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乘阿含部小乘單譯經(jīng)大乘單譯經(jīng)大乘律小乘律 大乘論小乘論宋元續(xù)入藏諸論 西土圣賢撰集此土著述
妙法蓮華經(jīng)授手卷第四
妙法蓮華經(jīng)授手卷第四
楚衡云峰沙門 智祥 集
信解品第四
品節(jié)云。此品來意。因四大弟子。聞如來譬喻。見身子領(lǐng)悟。始的信昔果是權(quán);诤薨V迷。故托窮子之事。以敘本懷。曲盡父慈子頑之狀。故云信解。天臺云。夫根有利鈍;笥泻癖。說有法喻。悟有前后。二乘于法華已前。但念空無相愿。于菩薩法。都無一念好樂之心。至法華會。初聞略說。上根已悟。中根未解。動執(zhí)生疑。廣聞五佛。[朦-卄+((并-(前-刖))-一)]朧未曉。今聞譬喻。歡喜踴躍。信發(fā)解生。疑去理明。故云信解品。又中根人聞喻說。疑惑消除。入大乘見道。云信。進入大乘修道。云解。文云。我等今日。真是聲聞。以佛道聲。令一切聞。聞圓教入圓位。故曰信解。大[窾-士+上]云。二品皆以父子為喻。前品以大富長者。喻如來貨財不匱。故言等賜大白牛車。此品以幼稚貧兒。喻弟子無心希求。故言忽得如來寶藏之分。前品寫如來慈愍。為子之心最切。故云驚入火宅。此品寫弟子愚癡背父之事居多。故曰疾走而去。前品寫如來誘引出三界門。故云今在門外。此品寫窮子不肯入如來室。故云住立門側(cè)。父子兩人。各吐心膽。說出四十年中許多間關(guān)曲折。各極其致。至今日始得父子投機師資道合也。
○問。四大弟子。是眾中之綱領(lǐng)。居僧之首。何先不領(lǐng)悟。而返動執(zhí)生疑。身子何得先悟。答?磧商帞⑽蛑摹1阒说。由舍利弗尋常在山林樹下。自疑自悔。自咎自責(zé)。不肯甘為小乘。終日竟夜。常懷此事。故今一聞嘆佛智慧。即便生疑。一聞羅漢成佛。當(dāng)時擔(dān)荷。乃云今日乃知真是佛子。得佛法分。四大弟子尋常疲懈。不疑不咎。直待如來危言激勵。又聞身子授記。然后生疑身子代請。如來說喻。方始信解。先敘云。我等自謂已得涅槃。不知真是佛子。不復(fù)進求阿耨菩提。今聞譬喻。方知我等今者真是聲聞。真阿羅漢。所謂睡輕者一呼便應(yīng)。睡熟者搖撼方驚也。要解云。諸大弟子。皆內(nèi)秘外現(xiàn)。根非中下。悟無先后。為助揚法化故。次第敷陳也。
△二明中根得解。分二。一經(jīng)家敘喜。又二。一敘內(nèi)心。
爾時慧命須菩提(至)發(fā)希有心歡喜踴躍。
經(jīng)家首標(biāo)四大弟子。是能信能解之人。所信所解。乃一乘上妙佛知見法。天臺云。然于空生。獨曰慧命。三人皆稱摩訶者。通論。皆大智慧。別論。善吉得空性。以空慧為命。又于般若中。佛命轉(zhuǎn)教敷宣。是為慧人所命也。直指云。今既從權(quán)入實。則實際理地。不受一塵。故以解空居首。今世門頭不舍一法。故須用頭陀為先。演真俗不二之法。事到理到。非善論議者不可。游權(quán)實不二之門。盡佛境界。非神通第一者。豈能致哉。故于千二百中。特舉此耳。從。佛所聞等。是得喜之由。遠聞方便品說法。又見舍利弗授記。如此聞見。皆昔所未有者。故生大歡喜也。發(fā)希有心一句。是敘近聞譬喻。則發(fā)所未發(fā)之心。故曰希有心。為信故發(fā)。信為解故有是品。名信解之意。
△二敘外儀。
即從座起整衣服(至)曲躬恭敬瞻仰尊顏。
例上身子。亦應(yīng)三業(yè)領(lǐng)解。發(fā)希有心。屬意。從座起等。屬身。白佛屬口。此敘今有所興起之形儀也。
△二當(dāng)機陳解。分二。初長行并七十三行偈陳解。又分二。一略以法說。又二。一正法說。又二。一明昔證小不求。又二。一標(biāo)章。
而白佛言我等居僧之首(至)成就眾生心不喜樂。
此明昔不愿求也。為今有所信解。故將從前過狀。一一陳白。則知厭小便是解大之心。我。即迦葉自稱。等于空生目連與迦旃延也。然經(jīng)家所以敘此四人者。由如來授記。唯舉出四名故。以是先標(biāo)也。此敘陳有三不求。謂我等從前。皆居眾僧之首。晚學(xué)依我為法。即欲改途求進。恐為后學(xué)譏嫌。是一不求也。又則我常聞行菩薩道者。不自惜身命。難行難忍。皆欲能之。況度生任重。我等年并朽邁。是二不求也。再之自謂。蒙世尊開導(dǎo)。令我證得三三昧道。見思已斷。梵行已立。既不來三界受生。則無所愿求?芍^千足萬足矣。雖有如世尊之三十二相。;具足。一個無上菩提。自念我等無所堪任。故不復(fù)慕。是三不求也。由此三種顧惜之心。雖在如來座下?v有時聞大乘妙理。似為非我所有。但以疲懈身心。只念空無相無作三昧而已。于菩薩所有游戲神通之事。凈佛國土之心。成就眾生之志。一概無心喜樂也。游戲神通者。于方等會上。見維摩居士。借飯香積。手持大千。并借三萬二千師子座于燈王佛國等。皆神通游戲也。凈佛國土是上求。成就眾生是下化。三解脫者。一空解脫門。謂觀諸法無我無我所一切俱空也。二無相解脫門謂觀男女相一相異相皆非實有也。三無作解脫門。謂知一切法空無相即無所作也。又曰無愿解脫。即于三界無所愿求也。邁(音賣)。
△二釋義。
所以者何世尊令我等(至)不生一念好樂之心。
所以者何一句。是征詞。下方釋義。謂何故于菩薩神通凈佛國度眾生等。而不喜樂。蓋因世尊。原為我等著外道法。化令出家。使我等離三界苦。得涅槃樂。今幸遂心滿愿。故不求大也。又加我等年運已邁。自忖不堪任大。況此等心志。不但從前一往如是。即近先世尊說無量義。教諸菩薩。似亦無有一念好樂之心。此皆是我小乘輩。甘自下劣。以至如是。此自陳習(xí)小。不樂大乘之志。
△二明今會一方得。
我等今于佛前(至)深自慶幸獲大善利。
此明今有所證也。知音云。今于佛前下。謂般若方等時。雖聞授菩薩記。猶呵斥聲聞。今于佛前。聞方便品言。但有聞法者。無一不成佛。又聞譬喻品中之等賜大車。況明見授聲聞舍利弗記。所以甚為歡喜。而此經(jīng)此記。得未曾有也。不謂于今下。申明心喜之義。謂我等有求而得。不為希有。今本無心求。而忽然得聞。是甚希有也。分所當(dāng)?shù)。不甚慶幸。今經(jīng)乃從前分所不當(dāng)?shù)谜。而一旦得之。豈不深自慶幸。實可謂獲大善利矣。
△二略舉喻。
無量珍寶不求自得。
無量珍寶。領(lǐng)法說中諸佛成就無量無邊未曾有法。喻說中財富無量。兼合譬中無量禪定解脫等。不求自得一句。方出自己所信所解之義。略以法說已竟。
△二廣以喻顯。分二。一開譬。又二。一詔發(fā)。
世尊我等今者樂說譬喻以明斯義。
妙樂云。應(yīng)知世禮。欲有所決。須先咨問引發(fā)。以為起喻之端。
△二說喻。分五。一父子相失譬。又四。一舍父逃逝。
譬若有人年既幼稚(至)或十二十至五十歲。
窮子一喻。通篇描寫諸弟子及佛窮富之狀。大[窾-士+上]云。然佛既以譬喻。寫哀愍之心。我等亦應(yīng)以譬喻寫愚鈍之態(tài)。是所謂投桃報李也。天臺云。譬若有人。雖四人之語。其實領(lǐng)二十子。喻二乘也。年幼稚者。喻無明厚重。解心無力也。舍父逃逝。即背真逐妄。無明運使曰逃。趣向生死曰逝。他國者。以涅槃法界。為自國。以生死五道。為他國。久住者。迷戀生死也;蚴翘斓馈6侨说。五十是五道。由眾生備輪諸道。故云或十等也。
○問。佛舍應(yīng)后。眾生起惑。是父離子去。何言舍父。答。由眾生不求大勢佛。居此無益。所以舍應(yīng)他方。還成子背故也。
年既長大加復(fù)窮困(至)漸漸游行遇向本國。
因宿種薰。動有厭苦欣善之心。而善根增長。是年長大意。天臺云。不得出離之要為窮。為諸苦火所逼曰困。馳騁四方求衣食者。佛未出時。諸凡夫人。依身受心法。起四倒見。于四倒中求正道如食。求助道如衣。雖非正修。以厭苦求理。亦為可化之緣。佛出時。多諸外道得度。即此意也。漸向本國者。明外道厭苦希脫。邪求涅槃。是漸漸游行意。無心求佛。而今得值遇。故云遇向本國也。
[△@△]向字對前舍字言。舍之而久住他國。向之即還到本處。前言于四倒中。求正助者。即外道執(zhí)常斷等見為正。修諸苦行為助。騁(音逞)。
△二求子不得。
其父先來求子不得中止一城。
直指云。喻佛愍念眾生。于此八千往返。故曰先來求子。機教不扣。故曰不得。
。邸鳎馈鳎葜兄挂怀钦。如來既雙垂二相。則處于同居實報之間。故云中止。以勝身論一城。即實報土。以劣身論一城。即方便土也。此領(lǐng)前云我于二萬佛時常教化汝意來。
其家大富財寶無量(至)商估賈客亦甚眾多。
天臺云。如來報身。恒居實報土。故曰家。具足萬德。曰大富。具五度福德。名財。智慧名寶。一一具足。名無量。
。邸鳎馈鳎萁疸y珠等。即種種差別權(quán)智。一一充滿。是領(lǐng)上長者大富義。倉以盛糧。庫以貯物。充滿為盈。流蕩名溢。以禪定如倉。能生百八三昧。飽滿眾生故。以實相為庫。能以十八空慧。遍濟眾生故。直指云。三賢智行為僮仆。十地理行為臣佐。十信外凡為吏民。象馬二車。喻權(quán)實并運。牛羊喻方便隨順。五十五位。從體起用。出生萬善曰出。位位攝用歸體曰入。十法界冥通。曰遍他國。商表差別理行照而常寂。賈表差別智行寂而常照。從因至果。重重?zé)o盡。故曰亦甚眾多。此承大白牛車莊嚴(yán)露幔意。出入息利者。一為無量是出。無量為一是入。又化他之用為出。自行之用為入。以法出利眾生曰息。以化功歸己曰利。遍于三土。行于非道。通達佛道。是遍他國義。此土菩薩往他土聽法。他方大士來此方聞經(jīng)。往來求利。有如商賈義。又遍入三土求法。故云眾多。估(音古)。
△三偶到父城。
時貧窮子游諸聚落經(jīng)歷國邑遂到其父所止之城。
無大乘功德法財。故名窮子。天臺云。此等退大以來。備遭諸苦。深生厭離。妄起邪解。觀察五陰為聚落。十二處為邑。十八界為國。歷此求理。名求衣食。由邪慧。為入正之因。感佛大悲救濟。名到父城。直指云。從外道出家。先十二年。阿含游三十七品聚落。次八年。于方等歷中實之邑。后二十二年。到真空之國。今來法華。方止父城。此領(lǐng)三車之喻而來。大[窾-士+上]云。雖是展轉(zhuǎn)游行。其實未見本生之父。前說其父求子不得。中止一城。此言子游聚落。遂到父城。父子總在一城。只是兩不相見。所謂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是也。
△四父為憂念。
父每念子與子離別(至)坦然快樂無復(fù)憂慮。
此明慧父念子。直指云。喻佛觀三乘諸子。嬉戲火宅。故曰每念;侵乖趦(nèi)凡。自大乘初住。望如來妙覺。道果隔五十五位。故曰離別五十余年。四十年前。但說權(quán)法。未及顯實。故曰未曾向人說如此成佛之事。況又說時未至。故曰但自思惟。未稱本懷。故曰心懷悔恨。化隨機盡。故曰自念老朽。法無相托。故曰無所委付。金銀下?傠洪L者原喻。以喻三德秘藏?zé)o機領(lǐng)受。故曰無有子息。將唱涅槃。故曰一旦終沒。將欲開權(quán)顯實。故曰殷勤每憶。出定雙嘆權(quán)實。故曰復(fù)作是念。顯實之后。法有所托。故曰無復(fù)憂慮。此承上會三歸一意。
[△@△]與子離別五十余年。斷非久住他國之五十年也。彼從迷入迷。而淪五道。此真妄間隔。而爭五位。宜以直指所表為當(dāng)。
△二父子相見譬。分二。一子見父譬。
世尊爾時窮子傭賃展轉(zhuǎn)(至)踞師子床寶幾承足。
此明三乘窮子遙見大富長者。喻華嚴(yán)時不睹不聞也。直指云。初習(xí)四諦。次習(xí)方等。故曰傭賃展轉(zhuǎn)。有修有證。故以傭賃取價為喻。初敘向理國。次敘至同城。相近空如來藏性。故曰遇到父舍。尚未契一真法界。故曰住立門側(cè)。以二乘化城。望實報境尚遠。故曰遙見。大[窾-士+上]云。師子座。即法空座也。以神通為足。無畏為幾。所以助神通也。知音云。以身雇人曰傭。任力取直曰賃。前行曰展。復(fù)回曰轉(zhuǎn)。傭(音融)。賃(音任)。
諸婆羅門剎利居士(至)種種嚴(yán)飾威德特尊。
班列諸貴族凈行之人。既曰恭敬圍繞。則非宮墻外望者。表地上諸法身大士也。珍珠瓔珞。乃長者身中之莊嚴(yán)。表十波羅蜜。足以嚴(yán)法身也。而曰價直千萬。則十度能開萬行法門。吏民僮仆。乃內(nèi)奉外役之人。而又執(zhí)白拂立左右。宜表巧方便智。白拂。即權(quán)智之用。左右。乃二邊之名。表佛以巧方便權(quán)智。于空有二邊。運用無盡也。更得覆慈悲之寶帳。垂萬行之華幡。以智水灑眾生之心地。散名華。表五眾之因修。羅列諸地真實功德。出內(nèi)自他無邊妙義?傄娙眢w具。四智齊圓。萬德尊嚴(yán)。威神莫測。故謂種種嚴(yán)飾威德特尊也。直指云。從體起用。曰出與。攝用歸體。曰取內(nèi)。乃明體用收放故也內(nèi)(音納)。
窮子見父有大力勢(至)非我傭力得物之處。
此明窮子見父心生驚怖。喻三乘人未開佛知見。所以見大乘而生恐怖也。天臺云。大勢力者。智曰大力。神通曰大勢。如上身手有力義?植勒摺PC劣弱。怯懼大道也;趤碚摺R姺鹨源蠓ㄊ局。不肯信受故也。竊作念。是擬退大之心。此或是王等。直指云。小乘但知化城為家。丈六是主。睹尊特舍那身。為華藏之主。為他方之佛。此正明迷本逐末。背大向小。下劣自甘。故云非我傭力等也。
不如往至貧里肆力(至)作是念已疾走而去。
貧里者。但著偏空也。直指云。以斷惑證真。名肆力有地。有修有證。故曰衣食易得。若久住等。天臺云。修大乘道。必經(jīng)無量劫。故曰久住。二乘本怖生死。修大乘者。必入生死。實非本愿。故曰逼迫強作也。舍大取小。故曰疾走而去。
。邸鳎馈鳎萸笆潜潮居X。而趨五道。故曰逃逝。此是畏大乘。而戀偏空。故曰疾走。此正領(lǐng)前東西馳走視父之意。
△二父見子譬。
時富長者于師子座(至)我雖年朽猶故貪惜。
此明長者見子自慶。喻佛得機歡喜也。天臺云。佛居第一義空。以大圓智。而鑒機也。見子便識者。知是往日結(jié)緣弟子。幸機教相扣。故生歡喜。此領(lǐng)法中而起大悲心。喻中即大驚怖意。彼以大悲拔苦。故言驚怖。此言大慈與樂。故曰歡喜。作是念者。將垂大教也。今見大機發(fā)動。稱己慈心。則大乘有托。故曰財物庫藏有付。子一日不得此一乘之利。尚在流浪。如來一日垂念不忘。故曰我常思念。欲救而機不感。是無由見之也。今有可度之機。是忽來義。稱適悲心。是適愿義。下二句。釋明適愿難于遽遂之由。謂雖化緣將畢。奈大機尚未相扣。猶在審慎之際。故云猶故貪惜。
△三追誘相近譬。分二。一遣傍人追。
即遣傍人急追將還(至)我不相犯何為見捉。
此下領(lǐng)華嚴(yán)時。佛欲以一乘大教。頓授三乘。然不自說。乃命五十五位法身大士。各說一真法界生佛平等之理。是即遣傍人也。急追將還者。天臺云。直說大教。于小乘如急追使。速憶大乘本愿。故曰將還。疾走往捉者。以大乘如如理智。欲使人人直趨菩提。如大白牛車其疾如風(fēng)也。若以菩薩說法為論。則菩薩有自神通。又得佛加被。亦能令眾生速取菩提也。窮子驚愕者。小乘雖曾發(fā)大心。久廢不憶。今忽聞大教故驚。不識境界故愕。小乘以煩惱為怨。生死為苦。三界為大牢獄。今聞煩惱即菩提。生死即涅槃。還入三界。教化眾生。是稱怨枉大叫喚也。于凈佛國土。成就眾生。心不喜樂。故云我不相犯何為見捉。此領(lǐng)上勸門擬宜無機意。愕(音諤)。
使者執(zhí)之愈急強牽將還(至)轉(zhuǎn)更惶怖悶絕躄地。
使執(zhí)愈急。是諸菩薩。位位談?wù)嫒缑盍x。言初心與究竟齊等。乃急欲成就菩提也。二乘本無心樂。即強牽將還意。自念無罪等者。天臺云。罪。即慈悲也。眾生以罪故。入生死獄。菩薩以慈悲故。亦同罪入獄。二乘無利生之志。名無罪。欲令入生死獄。如被囚執(zhí)也。無大乘方便。而入生死。必當(dāng)永失三乘慧命。故云必定死也。因思念如上諸事。則轉(zhuǎn)更惶怖強以大法投之。而小智不解。故言悶絕。起誹謗墮三途。即躄地也。此領(lǐng)上誡門擬宜無機。
父遙見之而語使言(至)令得惺悟莫復(fù)與語。
此并領(lǐng)上勸誡二門擬宜。息大乘化。天臺云。遙見者。以大小懸隔。是結(jié)緣之子。故云遙見。語使言等。即如來與諸菩薩言。不須現(xiàn)汝尊妙身。令二乘見。如凈名經(jīng)云。攝汝身香。無令彼諸眾生而起惑著。又普賢入娑婆。促身令小。皆此義也。勿強將來者。既無大機。若現(xiàn)勝身。說大乘法。不唯無益。恐返傷善根。冷水者。即三藏灰斷理水。除見思熱惱。面者。以厭苦為背。趨理即面也。醒悟者。開小教逗機。令得離煩惱悶。悟四真諦也。莫復(fù)語者。決定應(yīng)息大乘教也。
所以者何父知其子(至)不語他人云是我子。
小乘厭苦欣空。畏難大法。且任其習(xí)小。抑佛本懷也。天臺云。審知者。如來已知。于二萬佛所。曾發(fā)大心。是有子義。而以方便等。于昔小乘教中。隨他語意。方便覆護。稱是聲聞。不說隨自語意是菩薩也。
使者語之我今放汝(至)往至貧里以求衣食。
放汝者。知大機弱。隨意者。知小善強。以此二緣故。息大化也。天臺云。不為大教所逼。故歡喜。無謗大罪。得免三途。故如從地。有小善生。故言而起。又前擬宜大法。迷悶不解。臥無明地。今逗以小。可得醒悟。故言從地而起。于四諦中。欲求道法。故言往至貧里以求衣食。
△二遣二人誘。分二。一齊教領(lǐng)。
爾時長者將欲誘引其子(至)形色憔悴無威德者。
此下領(lǐng)鹿苑時也。將欲誘引者。天臺云。既息大化。不容孤棄。即設(shè)方便。故言將欲也。密遣等。今明方便隱實為密。指偏真為遣。直指云。今是劣應(yīng)垂權(quán)赴機。時屬阿含。故曰而設(shè)方便。先命地上菩薩;髀暵劸売X。同生五濁。內(nèi)秘外現(xiàn)。非同急追。故曰密遣二人。地上菩薩。理智雙隱。同示愚小。故曰憔悴。不用諸神通等事。故曰無威德。
。邸鳎馈鳎菝芮捕帧U撬O(shè)之方便也。二人者。以方便權(quán)智。出于中道之外。即用空有二法;瘷(quán)小耳。形色憔悴等。由權(quán)智用事。不能稱性發(fā)揚。廣彰妙用故。
汝可詣彼徐語窮子(至)我等二人亦共汝作。
此以同事行往攝之也。直指云。詣?wù)婵仗帯M瑢W(xué)般若。故命曰。汝可詣彼徐語等也。作處者。天臺云。即見道修道。是斷見思之處。倍與汝直者。修五戒十善。止出三途。四諦十二因緣。能出三界。是為一倍。又外道六行。但能伏惑。今修四諦。則能斷惑。得至涅槃。是為二倍也。窮子若許者。有機即設(shè)教。但使除見思戲論之糞。二人共作者。約理。即智諦相資。約人。即權(quán)人共實人修行也。
。邸鳎馈鳎莩S二字。下得奇怪。喻得恰好。
時二使人即求窮子(至)先取其價尋與除糞。
諸菩薩上奉佛敕。于方便土中,F(xiàn)隨類身。說隨類法。而得機施教。皆為大乘作本。教菩薩法。故云具陳上事也。二乘人慕果行因。故云先取其價。
△二取意領(lǐng)。
其父見子愍而怪之。
愍其不發(fā)大心。怪其偏取小果。唯此是佛深生憐愍處。謂其所失者大。所得者寡。不能同佛受用也。
○妙樂問。若愍念怪責(zé)。即當(dāng)以大法濟之可耳。何故密遣教其取小。答。旁追不來。事須密遣。雖教除糞。非父本懷。欲以彰言委付。故此惜也。
又以他日于窗牖中(至)糞土塵坌污穢不凈。
此明隱勝現(xiàn)劣。喻華嚴(yán)雙垂二相二始同時之際也。直指云。他日者。是方便以智鑒機之日。窗牖。喻妙觀察智照被小機。小大相去甚遠。故曰遙見。二乘人被我法二執(zhí)。蔽覆法身。故曰糞土塵坌。五欲蓋纏智種。故曰污穢不凈。天臺云。修因智力微弱為羸。修因福力淺薄日瘦。四住為糞土。無知為塵坌。
即脫瓔珞細軟上服(至)狀有所畏。
如來隱實報莊嚴(yán)之境。即脫瓔珞也。以方便隨機。示丈六身。如著弊垢衣。示生凈飯王家。現(xiàn)五欲八相成道。故曰塵土坌身。依實現(xiàn)權(quán)。廣演三乘。故曰右手執(zhí)除糞器。亦示生老病死苦。故曰狀有可畏。天臺云。塵土坌身者,F(xiàn)有煩惱有為有漏也。右手喻權(quán)。自以此權(quán)法。斷結(jié)成佛。又以此化人。故云執(zhí)除糞器。狀所畏者。示同二乘怖畏生死。又有寒風(fēng)馬麥等報。大論云。佛有九惱。謂六年苦行。孫陀利謗。金槍。馬麥。琉璃殺釋種。乞食空缽。旃遮女謗。調(diào)達推山。寒風(fēng)索衣。加雙樹背痛為十。膩(音殢)。
語諸作人汝等勤作勿得懈息以方便故得近其子。
語諸人者。天臺云。即是說三藏教。示四念處。為除糞之器。斷結(jié)之境也。此領(lǐng)火宅中適愿勇銳。即聞慧外凡位也。勤作勿懈。即令其勤修四念。乃正勤方便。若起懈息。不能滅二惡(即已生未生也)生二善。以二勤故。能發(fā)暖火。對火宅互相推排。入修慧暖位也。方便得近者。即以念處正勤之方便。始得小機相近也。
后復(fù)告言咄男子(至)亦有老弊使人須者相給。
此明四如意足。天臺云。咄。乃驚覺意。上正勤中紛動。即是智法。如男子是陽性。今如意足。是定法。如女子是陰性。良以正勤?動。不得與真空相應(yīng)。故驚令舍散入寂也。汝常此作無復(fù)余去者。前念處正勤。動不專一。今令入四如意足中。定不異緣。斷諸有漏。定斷專一。故云爾也。此猶在互相推排中頂法位也。當(dāng)加汝價者。正勤觀中。不能發(fā)真。今如意觀中。始發(fā)無漏。故云加價。諸有所須者。即有漏無漏善。助道正道。皆從如意觀中求之。欲須即得也。四禪體含支林。如盆器。生空智粗。如米。法空智細。如面。此即正道。四諦下十六諦觀。無常如鹽?嘀B如醋。此即助道。如米面難食。須鹽醋和之。由正道難顯。須助道發(fā)之也。莫自疑難者。結(jié)上正助。審在如意觀中。故令勿疑。決定可辦。如己物想。故言勿難。若欲直取神通。以代手足。如使人驅(qū)役者。如意觀中。能發(fā)此通。但通發(fā)劣弱。事同老弊。通雖微劣亦可運用。故云須者相給也。
好自安意我如汝父勿復(fù)憂慮。
此明五根力相。好自安意者。天臺云。得信等五根。安固難壞也。我如汝父者。已得似解。鄰于證真。似像未實。故云如父。勿憂慮者。令其安意。破見思也。
所以者何我年老大(至)自今已后如所生子。
我老汝少者。天臺云。佛居道后。智斷已足。故言老大。子在道前因位。智斷始修。故曰少壯。此忍法位也。得此五力。離五惡法。謂得信力故不欺。得精進力故不怠。得念力故不嗔。得定力故不恨。得慧力故不怨。言余作人者。遠指外道。以邪見求理。名余作人。近指暖頂?shù)人奈。未免五道。亦名余作人。自今已后等。下忍十?a href="/remen/shana.html" class="keylink" target="_blank">剎那。時節(jié)猶長。中忍雖復(fù)縮觀。亦未是一剎那。若上忍世第一。最后一剎那心。鄰真逼圣。故名此位。如所生子也。
即時長者更與作字名之為兒。
此明八正道。世第一法。與真不遠。故云即時。天臺云。阿含說五種佛子。四果及辟支佛。名佛真子。菩薩不斷結(jié)。子義未成。今二乘得八正道。入見道位。故名為兒。
爾時窮子雖欣此遇(至)于二十年中常令除糞。
此明七覺支。天臺云。二乘因斷見惑。得為小義。所謂欣此遇。以思惑未盡。猶居學(xué)位。正須依教修行盡苦。故云猶故自謂客作賤人。若于初果中。便起樂大之心。即應(yīng)授以大法。更不進斷殘結(jié)。由不舍小志。大機不發(fā)。以是之故。且令依教盡漏。故二十年中。常令除糞也。二十年者。一無礙一解脫斷見惑。九無礙九解脫斷思惑。則無礙與解脫。共二十也。此文并偈。凡三番云二十年。意各不同。隨其文下。釋之可見。
△四委知家業(yè)。分二。一領(lǐng)家業(yè)。又二。一相體信。
過是已后心相體信入出無難然其所止猶在本處。
此下領(lǐng)方等時也。過是已后者。天臺云。過鹿苑三藏已后。即方等時。心相體性者。父子互相體悉信順。謂三藏教中。得涅槃價。此既不虛。今為菩薩說大乘。亦是不虛。此是子信父也。佛知此等見思已斷。聞大不謗。無漏根利。聞必生信。是父信子也。入出無難者。由此見尊特身。聞大乘教。名之為入。復(fù)被呵斥。猶見丈六。說小乘法。名之為出。大小入出。皆無疑難矣。雖然入出無難。聞大乘法。猶謂是菩薩之事。非己智分。不言未來俱得作佛。故云猶在本處也。
△二命領(lǐng)業(yè)。分二。一命知家業(yè)。
世尊爾時長者有疾(至)所應(yīng)取與汝悉知之。
此下領(lǐng)佛轉(zhuǎn)教般若時也。將死不久者。天臺云。有機則應(yīng)為生。機盡應(yīng)謝為死。今化機將畢。應(yīng)謝不久也。金。即別教理。銀。即通教理。然理本無多。約種種門。亦得言多也。如空非十八。由破十八法。故名空十八也。勸學(xué)品中。明一切法門。皆是珍寶。倉是定門。即百八三昧也。庫是慧門。即十八空境也。通別兩教。定慧倉庫。包藏一切禪定智慧。無所缺少。內(nèi)充外溢。故云盈溢。其中多少者。說般若。則有廣略二門。略即少。廣即多也。自行為取;麨榕c。大品中云。汝當(dāng)為菩薩說。故云悉知。
我心如是當(dāng)體此意(至)宜加用心無令漏失。
誡體我心者。佛以般若為心。汝今轉(zhuǎn)教。當(dāng)隨佛意說也。爾我不異者。天臺云。釋此有三。一加被令說。與佛不異也。二就理。以諸法皆如。故得不異。三就今時。始悟父子天性本來不異也。無令漏失者。一則汝為菩薩。說般若教。無令漏失。二則就理即是汝法。后時當(dāng)用。故無令漏失也。
△二受命領(lǐng)知。
爾時窮子即受教敕(至)下劣之心亦未能舍。
無心希取者。天臺云。如善吉雖說般若。然謂是菩薩法。我無其分也。在本處者。住羅漢位。雖復(fù)慕大。亦未定言欲作菩薩也。劣心不舍者。猶復(fù)止小。亦未定言舍于小證也。
復(fù)經(jīng)少時父知子意漸以通泰成就大志自鄙先心。
天臺云。少時有二說。一說般若竟。尋思所領(lǐng)大乘法門。心生貪樂。相去法華不遠。故云少時。又說無量義經(jīng)時。大乘機發(fā)。聞無量義經(jīng)中。說七種方便。無量漸頓。從一法生。由是思惟。于己所得三乘之法。皆從一法而生。如是思惟。漸以通泰。故言成就大志也。漸以通泰以字。合作已。下偈文云。漸已曠大。其義可詳。
△二付家業(yè)。分二。一正付家業(yè)。
臨欲終時而命其子(至)剎利居士皆悉已集。
此下領(lǐng)般若之后說法華時也。臨欲終時者。天臺云。是明時節(jié)化緣將訖。唱入涅槃時也。直指云。并會親族。表五十五位法身大士。因該果海。故曰并會。國王。即多寶如來。及十方分身諸佛。古今不離一念。自他不隔毫端。將示圓行圓證。故曰皆悉已集。
[△@△]命子會親族者。二乘人一向權(quán)實未融。小大未會。直至今會。始得融一無二之旨。自知有成佛時節(jié)。所謂得佛法分。方知諸佛菩薩。皆是家里親屬。始有心念。欲得作佛。具三十二相。為天人恭敬。轉(zhuǎn)無上法輪。故如來于人天眾中。授成佛記。此為受佛所命也。
即自宣言諸君當(dāng)知(至)先所出內(nèi)是子所知。
前敘返妄歸真。此敘從真起妄。末后會歸真妄一如。以明父子委付。至此乃一真法界現(xiàn)前之時。故乃宣告諸君。表佛佛道同也。直指云。以智契理。曰此是我子。妄不離真。曰是我所生也。次敘舍父逃逝。喻三乘背覺合塵。于城不言其名。由一真法界無可名狀也。背覺合塵。曰舍父。為業(yè)風(fēng)飄蕩。曰竛竮。五趨受生。曰五十余年。于子言某者。以妄本無因。體絕是非也。佛亦言某。為真如果體。離相離名。佛居寂光。常愍諸子。故曰懷憂推覓。于凡圣同居土。以方便得近。曰忽遇得之也。已上約時言。權(quán)實一如。曰此實我子。體用不二。曰我實其父。此約人言。五時說法。圓頓觀智。權(quán)實家業(yè)。至此開顯。悉皆。明了。故曰所有財物皆是子有等。此約法言也。從體起用曰出。攝用歸體曰內(nèi)。
。邸鳎馈鳎葜链耸紝⒏缸忧橥欢翁煨酝侣。于父則言遇會見。于子則言是子知。須知父見即子見。子知即父知也。而佛知見之通達?芍^朗朗不昧。
△二承受歡喜。
世尊是時窮子聞父此言(至)今此寶藏自然而至。
領(lǐng)上各乘大車。得未曾有。自[(廠@((既-旡)-日+口))*頁]無心希望佛道。而今忽聞得記作佛。故云不求自得也。開譬已竟。
△二合譬。分四。一合父子相失。
世尊大富長者則是如來我等皆似佛子。
此以己合喻中之愚迷。而負慈多矣。直指云。喻中正明子逆。故先說譬如窮子舍父逃逝。法中要明父慈。故先說大富長者則是如來。時為真妄未融。雖稱佛子。猶曰皆似。
△二合父子相見。
如來常說我等為子。
合上長者見子便識。觀如來常說四字。則知不自信作佛之心。明露秋光矣。又常說者。如來雖說權(quán)乘。其實皆為誘引之方。而觀諸眾生。無一不是成佛種子也。
△三合追誘相近。又二。一合傍人追。
世尊我等以三苦故(至)迷惑無知樂著小法。
一往被三苦所困。故乃違大向小。受諸熱惱者。即為三苦所逼也。迷惑無知者。即于佛方便法中。遇便信受。思惟取證。所以樂于小法也。三苦者。世界相續(xù)即壞苦。眾生相續(xù)即苦苦。業(yè)果相續(xù)即行苦也。
△二合二人誘。
今日世尊令我等(至)勤精進故所得弘多。
直指云。般若之終。法華之始。故曰今日。六度是對空之有。一真是對有之空。二俱戲論。故云令我等思惟也。盡除見思。故云除糞。二十年不怠。云勤精進。證三三昧境。是得涅槃價。得真空般若。謂所得弘多。
。邸鳎馈鳎萁袢占词沁h對多生不逢圣化。今方遇佛開示三乘而言。若以法華為今日。似與下文不合有云。今日當(dāng)是方等時也。
然世尊先知我等(至)當(dāng)有如來知見寶藏之分。
此敘阿含時也。直指云。先知二字。指華嚴(yán)時。觀二乘根劣。心著偏空弊欲。樂于小法。正對前遙見子身羸瘦憔悴也。便見縱舍等。正對脫珍著弊執(zhí)除糞器一節(jié)。
△四合領(lǐng)付家業(yè)。分二。一合領(lǐng)家業(yè)。
世尊以方便力(至)于此大乘無有志求。
此敘方等時也。世尊由權(quán)說實。于方等中。傍提正挈。而二乘似有欲樂之心。但以所證之空理為勝。故不能憤志趨求也。正合上入出難等意。
我等又因如來智慧(至)而自于此無有志愿。
此敘般若時轉(zhuǎn)教敷揚也。觀因之一字。似非己力能說般若。乃因如來威神加被。雖為諸菩薩說大般若。其實于己無心愿樂。
所以者何佛知我等(至)而我等不知真是佛子。
此釋明佛心己意。謂佛知我樂小。故令敷揚甚深般若。意欲令我等深信大乘。必得作佛。則佛視我等與菩薩不別。但我等自甘下劣。竟不自知。為真佛子。實為可惜。
△二合付家事。
今我等方知世尊(至)然佛實以大乘教化。
今因得聞法說譬喻兩處開示。始悟佛之知見。原非外得。故曰方知。大[窾-士+上]云。由前三時多方誘掖。至今如來說破我實汝父。汝實我子。一切財寶。皆是子有。始信如來于佛慧未嘗吝惜。不肯與我。即我亦未嘗不是如來真子。特患我等不肯承當(dāng)。設(shè)我果有樂大乘之志。如來早將寶藏。委付之矣。何待今日。然則我等負佛深恩。不但今日。至今日乃知佛有此深恩也。我等又思。世尊不唯于此經(jīng)中唯說一乘。即方等會中。褒揚菩薩。毀訾聲聞。其實皆是以菩薩法。教化我等也。毀訾聲聞?wù)。?a href="/fojing/lengqiejing/yuanwen.html" class="keylink" target="_blank">楞伽經(jīng)。于大慧前。說聲聞同外道。名愚夫。名跛驢。名敗種等。
是故我等說本無心(至)如佛子所應(yīng)得者皆已得之。
此慶幸今日獲佛知見。是無心求得。如窮子不求大寶自然而有也。直指云。以此陳深信不虛。深解不謬。將望如來為彼授記。如身子等。此合長行召眾委付家事一節(jié)。
。邸鳎馈鳎荽耸清热~等。自陳悟入處。但較身子。特詳耳。且身子利根人。說無多語。便將數(shù)十年心思及負己負人處。徹底掀翻。無不盡情。而空生等四人。既位示中根。說話就要象中根人口氣。況佛為喻說。詳明為父者之慈心。則彼亦必喻說詳明為子者之不肖也。此是他靈山會里。一場裝扮處。各盡其態(tài)。只要做得相象。令見聞?wù)摺S陔x合悲歡處。實有所感發(fā)耳。若以幔中人分智愚高下。此為不善觀者也。
△二偈頌。分二。一頌長行。又二。一頌法說。
爾時摩訶迦葉欲重宣此義而說偈言。
我等今日聞佛音教(至)無上寶聚不求自得。
此頌長行略法說自爾時慧命至以明斯義。節(jié)長文廣。此略也。知音云。今日即對前四十年說。聞即耳根。是所被機也。佛音即上法。喻諸說。乃能被教也。歡喜屬心。踴躍屬身。照前心生大歡喜自知當(dāng)作佛看。一向不許小乘作佛。今得授記。是未曾有也。佛說下。正明得未曾有之事。無上寶聚。喻阿耨菩提。四十年前。絕無希望。故曰不求。今得者。喜出望外也。
△二頌譬喻。分二。一頌開譬。分四。一頌父子相失。
譬如童子幼稚無識(至)周流諸國五十余年。
此頌子背父去。直指云。此明三乘迷真逐妄。五趨周流。五趨受生。故曰五十。皆因五陰所使。根塵所覆。迷佛知見。以致如此。故先言幼稚無識。因果雙頌也。
其父憂念四方推求(至)造立舍宅五欲自娛。
天臺云。四方求者。不同于上。是約四諦推理。今是四生中。覓可度之機。故曰推求。
。邸鳎馈鳎萸笾绕U。即于四生中。求大乘機不得。故仍與諸菩薩。說妙法也。頓止者。即證入自受用土。一城。即覺場也。造立舍宅。知音云。喻二十重華藏莊嚴(yán)世界海。教屬一乘圓頓。故曰頓止。華藏世界品。乃普賢菩薩。于一真法界正位中唱出。故曰造立。中詮四分五周。明佛依正自受用之因果。故曰。五欲自娛也。
其家巨富多諸金銀(至)豪富如是有大力勢。
其家巨富一句為總。下七寶象馬等。皆巨富中之別相也。知音云。商是行者。估是坐者。以有易無曰賈。千萬下。明親疏遠近之眾多也。圍繞恭敬者。依戀悅慕。為物所景仰也。王者君也。群臣牧也。宗重者。尊重恭敬之也。
。邸鳎馈鳎莩橥跽呦滤木。明他方主伴贊嘆恭敬也。以諸緣者。指上七寶象馬人民田業(yè)而言。由如來廣具眾德故。他方此界。無不云集于華藏海也。豪富如是?傄越Y(jié)上一切所有也。
而年朽邁益憂念子(至)庫藏諸物當(dāng)如之何。
此頌長者失子之苦。無所委付。是所以憂念也。知音云。朽邁。喻佛成果之時已久。千二百人。尚未得記。夙早也。夜夕也。死時。喻涅槃時至。癡子者。父心痛子之辭。舍我五十余年。念其久滯五道。
。邸鳎馈鳎菁染贸辽。則苦縛尚未得除。豈能于大法有所擔(dān)荷。故曰庫藏諸物當(dāng)如之何。
爾時窮子求索衣食(至)漸次經(jīng)歷到父住城。
此頌窮子經(jīng)尋之苦。無所依托。是所以游歷也。天臺云。根塵相涉。如從邑至邑。十八界如國。修三界有漏善。如有所得。修二乘無漏善。如無所得。不得大乘法食。如饑餓。無大方用。為羸。無大功德。為瘦于有無善上。起見思惑。如瘡癬。
。邸鳎馈鳎萑鐏碛^知眾生于二萬佛來退大之后。因眾苦所逼。妄求復(fù)真之道。如求索衣食。邑小國大。謂諸眾生。求解脫道。自淺至深。從小至大。有得無得等。依前釋為當(dāng)。四十年來。次第開解曰漸。次經(jīng)歷到父城者。即至法華會矣。癬(音鮮)。羸(音雷)。
△二頌父子相見。
傭賃展轉(zhuǎn)遂至父舍(至)出內(nèi)財產(chǎn)注記倦疏。
天臺云。上言門側(cè)。此言門內(nèi)。即一真法界之內(nèi)。見相兼得處也。施大寶帳等。正明所見之相。章安云。以廣顯略為注。授決為記。四弘誓為券。修行為疏。倦(音勸)。內(nèi)(音納)。
窮子見父豪貴尊嚴(yán)(至)借問貧里欲往傭作。
此明二乘睹華藏境。見尊特身。而生驚怖。自怪二字。乃形容自己昔年甘為下劣之情。覆自念。乃心中回環(huán)忖度。怖畏大乘。由舊習(xí)不舍。故復(fù)往貧里。貪愛小果。故曰。欲往傭作也。
長者是時在師子座遙見其子默而識之。
此正明覺場中觀知眾生根性劣弱不教大法。故云默識。所以現(xiàn)丈六身。投其機也。
△三頌追誘相近。分二。一頌遣傍人追。
即敕使者追捉將來(至)不信我言不信是父。
此總頌勸誡二門無機息化。見殺與上必死義同。敕使追捉。乃如來普欲令眾生亦同得此道之普慈也。窮子驚喚等。是無機領(lǐng)受也。是人執(zhí)我下四句。乃形容窮子迷執(zhí)之想。謂彼執(zhí)我之急。強使我作。似非有益于我。是必欲將我至死也。若謂濟我以衣食。豈能如是急趨之耶。此明往昔不信心佛眾生三無差別之意。
△二頌二人誘。
即以方便更遣余人(至)除諸糞穢倍與汝價。
既息大化。故以方便。說小乘法。誘引之也。天臺云。眇目譬偏空。所見不正故。矬者豎短。陋者橫狹。見偏空者。豎不能窮實相之源。橫無大乘眾善莊嚴(yán)。故如矬陋。非四無畏。名無威。異常樂我凈名無德。遣地上菩薩。內(nèi)秘外現(xiàn)。示同事攝。云可語之。令修小教。云雇汝除糞。從但空而入真空。曰倍與價也。眇(音藐)。
窮子聞知歡喜隨來為除糞穢凈諸房舍。
歡喜隨來者。是機與教稱。乃投其所好也。凈諸房舍。如初果。不入色聲香味觸法。并得凈見思五陰房舍也。凈房舍句。喻意甚妙。
長者于牖常見其子念子愚劣樂為鄙事。
牖。乃壁間孔牖也。謂如來不以尊特身。公然覿睹?謴(fù)生驚怖。不舍慈心。常懷念之。故云常見。知其無樂大之心。故云念愚劣也。
于是長者著弊垢衣(至)又以軟語若如我子。
上長者教作。有七科。今云。附近與語。即合四念處也。天臺云。勤作。即四正勤。既益汝價下一行。合四如意足。以油涂足。能履深水。譬神通。又油能除風(fēng)。譬定。飲食充足。即上米面也。薦席厚暖。即是觀煉薰修四種禪定。修此定故。能除散動。故以頌如意足也。如是苦言兩句。頌上第四安慰。即五根。第五無過。即五力。根力既成。乃堪苦言。又以軟語兩句。頌上第六更與作字。即八正道。第七令常作。即七覺支。并是子位也。此三十七道品法。常途論之。七覺在八正前。今對位次。故躐等也。若如我子。若字即汝字。莊子中。多如此用。
△四頌委知家業(yè)。分二。一頌領(lǐng)知。
長者有智漸令入出(至)諸物出入皆使令知。
長者有智。即用方便。乃權(quán)智也。漸令入出者。乃方便誘引。漸入大乘深境。二十年執(zhí)家事。即般若會上。世尊二十二年廣談大乘空相。使二乘轉(zhuǎn)教敷宣。是執(zhí)作義。于般若中。二十年熏淘。即示其金寶。說利己利人之法。是出入令知也。
猶處門外止宿草庵自念貧事我無此物。
此頌自安于小也。大[窾-士+上]云。雖知般若真空能轉(zhuǎn)大教。不肯擔(dān)當(dāng)。終隔一重門戶。是客作賤人也。自念貧事。我無此物者。下劣之心。未舍故也。
○問。小乘既出三界。何故止宿草庵。答。雖空煩惱。未盡所知故雖出火宅門。止宿草庵。猶未入如來門也。
△二頌付業(yè)。
父知子心漸已曠大(至)周行求索遂來至此。
父知子心者。唯佛能知眾生根性也。曠大者。非前迷執(zhí)狹劣之心。心既廣大。則佛果可成。故對眾宣揚也。說是我子等如前。語舍利弗言。我于二萬佛所。常教汝志愿佛道。汝今悉忘。由中間退大起惑。故經(jīng)五道。所謂舍我他行經(jīng)五十歲也。自見子來已二十年者。謂二乘于般若中。始有欣厭之心。則與如來大乘妙理相近。是父子相見義。昔于某城失者。謂妄依真起。非有定處也。周行至此?偯魉氖隄u次修習(xí)淘汰而就也。
凡我所有舍宅人民(至)甚大歡喜得未曾有。
凡我所有者。即如來所有無量知見神通三昧力無畏等。盡皆與之。故曰恣其所用也。子念下。方述陳得業(yè)歡喜之情。謂我從昔來。本求聲聞小果。久已念及。于大乘絕分。今一旦聞二乘作佛。如來所有莊嚴(yán)萬德。皆我所有。實是從來所罕覯者。寧不踴躍慶幸哉。頌開譬已竟。
△二頌合譬。分三。一頌合相失相見。
佛亦如是知我樂小。
上句合相失。下句合相見。妙樂云。若單以上句合相失。其意未顯。單以下句合相見。意亦不彰。何也。蓋上句借下句成。由其樂小所以相失。下句亦借上句而顯。由佛知彼樂小退失大心。是所以與之相見也。
△二頌合追誘相近。
未曾說言汝等作佛(至)成就小乘聲聞弟子。
上二句合旁人追。由我等無樂大之志故。不說我等有成佛之時。而說我下四句。乃合二人誘。得諸無漏。即有余涅槃也。直指云。此領(lǐng)阿含時說四諦十二因緣。成就六解無漏為極。頌文雖略。而意詳盡。大抵前詳。則頌略之也。乃說法者。錯綜變化之妙。
△三頌合委知家業(yè)。分二。一頌合委知。
佛敕我等說最上道修習(xí)此者當(dāng)?shù)贸煞稹?/p>
此頌般若時轉(zhuǎn)教傳宣。說最上道者。天臺云。即是空慧般若。更無過于上者。謂凡修習(xí)此大乘空慧。定當(dāng)作佛也。
我承佛教為大菩薩(至)汝于來世當(dāng)?shù)米鞣稹?/p>
我承佛教。即是小乘奉命說無上道。佛意欲令自知作佛。而證入圓理。豈知小乘不解其意。但只作傳語人。自甘絕分。為門外游子也。說無上道。即秉命說佛知見道。其聞法者。以精進思修。得授上記。而說法者。猶居下位。豈不惜哉。言諸佛授記。又言是時者;蛟诎闳糁┦谟;蛟谒街T佛前得記。皆在不久之間。故言是時也。
一切諸佛秘藏之法(至)而不為我說斯真要。
二乘人自既不悟一乘圓旨。而返自生疑。意謂世尊命我為諸菩薩敷演者。即無上法。既即此法。何故我等說法者。尚滯小乘。而彼從我聞法者。皆得受記。豈佛獨為菩薩演其實事。而不為我說其真要耶。
如彼窮子得近其父雖知諸物心不希取。
此牒前譬。帖合可知。
我等雖說佛法寶藏(至)教化眾生都無欣樂。
天臺云。內(nèi)滅者。內(nèi)即惑體。內(nèi)滅三毒。斷見思盡。此明執(zhí)小之過。我等若聞三句。方舉無樂大之失也。
所以者何一切諸法(至)如是思惟不生喜樂。
此明不慕大法之故。直指云。因內(nèi)觀身心。外觀世界。皆悉空寂。八識見分消融。但一偏空之理。故曰無生滅。復(fù)觀八識相分。但一偏空之智。故曰無大小。見相同泯。故曰無漏無為也。如是思惟空無相無作。而謬計大乘之法亦是空寂。故不生喜樂也。
我等長夜于佛智慧(至)而自于法謂是究竟。
此頌明在此偏空長夜之中。于佛智無貪著也。即前云我無相犯等語。此是謬計偏空。為究竟也。
我等長夜修習(xí)空法(至)住最后身有余涅槃。
此頌明于偏空。長夜中修習(xí)三空之法。得脫三界火宅。住最后身。為慶幸也。最后身者。即阿羅漢。乃末后一凡夫身。謂之果縛。
佛所教化得道不虛則為已得報佛之恩。
此頌述已不進求之故。謂如來教我。欲出三界。幸我于出離之道。有所證入。果謂不虛。我既得證涅槃。則不負圣化。便謂已得報佛恩矣。豈更別有所求哉。
我等雖為諸佛子等(至)初不勸進說有實利。
此頌重述奉命轉(zhuǎn)教。雖說得徹頭徹底。而竟不生一念愿樂之心。如來竟不出一言。明示勸進我等說我聲聞有成佛之真實利益也。
△二頌合受業(yè)。
如富長者知子志劣(至)調(diào)伏其心乃教大智。
此頌合領(lǐng)付家業(yè)一節(jié)。始知長者無數(shù)方便。誘引得近。原為欲付家業(yè)也。佛于四十年中。用盡氣力。調(diào)伏我心。本意為我等發(fā)明佛知見道。所謂現(xiàn)希有事。由我等不聞不解樂著小法。故佛以方便誘進。待至今日。始明我等有成佛分。如是恩德?蓜傺栽。此方深感救濟之恩也。
我等今日得未曾有(至)如彼窮子得無量寶。
此頌明四十年中次第展轉(zhuǎn)直。至今日開顯一乘妙義。將無量權(quán)實寶藏。一時分付。皆非先時之所有望。故重牒窮子不求自至也。如此述陳感載之私?|縷不盡。至下始得明言報恩。
世尊我今得道得果(至)普于其中應(yīng)受供養(yǎng)。
從上自說喻已來?偨园l(fā)明昔來蒙昧著小之失。至此始明今日新證新得陳白悟由。唯此是后授記之定案也。觀我今二字。不說從前之事。言得道者。即聞上法說中諸佛智慧。十界十如。于道場所知之寂滅相。及喻說中大白牛車。為如來保任不虛之一乘妙道。今幸得矣。得果者。即三世諸佛共證共知之無上妙果。雖未即得。而自知決定將來必證。則亦如今日有所得也。此即領(lǐng)得是佛知矣。于無漏法。得清凈眼者。無漏非從前二乘所得之無漏。屬偏空智。今所得者。乃權(quán)實并融之無漏法也。以此無漏妙智。照窮三菩提理。無明盡凈。事理雙該。始謂之得清凈眼。此即領(lǐng)得是佛見矣。長夜持戒。而今得果。則領(lǐng)知全權(quán)即實。雖昔日方便。而今亦皆得成究竟。即四十年中所修法王之法。皆不虛棄。亦是久修梵行。所謂水到渠成。以至而今得無漏無上大果矣。此可信決定自知成佛不謬。真是聲聞?wù)。以真對假言。前來雖得聲聞之名。不過以四諦聲投小果聞。則聲非真聲。而聞非真聞也。今日以佛道聲令一切聞。則聲無不到。聞無不盡。始可謂之真聲聞也。羅漢亦是我等舊有之名。況亦非真。舊曰應(yīng)供。只不過應(yīng)天上人間而已。今謂于諸世間。普應(yīng)供養(yǎng)。則亦如佛應(yīng)盡九界。是真應(yīng)供矣。舊曰無生。只不過盡分段。于三界不生而已。今得授記。為兩足圣尊。則變易不生。是真得無生矣。舊曰殺賊。只不過斷見思盡有漏而已。今謂無明暗蔽。永盡無余。則亦真為殺賊矣。但此中羅漢。以一應(yīng)供。出陳其實。則余二名不言可知。頌長行已竟。
△二嘆佛恩德。
世尊大恩以希有事(至)于恒沙劫亦不能報。
自來為辜恩人。不識如來累劫勤苦救濟之心。雖聞法說。仿佛知解。由火宅詳明。始知為父者痛念之深。為子者愚頑之極。既于己有得。始知恩知報。世尊大恩下四句。含蓄之意無盡。故章安分十重發(fā)明。一佛以四弘誓愿慈悲普覆。拔六凡苦。與四圣樂。是世尊大恩。以希有事。利益我等。入如來室。得安居矣。二如來往昔行菩薩道時。常教化我。雖復(fù)中忘。而智愿不失。是世尊大恩。憐慜教化。大慈與樂矣。三我等退大遭苦。佛于中間。伺其機發(fā)。方便誘引。是世尊大恩。憐慜教化。大悲拔苦矣。四佛既成道。宜受無為寂滅之樂。而返舍所樂。如長者脫珍服。著蔽衣。執(zhí)除糞器。方便往近于鹿苑中。說五戒十善。令離諸欲。是世尊大恩。利益我等。遮貪欲熱惱。以衣覆之矣。五現(xiàn)老比丘像。十二年中說阿含小教。令我等除見寒愛熱。是世尊大恩。憐愍教化。令盡見思矣。六于方等中。彈訶貶斥。無非欲我等恥小慕大。是世尊大恩。教化我等。離愚小丑陋。而發(fā)向上志矣。七于般若時。命轉(zhuǎn)教敷宣。說無上道。是世尊大恩。以希有事。令我等執(zhí)作家事。備知庫藏矣。八至今會聚親族。定父子之誼。使我等全身慶快。是世尊大恩。以希有事。為說一乘矣。九于前放光現(xiàn)瑞。已至法說周中。極嘆權(quán)實智慧。始開聲聞成佛之端。是世尊大恩。以希有事。憐愍我等。令疾證無上道矣。十為我等愚癡無智。重說譬喻。將無上寶位。向人天眾前。親口授記。使法王大寶。令我等不求自得。坐如來座。是世尊大恩。以希有事。憐愍教化。利益我等。于諸世間天人魔梵。普于其中。應(yīng)受供養(yǎng)。此恩此德。我何能報。若使以手足供給。亦不過供給而已。豈能答如來令我入室安居之恩耶。若使頭頂禮敬一切供養(yǎng)。亦不過禮敬供養(yǎng)而已。豈能答如來大慈與樂之恩耶。若使頂戴行道。亦不過頂戴而已。豈能答如來大悲拔苦之恩耶。若使以兩肩荷負。經(jīng)恒沙劫。亦不過荷負而已。豈能答如來遮貪欲熱惱之恩耶。若以百種美膳。盡心供養(yǎng)。亦不過美膳供養(yǎng)而已。豈能答如來除見寒愛熱之恩耶。若以寶衣無量或無價衣。以為供養(yǎng)。亦不過供衣而已。豈能答如來令我離愚癡丑陋之恩耶。若使以眾妙臥具千種房舍。以為供養(yǎng)。亦不過臥具房舍供養(yǎng)而已。豈能答如來令我轉(zhuǎn)教敷宣之恩耶。若使種種湯藥。累劫供養(yǎng)。亦不過供湯藥而已。豈能答如來為說一乘之恩耶。若使旃檀珍寶。起塔供養(yǎng)。亦不過寶塔供養(yǎng)而已。豈能答如來令我疾證無上之恩耶。若使以寶衣布地。亦不過寶衣布地而已。豈能答如來親口授記之恩耶。以此對如來十重大恩。必不可報。何也。以我有為福行。難報無妙無智。故曰無量億劫誰能報者。如此猶為略舉。故愚謂。四句中含蓄不盡。
諸佛希有無量無邊(至)取相凡夫隨宜為說。
此頌明恩大難酬之故。諸佛希有一句。是嘆佛為能施恩者。無量無邊下。嘆佛能具如是福智。為諸法中王。尚不自求其樂。能為下。明佛能忍棄無量勝德。為下劣人。及取相凡夫。隨宜示現(xiàn)。若此恩德。孰能答報。下劣者。謂小乘人。無志慕大。忍斯事者。即佛云久默斯要不速說也。良以聲聞執(zhí)小。凡夫取相。只得含忍隨機指示而已。
諸佛于法得最自在(至)以無量喻而為說法。
首二句。明佛實智具足故。得最自在也。若于法中。少有不自在處。則不能隨類應(yīng)現(xiàn)。知諸眾生下。是用權(quán)智鑒機方便說法也。
隨諸眾生宿世善根(至)于一乘道隨宜說三。
知音云。此八句。頌前開示案。伏因緣一周之說。謂佛既能忍大隨小說其法喻。身子及我等業(yè)已開悟佛知見矣。又當(dāng)隨諸千二百人中。于佛有宿世成佛善根者。說其因緣。此又佛所自知。善根成熟者為誰。未成熟者為誰。佛亦種種籌量。分別先已知矣。故當(dāng)用因緣。重以一乘隨宜說三。使千二百人。俱得悟入佛之知見。俱得劫國莊嚴(yán)等之顯記。以完佛本愿也。直指云。以上喻說。乃深領(lǐng)跡門佛之知見。能深心信解。剖露無余。故末以開權(quán)顯實為結(jié)。蓋四大弟子。因聞火宅喻說。乃知父子曠大劫中一段苦切之情。至此正說不及。故假喻窮子申明己之沉迷。不是一生佛之拔濟。不是一劫并知。從實施權(quán)。開權(quán)顯實。前后首尾。無不洞徹。故乃深感深謝。有不已已之詞。以見信解不謬。但于末后。謂導(dǎo)師見舍。初不勸進等。似有歸咎于佛。所以世尊不即為授記。復(fù)以藥草喻。為彼廣明實際見地。會歸前后。大小一如。俾乎擴充本上廣大佛之知見。然后始與授記。劫國莊嚴(yán)。以結(jié)如來為大事因緣出世之本愿也。明中根得解已竟。
藥草喻品第五
品節(jié)云。此品來意。因上四大弟子既已領(lǐng)悟。設(shè)喻自陳。世尊印可其心。然猶未能盡知如來知見之力。抑恐執(zhí)相之徒。不達平等說法隨類異解之旨。將謂實有三乘之果?勺C涅槃。習(xí)氣不忘。不能徹法源底。故說藥草一喻。以顯如來說法平等一味。但隨根大小。各受不同。如一雨無私。三草二木。隨分受潤。是知法本不異。異在于機。此則唯有一乘無二無三之旨自顯。而聞?wù)吡?xí)見自除。可入如來平等法慧。所謂開佛知見亦明矣。故此以后即為授記。天臺云。此具山川云雨。獨以藥草標(biāo)名者。土地是能生。云雨是能潤。草木是所生所潤。草木通皆有用。而藥草用強。如有漏諸善。悉能除惡。而無漏之善為最。無漏眾中四人。以長者窮子為譬。領(lǐng)佛火宅喻, 中之義。深會圣心。今如來述其所解。故以藥草譬之也。
△三如來述成。分二。一略述。
爾時世尊告摩訶迦葉(至)如來真實功德誠如所言。
此為如來喜得大機。而即乘機開導(dǎo)也。兩稱善哉者。一善其兩處領(lǐng)實。一善其兩處領(lǐng)權(quán)。先明領(lǐng)權(quán)不謬。善說者。善其敘事敘理。皆有條款也。知音云。如敘子處。始而舍父。繼而向父疑父。懼豪貴而去父。甘客作而就父。及終得父之家業(yè)。非異人非異財也。然經(jīng)許多勤苦。及其敘父處。始而失子。繼而求子。見子。知下劣而放子。設(shè)方便而得子。及終付子之家業(yè)。無異心無異地也。然費許多慈悲。斯皆以喻明法。見如來施教之權(quán)智所有真實功德。實如汝言也。
如來復(fù)有無量無邊(至)無量億劫說不能盡。
此標(biāo)實智功德以勉之。作開跡顯本之案。知音云。此述其不能說者。自此品至囑累。一十八品。所有功德。皆不能說。如化城品以王子作沙彌時事。提婆品以國王求仙人事。此猶是我因中為菩薩時。無量無邊無數(shù)功德。是汝說不能盡者。至于果上。三變凈土。集十方分身諸佛于頃刻。半坐寶塔。置五十小劫聽眾于虛空。地獄道五逆之調(diào)達。遠記天王。畜生道八歲之龍女。速成正覺。安樂四行。從地出六萬恒沙等之菩薩。醫(yī)師一喻。據(jù)實談那由他劫等之壽命。常不輕之因緣。著于威音那畔。廣長舌之神力,F(xiàn)于此界他方。皆果上無量無邊無數(shù)功德。是汝等說不能盡者。故說壽量品訖。即說分別隨喜法師三品之功德。其言正應(yīng)于此。據(jù)今一時一經(jīng)。尚不可說。況無量經(jīng)無量時所有智慧神通之無量無邊無數(shù)功德。非唯汝迦葉于無量億劫說不能盡。即十方一切塵說剎說亦不能盡。故經(jīng)云。虛空可量風(fēng)可系。無能盡說佛功德也。
△二廣述。分二。一長行。又二。一述成開顯。又二。一法說。又二。一舉法王不虛。
迦葉當(dāng)知如來是諸法之王若有所說皆不虛也。
佛法雖多。不出權(quán)實二種。離權(quán)實外。更無別說。由上言功德無量說不能盡?执艘怆y信。故舉法王之語終無虛妄。以勸信也。且如來說法。言本真實。而聞?wù)邞岩伞<吹K正修。故前于法說中。但言汝等當(dāng)信佛之所說言不虛妄。而舍利弗聞之。便云我今無復(fù)疑悔。佛則與之授記。譬說中。先以長者。明無虛妄。后言我今為汝保任此事。終不虛妄。故四大弟子聞之。而謂發(fā)希有心。歡喜踴躍。則佛亦與說授記矣。今又言法王所說言不虛妄者。正欲千二百人及在會大眾未領(lǐng)悟者。極生信樂。以為向后得記之本也。
△二述開三顯一。分二。一約教明開顯。
于一切法以智方便(至)皆悉到于一切智地。
前三句約教開權(quán)。下二句約教顯實。一切法者。天臺云。即七方便法也。此法雖多。以方便智。隨其類音說之。無不逗會。為人天說戒善。為二乘說諦緣。為藏教說事度。為通教說無生。為別教說次第。開如來藏。此述其領(lǐng)開三也。一切智地者。即一乘實相也。
。邸鳎馈鳎萜渌f法。即權(quán)法也。佛謂從前所說一切三乘九部差別之法。無非令人漸次修進。必到如來一切種智之地。乃會權(quán)歸實也。
△二約智明開顯。
如來觀知一切諸法(至)示諸眾生一切智慧。
觀知二字。即權(quán)智。一切所歸。乃照權(quán)法也。天臺云。知一切所歸。是權(quán)智識藥也。知深心所行。是權(quán)智知病也。藥病俱是權(quán)法。而各有歸趣。如戒善等。近趣人天。若作遠緣。則低頭舉手。皆成佛果也。念處道品等。近趣涅槃。若作福德莊嚴(yán)。汝等所行。是菩薩道。遠趣寶所也。乃至六度通別等法。近遠歸趣。途轍不同可解。深心所行有二種。若深心著依正者。起深重十惡。障人天乘也。若深心著于所執(zhí)法者。起四倒三道六蔽四住五住。障四圣乘。當(dāng)知深心病相不同。如來以權(quán)智照之。通達無得也。
○又于諸法等。是實能照實也。一切權(quán)法。無不入實。故云究盡。佛眼所見。故曰明。實智所知。故曰了。能示一切眾生圓融境智。故言一切智慧也。此兩段雖以權(quán)實各言。其實一氣說來。謂如來以佛眼。觀知一切善惡因果差別等法。眾生一切善惡因果差別等心。靡不通達無礙也。又于諸法者。以如來具足妙智。善巧觀機。誘引眾生。歸無上覺也。
△二喻說。分二。一開譬。又二。一有差別譬。又三。一土地草木譬。
迦葉譬如三千大千世界(至)種類若干名色各異。
天臺云。大千界。譬眾生世間也。山川溪谷。譬五陰世界。唯山川溪谷所成眾生。即五陰和合而有。以土地譬識陰。則山川溪谷譬余四陰可知。又別譬山如菩薩。川如辟支。溪如聲聞。土地如人天。一一五陰。皆有習(xí)因習(xí)果所依。猶山川等為草木種子質(zhì)干之所依也。草木叢林者;苁遣葜济D臼菢渲偺。眾草成叢。眾樹為林。況卉木皆能治病。力用勝者。稱為藥。如善法皆能治惡。而無漏善治惑猶勝。故譬藥草。五乘七方便因果種子不一。故言種類若干。如是種類。各有稱謂。即是名。各有體相。即是色。故言名色各異。
。邸鳎馈鳎輪。土地為總相。山川溪谷皆別相。何得返以土地喻人天五陰。答。人天為諸圣之因。諸圣皆人天之果。果必由因。如山川等之依土地也。況人為萬物之靈。一切圣賢。未有不從人道中修。所謂拯心慮趣菩提。唯人道能耳。(水之通處名川泉之通處名谷)。溪(音溪);埽ㄒ艋荩。
△二密云一雨譬。
密云彌布遍覆三千大千世界一時等澍。
天臺云。密云。譬佛三密也。云有形色。譬佛應(yīng)世間。即身密也。云有陰覆。譬佛慈悲。即意密也。下文雷聲遠震。譬佛說教。即口密也。以慈悲薰。應(yīng)身說法。遍十法界。故言彌布。妙樂云。凡言三密。必約應(yīng)化。若自受用報。及平等法身。何所論密。一時等澍者。譬佛用口密。八音四辯。宣注法雨。利潤眾生也。
。邸鳎馈鳎菰幻茉。曰彌布。曰遍覆?傄娙鐏碚娲炔槐M。無處不到。無機不被也。一時等澍者。一時。無前后也。等澍。無差別也。故佛謂我無貪著。亦無限礙。無有彼此愛憎之心等。澍(音注)。
△三受潤增長譬。
其澤普洽卉木叢林(至)大根大莖大枝大葉。
天臺云。以法雨普潤七種眾生心地。所有習(xí)因種子即生。名為普洽。根莖枝葉者。信為根。戒為莖。定為枝;蹫槿~。次第相資。故譬此四也。小根莖等。即人天信戒。中根莖等。即二乘信戒定慧。大根莖等。即菩薩信戒定慧也。妙樂云。五乘皆藉此四法。唯有人乘。缺于定慧。以心所當(dāng)之。洽(音狹)。
諸樹大小隨上中下(至)而得生長華果敷實。
前明受潤。此名增長。天臺謂。七種眾生智報兩因。善法既蒙法雨所潤。則習(xí)報兩果。各得增長也。稱其種性者。明施權(quán)稱機。小者不過分。大者不減少。即七種習(xí)報二因也。華果敷實者。即七種習(xí)報二果也。妙樂云。華如習(xí)果。果如報果。此隔字為對。應(yīng)言華敷果實也。
△二無差別譬。
雖一地所生一雨所潤而諸草木各有差別。
地。譬因地心。此因心所攝甚多。始從博地凡夫戒善因心。中間五十行位。已至最后等覺?偨詾榉鸸蛐囊。故曰一地。一雨者。譬佛一音說法。元無三乘五性之殊。以佛之教門平等無二。而諸草木各有差別。始是隨機得益也。諸草木者。天臺云。小草喻人天。中草喻二乘。上草喻藏教菩薩。小樹喻通教。大樹喻別教。如三草二木。受一雨潤。而各得隨分增長。各不自知也。
△二合譬。分二。一合差別譬。分二。一正以法合。又三。一合密云一雨。
迦葉當(dāng)知如來亦復(fù)如是(至)遍覆三千大千國土。
天臺云。此合密云譬。謂如來大慈現(xiàn)身。覆育一切。如大云遍覆也。以大音聲。合云有聲也。天人等。別舉三善道。稟口密之益。謂如來以口密機。普應(yīng)一切。如大云之覆大千也。
。邸鳎馈鳎莩霈F(xiàn)于世。如大云起兩句。顯如來于無生中示生。無相中現(xiàn)相。正如云之無心而忽起也。以大音聲下。始合前密云彌布等。
于大眾中而唱是言(至)未涅槃?wù)吡畹媚鶚劇?/p>
天臺引別行玄下云。弘誓本成慈悲。慈悲既緣苦樂。弘誓亦約四諦。若見苦諦逼迫楚毒辛酸。緣此起誓。故云未度者令度。若見集諦顛倒流轉(zhuǎn)系縛生死浩然無際。甚可哀傷。約此起誓。故云未解者令解。清凈之道。眾生不識。行此道者。能出生死。至安樂地。欲示眾生立于此道。故云未安者令安。滅煩惱處。名為涅槃。子果不斷。獲二涅槃。約此起誓。故云未得者令得。
今世后世如實知之(至)皆應(yīng)到此為聽法故。
此是如來自釋出世為一切眾生開示悟入佛知見之由也。今世后世兩句。天臺云。明三明。宿命明知過去。天眼明知未來。漏盡明知現(xiàn)在。此中雖未明言過去。而意中已具。我是一切知者。謂一心具足三智也。然此當(dāng)具六通。由一切通達故。名一切知也。見者。即具足五眼也。知道者。于意不護。開道者。于身不護。說道者。于口不護。謂如來三業(yè)。常與智俱。故不護也。
。邸鳎馈鳎葜^三世知者。應(yīng)成言無虛妄之意。是豎論。我是二字。先指陳自己。一切者?偸莱鍪酪磺腥緝粢蚬确。橫言。是知見二字?偯鞣鹬。無不豎照三世。橫徹一切。下知道開道等道字。即權(quán)實之道。亦即佛知見道也。開道即開佛知見。說道即示佛知見。知道即悟入佛知見也。故結(jié)云。汝等天人一切神眾。皆應(yīng)志心聽受是法。五者字。即人字義。皆連我是二字讀。如云我是一切知的人。我是一切見的人。我是開示悟入佛知見道者之人。細觀此段語意。又舉汝等天人阿修羅眾皆應(yīng)聽法。則藥草一喻。似為下根者說。若論中根人。前于火宅中。業(yè)已悟知如來用權(quán)明實之意。至此不過帶起中根者。廣其開解。將欲與授成佛。之記。其本意實令下根人。明識如來無有差別。如一雨普潤。但三草二木。各自受潤不同耳。
△二合土地草木。
爾時無數(shù)千萬億種眾生來至佛所而聽法。
天臺云。千萬億種。該九法界。今正語七方便眾生差別耳。
。邸鳎馈鳎菀源撕锨巴恋卣。蓋地有承載義。有生長義。今云無數(shù)眾生來至佛所。是三乘種子將生。而聽法者。如來說法如雨。而聽者受持不失。即能承載也。
如來于時觀是眾生諸根利鈍精進懈怠。
前喻中。有草木差別大小不同。今合中。明根有利鈍行有進怠。正是習(xí)因淺深。與草木義同也。天臺云。于時者。若論漸初。即是鹿苑初說三乘時。若論中間。處處得論于時。利鈍者。若總判。三途因惡果苦。不能受道。名鈍。七方便聞教得益。名利。若別判。人天但受果報。不肯受道名鈍。三乘根性斷惑出界名利。又聲聞觀生滅名鈍。菩薩觀不生滅名利。通別圓三教。迭論利鈍?芍。精進懈怠者。三途放逸名怠。人天戒善名進。又人天不厭苦為怠。二乘怖畏無常為進。二乘貪證。不求作佛為怠。菩薩志求佛道為進。
。邸鳎馈鳎輽C教相應(yīng)。貴在一時。則于時二字。乃權(quán)實會始本融?芍^風(fēng)云際會矣。正當(dāng)施教。又妙在觀字。如不因其時而說者。皆是浪言。故乘之以進怠利鈍。則隨機隨施。俱有所益。正如一雨普滋。而三草二木。各得增長矣。
△三合受潤增長。
隨其所堪而為說法種種無量皆令歡喜快得善利。
隨其所堪。天臺云。即是稱會機宜。無增減之失。歡喜得善利。即是各蒙法潤受益也。妙樂云。無增減之失者。稱五乘機。故無增減。如人機授以十善為增。天機授以五戒為減。如是乃至菩薩。展轉(zhuǎn)相望。亦然。
是諸眾生聞是法已(至)任力所能漸得入道。
聞是法已。合上增長之由,F(xiàn)生安隱。正合增長。后生善處者。是合增長之相。天臺云。佛如大云。普覆一切。三途亦得增長沾潤。如說般若方等。亦明地獄得益。若火滅湯泠。即是現(xiàn)世安隱;蛏焐先碎g。是后生善處。于天人中修道。是以道受樂。若人天聞法持戒。福德扶身。鬼龍不犯。是現(xiàn)世安隱;蛱爝生天。人還生人;蛱烊嘶ド。是后生善處。生能悟解。是以道受樂。二乘聞法。得有余涅槃。是現(xiàn)世安隱。生方便土。是后生善處。于彼聞經(jīng)。是以道受樂。若生身菩薩。聞盧舍那佛說法。得無生忍。是現(xiàn)世安隱。生實報土。是后生善處。得種種殊勝。是以道受樂。離諸障礙者。是現(xiàn)世安隱。任力所堪。漸得入道。即后世以道受樂。妙樂云。經(jīng)中但言善處。今取惡道者。一以為欲攝十界故。二為三惡有七善機故。
△二提譬帖合。
如彼大云雨于一切(至)具足蒙潤各得生長。
此復(fù)將喻明法也。如彼大云一句。合前迦葉當(dāng)知如來亦復(fù)如是。至遍覆三千一段。雨于一切。合前于大眾中而唱是言。至皆應(yīng)到此為聽法故一段;苣緟擦。合前如來于時至精進懈怠四句。如其種性具足蒙潤。合前隨其所堪至快得善利五句。各得生長。合前是諸眾生至漸得入道一段。合有差別譬已竟。
△二合無差別譬。分三。一正合無別。
如來說法一相一味(至)究竟至于一切種智。
此承上文言。雖昔日隨其所堪。而為說三一小大之法亦不妨。即是今日如來所說一相一味之法也。知音云。一相者。生佛共有一涅槃妙心真如實相也。合前法說中如來觀知一切諸法之所歸趣。合喻說中雖一地所生。良以大千世界。雖有山川溪谷形色不同。而同一地也。一味者。佛說三乘九部。言教不同。而同一甘露味也。合前法說中又于諸法究盡明了示諸眾生一切智慧。合譬說中一雨所潤。如大千草木。雖有辛酸堿苦不同。而所受云雨同一味也。所謂下。以昔所說大小乘三解脫門。釋今最上一乘之一相。謂今云如來說一相者。乃是昔所謂解脫等之三相。非離昔三相外另有一相也。此二乘念空無相無作。于菩薩游戲神通。心不喜樂。故今明空無相等。即游戲神通也。良由解脫即離。離即寂滅。名雖有三。義實一相也。究竟下。以一切種智。釋成一味。究竟乃最后義。與始初作對。謂始先因機小不堪大法。故以一乘隨相隨宜。說為三相三味。今機緣既增長成大。佛亦究竟涅槃最后時至。必應(yīng)稱本懷。攝前四十年之權(quán)說三相三味法相。還歸一切種智之一味道也。故方便品云。世尊法久后。要當(dāng)說真實。
。邸鳎馈鳎菀幌嗉匆怀藢嵪。一味即醍醐上味。解脫相即無作解脫。離相即無相解脫。滅相即空解脫也。
△二明差別意。分五。一眾生不知。
其有眾生聞如來法(至)所得功德不自覺知。
此明眾生不達惟一之法。而各隨所解。故成差別也。眾生舉不知之人。法即一音之法。若持說者。正明不知。天臺云。持說不同。修行亦異。所以人天作戒善解。三乘作諦緣度解。此持習(xí)不同也。功德不自知者。由五種人各解不同。成有大小。竟不知如來原是一相一味而無差別即一實也。又不知七方便而有差別原為權(quán)也。竟各執(zhí)己解。以為實證。故云不自覺知。
△二如來獨知。
所以者何唯有如來知此眾生種相體性。
此節(jié)是征釋眾生不知而如來獨知之意。征云。眾生既能如說修行。何故所得功德不自覺知。釋云。雖言所得功德。其實未得一切種智。唯有如來具一切智。能知此等眾生種相體性也。眾生。即三乘五性眾生。種即種子?倓t唯一佛種。別有善惡利鈍智愚深淺之不同也。相即體相?傉摫娚揪咭徽鎸嵪。別則三乘五性各有利鈍差別之相也。體即性體?倓t是共具真如實相之體。別則三乘五性各有受報好丑之形體也。性即情性?倓t是共具平等覺性。別則三乘五乘各具善惡差別之諸性也。此唯如來如實知見。既云知。定當(dāng)具見。此即如來實知見一切眾生過去事也。
念何事思何事修何事。
此明如來不但能知一切眾生種相體性而已。亦知一切眾生所念所思所修之法。無不明了。念思修者。初動名念。相續(xù)名思。發(fā)作名修。何事者。即小大五乘諦緣度等諸事也。如小根眾生。念思修人天之事。中根念思修聲聞緣覺之事。大根念思修菩薩之事。因大小不定。故言何事。
云何念云何思云何修(至)以何法思以何法修。
如來又知一切眾生。有云何因緣。而念思修如是不同。云何二字。是審定之詞。謂如念天人乘事。有福報之因緣也。念二乘事。有懼苦求樂之因緣也。念菩薩事。有自利利他之因緣也。以何二字。是如來明知。此等眾生當(dāng)以何等法。與之念。與之思。與之修。此正是應(yīng)病與藥之方便也。前念何事。及云何念等數(shù)句。是如來觀知眾生有如是機。此以何法念等句。是觀機與教也。此即如來如實知見一切眾生現(xiàn)在事也。
以何法得何法。
以何法即因。得何法即果。如以戒善為因。即令得人天果。以諦緣為因。即令得聲聞緣覺果。以六度為因。即令得菩薩果。此即如來如實知見一切眾生未來事也。
眾生住于種種之地唯有如來如實見之明了無礙。
七方便住于七位。故言種種之地。此即為差別也。天臺云。如來如實以佛眼見之。如眾流入海失于本味。則無差別。隨他意語。以智方便。而演說之。則如來能知差別。其所說法。皆悉到于一切智地。則如來能知無差別也。
△三舉譬帖合。
如彼卉木叢林諸藥草等而不自知上中下性。
此舉喻。結(jié)前其有眾生聞如來法等文。知音謂。五乘眾生。住在諸地。各不自知得受如來一乘功德。即如卉木等各不自知受天一味云雨所潤也。
△四牒前結(jié)釋。
如來知是一相一味之法(至)常寂滅相終歸于空。
此舉法。結(jié)前惟有如來知此眾生種相體性等文。知音謂。眾生雖如諸草木各不自知所得功德。為上中下性。而佛則知其初無上中下等差別。惟直一乘實相一味甘露之法也。所謂下。前以三相釋一相者。是明菩提果德也。故以究竟一切種智為言。以種智即菩提故。此復(fù)以三相釋一相。是明涅槃斷德也。故以究竟涅槃等為言。以涅槃即斷德故。然始末皆以究竟言者。顯非二乘菩提有余涅槃之不究竟也。
○問。初小果豈不證空乎。何至今明大乘。才言終歸于空也。答。佛初因機小故。以一相演為三相。云空無相無作。為解脫相離相滅相。是但以人空言也。今佛說法到四十年后。二乘人授記時至。佛涅槃時亦至。是謂究竟之終時也。故以三相歸于一相。乃明法空也。雖人法無我。初終有異。而所證空理則一耳。故以終歸于空常寂滅相為言也。此可見三一權(quán)實會歸之的旨矣。
△五釋疑令知。
佛知是已觀眾生心欲(至)不即為說一切種智。
此為釋所疑也。天臺謂?忠烧咴啤7鹞艏戎寄┪ㄒ。何不鹿苑即為說實。釋云。觀眾生心欲。隨三悉檀而將護之?制湔u謗。故不即說也。
。邸鳎馈鳎莘鹬且训氖亲。即指上常寂滅相終歸于空而言。謂如來證極妙果。唯一空寂。示豈二三。由觀知一切眾生心有大小。欲有重輕。但于寂滅相中。方便說權(quán)。將養(yǎng)護持。令其漸入佛道。故不即為說一切種智也。述成開顯已竟。
△二結(jié)嘆希有。
汝等迦葉甚為希有(至)隨宜說法難解難知。
此方結(jié)嘆四人。今日能知方便即一乘道。甚為希有也。文中宜將汝等二字于迦葉下。則等于空生輩也。然所以嘆希有者。由如來將護眾生隨宜說法之方便權(quán)巧。汝等一一能知能解能信能受也。何故以此便為希有。以如來隨宜所說之法。即一相一味。究竟便是常寂滅相。乃權(quán)實不二之理。本為難解難知。汝等既能信知。所以甚為希有也。
△二偈頌。分二。一頌法說。又二。一頌法王不虛。
爾時世尊欲重宣此義而說偈言。
破有法王出現(xiàn)世間。
此先頌如來示法不虛。天臺云。因果不亡為有。以二十五王三昧。破二十五有。如來已破此有。為法中之王故。
。邸鳎馈鳎萦姓??cè)缍逄幈娚。有生?a href="/remen/lunhui.html" class="keylink" target="_blank">輪回。有無明愛欲。有貪嗔癡等。故總曰有。破者。謂如來以根本智。照窮根本無明。根塵迥脫。諸識盡空。一念成真。萬妄頓息。故謂之破。則如來已破諸有為法中王。出現(xiàn)世間一句。是以自所證法。乘之而出世間。破一切眾生之有。隨順眾生。說種種法。應(yīng)知破有是根本智。出現(xiàn)是差別智。有實智故。為一乘法王不虛。有權(quán)智故。為三乘法王亦不虛也。此頌如來是諸法之王至而演說之。
△二頌述成開顯。分二。一頌權(quán)實二教。
隨眾生欲種種說法(至)久默斯要不務(wù)速說。
隨眾生欲兩句。是方便說三之權(quán)教。即論實也。天臺云。由如來所證智慧廣大深遠。故自尊重。深鑒小機。知其未堪。所以四十年。秘重妙法。而不與說。故曰久默。今大乘機發(fā)。特開顯耳。知音云。如來尊重下。頌其所說法。皆悉到于一切智地。雖以實為權(quán)說種種法。然其所說法。皆能到于如來尊重實智深遠之地。非小乘淺智所能知也。久默下。頌如來觀知一切諸法之所歸趣。謂所說法皆到智地。何不早說。以斯要妙是諸法之所歸趣。諸佛所重。故久默以俟時至。不圖速成也。
△二頌權(quán)實二智。
有智若聞則能信解(至)以種種緣令得正見。
此頌亦知一切眾生深心所行。而通達無礙義。在其中矣。知音謂。佛既不惜說法。是急于救人。而返不務(wù)速說者。以眾生深心所行。智信者少。而愚疑者多。一速說非惟不達。而且永失。返致受苦無窮。是故務(wù)速。則利眾生也少。而返害生。故法王所以將教從人。隨眾生力之所堪用。種種因緣。說作小大三一之乘也。雖曰用權(quán)。其實令得究竟一切種智。故曰令得正見。此并頌于諸法究盡明了等文。長行云究盡明了。此云隨力為說。惟其隨力。眾生方得究了。長行云一切智慧。此云種種正見。意無二也。
△二頌譬說。分二。一頌開譬。又二。一頌有差別。又三。一頌密云一雨譬。
迦葉當(dāng)知譬如大云(至)叆叇垂布如可承攬。
天臺謂。云譬應(yīng)身。應(yīng)身隨智慧行。故云慧云。能說十二部諸乘。故云含潤。若應(yīng)身不說法。如須扇多及多寶等。即如云不含潤也。身放大光。如電耀?谡鹚霓q。如雷聲。聞法得益。故令眾悅。九十五種邪智隱沒。故云掩蔽。能除九十八種見思熱惱。如地上清涼。應(yīng)身降世。似同三有。有心往取。實不可得。故云如可承攬。大論云。須扇多佛全不說法。掩(音演)。叆(音代)。攬(音覽)。
其雨普等四方俱下流注無量率土充洽。
○八音四辯。宣注法雨。一時俱聞。故曰四方俱下。凡有心者。皆蒙利潤。故云率土充洽。
△二頌土地草木。
山川險谷幽?所生卉木藥草。
○此頌上土地。即是七方便眾生五陰。今蒙法雨。身心柔軟。如土地得澤也。幽?者。頌上眾生習(xí)因差別。譬眾生久遠所植習(xí)因。隱在陰入界內(nèi)。故言幽?。今蒙法雨。悉得開發(fā)。故云所生。
。邸鳎馈鳎萸霸葡。此云險谷。照前山川溪谷土地?偲┪尻。依次第譬合。溪譬想陰。論眾生之想。善惡差別。種種不同。則溪與險。善惡并舉。與幽?二字同意。故知一切善惡種性。今蒙法雨潤澤。各得隨分生長矣。
。邸鳎馈鳎輪。一雨普潤。各得生長之說。似覺法喻不齊。喻中論。險谷幽?中所有草木。并皆生長。故受一雨所潤。以法論。若幽隱中惡性受法。所潤亦得增長。則佛法返成長惡之緣。豈理也哉。答。言同意別耳。若一切惡性種子。不受法化則已。才一受化。便立地轉(zhuǎn)凡為圣。所謂知法常無性。佛種從緣起。豈有一定之惡性。而成增長耶。然險谷幽邃中草木。尚為一雨所潤。而得增長。則田園耘耨者之增長可知矣邃(音歲)。
△三頌受潤增長。
大小諸樹百谷苗稼(至)草木叢林隨分受潤。
○百谷語。通取五谷。譬五乘能生百善也。甘蔗蒲萄。譬定慧。干地普洽。譬未信者令信也。余譬如文可釋。妙樂云。能生者。從果以說。若從因說。乃是百善生于五乘。大小乘因。豈過十善。故以十善。更互莊嚴(yán)。乃成萬善。若不能修互嚴(yán)因者。今所不論。若然者。人乘是五戒。那言百善。答。酒防意地。通說非無甘蔗等。既舉二物。應(yīng)有屬對。則甘蔗質(zhì)一?梢云┒。蒲萄形多?梢云┗;奂s所破。定約所緣。且分多一耳。蔗(音這)。葡(音蒲)。萄(音陶)。
一切諸樹上中下等(至)一雨所及皆得鮮澤。
此頌受益。然草樹大小。各各種性不同。而同受一雨。則各隨其分。增長無二也。直指云。生長喻信位。枝葉喻解位。華果喻行證二位。光色喻但空真空之智。凡此皆為如來一音普被也。
△二頌無差別。
如其體相性分大小所潤是一而各滋茂。
此總結(jié)一教理。而普應(yīng)群機。隨機大小受潤是一。合上皆悉到于一切智地。以明全權(quán)即實。
△二合譬。分二。一合差別譬。分三。一合密云一雨。
佛亦如是出現(xiàn)于世(至)皆應(yīng)到此覲無上尊。
此頌法喻合明第一節(jié)。知音曰。佛亦下。先頌有大之實。大圣下。后頌有大之名。如來者。十號之一也。兩足者。十號之第二三四也。福足則應(yīng)供;圩銊t正遍知。又慧足是明。福足是行。故又?jǐn)z明行足也。出世下。頌善逝世間解。十號之第五也。如大云下。頌無上士調(diào)御丈夫。十號之第六七也。諸天人眾下。頌天人師佛世尊。為十號之八九十也。長行先名后實。頌中先標(biāo)其實。后以名釋也。槁(音考)。
我為世尊無能及者(至)常為大乘而作因緣。
此勸聽受中。又更為二。妙樂云。前四句。先嘆佛為至尊。為大眾下。始明能說人尊。則所說法妙也。甘露乃不死藥。令聞妙法;勖回。故云甘露。凈法其法一味者。七善無不皆歸一乘。故勸聽受。知音云。佛本無我。順世而稱我也。九法界三世間。皆以佛為尊。故曰無能及也。
。邸鳎馈鳎莘鸨緹o生。而亦無相。今為安隱火宅眾生。故示相示生也。其法一味者。雖說種種道。其實為佛乘。究竟即解脫涅槃之一味也。法本一味。而說亦一音。令聞?wù)唠S類各解。故曰妙音。斯義即解脫涅槃之義。為大乘作因緣者。謂佛非惟一時演暢斯義而已。乃于四十年中。雖說三九部之法。無非常為大乘涅槃作因緣也。
△二合土地草木。
我觀一切普皆平等(至)恒為一切平等說法。
此頌如來以等心濟物之故。天臺云。有機為此。無機為彼。植善為愛。憎逆為憎。若有愛憎。則有彼此。不于佛機者愛。余機者憎。故無貪著限礙也。知音謂。佛所以直為大乘作因緣者。由觀一切眾生普皆平等。具足一乘法體。所以不存彼此愛憎之心。無貪著。謂不貪愛執(zhí)著大乘而自居也。無限礙。謂不限大機為廣說。不礙小機為略說也。故四十年。恒為一切人。平等說此一乘妙義而已。
如為一人眾多亦然(至)充足世間如雨普潤。
○佛事為自。魔事為他。應(yīng)初為來。應(yīng)后為去。入實為坐。出權(quán)為立。佛觀眾生平等。是等雨山川之意知音云。如為一人者。正以驗明平等之實。謂佛為一人說法。無不盡權(quán)實智慧。盡義盡理。即眾多亦然。此明佛為眾之心普也。常演說下。又明佛為眾之心與時無間也。謂佛出世。常以說法教化為事。曾無他余之事。故去來坐立。于四威儀中。無往不說。未曾一念生疲厭想。無非欲以一乘之法。充足三世間眾生。如天之云雨。普潤于三草二木也。此佛無貪著無限礙之意見矣。
貴賤上下持戒毀戒(至)等雨法雨而無懈倦。
○貴賤上下。約位。持戒毀戒。約行。利根鈍根。約智。此亦須具歷五乘七善。展轉(zhuǎn)說之。知音云。貴賤下。謂法本平等。而機自有不平等者。于人則有貴賤。位有上下。戒有持毀。威儀有具缺。見諦有邪正。根行有利鈍。佛則無有彼此愛憎。但等雨法雨。而無懈倦。此由迦葉前云。一切諸佛秘要之藏。但為菩薩演其實事。而不為我說斯真要等。故此諄諄以解其疑也。然此中有五平等。其法一味下。法體平等。我觀一切下。佛心平等。恒為一切下。佛說平等。如為一人下。一多平等。常演說法下。久近平等。末以貴賤上下諸不平等者。一返照之。愈見佛無往而不平等矣。
△三合受潤增長。
一切眾生聞我法者(至)行精進定是上藥草。
○此頌明三乘各得增長也。人天俱未斷惑。合為小草。二乘俱有智斷。合為中草。六度菩薩志求作佛;麆俣。獨為上草。知音云。一切眾生下。承上文言。謂佛法如云雨之無倦。故令聞法者。隨力所受。各住于種種諸地也。地分五等。故言諸地;蛱幪烊讼。初人天福報地。轉(zhuǎn)輪圣王人中至貴。釋梵諸王天上極尊。此釋成貴賤上下四句。以釋天為欲界主。在輪王上。在梵王下。梵王色界主。在釋天上?仗煜鹿。凡在上者貴。在下者賤。然其因皆由持五戒十善具足威儀而致也。諸王。則下該四天王。上該色究竟天等及人間諸粟散王也。是小藥草者。合前喻小根莖枝葉之文。以人王天王。雖三界中尊貴。猶屬生死有漏故。然皆可以救人苦與人樂。故稱為藥。非佛法棟梁故。比之為草也。知無漏者。知苦斷集之法也。簡別天人釋梵有所不知。能得涅槃?wù)摺V^天人釋梵所不能得。即有余涅槃。此中含慕滅修道之意。六通者。即天眼天耳他心宿命神境漏盡也。三明。即六通中天眼宿命漏盡也。三明既即六通之半。奚用重開曰。通約自證。明約利人。廣如法數(shù)詳之。以上頌聲聞乘地也。下明辟支有二種。一獨覺。二緣覺。獨處山林為獨覺自了之地。常行禪定。為獨覺自悟之功。標(biāo)以獨覺。而結(jié)以緣覺。是兼二種人也。然經(jīng)何不明言出聲聞耶。曰。聲聞有回心向大分。緣覺出無佛世。多不回心故。此總明中下之機。皆屬小乘。合喻中根中莖等也。求世尊處。謂有等回心聲聞。欲求作佛,F(xiàn)世雖不即得。當(dāng)來畢竟成佛。故今不取滅定。而廣行六度法門。修精進定。是藥草中之上藥草也。
又諸佛子專心佛道(至)決定無疑是名小樹。
○此頌明通教菩薩。已斷通惑。誓扶余習(xí)。涉有化他。望下為優(yōu)。比上則劣。故名小樹。
。邸鳎馈鳎葜T佛子者。該攝通別二教之三賢四加諸菩薩也。專心者。乃發(fā)大道心。不求權(quán)乘小果。佛道雖廣。不出四無量心。故常行慈悲也。如來雖未明言作記。而自許將來決定成佛。雖勝二乘之如藥草。猶不及地上之廣大莊嚴(yán)。故名小樹。
安住神通轉(zhuǎn)不退轉(zhuǎn)(至)如是菩薩名為大樹。
此頌圓教菩薩也。直指云。神通是九地十地之相。轉(zhuǎn)不退輪。是等覺位之因。此一十二位。以普門智力。示現(xiàn)十界身云。無機不被。無生不度。故以大樹名之。即三車后之大白牛車。是也。知音云。安住神通。則知愈于常行慈悲矣。轉(zhuǎn)不退輪。度無量眾。則超乎自知作佛無疑者矣。
○問。神通與慈悲何分。答。慈但與樂。悲但拔苦。神通則不止慈悲。即殺盜淫五逆十惡有可度處。菩薩亦安心住于其中。此非地上等覺菩薩不能。凈名云。十方大力魔王。皆是住不可思議解脫菩薩。是也。
佛平等說如一味雨(至)如彼草木所稟各異。
此頌長文如彼大云雨于一切等文。結(jié)完法喻。知音曰。明平等在佛。不平等在機。故佛法如云雨直一味。機稟根莖受用。則各有異也。此為所潤。
佛以此喻方便開示(至)于佛智慧如海一滴。
此頌如來說法一相一味。至以何法得何法一節(jié)。知音云。直明釋迦一佛以實為權(quán)之義。此喻者。即藥草喻。方便開示。即權(quán)智演說。屬上權(quán), 智。一法。即一乘實智。謂佛以此喻。明四十年前開示種種權(quán)智雖多。無非演說實相一乘法也。汝等觀之。便謂甚多無量。然于佛自證實智海中才一滴耳。此為能潤。
我雨法雨充滿世間(至)隨其大小漸增茂好。
○上是受潤。此是增長。世間。即十法界三世間也。法本一味。修之不同。故云隨力修行。知音云。前云如來功德說不能盡。今止說一滴。以佛法云雨。雖日一滴。即能充滿于三世間。是一為無量也。雖充滿三世間。卻直是一味之法。但非眾生力所修行。各得成實。如彼草木大小諸樹各得成實也。
諸佛之法常以一味(至)漸次修行皆得道果。
○此明人天乘聞法增長。普得具足。頌現(xiàn)世安隱。漸次修行。頌后生善處以道受樂也。
聲聞緣覺處于山林(至)是名藥草各得增長。
○最后身有二解。一云。二乘若不值佛。此身未必?zé)o后。由見佛故。成最后身。是增長義。二云。二乘有余涅槃。住最后身。蒙佛五味調(diào)熟。至法華聞大乘教。得入一乘。方名增長義也。
。邸鳎馈鳎萁(jīng)文明言二乘人處山林已住最后身。而又言聞法得果。則是于今會。必應(yīng)增進深
- 上一篇:妙法蓮華經(jīng)授手卷第三
- 下一篇:妙法蓮華經(jīng)授手卷第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