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華人佛教 > 禪宗 > 禪宗文化 >

弘揚禪茶文化,促進國際禪茶文化交流

\

  佛教從漢代傳入中國,經(jīng)魏晉南北朝,到隋唐時達到鼎盛時期。唐代創(chuàng)立中國茶文化的茶圣陸羽,自幼為智積禪師收養(yǎng),后來又與著名詩僧皎然結(jié)為生死忘年之交。在陸羽的《自傳》和《茶經(jīng)》中都有對佛教的頌揚和禪僧愛好飲茶的記載。因此,中國茶文化從開始萌芽,就與佛教具有密切的關(guān)系。成都大慈寺從魏晉間的寶掌禪師朝峨嵋、禮普賢,歸大慈,到唐代無相禪師駐錫大慈,行禪茶之法以來都把禪與茶相提并論,一樣看待,這就是廣為世人所知的“禪茶一味”。

一、佛教對品茶、茶技、茶道的貢獻

  1.無僧不茶的普遍性

  魏晉以前,茶葉就已成為我國僧人修行生活時所常用的飲料了。如陸羽在《茶經(jīng)》中,就多處引述了兩晉和南朝時僧道飲用茶葉的史料。特別在中唐以后,出現(xiàn)了廟廟種茶、無僧不茶的嗜茶風尚。如劉禹錫《西山蘭若試茶歌》所吟:“山僧后檐茶數(shù)叢,春來映竹抽新茸。宛然為客振衣起,自傍芳叢摘鷹嘴。斯須炒成滿室香,便酌沏下金沙水。”唐朝寺院的寺前、院中、廟后、墻外,往往都種之以茶,自種、自制、自飲。正因為這樣,自唐朝以后,各地寺院和歷代名僧為我們在史籍中留下了不可勝計的茶史資料。只要對《全唐詩》稍作瀏覽,就能即時勾勒出唐代寺廟飲茶的風尚。

  2.佛教研究茶葉的物資基礎(chǔ)

  寺廟的僧人不只是重視茶葉、消費茶葉,而且也積極生產(chǎn)茶葉、研究茶葉和宣傳茶葉。如眾所周知茶圣陸羽就是由寺廟收養(yǎng)長大的,其對茶的最初了解和興趣,也是從寺廟得知。當時,《茶歌》和《茶經(jīng)》差不多同時在社會上廣為流傳,對我國茶葉發(fā)展起到一定的促進作用!恫韪琛穭t是陸羽的忘年交詩僧皎然所作。此外,皎然除有大量茶詩傳世外,還曾專門撰寫過《茶訣》一篇,對茶的功能和煮飲藝術(shù),也頗有研究。再如唐代的貢茶院或貢焙,即每年專事督趙州紫筍和常州陽羨貢茶的處所(無疑也是當時我國制茶或茶葉生產(chǎn)技術(shù)的中心),其地點就設(shè)在顧渚“上吉祥院”內(nèi)。上吉祥院,南朝陳時原建于武康,貞元時為把貢焙附在一個大的寺廟,特把吉祥寺從武康遷建顧渚。

  寺廟都有條件研究茶葉、提高茶葉品質(zhì)和宣傳茶葉。因為寺廟都有一定數(shù)量的田產(chǎn),種植茶園;特別是寺廟的方丈、職事、禪僧,他們有文化,參加種茶、制茶、品茶;常與達官、富貴、名人接觸;禪寺多處為環(huán)境幽靜的名山大川,因此禪寺、禪僧最有條件來品茗、吟詩來宣傳禪茶文化。所以我國舊時有“自古名寺出名茶”之說。如唐朝李肇《國史補》中提到一些名茶,如福州方山露芽、劍南蒙頂石花、岳州邑湖含膏、洪州西山白露等等,其真品就都出自寺廟或寺僧。近代的很多名茶也是與寺廟或僧人有關(guān)。如四川名山的蒙頂茶、峨嵋山的毛峰茶和竹葉青茶等。僧人對茶的需要從客觀上推動了茶葉生產(chǎn)的發(fā)展,為茶道提供了物質(zhì)基礎(chǔ)。

  3.茶與佛教的關(guān)系

  我國茶與佛教的關(guān)系,是一個相互促進的關(guān)系。佛教特別是禪寺、禪僧需要茶葉,而這種嗜茶風尚,又促進了我國茶業(yè)和茶藝文化的發(fā)展。飲茶能提神、醒腦、治病;佛教僧人在坐禪飲茶中,融合“清靜、空靈”的思想,在飲茶中使身心得到解脫,即茶中有道;因此,“茶道”、“禪茶一味”首先由禪僧提出,并把飲茶從技藝提高到精神高度。唐時趙州高僧從稔禪師,有一句口頭禪,就叫“吃茶去”。有關(guān)無關(guān),開口閉口,都是說:“吃茶去”。這當然是一個典型例子。趙州在北方,北方寺廟中飲茶已如此普遍,其時南方各寺廟中飲茶之盛,由此也可想見了。佛教使茶文化興盛,并傳到世界各地,佛教使品茶提高品位內(nèi)涵,在日本稱茶道、韓國稱茶禮、中國稱茶藝、茶技。

  禪僧自古習文坐禪,誦經(jīng)、品茗、吟詩,佛文化中凝鑄著深沉的茶文化。佛教為品茶提供了“禪茶一味、身心共修”的哲學(xué)思想,提高深化了品茶的思想內(nèi)涵,使茶文化更具神韻。茶是詩詞的題材,而詩詞無禪,則詩詞無靈、無境,品茶與為文之道,為禪之理密切相關(guān)。

  禪是茶的中心,茶是禪的表象,禪與茶的共同訴求和憑藉是心,是感悟,是頓想,是自我修行,是生命協(xié)調(diào)。禪茶一味、身心共修,如水光山影、水乳交融,自然天成。

二、古大圣慈寺對禪茶文化的弘揚

  1.我國宋代禪茶文化對日本的影響

  成都古大圣慈寺的大法師,是唐代祖師,新羅國王子出家的無相禪師,他在參禪品茶的長期實踐過程中,開創(chuàng)了“無相禪茶”之法。對禪茶文化作出了很大貢獻。在大慈寺參學(xué)和講經(jīng)的宋代佛果克勤禪師(即圓悟國師),間接把禪茶文化傳到日本。據(jù)《新選昭覺寺志》記載:有日本僧人珠光來華,參禮佛果克勤禪師,師授以“正法眼藏”,并書贈“禪茶一味”墨寶,珠光回國時,所乘海船遭臺風襲擊而沉沒。內(nèi)放“禪茶一味”墨寶,外用生漆密封的竹筒,漂流于日本本州岸邊,為一休和尚所得,珍藏于京都大德寺。日本僧人見此墨寶而省悟,發(fā)揮祖師奧旨,而后闡揚禪茶之道,盛傳至今不絕。十三歲在大慈寺出家的宋代高僧南溪道隆禪師,更直接把禪茶文化傳到日本。宋淳佑六年(1246年),三十三歲的道隆禪師帶著幾位弟子,不顧生命危險,冒著驚濤駭浪東渡日本,創(chuàng)建長禪寺,建立了日本禪宗體系。圓寂后被天皇封為大覺禪師,為日本有禪師謚號之始。為紀念道隆禪師圓寂700周年,1986年4月25日,日本建長寺等十九座寺院的代表來中國成都朝拜大慈寺祖庭。

  2.弘揚世界禪茶文化,促進各國禪茶文化交流

  2004年9月18日,韓國《茶的世界》雜志社,《禪文化》雜志社,東亞細亞禪學(xué)研究所等30余人,來到成都大慈寺朝拜生于韓國,圓寂在中國成都大慈寺的無相禪師。同時,參加成都大慈寺舉行的“無相禪師學(xué)術(shù)座談會”,并在成都大慈寺作“無相禪師禪茶法”的茶藝表演。交流活動對成都大慈寺的禪茶文化將起到廣泛宣傳和推動的作用。

  “禪茶一味”的意境,要達到真正理解,還必須靠自己親身實踐去體會,去感受,也可以通過對茶詩,茶聯(lián)的品味去參悟。如:宋代大慈寺寶月大師惟簡的同宗族弟,大文豪蘇東坡寫的禪茶聯(lián):茶筍盡禪味,松杉真法音。已故中國佛教協(xié)會會長趙樸初居士的禪茶詩:七碗受至味,一壺得真趣?粘职偾з,不如吃茶去。

  金剛經(jīng)云: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如露亦如電,應(yīng)作如是觀。讀了上述詩聯(lián)偈語,我想應(yīng)有助于我們從禪中聞到茶香,從茶中品出禪味。

精彩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