視當下如臨終
在世間修行不容易。常常會有種種逆因緣來干擾。單就時間來說,就很不容易保證。
為了爭取每天有一兩塊充裕而又寧靜的時間用來專修,我一改從前白天打坐的習慣,決定每天早晨三點五十分起床,洗漱完畢,從四點開始,一直坐到六點半,然后再做飯、吃了上班;晚上從八點開始,一直坐到十點半,然后熄燈休息;中午小睡半個小時到一個小時;晚飯少吃或不吃。按這個計劃,只要每天堅持早晚兩座,就可保證五個小時,而且這五個小時很可靠,一般不會有人來干擾的。再加上白天有空就坐,不拘長短,時時提起正念,這樣一天算下來,可望達到五個多小時。
決定既下,就開始實施。開始用鬧鐘定時,堅持了十多天之后,不用鬧鐘到時也能醒來。一開始我就提醒自己,醒來后應立即起床,要象鐵一般堅定,絕不能猶豫,稍有戀睡之念,這一座就有可能打不成。憑心而論,最初一段時間還是堅持得很好的,并不覺得這樣做是一種壓迫,因為無論怎樣,每天還是能夠保證六七個小時的睡眠。
人就是一種習氣。青年人喜歡貪睡,平時太懶散,拖沓,起居無度,意志薄弱,易受誘惑,特別容易原諒自己,在這種情形下,說到修行,往往是一句空話,有口無行。現(xiàn)在有意逆著習氣,按新的作息時間去作,才漸漸感到每座用功比較實在,不似先前那樣悠悠忽忽的。間或有些許的輕安和法喜,這樣越坐越想坐,身心也一天天地昂揚起來。
常言道:不是東風壓倒西風,就是西風壓倒東風。在某種意義上講,修行就是一個同習氣不斷作斗爭的過程,也就是說,用好的習慣代替壞的習慣的過程。這中間稍有懈怠,壞習氣就有可能占上風。更有一點,修到一定的時候,會有種種業(yè)障翻起來,表現(xiàn)為身體不適、煩惱憋悶等等。這樣,上座的時候,就會感到有一種心理阻力,一種不情愿、畏懼、想退縮的心念在隱隱約約地浮動,不象先前那么歡喜順暢了,往往要經(jīng)過一番心理斗爭,才勉強上座。但一旦上座了,也就沒事了,反而會自我慶幸多虧剛才正念占了上風。我在堅持了一段時間之后,也碰到了類似情況。一度我的心臟又痛起來了,常常是整天整夜地痛,難以入睡,且感到乏力。這時每每到了該做功課的時候,就有一種退縮的念頭浮上來,想寬待自己:這一座不打了吧,一兩次間斷不要緊,等身體好點再用功不遲。這樣一來,真的就歇下來了。但到底是有誓言在先,歇下來之后,馬上就會感到非常慚愧,于是又上座。但這后一次重新上座比起先前來,明顯地有些應付的成分,自然效果也差些。
由此我得出一條經(jīng)驗:用功得堅持定課,最好是雷打不動,不能有間斷。偶爾因客觀條件不可避免地中止了,也應及時懺悔,不能心存理所當然之念。要知道千里之堤潰于蟻穴,道心之退失,往往因于一念之松動。
那么,當逆緣來臨,或者說疾病纏身、煩惱升起、心生退悔的時候,該如何對治、從而保持精進心不失呢?
我想起道友李卓恒先生曾對我說的一席話。我曾問李生:“佛陀在《涅磐經(jīng)》中要求我們用清凈、至誠、精勤、報恩四心去用功,在具體打坐時,您是怎么落實這精勤心的?”他回答說:“我們上座的時候,要把當下這一座看成是開悟的一座,成佛的一座,了生脫死的一座,這一座決不可等閑視之,要發(fā)大愿心、大勇猛心,爭取在這一座有個消息,這樣你才有可能放下一切外緣,心專一境,才有可能生起真正的殷重心、希有想,去把這一座打好……”
真是經(jīng)驗之談啊!每當懈怠升起來的時候,我就想起李生的話,并由此而生起許多的聯(lián)想。心臟痛得厲害,說不定我正處于臨終之際,此刻,我若提不起正念,或懈怠了,隨習氣走了,我必墮入惡道無疑。于是我從內(nèi)心深處涌起一股強烈的警覺,它使我打起精神,作“垂死”之掙扎,以便把握住當下。
凈慧法師曾說過:“了生死不是叫我們死后去了,要在當下去了。當下了了才是真了,當下了不了,死時便沒有把握。”信夫,斯言!我經(jīng)常告誡自己:“此時的小病小痛算得了什么,臨終八苦交煎、四大分解時,那才叫痛苦難忍呢!此時的區(qū)區(qū)不適,倘不能提起正念頂住,臨終時想要作主,那是癡人說夢。平時煩惱光顧,能等閑視之,不失正念,臨終時才會有希望。若做不到這一點,死時必隨業(yè)流轉(zhuǎn)無疑。看自己將來能否往生,能否解脫,就看自己當下在煩惱、病魔中能否立穩(wěn)足跟……”如此這般一想,怖死的心和精進的心便同時生起來了。這種心念的力量是巨大的,鼓舞人心的,它能一念之間讓你增長許多丈夫氣及灑脫精神。就是在這種心念的支持下,我在修行中渡過了一段難捱的時光。
后來情況發(fā)生了變化。我愈堅持每天早起做功課,覺得精神愈好,心臟也不痛了,相反,要是有兩天間斷了,第三天心臟必痛無疑。這樣,心痛反倒變成了敦促我不斷用功的一種強大推動力。“要死的話,坐著明明白白地死;要不死的話,挺著坐著也不會有事;所以里外不要把病魔當一回事才好”,事后我曾洋洋得意地告訴我的朋友們。在這里,我想起我弟弟的一句話。弟弟生活在偏僻窮困的山村。生計的窘迫、沒有希望的生活以及周遭人群的煩亂,使他把學佛修行視為生活中唯一依怙。當絕望和窘迫襲來時,他就跪下來念經(jīng)。因為心誠,感應頗多。他每天堅持誦《地藏經(jīng)》,一般人要一個半小時或兩個小時誦一遍,他只需半個小時就誦一遍,每晚他都誦三遍才休息。他說他幾次看到家鄉(xiāng)的山水剎那間變成了水晶色,大放光明,因此他對西方極樂世界的存在堅信不疑。有一次他笑嘻嘻地對我說:“佛菩薩度人真好玩,一手拿著糖,一手拿著鞭子,把你往前引。”我當時哈哈大笑。后來細細一想,確實如此。我所處的這種情形莫非也是佛菩薩“一手拿糖一手拿鞭子”在加持吧?佛菩薩的慈悲哪里是我們凡夫所能測度的啊!
記得在寺廟生活的那段時間,每天晚課時,大家都要諷誦普賢菩薩的警世偈——
“是日已過,命亦隨減,如少水魚,斯有何樂!大眾!當勤精進,如救頭燃,但念無常,慎勿放逸!”
記得我初次念它時,真有一種觸電的感覺,渾身上下毛孔都象是有熱流通過似的。
生命是無常的。死是隨時隨地都會發(fā)生的一種可能。不要把死看成是幾十年以后的某個“事件”。死就在當下,它是一種必然的可能。作為修行人,對死應當有一種高度的警覺,不要讓日常煩忙把它遮蔽了,應當練習“視當下為生命的臨終”,學會以臨終的警覺來把握好生命的每一個當下。當下把握好了,自主了,臨終也就能自主。
修行人應努力地讓自己明白“我正處在臨終之際”這一“事實”。我之所以用“事實”,是因為它確實是事實,決不是假設!佛經(jīng)不是早告訴我們“人命在呼吸間”?真實的就是這當下的一口氣,這一口氣是生與死的交會處,一口氣下來,不就是死?!所以,我們要時時提起一個“死”字,對生活中的每一天,不要等閑視之,不要匆匆打發(fā)掉,也不要等到明天。人在臨終,好景莫流連,煩惱莫關(guān)心,痛苦莫理睬,得失全放下,只提起那歷歷孤明的一個正念,一個佛號,一個對極樂凈土的向往,這才是生死暗夜中引我們出迷津的不滅明燈啊!得意時告訴自己,我行將就木!失意、痛苦、惱煩等等現(xiàn)前時,亦告訴自己,我這口氣馬上要斷了!放下一切,為自己準備上路要緊!
歷史上有個伊庵權(quán)禪師,他用功很精進,心心在道,在大眾中從不共人閑話。他有一個特點,就是每到黃昏時分,必痛哭流涕。人問其故,他說:“今天又只那么空過,未知來日功夫如何……”這話只有那些真為生死的人才說得出來。
人身難得。我在出生的時候,已然生活在臨終。這臨終的一念對我日后的何去何從尤為重要。
- 上一篇:常人極難知道的生命奧秘
- 下一篇:算命的果報
- 佛說人生哲理 佛說人生感悟的句子
- 維摩詰所說經(jīng)原文
- 這樣回向最有效
- 打坐的方法 初學打坐的正確方法
- 禪宗小故事十三則
- 神奇的求財方法
- 馬祖道一:想盡辦法令弟子開悟
- 《信心銘》釋義
- 禪宗公案大全
- 禪修打坐時是睜眼好還是閉眼好?
- 令人開悟的佛教禪詩一百首!
- 為什么要上香
- 如何戰(zhàn)勝心魔?
- 《金剛經(jīng)》的十大威力
- 景德傳燈錄
- “即心是佛”的參禪之道
- 慧可斷臂求法是真的嗎?二祖斷臂求法的故事
- 六祖慧能_禪宗慧能大師的一生
- 打坐導致性欲沖動,怎么辦
- 臨濟宗歷代傳人
- 十惡八邪
- 看別人不順眼是自己修養(yǎng)不夠
- 《禪門日誦》簡介
- 千休萬休皆不如一休
- 參透生死令人動容 圣嚴法師圓寂前曾拒絕換腎
- 禪定境界分別為哪九個層次呢?
- 佛教中的禪宗五祖是誰?禪宗五祖弘忍大師介紹
- 佛家經(jīng)典禪語
- 一生絕不能做的兩件事
- 心口不一 貴耳賤目
- 馬祖道一:對佛像吐痰也是菩薩境界
- 指月錄
- 野狐禪公案三則
- 龐蘊居士的神奇故事
- 上無片瓦蓋頭,下無寸土立足
- 聽雞蛋和你講話
- 在修道路上,管好你的這些動物和這條蟲子
- 月在佛教中的寓意
- 大和尚“絕情”度貧母
- 禪宗七祖
- 禪宗的起源與二十八代祖師
- 禪修已收納所有佛法
- 佛法工夫在于覺不覺悟
- 修行者每天發(fā)四弘誓愿的用意
- 修佛法者,首先立堅志
- 佛教并非都勸人割愛出家
- 一會善一會惡不能長久,唯有懺悔慚愧才可長久
- 看清因緣才能在修行的同時影響他人
- 非空非有 即空即有
- 信佛就要明白世法的值不值得當中是覺悟還是顛倒
- 游報恩寺,讓白居易暫離紅塵,享受了無盡禪味
- 希運禪師古詩《塵勞迥脫》解釋
- 從五言律詩《余住無方所》看拾得無牽無掛,逍遙自在
- 寒山和尚的大乘佛詩《嗔是心中火》講了什么?
- 王維的《過香積寺》表達了什么?
- 心本無生因境有
- 當說別人時要不斷地省察自己
- 道謙禪師送信開悟的故事
- 聽其言,觀其行,辨其心
- 用心去看世界
- 禪宗成就的是什么佛?
- 不能自我反省,再卓越超群也只能英雄氣短
- 心有一絲掛礙就不能自在
- 禪宗與其他宗派的區(qū)別,禪宗的特色
- 現(xiàn)前修為最終一念圓滿
- 《修心要論》是弘忍作的嗎,是本什么樣的書?
- 真正理解了佛法才是真修行
- 三界內(nèi)外是空無物的
- 佛法講最后圓滿身不依據(jù)身份背景做佛事
- 深悟深參心行處
- 從禪詩《飯覆釜山僧》看詩人王維供養(yǎng)僧人飯食
- 持佛號的心是始覺 所持的佛號是本覺
- 白話詩僧王梵志《我有一方便》蘊蓄的佛理和處世哲理
- 自己要覺悟好人生
- 時而轉(zhuǎn)彎,時而放平
- 學會自利利他
- 詩僧王梵志詩作《城外土饅頭》解說
- 從有求到無求 從有學到無學
- 佛法在世間 不離世間法
- 唐代詩人綦毋潛夜宿龍興寺的的所見所聞
- [放生起源]寺院設立放生池在經(jīng)典或傳統(tǒng)上有什么根據(jù)?
- [感應故事]心經(jīng)故事
- [白茶]什么是白茶,有哪些品種?
- [白茶]什么是白茶?白茶的簡單介紹
- [佛與人生]面對別人的批評,應該怎么做?
- [佛學常識]八關(guān)齋戒的解釋、戒相、功德利益
- [佛學常識]袈裟是什么意思?為什么叫福田衣?
- [佛學常識]為什么把佛法僧三者稱為“寶”?
- [佛學常識]為什么要皈依三寶?歸投三寶令身心安穩(wěn)
- [人物故事]佛教貧女供燈的故事與啟示
- [佛經(jīng)故事]釋迦牟尼佛和菩提達多的雙頭鳥故事
- [佛學常識]食存五觀指的是什么?
- [人物故事]阿育王的小王妃須阇哆,持戒穿素服得寶珠
- [禪宗公案]老修行人“三十年不冒煙”的故事
- [佛經(jīng)故事]富孩子變窮孩子,《法華經(jīng)》窮子喻的故事
- [佛學常識]布施的意思與種類
- [佛經(jīng)故事]伽尸比丘尼身披袈裟出生的因緣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