié)日有類似之處。唐玄宗曾經(jīng)詔不空誦《仁王經(jīng)》,代宗「敕百沙門于禁中念誦謂之內(nèi)道場」,又敕「灌頂?shù)缊?選沙門二十七員,為國長誦《佛頂咒》(《佛祖統(tǒng)紀?祈禱災異》)。朝廷如此提倡,寺僧如何當可想見。《佛祖統(tǒng)紀》卷五十三在《持誦功深》條下,列舉了從東晉安帝(397—419)到趙宋光宗(1190—1195)歷七百余年道俗念誦佛經(jīng)的突出事例十九起,可見,提倡課誦,歷史悠久。
古代印度和印尼等國佛教流行的地區(qū),普遍諷誦馬鳴所作的贊佛詩歌(《佛所行贊》)。他們認為該詩字少義多,能使「讀者心悅忘倦」(唐義凈《南海寄歸內(nèi)法傳?贊詠之禮》)。這相當于我國的贊唄念誦。
我國曹魏陳思王誦讀佛經(jīng),「制轉(zhuǎn)贊七聲旻降曲折之響」,又作《魚山梵》(亦稱《魚山唄》)六章,「纂文制音,傳為后式」(《法苑珠林》卷三十六《唄贊篇》)。
古印度諷誦佛經(jīng)是奉行的「三啟」儀制,首先頌揚馬鳴所集的贊佛詩文,其次正誦佛經(jīng),然后陳述回向發(fā)愿。全過程是「節(jié)段三開」,所以叫做三啟!附(jīng)了之時,大眾皆云蘇婆師多」,「或云娑婆度」(同前《贊詠之禮》)。這種「三啟」式的念誦法,就是我國漢地古今法事念誦的基本儀制。舉行任何一堂法事,總是安排先贊(或《香贊》,或《贊偈》等),次文(經(jīng)咒本文、有關(guān)儀文等),末了回向發(fā)愿(或偈或文,或偈文兼舉)這種基本形式。只是尾碼的大眾同聲念蘇婆師多或索婆度,在漢地念誦儀里少見,但也有某些法事的文末稱「善」或「善哉」的。娑婆度就是善哉之意。蘇譯為妙,婆師多譯為語,意思是贊嘆經(jīng)文為微妙語。
我國的念誦儀制始創(chuàng)于東晉道安,他制僧尼軌范三則:一曰行香定座上講之法(即講經(jīng)儀);二曰常日六時行道飲食唱時法(即課誦齋粥儀);三曰布薩差使悔過等法(即道場懺法儀)。這三條對佛教的影響極為深廣,為后來各種法事議制的開端。宋明以來寺院逐漸普遍奉行的朝暮課誦,當亦導源于此。
南朝梁代就有到舍宅為寺「別營小室,朝夕從僧徒禮誦」的記載(《古今圖書集成?神異典?釋教部》)。唐百丈懷!竸e立禪居」,「合院大眾朝參夕聚」(見《景德傳燈錄》卷六附《禪門規(guī)式》)。《大宋僧史略》卷上《別立禪居》條下更引伸說:百丈懷!赣谐瘏⒛赫堉Y,隨石盤魚為節(jié)度」。元朝廷令百丈山德輝編訂《敕修百丈清規(guī)》的《殿鐘》條下載明:「住持朝暮行香時」鳴鐘七下。同書《磬》條下又載:「大殿早暮住持知事行香時」值殿者鳴磬,「大眾看誦經(jīng)咒時」鳴磬?梢姸U僧修行,此時已具備朝暮課誦的雛形。在北宋《崇寧清規(guī)》和南宋《咸淳清規(guī)》中還屬闕如。不過,后來《朝暮課誦》所定的內(nèi)容,包括晚課《蒙山施食》在內(nèi)的大部分,全是宋人分別集、撰而成,這可說明當時已有某些寺院,甚至某些地區(qū)實行早晚課,只是還不普遍,所以直到宋末的《咸淳清規(guī)》里還沒有明確的反映。明清之際,朝暮課誦漸趨定型,奉行的范圍遍及各宗各派大小寺院和居家信徒,成為所有叢林必修的定課。例如,明通容編《叢林兩序須知》規(guī)定:首座「早晚課誦勿失」、書記「早晚隨眾課誦」和監(jiān)寺「早暮勤事香火課誦勿失」等等。蓮池的《云棲共住規(guī)約》上集末規(guī)定:「晨昏課誦,不得失時偷懶,違者依例罰錢十文!雇瑫郊秾W經(jīng)號次》條下又有「晨昏」定課的規(guī)定。清儀潤的《百丈清規(guī)證義記》卷八等更明確了早晚課誦的具體內(nèi)容,并在《禪堂規(guī)約》條下規(guī)定「行坐課誦受食出坡等不隨眾者罰」。
古代印度著名的那爛陀寺,也有課誦的規(guī)定,但與我國不盡相同。唐義凈在記述那爛陀寺的禮誦時說:「那爛陀寺人眾殷繁,僧徒數(shù)出三千,造次難為詳集。寺有八院,房有三百,但可隨時當處自為禮誦。然此寺法差一能唱導師,每至哺西(下午三到五時),巡行禮贊。凈人童子持雜香花,引前而去,院院悉過,殿殿皆禮。每禮拜時,高聲贊嘆,三頌五頌,響皆遍徹,迄乎日暮,方始言周」(義凈《南海寄歸內(nèi)法傳》卷四)。斯里蘭卡的「坎第」勝區(qū),當?shù)爻3S腥擞陔u鳴時攀躋高峰瞻禮佛跡。
我國古德定日課于朝暮二時,自有其依據(jù)。《二課合解》的作者觀月興慈在敘述古哲為什么要建立課誦于早晚時指出:「朝暮不軌,猶良馬無疆」(《重訂二課合解自序》),這是說佛徒朝暮需以課誦來作為自身的軌范。朝指五更,為日之始、晝?nèi)龝r之初,佛徒從鐘聲破夜警醒而起,盥洗畢,即上殿課誦,則期思惟以還凈。暮為日晡,隸屬晝?nèi)龝r之末,功課禮誦,乃冀覺昏而除昧。所以二時功課之設(shè),成為佛教寺院通行的重要規(guī)制。
二時課文,全屬大乘藏攝。如《楞嚴》、《大悲》等咒,《阿彌陀經(jīng)》、《懺悔文》、《蒙山施食》以及稱念佛號。因此,禮誦課文的人要做到:身體端肅,口出清音,意隨文觀。二課全文,分為三個部分:一、早自《楞嚴咒》始,晚從《彌陀經(jīng)》起,各至稱念佛號、三菩薩止為課誦正文。二、在三菩薩后,早晚各有回向文和三皈依為普結(jié)回向。三、每逢朔望等還有二時祝贊等為祝禱護神。茲依次簡介如下:
一、課誦正文早課首先是《大佛頂首楞嚴神咒》,簡稱《楞嚴咒》。梵語首楞嚴,譯為一切事究竟堅固。咒字前人主張不譯不解,但后來有人指出為「明」,持咒義為持明。此咒五會,總名為《佛頂光明「摩訶薩怛多」(譯大白)「般怛啰」(譯傘蓋)無上神咒》,是與《楞嚴經(jīng)》(顯義)相依持的密義。宋、元以來一直盛行,特別是南宋和元兩代,叢林每年于安居結(jié)制中定有三月(農(nóng)歷四月十三至七月十三為期的楞嚴會制,節(jié)日、祝厘、祈禱、薦亡等無不諷誦。所以被定為日課之首。
在念《楞嚴咒》之前,還要先誦與此密切關(guān)連的阿難贊佛發(fā)愿偈十八句。依《朝暮課誦》順序:《楞嚴咒》后為《大悲咒》、《十小咒》和《心經(jīng)》,但多數(shù)叢林不誦《大悲》、《十小》咒,徑由《楞嚴咒》接誦《心經(jīng)》。
《心經(jīng)》,全稱為《般若波羅蜜多心經(jīng)》一卷,唐玄奘譯,流通諷誦,皆用此本。不同的譯本現(xiàn)存的有法月譯題名《普遍智藏般若波羅蜜多心經(jīng)》等六種,此外還有已佚譯本,藏、蒙、滿文等譯本,大體與法月譯本相近。本經(jīng)文旨,原出于大部《般若經(jīng)》內(nèi)有關(guān)舍利子的各品,即唐譯《大般若經(jīng)》第二分初,《緣起》、《歡喜》、《觀照》、《無等等》四品——《大般若經(jīng)》卷四百零一至四百零五,各品佛說和舍利子問答般若行的意義和功德,本經(jīng)是其中的撮要單行,以故譯本略去首(序)尾(流通)二分。實為大部《般若》之中心,該六百卷經(jīng)義,所以題名叫《心經(jīng)》。
《心經(jīng)》末了,唱頌整個般若部的總題,《摩訶般若波羅蜜多》三稱,接唱「上來現(xiàn)前清凈眾,諷誦楞嚴秘密咒」等十二句回向偈,結(jié)上起下,功德回向十界,祝愿國泰民安。連唱念佛贊偈八句,頌揚彌陀因地發(fā)愿,果圓度生。此二偈前者是宋真歇清了所作,后者為擇英所撰。贊偈接念佛號繞行,歸位后稱三菩薩,早課正文完畢。
晚課首先是《佛說阿彌陀經(jīng)》,又名《一切諸佛所護念經(jīng)》,姚秦鳩摩羅什譯,是凈土宗的主要經(jīng)典之一。不同譯本有唐玄奘《稱贊凈土佛攝受經(jīng)》等。其主要思想是廣陳極樂依、正莊嚴令人起信,特勸發(fā)愿求生和持名立行。經(jīng)后附誦《拔一切業(yè)障根本得生凈土陀羅尼》(即《往生咒》)三遍。接誦《禮佛大懺悔文》。梵語懺摩,華言悔過。懺悔一詞是華梵結(jié)合。懺表消除已往的宿業(yè),悔意不造未來的新愆。懺悔全文為四個部分所組成:第一「大慈大悲慈眾生」四句偈為贊禮諸佛;第二從「南無皈依」至「阿彌陀佛」為皈依三寶;第三自「如是等」至「我今皈命禮」為懺罪陳善;第四由「所有十方世界中」至末了為發(fā)愿回向。此文是宋不動依《三十五佛名禮懺文》整理,前增五十三佛,尾碼法界藏身阿彌陀佛和普賢十大愿偈,共成一百零八頂禮,以表愿斷一百零八煩惱之意。百零八禮的禮法是:初四句、金剛上師、皈依佛法僧三句、「我今發(fā)心」至「三菩提」、盡虛空一切諸佛、一切尊法、一切賢圣僧各一禮,如來十號一禮,八十九佛八十九禮,「如是等」至「今皆懺悔」、「今諸佛世尊」至「我今皈命禮」、所有十方世界中八句、于一塵中塵數(shù)佛八句、以諸最勝妙華鬘十二句、我昔所造諸惡業(yè)四句、十方一切諸眾生四句、十方所有世間燈四句、諸佛若欲示涅珣四句、所有禮贊供養(yǎng)福四句、愿將以此勝功德十六句各一禮,合滿其數(shù)。在唐不空譯的《三十五佛名禮懺文》卷末附有說明:「右此三十五佛名并懺悔法,……五天竺國修行大乘人,常于六時禮懺不闕。……」可知禮懺一法很早就是天竺大乘人的常課。我國古人雖把懺悔課文定為百零八禮,實際除了個人如法禮誦而外,在叢林里多是跪誦而不禮拜。《懺悔文》后為《蒙山施食》。蒙山是宋不動修行居處,位屬四川雅州。他認為諷誦和懺悔而后,就應利及幽冥。所以依據(jù)密部教典,集成施食儀文,共十二段,始從「若人欲了知」(《華嚴經(jīng)》偈),終至回向,加贊偈念佛,稱三菩薩,晚課正文告竣。
二、普結(jié)回向大乘佛教的任何禮誦等法事,后面總是隨著回向儀文,意思是把所修功德回轉(zhuǎn)過來(從自己轉(zhuǎn)向他人、各方,從事相轉(zhuǎn)向理體等),向給各個方面,類屬發(fā)愿;往往又與發(fā)愿文合在一起稱作回向發(fā)愿文。朝暮課誦在三菩薩后就是此文。一般叢林之下,早課用引盤跪唱《普賢菩薩十大愿王》,即「一者禮敬諸佛」至「十者普皆回向」十句,又名《十者》。有的叢林不唱《十者》,而唱《怡山文》或《華嚴文》;后接「四生九有」等四句,普為眾生發(fā)愿;再接三皈依早課畢。晚課在三菩薩后,也同樣用引磬跪白「十方三世佛」等《大慈菩薩發(fā)愿偈》或宋遵式所作「一心皈命」等《小凈土文》。接著是《警策大眾偈》和《普賢警眾偈》。前者是《出曜經(jīng)》中敘述佛陀因見三條大魚被驚濤浸灌,流入淺水,各自爭脫厄難的情景而說的「是日已過,命亦隨減,如少水魚,斯有何樂」偈。后者「大眾當勤精進,如救頭然,但念無常,慎勿放逸」。是警策行人應當奮勇前進,不可稍有松懈。此二偈合在一起,很早就為叢林念誦儀中采用,北宋《禪苑清規(guī)》卷二《念誦》條下采錄此文,以后各種《清規(guī)》和《念誦集》也多收錄。晚課最后也與早課一樣,以三皈依告竣。
三、祝禱護神朝暮課誦,按說到了三皈,就算結(jié)束。但每逢朔望,還有早祝韋馱、晚祝伽藍等舉。自從唐道宣《感通錄》載了南天王部下的韋將軍周行東、南、西三洲,保護佛教的故事傳出后,佛寺對此頗感興趣,因而后來漸漸形成韋馱的塑像,為寺院的主要護法神之一,號稱韋馱菩薩。伽藍是梵語,義為眾僧園,即僧人同修共學和生活的園地。據(jù)記載:佛世有美音等十八位護法神保護伽藍;我國陳、隋以來佛教界流傳著關(guān)羽歸佛等故事,所以在伽藍神里,后來有了他的塑像。祝韋馱:是在早三皈后舉念「南無護法韋馱尊天菩薩」三稱,《天女咒》三遍,唱《韋馱贊》。祝伽藍:是在晚三皈后,儀與祝韋馱同,只是念誦與唱贊的內(nèi)容更換。一年四節(jié)(結(jié)夏、解制、冬至、農(nóng)歷元旦)進行祝圣報國土恩:早課唱《寶鼎》、《圣無量壽光明王咒》,白《大祈禱文》,稱念護國仁王菩薩摩訶薩,接《楞嚴咒》做早課。此時悅眾同監(jiān)院等一班人出殿門,依次至四圣前做小祈禱。先至韋馱前站班畢,唱「香云蓋」三稱,念《天女咒》三遍,「南無護法韋馱尊天菩薩」三稱,悅眾白《祈禱文》,唱《韋馱贊》畢。然后依次伽藍、祖師、監(jiān)齋前,儀同,念誦、白文和唱贊各各更換。
此外,每逢佛、菩薩、祖師等誕、忌和成道等祝儀;午前殿、堂上供等儀,具如《禪門日課》所載,茲不贅述。
- 佛說人生哲理 佛說人生感悟的句子
- 維摩詰所說經(jīng)原文
- 這樣回向最有效
- 打坐的方法 初學打坐的正確方法
- 禪宗小故事十三則
- 神奇的求財方法
- 馬祖道一:想盡辦法令弟子開悟
- 《信心銘》釋義
- 禪宗公案大全
- 禪修打坐時是睜眼好還是閉眼好?
- 令人開悟的佛教禪詩一百首!
- 為什么要上香
- 如何戰(zhàn)勝心魔?
- 《金剛經(jīng)》的十大威力
- 景德傳燈錄
- “即心是佛”的參禪之道
- 慧可斷臂求法是真的嗎?二祖斷臂求法的故事
- 六祖慧能_禪宗慧能大師的一生
- 打坐導致性欲沖動,怎么辦
- 臨濟宗歷代傳人
- 十惡八邪
- 看別人不順眼是自己修養(yǎng)不夠
- 《禪門日誦》簡介
- 千休萬休皆不如一休
- 參透生死令人動容 圣嚴法師圓寂前曾拒絕換腎
- 禪定境界分別為哪九個層次呢?
- 佛教中的禪宗五祖是誰?禪宗五祖弘忍大師介紹
- 佛家經(jīng)典禪語
- 一生絕不能做的兩件事
- 心口不一 貴耳賤目
- 馬祖道一:對佛像吐痰也是菩薩境界
- 指月錄
- 野狐禪公案三則
- 龐蘊居士的神奇故事
- 上無片瓦蓋頭,下無寸土立足
- 聽雞蛋和你講話
- 在修道路上,管好你的這些動物和這條蟲子
- 月在佛教中的寓意
- 大和尚“絕情”度貧母
- 禪宗七祖
- 禪宗的起源與二十八代祖師
- 禪修已收納所有佛法
- 佛法工夫在于覺不覺悟
- 修行者每天發(fā)四弘誓愿的用意
- 修佛法者,首先立堅志
- 佛教并非都勸人割愛出家
- 一會善一會惡不能長久,唯有懺悔慚愧才可長久
- 看清因緣才能在修行的同時影響他人
- 非空非有 即空即有
- 信佛就要明白世法的值不值得當中是覺悟還是顛倒
- 游報恩寺,讓白居易暫離紅塵,享受了無盡禪味
- 希運禪師古詩《塵勞迥脫》解釋
- 從五言律詩《余住無方所》看拾得無牽無掛,逍遙自在
- 寒山和尚的大乘佛詩《嗔是心中火》講了什么?
- 王維的《過香積寺》表達了什么?
- 心本無生因境有
- 當說別人時要不斷地省察自己
- 道謙禪師送信開悟的故事
- 聽其言,觀其行,辨其心
- 用心去看世界
- 禪宗成就的是什么佛?
- 不能自我反省,再卓越超群也只能英雄氣短
- 心有一絲掛礙就不能自在
- 禪宗與其他宗派的區(qū)別,禪宗的特色
- 現(xiàn)前修為最終一念圓滿
- 《修心要論》是弘忍作的嗎,是本什么樣的書?
- 真正理解了佛法才是真修行
- 三界內(nèi)外是空無物的
- 佛法講最后圓滿身不依據(jù)身份背景做佛事
- 深悟深參心行處
- 從禪詩《飯覆釜山僧》看詩人王維供養(yǎng)僧人飯食
- 持佛號的心是始覺 所持的佛號是本覺
- 白話詩僧王梵志《我有一方便》蘊蓄的佛理和處世哲理
- 自己要覺悟好人生
- 時而轉(zhuǎn)彎,時而放平
- 學會自利利他
- 詩僧王梵志詩作《城外土饅頭》解說
- 從有求到無求 從有學到無學
- 佛法在世間 不離世間法
- 唐代詩人綦毋潛夜宿龍興寺的的所見所聞
- [放生起源]寺院設(shè)立放生池在經(jīng)典或傳統(tǒng)上有什么根據(jù)?
- [感應故事]心經(jīng)故事
- [白茶]什么是白茶,有哪些品種?
- [白茶]什么是白茶?白茶的簡單介紹
- [佛與人生]面對別人的批評,應該怎么做?
- [佛學常識]八關(guān)齋戒的解釋、戒相、功德利益
- [佛學常識]袈裟是什么意思?為什么叫福田衣?
- [佛學常識]為什么把佛法僧三者稱為“寶”?
- [佛學常識]為什么要皈依三寶?歸投三寶令身心安穩(wěn)
- [人物故事]佛教貧女供燈的故事與啟示
- [佛經(jīng)故事]釋迦牟尼佛和菩提達多的雙頭鳥故事
- [佛學常識]食存五觀指的是什么?
- [人物故事]阿育王的小王妃須阇哆,持戒穿素服得寶珠
- [禪宗公案]老修行人“三十年不冒煙”的故事
- [佛經(jīng)故事]富孩子變窮孩子,《法華經(jīng)》窮子喻的故事
- [佛學常識]布施的意思與種類
- [佛經(jīng)故事]伽尸比丘尼身披袈裟出生的因緣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