僧人的六物與十八物是指哪些物件?

僧人的六物與十八物是指哪些物件?

  大乘比丘游行諸方,托缽乞食之時(shí),身上常攜帶十八種物件稱“十八物”。不過,在原始佛教教團(tuán)中,僧人所有物則只有六種,又稱“六物”。“六物”和“十八物”具體都有什么?

  六物指比丘絕對不可離身的六種資具,又稱“比丘六物”,包括:

  一、僧伽梨,又譯大衣或者重衣,也就是九條衣。

  二、郁多羅僧,又譯上衣,也就是七條衣。

  三、安陀會,又譯內(nèi)衣,也就是五條衣。

  以上三者合稱“三衣”,又稱支伐羅或袈裟。

  四、波呾羅,指用于飲食的缽盂。

  五、尼師但那,坐具。

  六、缽哩薩哩伐拏,指漉水囊。

  十八物則指古代大乘比丘隨身攜帶的十八種物,《梵網(wǎng)經(jīng)》說:“菩薩行頭陀時(shí)及游方時(shí),行來百里千里,此十八種物常隨其身。”是哪十八物呢?具體如下——

  一、楊枝:又叫齒木,是用來清除口內(nèi)臭氣的木片。

  二、澡豆:指由大豆、小豆、豌豆等磨成的粉末,用來沐浴、洗滌。

  三、三衣:指僧伽梨、郁多羅僧、安陀會三種衣。

  四、瓶:又叫“軍持”,就是水瓶,盛水供洗滌或飲水之用。

  五、缽:又稱為“應(yīng)量器”,盛食物的用具。

  六、坐具:坐臥之時(shí),敷陳于地上或床上的布。

  七、錫杖:頭部掛環(huán)的杖,步行時(shí)環(huán)振動出聲,以警示路上的蟲類,或行乞時(shí)喚起人家注意。

  八、香爐:用來燒香招請諸佛。

  九、漉水囊:又稱漉囊、漉袋或?yàn)V水羅,用于過濾水中之蟲。

  十、手巾:拭手的布,包括拭面巾、拭身巾、拭腳巾等。

  十一、刀子:用來截衣、剃發(fā)、截爪。

  十二、火燧:打火器具。

  十三、鑷子:用來拔鼻毛或拔刺。

  十四、繩床:用繩制作的床,便于安坐禪觀。

  十五、經(jīng):佛所說的經(jīng)典。

  十六、律:戒本。

  十七、佛像:為供養(yǎng)而隨身攜帶。

  十八、菩薩像:為供養(yǎng)而隨身攜帶。

  這十八物都是大乘比丘所應(yīng)護(hù)持,缺少其中一種就犯下輕垢罪。其中,又分為重、中、輕三品:離三衣為舍墮,是為重垢;離缽為突吉羅,是為中垢;離其余物,是為輕垢。小乘比丘僅用其中六種,即三衣、缽盂、坐具、漉水囊,通稱“比丘六物”(如前“六物”所說)。

  關(guān)于十八物的具體名目,不同經(jīng)論著作也有細(xì)節(jié)出入,如智顗《菩薩戒義疏》卷下就是上列十八種物;勝莊《梵網(wǎng)經(jīng)菩薩戒本述記》開三衣為三,合經(jīng)與律、佛像與菩薩像各為一物;義寂《梵網(wǎng)經(jīng)菩薩戒本疏》則除去楊枝和澡豆,又開三衣為三,成十八種。

  看到這里,你是否覺得很不可思議?原來古代出家人在外游化時(shí),竟然要隨身攜帶這么多東西,不帶還會“犯罪”,真是不可思議!不過從十八物中我們也可以看出,出家人考慮事件真可謂面面俱到、圓融無礙,值得世間眾生用心體會,想不點(diǎn)贊都難!

精彩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