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乘阿含部小乘單譯經(jīng)大乘單譯經(jīng)大乘律小乘律 大乘論小乘論宋元續(xù)入藏諸論 西土圣賢撰集此土著述
妙法蓮華經(jīng)授手卷第三
妙法蓮華經(jīng)授手卷第三
楚衡云峰沙門 智祥 集
譬喻品第三
品節(jié)云。此品大意。由前品世尊直吐本懷。身子為智慧上首。故先領(lǐng)悟。因悟證佛知見。故始識前愚;谶^自責。遂蒙授成佛之記。夫聲聞人。久滯權(quán)乘。今一聞便信。即得授記作佛者。由悟知一切法。即心自性。成就慧身。不由他悟也。既許作佛。又必應(yīng)歷多劫者。以無明未盡。直須久遠。歷事多佛。磨煉凈盡。方取實證。授記之義。大都如此。至于四眾。向以小乘執(zhí)情深重。懷疑不信。各各自謂。決無成佛之分。亦無志愿。今見身子得記。而一眾皆生歡喜。故解衣供佛。以表解脫之意。身子智慧增勝。已得信入。而大眾尚多信不及者。故特請世尊。說其因緣。令離疑悔。然世尊說火宅喻。以敘三界生死之狀。明如來悲救之心。先許三車。而后等賜。正顯今日廢權(quán)立實之意。諸聲聞人?v有執(zhí)吝涅槃而不舍者。今聞其說。亦決定信向矣。故次以信解品名。譬者比咒也。喻者曉訓也。借事比譬。以曉了法說之意。故云譬喻品。
△二身子述承教開解。分二。一經(jīng)家敘儀。
爾時舍利弗踴躍歡喜即起合掌瞻仰尊顏。
爾時者。即承上說法。開解一大事因緣。已悟佛知見時也。踴躍歡喜。由前聞法開解之所至。妙法既得。而妙悟全彰。安得不喜。合掌瞻顏者。經(jīng)家將述其自陳。先敘容貌。已見三業(yè)至敬也。躍(音約)。
△二身子自陳。分二。一長行。又三。一標喜。
而白佛言今從世尊聞此法音心懷踴躍得未曾有。
法音者。即上開三顯一。種種因緣。以及授記聲聞成佛等之法音也。蓋此法音。昔所未聞。今始聞之。故得踴躍而未曾有也。
。邸鳎馈鳎蓓氈碜哟讼。不得于今。而得于昨也。前品如來謂汝等既已知諸佛方便事。無復諸疑惑。心生大歡喜。自知當作佛。則歡喜之懷。已為如來預陳之矣。至于身子。此去如是披肝露膽。說盡從前數(shù)十年迷態(tài)。正見今日得之深。所以悔之極也。
△二特釋。分三。一釋。昔感傷。
所以者何我昔從佛(至)失于如來無量知見。
昔字。指方等時也。意謂我今日踴躍歡喜。而謂得未曾有者何。蓋以如是之大法。我于方等時。何嘗不聞。又何嘗不見如來授記諸菩薩成佛。但我在會。似無所預。而竟不能及于斯事。真甚感傷也。夫同居同處。同見同聞。而獨不同記。是自失于如來無量知見矣。此蓋述其自憤自責。所以有今日之歡喜者。皆由昔日之感傷致之也。預者及也。參入也。
△二釋昔懷念。
世尊我常獨處山林樹下(至)是我等咎非世尊也。
此申明感傷不預之故。敘其平常所用心也。常獨處者。非偶然處也。山林樹下。乃離喧別雜之地。行坐。乃作思惟時也。每作是念者。非一翻思念也。法性。即此妙法之實性。同入者。自謂與諸菩薩。共入法性。謂我昔獨處時;蜃蛐。常自思惟。我與菩薩。同證是性。宜同與授記。何故如來獨以小乘法。濟度乎我。復又思惟。此必是我心未廣。力未充。志愿不堪。而不勤求之罪。實是我咎。非世尊二其心也。
△三釋昔不待。
所以者何若我等待說(至)終曰竟夜每自克責。
此申明自咎之由也。待字。有功力純熟時至氣化之候。因字。是佛因二乘時未至。而不疾以授記也。謂二十年前。如來忍待不言者。皆因我等功力未純時未至也。若我等以此待意。而自待之。銳志精修。能忘舊劣。佛必以大乘。而度脫我矣。乃竟不識如來方便開權(quán)。初聞所說。便孟浪信受。一著思惟。便孟浪取證。緣此之故。在昔日夜。所以無時無處不自克責者也。
。邸鳎馈鳎萦霰阈攀。乃形容不實之因。思惟取證。是形容不實之果。每自克責。雖是憤小向大之志。其勤學勇敢之誠。又不啻如來因中之剜燈割肉也。豈真以小乘目之哉?耍ㄒ艨停。
△三結(jié)成。
而今從佛聞所未聞(至)從法化生得佛法分。
此方明今日得真知實證也。未曾有法。乃即權(quán)即實之智慧也。斷疑悔者。既知權(quán)即實。不復更疑己疑人。蓋疑有三。一疑法。謂如來所有之法。若果不二。我今已證也。何得獨記諸菩薩。豈我之證非真法耶。二疑人。謂佛無不以等心濟諸子也。何今記有差別。而獨不念吾儕耶。三疑已。謂坐道場轉(zhuǎn)法輪。事任非輕;蚍俏彷吽皳梢;谟卸。一悔過不能改。二悔善不能遷。如是疑悔。今皆永斷。故曰斷諸疑悔。泰然者。明身心遍歡喜也。若疑悔不除。終嬰長嘆。曷克使身心遍樂。今快疑盡信真。始脫然無慮。得安穩(wěn)矣。信既真。則知己與佛又何嘗異。故吾即真佛子也?谏ɑ。為法身之所由生。是知佛法即吾法。故得其分矣。
。邸鳎馈鳎萆碜又^今日乃知。非泛常知也。正是徹頭徹尾。實悟?qū)嵶C處。所謂豁頂門正眼?缦蛏闲P(guān)。豈不曰未曾有而得法分乎。
△二偈頌。分三。一頌標喜。
爾時舍利弗欲重宣此義而說偈言。
我聞是法音得所未曾有(至)聞亦除憂惱。
此頌敘今得。而陳喜幸也。法音者。即聞上開顯佛佛不二之權(quán)實法音也。得所未曾有。謂四十年來。今才聞得。故心大歡喜。然從前所紆絕分之疑網(wǎng)悉除矣。昔蒙佛教。雖曰小乘。而大已寓其間。是知佛音圓妙。權(quán)實咸彰。故甚為希有聞之者。各得所解。塵累斯脫。故曰?鄲老こ。如我今日。聞此法音。諸漏俱盡。憂愁俱釋。其明驗也。
△二特釋。分三。一頌感傷。
我處于山谷或在林樹下(至)而我皆已失。
此頌復明感傷。我處二句。標感傷之地。行坐句。標感傷之時。思惟句。標感傷之由。嗚呼。哀嘆聲。自責。感傷之實。謂我不得預斯事。實怪不得佛。云何。自問之詞。自欺。謂我不得授記。實自欺自昧。不肯勇猛精進。皆標感傷之心也。所以感傷者何。謂我亦佛子也。一解脫義。我亦得也。既與諸菩薩。同入無漏。曷彼獨得記。而我獨不能于將來演無上道。具相嚴身。以及十力等諸功德耶。此感傷之實也。無漏乃前所謂思惟取證之有余涅槃。非究竟無漏。同共一法者。謂我與菩薩。同共入于一法性中。我獨不得者。謂菩薩獨得也。如是等二句。結(jié)上所有一切功德。而我皆失之矣。
○金色者。即佛全體。皆紫金光色。三十二者。一足下安平如奩底。二足下千輻輪相。乃至第三十一眉間白毫相。三十二頂上肉髻相。十力者。始從是處非處力。乃至第十漏盡力。諸解脫。即八解脫。八十種好。始從無見頂相。終至手足有德相。十八不共法者。始從身業(yè)不失。終至智慧。知三世無礙。皆不與二乘人共。
△二頌懷念。又二。一懷不得佛。
我獨經(jīng)行時見佛在大眾(至)為失為不失。
前是自惟失佛自證功德。此是自惟失佛利生功德也。謂每見如來。處于海會眾中。廣宣道法。我獨不能說也。見佛名聞。周遍十方。我獨無此名也。見佛能廣利群生。我獨無此利也。然每自思惟。未嘗不撫心痛愧也。退思如來所證所宣所懷所示。我皆有之。今不能證不能行。是自欺也。妄以有余涅槃。為有得有證。而不求無上乘。是自誑也。我昔常于日夜。幾經(jīng)思惟。不得此事。將欲請問。如來自利利人一段妙用。我果失耶。我不失耶。此二十年前之懷也。
[△@△]觀身子謂獨經(jīng)行見佛之語。非徒謂見今佛也。乃親見法身如是尊特。而法身所具之妙用。如是廣大。從前不肯承當。乃自欺自誑也。思欲求佛印可。而故以問世尊也。
我常見世尊稱贊諸菩薩(至)令眾至道場。
常見者。言于方等會上。見如來彈斥小乘。而褒圓妙。極贊諸菩薩也。是以我常曰夜。而籌量此大乘妙境。我豈絕分耶。如來豈私我不施以大乘。而濟之耶。今聞會權(quán)歸實之法音。始知昔所說者。乃隨宜之妙應(yīng)也。雖曰說小。其實無漏難思之一乘。意已建矣。而必使我等至道場矣。
。邸鳎馈鳎萸霸怀S谠灰顾嘉┦鞘。念不得佛。則是事。即名聞十方饒益眾生之事也。此曰日夜籌量者。念不得法。則是事。即為佛所稱贊付佛法事。無漏二句。明今皆得矣。則無漏句。是得法。至道場。乃得佛也。
△二念證小果。
我本著邪見為諸梵志師(至)得至于滅度。
此頌?zāi)钗糇C小。有負如來悲救之深心也。謂我昔日本一著邪之人。不唯自著。而復為著邪之師。說著邪之法。安知有此正知正見。世尊以佛眼。觀知我后來決定作佛。目前不過著邪迷之耳。故為我說諸空法。拔去邪根。我即因空得證。生安隱想。殊不知如來說此空法。原是應(yīng)病之藥。權(quán)巧方便。令離諸著。而我遂謂得至涅槃。豈不負此一段深心乎。梵志。即婆羅門外道也。
△三頌今得。分四。一頌自覺。
而今乃自覺非是實滅度(至)永盡滅無余。
此頌述今覺。以明前非也。前自謂得至滅度。由不覺耳。今得佛印可。始知非實。惟滅度非實。在我必不能具種種相好。在人等必不志誠敬信。若得福智圓滿相好嚴身。為天人恭敬。始可謂永滅無余之究竟大涅槃耳。身子至此。權(quán)執(zhí)已斷矣。
△二頌除疑。
佛于大眾中說我當作佛(至)我聞疑網(wǎng)斷。
此頌述今除疑。以表當日之多疑也。謂我昔請佛宣揚此事。佛于人天眾前。說我等定當作佛。聞如是法。言自省自責。積至今日。疑悔方得悉除。如初聞此說。心大驚疑。意中自揣。莫非是魔現(xiàn)作佛。以惱我之心。亂我之定耶。不然。何輕謂佛道人人可得而成耶。佛又不惜婆心。以種種因緣。巧說諸法。引導我等。我方痛自克責。精進愈堅。今始得云消霧散。則此心安然如海。不復更有諸疑惑矣。身子至此。權(quán)疑已絕矣。
△三頌知權(quán)。
佛說過去世無量滅度佛(至)謂是魔所為。
此頌明心安如海。由于知權(quán)即實也。從前尚有大驚怖大疑慮。何故一旦心安如海。蓋因我佛廣引諸佛開權(quán)顯實。皆以種種方便。引接眾生。又如今日世尊。示生出家得道。說法中間。一動一靜。一語一默。無非以方便誘進。使人人如己也。故知世尊所說。一一皆稱真妙義。如實而說。彼波旬萬不能到。而我前所謂魔來致惱者。定知我墮疑網(wǎng)。自心沉孽。故作此語。今始知魔之與佛。皆吾自致之也。身子至此。已知權(quán)中實矣。
△四頌證實。
聞佛柔軟音深遠甚微妙(至)教化諸菩薩。
此頌表疑悔永盡。自證作佛也。聞柔軟音者。說之深遠故柔。嘆之微妙故軟。則下句承上而有也。世尊以此極柔軟之音。演極清凈之法。令我等聞之。疑斷信生。安住于一乘實智之地。則身心遍喜。定知當來決定成佛。亦如今日世尊。無二無別。仍為人天所敬。仍轉(zhuǎn)如是法輪。仍于最后。開一乘道。教諸菩薩。此皆是我親聞法音時。真知實證也。身子至此。已承當圓滿覺矣。述承教開解已竟。
△三如來述久修授記。分四。一昔曾教大。
爾時佛告舍利弗(至)引導汝故生我法中。
前是身子述己得證之由。其憂疑克責。已非一日。今如來將欲授記。亦即于此。明教化之緣。其方便引導。亦不自今日始。但此大事因緣。疑不盡不可說。知不真不可說。故含忍至今。待其時至也。今幸身子親自證得。所以在人天眾前。將彼遠本。盡情吐露。以明當機之得解。由真積之已久。至此始可為真佛子也。二萬佛者。當佛在二萬億威音王佛時為常不輕菩薩。求無上道所親近者。教汝者。謂我為菩薩時。尚不以小乘化汝。況今日耶。長夜隨學者。明身子從上劫來。已親勤道法。不徒此生此時也。但以長夜二字。表其不得大乘之實。由無明未破;蟀滴幢M也。我以方便等。謂我從前亦設(shè)權(quán)設(shè)巧。引爾知歸。故爾根種未昧。今雖失足外道。我但以方便引汝。汝便生我法中。為佛真子也。生字。正應(yīng)當機口生法化之意。
△二中忘取小。
舍利弗我昔教汝(至)而便自謂已得滅度。
昔教者。謂于二萬佛時。曾教汝立大志。發(fā)大愿。求成佛果。依依如昨。觀汝今來。竟爾悉忘。以致才得除邪證空三昧。便謂已得滅度。此正為汝不思之過。豈是我如來。真以小乘。故限汝哉。
[△@△]身子適來。已自陳滅度非實。自知佛果已證。從前志愿。那得忘卻。我佛之所以重宣者。借身子以啟諸聲聞之疑也。
△三還為說大。
我今還欲令汝憶念(至)教菩薩法佛所護念。
還欲。對昔教言。憶念。對忘失言。謂我昔固以此教汝。汝今既忘。我必還欲令汝憶昔本愿之所行。原不為求聲聞而止。本愿所行無上道也。是以今對人天。為爾輩住聲聞?wù)。故說大乘妙法也。然喻如蓮者。根莖華果。皆蓮自具。不待外求。此乃為教菩薩法。非教聲聞法。此乃為佛所護念。非佛所彈斥者。溯前驗今。原無兩事。汝試憶念本所行道。豈非此耶。知音云。為諸聲聞下五句。一經(jīng)文字之大關(guān)鍵。一經(jīng)義理之大肯綮。大關(guān)鍵者。上三句。自此品直案。至授學無學人記品止。下二句。自法師品直案。至普賢勸發(fā)品止?倿橐唤(jīng)之關(guān)要也。大肯綮者。謂諸佛出世。本為一大事因緣。開示眾生成佛知見。原不為諸聲聞?wù)f小乘也。
△四正與作記。分二。一長行。分十。一明時節(jié)。
舍利弗汝于未來世過無量無邊不可思議劫。
此正與授記。然作佛必經(jīng)多劫者。以福智未具。行解未圓。惑習未盡。無明未融故也。待時成道。理所必然。天臺云。若論圓發(fā)大解。自知成佛。何須授記。所以欲作記者。有四意。一昔未記二乘。而今始記。二中下未悟者。以作記勉之。三令聞?wù)叩媒Y(jié)緣種。四滿其本愿。故須記也。
○又此下。正是為聲聞?wù)f大乘經(jīng)處。以結(jié)成世尊為一大事因緣出世。上節(jié)述于二萬佛所為無上道。是佛與身子。述過去大事之因。此節(jié)是佛與身子。成未來大事之緣也。
△二行因。
此先言行因。供養(yǎng)等。舉得;之深因。供養(yǎng)是福門。供既多。福必廣也。奉法是慧門。法既持;郾厣钜。然此二種。皆是因中所當行者。故曰具足菩薩所行之道。
△三得果。
當?shù)米?a href="/remen/fohao.html" class="keylink" target="_blank">佛號曰華光(至)天人師佛世尊。
次言果德。直指云。華表如如理。光表如如智。以智契理。故曰華光。此別號也。通號如常釋。
△四國土。
國名離垢其土平正(至)七寶行樹常有花果。
次言國土。上明正報莊嚴。此彰依報莊嚴也。直指云。國喻一真法界。離垢者。迷悟雙超也。平正。乃真俗不二。此屬如如理境。清凈嚴飾。喻十度互融。安隱者。謂安然而處。穩(wěn)然而樂也。豐樂。喻方便具足。人天。況戒善增盛。此屬如如智境。總以理智而得是名也。琉璃。喻一真清凈。八交道。即大乘八正道。乃游戲法界之道路也。金繩。是琉璃地上縱橫之界線。喻萬善之寶。以理統(tǒng)之。七行樹者。喻七覺支傍嚴妙境也。華果。喻萬行莊嚴。因果具足也。此皆由差別智所感。
△五說法。
華光如來亦以三乘(至)以本愿故說三乘法。
次明說法。亦以者。準諸佛儀式也。諸佛出濁惡世。故說三乘。身子之國安隱豐樂。況且菩薩眾多。天人又盛。何亦說三乘耶。本愿故耳。準大悲空藏經(jīng)云。身子于六十劫。行菩薩道。因婆羅門乞眼唾而踐之。身子起嗔。退作凡夫。發(fā)愿成佛之日。開三乘法。
△六劫名。
其劫名大寶莊嚴(至)其國中以菩薩為大寶故。
次言劫名。劫名大寶者。以菩薩為出世大寶故。況數(shù)不可記。豈易易得哉。記云。楚國無以為寶。惟善以為寶是也。
△七眾數(shù)。
彼諸菩薩無量無邊(至)如是菩薩充滿其國。
次言眷屬。直指云。華承足者。喻智為理載。;廴缛。即德本也。能所不到。始謂凈修。由深契佛心。故為佛所嘆。況又常修佛慧。具大神通。由佛慧修。所以諸法之門。無不善知也。由質(zhì)直念堅。所以得神通廣大也。有如是福智具足之大菩薩。充滿其國。
。邸鳎馈鳎萜兴_非佛智而莫知。是見其不可數(shù)也。非徒不可數(shù)。其為已也智慧深。而福德廣。神運無方。質(zhì)直無偽。兼為至尊所嘆。遠劫真修。如是者一亦可珍。況數(shù)不可計耶。
△八壽量。
舍利弗華光佛壽十二小劫(至)其國人民壽八小劫。
次言壽量。梵語劫波。此云時分。以劫初人壽十歲時。子年倍父年。如是增至八萬四千歲。后百歲又減一歲。如是又減至十歲。此一增一減。名一小劫。二十翻增減。名一中劫。成住壞空。各二十翻增減。名一大劫?战僖嘌远鰷p者。且約住劫數(shù)量言之也。今釋迦出世。正當二十小劫中第九減劫也。
[△@△]今言華光壽十二劫。除為王子時。獨言成佛之壽。后出人民八小劫。方是概論。然則彼國人之壽分。亦極長矣。
△九補處。
華光如來過十二小劫(至)其佛國土亦復如是。
次明華光轉(zhuǎn)記者。作補處大士也。堅滿是因名。華足為果號。三德具足。而堅固圓滿者。始稱佛矣。多陀阿伽等。解現(xiàn)序品。次言華足如來之依報國土眷屬莊嚴。一皆與華光佛等。
[△@△]以華足安行。為佛號者。顯即事即理因果具足也。觀今會不唯記授華光。而堅滿亦得為釋迦親口作記。于無量無邊劫前。豈非宿世因緣耶。
△十流通。
舍利弗是華光佛滅度之后(至)亦三十二小劫。
次明法住久近。敘流通之記也。直指云。佛住時依佛而修。則修證無二。佛滅后依教而修。亦得證果故曰正法。像法之時。眾生但依教明理而已。于中起行證果者少。但知名相。不悟自心。故曰像法。三十二者。由此法薰修。轉(zhuǎn)八識成智。轉(zhuǎn)八邪為正。轉(zhuǎn)八苦為解脫。轉(zhuǎn)八倒為正見。則可為正法住世之數(shù)。
。邸鳎馈鳎萁(jīng)文自佛說經(jīng)入定放光動地已來到此。方為一結(jié)局。可見佛為一大事因緣。出現(xiàn)于世。開示悟入之明證也。
△二偈頌。分二。一正頌。分九。一超頌得果。
爾時世尊欲重宣此義而說偈言。
舍利弗來世成佛普智尊號名曰華光當度無量眾。
此頌授第二果記十號之文。普智者。佛有正遍知覺故也。
△二追頌行因。
供養(yǎng)無數(shù)佛具足菩薩行十力等功德證于無上道。
供佛行道。乃二嚴之因。具足者。無法不修也。由福智俱修。使力無畏不共等諸功德。漸漸具足。則無上道始證入矣。
△三超頌劫名。
過無量劫已劫名大寶嚴。
頌明授依報莊嚴之記。既曰大寶莊嚴。當是實報土也。
△四正頌國凈。
世界名離垢清凈無瑕穢(至)常有花果實。
直指云。上二句。當是一真法界之相。故曰清凈無穢。次二句。方成實報土境。末二句。顯萬行圓滿理智一如也。
△五頌明眾數(shù)。
彼國諸菩薩志念常堅固(至)善學菩薩道。
志念堅固。是廣行六度。不休息也。得根本實智。神通。即六通。波羅蜜。即十度。為萬行之本。得差別權(quán)智。故曰皆悉具足。權(quán)實既具。于諸佛所。始為善學其道也。
△六正頌說法。
如是等大士華光佛所化。
如是等。指上不可稱數(shù)菩薩。雖眾多如是。皆是補處一生。故曰大士。次句溯其原由。乃華光佛所化也。
△七頌明壽量。
佛為王子時棄國舍世榮(至)壽命八小劫。
凡佛必以王子出家者。亦以見其榮不可恃。貴亦當修下。此者可悉知也。真指云。內(nèi)不住根。曰棄國。外不住塵。曰舍榮。始出十八界家。終出無明家。故日最后成佛。
△八頌法久近。
佛滅度之后正法住于世(至)像法三十二。
正法有教有行。果證不虛也。像法有教無行。但存三寶像貌名字而已。頌意照前可知。
△九頌供舍利。
舍利廣流布天人普供養(yǎng)。
舍利流布。以顯法身常住世間。令無量眾作大佛事。此又見真慈不盡也。正頌已竟。
△二嘆結(jié)。
華光佛所為其事皆如是(至)宜應(yīng)自欣慶。
所為者。謂從因至果。所作為事。皆如此也。下二句。言福智雙滿。為世出世之最勝者。孰與之為倫匹哉。后始結(jié)云。彼即是汝。正顯十世古今始終不隔當念。豈離此而另有彼耶。至此始還復身子所問。為是究竟法。為是所行道。故先與述明二萬佛中之事。乃所行之道也。后與劫國莊嚴。即究竟之法也。如謂汝云愿出妙音。為如實說。汝之始終所為。我已如實說之矣。汝宜應(yīng)寶惜自慶可也。如來述久修授記已竟。
△四會眾述歡喜求請。分二。一長行。又二。一經(jīng)家敘眾喜陳供。
爾時四部眾(至)各各脫身所著上衣以供養(yǎng)佛。
此眾乃序分中所列之人。見身子前有愿樂。為天人所敬。佛即對天人。與之授記。故今大眾皆生歡喜。供養(yǎng)慶贊。而發(fā)回向。是亦希成佛道也。此歡喜踴躍一句。便是會眾將來得記之原委。與身子之大歡喜同意。脫上衣供佛。一以見虔誠之極。一以表不執(zhí)權(quán)疑。能解能脫也。此見四眾八部之自慶如此。闥(音答)。緊(音謹)。踴(音勇)。躍(音藥)。
釋提桓因梵天王等(至)一時俱作雨眾天華。
此述三界天子歡喜之狀。亦以妙衣為供養(yǎng)者。是執(zhí)習俱除也。衣乃一向著而不解者。況日上衣。是可謂難舍者矣。今以供佛。則知有所重而舍也。直指云。約理。見身子以二乘得記。各各自悟所依之偏空。及人天十善幻福。與色界四禪八定八背舍等。悉皆如夢。故假脫衣。以表舍凡小法執(zhí)也。散四花者。花乃天人所愛。此表舍諸愛見也。理契佛心。曰供養(yǎng)佛。衣住而轉(zhuǎn)者。喜心感之也。意明回小向大。轉(zhuǎn)三為一耳。樂自作。花自雨。表眼色耳聲。皆成大乘空相。
△二會眾解開權(quán)顯實。
而作是言佛昔于波羅奈(至)無上最大法輪。
佛昔下。領(lǐng)解從前開權(quán)之意。今乃下。領(lǐng)解顯實之心。無上最大者。領(lǐng)知前云但說無上道。又云。最妙之法輪也。
△二偈頌。分二。一頌前開顯。
爾時諸天子欲重宣此義而說偈言。
昔于波羅奈轉(zhuǎn)四諦法輪(至)少有能信者。
前四句。頌昔權(quán)說。波羅奈。說小乘之地。五眾。得小果之人。生滅。謂生滅四諦。異乎無生無作四諦也。后四句。頌今實。法深奧故。難解難入。所以能信者少也。
△二自述回向。
我等從昔來數(shù)聞世尊說(至)最尊無有上。
此述陳從事世尊已來。每常聞法。未有如今之甚深難解。然世尊今日。說此妙法。幸我等得聞隨喜。必有成佛之時。況世尊明言。但有聞法者。無不成佛。且今見尊者。得受妙記。擬知我等必當作佛。于一切世間天人之中。我亦必為最尊無上士矣。一切世間者。即該三種世間。一器世間。二有情世間。三至正覺世間。
佛道叵思議方便隨宜說(至)盡回向佛道。
佛道下二句。申明法華之權(quán)實莫測。結(jié)上深妙之義。末四句。是不住三世福業(yè)。亦不住現(xiàn)前慧業(yè)。以福慧雙施;匦∠虼。而結(jié)成隨喜之義。為上根法說一周竟。
△二為中根作喻說。分四。一譬喻開顯。又二。一世尊述譬喻開示。又二。一當機述請。分三。一自述無疑。
爾時舍利弗白佛言(至)三藐三菩提記。
知音云。此是身子要同列者。開佛知見。亦同己之除疑得記。故代為致請。以發(fā)起種種譬喻之端。亦應(yīng)方便品中知四眾心疑自亦未了之文。佛既與授記。則自疑已了。今為欲完四眾心疑。故作此請也。
△二同輩有感。
是諸千二百心自在者(至)聞所未聞皆墮疑惑。
若論自己。幸已得記。不敢更問。今為會眾。潛疑深篤。又不得不問也。心自在者。即真窮惑盡也。住學地者。遠指過去。近指阿含方等時。故以言昔。教化者。佛教以真窮惑盡得果之法也。生死。是世間之苦。涅槃。是出世之樂。如來教彼離苦得樂。故曰我法能離等。彼諸學人。即得承教開解。始離諸見也。我見者。三界苦因。我見為本。即身見也。有無。即斷常見。等字。即攝一切見。言離者。即諸見忘也。二乘人才離諸見。便謂已得涅槃。無復進求。此是述前權(quán)執(zhí)之相。今聞下。方述有疑。由未至究竟。今聞開權(quán)顯實。普令成佛之言。竟不識為何等因緣。故致生疑欲請也。
△三普為四眾。
善哉世尊愿為四眾說其因緣令離疑悔。
善哉者。乃身子代請懇切之誠也。謂我等已蒙慈濟。于如來所有方便。前權(quán)后實之因緣。業(yè)已知矣。而疑網(wǎng)亦斷矣。奈何今會四眾。促難領(lǐng)悟。故必欲再請垂慈。重為敷演。使其疑悔消除。證真實道。始不廢如來出世所為之大事因緣也。此欲完結(jié)方便品中所謂何因何緣殷勤稱嘆之案。故至重舉因緣而請也。當機述請已竟。
△二如來委答。分三。一發(fā)起。又二。一抑令憤勇。
爾時佛告舍利弗(至)是諸所說皆為化菩薩故。
我先不言。舉前以醒。今疑之。不當復作也。謂先已言諸佛橫說豎說。無非逗此一實。其間或許或呵。無非引人了此一大事。是方便品中。業(yè)已盡情吐露。復有何疑何悔。云何更許如來再說。
△二引令速進。
然舍利弗今當復以(至)諸有智者以譬喻得解。
然身子既以婆心為眾復請。佛亦只得垂手為眾再說因緣。到此顯實。即無別因緣可語。譬喻借事顯理何妨。又假喻以明斯義。古之覺物。不廢比況。正以物之得解。因彼達此。易為明也。
△二譬喻。分二。一長行。此去長文。并后一百行偈說譬喻。后六十五行偈勸信。又分二。一開譬。又二一總譬。分六。一大長者譬。又二。一出名位。
舍利弗若國邑聚落有大長者。
此下總一譬喻。顯明如來出世本為一大事因緣。由三界眾生著諸欲境。癡惑所蒙。不求出要。只得開權(quán)拯接。如后文云。若我但以神力智慧。舍于方便。眾生不能以是得度。故今因當機重請。再為中根。說方便因緣也。于中事相配合。諸家各有所長。但依文義契合者就之。若字。即假若設(shè)若也。乃立譬喻之本。國邑聚落。皆自廣而狹。各能統(tǒng)攝也。國能攝邑。邑攝聚落。論長者之宅。猶為聚落多宅中之一宅也。今先明能度之主。以依正二報合舉。內(nèi)含隱勝現(xiàn)劣從實施權(quán)之義。既以一火宅喻三界。則國應(yīng)喻一真法界。邑喻實報莊嚴。聚落喻凡圣同居。聚落中一宅。始喻一三界。則以宅中五百人。喻五道。方為??當。由寂光攝實報。實報攝同居。如國之大小統(tǒng)攝。義無不明。以事合理。顯然可見。是為能居之依土也。次出能化之主。長者。乃通稱之名。作一宅主也。即喻佛化身。于同居土中。為引導師。天臺云。如世長者。具足十德。一姓貴。即三皇五帝之裔。二位高。乃鹽梅阿衡之相。三大富。則銅陵金谷。豐饒不盡。四威猛。如嚴霜隆重。不肅而威。五智深。胸如武庫。而權(quán)奇超拔。六年耆。蒼蒼棱棱。而物儀所伏。七行凈。如白圭之無玷。八禮備。見節(jié)度以安庠。九上敬。為至尊之敬仰。十下歸。令四海以瞻依。十德具足。故所稱大也。出世長者。即是如來。姓從真如實際中生。位則九界眾生。為無有上。富以萬德莊嚴。威具雄猛無敵。智則三智融。而正遍具盡。年則亙古今。而塵沙莫計。行以智運三業(yè)。無過無失。禮以道統(tǒng)恒沙。為模為范。上為十方智覺之所稱。下使萬方含識之所戴。是名出世大長者也。
△二論德業(yè)。
其年衰邁財富無量多有田宅及諸僮仆。
衰邁句。所說不一。況此喻乃四十年后之言。又在本會唱滅。當以化緣將終。涅槃時至為喻。不必另喻多種也。財富無量。總喻萬德。如云無量知見波羅蜜皆以具足。田宅與僮仆。云多有者。正出上財富無量之義。田宅皆不能移動者。喻實智。所謂法空為室也。僮仆。乃運用之人。喻權(quán)智。所謂權(quán)能作事也。邁(音賣)。僮(同音)。仆(音撲)。
△廣舍宅譬。
其家廣大。
前既以長者。喻佛化身。則此大家。當喻同居土。無疑矣。家以廣大言者。由三界廣含萬有。無不包容。則二十五有。皆藉之以安身命也。
△三惟一門譬。
惟有一門。
一門者。凡圣共游之門。喻真心也。類中雖有圣凡。心外別無出入。但眾生迷此。而成生滅。諸圣悟此。即是真如。出入之迷悟不同。而圣凡總由一心。故日惟有一門。
△四五百人譬。
多諸人眾一百二百乃至五百人止住其中。
此概舉二十五有而言也。直指云。多諸人眾。喻十二類生。五百者。喻五道眾生。同居三界。止住其中者。喻眾生各著我法二執(zhí)。貪戀三界。不肯棄舍。知音謂。此準化城喻。先以五百由旬為譬。是通喻三界眾生。數(shù)合五百。至后過三百由旬;饕怀恰J莿e喻二乘出三界得涅槃。
△五大火起譬。分二。一明所燒宅相。
堂閣朽故墻壁隤落柱根腐敗梁棟傾危。
堂是下層。喻自地已上至欲界。閣是上層。喻色界朽故者。屬有漏無常也。墻壁。喻四大地水火風。況三界皆依四大執(zhí)持。而仍為四大所壞。隤落者。四大減損也。柱根喻三界有為。福善腐敗者。善根微弱也。梁喻欲界戒善福梁。棟喻色界禪定慧棟。傾危者。喻福慧力薄而不能支撐也。是知三界所有皆為幻化。隤(音頹)。敗(音拜)。
△二出能燒火境。
周匝俱時歘然火起焚燒舍宅。
此譬三界中總八苦五濁煎逼之相。于頌中詳演。言八苦五濁。遍在四生四大之間。故云周匝。以業(yè)同同現(xiàn)。故云俱時。歘然者。本無今有也。焚燒舍宅。即世界壞相。然古以堂閣等。喻一身皮肉毛發(fā)。似與前后諸文落落不合。況明以火宅。喻一三界。則于此諸譬。似不敢多錄。歘(音虛)。
△六三十子譬。
長者諸子若十二十或至三十在此宅中。
此指圣凡共一處也。直指云。前曰多諸人眾。指五道言。今曰長者諸子。是別舉三乘。受佛法分。故有子義。一十喻菩薩。二十喻緣覺。三十喻聲聞。三乘人同居三界。因細惑未除。根本無明未破。故同受斯報。但與下凡。分粗細耳。人以百言。子以十言。見三界五道眾生。受佛化為子者。僅十而矣。足知得斯道。出三界者。無幾也?偲┚埂
△二別譬。分四。一長者見火譬。
長者見是大火從四面起即大驚怖。
長者見。乃標出能見之人。起同體大悲。示生三界。應(yīng)上文我以佛眼觀也。大火起者。即標所見之境。應(yīng)上見六道眾生也。大火。即五濁八苦。有煎逼義。從四面者。下文明以生老病死為四面。但不恰火起之義。且生死等。是苦果。由貪嗔癡等四分煩惱所集。則火從貪等四分中起義為當。大驚怖者。示垂慈拔苦之心。此等眾生。如來從久遠劫。教以大乘。今一旦廢忘。故見而驚也。不但退失先心。而返起種種重惡。故曰大怖。
而作是念我雖能于此(至)心不厭患無求出意。
作念者。應(yīng)前三七思惟。將欲隱勝現(xiàn)劣也。所燒之門。即圣凡同具之一心。佛亦從凡夫地上。知生滅為苦。修不生滅性。而證此心。故得成佛。觀我雖二字。即是如來不忍舍諸眾生而自求安樂也。謂我雖以智照之力。于此所燒之門。則安隱至于菩提。得不生滅。而諸子下。正是起悲救之心。后文云。三界眾生。皆是吾子。于火宅內(nèi)樂著嬉戲者。天臺云。著見名嬉。著愛名戲。即眾生貪著五欲。諸邪見執(zhí)。而不舍離。所謂入生死險道。相續(xù)苦不斷也。不覺知者。失佛知見。不覺五陰八苦。而醉心役役塵勞者也。不驚怖者。如諸天人。雖有天眼悉見諸苦。每聞天鼓法音悉知是苦。而不求出要。所謂深著于五欲。以貪愛自蔽也;鸨频人木洹V^三界中人。欲界已下。為三毒八苦之火所逼。是粗相。如果報火業(yè)火等。色界已上。為五陰熾盛。及細惑煩惱之火所逼。至于苦惑當前。極難堪忍。實為切己。而是中眾生。竟不生一念厭患之心。而求出意。所謂不求大勢佛。及與斷苦法也。
△二舍幾用車譬。分二。一先舍幾譬。又二。一勸門擬宜。
舍利弗是長者作是思惟(至)若以幾案從舍, 出之。
應(yīng)上觀樹經(jīng)行。初作思惟時也。身譬神通。而能荷負。手譬智慧。而能運為。有力者。由智慧神通具足。是有力義。衣裓。是外國盛華之具。又云。胸前護衣裓服也。幾即香幾。案即案牘。今取譬。如后文云。若我但以神力及智慧力。贊如來知見力無畏者。眾生不能以是得度。上既以神力為身;哿槭帧t衣裓當喻佛知見。幾喻十力。案喻無畏。謂我今衣裓在身。幾案在手。以吾之力。亦可以載諸子從舍出之也。此是如來最初成道。擬用大法濟之。如華嚴耳。裓(音格)。
復更思惟是舍惟有一門(至)或當墮落為火所燒。
復更者。即受天王請。而又作思惟時也。應(yīng)前若但贊佛乘。眾生沒在苦。是舍唯一門者。謂三界生死?鄻飞。所出入者。皆此一心也。由信力輕微。智不廣大。故云狹小。幼稚者。以善根微弱。無大乘想也。未有識者。因無明濃厚。乏佛知見也。此為善弱。次明惡強。戀著戲處者。即深著諸見。而迷戀欲境。以苦為樂。所謂眾生諸根鈍。著樂癡所蒙也;虍攭櫬。應(yīng)前破法不信故。墜墮三惡道;虍斦。擬或有之也。謂我雖身手有力。兼得濟勝之具。奈火大門小。子幼無識。以無知好戲之子。出愴惶狹小之門。不惟無益恐見其為火所燒也。應(yīng)前云如斯之等類。云何而可度。稚(音治)。
△二誡門擬宜。
我當為說怖畏之事(至)具告諸子汝等速出。
此正出陳作思惟之意。我當為說等句。即是世尊為諸眾生。說眾患難也。此舍已燒下四句。見其懇切之甚。惟恐其錯。足失身也。作是念已下。方是將思惟已成之念。出示于人。而具告諸子。有急急乎。不能少待之意。故曰汝等速出。即此一語。斬釘截鐵。有如春雷出蟄也。直指云。觀初云歘然火起。次云四面火起。又云火來逼身。又云此舍已燒。語意何等至緊。又豈止有痛哭流涕之狀。如云一失人身。萬劫不復也。下云。宜時疾出。無令為火之所燒害。又不啻有捶胸頓足之情也。
父雖憐愍善言誘諭(至)但東西走戲視父而已。
此喻一往迷理逐妄之狀。直指云。如來屢經(jīng)接引。而三界眾生。全不肯信。且不以生死為驚。不以五陰為畏。業(yè)識茫茫。了無超出之想。不知三毒為火。不識三界是大牢獄。亦復不知各各本具之佛性。如何喪失。但任其從劫至劫。馬腹驢胎。死此生彼。而無休息。輪回六道。以苦為樂。故云東西走戲也。如華嚴有眼不見。當面錯過。不得大法受用。故云視父而已。
△二用車譬。分四。一擬宜三車。
爾時長者即作是念(至)令諸子等得免斯害。
應(yīng)上尋念過去佛所行諸方便從一立三之意。前言苦痛切己。猶是近死。今云必為所焚。即有死義。當設(shè)方便。是隱勝現(xiàn)劣。說三乘法也。我及諸子等。喻說無議法說。似難通會。須知佛以對機而言。如來以慈心。遍視一切。猶如己子。眾生病即佛病也。若獨以眾生分中而言。雖在最迷最苦之間。而此靈明不昧之佛性。未曾暫舍。是我及諸子義。
△二父知子心。
父知諸子先心(至)奇異之物情必樂著。
天臺明有小乘得度之機。先心各有所好者。是遠劫受薰種子。大小不同。而性欲各別也。又智曾習大。故曰先心。中厭老死。是各有所好。珍玩奇異。喻證偏空等理。觀以宿因。投其所好。是知情必樂著。所謂隨順方便也。
△三嘆車希有。
而告之言汝等所可玩好(至)汝若不取后必憂悔。
此嘆車希有。譬上正施三乘。思惟是事已。即趣波羅奈。示苦集滅道之相。此最初示相轉(zhuǎn)也。
如此種種羊車鹿車牛車今在門外可以游戲。
聲聞人聞四諦法。而出三界。喻羊車。緣覺人觀十二因緣性空。而出三界。喻鹿車。中乘菩薩。修六度行。出三界。喻牛車。車喻所證之理。獸喻能證之智。三車雖指現(xiàn)成。其實要他依法修行。斷見思惑。越分斷生死。出離火宅。方得一一受用。故曰今在門。外?梢杂螒。此第二作證轉(zhuǎn)也。要解云。車表果法。不屬三界。故云在門外?梢杂螒蛘。喻法樂自娛也。牛乃服乘之有力者。正譬大根以任大乘。羊鹿非可服乘。徒以像牛。為幼稚玩好之具。權(quán)譬小根。以任小乘。知羊鹿非可服乘。徒為玩好之具。則二乘不足致道。徒為戲論之法而已。
汝等于此火宅宜速出來隨汝所欲皆當與汝。
宜速出者。?進之辭。末二句。含有大白牛車之意。此第三勸修轉(zhuǎn)也。直指云。門外無車。而云三車并在。三車無一。而云隨汝所欲。皆示以方便之智也。故向后有非為虛妄之證。
△四適子所愿。
爾時諸子聞父所說(至)競共馳走爭出火宅。
天臺云。適愿者。機教相稱。即聞慧也。心勇銳者。思心動慮。即思慧也。互相推排者。推四真諦理。排伏見惑。由邪正未決。故名互相。此入修慧。屬暖頂位。競者。競所勝理。初則遍觀上下八諦。歷十六行相。競?cè)ふ嬷B。后則縮觀。至欲界苦諦下趣苦法忍。名忍法位也。共者。是世第一位。同觀欲界苦諦。與忍位不別。故云共也。馳走者。入見道十五心。速疾見理也。既斷見惑。分得涅槃。合上有涅槃音也。爭出者。即修道位。爭出三界。成無學果。斷思惑盡。合上及以阿羅漢法僧差別名也。知音云。經(jīng)文讀之。雖似平淡。而敘事脈胳。自有輕重。如初云。歘然火起。次云。或當墮落為火所燒。雖有歘然所燒之患。而曰起。曰或。何等緩頰。至是則曰已為大火所燒。而曰我及諸子必為所焚。則又何等愴惶。先曰了無出心。東西走戲。視父。而已。何等怠頑。今曰心各勇銳。互相推排。爭出火宅。則又何等精勤?梢姺奖懔τ。而實相容易難言也。銳(音胃)。
△三等賜諸子。分四。一喜子免難。
是時長者見諸子等(至)其心泰然歡喜踴躍。
正喻開權(quán)顯實也。直指云。見思既盡。分斷已離。不被三毒五欲所逼。故曰。安隱得出。正應(yīng)前我能于所燒之門安隱得出也。至此則四諦皆是真常。故曰四衢道中。爾雅云。四達謂之衢。偏空是其所守。故為露地而坐。言露者。已不為諸惑所被。而十八界籓籬已撒。故無障礙。賴耶習盡。故謂泰然。得六通自在。故踴躍歡喜。然心泰然者。即當歸于父言。據(jù)前見火起于四面。即大驚怖。今幸得安隱而出。故泰然矣。前云。若不時出必為所焚。何等痛惜。見諸子東西走戲。何等憂戚。今見露地坐故。歡喜矣。足見父子天性相關(guān)色身法身體俱不二。衢(音渠)。
△二諸子索車。
時諸子等各白父言(至)羊車鹿車牛車愿時賜與。
天臺云。應(yīng)前我見佛子等。志求佛道者。咸以恭敬心。皆來至佛所。文中雖無索字。就此即明索車之意。據(jù)二乘之索意有三。一機索。即于鹿苑證小之后。至方等中。冥有大益。每被斥不謗。則索意有在也。二情索。于般若中。領(lǐng)知大法。而樂大心起。縱未彰言。而索義亦切矣。三口索。即本會發(fā)言三請。誠然欲乞門外三車。原為假立。諸子未出。擬必得車于門外。一出乎門。則父之權(quán)設(shè)方便。不喻而知矣。既跨足門外。即父果有三車。與之諸子。亦無可用。是知此處索車。正所以得父心矣。故謂夢里明明有六趣。覺后空空無大千也。但所言各白者。由悟有深淺。智者知本無車。而故從父索。如獅子兒有返躑之蹤也。或滯跡者。欲究其底蘊。亦容有斯索意。
△三等賜無二。分三。一正標等賜。
舍利弗爾時長者各賜諸子等一大車。
應(yīng)前正直舍方便。但說無上道。天臺云。既言賜諸子。則視子無二。譬觀一切眾生。等有佛性。于車亦等者。皆是一相一種。圣所稱嘆。教菩薩法也。直指云。此隱伏三周普記之案。本具之理。如天普蓋。故喻以大車。諸子迷故索三。慈父開故等一。是知前品三乘。原止一乘。此中三車。原是一車。以其法等人等。正等正覺。故曰等賜。
△二廣明車相。又二。一敘車體。
其車高廣眾寶莊校(至)重敷婉筵安置丹枕。
此正喻無量義定。以理得名也。唯理能載物。故以車喻之也。直指云。真俗并持。故曰大車。豎窮三際名高。橫遍十方曰廣。萬行修飾。如眾寶莊校。周匝欄楯。喻總持。持萬善。遮眾惡也。四面懸鈴。喻四無礙辯。下化眾生也。幰蓋。喻慈悲普覆也。雜寶嚴飾。喻萬善。以嚴慈悲。大經(jīng)云。慈若具足十力無畏等。名如來慈。寶繩交絡(luò)。喻四弘誓。堅固大慈心也。垂諸華瓔。喻四攝。神通等。悅動眾生也。重敷婉筵者。譬五十七位。真如理境。安置丹枕。喻妙覺果海。正寢絕待也。天臺云。枕乃休息身首者。譬一行三昧。息一切智一切行也。已上總明車上莊嚴。喻如如理。寂而常照。從體起用。是一為無量。成理無礙法界。幰(音顯)。婉(音宛)。
駕以白牛膚色充潔(至)又多仆從而侍衛(wèi)之。
此正喻無量義經(jīng)。從根本智得名也。直指云。智為前導。故曰駕。此智不受一塵。曰白牛。體具萬德。如膚充。煩惱不染而色潔。又實智能出生一切差別智。故曰膚色充潔。權(quán)實二智。不離其體。曰形體姝好。具十如是大義。曰有大筋力。全體即用。全俗即真。因果一如。曰行步平正。智無內(nèi)外剎那三世。曰其疾如風。又多仆從者。譬方便波羅蜜。隨處運用。即二乘小行。眾魔外道。皆隨方便智用。又果地神通運役。亦仆從義。姝(音樞)。
△二釋車由。
所以者何是大長者財富無量種種諸藏悉皆充溢。
此喻佛自住大乘。終不以小乘教人。直指云。財富無量者。即權(quán)實二智。禪定解脫力無畏等。皆具足也。種種諸藏者。即行藏理藏?詹豢詹。自行圓滿名充。以之化物名溢。
而作是念我財物無極(至)各各與之不宜差別。
天臺云。正明以等心與之之故。由財物無極。于子無偏。安得不等與大車。七寶無量者。喻今經(jīng)開顯。若教若行。皆摩訶衍法。幼童皆子者。即三無差別也。等賜大車。是法無差別也。
所以者何以我此物周給一國猶尚不匱何況諸子。
釋成財富無量之意。此物。即喻佛知見。乃如來普為人天所開所示之物。周給者。遍該善惡信不信種。于無緣尚度。況機熟有緣。而曾受大法薰習者耶。
△四得車歡喜。
是時諸子各乘大車得未曾有非本所望。
譬上菩薩聞是法。疑網(wǎng)皆已除也。天臺云。三乘之人。本求羊鹿牛車。期出分段。今得大白牛車。盡于變易。過本所望。豈不歡喜。
△四無所虛妄譬。分三。一問。
舍利弗于汝意云何(至)珍寶大車寧有虛妄不。
此承上等賜一大車來。直指謂。前許三車在門外。其事似虛。今所賜等一大車。乃昔未許者。而今與之。其實似妄。你試看。如此者。果虛妄耶。非虛妄耶。正喻三乘之設(shè)。不過藉以出三界而已。究竟非實。故先有而后無。一實之理。雖先未說。而開佛知見。究竟是實。故先無而后有。以此虛妄二字。打通前后關(guān)鍵。從非本所望一句生來。
△二答。分二。一免難不虛。
舍利弗言不也世尊(至)于彼火宅而拔濟之。
身子因問。領(lǐng)知不虛之意。謂前云。長者所設(shè)方便。令諸子等得免斯害。則三車之設(shè)。乃方便耳。今諸子爭出火宅。意在于車。而長者之意。本在脫苦。今苦難既脫。則方便之驗正著。豈返受虛妄不實之咎哉。何也。全身免火。已得玩具。譬得小乘五分法身人空慧命。則為已得心所好也。況此本是如來方便拔濟之心。何成虛妄。
△二過望不虛。
世尊若是長者(至)欲饒益諸子等與大車。
此明大車之錫非本所望也。即使長者到火宅之外。一車不與。尚非虛妄。何故。以車為免難之由。今免難后。不唯與車。而且與大車。是諸子所不望者。豈反責父。有虛妄罪乎。此喻世尊雖說三乘。而作念實在大乘。是絕無虛妄之意。身子于此證成不虛。已為四大弟子千二百人立斷疑生信之案。故品后則自陳信解矣。
△三嘆。
佛告舍利弗善哉善哉如汝所言。
如來欲當機自陳賜車之意。故以虛妄不虛妄。發(fā)彼所見。幸而身子同聲相應(yīng)。即函稱之以善哉也。如云誠如所言。即此一語。便知身子謂從佛口生。得佛法分。果為不妄。開譬一科已竟。
△二合譬。分二。一合總譬。分五。一合大長者。
舍利弗如來亦復如是則為一切世間之父。
天臺云。因前品單以法說難明。故許以譬喻得解。至喻后再將法合。是欲為中根開解。而亦顯如來說法理事兼至也。舉一切世間者。約處以定名位也。上云。國邑聚落。今合譬直言一切世間。則該攝三土。皆是妙色心果報之處。如來福應(yīng)三土。故為一切世間之父。
于諸怖畏衰惱憂患(至)恒求善事利益一切。
此言如來獨得真常。而起利生之悲智也。怖畏下三句。皆世間苦境。如來于因中。五住盡。二死忘。無惡不斷。故曰永盡無余。而悉成就等。皆出世妙樂。如來于果上。權(quán)實融。智悲運。萬德具備。故曰利益一切。正合上財富無量。而冥應(yīng)眾機也。知見言無量者。即權(quán)實諸智。應(yīng)有無量力無畏。皆智德中攝。合上財富。明矣。大神力亦應(yīng)有無量二字。如本經(jīng)彈指謦欬三變凈土放光現(xiàn)瑞等。皆神力中少分。合上田意。全權(quán)即實。全實即權(quán)。是智慧之力。智為一切所寄托處。合上宅意。具足方便等。即十度諸智。合上及諸僮仆意。慈悲。乃施化之本。無懈。即不盡之心。此等功德而悉成就也。此明自證。下方出利物之心。來生三界也。恒求善事。即應(yīng)機濟物。利益一切。即誓度眾生也。
△二舍宅。
而生三界朽故火宅。
天臺云。三界者。自地獄已至人間。名五趣雜居。自人間至他化天。名欲界。四禪十八梵天。皆有形色。名色界。四空天。惟識性安居。名無色界。三處各有界限種族。故曰三界。
。邸鳎馈鳎萆缯。即承上無倦之心。為利益故生。非有所感招而生也。朽是壞劫相。故是住劫相。三界乃如來行化之場。曰故宅。合上其家廣大。
△三合五百人。
為度眾生。
眾生乃諸圣之根本。佛不度生。圣何從立。故佛佛成道。誓度眾生。乃化化不絕之意也。眾生之性。本來是佛。由諸惑染。覆彼心靈。所以如來隨其根性而度脫之。則三乘五性。總曰眾生。故五百人與三十子。并此合也。
△四合大火起。
生老病死憂悲苦惱愚癡闇蔽三毒之火。
生老病死。是盡世間所不免者。天之與人。但分粗細。是根本苦。憂悲苦惱四字?傃约匆磺锌。別論。憂即怨憎會。悲即愛別離?嗉次尻師胧ⅰ兰辞蟛坏靡。以愚癡暗蔽為苦者。蓋一切眾生。本具如來德用。由愚癡暗故。失佛見。愚癡蔽故。失佛知。因失佛知見。所以枉受輪回也。是知生死苦果。及三毒苦因。皆從愚癡建立。則愚癡為苦大矣。三毒者。謂以迷心對一切順情之境。引取無厭。名貪。以迷心對一切違情之境。而生恚怒。名嗔。迷一切事理之法。無明不了。起諸邪行。名癡。三皆名毒者。因能壞出世善根故。以此合上歘然火起。
△五合惟一門。
教化令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菩提覺道。似難以合一門。但諸圣所證。凡愚所迷。亦不外此也。今如來出世。以己所證。發(fā)彼所迷。多方巧示。使諸眾生。念念熏修。轉(zhuǎn)生滅。成一真如。出離生死。而證涅槃。唯此一門而已。故合上一門。
△二合別譬。分四。一合長者見火。分三。一合能所見。
見諸眾生為生老病死(至)如是等種種諸苦。
見諸眾生的見字。是能觀智。諸眾生下。方是所觀境。合上大火從四面起;鸺却。則所聚之患必多。故如來以佛眼。見諸眾生。為種種患之所燒煮??cè)喟丝酁榛鹨病0丝嗾。生死等是四。貪著等。是求不得苦。地獄天上受生。有五陰熾盛苦。加冤會愛離為八。三苦者。憂悲燒煮及地獄三途。是苦苦。舍所愛境而別離。是壞苦。五陰不停。是行苦。一切眾苦。從四顛倒生。故合上四面火起。
△二合廣所見。
眾生沒在其中(至)雖遭大苦不以為患。
直指云。如來見三界五道三乘諸子。恒被八苦所燒。乃為總標苦本。稍有福者。為財色名食睡五欲所醉。受種種苦。無福德者。追求五欲之因。后受三涂之果。三途報盡。生人間天上。又不免貧窮困苦。于父母妻子之間。有愛別離苦。于水火盜賊債主仇家。有冤憎會苦。仍復生老病死。輪回六道?嗖豢筛F。而此諸子。返以為樂。游戲四生。于本具之佛性。不覺不知。于生死之危險。不驚不怖。明知是苦而不生厭離。明知有佛而不求解脫。甘于此三界火宅。隨業(yè)受報。東西馳走。雖遭如是大苦。而不以為患。此即誠為可憐愍者。正合上苦痛切己心不厭患無求出意。
△三合起驚怖。
舍利弗佛見此已(至)佛智慧樂令其游戲。
合上身手有力一節(jié)。然眾生以愚癡自蔽。固為三毒等火。煎逼不已。我既為彼父。豈不當為救濟之方。與拔其苦難耶。即以大悲力;T眾生。拔五濁苦也。若但拔苦。而不令至樂。則父道亦有缺焉。故又與佛智之樂。令其游戲。是以大慈力。令諸眾生。得二嚴樂也;鹫兄T子。以五欲樂。歡喜游戲。乃自取之耳。此以佛智慧樂。令其游戲。乃佛與之也。雖苦樂之境不同。惟其心之一轉(zhuǎn)耳。
△二合舍幾用車。分二。一合舍幾。又二。一合擬宜。
舍利弗如來復作是念(至)眾生不能以是得度。
天臺云。上譬有勸誡二門擬宜。今但合勸門者。勸是正修。而誡乃傍助之耳。今擬宜中。神力合身。智慧合手。如來知見合衣裓。力無畏合幾案。眾生不能以是得度者。由法大機小不相投也。
所以者何是諸眾生(至)何由能解佛之智慧。
此釋成所以不得度之故。合上諸子幼稚未有所識戀著戲處一節(jié)。其所以不能得度者。由五濁障深。正為諸火所逼。大乘微妙難思之法。何由得解。
△二明息機。
舍利弗如彼長者(至)然后各與珍寶大車。
此重舉前文。以明用權(quán)顯實之意。
△二合用車。分四。一合擬宜三車。
如來亦復如是(至)于三界火宅拔濟眾生。
以法對喻。一一可見。故知如來隱勝現(xiàn)劣。以一說三。于三界火宅。用方便者。豈得已耶。
△二合父知子意。
為說三乘聲聞辟支佛佛乘。
此明佛說三乘也。乘以運載為義。天臺云。聲聞以四諦為乘。緣覺以十二因緣為乘。菩薩以六度為乘。運出三界。歸于涅槃也。六度菩薩。于當教內(nèi)。亦稱大乘。今名佛乘者。菩薩三十四心。頓斷見思習氣。而得成佛。故亦名佛乘。
△三合嘆車希有。
而作是言汝等莫得樂。ㄖ粒┞暵劚僦Х鸱鸪恕
此明佛諭舍貪取樂也。天臺曰。三界火宅。是指明苦諦。色聲香等。是集諦。皆由五塵積聚增多。而有火宅諸苦也。五塵俱有親疏。色親者。為男女美好之色。疏即世間玄黃赤白等。聲親者。即男女歌詠之聲。疏如絲竹環(huán)佩及種種聲等。香親者。即男女身香。疏如世之沉檀龍麝種種香等。味親。如肴[貝*善]飲食等種種美味。疏如藥草果食等。觸親。即男女身分柔軟諸觸。疏如冷暖澀滑等。此名五塵。亦名五欲。為諸苦所因。故為集諦。速出三界。即指出滅道二諦。示三界外有智斷三乘之果。故令速出。當?shù)萌。合上三車。今在門外。于三轉(zhuǎn)四諦中。此即示相轉(zhuǎn)也。
我今為汝保任此事(至)如來以是方便誘進眾生。
保任者。是擔當不失也。由此行徑。俱為己歷之途。今使汝等勤行于中。所有一切關(guān)要。我皆為汝擔當保任。必至得此聲聞辟支佛佛乘而后已。豈復有誤于汝等哉。但諸子當專志前行。勿生退墮可也。如此語意。何等苦切。何等緊要。此是第二作證轉(zhuǎn)也。
復作是言汝等當知(至)便得無量安隱快樂。
此合上汝等所可玩好希有難得一節(jié)。天臺云。如此三乘。是諸佛方便引物儀式。故曰圣所稱嘆。得無生智。曰自在。得無盡智。曰無系。我生已盡。不受后有。名無所依。所作已辦。梵行已立。名無所求。此皆序權(quán)智之功。乘是三乘下。方序?qū)嵵。以無漏二字?傁铝o畏等。皆是無漏。非權(quán)乘之有漏智也。五根五力七覺支八正道四禪八定八解脫及正定等。總屬實智。故便得無量安隱快樂。此是第三勸修轉(zhuǎn)也。
△四合適子所愿。分三。一合羊車。
舍利弗若有眾生(至)為求羊車出于火宅。
此明諸子從化而證道果也。先明聲聞乘。直指云。若有眾生。是泛指六道而言。宿習有三乘種子。故曰內(nèi)有智性。今從佛聞三乘圣教。即便信受。即聞慧也。殷勤精進者。指三十七品助道功夫。見思惑盡。方出三界。即思慧也。自求涅槃?wù)。得人空慧。證有余涅槃。即修慧也。從教生解。故名聲聞乘。聲聞力弱。只能自利。如諸子求羊車出火宅也。
△二合鹿車。
若有眾生從佛世尊(至)為求鹿車出于火宅。
此明緣覺乘也。梵語辟支迦。此云緣覺。亦名獨覺。出無佛世。以宿習智種。自知生死是苦。自發(fā)斷苦之慧。今從佛聞十二因緣。則深增慧種。返覆推窮十二緣理。況此緣理。本自有之。非佛天所作。故曰自然慧。好樂獨居。直下照了緣理如幻。證偏寂境。故曰善寂。深知諸法因緣者。能于流轉(zhuǎn)還滅二門。觀因緣理。諸法。即十二緣法也。緣覺人從他聞法少。自推義多。取喻如鹿不依人也。又性兼通教。有回顧之慈。亦如鹿之回顧群類也。
△三合牛車。
若有眾生從佛世尊(至)為求牛車出于火宅。
此明別教菩薩乘也。直指云。約所破之惑。始從陰處界三。以至七大同轉(zhuǎn)。約能破之智。始從信位。及住行向地等妙二覺。一切皆欲了達。故云。求一切智。真俗并觀。曰佛智。權(quán)實雙融。曰自然。以本妙明應(yīng)物。曰無師。如來知見十力等。即法身般若。屬實智。慜念安樂等。屬權(quán)智。由權(quán)實雙運。故曰大乘。名為摩訶薩者。以自他俱利故。此菩薩體用相稱。自在雄猛。有普載之德。故取喻牛車。若約時判。羊鹿二車。是序方等阿含前二十年事。牛車。是序般若會上后二十年事。若約機判。則前后互顯。
△三合等賜大車。分二。一雙牒二喻。
舍利弗如彼長者(至)等以大車而賜諸子。
此明等賜無二心也。前喻中。有免難索車等賜歡喜四科。今合唯二者。以到無畏處。兼索車意。以等賜中。兼歡喜也。
△二雙合二譬。分二。一合免難。
如來亦復如是(至)怖畏險道得涅槃樂。
此以如來亦復如是。應(yīng)成等賜大車之義。天臺云。如來以一乘妙法。為大車。則體具萬德?沼须p持。真俗并駕故耳。以佛教門者。即四諦十二因緣六度等法也。怖畏者。即三界火宅。險道者。即六趣升沉。極險惡道也。
△二合等賜。
如來爾時便作是念(至)皆以如來滅度而滅度之。
此合其車高廣眾寶莊嚴。以至種種諸藏悉皆充溢一節(jié)。如來作念。正是法華。廣集諸王。付囑家業(yè)之時。無量智慧力無畏等者。即此諸法。便是如來大法寶藏等。與大乘者。即將上無量智慧等三德秘藏。付囑諸子也。不令有人獨滅度者。即三周普記。令一切人普皆成佛。如至此會。攝三乘歸一。收權(quán)小入實。則人無異人。法無異法。生佛不二。圣凡一致。是名以如來滅度。而滅度之也。
是諸眾生脫三界者(至)能生凈妙第一之樂。
此合我財物無極。并各乘大車非本所望一節(jié)。直指云。先舉三乘眾生依權(quán)智而出三界。如諸子于露地坐矣。悉與諸佛禪定等。即等心賜與之意。諸佛之禪。真俗一體。屬般若德。諸佛之定?沼幸蝗。屬法身德。諸佛之解脫。權(quán)實并運。屬解脫德。三德體具。四智圓明。是為佛娛樂之具。悉皆與三乘諸子。名付家業(yè)。如上所付之法。皆是一相一種。斷非權(quán)小可得。而持一相一種者。心佛眾生。三無差別。成一真法界。故曰一相。十方諦求。更無余乘。故曰一種。然此諸法。皆為眾圣。共相守護者。直至常樂我凈薩婆若海。故曰能生凈妙第一之樂。
△四合無虛妄。
舍利弗如彼長者(至)然后但以大乘而度脫之。
此明權(quán)實無虛妄也。牒喻可知。如來無虛妄者。是總結(jié)權(quán)實不虛也。初說三乘權(quán)。引眾生出于三界。是如來施權(quán)不虛。后以大乘。而度脫之。普令三根同成正覺。是與實不虛也。
何以故如來有無量智慧(至)于一佛乘分別說三。
何以故。乃征釋無虛妄之故。謂何故如來必欲先權(quán)后實耶。以如來智慧禪定諸法寶藏。本無窮極。而先說權(quán)教者。由機小不能領(lǐng)受。今皆盡與大乘之法。雖如來盡與。而眾生不能盡受故。只得于一佛乘。說二說三也。身子前問。愿為四眾。說其因緣。故今曰以是因緣也。汝前謂千二百人。聞所未聞皆墮疑惑。汝等今日。當知皆是諸佛方便之力。其實元一佛乘。但分別而說三也。如來如此委曲垂慈。則疑者之心。應(yīng)冰判矣。長行譬喻已竟。
△二偈頌。分二。初一百偈頌前。又分二。一頌開譬。又二。一頌總譬。分四。一頌大長者。
佛欲重宣此義而說偈言。
譬如長者。
此頌明能救之人。為一宅主也。天臺云。頌上位號。亦兼名行。德業(yè)為國邑聚落所崇。乃年德俱高之長者。喻舍那如來為三土之大教法王也。
△二頌廣舍宅。
有一大宅其宅久故(至)周障屈曲雜穢充遍。
大宅。喻三界之總相。久故者。由眾生從曠大劫。迷真逐妄。幻成此三界妄境也。頓弊者。喻壞劫將至?倶巳绮焕喂讨嘁。堂舍下。至雜穢充遍?偯魅缁鹫勺目罩南嘁。色界為堂。欲界為舍。不免墮落。故曰高危。柱根。乃業(yè)識命根也。以業(yè)運識。曰摧朽。梁棟傾危者。即善福減損也。基陛。乃運生運業(yè)之無明。隤毀者。即久故深沉也。墻壁圮坼。即四大減損也。泥涂。乃四大中雜染之心。陁落者。即雜染紛縈也。覆苫。乃以障四面之風雨。喻我人四相念念生滅。故曰亂墜。一切散善戒法。乃三界覆護之椽梠。差脫者。即廢忘不修也。周障。是六識周回障隔也。屈曲。是六根屈折不合也。由識依根。而取諸塵。故曰雜穢充遍。良以三界雖廣。乃一切眾生妄惑所成。所謂迷妄有虛空。依空立世界。則所譬皆不離眾生虛妄成就也。若以之喻人一。體雖甚相當。不若喻明三界之相為切。此世界相續(xù)也。圮(音痞)。坼(音冊)。阤(音矢)。苫(閃平聲)。椽(音傳)梠(音呂)。差(音雌)。
△三頌五百人。
有五百人止住其中。
三界分二十五處。以所依之處不同。則能依之類。亦種種矣?偨詾槲宓辣娚。則三十子亦攝于其間。此眾生相續(xù)也。
△四頌大火起。分四。一明地上火譬欲界。又四。一明所燒之類譬十使。又二。一正明所燒。又曲分二。初明禽獸被燒譬五鈍使。
且三界眾生。形由業(yè)感。業(yè)由妄生。于中善惡升降。橫豎大小。雖報受不同。有種種千萬。其展轉(zhuǎn)輪回皆由無明三毒并五濁十使之所運。則成業(yè)果相續(xù)矣。如來今欲詳陳三界所有一切弊惡之相。使人知此皆是眾生迷惑所成。若一念頓發(fā)妙智。翻染成凈。始信其清凈本然中。由諸眾生不守自性。則忽生山河大地及諸眾生之有為相也。故自此下。詳明三界中極苦眾生。受三途苦報。有如此情狀。先出畜生報。為貪嗔癡慢疑五鈍使。所招感也。此下多依天臺釋。但以圓圈代之?品譃槎。一別開五鈍。分五。一慢使。
鴟梟雕鷲烏鵲鳩鴿。
○慢者。自舉輕他。如鳥之陵高視下也。故以八鳥譬之。陵他為慢。自貴為憍。依文殊問經(jīng)。有八慢。壯盛憍如鴟。性憍如梟。富憍如雕。自在憍如鷲。壽命憍如烏。聰明憍如鵲。行善憍如鳩。色憍如鴿。是八者。皆慢之所使也。鴟(音笞)。梟(音驕)。雕(音貂)。鷲(音袖)鴿(音合)。
△二嗔使。
蚖蛇蝮蝎蜈蚣蚰蜒。
○嗔者。不忍諸惡也。有三種。一非理嗔。不問可否。歘然而起也。二順理嗔。謂人實惱我而起也。三爭論嗔。謂以己為是。以他為非也。蚖蛇最大而毒。不觸而螫。如非理嗔。蝮者復也。觸之則復。怒時毒在于頭。又云蝮蛇。鼻反。其上有針。此唯胎生。生時輒坼其母蝮。觸之其毒不可當。喻執(zhí)理嗔。蜈蚣。一名蝍蛆。見大蛇。緣而食惱。莊子中。有蝍蛆甘帶者。是也。蚰蜒即蜈蚣類。頸赤者為蜈蚣。頸不赤者名蚰蜒。有百足。亦名馬蚿。亦名商距。莊子謂商距馳河者。是也。喻戲論嗔。且世之懷嗔毒人者。雖異其形不異其嗔。聞此當須知悔。蚖(音元)。蝮(音福)。蝎(音歇)蜈(音吳)。蚣(音公)。蚰(音尤)。蜒(音延)。
△三癡使。
守宮百足鼬貍鼷鼠(至)??螂諸蟲而集其上。
○癡者。于境不了。即無明也。有二種。一獨頭。二相應(yīng)。守宮者。即蜥蜴也。亦名蝘蜓。以朱飼之。其體盡赤。搗之萬杵。以點女身。終身不滅。與人交則隱矣。俗謂蝎虎。善緣籬壁。此譬獨頭無明也。鼬。即野鼠。赤黃色。善食群鼠。貍。善卜者也。行則止。而擬度之。鼷鼠。最小之鼠。一名甘口鼠。傷人不知痛。此譬相應(yīng)無明也。諸惡蟲者。從癡根本。備起諸結(jié)使也。交橫句。明諸使相緣;蚓壢。如交橫起之速疾。如馳走屎尿句。明癡心所著之境。皆不凈也。??螂亦名蛣??。沖波。傳曰??螂。無鼻而聞香。經(jīng)營穢場之下。故曰。??螂之智。在于轉(zhuǎn)丸也。世人著諸欲境。癡心延綿。不少異也。鼬(音右)。貍(音離)。鼷(音奚)。??(音腔)螂(音良)。
△四貪使。
狐狼野干咀嚼踐蹋(至)饑羸慞惶處處求食。
○貪者。迷戀不舍也。有二種。一有力。二無力。狐乃妖媚之獸。禮北斗而致靈。善于變化者。狼大如狗。野干即狗類。夜鳴而為怪。此為獸中著妖著魅者。粗嚼曰咀。細嚼曰嚼。嚌者啖其肉。嚙者齒其骨。此譬有力貪。以威勢競?cè) H绾堑。無力貪。但能從他乞索粗弊。如野干等。況貪心取境, 。有用不用。有用而取。如咀嚼。無用而取。如踐蹋。又貪心取境。或取一物;蛉《辔铩H鐕潎б。骨肉狼藉者。積聚五塵。不知止也。群狗摶撮者。譬以有力奪無力者之狀。兩足翻尋曰摶。收聚一處曰撮。狐狼所食之余。狗來摶撮也。曰群狗。曰競來。形容無力妄奪者。可發(fā)一笑。貪不知足。如饑。求不能得。如羸。慞惶者。種種營覓也。處處求食者。馳逐五塵之境也。又慞惶者?謶植话病6嘭澲。雖富而貧。故曰慞惶處處求也。干(音岸)。咀(雎上聲)。嚼(墻入聲)。蹋(音踏)。嚌(音齊)嚙(音孽)。摶(音團)。撮(鉆入聲)。羸(音雷)。慞(音張)。惶(音黃)。
△五疑使。
斗諍揸掣啀喍嗥吠。
○疑者。猶豫二邊也。向前相奪曰揸。往后相扯曰掣。乃斗諍之狀。?物死爭。曰啀喍。失物潑叫。曰嗥吠。此爭斗之聲。喻世人持疑不決。發(fā)言爭論彼我是非之相。有如此者。別開五鈍已竟。揸(音楂)。掣(音徹)。啀(音崖)。喍(音柴)。嗥(音豪)。
△二總結(jié)變狀。
其舍恐怖變狀如是。
此總結(jié)上五使也。其舍喻三界。言三界人心。具此貪嗔癡慢疑?煽挚刹馈F渥儜B(tài)真如上鳥獸蟲蛇。莫能測度也。
△二明鬼神被燒譬五利使。分二。一總明利使。
處處皆有魑魅魍魎。
此以三界中鬼趣。譬眾生具足五利之心。形狀如此。前貪嗔癡慢疑。尚只使得凡夫。故曰鈍。惟此身邊邪見戒。這五樁無論凡夫逃脫他不得。即四諦五陰。觸著皆有。如我欲學佛學圣。他便在學佛學圣中。令人不知不覺。使你差錯了路頭。故曰處處。以其利于上五使也。魑魅者。物之精。山澤之怪也。西京賦云。山神虎形曰魑。宅神豬頭人形曰魅。魍魎者。木石變怪也。此四者。能隱能顯。若有若無。巧怪百種。變幻不一。故以此譬眾生身邊邪見戒之心也。
△二別開五利。分五。一邪見。
夜叉惡鬼食啖人肉(至)斗諍之聲甚可怖畏。
○此譬邪見。由計斷常。不信因果。故名邪見。夜叉此云捷疾鬼。譬邪見者。撥無因果也。人是善報。譬出世因果。邪見之人撥無善報。如食人肉也。毒蟲是惡報。譬世間因果。邪見之人撥無惡報。如啖毒蟲也。孚乳句。廣雅云。孚亦生也。乳者養(yǎng)也。卵屬以爪護所生曰孚。胎屬以身藏所產(chǎn)曰乳。凡世間之法。善惡各從其類。從同類因。生同類果。藏護者。因能有果名藏。必得不失名護。此言世間善惡。各有所藏所護也。夜叉爭食者。譬邪見人撥無善惡因果。是爭取食之也。食既飽者。乃邪見之心成就也。惡心轉(zhuǎn)熾者。增廣邪見之心也。斗爭聲者。內(nèi)心成就。外彰言教。宣無因果之法致令聞?wù)邏櫬淙。故言甚可怖畏?/p>
△二戒取見。
鳩槃茶鬼蹲踞土埵(至)往返游行縱逸嬉戲。
○此譬戒取。執(zhí)邪為道。名非因計因。如外道持牛狗等戒也。鳩槃茶此云甕形。亦名可畏。即無常殺鬼。譬修有漏善。能勝諸蟲也。虛坐曰蹲。實坐曰踞。土捶。即壟斷也。譬外道修十善戒。能生六欲天高處。如土埵也。離地一二尺者。增修諸禪。得色界定。如上一尺。得無色定。如二尺也。得升上界為往。退墮下界為返。妄起戒取之見。如縱逸嬉戲。蹲(音存)踞(音據(jù))。埵(音朵)。
捉狗兩足撲令失聲以腳加頸怖狗自樂。
○狗即苦果。足譬苦因也。邪戒本非是因。虛妄計之為因。堅持不舍。如捉狗兩足也。又謗世間無苦因果。是撲令失聲。返著邪戒為正修。以苦舍苦。如以腳加頸。將苦為樂。持說不定。如怖狗自樂也。
。邸鳎馈鳎輪。佛令人持十善戒法。為生天因。亦是方便。此何故作鳩槃茶譬答。因不同也。佛教正因。久令增進。必得正果。今外道所持邪戒。又謗世間無苦因果。由其因果差錯。故作此譬也。頸(音景)。
△三身見。
復有諸鬼其身長大(至)發(fā)大惡聲叫呼求食。
○此譬身見。于陰入界中。妄計為身。名身見。豎入三世計我名長。橫遍五陰計我名大。計我自在。不修善法。即無慚愧。名裸形。以惡莊嚴故黑。無功德資故瘦。計我者。不出三界。故言常在其中。計我在心。發(fā)言宣說有我之相。故言發(fā)大惡聲。冀因此說。望得道果。故言叫呼求食也。裸(音裸)。瘦(音??)。
△四見取。
復有諸鬼其咽如針。
○此譬見取。謂因此妄見。通至非想。名見取。非想無常。而計涅槃。如咽細命危而保其壽。故言其咽如針。
△五邊見。
復有諸鬼首如牛頭(至)饑渴所逼叫喚馳走。
○此譬邊見。于身見上計我。復計斷常。執(zhí)常非斷。執(zhí)斷非常。隨執(zhí)一邊。名邊見。斷常二邊。如牛頭二角。為身是我。為我是身。依我見起邊見。如頭兩角也。計斷常之過。能斷出世善根。如食人肉。能斷世善根。如復啖狗;驎r計常;驈陀嫈唷G昂蠡剞D(zhuǎn)。如頭發(fā)髼亂。計常即破斷。計斷即破常。如殘害??險。無有智定飲食自資。如饑渴所逼。各陳一見。如叫喚馳走也。正明所燒已竟。髼(音蓬)。
△二總結(jié)利鈍。
夜叉餓鬼諸惡鳥獸(至)如是諸難恐畏無量。
○初二句總結(jié)欲界煩惱之相。上句結(jié)利使。下句結(jié)鈍使。次二句通結(jié)利鈍。并是有漏之心。無道味充食曰饑。生死速疾曰急。四向者。見惑雖多。不出斷常有無四句也。窺窗牖者。窺小視也。明其邪觀空理。雖有觀察。非為正見。所以不得廣大真空之境。故如窺窗見空也。后二句收廣總結(jié)。由眾生不修正法。邪解成非。故至墮苦。所以恐畏無量也。明所燒之類。譬十使已竟。窺(音奎)。牖(音有)。
△二明火起之由。譬五濁。
是朽故宅屬于一人其人近出未久之間。
○三界是佛應(yīng)化之處。往來八千返。豈非久故耶。大[窾-士+上]云。此譬如來在世教化眾生。令伏煩惱。由應(yīng)化他方。暫時不在。致令眾生煩惱火起。問。上才言屬。此便言出。既屬則不出。既出則不屬也。此義何如。答。上不言屬。則于己無干。何有救濟之情。下不言出。則并己被焚。何有救濟之功。則屬與出。皆有關(guān)系也。
△三明火起之勢。譬濁相。
于后宅舍忽然火起(至)摧折墮落墻壁崩到。
此去正明三界壞劫之相。又前敘畜鬼。二道境界。已如是矣。此似明地獄境界。況地獄諸苦。唯火為重。又獄乃囚系之所。況三界九地眾生。無時解脫。豈不成囹圄之場。故知凡有系處。獄義在也。天臺云。三界為宅。五陰為舍。四面是處所。即身受心法也。于四法中。起四倒見。則五濁八苦俱作。故云一時。相續(xù)漸增。故云俱熾。后宅舍者。應(yīng)即壞劫時至。由眾生無明濃厚。五濁渾深。則四大四相。我人熾盛。則將三界有為福善。并皆毀盡。便是棟梁等震裂之相也。[焊-干+恭](音報)。
△四明被燒之相。譬眾苦。
諸鬼神等揚聲大叫(至)周慞惶怖不能自出。
○壞劫既至。眾生福盡。而起種種惡業(yè)。與諸邪見。是皆為業(yè)火之所逼也。上以鬼神。譬利使。今言揚聲大叫者。如計常者。謂法定常。以有還無。無即是所計之常也。計斷者。謂法定斷。唯此一死。更無復續(xù)。各執(zhí)一見。皆成決定宣說。故云揚聲大叫。雕鷲。譬鈍使。鳩槃茶。乃利使中戒取。本不計斷。今見無常。但生疑怖。而利鈍諸使。并著不知出離之方。故云惶怖不能出也。明地上火起。譬欲界竟。
△二明穴中火。譬色界。
惡獸毒蟲藏竄孔穴毗舍阇鬼亦住其中。
○四禪之定。如孔穴不深。雖出于欲界。不及門外虛豁。猶得免于欲界之粗惡猛焰。利使眾生。亦得禪定。故曰毗舍住中也。毗舍。即啖精氣鬼。初二句鈍使。次二句利使。以十使粗細。分高下也。竄(音?)。
薄福德故為火所逼。
此方出其被燒之由。然所以被燒者。由薄福德故。惡業(yè)增熾也。天臺云。孔穴中。雖無猛??。猶有熱惱。如四禪中人。亦為喜樂等愛細相煎逼也。
共相殘害飲血啖肉(至)臭煙熢?四面充塞。
○利鈍眾生。得禪是同。所計各異。互相是非。是共相殘害也。既于禪定中起諸見。則不能生無漏定慧。耽著禪味。如飲血。著觀等五支。如啖肉。野干。譬欲界貪。于欲界修未來定。已斷此貪。故曰前死。禪定之貪。如大惡獸。能吞欲界諸貪。故曰競來食啖。欲界四倒八苦。如猛??。色界四倒八苦。如臭煙。以輕重分上下也。又通身受心法。及以四大。故云四面充塞。?(音孛)。
△三明空里火。譬無色。
蜈蚣蚰蜒毒蛇之類為火所燒爭走出穴。
○前欲界中。以蜈蚣譬嗔。今無色界中。亦以蜈蚣譬嗔。色界中言毒蟲。即蜈蚣類。故知嗔通三界。毒蛇等。厭色界定。貪向無色。厭色粗境。觀無色法。亦業(yè)運遷流。是火燒出穴義。
。邸鳎馈鳎輪。上二界不行嗔。何得言無色亦有蜈蚣等也。答。但言二界不行。非謂二界絕無嗔也。今言爭走出穴。是猶為業(yè)火所逼。厭有趨空。正是斷嗔之相。
鳩盤茶鬼隨取而食(至)饑渴熱惱周障悶走。
○若得無色定。以滅下界緣。故云隨取而食。非想居于最頂。尚不免顛倒諸苦。如頭上火然。非想亦有八苦。心生異念。名生苦。念念不住。名老苦。行心擾擾妨定。名病苦。退定是死苦。求定不得。是求不得。求定不得。皆緣有障。是怨憎會。失定之時。名愛別離。四陰心。即五陰盛。無無漏飲食所資。故為饑渴所惱。猶是輪回。故慞悶走。
△四總結(jié)眾難非一。
其宅如是甚可怖畏毒害火災(zāi)眾難非一。
此總結(jié)三界上下。從粗至細。俱不免為三毒諸惑之所逼迫。是皆眾生情思萬變。則所感之毒害火災(zāi)。非一種也。此中諸家。譬合新新特出。唯天臺所釋。理事不背經(jīng)。既以火宅喻三界。則鬼畜火難。皆宅中所有之事。若或以三途及事相。隨情釋者。只能盡五趣雜居人間之相似。不能盡釋三界也。故余從天臺而參。以三相續(xù)。及三途之相。則可完火宅眾生所有之事。而亦見一三界情境。宛如畫矣。頌總譬已竟。
△二頌別譬。分三。一頌長者見火。
是時宅主在門外立(至)長者聞已驚入火宅。
○宅主。是能見之人。門外立者。如來在法身地上。常懷大悲。欲救眾生。不處第一義空法座。故云立也。聞人言等。即十地菩薩。作梵王帝釋。而請轉(zhuǎn)法輪也。又文句引經(jīng)云。十方諸佛。語釋迦佛云。汝有緣諸子。在三界中。善根將滅。汝往濟之。皆是聞有人言之義。因游戲等句。乃是聞人所語之言也。三乘諸子。本未出三界。何言來入。曰;蛟诖笸ǚ饡r。曾發(fā)大心。是將出。而尋即廢忘。則又入矣。如人出門。才至門側(cè)而返。亦名出而復入。約理。自性本凈。非三界可拘。因無明不覺起諸戲論。便成生死。故云游戲來入也。昔結(jié)緣淺。大善未著。名稚小。退大已后。流轉(zhuǎn)三界。無明所覆。名無知。耽三界有為善法及五欲樂。名歡喜樂著。長者聞而驚入者。應(yīng)前四面火起。前曰見。此曰聞。乃全佛知見之義。驚入者。即智悲雙運也。
△二頌舍幾用車。分二。一舍幾。
方宜救濟令無燒害(至)此苦難處況復大火。
方宜者。以大教擬宜。是權(quán)實并行也。告喻者。即是說眾患難。而教誡之也。長行中。但言火來逼身?嗤辞幸选=耥炛。廣陳火相。前四句。明如來擬宜欲救。惡鬼毒蟲。總出利鈍見思之惑。災(zāi)火蔓筵。是所燒之勢。蔓筵者。連綿不斷也。毒蛇蚖蝮下。廣明燒相。文中雜列利鈍。不復次第。皆是總陳三界苦因苦果。令人極生厭離。而求出三界也。蔓(音萬)。
諸子無知雖聞父誨猶故樂著嬉戲不已。
○頌上諸子不肯信受。妙樂云。不受即無知。亦是稚小。無知之文略耳。猶故樂著嬉戲不已者。即耽戀見思。而不求出要也。無有大乘心愿。如來只得施小教也。
△二頌用車。分三。一擬用三車。
是時長者而作是念(至)即便思惟設(shè)諸方便。
初四句。明擬宜之意。益愁惱者。眾生不受教化。則如來悲心轉(zhuǎn)甚。舍宅無樂者。明三界因果無一法可樂也。耽湎嬉戲者。出其用小教之由。良以眾生深著五欲。如??牛愛尾。由見思深重。只得于一佛乘。分別說三。若不用小。則大小俱亡。必為火害。而身命皆失矣。耽(音單)。湎(音勉)。
△二嘆車希有。
告諸子等我有種種(至)隨意所樂可以游戲。
妙寶者。即權(quán)中蘊實。乃方便中之妙寶也。在門外者。如示四諦。令知出世。即初示相也。汝等出來。即勸修也。吾為下。即作證也。既曰造作。則門外之車。明權(quán)矣。但如來以無數(shù)方便。隨眾生樂欲。因機與教。以見所說不謬。亦證成所賜之不虛也。
△三適子所愿。
諸子聞?wù)f如此諸車(至)到于空地離諸苦難。
此應(yīng)長行諸子聞?wù)f心勇銳一節(jié)。奔競馳走。喻二乘見諦三十七品助道工夫。前已釋明?盏。指偏空?嚯y。即五趣諸苦。
△三頌等賜大車。分四。一頌免難歡喜。
長者見子得出火宅住于四衢坐師子座。
○向言在門外立者。以子未出故。今子既出。故得安坐。又大機未會。故云立。小機已周。故言安坐。則立是冥利。坐乃顯益也。四諦俱屬真常出世大道。曰四衢。貪著滅諦。不前進寶所。故曰住。
。邸鳎馈鳎輲熥右员頍o畏。見子免難?梢允┗9恃越裎蚁矡o畏。是不畏諸子墮苦也。
而自慶言我今快樂(至)是故諸人我今快樂。
○自慶者。慶其得所化之機也。佛于二萬億佛所。曾教大乘緣種。是生。中間常熏小果成熟。是育。經(jīng)多劫教道。是長養(yǎng)甚難。由大種弱微。故云愚小。妄起五濁。故云無知。由因感果。故云入險宅。多諸二句述其所起見思之火。大火二句。述其被燒之勢。而此二句。正合著二惑之心。我已下。明歡喜之由。是故下。結(jié)歡喜之意。
△二諸子索車。
爾時諸子知父安坐(至)今正是時惟垂給與。
此處見彼父子機投好光景也。父云隨汝所欲。子云惟垂給興。如是一許一索。多少切實。直指云。約理。諸子出界。已悟性體。故曰知父。了知性無來往。曰安坐。以人空智。向真空理。曰皆詣父所。不因索權(quán)。無以開實。此正是伊父子抑揚縱奪妙境。切不得作死句讀。
△三等賜大車。
長者大富庫藏眾多金銀琉璃硨磲碼瑙。
如來藏中。遍含一切。未發(fā)現(xiàn)者。故曰藏。已發(fā)現(xiàn)者。貯于庫中。如前謂取要言之。無量無邊未曾有法。即庫中所有微少之物。非如來藏中之廣有也。今總庫藏之所有。故言大富。下言金銀等。乃七支法財具足充滿也。屋盛稱庫。地盛稱藏。
以眾寶物造諸大車(至)四面懸鈴金繩交絡(luò)。
○因果之法?偯妼。約教。修得有造義。行多子多。故車非一。所以造諸車而復大也。又須示方知。起行修習名造。以性泯修。造還本有之理。即諸大車之義。余皆如前釋。
真珠羅網(wǎng)張施其上(至)眾彩雜飾周匝圍繞。
○真珠等。出幰蓋之相。喻慈門非一。猶如網(wǎng)孔。一一孔中。皆一真珠。如眾慈門。并稱于實。前文但云垂諸華瓔。秪是直令見者欣悅。今云處處垂下。乃明眾機遍悅也。眾彩雜飾。譬垂化之處設(shè)應(yīng)不同。周匝圍繞。譬攝物之宜無所闕少也。
柔軟繒纊以為茵褥(至)以是妙車等賜諸子。
前文曰重敷。今加柔軟者。以喻諸禪自在也。又以細氎覆上。乃增勝妙禪。是以妙冠粗也。茵者。說文云。車中重席。喻具足事禪。異諸分小。故云蘚白凈潔。余皆如前釋?暎ㄒ粼@k(音曠)。茵(音因)。褥(音肉)。氎(音牒)。
△四得車歡喜。
諸子是時歡喜踴躍(至)嬉戲快樂自在無礙。
○歡喜者。得非所望之大乘。故喜也。游四方者。乘中道慧。橫游四種四門。四種四諦。豎游四十一位。究竟常樂我凈四德。隨處侍佛。隨處度生。故曰自在無礙也。頌開譬已竟。
△二頌合譬。分二。一合總譬。
告舍利弗我亦如是眾圣中尊世間之父。
○上二句合位號。下二句合名行。兼合嘆德義。如來是七種方便。賢圣中尊。九種世間之父。七方便者。于九界中。除四惡趣。開藏通別三教菩薩。共為七。以子義通于一切故。為九界之父。由結(jié)緣者不多故。方便只言七處也。
一切眾生皆是吾子深著世樂無有慧心。
以佛眼等觀一切眾生。皆有子義。由世樂深著。則慧心不發(fā)。所以不肖佛也。此合五道眾生兼三十子。又通論三乘五性。皆無其實。故曰無有慧心。
三界無安猶如火宅。
○合上其家廣大。試觀三界中。何事可樂。猶之火宅。不可耽戀也。
眾苦充滿甚可怖畏(至)如是等火熾然不息。
○初二句?倶酥T苦。次二句。釋成三苦八苦。即大火起之相。末二句結(jié)成。熾然者。念念增盛也。不息者。念念生長也。
△二頌合別譬。分四。一頌合長者見火。
如來已離三界火宅寂然閑居安處林野。
合上如來安隱得出。寂則無著?嘁虺。安處無生?喙。此所以得五住盡矣。正由寂然無事。方見五濁諸子為火所逼。起救濟之心。安處林野者。乃居他受用土。與慈運悲之處。
今此三界皆是我有(至)而今此處多諸患難。
此合上見火譬。上四句。明是處是人。皆系屬我矣。既為我有。得不設(shè)方便而救濟耶。下二句如前。文云。見諸眾生。為生老病死之所燒煮。
惟我一人能為救護。
合上佛見此已便作是念。我為眾生之父。應(yīng)拔其苦難一節(jié)。
△二頌合舍幾用車。又二。一合舍幾。
雖復教詔而不信受于諸欲染貪著深故。
合上未免生老死等。教詔不信。是法大機小。貪著深者。是情戀諸欲也。由戀諸欲。所以不信教詔。
△二合用車。
以是方便為說三乘(至)開示演說出世間道。
以是方便一句。正擬用車之方便也。合上但以智慧舍方便。眾生不能得度。示出世道者。即三乘權(quán)小有余涅槃也。
是諸子等若心決定(至)有得緣覺不退菩薩。
○若心決定者。從苦法忍已上。是真決定。此一句?傢炄笋Y走之位。具足下四句。各頌三乘爭出之位。三明者。輔行引婆沙論云。宿命知過去苦。生大厭離。天眼知未來苦。生大厭離。漏盡能作正觀。斷諸煩惱。此三名明。神境通。但工巧而已。天耳通。但聞聲而已。他心通。但緣他別想而已。故不名明。不退義通。亦兼三藏菩薩也。此三乘人。有聞演說四諦因緣者。即具足三明六通。成聲聞緣覺之出世間道。有聞演說六度者。即得不退菩薩之出世道也。
△三頌合等賜大車。分二。一正明等賜。
汝舍利弗我為眾生(至)一切皆當成得佛道。
說一佛乘。合上悉與諸佛禪定解脫等。汝等下。合上是諸眾生脫三界者一節(jié)。是語者。即說一佛乘之語。一切皆當成佛者。由決定信也。又見如來語無虛妄。
是乘微妙清凈第一(至)所應(yīng)稱贊供養(yǎng)禮拜。
此合上皆是一相一種圣所稱嘆。直指云。真俗融。權(quán)實會。故曰微妙。超能所。泯圣凡。故曰清凈。世出世間無有過者。曰第一。十方諦求。更無余乘。曰無有上。如妙蓮華。故佛所悅可。
。邸鳎馈鳎菅源艘怀。于三界中。為第一者。過去現(xiàn)在已成之諸佛。由乘此而出三界。是為佛所悅可也。一切眾生。皆未成之諸佛。亦將乘此而出三界。則宜乎所應(yīng)稱贊供養(yǎng)也。是則三世十方一切諸佛。唯乘此故。而得出離。豈不曰無有上耶。
無量億千諸力解脫禪定智慧及佛余法。
合上我有無量無邊智慧等。此釋成所以有一乘之由。皆由如來具足諸力解脫禪定等。故能普為一切眾生。說一佛乘。
△二合得車歡喜。
得如是乘令諸子等(至)乘此寶乘直至道場。
○日夜者。初得佛知見中道智。如日。由一分無明未盡。如夜。又自具中道智光。如日。以慈悲入生死濟物。如夜。劫數(shù)者。常行二法。從劫至劫。利己利人。于此界他方。故云游戲。三乘之人。同入佛智。是謂乘此寶乘。直至者。中間更無屈曲回還。自發(fā)大心直至成佛。
以是因緣十方諦求更無余乘除佛方便。
此方結(jié)勸信受。我唯說一乘。更無二三者。何也。以我本愿。元為此一大事因緣。使一切人決定成佛。豈實有二三乘法。為眾生說耶。任汝向十方審諦誠求。唯一佛乘。更無余法。唯除諸佛作方便說。容有之耳。
△四頌合無虛妄。分二。一正合不虛。
告舍利弗汝諸人等(至)我皆濟拔令出三界。
至此始出成不虛之言。從前許三。而今普與一乘者。為其皆吾子也。既皆是子。則賜應(yīng)平等。況汝輩累劫受苦。而我累劫救濟。必令脫諸苦。而至于樂。始完我為父者之職也。
我雖先說汝等滅度(至)今所應(yīng)作唯佛智慧。
先說
- 上一篇:妙法蓮華經(jīng)授手卷第二
- 下一篇:妙法蓮華經(jīng)授手卷第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