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華人佛教 > 禪宗 > 禪宗思想 >

獲得幸福的方法——相信緣起性空

  緣起是佛法的核心思想,它貫穿于佛教的整個教義中。佛教的因果觀之所以不同于宿命論者的機械困果論,也是因為它建立在緣起的基礎上,因需要在緣的推動下才會結(jié)果;而無常也是同樣,因為事物是緣起的,是眾緣和合的,所以才會產(chǎn)生無常的變化。

  緣起又是宇宙萬物的發(fā)展規(guī)律。經(jīng)論曰:“未曾有一法,不從因緣生”。世間的一切既不是神造的,也不是偶然有的,離開因緣也就沒有一切。

  緣起的內(nèi)容主要包括四緣,也就是佛經(jīng)中所講的四緣生諸法:

  因緣:是事物生起中最直接的條件,比如我們在土壤中播下一顆種子,這種子就是親因緣。

  增上緣:是助成事物成長的外在條件,比如說,種子的成長需要有土地、水分、人工、陽光等條件,這些條件就是增上緣。

  所緣緣:所緣是所緣的外境,外境是心法生起的緣。比如眼識生起要有色境,耳識生起要有聲境,色聲之境就是所緣緣,它是心識生起的重要條件。

  等無間緣:心念的現(xiàn)前,如流水般相似相續(xù)。一念接一念,在心識活動的過程中,不可能在同時出現(xiàn)兩個不同的念頭,必須待前念過去之后,后念始能生起。而前念就是后念生起的等無間緣。

  世間的一切事物無不是緣起的。比如眼前這張桌子,就是由鐵釘、木頭、油漆、木工等等因緣和合而成。我們的身體也是五蘊和合的。五蘊中的色蘊為物質(zhì),即眼根、耳根、鼻根、舌根、身根。五蘊中的受想行識則是指各種心理活動,其中又以識蘊為精神的主體。任何精神活動同樣需要眾多因緣的成就,如眼識的生起要具足九緣:即光線、空間、色境、注意、種子、俱有依(根身)、分別依(意識)、染凈依(未那識)、根本依(阿賴耶識),只有這九緣都具備了,眼識才能生起。

  由此我們可以了解到:小到一種心識的生起,大到整個宇宙,都是眾緣和合而成。佛陀讓我們用緣起法觀察世界,是要求我們透過緣起的現(xiàn)象通達事物的空性。在三論宗的根本論典《中論》里,有這樣一個偈頌:“因緣所生法,我說即是空;亦名為假名,亦名中道義”。

  因緣所生法為什么是空呢?因為因緣所生法沒有自性,自性即不由因緣、固定不變的自體。比如前面所說的桌子,是由木工、木頭、鐵釘?shù)葪l件組成,離開了這些條件,桌子是什么?而其中的木材,也是地水火風等元素的組合,離開了這些元素,木頭又是什么?人是五蘊的假合,離開五蘊人又是什么?

  由此可見,緣起法沒有固定不變的實質(zhì),緣起的當下就是性空。但需要進一步說明的是,性空并不否定現(xiàn)象,我們不僅要認識到事物本性是空,也要認識到事物的假相宛然,這才是符合中道的正確認識。

  在眾多的般若經(jīng)典中,處處要求我們以這種中觀思想去觀察世間的一切!心經(jīng)》曰:“觀自在菩薩行深般若波羅密多時,照見五蘊皆空,度一切苦厄,舍利子,色不異空,空不異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

  這段經(jīng)文主要是告訴我們:緣起與性空不二,這也是佛菩薩以智慧對宇宙人生所作的透視。“色即是空,空即是色”,是說緣起有與自性空為一體。很多人對佛教中所說的“空”認識不足,或以為空在色外,或以為色滅才空,因而對空產(chǎn)生種種誤解。而佛法所認識的“空”是建立在緣起有的當下,不可以離開緣起有去尋找另外的空性。“度一切苦厄”,是說作為有情只有認識到這個道理,才能度脫人世間的種種苦惱。

精彩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