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華人佛教 > 禪宗 > 禪宗思想 >

石邊添個看云僧

  寄將一副剡溪藤,江面青山畫幾層。

  筆到斷崖泉落處,石邊添個看云僧。

  清查為仁《蓮坡詩話》中記載,有一位越僧,向當時的“明四大家”之一的沈周求畫,并寫了上面這首求畫詩。沈周見到這首求畫詩之后,欣然同意,并根據(jù)詩意,畫就而答之。

  越僧姓甚名誰,無法知曉,但僅憑一首求畫詩,使得當時大名鼎鼎的沈周欣然命筆,這位越僧也不是等閑之輩。沈周(1427——1509),明畫家,字啟南,號石田,長州(今江蘇關(guān)縣)相城人,擅畫山水。兼師杜瓊、趙同魯,后學宋元,于董源、巨然、黃公望、吳鎮(zhèn)、王蒙尤有心得,并能融會變化,自成風格。所畫山水,景物蓊郁深邃,筆墨堅實豪放,頗得沉著雄渾之至。亦作細筆,于謹密中仍具渾淪之勢。與其學生文徵明及唐寅、仇英合稱“明四大家”。

  沈周見到越僧的求畫詩而命筆,主要是求畫詩寫得意境深遠,禪味十足。“寄將一副剡溪藤,江面青山畫幾層。”我今將一副產(chǎn)于剡溪的上等宣紙寄來,請你在上面畫些江面青山,點染幾層煙霞云靄。“筆到斷崖泉落處,石邊添個看云僧。”當你畫到斷崖上的一線細泉落下時,別忘了在那里再畫一位倚石觀云的僧人。這是一幅何等清雅的山水圖,層層山巒,清峰疊翠,云霞騰飛,飛鳥點點,懸崖枯藤,清泉直下,江水緩緩,繞山而盡,倚石而坐的看云僧人,又是那樣的恬靜從容,淡泊寧靜。

  沈周以畫配詩,而昆山的顧嗣立是康熙五十一年進士,博學工詩,曾為鐵夫和尚的《憩杖云根圖》題詩:

  棕鞋箬笠水邊行,魚鳥知君柱杖聲。

  莫占前山一片石,添余同坐看云生。

  從鐵夫和尚的畫題和顧嗣立題詩中可知,在青山綠水之中,一條曲曲的石徑上,一位腳穿棕草鞋,頭戴竹斗笠,柱著拐杖的老人在觀山、觀水、觀云彩。不論是沈周的以畫配詩,還是顧嗣立以詩配畫,詩情畫意,意境一致,趣味相同,詩中有畫,畫中有詩,妙趣無窮。“添余同坐看云生”,這是顧嗣立的愿望。有這種愿望當然好,但看云也得有心態(tài),并不是誰都可以看得,如果你沒有那種閑適平靜,萬緣放下,與自然萬物泯然無間,是無法去“同坐看云生”的。唐王維也有“行到水窮處,坐看云起時”。王維的詩深深地受到禪宗思想的影響,他的山水詩和酬贈詩都蘊含著深遠的禪意。

  今天的我們,也應超然物外,擺脫紛爭,“石邊添個看云僧”,“月下披云笑一聲”地活在當下。(作者:蔣譜成)

精彩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