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華人佛教 > 禪宗 > 禪宗文化 >

法源寺是北京城內現(xiàn)存歷史最悠久的古剎(圖) 

  法源寺位于北京宣武區(qū)教子胡同南端的法源寺前街。它不僅是北京城內現(xiàn)存歷史最悠久的古剎,也是中國佛學院、中國佛教圖書館的所在地, 是培養(yǎng)青年僧伽和研究佛教交化的重要場所。1983年,被國務院確定為漢族地區(qū)佛教中國重點寺院。2001年6月25日,法源寺作為清代古建筑,被國務院批準為第五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法源寺建于唐太宗貞觀十九年(公元645年),是北京最古老的名剎,唐時為憫忠寺,清雍正時重修并改為今名,1965年在寺內成立中國佛學院、1980年又于寺內建立中國佛教圖書文物館,是中國佛教協(xié)會所屬的宗教類博物館。法源寺坐北朝南,形制嚴整宏偉,六院七進。主要建筑有天王殿,內供布袋和尚,兩側為四大天王。大雄寶殿上有乾隆御書“法海真源”匾額,內供如來佛及文殊、普賢,兩側分列十八羅漢。 觀音閣,又稱憫忠閣,陳列法源寺歷史文物。凈業(yè)堂,內供明代五方佛。大悲壇,現(xiàn)辟為歷代佛經(jīng)版本展室,陳列唐以來各代藏經(jīng)及多種文字經(jīng)卷,蔚為大觀。藏經(jīng)樓,現(xiàn)為歷代佛造像展室,陳列自東漢到明清歷代精品佛造橡數(shù)十尊,各具神韻,尤其是明代木雕佛涅盤像,長可十米,是北京最大臥佛。寺內花木繁多,初以海棠聞名,今以丁香著稱,至今全寺丁香千百成林,花開時節(jié),香飄數(shù)里,為京城絕景。2001年成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法源寺還是全國重點佛教寺院。中國佛教協(xié)會也駐寺內。

  法源寺自其初創(chuàng)至今,已有一干三百多年歷史。據(jù)《元一統(tǒng)志》記載,法源寺始建於唐朝,初名“憫忠寺”。

  貞觀十九年(645年),唐太宗李世民為哀悼北征遼東的陣亡將士,詔令在此立寺紀念,但未能如愿。武則天萬歲通天元年(696年)才完成工程,賜名“憫忠寺”。安史之亂時,一度改稱“順天寺”,平亂后恢復 “憫忠寺”名稱。唐末景福年間(892-893年),幽州盧龍軍節(jié)度使李匡威重加修整,并贈建“憫忠閣”。閣甚雄偉,有“憫忠高閣,去天一握”之贊語。遼清寧三年(1057年),幽州大地震時,憫忠寺被毀。遼咸雍六年(1070年)奉詔修復后又改稱“大憫忠寺”,從而形成今天的規(guī)模和格局。明朝正統(tǒng)二年 (1437年),寺僧相瑢法師募資進行了修葺,易名為“崇福寺”。滿清立國后,朝廷崇戒律,在此設戒壇。雍正十二年(1734年),該寺被定為律宗寺廟,傳授戒法,并正式改為今名“法源寺”。

  律宗是佛教在唐代國家統(tǒng)一后,佛教內部也需要實行統(tǒng)一的戒律以加強自己組織的情況下,由道宣創(chuàng)立的一個宗派。道宣創(chuàng)立的律宗學說,主要是“心識戒體論”。所謂“戒體”,指弟子從師受戒時,授受的作法,在心理上構成一種防非止惡的功能。律宗把戒分為止持、作持兩門:“止持”是“諸惡莫作“,比丘持 250戒,比丘尼持348戒;“作持”是“眾善奉行”,包括受戒、說戒和衣食坐臥的種種規(guī)定。明代開國皇帝朱元璋原來出身于僧侶,鑒于農民利用宗教起義的歷史事實,對佛教進行整頓,扶正祛邪,又保障了佛教在安定環(huán)境中的正常發(fā)展。清朝是繼承明代佛教政策的,它之所以在法源寺設戒壇,定其為律宗寺廟,意在宣揚 “諸惡莫作”、“眾善奉行”的律宗教義,對人民進行“治心”!队品ㄔ此卤摹贩Q:“人以為戒在是即法在是,未知其法之源也;即謂攝心明戒,亦祗知心之說,而源仍未及知也!薄霸床豢刹贿_矣,(必須)識心達本源”,并且聯(lián)系社會現(xiàn)實解說“達源”乃“巨而忠國孝親,制行立事;細而飲食起居,日用常行”,還說“本皇祖勸善至意,書‘存誠\’之顏,揭示萬古達源之要”,從而點明了崇尚律宗的要旨。因此乾隆四十三年(1778年),法源寺應詔再次整修,竣工后乾隆皇帝親自來到法源寺,御書“法海真源”匾額賜寺,此匾至今仍懸掛在大雄寶殿上。乾隆皇帝還在寺內寫下了“最古燕京寺,由來稱憫忠”的詩句。在這里,“法海真源”的意義表露的很明白,即:千條萬條戒律、刑律,都是“流”,內心存誠才是“源”。從宗教本身的意義來講,法是梵文Dharma的意譯,通指包括佛教教義在內的一切事物。弘揚佛教,追本溯源的話,就首先要抓住律學,從而突出了法源寺作為佛教律宗寺廟的重要地位。

  1949年以後,這座千年古剎得到政府保護,多次撥款維修。1956年,中國佛學院在這里成立。1963年,亞洲11個國家和地區(qū)的佛教徒會議也在這里召開。1980年,創(chuàng)辦了“中國佛教圖書文物館”,使之成為佛教文化和佛學研究的中心之一。

  中國佛學院是以培養(yǎng)僧才為目標的高等佛教院校,1956年在法源寺創(chuàng)辦,第一任院長是喜饒嘉措大師。當時設本科、專修兩科,來自全國各地的寺廟100名學僧在這里學習。1961年設研究部,1962年開辦藏語班。到1966年停辦時,已培養(yǎng)畢業(yè)生300人,他們現(xiàn)在大部分在各地寺廟中擔任住持和寺廟管理工作,少數(shù)從事佛學研究。1980年,中國佛學院恢復招生,先後設立專修、本科和研究班,招生的對象是高中畢業(yè)或具有高中以上文化程度、已有相當時間的出家經(jīng)歷、信仰堅定、律儀端正、品學兼優(yōu)、愛國愛教的青年僧人。近二十年來,中國佛學院以“教書育人,學修并重,愛國愛教,弘法利生”為教學的指導方針,培養(yǎng)學僧良好的道德品質,并具有較高的文、史、哲知識水平及佛學造詣,使學僧在德(包括宗教情操)、智、體、美各方面全面發(fā)展,成為適應國家和佛教需要的佛教學術研究人才、寺院管理人才及海外聯(lián)誼和國際佛學交流人才。

  法源寺作為一座歷史名剎,在這里曾發(fā)生過許多著名的歷史事件。北宋末年,當金攻陷汴京后,擄掠了徽、欽二帝北上,就曾把欽宗拘禁在此。

  元代至元二十六年(1289年),南宋遺臣、詩人謝枋得(1226--1289)抗元失敗,遁隱建寧(今福建省建甌縣)唐石山中,后被元軍所俘,押至大都(北京)。元廷多次命之為官,均堅辭不就。他病倒后就居住在憫忠寺,看見鑲嵌在墻壁上的曹娥碑,淚如雨下:“小女子猶爾,吾豈不若汝哉!”絕食而死,成為一代忠臣名士。

  李敖與法源寺:2000年,臺灣著名作家李敖所著《北京法源寺》出版后,在海內外廣泛流傳,使法源寺名聲大噪,引來無數(shù)佛教信眾以及尋幽探古的游客。李敖雖從未去過法源寺,但“憫忠”二字給了他創(chuàng)作的空間,這篇小說以這座古剎為背景,以憫忠為基調,再現(xiàn)了百日維新後譚嗣同英勇就義的過程。法源寺的歷史厚蘊也可從中窺見一斑。

  法源寺內收藏了眾多名貴的佛教典籍及其藝術品,特別是大悲壇內陳列的大量佛經(jīng)版本,數(shù)量眾多、版本珍貴。

  大悲壇是一座佛教文物宮殿,這里陳列著歷代佛像、石刻及藝術珍品有:中國最早的佛像——東漢時代的陶佛座像,有東吳時代的陶魂瓶,有北魏石造像、唐石佛像、五代鐵鑄像、宋木雕羅漢、元銅鑄觀音、明木雕伏虎羅漢等,都是國家珍貴文物。另外還有不少各國贈送的經(jīng)像文物。最後一進殿堂是藏經(jīng)閣,大殿全部用青磚鋪地,閣上供奉三大士像,為木胎干漆所制,是明代造像的藝術精品。閣內珍藏明、清時期所刻藏經(jīng)。1980年5月,日本國寶鑒真大師像回國巡展時,曾在這里供奉了七天,有16萬信徒和群眾前來瞻仰、觀看。(稿源:新浪旅游)

精彩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