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dāng)前位置:華人佛教 > 禪宗 > 禪宗思想 >

生死之間

  再過幾天,又是二月十九觀音誕辰。然而,每到這些時候,我卻再也不敢去寺廟,包括居士林了,因為這時那些地方總是人山人海,擁擠不動。信不信奉的都一窩蜂地去燒把香、拜一拜,同時求觀音保佑發(fā)財、保佑升官、保佑婚姻情事、保佑平安成功。保佑這個那個,卻惟獨(dú)不求保佑一件事:了脫生死、徹悟真諦。

  如此看來,做菩薩也真難,受人供奉,有千百萬人來求你,要保佑的事情琳瑯滿目、千奇百怪,許多事甚至都分不清到底是好事還是壞事。想來做菩薩的成天總是處理這些不著邊際、八桿子都打不著的事情,實在也是夠受罪的。替眾生受罪,菩薩也由此而偉大。然而,作為眾生的我們,難道不應(yīng)該好好想一想:我們既不缺胳膊少腿,智力也不低下,為什么老是要去求菩薩幫助呢?

  其實說到底,求這個求那個的人們,無非是出于某種害怕恐懼的心理,怕這個不成功,怕那個辦不成,整天想著成功后的好處。說白了,就是貪戀、欲求的心理在作怪。一個人活著,最怕的是什么呢?莫過于死了。由于怕死貴生,所以貪戀美好的事物和時光,生怕變化,生怕于己不利的人和事,由此生出貪嗔癡,又害怕由此而得的果報,便來求佛求菩薩,然后再繼續(xù)這樣惡性循環(huán)下去。

  想想這樣子生存于世,實在可憐又可悲。求觀音保佑的人恐怕絕大多數(shù)都不知道,白衣大土說過這樣的話:“求人不如求已。”這其中的道理最容易理解不過了:在這個世界里除了自己以外,又有誰能靠得住呢?如果連你自己都靠不住,那么還有誰是靠得住的?所以當(dāng)然應(yīng)該先求自己啦。

  可是怕死的本性卻是最難移的,對此我只想問一句:既然這么怕死,那當(dāng)初何必要生呢?當(dāng)初既然貪戀了這個世界里的紅塵而生了下來,作為一個活人,就得時刻都要面對死亡,無法躲避。有生必有死,如同有升遷必然有撤降、有結(jié)婚才有離婚,等等之類。這是客觀規(guī)律,就像因果律一樣,是不以人的意志為轉(zhuǎn)移的。有人會辯解說:“當(dāng)初要生下來時,我都不知道是怎么回事。身不由己。”我告訴大家,任何人死后,都有選擇往生哪個世界的權(quán)利,只是由于本身的業(yè)力形成業(yè)障,加上對此問題的無知以及感情本能的驅(qū)使,所以只能糊里糊涂地生到某個世界里,成為某種生物。但如果自己對這個問題完全明了,心里清楚并且能正確選擇的話,那么不僅生命的本質(zhì)、生存的意義乃至該向什么世界而去,這所有的一切都不會再困惑人們,也就徹底悟到活著到底該追求些什么了。而到此時,死亡還有什么可怕的呢?

  從本質(zhì)上講,生與死其實仿佛是一個硬幣的正反兩面,由這兩面構(gòu)成了這個硬幣,生與死也同樣構(gòu)成了一次完整的生命。這有事實為證:對人而言,無論是出生,還是死亡之時,都本能地會哭,生時自己哭,死時別人哭,不管誰哭,哭是相同的,都表達(dá)了痛苦、悲傷。生與死難道還有什么不一樣嗎?當(dāng)然我這么說,并不是鼓勵人們?nèi)ニ?貪生不對,求死也不對。至少對于當(dāng)下的生命,應(yīng)該順其自然,既不食生,也不求死;該生則生,到死就死,沒有什么貪戀和放不下的,這才是正確的生死觀。對于常人,大多數(shù)的只是貪生,物質(zhì)財富多了,更要多多享受;如果遭受打擊與失敗,絕望了,那就尋死。這樣的生命,不可悲才怪呢。其實佛祖釋尊的教誨是最偉大的,佛說:“大千世界如同恒河沙數(shù),其間眾生如同恒河沙數(shù)。”生命也好,世界也罷,多得沒邊兒,作為如同一粒沙塵的個人,生與死,有生以至無生,又有什么可計較的呢?

  二十世紀(jì)雖已結(jié)束,但實在不堪回首,太血腥太黑暗太瘋狂了。看著巨片《辛德勒的名單》,我不禁仰天長嘆,這不僅是猶太人的劫難,更是整個世界的劫難。面對著當(dāng)今這個人欲橫流的世界,我想:如果人人都能減少物欲的追求,而把佛陀的真理廣為傳揚(yáng),讓人性和思想的光輝照耀世界,那么我們離凈土不就接近了嗎?

精彩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