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大人覺經

《八大人覺經》最早著錄于隋代法經的《眾經目錄》,列在“失譯經”類下,也就是不知譯者為何人。直到唐明佺《大周刊定眾經目錄》,首次記載本經譯主為后漢.安世高,并指出此說法系根據(jù)《寶唱錄》.至心誦念八大人覺:第一覺悟:世間無常;國土危脆,四大苦空,五陰無我,生滅變異,虛偽無主...[詳情]

傳普法師講八大人覺經

傳普法師:面對無常的無奈

  我們在座的居士也好,我們出家的師父們也好,我們學佛日久,我們出家有年,可是直到今時今日今天,我們到底拿的出什么來抵御無常的侵襲。我們究竟有多少把握能夠直面死亡,我們終有一天要離開,離開整個世界、離開所有人,乃至于離開我們自己的這個身體。

  《普賢行愿品》說:“是人臨命終時,最后剎那,一切諸根悉皆散壞,一切親屬悉皆舍離,一切威勢悉皆退失,輔相大臣、宮城內外、象馬車乘、珍寶伏藏,如是一切無復相隨。”就在我送別我親人的時候,我忽然間覺得,他一生所積累的財富、名譽、地位,所有的東西就在他離開的那一刻,都是無用的。

  無常,終究磨滅我們每一個人在世間當中所有的所有,我們常說:世間人一切財富五家共有,水火官盜不孝子。我們看過多少新聞,我們看過多少的人情冷暖。在世間當中,我們父母一世所積攢的財富,兩眼一閉,尸骨未寒,下面兒女就為了爭這一點財產打得頭破血流。我們世間中所說骨肉至親,好像這一剎那間,就變成了這世間當中最可恨的人,恨不得生吞活剝,這就是世間的荒唐。

  我們這個世間當中的一切一切,哪怕我們再珍惜的、再驕傲的、所憧憬的,所有不舍得一切一切,在無常面前終究沒有辦法留存。過去李白說:我們世間當中,光陰者,百代之過客,天地者,萬物之逆旅。我們像匆匆的過客一樣來到這個世間當中,所以一輩子,我們今天我們是子,某個人她當母;我們是徒,某個人他做師,可是終有一天我們統(tǒng)統(tǒng)要分別。

  如果在世間當中能遇到這樣的一個朋友,在我們得意的時候,他們好像比我們還高興,在我們失意的時候,他恨不得比我們還難過。有一口飯吃,他沒飽,一定先讓我們吃飽;有一件衣服,他自己不穿,也要留給我們穿,假如我們生病了,他恨不得能夠病到自己身上。如果能夠遇到這樣的一人對我們,恐怕我們當做生死之交,不為過?墒强蓱z天下父母心,當父母的人差不多都是這樣對孩子的。

  我們看到這個世間當中,做父母的人當他提到自己孩子的時候,哪怕他的孩子一無是處,哪怕是個癩痢頭的兒子,他依舊是父母心里的一塊寶。當提到他孩子的時候,那種臉上洋溢出來的得意、驕傲,恨不得“心花朵朵放”,恨不得眼中放出光來,這是一顆當父母的心。∵^去他可能是玩世不恭的年青人,可是當他做了父母,有了孩子,他的孩子哪怕摔上一跤、磕了一下,看到他眼神當中流露出來的慈愛,沒有當過父母的人是無法想象的。

  人對于孩子的慈愛,從來沒有說是帶著“應該”的,可是反過來,當我們對父母的時候,這種孝順多少帶有一些“應該”在里面。說我應該要孝順,我應該要對他們好。在世間當中說我應該對父母好的人,大概應該就能算是孝子了。

  過去曾有人問孔子:“世間當中如何為“孝”呢?”有人說:“我奉養(yǎng)父母,我‘孝’。”孔子說:“那你也養(yǎng)馬、養(yǎng)豬、養(yǎng)狗,你能說你孝順他們嗎?”孔子又說:“孝叫‘色難’”。什么是“色難”?就是有一天我們提到父母的時候,我們內心當中的那種歡喜、我們眼中放出的光彩就好象想到我們的子女一樣,這個叫“色難”。恐怕不容易。

  佛法中說,我們世間當中所有的生命恐怕也都有慈愛,而這種慈愛是基于是么?基于血緣,而人類的情感除了基于血緣還有恩義。而我們在世間當中當如何去報答這種恩義呢?佛法上說眾生的心是下級的,我們永遠對下一輩的慈愛勝過我們對父母的孝。所以我們的生命永遠用一種略帶滑稽的方式,一代一代往下傳。這樣對父母,我們終有一天也要分別,我們講如何去報答他們。

  作家龍應臺有一篇文章叫《目送》,結尾中的一段,說道:“所謂的父女母子一場,只不過意味著,你和他的緣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斷地目送他的背影漸行漸遠。你站立在小路的這一端,看著他逐漸消失在小路轉彎的地方,而他用背影默默告訴你:不必追。”《佛在無量壽經》中說:“人在愛欲之中,獨生獨死,獨來獨去。苦樂之地,身自當之,無有代者。”所以我們只能在今生今世,最終目送他們離開的時候,可能跟他們說上一句:很高興和你做了一世的父子母女,我們有緣再見!

精彩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