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華人佛教 > 佛學入門 > 佛與人生 >

學佛人在生活中最好的動力是什么?

常暘法師:學佛人在生活中最好的動力是什么?

什么是生活最好的動力?

  世間分為有情生命跟無情生命。那有情生命它的動力是什么?其實真正的動力就是離苦得樂,這是每個有情生命本能的一種需求。就像我們?nèi)艘粯拥模瑸榱俗屪约弘x苦得到快樂,所以他就會努力工作,去做很多事情,但是這種動力也是會有限的,而且是有后患的,這就是佛法講到的有漏。有漏就是說不圓滿,甚至說是有問題的。

  我們一般凡夫追求的快樂,它背后是隱藏著痛苦。那這種快樂去追求,它就是不究竟。所以佛法講,如果是為了滿足自己的欲望而推動的,它都會變成業(yè)力。如果一個人被業(yè)力所轉,他一定是活在苦樂參半的人生當中,他不可能離開痛苦,也不可能得到究竟的快樂。

  其實學佛的目標也是離苦得樂,但是佛法當中讓我們得到的快樂跟離開的痛苦,它是徹底的,究竟的。佛法讓我們消除惡因,那它必定就不會有惡果。佛法讓我們修解脫涅槃,那它就可以得到究竟的快樂。

  佛法告訴我們一個奧妙,就是用愿力來替代我們的欲望。也有一句話說,唯有愿力才可以改變業(yè)力,不然的話,這世間業(yè)力的力量是最強的。你有了堅固的愿力以后,你的命運才可能改變。

  我們很多人在生活當中處處都在發(fā)愿,對于自己希望實現(xiàn)的事情或者內(nèi)心深處的一個愿望,我們每個人都在發(fā)愿,這種愿它也會產(chǎn)生一種牽引我們生命方向的力量。對于學生來講,考上一個好大學,他有了這個愿以后他就會努力學習。

  愿有大有小,有善有惡。但是我們應該發(fā)大愿,發(fā)善愿。讓自己的生命不斷地提升。這就可以提升到立志,要立大志。不是追求個人私欲的滿足,而是對自己長遠的成長有要求,對自己要有承擔責任和創(chuàng)造價值這樣的目標。佛陀告訴我們佛弟子最究竟的大愿是什么呢?為利眾生成佛,為利有情愿成佛。

  佛教要追求結果,成佛就是我們每一個佛弟子應當追求的結果,也是我們的終極目標。只要我們確定了這個終極目標,我們就會有修行的動力。如果一個學佛的人不想成佛,那他道業(yè)也不會成就。

  但是在成佛的道路當中,這條路很長遠,終極目標也很遠大,我們有時候難免夠不著,會退失心,所以,我們要發(fā)一些眼前的小愿。讓我們達到了一些愿望以后,它會增長我們的信心,讓我們更有動力。每個修行的人要發(fā)成佛的愿,這是必然的,而且要發(fā)一個眼前比較切實際的愿。

  其實大家想一想,你發(fā)利他的愿,其實真正是在利益自己。如果一個修行人他不發(fā)愿,他的道業(yè)肯定是沒有辦法成就的。師父在修行這條路上也經(jīng)歷了很多風風雨雨,但我總結了一點,只有不斷地去做事,不斷地為大眾做事,是你提升覺悟追求道業(yè)最直接的道路,沒有其他的道路。所以,現(xiàn)在很多人不愿意去做事情,其實你是在障礙自己。

  有一句話說的很對,我們沒有覺悟之前,總覺得我們在幫別人。其實當哪一天你真正覺悟過來以后,你才會知道原來都是他們在成就你,他們在幫你。所以我們修行的人,要善用好這個法門。發(fā)愿是我們修行的源動力。

  打個比喻講,就像一部車子,它發(fā)動機如果沒有燃油是會停下來的。所以我們不斷地要給它加燃油,這就是愿力,也就是動力。在做事的過程當中難免會多做多錯,但是你唯有錯才會不斷地去改正,你錯過了,才能真正去調伏你的內(nèi)心。啥事情都不做,當然不做不錯。但是你的心性永遠開發(fā)不出來。

  心性能否修煉出來,它都要在事中練,不是想一想,這個心性的功德就會成就。修德是要腳踏實地去做的,去圓滿自己的布施、持戒、忍辱、精進、禪定、般若。六度的功德修圓滿了叫六度波羅蜜,不修圓滿你也不可能成佛的。

文章轉自微信公眾號:如是我聞報德寺

精彩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