詳解漢傳佛教僧服海青

詳解漢傳佛教僧服海青

  佛教傳入中國,由于氣候、國情及實際需要等種種關(guān)系,原有之三衣不再適用,所以就另制小褂、中褂、長褂及大袍。原有之三衣僅于禮佛、誦經(jīng)或集會時,披搭于大袍之外,并依實際情況僅擇一衣披搭。

  佛教“海青”也就是大袍,是我國僧團(tuán)中主要的服裝之一。因它的款式: 腰寬袖闊,圓領(lǐng)方襟,比較其他衣裳肥大很多。所以也叫做“大袍”。

海青來源

  “海青”這一名詞,在辭源里解釋它說: 吳中稱衣之廣袖者為“海青”。按李白詩: “翩翩舞廣袖,似鳥海東來”。蓋言廣袖之舞,如海東青也。今亦稱僧衣曰“海青”。另據(jù)星云大師所著《無聲息的歌唱》解釋說: “海青本是雕類的鳥名,生得俊秀文雅,常在遼東海邊飛翔,其狀類似衫之大袖。因此,把海青鳥名,借來當(dāng)做大袍的名字”。

海青服式

  “海青”的服式,它原是從我國漢唐時代的服式衍流而來的。在從前,無論僧俗都穿用它。不過由于世界潮流的演進(jìn),生活方式的變革,世俗大眾都早已改穿“滿服”、“西服”、以至于穿著多彩多姿的“時裝”了。

  佛教尊重古制,同時為了整肅儀容、莊嚴(yán)道風(fēng),所以“海青”雖然不是“法衣”,但是到今天都還能夠遵守穿用著。

海青顏色

  “海青”的顏色,一為青黑色為主;已受戒者,可于海青外加搭袈裟;未受戒者,僅著海青,不得披搭袈裟。另有黃色,為一寺之方丈或法會中之主法者所穿,一般大眾不得穿著。

海青寓意

  古代叢林將禮佛的衣服稱為海青,乃取意于: “海”,因海洋浩瀚深廣,能容萬物,自在無礙;“青”,因其色澤青出于藍(lán),意在鼓勵策進(jìn)修道者,不同凡俗,代代更勝。只要穿上海青就意味著已經(jīng)是受持了在家戒律的真正居士,與一般的善男信女就不可同日而語了。

特異之處

  “海青”雖然是脫胎于漢服,但是它究竟還有一些特異之處。“海青”的衣領(lǐng),是用三層布片覆迭縫制而成的;這樣子叫做“三寶領(lǐng)”。在衣領(lǐng)的前面中段,還車有五十三行藍(lán)色線條;這叫做“善財童子五十三參”。這同時還能加強(qiáng)衣領(lǐng)的耐用。另外,俗袍的袖口是敞開的,而“海青”的袖口,卻是縫合起來。這也是僧袍和俗袍彼此不同的一點(diǎn)。

  “海青”為何縫合袖口,也有一種傳說。據(jù)說: “梁武帝的后妃郗氏,她不信奉佛教,時常想用方法誣害僧尼。有一次她命宮人做了一些豬肉包子,召請寶志禪師師徒用齋;以便造成和尚犯戒,羞辱佛門。如果僧眾當(dāng)時不吃,就會構(gòu)成違逆皇后旨意之罪。寶志禪師乃是得道高僧,早已預(yù)知其意。于是事先命令門徒,都把“海青”袖口縫合起來,先把饅頭預(yù)藏袖筒之中。當(dāng)進(jìn)宮接受午宴之時,一手把包子放進(jìn)空袖筒里,一手取出饅頭來吃。這樣子才逃過了郗氏的詭計”。這一說法是否屬實,已無從考證。

改革之爭

  在我國的僧團(tuán)中,除了“袈裟”,“海青”算是最尊勝的僧服了。穿著“海青”,大都是在“禮誦、聽經(jīng)、會賓、議事”、以及晉見長老等重要的場合。

  由于“海青”體量龐大,用布過多;而且寬松搖擺,動作不便,同時又非“佛制”;所以近代以來,曾經(jīng)有人提議改革。民國太虛大師等,就曾經(jīng)倡導(dǎo)過新式的僧裝。不過在同時也有一些人士,抱持相反的意見。認(rèn)為傳統(tǒng)的服式,肅穆莊嚴(yán),不宜輕言改革。因此,在“見仁見智”的情形下,海青保留到今天。

注意事項

  (1)上下樓撩衣之法。(上樓撩前片、下樓撩后片,以免拖地或被踩到。)

 。2)穿海青時,雙手不可下垂,應(yīng)放掌或合掌。

 。3)跪拜時如何撩衣?(雙手同撩前片)

 。4)長跪時如何起身?(先將左腳向前彎曲,雙手按在左膝上,直身而立左腳收回)

 。5)靜坐時,將蓋布巾置于海青內(nèi)。

 。6)閉靜后,雙腳不可直伸,以示恭敬。

精彩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