俱舍論

《阿毗達磨俱舍論》(簡稱《俱舍論》),義為對法藏論。全論通過五事(色法、心法、心所法、不相應行法、無為法)內(nèi)容與八品詞句進行抉擇,主要講述一切萬法之總相、別相、性質(zhì)、類別,對世出世間法進行細致入微的分析,詳細闡明流轉(zhuǎn)與還滅的因果法則...[詳情]

當前位置:華人佛教 > 佛學入門 > 入門知識 >

俱舍論簡介

俱舍論簡介

  《俱舍論》,全稱《阿毗達磨俱舍論》,印度世親著,玄奘譯,三十卷。全論通過五事(色法、心法、心所法、不相應行法、無為法)內(nèi)容與八品詞句進行抉擇,主要講述一切萬法之總相、別相、性質(zhì)、類別,對世出世間法進行細致入微的分析,詳細闡明流轉(zhuǎn)與還滅的因果法則,真實開顯四諦真理,為所有希求解脫修行人指明一條修行途徑。本論已全面歸攝《對法七論》之精華,若認真研習此論,明白其中道理,也就相當于學習了《對法七論》;若能學好此論,亦可為深入三藏打下堅實基礎,因此有人將此論稱為“聰明論”。

俱舍論由來

  相傳世親早年尚未信仰大乘佛教時,先在說一切有部出家,后又接受當時新的佛教學說。在克什米爾和犍陀羅,為信眾講《大毗婆沙論》,每日講完一段,即概括其義作一頌,全論講畢,成六百頌(最初為五百九十八頌),即《俱舍論本頌》。后世親續(xù)作長行注釋,合稱《俱舍論》。論是以《雜阿毗曇心論》為基礎,廣泛吸取說一切有部重要的阿毗達磨如《發(fā)智論》、《識身足論》、《法蘊足論》等以及《大毗婆沙論》的要義,并參考當時的經(jīng)量部學說,不拘成說,根據(jù)自己的觀點,把說一切有部的全部教義,概括地加以歸納而成。

俱舍論結(jié)構(gòu)

  《俱舍論》本頌的結(jié)構(gòu)同《雜阿毗曇心論》一樣,貫穿說一切有部學說“以四諦為綱”的傳統(tǒng)精神。但對《雜阿毗曇心論》已經(jīng)加以改造!峨s阿毗曇心論》有六百多頌,本頌也有六百頌,但不是互相吻合,而是有所增刪、合并,并重新組織。僅是頌文,連篇章、段落也都重新作了整理。因此,該論之講四諦,別具特點。和《雜阿毗曇心論》十一品的結(jié)構(gòu)不同,本頌分為八品,世親作注釋時又加了《破執(zhí)我》一品,與本頌無關(guān)!毒闵嵴摗啡w九品結(jié)構(gòu),體現(xiàn)了佛教“諸法無我”的根本主張。此外,又總結(jié)性地把構(gòu)成宇宙萬法的基本要素歸納為五位七十五法,即色法十一,心法一,心所法四十六,不相應法十四,無為法三。這個結(jié)論對以后傳承一切有部學說的人產(chǎn)生很大影響。

俱舍論譯本

  《俱舍論》在中國影響很大。早在陳天嘉四年(563),真諦就在廣州制旨寺譯出《俱舍論偈》1卷,五百九十七頌。又譯出《阿毗達磨俱舍釋論》22卷,通稱“舊論”,而稱玄奘所譯為“新論”。原來中國佛教學者研究阿毗達磨的毗曇?guī),都以《雜阿毗曇心論》為主要論書。及至真諦譯出《俱舍論》,乃漸改學《俱舍論》,遂有俱舍師出,并出現(xiàn)大量注疏本,惜大都已散失!毒闵嵴摗芳捌渥⑹璧奈鞑匚淖g本有世親造《阿毗達磨俱舍論頌》、《阿毗達磨俱舍論釋》,眾賢造《俱舍論疏釋》,陳那造《俱舍論疏要義明燈論》,安慧造《俱舍論大疏真實義論》,滿增造《俱舍論疏隨相論》,稱友造《俱舍論疏明了義論》,寂天造《俱舍論疏要》用論。這些譯本都收在藏文大藏經(jīng)丹珠爾之內(nèi)。此外西藏格魯派等歷代大師曾撰有《俱舍論》注釋多種。

俱舍論講解

名稱 作者 名稱 作者
俱舍論頌講記 演培法師 俱舍論史略及其價值 振宇
俱舍大要講記 智敏上師 《俱舍論》概述 圣嚴法師
更多俱舍論講解

精彩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