敬老尊賢

  敬老尊賢

  世界上有很多提倡「敬老尊賢」的民族,以中華民族來說,更認為敬老尊賢是一種美德,故民國四十二年,政府公布將九月九日定為「老人節(jié)」,又名「敬老節(jié)」。因為世界上的老人們,無論士農工商,都有他們的經驗,凡是后人之生活、生存、學識與經驗,都必須仰賴前人之傳授教導,故老人是值得我們年輕人尊敬的。尤其人中之賢者,更是對人類社會有所貢獻,其德行是值得后人尊重的。而不論貧賤賢愚,父母養(yǎng)育之恩,山高海深,更是不容忽視。

  以中華民族所定之「老人節(jié)」,其意義更是深長。去年在美國,筆者看見報章上有人說,對于年老的人,不論是父母或親戚朋友,皆可直稱其名其姓,認為比較親切。我覺得此種乃荒唐之說法,實不宜取。一個年輕人稱父母或師長為爸爸、媽媽、叔叔、伯伯、老師,聽起來有尊敬長輩之意思,長輩們聞之亦倍覺親切,而生歡喜。如果叫爸爸、叔叔、老師為老張、老王、老李的話,受稱呼者將會感覺如何?此種論調,乃是破壞各民族之固有美德。

  我們提倡人類幸福文化,對于人與人之稱謂,更是不可忽視,應當加強其禮貌,才是文明進步的表現(xiàn)。今看到一九九一年五月十九日民生報第十五版,有一則「銀發(fā)貴人傳寶典,年長者回饋社會,六十五位老人將到校園輔導青少年」的新聞,其報導說:

  「銀發(fā)貴人傳寶典」將成為老年長者回饋社會的新型態(tài),臺北市社會局已邀集了六十五位老,在今年九月份進入國、高中校園輔導青少年,將他們的人生經驗與智慧如「寶典」般地傳給下一代。

  這群多為七十幾歲的「銀發(fā)貴人」昨天首次與國、高中生及學校老師座談,希望了解學生的需要及想法,學生們多表示,最大的問題在于「教育制度下的壓力」,老人們則承諾要在這方面多給學子們疏導、支持。

  社會局表示,「銀發(fā)貴人」以退休的中、小學教師居多,也不乏民俗技藝者,相聲名嘴魏龍豪也參加了這次活動,他們表示,除了人生經驗的「傳授」,還要教學生做粽子、豆花、港式點心、捏面人、折紙、中國結,一位老太太并表示要把她縫制旗袍的「絕活」教給學生。

  另一位老太太則靦覬地說:「我不是什么『貴人』,只是希望像老母雞帶小雞一樣,帶出好小雞來」。

  臺北市目前已「預約」銀發(fā)貴人參與學生社團活動及聯(lián)課活動的學校包括:和平國中、芳和國中、景美女中及喬治商職。社會局表示,老人們要在這幾個月內先「集訓」,再進入校園,并逐批接受更多國、高中的「預約」。

  看完了以上的報導,不禁令我們對老年人生起無比的敬意,故人乘佛教是主張敬老尊賢的。

精彩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