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dāng)前位置:華人佛教 > 乾隆大藏經(jīng) > 此土著述 >
乾隆大藏經(jīng)首頁大乘般若部大乘寶積部大乘大集部 大乘華嚴(yán)部大乘涅槃部大乘五大部外重譯經(jīng)宋元入藏諸大小乘經(jīng)
小乘阿含部小乘單譯經(jīng)大乘單譯經(jīng)大乘律小乘律 大乘論小乘論宋元續(xù)入藏諸論 西土圣賢撰集此土著述

妙法蓮華經(jīng)授手卷第二

  妙法蓮華經(jīng)授手卷第二

  楚衡云峰沙門 智祥 集

  方便品第二

  品節(jié)云。此品來意。因前入定放光所現(xiàn)。妙明真境。直欲當(dāng)機目擊現(xiàn)證默契不言之表。奈何眼鈍頭迷。未達(dá)寂滅離言之道。世尊只得從三昧起。復(fù)假言說。曲唱傍通。以為接引。凡涉言詮?倿榉奖阋。華嚴(yán)疏云。方便有二種。一遠(yuǎn)。二近。遠(yuǎn)則四十年前所說諸經(jīng)。皆為今經(jīng)方便。故云。雖示種種道。其實為佛乘。近論即今入定放光動地等。俱為方便。故云。今佛放光明。助發(fā)實相義。以如來出世本懷一向未吐。今日盡情披露。由所化之眾機緣已熟。今將盡廢三乘之權(quán)。以顯一乘之實。欲滿出世本懷。所以世尊出定。極嘆佛智甚深。正欲啟當(dāng)機欣樂之心。且不即談。恐駭觀聽。故得三請而后說。歷敘三七思惟。將一乘分別說三。正顯三乘是假。蓋為少智樂小法。不自信作佛。是故以方便。分別說諸果。又云。今我喜無畏。正直舍方便。但說無上道。故此品已下。判為開佛知見。謂開顯如來真知見故。經(jīng)云。吾從成佛已來。種, 種方便。則不獨今日放光等為方便。乃四十年中。無非方便。又云。過去無量佛。無數(shù)方便力。則方便又不止一佛施也。又云更以異方便。助顯第一義。此又不止一乘三乘六度等法為方便。則舉手低頭。聚沙畫像。以至散心入塔。無非為一大事因緣之方便也。方者法也。便者用也。謂佛善以方法便用。巧逗三乘。誘進寶所故。前品序分已竟。

  △二正宗分。從此去至分別功德品十九行偈。共十五品半。為正宗。又本跡二門。各有三分。前品亦是跡門序分。從此去至授學(xué)無學(xué)人記。共八品。為跡門正宗。今就近以跡門正宗。又分為二。一跡門開顯。又二。一略開三顯一。分二。一略陳開顯。分二。一雙嘆二智。又二。一長行。又二。一寄言嘆。又二。一明諸佛權(quán)實。分三。一雙嘆。復(fù)二。一經(jīng)家提敘。

  爾時世尊從三昧安詳而起告舍利弗。

  爾時者。即文殊彌勒賓主問答已竟之時。安詳者。徐徐緩緩也。起出也。對入字言。前入定乃如來將自受用一段。真境顯露。與人示如如理。此時會眾。見此土他土。皆不可思議。則人人中。皆有一段不可吐露光境。憶如來出定。必應(yīng)天搖地震。海涌山騰。及今出定。興無緣大悲。示如如智。仍不動聲色。安然從三昧起。不待請問。而告舍利弗者。正欲使人領(lǐng)悟此妙法。一味尋常。非奇非怪也。故此用安詳二字。甚妙。

 。邸鳎馈鳎輪枴袩o限人。而獨告舍利弗者。何也。答。如來本為不知不信者。顯彰方便。故有開示悟入之談。先在定中。有文殊實智。對答發(fā)明。今出定。又必因身子。權(quán)智顯示。乃融二智于一真也。況身子本大權(quán)示現(xiàn)。為小乘中智慧第一。將欲破小顯大。故先告之。以動群輩耳。又問。如來恒常在定。何得言起。若有出入。不名正定。答。豈不知此為方便耶。既屬方便。如來何嘗出定。

  △二正嘆二智。

  諸佛智慧甚深無量。

  既曰諸佛。即該十方三世。其實即一佛也。智慧。即本經(jīng)曰妙法。曰實相。曰一乘者。乃諸佛證得無上菩提之如如真智。向來定中放光。亦此乃實智也。此智不可以名名。不可以見見。所謂甚深者不可測也。無量者。不可擬也。試觀善財于普賢一毛孔中。行一步。過不可說佛剎微塵數(shù)世界。如是次第行。至盡未來際。尚不能知此毛孔中。剎海次第。況佛境耶。是則諸佛智慧。實不可測知。故曰甚深無量。天臺曰。此嘆實智。言諸佛者。非三教化他權(quán)實。乃諸佛自行權(quán)實也。

  其智慧門難解難入一切聲聞辟支佛所不能知。

  門有開啟義。有出入義。曰智慧門者。乃以實智。開發(fā)顯露。作差別說。乃權(quán)智也。非實外別有。離離不合者。謂之權(quán)。乃佛于定中。放光現(xiàn)瑞。圓彰十法界染凈差別。使人人見之。而謂得未曾有者也。難解入者。由會眾睹此光相。各自生疑。咸言莫知此光所為因緣。彌勒亦因之以問文姝。雖文殊擬古酬答。尚待惟忖。豈易易解入者也。謂聲聞不知者。良以世尊降跡人間。手指天地。及四十年中。拈弄指點。無非明彰此智示人人本有也。而二乘返謂之非己智分。其間以種種語言。曲唱傍通。無非洞啟斯門也。而二乘返謂之教菩薩法。是則一切聲聞。不自信知有如是智慧。又不領(lǐng)悟如來有如是智慧之門。故曰。所不能知。天臺曰。此嘆權(quán)智。諸佛以實智證理。權(quán)智說法故也。

  △二雙釋。

  所以者何佛曾親近(至)盡行諸佛無量道法。

  上說難解難入。是警其未悟。此方出陳諸佛所修樣子。使會眾有所取法。故征釋之。所以者何一句。是雙征二智。下單釋實智。言何故諸佛智慧如是甚深不可量也。曰諸佛因中。不似汝輩懈怠。陰循所親近者。則有百千萬億無數(shù)佛也。一一諸佛。所有道法。無不盡行。無不通達(dá)。所謂水積不厚。則負(fù)大舟也無力。由力用深遠(yuǎn)其所得之慧。故有如是甚深無量也。

  勇猛精進名稱普聞。

  此方釋權(quán)智也。智慧之門。何故亦難解難入也。曰須知諸佛因中所行。由其勇猛精進。故得入難入之門。一入是門。則發(fā)用深廣。辨才無礙。便致名稱普聞。則所有言說。理應(yīng)其難解難入也。意顯二乘不能解入者無他。在不勇猛精進耳。汝二乘人。才得個有余涅槃。便謂所得弘多。豈有親近無數(shù)諸佛之愿乎。況蓄志愚劣。豈有勇猛精進名稱普聞之因乎。于菩薩法。心不喜樂。何有成就甚深未曾有法之果乎。我故謂汝等所不能知也。

  △三雙結(jié)。

  成就甚深未曾有法。

  天臺云。此結(jié)成實智。稱真究竟。曰成就。到彼岸底。曰甚深。昔所未說。曰未曾有也。

  隨宜所說意趣難解。

  ○此結(jié)成權(quán)智。稱機適會。曰隨宜。非七方便所知。曰難解。

 。邸鳎馈鳎萦芍T如來曾近多佛。勇猛精進。行多善故。所得深而所知廣。至于應(yīng)機接物。若權(quán)若實。無不盡其底蘊。如明珠走盤?v橫不滯。宜其令人難解難入。此引諸佛。有如是行學(xué)。明驗如是。

  △二明釋迦權(quán)實。分三。一雙嘆。

  舍利弗吾從成佛已來(至)引導(dǎo)眾生令離諸著。

  如來將欲開示此段光明。使二乘人。必知有此一大事因緣。故先引無數(shù)諸佛。證極此道。未有不從親近中來。未有不從精進中得。先將他佛說明。然后方說到自己。使一切人。必悟必入也。天臺云。吾從成佛已來。是先嘆實智。既曰成佛。則先得實智之本。自利已滿。種種因緣下。方嘆權(quán)智。因緣者。遠(yuǎn)指大通佛時為王子之因緣。近謂四十年倒腹傾腸。無非為此事作因緣也。譬喻者。小乘中以芭蕉水沫喻。大乘中以干城鏡幻喻。如本經(jīng)所有。皆種種喻也。廣演者。以一法開無量法。說如三乘九部等。巧逗諸根。故曰無數(shù)方便。離諸著者。說散十善。離三途著。說凈十善。離欲界著。說三藏。離見思著。說菩薩法。離涅槃著。說如來道法。離順道法愛著。故曰諸著。然世尊既自己證得。豈忍坐視。而不為人開示也。奈何一切人。終曰圓覺。而不能證入。方與顯示。彼諸二乘。如丸塞耳。如葉遮睛。如來見其蒙然若昧。只得屈垂方便。作種種因緣譬喻。廣分別說。亦不過引導(dǎo)于人。離諸著耳。

  △二雙釋。

  所以者何如來方便知見波羅蜜皆已具足。

  此雙釋二智。曰何故如來能引導(dǎo)眾生。離諸著耶。如來具足方便知見波羅蜜故。則知見即實。方便即權(quán)也。知見上既有如來二字。則非泛常所知見也。如來證此難思妙法。則知無不盡。見無不到。良以諸佛所證。妙莊嚴(yán)海。不可思不可量。最深最秘是前所謂甚深者。而如來無不知也。不可說無有邊。最廣最懸。是前所謂無量者。而如來無不見也此即是如來無上菩提之知見波羅蜜。如來究竟至此。仍將所知見者。為一切眾生開示之。使一切人悟入之。則開示固佛知見。而悟入者。必證佛知見也。眾生至此。與佛無殊。皆為如來之方便引入。則二智一一皆徹法底岸。故總曰波羅蜜皆具足也。

  △三雙結(jié)。

  舍利弗如來知見廣大深遠(yuǎn)(至)成就一切未曾有法。

  此方出陳。前嘆諸佛科中。云諸佛智慧。故此言如來知見。前曰甚深無量。此曰廣大深遠(yuǎn)。是佛佛所證。無二理也。此結(jié)成實智。前言諸佛所得之慧。皆從無量佛邊。行無量行。勇猛精進而得。則此言十力無畏等法。一一皆深入。而無邊際。豈非勇猛精進于諸佛所行一切善法。而得者乎。故前結(jié)云。成就甚深未曾有法。此言成就一切未曾有法。但甚深明實。此一切顯權(quán)也。世尊自釋自結(jié)云。如來所知者廣大。所見者深遠(yuǎn)。而所成就者。皆未曾有法。決非汝等淺知劣見能解能入也。無量有四。即慈悲喜舍也。以小乘不度生。故不得此。無礙亦四。一法無礙。以一法演無量法故。二義無礙。以一義演無量義。三辭無礙。以一音演無量音。四樂說無礙。即稱機說法。無厭倦故。力有十種。一是處非處智力(知可度不可度)。二三世業(yè)報智力(謂知有障無障)。三根勝劣智力(知信等根有軟中上)。四種種界智力(謂三乘五性等。界即性也)。五種種解智力(或貪財利好名聞等。亦名欲力)。六一切至處道智力(知眾生種種所行。若出離行。若不出離行。各能至果)。七禪定解脫三昧樂凈智力(如有漏無漏等)。八宿住念智力(知前際名姓苦樂等)。九天眼智力(謂死此生彼。墮善惡趣。大小好丑等)。十?dāng)嘀T習(xí)智力(即漏盡智)。小乘不求佛道。不學(xué)十力。故所不知也。無畏有四。一者一切智無畏(設(shè)有難云。若佛是一切智者。有諸比丘。從他方來。應(yīng)宜知之。何故問言安樂住否。佛于此難。安隱無畏。答云。我是一切智人。但是攝受彼來者故。隨順世間師資人情。作是說耳)。二漏盡無畏(設(shè)有難云。佛既漏盡。何故愛語羅云。而罵調(diào)達(dá)。佛于此難。安隱無畏。乃語彼云。我實漏盡。但隨其根。而調(diào)伏故)。三說障道無畏(設(shè)有難云。佛說欲愛實能障道。何故預(yù)流一來。尚于妻子而生愛欲。佛于此難。安隱無畏。而謂彼言。我說欲愛障登三果。及阿羅漢。非初二果可能離也)。四說苦盡道無畏(設(shè)有難云。佛說圣道。能盡諸苦。何故羅漢而受瘡潰蛇蟄之苦。佛于此難安隱無畏。而謂彼云。我說圣道實能盡苦。但說未來。非觀現(xiàn)在故。于四法中。初離所知。二離煩惱。三是出離障。四是出離道。以小乘不盡諸障。有怯弱。故不知此)。解脫者。謂不思議解脫。無障礙解脫。凈觀察解脫。乃至無余境界解脫。此十為首。有無量百千解脫門。由小乘唯得三解脫門。故不知此。三昧者。普光三昧。方綱三昧。海印三昧。乃至無礙輪三昧。亦有無量百千三昧。而諸如來皆悉成就。廣如華嚴(yán)經(jīng)說。由小乘耽寂滅定。故不知此。禪即無上乘禪。定即首楞嚴(yán)定。如上所有。如來一一皆深入無際。不獨只得而已矣。寄言嘆德已竟。

  △二絕言嘆二智。分二。一舉絕嘆之由。

  舍利弗如來能種種分別(至)言辭柔軟悅可眾心。

  從上將自他所證權(quán)實二智。極力稱揚。如此甚深。如此難解。如此禪定三昧。如此未曾有法。皆是無上大智慧人。所知所見。非汝輩可能擬者。如謂龍象蹴踏。非驢所堪。意在憤激二乘慕大之志。說至于此?芍^發(fā)千鈞之弩矣。次欲離言。是彰言之所不及也。不知絕言處。乃極力言也。故又呼舍利弗曰。如來能種種分別。此能字。正對彼二乘之不能也。如大富人。出無量珍奇。示貧窮子?匆潦呛蔚茸饔谩D芊N種分別。能巧說諸法。其所分別巧說之言辭。無不一一柔軟。令聞?wù)咧。無不欣悅暢豫也。悅可眾心一句。又是冷擊會眾之語。試問聞?wù)吣軔偰茉シ瘛4说詸?quán)實二智。激勵之次?偲渌袩o不成就。

  舍利弗取要言之無量無邊未曾有法佛悉成就。

  若欲為汝一一發(fā)明如來知見?v窮劫難盡。今且撮略取要而言。則無量無邊未曾聞未曾見之法。我無不成就。然所得之法。既無邊量。豈片時所能盡。片言所能言哉。此其所以為絕嘆之由也。

  △二正絕言嘆。又二。一絕言。

  止舍利弗不須復(fù)說。

  上既言。無量未曾有法。皆已成就。是欲將此法盡付與人。使一切人皆證此也。其奈此法言不可及。只得絕言稱嘆。此處下一止字。非不欲說。恨會眾智不易預(yù)斯聞也。況此是如來最上修行。聞?wù)邔嶋y領(lǐng)略。欲默不言。情難忍舍。故只得自稱自嘆而已。試看如來此衷。是何等急切。于此之后。累止累嘆。而不明明說破者。足見婆心斯切。

  △二釋意。又二。一最上修行不可說。

  所以者何佛所成就(至)唯佛與佛乃能究盡。

  釋意。如云你謂我如來何故止而不說。以我所成就者。第一之法。非二非三也。況此希有之法。乃九界眾生。所不得者。其所不得。由甚深難解。我所以止而不說也。唯此是我與諸佛。乃能究盡。此外皆不能知。

  △二甚深境界不可說。

  諸法實相所謂諸法如是相(至)如是本末究竟等。

  此承上言。諸佛乃能究盡者何法。即諸法之實相也。諸法。即世出世一切情無情法。是權(quán)是事也。實相。即諸法中之第一義。是實是理也。此處正要令人知世間相即出世法。即權(quán)即實。即理即事。不壞世相。而成實相。若必謂離事而明理。是棄波而求水也。離權(quán)而明實。是忘形而覓影也。此皆不達(dá)圓實之旨。是故諸法實相一句。便是為二乘人。作開權(quán)顯實之張本也。天臺依義讀文。凡有三轉(zhuǎn)。一云。是相如。是性如。乃至是報如。二云。如是相。如是性等。三云。相如是。性如是等。又第一是相如者。即空義。第二如是相者。即假義。第三相如是者。即中義。三一圓融。不縱不橫。一界具十。十界具百。百界具千。如是展轉(zhuǎn)。則不盡矣。又九界為權(quán)。佛界為實。則佛界圓攝九界。而九界又不離佛界。方是諸佛實相義也。直指云。理應(yīng)取十法界之俗諦曰相。十界真諦曰性。十界本具曰體。十界業(yè)用曰力。十界功能曰作。十界作成曰因。十界助發(fā)曰緣。十界循業(yè)發(fā)現(xiàn)日果。十界酬賞不差曰報。森森之法。起于一心曰本。萬境如如。終歸實際曰末。從因至果。了然不昧。三際平等。十方坐斷曰究竟。以根本智。當(dāng)陽一照。十界全空曰如。以差別智。行布無礙。十界不壞曰是。全俗即真。是理無礙。全真即俗。是事無礙。真俗互融。是理事無礙。真俗雙超。是事事無礙。此解甚為切實。但等字未審。所等何法。據(jù)知音謂。楞伽云。諸佛有四種等。謂字等語等法等身等。若此則是諸佛之等。非諸法等也。況此明言諸法實相。則實相即如矣。一法如。法法皆如。一法是。法法皆是。所謂真如遍一切處。豈有一法不如。一法不是耶。所以等者。等一切法也。

  △二偈頌。分二。一頌寄言嘆。又二。一合頌二佛。

  爾時世尊欲重宣此義而說偈言。

  世雄不可量諸天及世人一切眾生類無能知佛者。

  世雄者。世即三世。舉三世則十方在焉。雄即雄猛。謂十方三世一切如來。皆具大威雄勇猛之智故。則智慧攝入雄字中矣。不可量。即頌上甚深無量。即諸佛實智。下三句。頌諸佛權(quán)智。無能知者。即難解難入也。

  佛力無所畏解脫諸三昧及佛諸余法無能測量者。

  此頌釋迦二智。佛字。頌上吾從成佛也。是實智。力無畏等。頌諸功德。是權(quán)智。諸余法者。即無量無邊未曾有法也。以其佛智甚深。故無能測。佛智無邊。故不可量也。

  △二合釋結(jié)嘆。

  本從無數(shù)佛具足行諸道(至)我已悉知見。

  本從下二句。頌佛曾親近百千諸佛盡行道法。甚深句。頌成就甚深未曾有法。難見等。頌意趣難解于無量劫兩句。頌知見波羅蜜皆已具足。是皆明因具足。道場得成。方是果具足。我已知見。頌如來知見廣大深遠(yuǎn)也。道場者。據(jù)理。以如如智。契如如理。理智不二。即一真寂滅場地。依事。即菩提樹下。得道之場也。行此諸道已已字。即功圓行滿。一念頓悟自心之時。一了一切了。故曰我已悉知。

  △二頌絕言嘆。分五一頌不思議境。

  如是大果報種種性相義。

  天臺云。此頌十如是。大即妙也。十界不同。故言種種。但舉初后。中間可知。義兼頌究竟等也。義即義理。祗一究竟之言。有空假中義理故也。

  △二追頌絕言境。

  我及十方佛乃能知是事。

  頌上取要言之佛悉成就也。是事者。即難解難入之不思議法也。

  △三追頌正絕言。

  是法不可示言辭相寂滅。

  頌止不須復(fù)說也。實相無相。本非方所。故不可示。實相離言。言不可及。故曰言辭相寂滅。上才言是事。此即言是法。究竟即是諸法實相四字。

  △四頌舉不知人。分八。一總揀不解。

  諸余眾生類無有能得解。

  此即舉七方便人。謂人天聲聞緣覺藏通別。共七種。皆如來方便接至此。是總揀。后所揀者。亦不出此。

  △二別揀能入。

  除諸菩薩眾信力堅固者。

  諸菩薩。當(dāng)指圓教中人。信力堅固。即十信位已去。三賢并地上菩薩也。

  △三揀二乘人。

  諸佛弟子眾曾供養(yǎng)諸佛(至)其力所不堪。

  此揀二乘不能解也。直指曰。諸佛者。謂佛佛皆有二乘弟子眾。指四果言。見思二惑已盡。名無漏最后身由果縛未斷故曰住。是諸人。指初果至四果。困守偏空。無志向大。故曰力所不堪。

  △四獨舉身子。

  假使?jié)M世間皆如舍利弗盡思共度量不能測佛智。

  前泛舉聲聞。此的舉在會之眾。直指云。舍利弗。是聲聞中最勝者。假如滿世間人。個個智如鹙子。盡其心思。共相度量。決不能測如來妙智。何也。以此法非思量分別之所能解。

  △五諸弟子眾。

  正使?jié)M十方皆如舍利弗(至)亦復(fù)不能知。

  此揀盡十方諸聲聞也。直指云。前曰假使。尚是仿佛。此言正使。是決定語。前云滿世間。此言滿十方。推廣言之。不但如舍利一人。即如目連迦葉等諸。弟子。亦皆充滿。則十方聲聞。無量無邊矣。任彼盡其心思。共相度量。又豈能知佛智哉。盡(津上聲)。度(音鐸)。

  △六辟支佛眾。

  辟支佛利智無最慢后身(至)莫能知少分。

  此揀盡十方諸緣覺也。直指云。一念了別。緣生如幻。故曰利智。是已證無漏最后身者。前四果雖滿十方界。其數(shù)尚稀。今滿如竹林之稠。則眾又多矣。而心則共一。以眾多之一心。經(jīng)無量劫。共思佛智。猶不能知少分耳。

  △七發(fā)心菩薩。

  新發(fā)意菩薩供養(yǎng)無數(shù)佛(至)不能知佛智。

  此揀別教三賢初發(fā)心者。直指云。從別入圓。故名新發(fā)意。又圓教初住。亦名新發(fā)意。然既近無數(shù)佛。豈止供養(yǎng)而已。則六度兼修為因。了達(dá)諸義是慧。而亦兼福。則二利將滿為果。以中道觀智。照明真俗。故曰了達(dá)。心中朗朗。而推己利人。故善說法。此等菩薩。其數(shù)又不止如竹林而已。如稻麻竹葦。則其數(shù)猶不可盡。充滿十方剎。咸同一心。共以妙智測量。經(jīng)恒河沙劫。亦不能知佛智也。妙智。即中道觀智。葦(音委)。

  △不退菩薩。

  不退諸菩薩其數(shù)如恒沙一心共思求亦復(fù)不能知。

  此揀通別不退人也。通教第三八人地。至第七已辦地。斷界內(nèi)惑。名位不退。別教初住至七住。斷界內(nèi)惑。亦名位不退。入八住至十向。名行不退。如是菩薩數(shù)如恒沙。一心思求。亦所不能知也。

 。邸鳎馈鳎輪。從前重重料揀。人愈多。劫愈久。智愈深。而竟不能知者。何也。答。是智不出識心度量。以識心測佛智。如適越者。不之南而之北。愈行愈遠(yuǎn)矣。不見道。思而知。緣而慮。盡是鬼家活計。豈能究竟佛智哉。問。前謂眾生與聲聞不知。則固是矣。說辟支莫知少分。似稍有所知。至于菩薩。已能近無數(shù)佛。又能達(dá)諸義趣。既以妙智思惟。豈亦全無知耶。況復(fù)言不退菩薩亦所不知。此何言哉。答。菩薩雖曰妙智。只不過以勝二乘若果是證真妙智。于如來所說。如仲尼見溫伯雪子矣。何如來又言咸皆共思求耶。則思求二字。便是可揀之由。新發(fā)意不知者。為后授學(xué)無學(xué)中。疑阿難不應(yīng)得記之案。不退人不知者。為提婆品中。智積不信龍女成佛。及壽量品中。彌勒不信后地涌眾之案。

  △五唯佛與佛知。分二。一顯佛知。

  又告舍利弗無漏不思議(至)十方佛亦然。

  天臺云。無漏者。舉權(quán)實二智。皆無漏失也。蓋權(quán)實不二。一一難測難知。故云不思議。甚深句。頌第一希有難解之法。我今具得三句。頌唯佛與佛乃能究盡也。

  △二明佛示。又二。一諸佛顯實。

  舍利弗當(dāng)知諸佛語無異(至)要當(dāng)說真實。

  此處方說出止而不說之意。正所以顯發(fā)一乘。乃極力提拔也。故此頻喚身子。而教當(dāng)知。欲其生決定信。知本來是佛。就此一肩荷也。云諸佛語無異者。說無二三。本來不異。汝于佛語。當(dāng)生大信力也。無異語者。是決定說。大信力者。是決定信。然所以教信諸佛者。乃所以教信我也。則我此后。定非從前指示。決要為汝說一乘道。汝亦定要生決定信。就此知歸可矣。則真實二字。正是止而不說者也。

  △二釋迦開三。

  告諸聲聞眾及求緣覺乘我令脫苦縛逮得涅槃?wù)摺?/p>

  此與后兩段。是預(yù)斷權(quán)疑之語也。天臺云。上言諸佛顯實。此言釋迦開三。非各具一邊。要知開三必顯一。顯一必開三。彼此互明。以顯佛佛道同也。設(shè)有疑者。謂如來既有真實之法。何故不疾說。而必欲待后說耶。曰機不等耳。眾生為苦惱煎迫時。急欲離苦得樂。故告諸求聲聞緣覺者曰。我欲令汝脫諸苦縛。說有涅槃。其實非真。此后必應(yīng)為說真實法也。諸苦縛。即苦諦中三苦八苦等。以苦能系人。故曰縛。涅槃即三三昧涅槃也。

  佛以方便力示以三乘教眾生處處著引之令得出。

  設(shè)謂四十年來所聞?wù)。皆三乘法。而諸佛所說者。亦三乘法。則三乘之名。古今定矣。豈三乘為不實之法乎。曰此皆是我方便示相而已。豈實法哉。然則三乘不實。宜乎不必宣揚。何佛佛皆說三乘耶。曰為一切人。聞有著有。聞空著空。大似避溺投火。只得假此三乘。引之令出其著耳。豈真有謂哉。況此等權(quán)執(zhí)。乃二乘人不能認(rèn)實相者。必有之疑。故。如來先將一一破除。不令有懷猶豫之心。則于大乘?善蠹耙。略陳開顯已竟。

  △二騰疑致請。分二。一敘疑。又二。一經(jīng)家敘。

  爾時大眾中(至)阿若憍陳如等千二百人。

  此集經(jīng)者。敘眾疑也。有諸聲聞。就因言。漏盡羅漢。就果言。于千二百中。獨舉陳如者。以小乘中最初稱解者也。從前既稱有解有入矣。今佛概揀不知。安得不動執(zhí)生疑。故首舉之。

  及發(fā)聲聞辟支佛心比丘比丘尼優(yōu)婆塞優(yōu)婆夷。

  此皆學(xué)無學(xué)人。故曰發(fā)心。然敘疑中。但舉二乘一類之機者。以此經(jīng)意。原為彼稱揚妙智。在激發(fā)向大之心。所以二乘執(zhí)重疑深。故偏舉耳。前料簡中言不退菩薩亦復(fù)不知。此雖不言。至后陳疑中。則有求佛諸菩薩大數(shù)有八萬。蓋可見矣。

  △二會眾念。分二。一疑佛二智。

  各作是念今者世尊(至)一切聲聞辟支佛所不能及。

  世尊自出定已來。費卻許多心力。始得二乘弟子作如是念。生如是疑。則知此后受大有待矣。各作念者。因聞佛極力稱揚佛之智慧。而聲聞人。若師若資。無不作念。謂今日是何等因緣。而世尊殷殷勤勤。稱揚贊嘆。言佛所得之法。如是甚深。如是難解耶。此疑實智。有所言說。意趣難解。是疑權(quán)智。于中若權(quán)若實。皆謂我輩所不能知。若我等果實不知。前來不應(yīng)許得涅槃。若我等實知。何故又言一切聲聞所不能知。豈佛別有何等法門。是我等所不知所不證者。此是疑佛智。

  △二疑己所得。

  佛說一解脫義(至)而今不知是義所趣。

  此是疑己所證。是非不果也。一解脫。即四十年前所說之解脫。乃不了義說。今謂得此法者。乃不了義法也。證涅槃?wù)。乃中止化城也。是小歇場。非究竟寶所。而自疑謂。若我所得非真。則一解脫義。我已證得。已到涅槃。若此即真。何故言一切聲聞類。無能測佛者。如是循環(huán)自揣。不知是義所歸。是義者。即佛所稱嘆義。趣者。歸也。

  △二正請。分三。一初請。又二。一當(dāng)機陳請。又二。一長行。又二。一陳疑。

  爾時舍利弗知四眾心疑(至)甚深微妙難解之法。

  眾人意念。不敢形言者。以智不及大人所酬。而身子智超群輩。則已領(lǐng)知眾心。故得陳己陳人之所疑也。此下三請。而如來只二止之。并前成三止矣。蓋佛觀眾機。有三周得益者。前后不同而止。故有所因也。身子疑何因緣。而如來答為一事。則所謂要當(dāng)說真實也。諸佛第一方便。疑權(quán)智。甚深等。即疑實智。今舍利弗疑。則于法說之后。便得授記。陳如等各疑。則于喻說中。各得授記。新發(fā)心人疑。則于因緣周后。各得授記。所謂不疑不悟。以其疑有淺深故。得開解授記久近之不同耳。

  △二陳請。

  我自昔來未曾從佛(至)甚深微妙難解之法。

  我自從佛數(shù)十年來。竟未聞有如是極稱佛慧。正欲顯揚。便止而不說。唯此所以令入群疑競起。況今在會人。孰不心疑。我故敢請如來敷陳此事。畢竟有何緣。如是稱嘆。是何法如是甚深。如是難解難入耶。

  △二偈頌。分四。一頌權(quán)實二智疑。

  爾時舍利弗欲重宣此義而說偈言。

  慧曰大圣尊久乃說是法。

  此頌疑佛實智;廴照。日能破暗。世人作息。皆仗日光之力。而佛以智慧化人。九界眾生之作息。無不仗佛慧之所燭也。故稱為大圣尊。久乃說者。謂數(shù)十年含忍不說。今始說之。

  自說得如是力無畏三昧(至)諸佛之所得。

  此頌明權(quán)智難測無能問也。力無畏等。一一照長行可了。道場。即一真寂滅場地。亦即菩提樹下。謂世尊于道場所得之法。日甚深者。曰無上者。誰能以問。而問之也。如佛謂假使?jié)M世間人。皆如我身子。尚不能測。我獨豈能測乎。如我一類聲聞人中。又亦豈有能發(fā)問者乎。因無能問。故佛出定。只得自說。其所說者。皆是我輩難入之境。所謂唯佛與佛。乃能知之。

  △二三乘四眾疑。

  無漏諸羅漢及求涅槃?wù)撸ㄖ粒┰阜馂榻庹f。

  無漏者。已證三三昧人。求涅槃?wù)。猶未證得者也。已證未證。皆墮疑網(wǎng)。由不達(dá)大乘實相故也。然求緣覺者。亦有一類。即比丘比丘尼眾。更兼人天八部。相視猶豫者。以其聞所不聞。故疑無二也。猶豫。即不決所疑也。曰皆墮疑網(wǎng)。曰相視猶豫。曰何故說是。曰是事云何。其欲了之情。何等緊切。則瞻仰愿說之誠?筛蓬I(lǐng)矣。

  △三獨陳身子疑。

  于諸聲聞眾佛說我第一(至)時為如實說。

  此身子自陳。世尊平日。于聲聞眾中。稱我第一。今聞如來所嘆諸佛智慧。竟蒙然不解。斯豈為智哉。但不知。所嘆者是如來果上空竟之妙法耶。是因中所行之妙道耶。次下請佛開示。然我雖有微少智慧。皆仗如來說法恩力致之。是則為佛口所生子矣。即今合掌。待佛以微妙音。稱時稱機。如實說之?梢。觀身子合掌瞻待之際。可謂全身拶入。其為入佛知見也不久矣。

  △四總明眾會疑。

  諸天龍神等其數(shù)如恒沙(至)欲聞具足道。

  此總明眾會。已該此界他方諸天等。數(shù)如恒沙。則知非本會矣。諸菩薩。前致請科中。未見標(biāo)舉。文略也。故此言數(shù)有八萬。皆為求佛果者。又見其為深位矣。輪王以萬億國言。乃佛圓音所感。承佛威神。來至法會。今皆合掌至敬。愿聞如來具足發(fā)明難思道也。

  △二如來止答。

  爾時佛告舍利弗(至)諸天及人皆當(dāng)驚疑。

  如來此處。又止而不說者。以法難思故。說之恐驚。時聽。所以鄭重不說也。。

 。邸鳎馈鳎輪枴⒈娍浦。舉皆二乘。今佛所止者。獨曰天人驚疑者。何也答。若論聲聞。在前一翻止處。已生疑致請。決意要聞。所謂合掌瞻仰待。豈得又驚疑而不欲聞耶。此第二止。又是激未信者信耳。

  △二次請。又二。一當(dāng)機呈請。

  舍利弗重白佛言(至)聞佛所說則能敬信。

  此是身子。代為人天作請主耳。兩言惟愿說者。意在切聞妙法。而必?zé)o疑也。然今此會眾雖無量。非凡雜也。皆深種善本。根利慧深之人。必能敬信。但惟愿說之。然則如來豈不知會眾根利慧深。必待身子請白而后說耶。不然。如來不說者。乃極顯妙法之難宣也。身子請白者。乃發(fā)起會眾之樂聞也。

  爾時舍利弗欲重宣此義而說偈言。

  法王無上尊惟說愿勿慮是會無量眾有能敬信者。

  王有自在義。如來得法自在。故稱法王。佛居等覺之上。更無過者。故曰無上尊。下三句。乃至誠懇請之詞。

  △二如來止說。

  佛復(fù)止舍利弗(至)增上慢比丘將墜于大坑。

  爾時世尊重說偈言。

  止止不須說我法妙難思諸增上慢者聞必不敬信。

  今第三止中。又舉出增上慢人。則可謂意盡無余矣。謂我若說此妙法。有一類增上慢人。不信生謗。由此毀謗大乘。必至墮苦。是以不說猶妙也。若實行增上慢人。聞如此言。自應(yīng)移腔易調(diào)。慢有七種。恃己凌他。名我慢。同德相慠。名單慢。于同爭勝。名過慢。于勝爭勝。名慢過慢。未得謂得。名增上慢。于劣自安。名卑劣慢。不禮三寶。名邪慢。然世尊止而復(fù)止。不欲為說者。非吝言也。以妙法難言。非有非空。離名離相。即諸相而離諸相。以至離即俱非?种嗦暵劼劜簧。故至再三止說也。

  △三再請。分二。一當(dāng), 機再請。

  爾時舍利弗重白佛言(至)長夜安隱多所饒益。

  佛既復(fù)止。而當(dāng)機重白。此可謂引援得力。大法可投矣。身子因佛固止不言。所以再請云。今此會眾。如我一類。尚有百千萬億。皆從久遠(yuǎn)。受佛教化。自必能敬信也。安隱對驚怖言。長夜表一真之正位。謂皆能安隱于真俗不二之地。故曰。多所饒益。

  爾時舍利弗欲重宣此義而說偈言。

  無上兩足尊愿第一法(至)則生大歡喜。

  當(dāng)機自稱己為長子者。以權(quán)智出于實智。故有子義。因聞佛言所得第一希有難解之法。故必請說第一法也。觀佛已曾教化兩句。則大通王子之遠(yuǎn)因已露。豈定期身子為實聲聞耶。其間請意。勤勤懇懇。無非欲發(fā)明此難解之法。故請畢則曰生大歡喜。及至如來許說之后。訖此品終。亦曰無復(fù)諸疑惑。心生大歡喜。是知師資之意。無非要使一切人。必至法利充滿。得大歡喜而后已。

  △二如來許說。

  爾時世尊告舍利弗汝已殷勤三請豈得不說。

  上因當(dāng)機堅請。并會眾誠求。則知信根已植。無復(fù)疑惑。信植為成佛果之真因。不疑能受難思之指點。故發(fā)言許說也。略開三顯一已竟。

  △二廣開三顯一。所謂廣者。廣上略詞。凡七品半經(jīng)。皆開三顯一。又分三段。一為上根作法說周。分五。一如來正說。分二。一長行。分三。一誡聽揀機。

  汝今諦聽善思念之吾當(dāng)為汝分別解說。

  如來既已許說。又必誡聽者。為今日之法。非常言也。曰諦聽。曰善思。乃欲令當(dāng)下領(lǐng)悟也。分別解說四字。為一經(jīng)權(quán)實本跡之大案。使如來但只入定放光。則此妙法無由開顯。使出定嘆德止而不說。此妙法。又豈能令眾知哉。幸而因當(dāng)機堅請至此。許其分別之。則難入之門。應(yīng)能入矣。既許其解說之。則難解之法。必能解矣。分別者。分其權(quán)跡之因。即開示也。解說者。解其本實之緣。即悟入也。以是知權(quán)實本跡開示悟入。總不出分別解說四字。明矣。

  說此語時會中有比丘(至)即從座起禮佛而退。

  此于如來未啟口時。便有五千人退坐者。足見為罪根深重之增上慢也。所以如來再四不說。為此眾耳。若論輔佐如來出世利生者。則又有說焉。據(jù)跡。實為在會有一類懷上慢人。不喜大乘。深耽小果。故今五千眾。權(quán)為退席。至令如來貶責(zé)小果之罪深垢重。而贊懷真實道者。必可以進趣佛乘。使彼實行聲聞。憤大乘想。則其益人。猶非淺淺。論本。皆具頂門正眼之流。見如來才許為分別解說。便拂袖而行。意使會中定性聲聞。知有向上不傳之妙。豈向人口角頭。食余涕耶。此所謂蒼鷹才見。便生擒。安可與獵犬之無靈性守枯樁者。同日語哉。不然。世尊尚于大法未揚。號令未舉。此輩便作此去就。須知輔化之流。所當(dāng)為者。不止于此。佛云。示眾有三毒。而現(xiàn)邪見相。我弟子如是。方便度眾生。足見禮佛而退四字。大有關(guān)系。所謂禮佛者。有所本也。退席者。有所歸也。決非弱喪不知歸者可擬。

  所以者何此輩根深重(至)有如此失是以不住。

  天臺云。五濁渾多。名罪重。執(zhí)小翳大。名智深。未得三果言得。未證四果言證。名增上慢。有如此失者。謂障執(zhí)慢三種之失。所以不住也。

 。邸鳎馈鳎荽颂幃(dāng)有別論。所謂獅子林中。原無異獸。豈靈山會里。猶藏?zé)o行之人。設(shè)有已經(jīng)四十年淘汰。必不如是之甚。依身子請詞中。有佛已曾世世教化如是等。若果以不信退席。則身子識人不盡。或謂恐今會暫到者。容或有之。即使暫到。必因如來圓音所感。亦皆善根深厚。設(shè)實有增上慢人。退席而去。法則不圓。何以稱妙。又何以謂斷疑生信之用乎。須知自誡聽揀機下一節(jié)。乃經(jīng)家敘陳。當(dāng)時有如是退席之人。見其將聞即退。故以罪深等責(zé)之也。觀佛后文。但云。彼退亦佳。不甚深斥。足識其為本會之引緣也又如來于第三止中云。諸增上慢者。聞必不敬信。彼感此應(yīng)。何等明白。具眼者審之。

  世尊默然而不制止。

  天臺云。上聞略開三顯一。言略義隱。猶未生謗。足以作系珠因緣。去則有益。若聞廣開三顯一。必乖情起謗。住必有損。是故不制止也。

 。邸鳎馈鳎萦猪氈鐏砟徊恢浦固。猶為可想。足見是父是子。所謂鴛鴦繡出從君看。不把金針度與人。

  爾時佛告舍利弗我今此眾無復(fù)枝葉純有真實。

  天臺云。枝葉細(xì)末。不任器用。此等執(zhí)方便者。于大非器。今謂無枝葉。已成全材?盀榇蟪法器。

 。邸鳎馈鳎菁s理。離根本外。豈復(fù)別有所謂枝葉哉。是則枝葉明妄。根本即真也。妄存混智。法則不妙。今謂無枝葉有真實。斯可謂實相為體矣。據(jù)此則可以將五千人。表五識圓盡。所謂眼不見色。耳不聞聲。鼻不知香。舌不了味。身不受觸。是枝葉盡也。唯一志向前。而為根本。是純有真實義。如此說者。則不致偏枯。

  舍利弗如是增上慢人(至)汝今善聽當(dāng)為汝說。

  天臺云。應(yīng)知上慢不全無法。但以淺位。自謂增上。而慢他人也。以退為佳者。由以小自翳。復(fù)妨他大。今退無謗法之愆。復(fù)無障他之過。故云佳矣。

 。邸鳎馈鳎菁颜呙酪。如來美其枝葉脫盡。唯一真實。斯謂妄盡真存。則施大法無難矣。故下囑云。汝今善聽。如師子乳。唯琉璃瓶能貯。

  △二受旨誠聽。

  舍利弗言唯然世尊愿樂欲聞。

  天臺云。唯然者。應(yīng)聲之切。即應(yīng)諾也。唯之聲速而質(zhì)。諾之辭緩而文。

  [△@△]愿樂者。潔誠盡敬之意。如謂我輩勤懇之甚。孰不欲聞也。

  △三正與開示。分二。一廣開諸佛權(quán)實。又二。一總明諸佛。分四。一嘆法希有。

  佛告舍利弗如是妙法(至)如優(yōu)曇缽華時一現(xiàn)耳。

  此科為一經(jīng)大案。正為當(dāng)機。分別解說。一切聲聞辟支佛。所不能知。唯佛與佛。乃能究盡之諸法實相也。知音云。如是二字。即前謂諸法如是相等之十如是。妙法二字。即前文性相本末等之諸法。前云諸法。此云妙法者。前由會眾未發(fā)大心。則三乘不得濫于一乘。性相未融。本末未會。不得究竟成一相一種。故謂之諸法。以法相未忘故也。所以二乘人不得授記作佛。今既請為如實開示。而如來又許為分別解說。則性相本末等法。皆歸實相。將一切差別染凈三乘二乘。融為一法。攝無量義。而為一義。故曰妙法。而二乘人。始有受記劫國莊嚴(yán)之分。故如來至此。始指定前文。曰如是妙法也。

 。邸鳎馈鳎輹r乃說之者。時字最重。時未至。即大圣當(dāng)陽亦無如之。何故。四十年來。雖抱如是妙法。無開口處。時一至。則百卉吐芳。皆各自有生芽。故身子三請。遂開劫外百代之香。是以十方三世一切諸佛。欲暢本懷。無不待時。而會眾得聞。如是唱演。真為千生希覯。正如優(yōu)曇出現(xiàn)。是人力所不能強。今將欣逢。而卒然放顏。實為奇遇。未可作等閑觀也。優(yōu)曇者。即靈瑞大寶青蓮華。此華出時。定有金輪王應(yīng)世。國土自然嚴(yán)好。人民壽命。皆得增長八萬四千。故借世間希有之瑞寶。以喻出世希有之妙法也。

  △二說無虛妄。

  舍利弗汝等當(dāng)信佛之所說言不虛妄。

  上言說時已至。此言語無虛妄。雖說種種道。其實為一乘。而教必令信者無他。只一大事因緣而已。

  △三開方便門。

  舍利弗諸佛隨宜說法(至)譬喻言辭演說諸法。

  此正釋前智慧門難解難入。隨宜者。是諸佛開方便門。隨其眾生根信欲樂之權(quán)法也。何故方便權(quán)說之意趣。亦如是難解難入耶。言諸佛雖有種種緣喻言辭等。其實皆一法也。所演說諸法。即一乘也。非離此外別演一乘。是所以難解入也。

  △四示真實相。分五。一標(biāo)人法殊勝。

  是法非思量分別之所能解唯有諸佛乃能知之。

  此釋前智慧甚深。是法者。即承上演說諸法。即是實相之妙法也。思量等。六識本具分別功能。七識執(zhí)我。有思量功能。謂我雖以種種方便。所演者唯一法也。此法決不可以思量分別解。故汝二乘。每用思惟。無能究竟。而此即權(quán)即實之法。唯有諸佛乃能知耳。

  △二論出世本懷。

  所以者何。諸佛世尊。唯以一大事因緣故。出現(xiàn)于世。

  此又承上言。法既殊勝。唯佛乃知。則人無能知。故此又論。諸佛本此權(quán)實無二之法。由人無能知。故出世為人指示。所以云諸佛唯獨以此一大事而出世也??cè)f有之志為一。盡圣凡之量為大。發(fā)能所之功曰事。具本末之性為因。成自他之德為緣。如來本為與人。顯發(fā)各自具得之甚深智慧。故曰一大事因緣。又云唯有此事。更無余事也。

  △三征出世因緣。

  舍利弗云何名(至)一大事因緣出現(xiàn)于世。

  上明諸佛本此出世。此問諸佛本此出世為何因緣。故下云。原為要與眾生。開示此法。令人各各悟入此法。故此出世。

  △四正分釋四門。又四。初明理一。又二。一正釋。

  諸佛世尊欲令眾生(至)入佛知見道故出現(xiàn)于世。

  諸佛世尊??cè)朗綁m剎之諸佛。是乘此大事出世。為能開能示能悟能入之人。乃一理之所主也。欲者要也。令者使也。眾生總該九界之有情。開者。發(fā)其蒙閉也。知見二字?倲z六根。加一佛字。乃眾生本具之妙法。即如來藏身三昧。故曰佛知見。此屬因中知見也。復(fù)加使得清凈。足顯是在迷之體。不經(jīng)開發(fā)。未必清凈。然一切如來出世。本要使九界眾生。各各開發(fā)本有之佛知見。而使之六根俱得清凈也。是則一開之后。永離六塵癡惑。更不為迷執(zhí)權(quán)疑。所封閉也。示者。有所昭告于九界眾生也。則此佛知見三字。乃諸佛世尊所證得者。屬果上知見。蓋眾生雖則佛知見本具。不假修習(xí)。何以能知。故諸佛先示已證。而出定揚德矣。則前來放光現(xiàn)瑞。皆示佛知見也。而開示屬教。為佛所開發(fā)指示也。悟者。忽然惺覺也。承上如來開發(fā)指示本具六根之妙明真性。及至功窮力極之時。而一朝豁然。如從夢起。始悟自性之佛知見也。入者。親臨也。又言知見道者。即所到之處。由佛開示之后。起行功夫。修證畢到之地。故曰知見道也。此悟入屬機。又一三屬性具。二四屬修成。前征諸佛。何故出現(xiàn)此。謂為要開示佛知見故。為使眾生悟入佛知見故。則是佛知見。便為一大事。而大事即因也。開示悟入?倢僖鹦拮C之緣。是為一理之因緣也。

  △二結(jié)成。

  舍利弗是為諸佛以一大事因緣故出現(xiàn)于世。

  此方結(jié)成。佛原為開示佛知見。而令入悟入佛知見之故。所以出現(xiàn)于世。

  △二明人一。

  佛告舍利弗諸佛如來但教化菩薩。

  天臺云。就昔方便。謂教化三乘。其意本為化菩薩也。如彼窮子。自謂客作賤人。而長者所觀。實為己子。則所為之人。無二三也。故曰教化菩薩。

  △三行一。

  諸有所作常為一事唯以佛之知見示悟眾生。

  ○三乘眾行。名之為諸有所作。為圓故諸。所以為一事也。其所行所作。亦唯以佛知見。是趣無他行也。

  △四教一。

  舍利弗如來但以(至)無有余乘若二若三。

  一佛乘者。即一大事。乃佛知見也。余乘即二即三也。天臺云。若是則般若中之帶二。方等中之帶三。皆不了義說。及至今日。則教唯一乘矣。

  △五結(jié)諸佛如是。

  舍利弗一切十方諸佛法亦如是。

  此承上諸佛出世皆如是也。則又言一切十方。乃總統(tǒng)無余之意。所謂佛佛道同也。

  △二別明三世。分三。一明過去。又二。一開權(quán)。

  舍利弗過去諸佛(至)而為眾生演說諸法。

  ○此廣舉過去諸佛為一大事出世。所有教理行果無二。演說諸法。是教無二。

  △二顯實。

  是法皆為一佛乘故(至)究竟皆得一切種智。

  ○為一佛乘。是理無二。令眾生聞法。得一切種智。是行果無二。是法。即演說諸法中之是法也。非離諸法外。另說是法。故謂開權(quán)顯實。則實乃權(quán)中之實。決定不二。

  △二明未來。亦二。一開權(quán)。

  舍利弗未來諸佛(至)而為眾生演說諸法。

  △二顯實。

  是法皆為一佛乘故(至)究竟皆得一切種智。

  ○此廣舉未來諸佛出現(xiàn)于世。為眾生故。所有教理行果。亦復(fù)如是。

  △三明現(xiàn)在。分三。一標(biāo)出世意。

  舍利弗現(xiàn)在十方(至)多所饒益安樂眾生。

  此于現(xiàn)在。則舉十方。而又言無量百千萬億土。明橫遍之依嚴(yán)。諸佛世尊。該盡正報無余。雖多佛出世。無非以一大事因緣。而開示之。必多所饒益。令一切眾生而悟入之。必多所安樂。此是諸佛出世之本意也。

  △二方便開權(quán)。

  是諸佛亦以無量無數(shù)方便(至)而為眾生演說諸法。

  △三為眾顯實。分二。一別明現(xiàn)在教行。

  是法皆為一佛乘故(至)究竟皆得一切種智。

  此上三翻。皆言凡佛出世。說雖三乘。究竟唯一。從佛聞法者。雖有小大之別。究竟到頭。還歸一切種智。世尊如是舉揚。意使會眾各自領(lǐng)悟。故前囑云。諦聽善思之也。

  △二總明三世人理。

  舍利弗是諸佛(至)欲令眾生入佛之知見故。

  諸佛說雖有二。其實皆教菩薩法。所示者佛知見而汝等所悟入者。亦佛知見。幸勿自限自小?梢病V敝冈。此總舉十方諸佛次第出世。所有教理行果。悉皆無二。以結(jié)章初諸佛世尊開示悟入四門之旨。承此四門。掃蕩大小圣凡迷悟混濁之執(zhí)。便見真俗一如。凡圣一體。古今一色。是名佛之知見。

  △二廣開釋迦權(quán)實。分四。一明開顯。

  舍利弗我今亦復(fù)如是(至)方便力而為說法。

  上已引明三世。此則彰自所由也。謂不但三世十方諸佛。為一大事出世。開權(quán)顯實。即我今日。亦復(fù)如是。前來不說一乘者。深知汝等有種種欲。種種者。如三界權(quán)小。各各所欲不同。不但只欲而已。又加深心所著。只得隨諸眾生本有著性。故不得不施方便也。前云。眾生處處著。引之令得出。故以種種因緣等。而為權(quán)說。此正屬開權(quán)。

  舍利弗。如此皆為得一佛乘。一切種智故。

  如此二字。指上開權(quán)所說之意。竟不為他?偨砸磺腥说梅鹬姟3梢磺蟹N智故。所以將無數(shù)方便。而誘引之也。此方顯實。一切種智。即佛種智也。

  △二明五濁。分二。一標(biāo)意。

  舍利弗十方世界中尚無二乘何況有三。

  若論此法本來清凈。湛一如空。二尚不有。況復(fù)三乎。但未審諸佛何故不即顯實。而必欲開權(quán)。

  △二明濁。

  舍利弗諸佛出于五濁惡世(至)眾生濁見濁命濁。

  此方明不得已而說二說三也。天臺云。劫即時分。濁者。即渾而不清也。且眾生心水。本來清凈。只緣五重亂想。雜入其中。頓成渾濁。然劫濁無別自體。但有下之四重。便得濁名。故曰劫濁。見濁。即五利使為體。廣開有六十二見。煩惱濁。即五鈍使為體。五皆昏煩惱悶身心者。眾生濁。亦無自體。攬見慢果報三濁。立此假名。命濁。即連持色心而為體也若論五濁之相。四濁增劇。聚在一時。名劫濁。瞋恚增劇。刀兵起。貪欲增劇。饑饉起。愚癡增劇。疾疫起。三災(zāi)起故。煩惱倍隆。名煩惱濁。諸見轉(zhuǎn)熾。名見濁。粗弊色心。惡名穢稱。名眾生濁。催年減壽。名命濁。

  ○又自近論。以人壽百歲時。始入劫濁。溯流而言。眾生無始。自晦昧為空時。便入劫濁。并該四大山河等。有成住壞空之劫也。見濁者。以四大本皆無情。由因妄織。雖針鋒草刺。咸成痛覺。而眾生堅起我見。為諸見之主也。煩惱濁者。煩擾也。惱勞也。緣塵盈念。無時而不勞擾也。眾生濁者。由流轉(zhuǎn)諸趣。變幻一切眾生之相故也。命濁者。由六根結(jié)滯。命托于中。根塵攬結(jié)。則為命存。根塵離散。則命亡也。

  如是舍利弗劫濁亂時(至)于一佛乘分別說三。

  此總該五濁。慳貪即煩惱。嫉妒即見。不善根即命。由此五濁渾深。眾生障重。所以諸佛只得開方便門。隱實施權(quán)也。

  △三明真?zhèn)巍7侄。一揀偽?/p>

  舍利弗若我弟子(至)非阿羅漢非辟支佛。

  上既說明開權(quán)。原不得已則所說皆一。若我弟子自謂已證羅漢。已得辟支。如來正當(dāng)顯發(fā)一乘。汝又不聞。而亦不知。返謂此為教菩薩事。是以方便為實。則非真也。故曰。非佛弟子等。

  又舍利弗是諸比丘(至)若不信此法無有是處。

  自謂得道。則非佛所許也。雖得盡分段。而變易未忘。豈真是最后身耶。不復(fù)志求者。即不回心也。若但得小果生滿足。證而不回心向大。亦即是未得謂得。未證言證。便是增上慢流。亦是罪根深重。定非吾子也。何故。若實有證。豈不信有向上涅槃耶。

  △二明真。

  除佛滅度后現(xiàn)前無佛(至)解義者是人難得。

  前謂得羅漢辟支不信。為增上慢者。由佛現(xiàn)在有說有示。而不樂聞。自謂有所得有所證也。若佛滅后。出無佛世。則無開示之人。雖于此經(jīng)不生信受。猶可許為非上慢之儔。何也。佛滅之后。雖有此經(jīng)。以其甚深難解。求其讀誦者難得。若能解義。此猶為難得。若有求證無上道者。則畢竟如優(yōu)曇華。一切皆愛樂。此所以許其為真矣。

  若遇余佛于此法中便得決了。

  天臺云?钟幸烧。謂若佛滅后。而不能解此甚深義趣。則未來人。永無證真之時矣。曰。不然。若于他國。遇佛出世。必說此經(jīng)。若一聞之。即得決了。故佛云。我余國作佛。更有異名。為說妙法。是其意也。

  △四明無妄。

  舍利弗汝等當(dāng)一心(至)無有余乘唯一佛乘。

  自若我弟子。至于此法中得決了一節(jié)。皆激責(zé)之詞。至此方明示會眾決當(dāng)生信無二無三也。佛自出定以來。重重拂三乘之跡。重重顯一乘之妙。此處又舉唯一佛乘。自誓無虛。以勸會眾。一心信解者。無別。只要人自信自知。各各具有眉間一段光明。而光中圓具十法界相。決不得推向諸佛分上。而埋沒己靈。故后頌中結(jié)云。自知當(dāng)作佛決定無有疑者。亦從此再四叮嚀。一心信自本具一心。解自本佛之不虛妄語也。

  △二偈頌。分二。一頌上許答。又二。一頌已退不堪。

  爾時世尊欲重宣此義而說偈言。

  比丘比丘尼有懷增上慢(至)不堪受是法。

  此頌五千退席。長行但舉五千。此分四眾。直指云。約理是四眾人。同轉(zhuǎn)五識。并諸心所也。出家二眾謬謂得道。故所使屬上慢。在家自恃尊貴。故所使屬我慢。女人則又信力眇劣者。故所使屬不信。不自見過者。因心所蓋覆也。戒有缺漏者。以心所紛飛不定也。瑕玼。乃美玉之玷。所使是真如之玷。言護惜者。心所造惡。不欲他知也。心所之黠慧。曰小智。心所之浮偽。曰糟糠。真如將轉(zhuǎn)。曰佛威德故去。心所虛妄。曰鮮福。心所無體。曰不堪受法。始見妄盡真窮。而一朝脫落。是退席意。約法。是身子等。不執(zhí)權(quán)教枝葉。將近一實。故此許說。瑕(音遐)。鮮(音鮮)。

  △二頌已住誡聽。

  此眾無枝棄惟有諸真實舍利弗善聽。

  諸字。非眾多之謂。是成頌之辭。所謂繁柯脫落盡。唯有一真實。此又誡善聽者。乃重重警惺也。

  △二頌上正答分二。一頌四佛章。又四。一頌諸佛。又五。一頌諸佛施權(quán)。又二。一正頌施權(quán)。

  諸佛所得法無量方便力(至)令一切歡喜。

  前三句明諸佛證得此法。復(fù)以方便變通。所謂頭頭演妙也。佛所得者。是自證之實智。長行謂如是妙法也。無量方便兩句。是權(quán)智。長文謂諸佛隨宜說法也。眾生心念。即九界眾生之念。于事未行之先作想念也。種種所行。乃念中所存之事多而難言之?dāng)?shù)。所行道三字。乃發(fā)行事業(yè)之道路也。若干。是不盡之言。諸欲性者。九界眾生。樂欲不同。故曰諸欲。然而欲之所私。若染若凈。皆稟先世善惡之業(yè)因也。佛知眾生如此根性不同。故以方便引導(dǎo)。令一切人。隨其本性。得歡喜耳。

  或說修多羅伽陀及本事(至)優(yōu)波提舍經(jīng)。

  天臺云。修多羅。此云契經(jīng)。有總別兩種?倓t為圣教之通名。別則于十二部中直說法相者是。伽陀。此云孤起。不頌長行。乃孤孤另起者是。本事。即說往昔本所行事。如舍頭目髓腦國城妻子之類者是。本生。即說往昔于九界中受生之事。未曾有。即佛現(xiàn)種種神通。眾生怪未曾有者是。因緣。有內(nèi)外大小之分。如化城品說宿世因緣之事。譬喻。如本經(jīng)優(yōu)曇缽。并火宅等喻是。祇夜。即重頌。優(yōu)波提舍。此云論議。如外道與佛論量人天因果世出世法有無真假等是。此佛四十年前隨宜所說。性相本末諸法。載之九部。若加方等無問自說并授記三種。成十二部。

  △二結(jié)施權(quán)意。

  鈍根樂小法貪著于生死(至)為是說涅槃。

  此結(jié)成施權(quán)之意。知音謂。此九部之說。非佛本懷。乃不得已。為鈍根眾生。樂于小法。不信大乘。而愛著生死。往昔于無量佛所。不行甚深妙道。故為眾苦惱亂。由此等人。只得為說有余涅槃。作止息也。

  △二頌顯實。分四。一頌理一。

  我設(shè)是方便令得入佛慧(至)以故說是經(jīng)。

  設(shè)方便者。正應(yīng)長文是法非思量分別之所能解。原以此法難思難解。只得說九部法。權(quán)引于人。令入佛慧。既曰方便。豈是實法。所以不說汝等有成佛分。其不為汝等作授記者。非吝而不說。以說此大法時節(jié)未至。及今汝二乘。機已純熟。必當(dāng)作記之時。豈更如前來二三其說。是決定顯發(fā)佛之知見。說大乘耳。正應(yīng)長行時乃說之。要知今日所說是實。則四十年前之九部法。不過隨順方便。原其本意。無非假此權(quán)說引入大乘為本。以故今日竟為汝等。說此妙法華經(jīng)也。

  △二頌人一。

  有佛子心凈柔軟亦利根(至)皆成佛無疑。

  頌上諸佛如來但教化菩薩。此但申明為諸菩薩說大乘也。心凈者。迷悟情忘。柔軟者。真俗一致。利根者。理事齊到深妙道。即;雙修。況此等人。既能行深妙道。則心如佛矣。既得柔軟無嗔。則形如佛矣。內(nèi)外如佛。豈不于來世得作佛耶。此皆為最上乘根。深心念佛下。又明一類發(fā)大乘心者。雖未于無量佛所行深妙道。而今亦以深心念佛。嚴(yán)持凈戒。聞知有得成佛道之時。生大歡喜。我故知彼決定信向。心行俱嚴(yán)。所以為彼說大乘也。凡此會中。有聲聞菩薩。聞?wù)f大經(jīng)。乃至一偈。亦可作當(dāng)來成佛之因。故知此會人無大小。皆一機也。此聲聞菩薩。應(yīng)指通別中三乘人。

  △三教一。

  十方佛土中唯有一乘法(至)說佛智慧故。

  此頌如來但以一佛乘。為眾生說法。無有余乘若二若三也。天臺云。無二者。無通教中半滿相對之二。無三者。無三藏教中之三乘也。如此二三。皆是假名引導(dǎo)眾生。即方便教也。上言聲聞菩薩聞?wù)f一偈必至成佛無疑者。以今日所說乃佛之智慧故耳。

  △四頌行一。

  諸佛出于世唯此一事實(至)此事為不可。

  前三句。頌上諸有所作常為一事。終不以小乘兩句。頌明常為一事之意。佛自住大乘。至以此度眾生。頌上唯以佛之知見示悟眾生也。諸佛所以出于世間。唯示佛知見一事。為實說。二乘三乘。皆非本愿。而如來終竟不以小乘化度于人。次下釋成。何故不以小化人。佛自己既住持大乘。而所得之法。皆定慧莊嚴(yán)。唯以此定慧莊嚴(yán)之法。而度生也。下又轉(zhuǎn)釋云。若佛自己證得無上大乘平等之法。而又以小乘化人。則佛有愛己之心。必墮慳吝之過。而于出世。為一大事因緣。相倍戾矣。故曰此事不可為。

  △三頌勸信。分二。一舉果勸信。又二。一舉內(nèi)心。

  若人信歸佛如來不欺誑(至)而獨無所畏。

  此出成諸佛以大化人之意。若人者。即能信能歸之人。人既歸信于我。我豈欺誑于人。如來不欺。則所作真實。是身凈。為人可歸。如來不誑。則所說不虛。是口凈。為人可信。無貪嫉。則愿人成佛。是意凈。為人可念。三業(yè)既凈。而諸法中惡。皆已斷除也。諸法者。即眾生三業(yè)不凈。于諸塵境上。起種種業(yè)。今言斷者。以如來三業(yè)清凈。則諸惡永斷。故于十方。出世利生。任于九界。縱橫而無所畏也。

  △二舉外色。

  我以相嚴(yán)身光明照世間無量眾所尊為說實相印。

  由上三業(yè)凈故。則感如是莊嚴(yán)。若使如來有高下彼我之見。說大說小。則成欺誑。豈得相好嚴(yán)身光明普燭。為無量人天之所尊敬。又豈能為無量人天。說實相法印乎。此欲使人決定。信其不二也。實相印者。佛以妙法為印。印定九界眾生。悉皆作佛。若究竟不說實相一乘。則非真印。即為假說。是妄傳其旨矣。

  △二舉因勸信。

  舍利弗當(dāng)知我本立誓愿欲令一切眾如我等無異。

  此是如來因中。所有誓愿。即四弘誓也。欲令一切眾如我無異。是眾生誓度。度生非備達(dá)法門者不能。故攝法門誓學(xué)也。

  如我昔所愿今者已滿足化一切眾生皆令入佛道。

  愿已滿。即佛道已成。成佛者。豈煩惱不斷。則今說一乘妙法。即酬因答果矣。

  [△@△]問。佛愿云。眾生無邊誓愿度。則愿度一切也。即今眾生未盡。何云愿滿。答。論佛成等正覺時。則一切眾生。同成正覺。豈于佛外另有不度之生耶。若據(jù)此會。且就一期應(yīng)緣將畢。令三乘人。皆得授記成佛。是名愿滿。故云。但有聞法者。無一不成佛。

  △四頌五濁。分三。一總明五濁障重。

  若我遇眾生盡教以佛道無智者錯亂迷惑不受教。

  眾生受苦。諸佛興悲。悲苦相對。故云相遇。又遇者。即眾生有感。佛即時應(yīng)。感應(yīng)潛通。故名曰遇。如謂眾生不遇我則已。若遇我。必為說佛知見。無論四生六道。盡教成佛。其奈眾生無智。錯亂修習(xí)。不唯不得成佛。而返成聲聞緣覺外道天魔及魔眷屬。此皆是聞而不解。不舍識心者。自成錯亂也。又有少智樂小法者。固守己執(zhí)。坐證偏空。妄謂得證。不信作佛。不發(fā)大乘心。不行深妙道。此又是不聞不見不舍權(quán)執(zhí)者。自成無智也。則無智錯亂四字。含兩種人不受教。錯亂修習(xí)者。因迷不受。無智修行者。因惑不受。且迷者。如迷方之人?偛恢较蚝嗡;笳。雖知方向。但將南為北。故迷惑二字。雖有輕重。總為不受教也。

  △二別釋五濁深源。分五。一眾生濁。

  我知此眾生未曾修善本(至)備受諸苦毒。

  天臺云。善本即真如實相也。五欲即色聲香味觸。癡即無明。愛即貪欲。此眾生。即前迷惑不受教者。謂我知此等人。于曩劫中。未聞佛之知見。所以妙善根本未修。其所以無善根者。只因堅著五欲。由癡惑無明。生諸貪愛。由貪愛故。生諸苦惱也。欲因緣者。癡愛為因。五欲為緣。又財色名食睡五者。皆為人之所欲也。由此諸欲因緣。致令墮三惡道。三惡道。即地獄餓鬼畜生。三皆極惡人所居之地。故曰惡道。不唯三惡道而已。由此因緣。輪回六趣三苦八苦。三毒諸毒。無不備受。則此眾生可謂濁之極矣。故曰眾生濁。

  △二命濁。

  受胎之微形世世常增長薄德少福人眾苦所逼迫。

  命以連持色心為名。形字。便具足色心二種。微形者。對廣大法身而言也。謂眾生所具之法身。本周法界。終不為五陰之所羅籠。只緣一念不覺。頓成迷倒。以諸欲因緣。輪轉(zhuǎn)不息。從生至生。了無出要。故受此微形。由惑業(yè)相引故。世世增長。如此從苦入苦。皆由德薄垢重福少業(yè)深。所以受生老病死。眾苦逼迫。則慧命喪亡。成命濁矣。

  △三見濁。

  入邪見稠林若有若無等依止此諸見具足六十二。

  此由眾生為苦所逼。妄求脫苦。誤入諸見?倢傩敖。故名邪見。稠林者。以諸見稠密如林故。有無。即斷常二見。等者。等身邊邪見戒及六十二見。由此諸見渾濁。而正見不興。成見濁矣。天臺云。如外道計我。有四句。一色即是我。二離色是我。三色大我小。我住色中。四我大色小。色住我中。于五陰中。各計四種。成二十見。又約三世。各具二十。成六十見。加本有斷常二見。成六十二。稠(音酬)。

  △四煩惱濁。

  深著虛妄法堅受不可舍我慢自矜高諂曲心不實。

  虛妄法。即前所執(zhí)諸見也。由著之深。所以受之。亦堅而不能舍也。彼既執(zhí)邪為正。返謂正不可及。即生大我慢。下視一切。則自高自矜也。諂曲者。以己謬解。諂媚于人。望人曲從于己。皆不實之心。由此攪擾心田。昏煩惱悶。成煩惱濁矣。矜(音京驕矜自負(fù)也)。

  △五劫濁。

  于千萬億劫不聞佛名字亦不聞正法如是人難度。

  因上四濁。擾亂本真。則長劫沉淪。受諸極苦。既迷一真妙性。則不知本自天然。是不聞佛名字也。既執(zhí)邪見妄理。則不聞本有妙法。是不聞?wù)ㄒ。如是?zhí)妄迷真。正因不顯者。豈易度哉。

  △三結(jié)說小大之由。

  是故舍利弗我為設(shè)方便說諸盡苦道示之以涅槃。

  此正明為五濁眾生故。說三乘四諦法也?嗉纯嘀B。以果攝因。而集諦在矣。盡苦之道。即三十七品道諦也。示涅槃即滅諦也。

  我雖說涅槃是亦非真滅(至)來世得作佛。

  言我所說所示之涅槃。乃空無相無作三三昧有余涅槃。是皆功勛所至。既屬功勛。而曰有余。豈真是如來大寂滅海。如金出礦。如木成灰之究竟涅槃耶。故曰是亦非真滅。諸法從本來等。謂世出世間種種諸法。皆即如來妙明圓心。所謂本如來藏。性色真空。不假功勛。自來寂滅。于中覓一毫去來生滅之相。了不可得。故曰從本來常寂滅也。今欲得證此常寂滅相。須是汝諸佛子行持此道。得福智圓滿。方始成佛。此所謂事非頓除。因次第盡也。

  △五頌不虛。

  我有方便力開示三乘法(至)唯一無二乘。

  前兩句明釋迦開三。次兩句明諸佛顯實。下四句總明諸佛與我所說畢竟不二。要知我說三乘。原為顯一。諸佛說一。方便開三?倿橐淮笫乱蚓。出現(xiàn)于世。此正頌長文。汝等當(dāng)信解佛語。言無虛妄。無有余乘。唯一佛乘。

  △二頌過去佛。分二。一頌開三。

  過去無數(shù)劫無量滅度佛(至)演說諸法相。

  頌過去無量諸佛。為一大事出世。開權(quán)說三。無不以方便說諸法相。諸法相者。即前謂十界十如之法相也。

  △二頌顯一。分二。一總頌。

  是諸世尊等皆說一乘法化無量眾生令入于佛道。

  說一乘。是教一。化無量眾生。是人一。令入佛道。是理兼行一也。

  △二別頌分二。一總約五乘顯一。

  又諸大圣主知一切世間(至)助顯第一義。

  此明過去諸佛觀機遲鈍。從實立權(quán)。以證今日之開權(quán)顯實不虛也。知字。即佛觀機。知一切世間。若天若人。以至群生之類。各各深心之所欲也。深心者。乃人天著境之心。堅不可拔。所欲者。即樂欲五塵也。由此欲習(xí)難除故。佛以異方便。漸漸誘引。必得佛慧。故曰助顯。異方便者。即人天所作。有為功用。乃至一華一香。一聲一色。故曰異。無非引人歸第一義。故曰方便。

  △二別約五乘顯一。分三。一約菩薩。

  若有眾生類值諸過去佛(至)皆已成佛道。

  天臺云。若作五乘釋者。但是六度菩薩乘。若作七方便釋。兼得通別菩薩乘。何故三教大乘。皆行六度。而用心有別。以相心行六度。即三藏菩薩。以無相心而行。即通教菩薩。以非相無相心次第行。即別教菩薩。今但列六度。未審判屬何教。依上云異方便。即三教菩薩之方便也。六度。前五屬福門。后一屬慧。故曰種種修。雖佛權(quán)開方便。其實引之。令入佛道。故曰皆已成道。

  [△@△]問。科中既云顯一。則六度當(dāng)是大乘正方便也。何得同曰異方便。答。方便雖異。而引入之佛道一也。況此是佛舉過去修行。至今已成道之因。人亦不過詳明。光中所見修行事相。令今會未至者生信耳。雖曰顯一。其實即權(quán)之一。雖正異之稱不同?倢偃鐏矸奖。皆渡河之筏也。

  △二約二乘。

  諸佛滅度后若人善軟心如是諸眾生皆已成佛道。

  天臺云。六品嘆阿羅漢心調(diào)柔軟。又凈名云。住調(diào)伏心。是賢圣行。此偈約聲聞緣覺。但曰善軟心。三字為因。便結(jié)云。皆已成佛者。要知修心既善。則不為三界惡習(xí)牽引受生。而分段可離。心既調(diào)適柔軟。定非剛強難化之流。則進趣佛果無難。故斷曰成佛。則善軟心。乃佛異方便之所成也。

  △三約天人。分二。一約緣因顯實。分十。一供佛起塔。

  諸佛滅度已供養(yǎng)舍利者(至)積土成佛廟。

  此引過去諸佛滅度之后。有諸眾生。于像法中。廣收舍利起塔供養(yǎng)。塔既以萬億言。而皆以七寶莊嚴(yán)。則其所得之福。不可量也。然石廟與塔。名異體同。亦即安處法身之慈悲室也。經(jīng)云。如來室者。大慈悲心是。慈能與樂。則可以自安安人也。曠野乃人所不經(jīng)處也。而亦起塔。則見佛身無不在也。此中以寶以石。以木以土。無非是成佛之因。玫(音梅)。瑰(音規(guī))。樒(音密)。

  △二戲沙作塔。

  乃至童子戲聚沙為佛塔如是諸人等皆已成佛道。

  聚沙雖戲作塔。即真正聚沙時。則念念皆佛。豈不為成佛之本耶。如是諸人等。總舉起塔廟者。言塔高顯。表智。廟廣大。表理。即事不壞俗諦。是福足。即理不違真諦。是慧足。;垭p嚴(yán)。故皆得成佛。直指云。約理。沙表塵塵三昧。所謂一塵與法界齊等。則一一塵中。有塵數(shù)諸佛。據(jù)此則又非異方便可擬。但應(yīng)真圣流。現(xiàn)童子身說法者有之。如華嚴(yán)之自在主童子。善財見于河渚上聚沙為戲者。是也。

  △三至心建像。

  若人為佛故建立諸形像刻雕成眾相皆已成佛道。

  此下總標(biāo)諸佛滅后。有于像法中造像功德。前起塔為供舍利。乃佛遺形。雖非全真。而是分真。今像雖設(shè)立。而是假名。亦即令人從假而悟真也。雕(音凋)。

  或以七寶成鍮石赤白銅(至)皆已成佛道。

  此并后兩段。乃別列造像者。有此三種。從勝向劣。先明以寶等各隨己力。以欣心供養(yǎng)。不出此種種諸物也。故結(jié)云如是諸人。雖所造之物不同。其瞻敬之誠無二。故皆得成佛。鍮(音偷)。鉛(音延)。膠(音交)。漆(音七)。

  彩畫作佛像百福莊嚴(yán)相自作若使人皆已成佛道。

  次約彩畫。又劣于雕刻。言百福莊嚴(yán)者。乃佛本具之相好也。今若有人。能畫如來如是相好;蚴谷俗。佛因已植。皆得成佛也。

  △四戲畫作佛。

  乃至童子戲若草木及筆(至)皆已成佛道。

  又次言童子以戲心作像。事雖戲。而欲作之心等也。足見是心作佛。是心是佛。如是之人。由假而真。令功德漸積。則福生矣。悲含慧心。戲作者像成。未有不至誠求應(yīng)。則屬智心。智積而慧自生矣。福慧漸具。必成佛果。

  △五結(jié)成顯實。

  但化諸菩薩度脫無量眾。

  此總結(jié)上起塔造像等之異方便也。方便雖異?倿槌煞鹬。則此等亦即是化菩薩法。非僅人天有漏善也。由此奇異方便。事不論貧富。心不論智愚。則人人可得而為。所以度脫者眾。造像功德經(jīng)云。有十一種功德。一世世眼目清凈。二生處無惡。三常生貴家。四身有金色。五豐饒珍寶。六生賢善家。七生得為王。八作金輪王。九得生梵天壽命一劫。十不墮惡道。十一后生還能敬重三寶。約理。起塔表見法身。造像表見圓理。既得見法身具圓理。非佛而何。所以結(jié)此方便。皆是化菩薩法。故科云顯實。

  △六諸塵供養(yǎng)。

  若人于塔廟寶相及畫像以華香幡蓋敬心而供養(yǎng)。

  此引古供像得道之異方便也。直指云。既有敬心供佛。其佛在矣。必至成佛。約理。華表圓行芬敷。香表信戒普薰。幡表智悲運轉(zhuǎn)。理事雙融。故曰敬心供養(yǎng)。

  若使人作樂擊鼓吹角貝(至)盡持以供養(yǎng)。

  此引古供樂得道之異方便也。盡持妙音。以供養(yǎng)佛。則與起塔造像之心等也。直指云。樂有八音。表八正道之法音。以娛佛也。樂書云。有梵貝。大可容數(shù)斗。南蠻國吹以節(jié)樂。箜(音空)。篌(音候)。

  或以歡喜心歌唄頌佛德乃至一小音皆已成佛道。

  上以樂之妙音供此。以口之妙音贊。皆佛之異方便也。歌。歌揚。唄。贊頌。而所歌所頌。皆佛妙德。非詞曲也。乃至者。超略之辭。則不止一小音而已。小音尚得作佛。況作梵耶。一音尚爾。況眾音耶。且音之所起。發(fā)于內(nèi)心。又是歡喜至誠。豈非成佛因乎。唄(音。。

  △七散心獻華。

  若人散亂心乃至以一華供養(yǎng)于畫像漸見無數(shù)佛。

  前是敬心獻供。此是散心獻華。心雖散而覺有佛可供。是可以發(fā)良知之由矣。此中以一華以畫像言。其況意可知。曰漸見。曰無數(shù)。佛則知因雖微。而積之可成佛也。

  △八身業(yè)供養(yǎng)。

  或有人禮拜或復(fù)但合掌乃至舉一手或復(fù)小低頭。

  此以身業(yè)供養(yǎng)之異方便也。始從見佛作禮。必至五體投地。次但合掌。又次但舉一手。又次只小低頭。論此等因心極微。而必至成佛者。正如人食少金剛。必至穿皮而出也。

  △九結(jié)成福聚。

  以此供養(yǎng)像漸見無量佛(至)如薪盡火滅。

  此字指上諸塵供養(yǎng)。并至心散心之意業(yè)。歌唄頌德之口業(yè)。及前科之身業(yè)。由此三業(yè)供養(yǎng)之因。漸見無量諸佛。修諸善本。已至成佛度生。既酬因答果。能事已畢。則入無余涅槃也。薪喻化機。火喻智愿。機盡智亡。如薪盡火滅。

  △十散心念佛。

  若人散亂心入于塔廟中一稱南無佛皆已成佛道。

  此明散心念佛之異方便。對前諸供養(yǎng)屬事。此雖散心念佛屬理。不唯念念無間。即散心一念。亦可以為成佛之因也。天臺云。南無或云那謨。此云皈依。亦云度我。大品云。若有人稱南無佛陀。乃至畢苦。其福不盡。

  △二約了因顯實。

  于諸過去佛在世或滅后若有聞是法皆已成佛道。

  此舉過去九界眾生;蚍鹪谑烙H聞?wù)f法;蚍饻绾髲膸煹寐。以此聞法之因。皆成佛道。直指云。此皆是引過去諸佛化導(dǎo)儀式。為此會三周作證也。

  △三頌未來諸佛。分二。一頌開三。

  未來諸世尊其數(shù)無有量(至)以無量方便。

  此頌未來諸佛出世。開權(quán)無量方便。即權(quán)智化導(dǎo)。謂種種因緣等也。

  △二頌顯一。分四。一頌人一。

  度脫諸眾生入佛無漏智若有聞法者無一不成佛。

  無漏即實智。佛以一音。說一乘法。所謂皆是一相一種。說既是一。令聞?wù)呷敕馃o漏。皆是菩薩。故人是一乘。

  △二頌行一。

  諸佛本誓愿我所行佛道普欲令眾生亦同得此道。

  諸佛。即未來諸佛。本誓愿者。佛于因中發(fā)愿。愿一切眾生皆成佛道。故自行此道。令人聞此修此。而亦復(fù)得此也。

  △三頌教一。

  未來世諸佛雖說百千億(至)是故說一乘。

  前四句明未來諸佛。雖則從權(quán)說百千萬億無數(shù)法門。是皆方便。其實本意。原為開示佛知見。而圓成一大事因緣。故說一乘。兩足者。即福足慧足也。知法等。大[窾-士+上]云。知者。即佛正遍知覺也。法者。即心法也。常者。乃真常不變也。無性者。無自性無他性也。若此一真如心法不常。即成斷滅。何有三乘五性乎。若此法定五。則聲聞只是聲聞。緣覺只是緣覺。乃至人天六道。只是人天六道。永無成佛之時。決定不易也。由知此法真常。而無一定之性。故隨熏成種。以凡法熏之。成凡圣法熏之。成圣。所謂體不變。而用隨緣也。體不變即常也。用隨緣即無性也。佛種從緣起者。謂成佛種子。皆從緣引而發(fā)起也。故一切諸佛。因;劬咦。知一切眾生本具此不定之性。故以一乘大法薰之。由此緣引。必至成佛。故曰是故說一乘也。既說一乘。則教唯一矣。

  △四頌理一。

  是法住法位世間相常住于道場知已導(dǎo)師方便說。

  是法即一真如心法。亦即本經(jīng)所稱之妙法。此法字。乃世出世間之大本大宗也。法位者。乃四圣六凡。情無情境。大小染凈。皆是此法所住之位。住者。未嘗須臾離也。世間相該情無情相。常住者。即俗即真。本無生死成壞之相。則頭頭法法。無非皆是平等一寂滅相。如云此一真如妙法。住持于情器二世間。萬法位上。則本無生滅。何法而不常住也。道場知已者。然此法雖是平等一相。生佛本具。亦必待坐證道場。悟佛知見。始得證知。既知此已。則可以為四生導(dǎo)師。而用方便。為說此法也。此四句。為出定嘆德中。唯佛與佛。乃能究盡諸法實相。獨詳明于此。意為身子等千二百人。是未來成佛者。故此特言之耳。

  △四頌現(xiàn)在佛。分三。一標(biāo)化意。

  天人所供養(yǎng)現(xiàn)在十方佛(至)亦說如是法。

  此又廣引現(xiàn)在十方諸佛。雖如恒河沙數(shù)出世。一一為大事因緣。以三乘法為安隱火宅直至成佛。故說如是之法。如是法者。即道場所知之法。

  △二頌顯實。

  知第一寂滅以方便力故雖示種種道其實為佛乘。

  知字。是唯佛與佛之知。第一寂滅。是理一。即攝人。佛乘是教一。即攝行。

  △三頌開權(quán)。

  知眾生諸行深心之所念(至)隨應(yīng)方便說。

  此又承上顯實科中。既知是第一。宜乎即說第一。何故定用方便。蓋因眾生有無量行業(yè)不同。各各深心所著所念不同。欲性有勤怠不同。習(xí)業(yè)有深淺不同。諸根有利鈍不同。佛悉了知。故作種種因緣等之方便說耳。頌四佛章已竟。

  △二頌釋迦章。分二。一略頌權(quán)實作總譬本。

  今我亦如是安隱眾生故以種種法門宣示于佛道。

  我即釋迦一化之主。亦如是者。同以一實;娚。天臺云。此為下大長者譬作本也。安隱者。即大涅槃常樂住處。此處寂靜。無五濁障。故名安隱。亦對不安隱而言。即為下火宅譬作本。眾生。即五道眾生。為下五百人譬作本。種種法門。即對不種種言。為下唯有一門譬作本。雖說種種。其實一乘。故云宣示佛道。此是世尊自序出世苦心。與三世諸佛化儀無異。使會眾決定不疑。必至成佛。此明如來顯實。下即明開權(quán)。

  我以智慧力知眾生性欲方便說諸法皆令得歡喜。

  智慧力。即權(quán)智力也。知眾生性欲者。天臺云。即知五道根性。三乘差別不同。為下三十子譬作本。諸法。即三乘法。隨情稱機而說。故皆令歡喜也。此段偈語雖略。收盡如來一大化緣。開權(quán)顯實。原始要終。罄無不盡。故科云。略一大譬喻?偛怀龃。故云作總譬本。

  △二廣頌六義。作別喻本。分六。一頌上五濁。分三。一明能觀智。

  舍利弗當(dāng)知我以佛眼觀。

  ○此為下長者能見譬作本。佛在法身地上。以佛眼圓照一切眾生。本皆是佛。若根利濁輕。則應(yīng)現(xiàn)舍那身。說一乘法。若根鈍濁重。則脫瓔珞,F(xiàn)老比丘像。驚入火宅。方便開三。秪是因時鑒機。故曰以佛眼觀也。

  ○問。若論觀色。應(yīng)是天眼。若分別根機。應(yīng)是法眼。云何皆言佛眼耶。答。佛眼圓通。舉勝兼劣。又四眼入佛眼。則無異也。

  △二明所觀境。

  見六道眾生貧窮無福慧。

  此眾生濁也。由無量劫不修福德。貧窮故無福。志困故無慧。故曰貧窮無福慧。

  入生死險道相續(xù)苦不斷。

  此命濁也。入字。即背覺合塵。乃從瞑入瞑也。惟生死險道。入之即喪法身失慧命。故化城品謂。迥絕多毒獸。又復(fù)無水草。人所怖畏處。是也。

  深著于五欲如??牛愛尾以貪愛自蔽盲瞑無所見。

  此煩惱濁也。既于五欲深著。則欲境牽連。煩惱延綿。無時暫息。身心皆不安穩(wěn)。而眾生竟不以為苦。返愛之樂之。實可憐愍也。??牛者。西南夷有獸。如牛。尾長而五色。牛愛其尾。常就身護之。故至為人所殺。喻人貪諸欲而自害者亦然。因貪愛之心。蔽其智慧。如生盲不見。必至墮坑落塹。故曰以貪愛自蔽等。(音茅)。

  不求大勢佛及與斷苦法深入諸邪見以苦欲舍苦。

  前兩句即劫濁。次即見濁也。謂不求等。正為濁之所蔽。佛有大悲。能拔二死之苦。有大慈。能與二嚴(yán)之樂。接九界人。出生死海?芍^有大勢力。而眾生不求有脫諸苦縛之諦緣等法。而眾生不修。其所以不求不修者。為著諸邪見也。以苦舍苦者。蓋原自慧不發(fā)妄起常斷有無等見。非因計因。非果計果。如諸外道。持牛狗等戒。事火從水。臥棘吞炭。妄謂苦盡樂生。得至涅槃。斯皆為邪見之所濁也。又大勢佛。即吾人一真如心。勢力有不可思議者。若一念真心圓發(fā)。則何生死不斷。何佛道不成。所謂外求有相佛。與汝不相似。

  △三明起悲應(yīng)。

  為是眾生故而起大悲心。

  為是眾生者。即指五濁極惡眾生也。以佛眼圓觀。一如己子。為是極苦眾生。始能動佛深大悲心。必欲曲設(shè)方便。而救濟也。若舍一眾生不化。不名大悲。

  △二頌施方便。分二。一擬用大乘不得。又三。一擬法大而難施。

  我始坐道場觀樹亦經(jīng)行(至)微妙最第一。

  始坐者。即始成正覺。坐菩提大道場。說華嚴(yán)時也。觀樹經(jīng)行者。即不離一切菩提樹。而升忉利等處。經(jīng)行也。三七思惟。即頓演華嚴(yán)時。由二乘在座。不見不聞。則如來思惟。其法不能普利。欲作逗機方便之思惟。非離說華嚴(yán)之外。另作三七觀樹經(jīng)行之思惟耳。思惟是事。即佛出世度生之一大事。我所得智慧兩句。謂我若概以大法施之。則我所得之慧。微妙而不可測知。第一而不可疾證。且微者。非二乘所見。妙者。非二乘所知。第一非二乘所學(xué)。故謂之佛知見之無上道也。由此思惟。始有脫珍著蔽雙垂兩相之舉。

  △二擬障重而梵請。

  眾生諸根鈍著樂癡所盲如斯之等類云何而可度。

  上念己證法大。此念鈍根難化。以微妙法。投癡鈍機。大似方木遇于圓孔。豈求有以益乎。諸根鈍者。即不見不聞不解不信著樂等。謂此皆著五欲為樂。因無明癡惑之所蒙蔽。如此之人。豈易可度耶。此是初七自忖自度之思惟也。

  爾時諸梵王及諸天帝釋(至)請我轉(zhuǎn)法輪。

  若據(jù)一四天下。只一梵王。由如來統(tǒng)御大千。有百億四天下。則有百億梵王。故曰諸也。然諸天亦只但請而已。自亦未定所請之大小乘法。何以知之。觀如來念處。謂若說大法。眾生在苦。若施小教。非我本懷。便可見矣。此中不見菩薩聲聞?wù)埛ā:我。曰。諸天以乘急戒緩故。況天為外護。請法亦當(dāng)。菩薩正聞華嚴(yán)大教。豈復(fù)請小。聲聞二乘。無心希取。何有請法之由。又須知此諸天眾。皆是登地菩薩所示現(xiàn)者。則與如來?芍^唱拍相隨矣。此總舉三界諸天請轉(zhuǎn)法輪也。此處是瞿曇翁。城塹不牢。卻被諸天窺見一班。便向眾中。作請法主。當(dāng)時若不開此線道。至今令一切人。個個鼻孔撩天。多少穩(wěn)便。雖然。不因夜來雁。爭見海門秋。

  △三念無機而取滅。

  我即自思惟若但贊佛乘(至)疾入于涅槃。

  此述第二七。既受天王請。且又作思惟。若但只贊佛乘。而眾生沉沒于五欲中。不唯不信。而恐返生破法因緣。至令墮苦。非獨無益。而返害之。如此者。我寧不說。只可速取涅槃。

  △二念同諸佛方可。分二。一念諸佛方便。分三。一明三乘擬宜。

  尋念過去佛所行方便力我今所得道亦應(yīng)說三乘。

  此述第三七思惟。起大喜心。先推開顯規(guī)儀。然我所得道。既同諸佛。度生亦應(yīng)如彼。而說三乘可也。

  △二明諸佛嘆慰。分二。一正嘆釋迦。

  作是思惟時十方佛皆現(xiàn)(至)而用方便力。

  十方佛現(xiàn)。是應(yīng)念即至也。知音云。初七獨循于己妙法難投。諸佛之法。亦不現(xiàn)前也。二七循人機苦難信。諸佛之法。亦不現(xiàn)前。今至三七曰。人我兩忘。上循諸佛之理。下順眾生之機。則十方諸佛。一時出現(xiàn)也。此為化城喻中十六王子今現(xiàn)在十方成佛之案。則此諸佛。亦非分外別有之佛。乃三七功成。而一時齊現(xiàn)者也。梵音者。說法無染。慰者安也。喻者勸也。諸佛以無染之音。安慰勸成。而稱贊之。善哉者。一是贊美開方便門。一是喜幸同一指示也。釋迦此云能仁。乃如來姓也。文即儒義。是能仁能儒也。以所得之法無有上。故曰第一。隨諸一切佛。而用方便力。乃出成所嘆之意。下始引己作證。

  △二出陳自己。

  我等亦皆得最妙第一法(至)但為教菩薩。

  我等下四句。出陳諸佛隱實施權(quán)之意。少智下四句。單明施權(quán)。雖復(fù)下兩句。獨明顯實。前唯佛與佛乃能究盡之語。至此亦明。

  △三明釋迦酬順。又三。一正酬順。

  舍利弗當(dāng)知我聞圣師子深凈微妙音稱南無諸佛。

  此正酬答諸佛也。乃還復(fù)賓主之道。說無上法曰深。說無染法曰凈。具深凈二義曰妙音。南無二字。是敬從順命之義。非請諸佛度我作歸依之語。

  復(fù)作如是念我出濁惡世如諸佛所說我亦隨順行。

  此是順慰施教也。前梵王請法。由如來擬宜未決。似不肯說小乘也。以非己志愿故。今受諸佛勸請。故不得已而開方便也。又作念云。我今正遇濁惡之世。若不開三。決難畢愿。亦只得如諸佛言。而隨順施權(quán)也。況世尊出世。人壽百歲。正五濁熾盛之時。

  △二明施化。

  思惟是事已即趣波羅奈(至)為五比丘說。

  此正顯如來作方便說。是事者。即思惟諸佛施權(quán)之事也。波羅奈。即中印土境。亦名鹿苑。乃古國王養(yǎng)鹿之園苑。五比丘離佛之后。居此修行也。世尊于此一十二年。說阿含小教之地。知音云。諸法寂滅相者。乃佛自證之理。離心緣相。此法實不可說。今以方便之力。分作三乘。為五比丘說也。佛念五人當(dāng)先得度。故至鹿苑。一夏調(diào)根。先為陳如。說四諦法得度。次為頻[鞥-合+(白-日+田)]?提。說布施生天福樂。二人同時證果。三為迦葉拘利二人。亦如前說。皆得圣果。有言。五比丘者。佛初為太子時出家。父命隨侍三人。一名阿[鞥-合+(白-日+田)]。此云馬勝。二?提。此云小賢。三拘利。華言未詳。又云。即摩訶男。母族二人。一阿若多。此云解本寂。即陳那也。二迦葉。此云飲光。此五人皆久為親承執(zhí)侍者。故以先度。

  △三明得益。

  是名轉(zhuǎn)法輪便有涅槃音及以阿羅漢法僧差別名。

  轉(zhuǎn)有流行不滯之相。輪有推碾運動之功。轉(zhuǎn)法輪者。即三轉(zhuǎn)四諦之法。而輪行成十二也。一示相轉(zhuǎn)。日。此是苦逼迫性。此是集招感性。此是滅可證性。此是道可修性。二勸修轉(zhuǎn)。曰。此是苦。汝應(yīng)知。此是集。汝應(yīng)斷。此是滅。汝應(yīng)證。此是道。汝應(yīng)修。三作證轉(zhuǎn)。曰。此是苦。我已知。汝亦應(yīng)知。此是集。我已斷。汝亦應(yīng)斷。此是滅。我已證。汝亦應(yīng)證。此是道。我已修。汝亦應(yīng)修。涅槃音者。謂陳那等。聞法得果。斷見惑。分證有余涅槃。則說有涅槃之音。始于此矣。阿羅漢。是僧所證之果。由是則有佛法僧三寶。名字現(xiàn)于世間。故曰。法僧差別名。

  △二釋久遠(yuǎn)常示。

  從久遠(yuǎn)劫來贊示涅槃法生死苦永盡我常如是說。

  天臺云?钟幸烧。謂佛于最初。尚未能鑒機。須待尋念諸佛。而諸佛慰喻之后。始知根性。作分別說也。故佛以此偈釋云。非我不知用于方便。特欲引明佛佛道同。豈識我從久遠(yuǎn)劫來。常贊常示此涅槃之法。常言有此生死苦盡之僧。非今日始有此三寶名也。故曰常如是說。

  △三頌顯一乘。分四。一得顯實之機。

  舍利弗當(dāng)知我見佛子等(至)方便所說法。

  此又從上久遠(yuǎn)劫來。常說法教化。一種大乘機發(fā)。必當(dāng)為彼說大乘道故。又言舍利弗當(dāng)知。今日必說大乘者。由機感故耳。我見者。即以佛眼觀見。圓機在座。言志求佛道等。謂有一類佛之真子。本志欲求無上菩提。有百千萬億眾。皆生殷重恭敬之心。來到佛所。既曰來到。非展轉(zhuǎn)傳聞。是親見佛親聞法也。既曰恭敬。必深生法愛。是有所見有所知也。如此等人。非于一佛二佛而種善根。已于百千諸佛之所。曾聞方便所說法也。天臺曰。此有四種。有障除而機未發(fā)者。如諸羅漢。有機發(fā)而障未除者。如本會人天。有機發(fā)障除。如諸佛子。有機不發(fā)障未除。如增上慢人。今所言乃機發(fā)障除之輩。

  △二正顯大之時。

  我即作是念如來所以出為說佛慧故今正是其時。

  前謂諸佛如來時乃說之。則今正是時也。如來作念。謂我本為一大事因緣。出現(xiàn)于世。原為開示佛之智慧。然今既機動。時當(dāng)可說。

  △三施一乘之教。

  舍利弗當(dāng)知鈍根小智人(至)但說無上道。

  四十年前。非不說大。為眾生根鈍智淺。多諸憍慢。著諸邪見。聞不能解。恐成謗法墮苦因緣。今有大機。稱適本懷。我故生大歡喜。作無畏說也。無畏者。非別有所畏。乃不畏聞法者墮苦也。正直。對權(quán)巧說。不似前來方便權(quán)巧作誘引之談。今當(dāng)?shù)f無上道矣。

  △四明入理之益。

  菩薩聞是法疑網(wǎng)皆已除千二百羅漢悉亦當(dāng)作佛。

  此菩薩指四十年前懷大種而未成熟者。亦即能聞此法之人。皆可得菩薩名。疑網(wǎng)者。于三疑之中。此屬疑法。謂此菩薩根人。雖信知成佛。而一向所聞。皆方便說。又不免疑大法果實有無。今聞如來盡舍方便。說無上道。則疑惑之網(wǎng)。悉解除矣。今聞修法。不為菩薩得益。即汝等千二百人。從前不許成佛者。到今盡情印許。當(dāng)來成佛。決定不虛。如此聞?wù)f。乃機教相扣也。

  △四頌法希有。分二。一頌如是妙法。

  如三世諸佛說法之儀式我今亦如是說無分別法。

  三世諸佛所有說法之儀式。皆前權(quán)后實。則我今來。還亦如是。前權(quán)已說。今決定開顯一乘。說無分別法也。

  △二頌時乃說之。分二。一舉難得之人。

  諸佛興出世懸遠(yuǎn)值遇難(至)斯人亦復(fù)難。

  前兩句明諸佛難遇。且五濁世中。眾生無福。雖諸佛常住世間。若逢不逢。若見不見。故梵王請佛。有云。一百八十劫空過無有佛。所以曰懸遠(yuǎn)。既去佛懸遠(yuǎn)。豈容易值。故此為難。正使出世兩句。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