寺院天王殿中供奉是的哪些菩薩?

寺院天王殿中供奉是的哪些菩薩?

  在中國傳統(tǒng)佛寺建筑中,天王殿是山門內(nèi)的第一重殿。殿內(nèi)中間供奉彌勒菩薩,面向南;彌勒像后供韋馱菩薩,面向北;東西兩旁則供四大天王。下面分別介紹:

(1)彌勒菩薩

  彌勒原為釋迦牟尼佛座下大弟子之一,由于他即將繼釋迦牟尼佛之后,在閻浮提世界成佛,所以習(xí)俗相沿,也稱他為彌勒佛。因為彌勒菩薩現(xiàn)居兜率天,盡其一生之后,將到人間繼釋迦之后成佛,所以又稱為“一生補處菩薩”。

  據(jù)佛典所載,彌勒菩薩現(xiàn)在兜率天的內(nèi)院弘法,教化天眾。相傳兜率天上有五百億天子,各以天福力,造作宮殿,發(fā)愿布施彌勒菩薩,莊嚴兜率天宮。因而使兜率天成為殊勝的國土。

  依釋迦牟尼佛的開示,眾生如果愿意隨從彌勒菩薩受教求法,則可發(fā)愿往生兜率天。在經(jīng)過兜率天之四千歲,亦即人間五十六億七千萬(一說五十七億六千萬)年之后,彌勒菩薩將降生到我們這世界,而在華林園龍華樹下成佛。并三會度生,轉(zhuǎn)妙法輪。這三次度眾法會,號稱“龍華三會”。

  彌勒菩薩的信仰,是凈土教的一型。此種信仰在印度、中亞、中國、日本、朝鮮等地都曾經(jīng)流行。我國晉代的道安、唐代的玄奘、現(xiàn)代的太虛,都是彌勒菩薩的信仰者。

  唐代末年的布袋和尚,慈悲度眾,弘化一生。在示寂時曾遺有一偈云:“彌勒真彌勒,分身千百億,時時示時人時人自不識。”后世佛徒乃以之為彌勒菩薩的化身。我國歷代有關(guān)彌勒菩薩的圖像,大多是以布袋和尚為依據(jù)而繪制的。

  彌勒菩薩的笑口大肚形象,主要是教育我們大肚能容,容天下難容之事,笑口常開,笑天下可笑之人。彌勒菩薩的笑,不是諷刺的笑,而是慈悲、悲憫的笑,彌勒菩薩的笑容給人帶來的是歡喜、希望和光明。我們應(yīng)該學(xué)習(xí)彌勒菩薩的大度、放下自在與灑脫。

(2)韋陀菩薩

  韋陀菩薩是佛教的守護神。又作塞建陀天、私建陀天、犍陀天、建陀天、素健天,或作違馱天、違陀天。依我國佛教界所傳,此神姓韋名琨,又稱韋天將軍。為南方增長天王手下八將之一,也是四天王三十二將中的首將。是僧團、寺院及齋供之最著名的護法神。

  唐朝的道宣以為:韋將軍系諸天之子,童真梵行,主領(lǐng)鬼神。在佛陀即將涅槃時,韋將軍曾得到佛陀的咐囑,以護持佛法。他對東、西、南三洲的佛法護持最力。有關(guān)佛教的爭斗臨危事情,他一得消息必定親往弭平。對于魔子魔孫的惑亂比丘,他也都棲遑奔赴,應(yīng)機除魔。凡此種種,使天界的四天王對他都極為敬重,每次韋將軍一到,天王都會起立相迎。

  韋陀菩薩手捧寶劍,寶劍的方向也表明本座寺院的類別,若寶劍劍頭下指,表示本座寺廟是子孫叢林,一般不接待外來掛單的僧人,若寶劍平捧,表示本座寺廟是十方叢林,任何云游的僧人都可以來此掛單。

  子孫叢林:以自己所剃度的弟子擔(dān)任住持。也就是住持采師資相承的世襲制者。

  十方叢林:廣招天下高僧大德為住持,而不由徒弟繼承的寺院。

(3)四大天王

  四大天王為帝釋之外將。須彌山之半腹有一山,名由犍陀羅。山有四頭,四王各居之,各護一天下,因之稱為護世四天王。

  東方持國天王,謂能護持國土,故居須彌山黃金埵;南方增長天王,謂能令他善根增長,故居須彌山琉璃埵;西方廣目天王,謂能以凈天眼,常觀擁護此閻浮提,故居須彌山白銀埵;北方多聞天王,謂福德之名聞四方,故居須彌山水晶埵。

  四天王的形象,在不同時代各地寺廟所塑的不完全一致,北京廣化寺所塑的四天王形象為:南方增長天王,青臉,持青光寶劍,舞劍生風(fēng),職風(fēng);東方持國天王,白臉,抱碧玉琵琶,彈琵琶調(diào)選弦,職調(diào);西方廣目天王,紅臉,握混元珠傘,撐傘避雨,職雨;北方多聞天王,黃臉,托黃金寶塔,塔鎮(zhèn)妖魔,使其歸順,職順。所以四大天王結(jié)合起來即為“風(fēng)”“調(diào)”“雨”“順”,寓意四大天王保護世間風(fēng)調(diào)雨順、國泰民安。

  據(jù)《四天王經(jīng)》記載,四天王皆從屬于帝釋天,每月之六齋日檢視人之善惡行業(yè),并勸勉守戒行善。密教之現(xiàn)圖曼荼羅,將此四天王列于胎藏界之外金剛部院。此四天王一般多作忿怒相,身著甲胄防護,手執(zhí)劍、鉾等武器,腳踏邪鬼,采武神造形。

精彩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