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華人佛教 > 佛學入門 > 佛學常識 >

四種尊貴的特質(zhì):慈、悲、喜、舍

四種尊貴的特質(zhì):慈、悲、喜、舍

  慈、悲、喜、舍:這是真愛的四個層面,佛陀對愛的教誨豐富而深刻。想要一天24小時生活在愛的境界中是可能的。一舉一動、揚眉瞬目、起心動念、一言一語都可以充盈著愛。

  佛陀時代,婆羅門信徒祈禱死后能夠升到天堂,與婆羅門——宇宙之神,共享永生。有一天,一名婆羅門教男子問佛陀:“我要怎樣才能確定在我死后,能與婆羅門同在?”佛陀回答:“婆羅門是愛之源,想與婆羅門同在,你就要實踐四梵。╞rahmaviharas)——慈無量、悲無量、喜無量和舍無量。”梵,即是brahma,意思是梵天,亦解作崇高、清凈。住(vihara)的意思是住所或宅第 ,梵住的意思是梵天的住處。

  通常我們把四梵住也叫做四無量心。如果你能實踐它們,它們就會在你心中每天不斷地成長,直到能擁抱這世界。你會變得更快樂,圍繞在你周遭的人也會變得更快樂。

  四無量心所包含的四個真愛元素分別是:

  maitri——慈,愿能給予別人幸?鞓;

  karuna——悲,愿能幫助止息別人的痛苦;

  mudita——喜,愿能將喜悅送給周圍的人 ,因為他們的幸?鞓范械较矏;

  upeksha——舍,愿能不存分別心地接納一切。

  當你愛時,是因為眾生需要你的愛,而不是因為他是你的家人、國家或宗教里的人。當?shù)竭_這種境界時,你就是在實踐真愛。

  當你能安住于這些元素,你就是活在宇宙中最美麗、最和平、最喜悅的境界。要是有人問你的地址,你可以回答:“梵住。”也就是說,慈悲喜舍四無量心。有些五星級的飯店要超過2000美元一個晚上,但梵住提供更多的快樂,這是五千星級的飯店,一個我們可以學著去愛和被愛的地方。佛陀尊重人們實踐自己信仰的渴望,所以,他用能夠鼓舞這名婆羅門教男子的話來回答。

  公元2世紀的佛學家龍樹說:行慈無量,熄眾生心中的憤怒。行悲無量,熄眾生心中一切憂郁和焦慮。行喜無量,熄眾生心中的悲傷和無歡。行舍無量,熄眾生心中的仇恨、厭惡和執(zhí)著。若是我們學會修行慈無量、悲無量、喜無量和舍無量,我們就會知道如何療愈由憤怒、憂郁、不安全感、悲傷、仇恨、寂寞和不健康的執(zhí)著所帶來的疾病。

  在《增支部經(jīng)》里,佛陀教導:“憤怒心起時,比丘不妨對帶來憤怒的那人,行慈無量、悲無量、喜無量和舍無量的禪觀。”那么四梵住能夠了結苦難和苦惱嗎?佛陀相信是可以的。

  有一次佛陀對他喜愛的侍者阿難尊者說:“將這四無量心教給年輕比丘,他們將會感到安全、堅強和喜悅,身心無苦惱。終其一生,有能力行純凈的比丘道。”又有一次,佛陀的弟子拜訪鄰近一個教派,那里的出家人問:“我們聽說令師尊釋迦教導慈悲喜舍四無量心,我們的導師也是這樣教,這中間有什么不一樣?”

  佛陀的弟子不知道怎么回答,回去后,佛陀告訴他們:“行四無量心,又行七覺支、四圣諦及八正道者,可深得開悟。”慈悲喜舍是覺者的本性,也是真愛的四層面,存在我們心中、每個人心中和每件事中。

慈(maitri):熄滅憤怒與無名真愛的第一方面。

  是慈,是給予喜悅、幸福的意愿和能力。maitri是梵文,在英文可以譯為愛。也稱慈愛,“愛”是個很美麗的字,我們要歸還它原本的意思。梵文的maitri,源自mitra(朋友)。在佛教中,愛的最基本意義是友情。要培養(yǎng)這能力,就要諦觀和諦聽,這樣我們將知道做些什么會使別人幸福,做些什么會使別人不快樂。

  慈,不是給你愛的人不需要的東西。你必須要明白他的情況,或明白你所提供的東西會不會使他不快樂。你的用意是很好,但你沒有正確地理解。沒有理解,你的愛就不是真愛。你必須要有諦觀,去明白、去理解你所愛的人的需要、渴望及痛苦。我們都需要愛。像空氣似的,愛很自然地為我們帶來喜悅和幸福。我們被空氣愛著,我們需要新鮮的空氣來得到快樂和幸福。我們被樹木愛著,我們需要樹木來得到健康。要被愛,我們就要愛;換言之,就要去理解。要愛綿延,我們就要采取適當?shù)男袆踊蚍切袆觼肀Wo空氣、樹木和我們所愛的人。在我們的心中,都有愛的種子。我們可以培養(yǎng)這美妙的能量之源,孕育那不求回饋的無條件之愛。當對某人有深刻的理解,即使那人曾傷害過我們,我們也會無法抗拒地要去愛他。釋迦牟尼佛授記,下一劫的佛是彌勒佛——愛之佛。

悲(karuna):熄滅憂郁與焦慮。

  真愛的第二方面是悲,也就是止息和轉化痛苦、減輕憂傷的意愿和能力。悲,梵文和巴利文是karuna,在英文里,悲通常被譯成compassion,但這不完全正確。compassion是由com(在一起)及passion(受苦)組成。然而,我們不需要受苦才能解除他人的苦難。譬如說,醫(yī)生可以在不感染同樣的疾病下,減輕病人的痛苦。如果受的痛苦太多,我們可能會崩潰,無力幫助。然而,在能夠找到更好的字眼前,我們還是用compassion這個字來做“悲”的英文翻譯。

  要培養(yǎng)心中的悲,就要練習正念呼吸、諦聽和諦觀。《法華經(jīng)》形容觀世音菩薩“慈眼視眾生,諦聽世間苦”。悲,是帶有深刻關懷的。你知道某人苦不堪言,所以你緊緊地坐到他旁邊,看著他、傾聽他,以便感受他的苦楚。你和他有深刻的溝通和心靈交流,僅是如此,就可以替他帶來些許的安慰。一句慈悲的話、行動或念頭,就可以減緩另一個人的痛苦,帶給他喜悅。言語可以帶來安慰和自信,摧毀疑慮,幫助他人避免犯錯,或是打開解脫的大門。

  行動可以救人命,或幫助他掌握難得的機會。念頭也是如此,因為緊跟著念頭的會是言語和行動。悲心,可以一言一行、一思一念都帶來奇跡。面對痛苦的世界,佛陀仍舊有著美麗的微笑。難道他不會受世間的痛苦所干擾 ?后來,我發(fā)現(xiàn)佛陀有足夠的理解、冷靜和力量,因此痛苦擊不倒他。因為他知道怎樣去對付痛苦,怎樣去轉化痛苦,所以他有辦法對痛苦微笑。我們要覺察痛苦,但也要保持清醒、冷靜和力量。這樣我們才有辦法轉化情況。若有悲,淚水汪洋也淹沒不了我們。這就是為什么佛陀依然微笑。

喜(mudita):熄滅悲傷與無歡。

  真愛的第三方面是喜。真愛總是替我們和我們所愛的人帶來喜悅。如果我們的愛無法替雙方帶來喜,就不是真愛。佛教論師認為,幸福與身心有關,而喜悅只與心有關。例如:跋涉沙漠的人,望見又清又涼的水,他感到喜悅。當他喝下水時,感受到幸?鞓。“現(xiàn)法樂住”的意思是“幸福地安住于當下”。我們并不急著要趕到未來,我們知道每件事都在當下此刻。許多小事情也可以帶來無比的喜悅,譬如說覺知自己有雙好眼睛。只要睜開雙眼,就可以看見蔚藍的天、紫色的小花、稚兒、樹木和許多多彩多姿的東西。處于正念中,我們就可以接觸到這些美妙和清新的東西,喜悅之心會油然而生。喜悅中有幸福,幸福中有喜悅。

  有些佛教論師說,梵文中的喜(mudita),意思是“憐憫的喜悅”喜是當他人快樂時,我們所感到的快樂。喜的深層意義是充滿平和與滿足的喜悅?吹絼e人幸福時,我們會感到開心,但我們也會為自己的幸福而感到開心。如果沒有辦法為自己而喜悅,我們又怎么為別人而喜悅呢?喜悅,是為了每一個人的喜悅而欣喜。

舍(upeksha):熄滅執(zhí)著與仇恨。

  真愛的第四方面是舍,意即平等心、不執(zhí)著、不分別,平常心或放下。upa在梵文的意思是“在上面”,而iksh的意思是“看”。你要爬到山上去,這樣才能對全景一目了然,不會說有哪一個方向被擋住了。如果你的愛有執(zhí)著、分別、偏見或依戀,這就不是真愛。不理解佛法的人,有時候以為舍是不關心,但真正的舍既不是冷淡也不是不關心。舍的特性是“平等性智”,這是平等的智慧,對所有的人平等看待,不分彼此。沖突起時,即使是與自己有極大關系,也要保持不偏不倚,能夠去愛、去理解雙方。放下分別和偏見,移開彼此之間的界線。只要還把自己當成愛人的人,把他人當成被愛的人,只要還把自己看得比他人重要或是跟他人有所不同,就不是真的舍。想要理解和真正愛一個人,便要把自己放到“他的立場”與他成為一體。做到這樣,就不會有“我”或“他”。

  少了舍,你的愛可能變成霸占。夏日微風清爽宜人,但若要把這微風關到錫罐中,自我獨享,微風便會逝去。我們的所愛也是如此,像云朵,像微風,像花兒,若囚禁于錫罐,它們會死去。然而,很多人卻是如此,掠奪所愛的人的自由,直到他喪失自我。他們活著的目的是要滿足自己,利用所愛的人來幫助實現(xiàn)這個目的。這不是愛,這是毀滅。你說你愛他,可是如果你不理解他的渴望,他的需要,他的困難,他就被愛的監(jiān)獄囚禁住了。真愛容許你保留你的自由,也讓你所愛的人保有他的自由。這,就是舍。

  清凈的生命之中,有這四種基本的特質(zhì),無限的慈愛,無限悲憫,無限的隨喜和無限的平等心---舍,祝愿我們所有的朋友都擁有這四種尊貴的特質(zhì)。

相關閱讀
精彩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