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門教學不拘形式,語默動靜無不契機

\

  世尊拈花,迦葉微笑。

  已明未了佛法正旨者不能興起教育矣,不知已明佛法正旨者如何而能興起教育耶?

  曰:吾佛自睹明星悟道后,自然善說法要,大說小說,順說逆說,反說正說,或語或默,無不契機,未聞悟道后另求教育方法也,亦未聞有何古規(guī)可循也。又禪宗諸祖自得法后,或棒或喝,瞬目揚眉,皆能為人解粘去縛、拔楔抽釘,可證得佛法正旨者,語默動靜,逆順縱橫,自然合于教理。

  古德云:“大用現(xiàn)前,不存軌則。”

  若為教育而預訂教授法門者,不啻坦途栽荊棘,自生障礙也。

  佛教之教育與世界之教育不得一概而論,何以故?

  世間之學,皆有相也。世間之相雖博,世間之理不深。以不求深入故,廣列課程,博而求之,三年五載,遲則十年八年,必有所得。

  佛教之學,法在無為,其理極深,雖畢生求之猶恐不得。若效世界之學廣列課程,種種雜學一齊進之,而求佛學之速效,猶如縛足求前,弄巧成拙,智者不為也。善學佛者,當從一門深入,一通一切通,故無須博學也。非但無須博學,二法同學亦不可。法二心亦二,不能深入故。永嘉云:“直截根源佛所印,摘葉尋枝我不能。”佛法志在求根本,本得則枝葉自彰,故無須博學也。世間學不求根本但求枝末,所以不能不博學也。世間學與佛學不同,其異如此。

  是故余言學佛者,寧可精而不博,不可博而不精。觀夫古之高僧深入佛法者,無不是置心一處幾十年不變易而能成就也。又世間學者,自古以來未聞有悟明自心者,非聰明不如也,即務博不求精之故也。古德云:“學博者謂之雜毒入心。”可知博學不利于初學,為教授者宜以一法授學者,而學者亦不可有多求之心,能于一法上有所心得,然后博覽群書,自然法法皆是佛法。若于佛法未有得處,雜以世間學,世間學易得故,反牽制佛法變?yōu)槭婪?乃至僧相亦為之轉變,可不懼哉!

  夫佛學之目的,在明自性、了生死。若初學之人即欲學常識以為應對世人,則宗旨已錯矣。欲求佛法之結果,如種瓜而想得豆,雖愚亦知其不可也。今之佛教教育,以雜學而錯亂本旨,不能成就僧材,反成僧家之敗類,此為一大因緣也。愚意不論授者學者,皆以明心為目的,二十年三十年,專心于此,不明自心,不為畢業(yè)。如是學者,不論多寡,乃至一個半個,是為佛教的好現(xiàn)象,舍此而談佛教的教育,如舍舟航而渡大海,可斷言不能矣!

精彩推薦
推薦內(nèi)容
熱門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