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遺教經(jīng)
《佛遺教經(jīng)》,簡稱《遺教經(jīng)》,又名《佛垂涅槃略說教誡經(jīng)》,一卷,姚秦·鳩摩羅什譯,是佛陀釋迦牟尼一生弘法言教內(nèi)容的概括總結,是佛將入涅槃前對眾弟子語重心長的諄諄教誨,也是佛留給后代所有想離苦得樂者的得度因緣。...[詳情]
佛說欲望多的人煩惱也多
【經(jīng)典原文】汝等比丘。當知多欲之人。多求利故?鄲酪喽。少欲之人。無求無欲。則無此患。直爾少欲。尚宜修習。何況少欲能生諸功德。少欲之人。則無諂曲以求人意。亦復不為諸根所牽。行少欲者。心則坦然。無所憂畏。觸事有余。常無不足。有少欲者。則有涅槃。是名少欲。――《佛遺教經(jīng)》
【白話淺釋】“汝等比丘,當知多欲之人”:你們各位眾生,不要單說比丘,所有的眾生啊!應該知道多欲之人,沒有饜足,貪而無饜,貪求不已。有了一佰塊錢,說我若有兩佰元可不錯;有了兩佰,又想我若有兩仟元也很好;到有了兩仟元,又想有兩萬元;有兩萬元的時候,又想要有兩佰萬元,這無窮無盡的貪心,無底的深坑,總也不停止。“多求利故”:為什么他貪求呢?就因為他想得到利益,得到很多的好處,對自己有好處,利益自己。“苦惱亦多”:因為他貪得多,苦惱就跟著來了,求不得就有了苦惱,所以苦惱亦多。
“少欲之人”:若是沒有貪欲的人,“無求無欲”:也沒有所貪求,也沒有所想要的,貪欲一點也沒有了,“則無此患”:那么就沒有這些苦惱了。各位來研究研究,一貪就有苦惱了。我說這個,你們不相信,每一個人自己想一想,你所求的東西,求不著了,又哭、又喊,又睡不著覺,又吃不下飯,又要自殺,又要自活的,又要自生自死的,搞顛顛倒倒一大堆,都跑出來了,這就因為你有所貪求,無求無欲,什么問題也沒有了,一切的問題都解決。
“直爾少欲”:若只有少少的、一點點的欲,“尚宜修習”:若都沒有欲,這個人他就想要修行,因他無所貪求,只想修道了。“何況少欲”:何況這個欲,你時時都要將它減少,不是就是那么一時,而是時時都要減少。“能生諸功德”:若要減少這個欲,能生諸功德。時時你都能少欲,一切的功德就都能生出來了。“少欲之人”:減少欲念的這個人,“則無諂曲”:就沒有諂曲。要向人諂媚,向人說好話,又委曲婉轉,怕得罪人,怕人不高興,為什么要這樣諂曲呢?“以求人意”:以討人歡喜,令人心里聽了很高興。因為別人歡喜,那么自己就可以得到利益了。“亦復不為諸根所牽”:你若沒有欲念了,眼就不被色塵所轉,耳不被聲塵所轉,鼻不被香塵所轉,舌不為味塵所轉,身不為觸塵所轉,意不為法塵所轉,不被牽動了。
“行少欲者”;你要是能修行少欲的行門,這樣的人,“心則坦然”:心里總是坦蕩蕩的,很坦然的那么快樂。所謂“君子坦蕩蕩,小人長戚戚”,君子的心里,什么時候都是很開朗的,面上也很有光輝的──所謂:
仁、義、禮、智,充實之謂美,充實而有光輝之謂大,大而化之之謂圣,圣而不可知之謂神。
“充實之謂美”,充實就是很圓滿了,這個“美”就是很好。“充實而有光輝之謂大”,這個美人能再充實而有光輝,這就是個大人。“大而化之之謂圣”,大了又能變化,這就是圣人。“圣而不可知之謂神”,圣人也不知道這個人是如何,就是到那個妙不可言、不可思議的境界了。這個不可思議──不可以心思,不可以言議的境界,就是神了。“無所憂畏”:因為他是個沒有所貪求的人,就什么也不怕。怕什么?你把我這個頭給割下來,我都不憂愁。為什么呢?無所求、無所貪了,活著和死沒有什么關系,真是能看得破、放得下,就得到自在了。無所憂畏,這就自在。
“觸事有余”:無論遇到什么事,都是很達觀的。“常無不足”:那么很達觀了,就覺得什么都圓滿,無欠無余,也常無不足,什么也不覺得不足了。因為這個,我想起我對你們說的那幾句話,你們應該記得。說的是什么呢?我說,
富人不占便宜,占便宜是窮人。
善人不怨人,怨人是惡人。
賢人不生氣,生氣的人是愚人。
富人就不占便宜,占便宜的人呢?就是窮人。他再有錢,想占便宜,這都是窮人。因為他覺得不滿足,不滿足還有所貪心。你若真是富貴。就無所求了,所以富人不占便宜,占便宜是窮人。“善人不怨人,怨人是惡人”,善人就不怨人,真是做善的人,誰也不怨。甚至于自己吃多大的虧,也不怨人。你盡怨人呢?那就是惡人之類。這個也說人家不對,那個也說人家不對,自己什么都對,但是回頭看看,自己什么都不對。所以啊,善人不怨人,怨人是惡人。
賢人呢?就不生氣,有智慧的賢人就不生氣,生氣的人就是愚人。好生氣,那是沒有真正智慧。貴人,出貴的人呢?不罵人,什么時候也不罵人,貴人化以慈,他不罵人。罵人就是賤人,盡好罵人的人就是賤人。所以你們各位對這一點要注意,也不要貪求什么物質,也不要貪求財產(chǎn)。所以“有少欲者”:若是有修行少欲法門這樣的人,他具足法身德、般若德、解脫德。具足這三德了,“則有涅槃”:這就是涅槃,也就是得到不生不滅、不垢不凈、不增不減,這種常樂我凈的涅槃境界。“是名少欲”:什么也無所求,什么也無所貪,到這個時候,就是真正的少欲了。
這個世界是怎么形成的?世界由成、住、壞、空──這四個大劫所成就的。成有二十個小劫,住有二十個小劫,壞有二十個小劫,空有二十個小劫。二十個小劫是一個中劫,四個中劫是一個大劫。可是我們?nèi)艘芯垦芯,怎么會有成?怎么會有住?怎么會有壞?怎么會有空?為什么有成、住、壞、空?這個成住壞空,也就是生老病死,也就是生住異滅。那么這個生老病死,生住異滅是怎么樣有的?
我們要知道,都是由我們的妄想所造出來的。所以說“念動百事有,念止萬事無”,這念一動就有山河大地、房廊屋舍;你若一念不生,什么都沒有了。所以這個世界成、住、壞、空,乃至于人的生、老、病、死,生、住、異、滅,都是由妄想所造成的。大的來說,往那個世界;小的來說,往那一個國,這都是妄想所造成的。再往小的來說,這個家也是妄想造成的;再往更小的來說,我們這一個身心也都是由妄想造成的。
我們的妄想紛飛,有無窮無盡那么多的妄想,好像塵沙一樣。在虛空里頭,你看,那個微塵和那個沙,不知有多少,我們這個妄想也是那樣的,不知有多少。所以我們有一個善的妄想,就是補助天地間正氣的不足;有惡的妄想,就幫助這個世界的惡業(yè)一天比一天的增加。你有善的妄想,善業(yè)就增加。你的妄想若是普普通通的,不善不惡,那么就造出平平常常的世界。乃至于你們看,今天我們大家聚會在這一個佛堂里頭,有的講講這個,有的說說那個,你講你的道理,我講我的道理,這都是妄想所現(xiàn)出來的。
我們今天的聚會,是由我們往昔所打的妄想而造成的。好像這些人,每一個人又有每一個人的妄想。我告訴你們,你們這些人來,是因為我在往昔打這么個妄想,將來我出家修行,成立一個佛堂,這佛堂里又有張三、又有李四。張三呢,是五尺三吋半,李四或者是五尺四吋高;又有多少個女孩子在那個地方學佛法,多少個男孩子在那個地方研究佛法,又有多少個出家人,多少個在家人,多少個居士,老年人有多少,年輕的有多少……這都是妄想所造成的,你在往昔打這么個妄想,現(xiàn)在就現(xiàn)出這么一個境界來,在這兒共同研究佛法。
談到研究佛法,人是很奇怪的一種動物,很奇怪的一種怪物,你教他往好的學,他總是不相信,將信將疑的;你若教他往不好的學啊,那他很快就會了。你看,不要說旁的,就在這一個地方,每天的巴士到拉斯維加斯去,沒有人教他怎么樣去賭錢,但是到那個地方,他無師自通,扳了一扳,下了一大堆的錢,又一扳,結果一個也沒有,就輸了,這不需要人教他,他都會了。所以這就是妄想所造成的世界。
不論那一個人,都是在往昔打妄想,因此今生現(xiàn)出一個什么面貌來,現(xiàn)出一個什么樣子來,這都是打妄想打成的。你生得很丑陋,也是在往昔盡打丑陋的妄想,你生得很美麗,就像那個女孩非常美麗,好像天仙似的,那也是在往昔盡打這個美麗的主意,譬如我去做人,現(xiàn)出一個最美麗的樣子,我就可以競選世界小姐,環(huán)球小姐。一選上環(huán)球小姐,周身都不舒服了,行也不自由,坐也不自由,臥也不自由,總是有一些個拘束,不自由。
在這個世界中,人互相來欺騙,環(huán)球小姐想要找一個漂亮的男孩子,找也找不著,就覺得苦惱的不得了。那么英俊的男孩子,又想要找個漂亮的女孩子,或者費了九牛二虎的力量、功夫、時間,也找不著,也是非常的苦惱。所以這個世界上都是妄想所造成的,才有這么多的苦。而且每一個人有他的苦悶,女孩子等一過十八、九歲,二十多歲以后,苦惱就來了,一天到晚不是哭,就是喊,麻煩就多了。這個問題來,那個問題也現(xiàn)出來了,所以這個世界就是這樣子。
最要緊的,各位都知道有一個伊朗王,這個伊朗王是世界最有錢的人。在每一個大的國家、小的國家,他都買一棟最漂亮的房子、別墅。那么錢也是最多,也做皇帝,可是現(xiàn)在人家把他的政權給推翻了。推翻了不要緊,雖然有這樣多錢,但是到什么地方,什么地方也不歡迎他。有房子在那兒,也不能;有錢在銀行里存著,也拿不出來,你看這個苦不苦?到處流離失所,過著流亡的生活,那么多錢,一點用也沒有了,派不上用場。不管到什么地方,人們都要刺殺他,伊朗又出了幾十萬錢要買回他的頭。你們各位想一想,錢多了又有什么用呢?有財有勢,有太多權力,一倒了,就什么權力也沒有了,有錢也沒有用了,不管存在那一個銀行,人家也不給他,你說這可憐不可憐?既然這樣子,你要那么多錢干什么?所以打這個不明白的妄想,就做一個糊涂人,醉生夢死,這是很可憐的。
【經(jīng)典介紹】《佛遺教經(jīng)》,又名《佛垂般涅槃略說教誡經(jīng)》,一卷,姚秦三藏法師鳩摩羅什譯,是佛陀釋迦牟尼一生弘法言教內(nèi)容的概括總結,是佛將入涅槃前對眾弟子語重心長的諄諄教誨,也是佛留給后代所有想離苦得樂者的得度因緣。
《佛遺教經(jīng)》倍受歷代僧俗大眾乃至帝王的推崇,唐太宗頒行敕令以護持佛法、弘闡圣教;宋真宗揮毫作序為雕版流通、宣揚法奧。世親菩薩著作《遺教經(jīng)論》,從七方面闡釋教誡深遠意義,在佛教界具有廣泛深刻影響。
- 上一篇:佛涅槃前對僧人們叮嚀了這些重要的事
- 下一篇:佛說修行猶如鉆木取火 貴在堅持
- 地藏經(jīng)注音版
- 無量壽經(jīng)注音
- 妙法蓮華經(jīng)全文
- 《心經(jīng)》誦讀、讀誦的步驟
- 《金剛經(jīng)》全文-金剛經(jīng)原文、譯文及釋意
- 地藏經(jīng)原文
- 楞嚴經(jīng)白話文
- 般若波羅蜜多心經(jīng)全文
- 觀世音菩薩普門品念誦及回向儀軌
- 《妙法蓮華經(jīng)觀世音菩薩普門品》全文
- 佛說阿彌陀經(jīng)注音版
- 普賢行愿品原文
- 藥師經(jīng)原文
- 金剛經(jīng)注音版
- 妙法蓮華經(jīng)注音
- 觀世音菩薩普門品注音版
- 無量壽經(jīng)原文
- 楞嚴經(jīng)注音
- 金剛經(jīng)原文
- 圓覺經(jīng)原文
- 無量壽經(jīng)原文
- 妙法蓮華經(jīng)原文與白話文對照版
- 楞嚴經(jīng)全文
- 普賢行愿品注音版
- 《心經(jīng)》全文-心經(jīng)全文注音及譯文
- 金剛般若波羅蜜經(jīng)全文
- 普門品儀軌,觀世音菩薩普門品完整儀軌
- 金剛經(jīng)全文及譯文
- 華嚴經(jīng)原文
- 無量壽經(jīng)全文
- 地藏經(jīng)解釋-地藏經(jīng)全文白話解釋
- 心經(jīng)注音版
- 維摩詰經(jīng)原文
- 十善業(yè)道經(jīng)原文
- 心經(jīng)的作用和好處,心經(jīng)有什么作用?
- 觀世音菩薩普門品(全文)
- 佛說阿彌陀經(jīng)原文
- 《心經(jīng)》全文、心經(jīng)譯文解釋
- 無量壽經(jīng)白話文
- 金剛經(jīng)譯文
- 圓覺經(jīng)講的是什么內(nèi)容?圓覺經(jīng)概說
- 《大寶積經(jīng)》共有多少卷,是誰翻譯的?
- 楞嚴經(jīng)是怎么來的?楞嚴經(jīng)的由來故事
- 佛經(jīng)的序分、正宗分、流通分是什么意思?
- 玄奘大師版《心經(jīng)》講記
- 念地藏經(jīng)期間總做噩夢,這是為什么?
- 《華嚴經(jīng)》是怎么來的,是誰從龍宮帶出來的?
- 念經(jīng)時,可以跟著文字去理解內(nèi)容,感受景象嗎?
- 《六祖壇經(jīng)》的四種版本
- 維摩詰經(jīng)主要講了什么?
- 華嚴經(jīng)是大乘經(jīng)典嗎,有哪些漢譯本?
- 真正的佛在哪里?真如自性是真佛,邪迷三毒是魔王
- 《壇經(jīng)》處凡愚而不減,在賢圣而不增的意思
- 《法句經(jīng)》偈頌:人生在世間,應實行善德的講解
- 百佛名經(jīng)注音版
- 增一阿含經(jīng)是誰翻譯的,多少卷,講什么?
- 《華嚴經(jīng)》偈語“汝等眾生,不能自救”是什么意思?
- 妙法蓮華經(jīng)是誰說的?
- “空”與“色”相依相存,無有差異
- 《法華經(jīng)》的四安樂行是指什么意思?
- 《法句經(jīng)·智者品》偈頌:智者不為得失心動
- 《維摩詰經(jīng)》的漢譯本與注疏
- 般若波羅蜜多心經(jīng)是誰翻譯的?心經(jīng)譯者玄奘大師
- 佛語法門經(jīng)注音版
- 法華經(jīng)是誰翻譯的?妙法蓮華經(jīng)譯者鳩摩羅什介紹
- 《無量壽經(jīng)》三輩往生是通途菩提心還是凈土菩提心?
- 《法句經(jīng)》偈頌:此心難覺察,隨欲望流轉的解讀
- 《心經(jīng)》的大智慧
- 圓澄禪師翻跟斗作禮講《金剛經(jīng)》
- 《父母恩重難報經(jīng)》提倡孝道的偈語
- 《六祖壇經(jīng)》中的兩處“念”是指什么?有什么不同?
- 佛說菩薩行五十緣身經(jīng)注音版
- 大方等如來藏經(jīng)注音版
- 如何擁有幸福的生活?常修慈悲心,煩惱自然無
- 《法句經(jīng)·心品》偈頌:飄浮不定心,不明了正法的講解
- 九品往生出自哪部經(jīng)典?
- 蓮池贊的全文及拼音
- 華嚴經(jīng)有幾個版本?四十華嚴、六十華嚴、八十華嚴
- 菩薩生地經(jīng)注音版
- 從《壇經(jīng)》片段,瞻仰學習六祖大師的嘉言懿行
- 妙法蓮華經(jīng)全文
- 地藏經(jīng)原文
- 楞嚴經(jīng)白話文
- 妙法蓮華經(jīng)注音
- 無量壽經(jīng)原文
- 楞嚴經(jīng)注音
- 金剛經(jīng)原文
- 華嚴經(jīng)原文
- 金剛經(jīng)譯文
- 妙法蓮華經(jīng)譯文
- 楞嚴經(jīng)原文
- 瑜伽師地論原文
- 華嚴經(jīng)譯文
- 地藏經(jīng)譯文
- 心經(jīng)講解
- 心經(jīng)譯文
- 南懷瑾:《金剛經(jīng)說什么》
- 六祖壇經(jīng)原文
- 瑜伽師地論譯文
- 六祖壇經(jīng)譯文
- 楞嚴經(jīng)講解
- 楞嚴經(jīng)譯文
- 金剛經(jīng)講解
- 大般涅槃經(jīng)原文
- 俱舍論原文
- 地藏經(jīng)講解
- 地藏經(jīng)譯文
- 楞嚴經(jīng)原文
- 楞伽經(jīng)譯文
- 涅槃經(jīng)原文
- 無量壽經(jīng)譯文
- 瑜伽師地論白話文
- 瑜伽師地論講記
- 解深密經(jīng)原文
- 阿彌陀經(jīng)原文
- 地藏經(jīng)白話文(王智隆居士)
- 成唯識論原文
- 維摩詰經(jīng)譯文
- 大般涅槃經(jīng)白話文
- 華嚴經(jīng)講解
- [放生起源]寺院設立放生池在經(jīng)典或傳統(tǒng)上有什么根據(jù)?
- [感應故事]心經(jīng)故事
- [白茶]什么是白茶,有哪些品種?
- [白茶]什么是白茶?白茶的簡單介紹
- [佛與人生]面對別人的批評,應該怎么做?
- [佛學常識]八關齋戒的解釋、戒相、功德利益
- [佛學常識]袈裟是什么意思?為什么叫福田衣?
- [佛學常識]為什么把佛法僧三者稱為“寶”?
- [佛學常識]為什么要皈依三寶?歸投三寶令身心安穩(wěn)
- [人物故事]佛教貧女供燈的故事與啟示
- [佛經(jīng)故事]釋迦牟尼佛和菩提達多的雙頭鳥故事
- [佛學常識]食存五觀指的是什么?
- [人物故事]阿育王的小王妃須阇哆,持戒穿素服得寶珠
- [禪宗公案]老修行人“三十年不冒煙”的故事
- [佛經(jīng)故事]富孩子變窮孩子,《法華經(jīng)》窮子喻的故事
- [佛學常識]布施的意思與種類
- [佛經(jīng)故事]伽尸比丘尼身披袈裟出生的因緣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