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dāng)前位置:華人佛教 > 乾隆大藏經(jīng) > 此土著述 >
乾隆大藏經(jīng)首頁大乘般若部大乘寶積部大乘大集部 大乘華嚴(yán)部大乘涅槃部大乘五大部外重譯經(jīng)宋元入藏諸大小乘經(jīng)
小乘阿含部小乘單譯經(jīng)大乘單譯經(jīng)大乘律小乘律 大乘論小乘論宋元續(xù)入藏諸論 西土圣賢撰集此土著述

妙法蓮華經(jīng)授手卷第五

  妙法蓮華經(jīng)授手卷第五

  楚衡云峰妙門 智祥 集

  授記品第六

  品節(jié)云。此品來意。由前四大弟子領(lǐng)悟平等一味之旨。已解本無三乘之實。佛知見既開。則真因已具。乃為四人次第授記。故特以此名品。直指云。天真自性。離相離名。報化雙超。迷悟不到。佛之一字吾不喜聞。今云授記。正是夢中說夢。但因眾生循塵已久。背覺曰深。全心即境。全智成識。謬認身心。變?yōu)榛鹫9薀┐蟊右。方便提攜。至此夢幻見消。一真獨露。以心傳心。故曰授記。梵語和伽羅。此云授記。圣言說與曰授。果與心期曰記。然記有多種。廣如科注中釋。

  △四正與作記。分二。一與中根人授記。分二。一授迦葉記。又二。一長行。分六。一行因。

  爾時世尊說是偈已(至)廣宣諸佛無量大法。

  爾時下。結(jié)前。告諸下。正授記飲光。知音云。上頌言汝等所行是菩薩道。此則曰奉覲三百萬億諸佛。福因已植。廣宣大法;垡蛞殉伞U菨u漸修學(xué)菩薩之道。此授第一因行記也。

  △二得果。

  于最后身得成為佛(至)天人師佛世尊。

  此明迦葉將來正報成就也。知音云。上頌言悉當(dāng)成佛。此則曰當(dāng)?shù)贸煞。名光明佛。授第二果記。上正等于諸佛也。如來等十號。為諸佛所護念。未發(fā)心者不與。已發(fā)心者有。此必為佛所護念也。大[窾-士+上]云。光明別號也。由因中以紫金涂佛形像。世世生生。身常金色。故為羅漢時名飲光。成佛時名光明。又在此會。領(lǐng)得諸佛平等法光明故。

 。邸鳎馈鳎菀砸蛘泄。誠然不昧。要知因名飲光者。謂自證未得。只以此光自用也。直待因窮果滿。妙發(fā)圓明。則無所不燭。故曰光明。然則最后之名。非由歷劫增修。曷能致耶。

  △三劫國。

  國名光德劫名大莊嚴(yán)

  此授第三依報記也。知音云。依報不出兩儀。國屬地理。劫屬天時。光德者。即常寂光也。大莊嚴(yán)者。即實報莊嚴(yán)土也。

  △四壽命

  佛壽十二小劫。

  此明成正覺后所住之壽與法也。直指云。十二小劫對應(yīng)身言。蓋報身佛三際平等。為應(yīng)化二身隨機而感。機盡而佛壽亦隱。約理。表根塵我法二執(zhí)而言。眾生著于我法二執(zhí)。則佛住世以度脫之。若透脫我法二執(zhí)。佛即與授記。而示涅槃也。

  △五正像。

  正法住世二十小劫像法亦住二十小劫。

  法本是一。曰正日像者。因眾生修持之深淺而分耳。法即如來住世所宣示之三一小大法也。佛滅后眾生。依教明理。依理起行。依行證果。故名正法。若但明教理。而于行果。有修無證。名與實差。故名像法。謂像者相似也。凡弟子中所修行者。不過存其名。貌似佛而已。實則不致也。二十小劫。但從教理。破我法二執(zhí)為言。此記住世久近。是下正覺于眾生也。

  △六國凈。

  國界嚴(yán)飾無諸穢惡(至)雖有魔及魔民皆護佛法。

  此總明國界嚴(yán)飾。亦即實報莊嚴(yán)也。直指以理表法。謂根塵識在。名穢惡。三毒八倒在名荊棘便利。我法二執(zhí)在。致國土不平。今幸一切俱轉(zhuǎn)。廓然清凈。惟一真如。故得琉璃為地。萬行圓明。故有寶樹參天。理智互融。故金繩界道。若依若正。一齊同轉(zhuǎn)。若理若事。處處昭彰。故有寶華恒散。遍界清凈。此因開佛知見萬行圓明而得也。菩薩下。授法屬記。無魔下。授護法記。知音云。魔天臣民。為三界必有之事。但在光明佛法中不能為害。以光明佛因中行頭陀事故。果上亦不招魔。而魔返為護法也。然身子記中。有授堅滿菩薩記。無魔護法記。各隨愿行。彼此互攝耳。此飲光未來成佛。一大事因緣。佛一一授之。飲光一一記之矣。

  △二偈頌。亦六。一頌行因。

  爾時世尊欲重宣此義而說偈言。

  告諸比丘我以佛眼(至)修習(xí)一切無上之慧。

  既授而復(fù)頌之者何。謂爾等最后成佛。以及獲報之國土。佛法莊嚴(yán)凈界種種;。我皆以佛眼所見。真實不虛。其意惟恐上智容有不信。下根聞之多惑。所以重宣之。以致叮嚀也。則是佛眼見三字。不但通貫迦葉全頌。直總冒后三大弟子與五百弟子頌言中矣。凈修梵行。則身心清凈。無福不致。修習(xí)一切無上之慧。則一切法門。無所不通。三覺既圓。萬德已具。佛果成矣。

  △二頌得果。

  于最后身得成為佛。

  最后身。非二乘所證有余之最后身也。乃是等覺最后生相無明。劃然一空。自然成等正覺。故曰得成為佛。

  △三頌國凈。

  其土清凈琉璃為地(至)乃以天眼不能數(shù)知。

  此頌國土嚴(yán)凈。長行但言菩薩聲聞。而頌中詳明菩薩之德。皆調(diào)柔其心。具大神通。能隨類現(xiàn)身。奉持大乘。廣宣法化。皆是補處大士。則知為光明如來授記之眾。亦不可稱計也。繩(音成)。

  △四頌壽命。

  其佛當(dāng)壽十二小劫。

  △五頌正像。

  正法住世二十小劫像法住二十小劫。

  △六頌總結(jié)。

  光明世尊其事如是。

  長文以果號居先。此則結(jié)后。正見始終皆正智如如。中間則具足十力十愿四無量心十波羅蜜。無不圓滿完復(fù)。光明如來從因至果。一大事因緣如是而已。頌中缺劫與國名。乃前后互現(xiàn)成文。下三段記文。一一準(zhǔn)此可知。授迦葉記已竟。

  △二授三人記。分二。一三人請記。分四。一正請。

  爾時大目犍連須菩提(至)即共同聲而說偈言。

  大雄猛世尊諸釋之法王(至)見為授記者。

  此明三人驚怖不得授記也。蓋四人同聞同解。故同以窮子喻之。所以迦葉述云。我等居僧之首。年并朽邁。言等并者。即四人也。今見迦葉。于人天眾前。得授上記。而三人皆惶悚驚栗。同聲說偈。到此田地。則自信之心既切。而望證之念益切。非如前謂身心疲懈念三三昧之時。觀等之一字。非徒為已請。而亦有如舍利弗作代請之意也。大雄猛者。大。謂如來智慧威神超過一切。雄猛。謂有大智力。能破一切眾生諸有。有大威力。能提拔九界人。同歸實際。具此大雄大力。于諸釋中。為法王也。此是贊佛智德。下即請記。謂哀愍我等。愿于人天眾前。賜微妙音。宣名與記。使驚懼頓息。此亦愿也。若如來憐我今日至誠請記之深心。便為授記。則又甚愿也。悚(音聳)。栗(音栗)。

  △二喻請。

  如以甘露灑除熱得清涼(至)然后乃敢食。

  此以喻請見各不自安也。今見身子飲光。皆已得記。此中不勝熱惱。若亦得與記。正如灑以甘露。則熱惱除而涼清得矣。況此曾所聞之言。所見之事。歷然可信。我等聲聞。從前所證。皆非真實。此后決定作佛。我等豈不十分信任。特未蒙親口授記。不免獨懷饑渴之慕。正似有人從饑國中來。幸值大王宴賜。雖珍饈盈案寶饌羅列。但未得王稱名宣召。似不敢即食。若得綸音下賜然后方敢安心受賞也。灑(音酒)。

  △三合喻。

  我等亦如是每惟小乘過(至)爾乃快安樂。

  此方陳明所以不自安之心也。惟思也。無心向大。即小乘之過。謂我等安于小乘時。每常思惟如來無上甚深之慧。不知當(dāng)如何始得。今雖聞佛所說言我等作佛。尚未親知其所以成佛之故。未免心懷憂懼。若如來明與授記。此心始得快然無慮矣。

  △四結(jié)請。

  大雄猛世尊常欲安世間愿賜我等記如饑須教食。

  此決請必欲授記也。如來示相人間。如大云起。本欲為安穩(wěn)一切世間。故出于世。今我等正在不安穩(wěn)中。豈如來而不明言。使我等如饑得食耶。三人請記已竟。

  △二如來與記。分三。一授須菩提記。又二。一長行。分五。一行因。

  爾時世尊知諸大第子(至)常修梵行具菩薩道。

  此為因請而各與授記也。請中有云若知我深心。此云知諸大弟子心之所念。則知深心二字。與此所念二字。非獨為自求授記。是代為千二百人。作請主也。故弟子如是念。世尊如是記。便是以心印心。真授真記之時也。常修梵行。具菩薩道。此即為廣行六度萬行。得福智圓滿之時。

  △二得果。

  于最后身得成為佛(至)天人師佛世尊。

  此世尊親證須菩提也。果號名相。對因而言。須菩提在母胎時。即知空寂。為羅漢時。名曰空生。乃因中自利也。蓋時際修行必令纖塵不立。若有一法不空。不能得證無上菩提。今果號名相。乃又利人為急也。當(dāng)其繁與大用。必須向無相中。廣示諸相。始不負一番應(yīng)運而起。然則因中所貴真空。而果中最尊妙有也。

  △三劫國。

  劫名有寶國名寶生(至)無數(shù)千萬億那由他。

  此從正名依也。須菩提又名善吉。故得劫名有寶也。亦名善現(xiàn)。故得國名寶生也。其土平正。以至無有便利等者。由達諸空寂。不立一塵也。人民皆得處寶臺。居妙樓閣者。以自性眾生分得空性三昧。是不忘因性也。聲聞菩薩皆無邊無數(shù)者。以真空妙性無所不集也。

  △四壽命。

  佛壽十二小劫。

  既居空性三昧。內(nèi)得脫根。外得脫塵。不為根塵所亂。故得住壽十二小劫也。

  △五正像。

  正法住世二十小劫(至)度脫無量菩薩及聲聞眾。

  此明彼佛說法度生也。其佛常處第一義空。而說第一義諦。所以度脫諸菩薩也。又曰及聲聞眾。則名相如來亦以方便說三乘法。故方便品云。未來諸佛。亦以種種因緣譬喻言辭。演說諸法等。又豈外此諸佛耶。

  △二偈頌。分六。一誡聽。

  爾時世尊欲重宣此義而說偈言。

  諸比丘眾今告汝等皆當(dāng)一心聽我所說。

  此以頌誡聽祈其善領(lǐng)受也。能領(lǐng)納者。即為將來成佛真因。不然。所謂一心聽受者何法也。

  △二頌因行。

  我大弟子須菩提者(至)隨佛所行漸具大道。

  隨佛所行。即于佛佛無所違也。大道。即福智圓滿之果海也。漸具者。正見其歷多劫侍多佛所由來也。

  △三頌得果。

  最后身得三十二相端正殊妙猶如寶山。

  此頌明正報。前后皆未有三十二相等文。乃互詳互略也。寶山者。有光明義。凡佛身皆作紫金光色。故此喻之。

  △四頌國凈。

  其佛國土嚴(yán)凈第一(至)皆共合掌聽受佛語。

  此頌國土依報。較長行猶詳明菩薩聲聞之德。及佛現(xiàn)神通變化。與人天至心受法之事也。八解脫。即八背舍。大智度論云。背是凈樂五欲。舍諸著心。故云背舍。天臺云。若發(fā)真無漏。斷三界結(jié)業(yè)盡。即名解脫。言八背舍者。一內(nèi)有色相外觀色。內(nèi)有色相者。不壞內(nèi)色不滅內(nèi)色相也。此初背舍位。在初禪。能舍自他及下地一切諸著故。二內(nèi)無色相外觀色。內(nèi)無色相者。壞內(nèi)色滅內(nèi)色相也。外觀色者。不壞外色不滅外色相也。由行人入三禪。定境漸深。內(nèi)色已滅。但欲界結(jié)使難斷。故猶觀外不凈之相也。三凈背舍身作證。行者除外不凈相。但于定中。練八色光明清凈皎潔。猶如妙寶之色。故名凈。以無愛著心。而受三禪中遍身妙樂。故云身作證。四虛空處背舍。若滅根本四禪色。一心緣無邊虛空入定。而不受著也。五識處背舍。若舍虛空。一心緣識入定。而不受著也。六無所有處背舍。若舍識。一心緣無所有處入定。而不受著也。七非有想非無想背舍。若舍無所有處。一心緣非有想非無想入定。而不受著也。八滅受想背舍。背滅受想諸心心數(shù)法。是為滅受想背舍。

  △五頌壽命。

  其佛當(dāng)壽十二小劫。

  △六頌正像。

  正法住世二十小劫像法亦住二十小劫。

  前此皆頌長行所有。至于其中有事佛起塔。以至本佛傳法弟子舍利流布等事。前后互具。此不繁述。

  △二授迦栴延記。分二。一長行。分五。一行因。

  爾時世尊復(fù)告諸比丘眾(至)具菩薩道。

  長阿含云。迦旃延善于議論。有外道執(zhí)斷見。謂無后世。延云。今之日月。為此世耶。為他世耶。若果無他世。決定無明日矣。又云。我見人死不還。似無他世。延云。如罪人被囚系者。何可得歸。又云。生天上者。無所拘牽。何亦不見有歸還者。延云。如人墮廁既出?蠌(fù)還入廁乎。且天上一日。人間百年。彼三五日。未遑計歸。設(shè)有歸者。汝復(fù)何存。又云。鑊煮罪人。密蓋其上。伺之不見神出。故知無有他世。延云。汝晝眠時。或夢遠游。傍人見汝有神出否。又云。我剝死人。從足至頂。細分骨肉。求神不得。故知無有他世。延云。柴本生火。細分其木;鹨嗪未妗S衷。我秤死人。重于活者。若神出已。其人應(yīng)輕。故知無有他世。延云。如火與鐵。火在則輕;鹜朔抵。人死神出。其重亦然。又云。我見人死。返轉(zhuǎn)求神。俱不可得。故知無有他世。延云。如人吹角。聲從角出。返求其聲。寧得聲否。又云。汝雖種種破我。我必不舍所執(zhí)之相。延云。如人見麻。即取其質(zhì)。得麻取皮。得皮取筋。得筋取布。得布取銀。得銀取金。舍劣取勝。人之常情。汝何固執(zhí)若是。又云。如我所執(zhí)。其人甚深。豈我一人作是執(zhí)耶。延云。如兩商人。路行逢鬼。鬼作人形。而語商云。前路豐米足草。載之何為。一商俱棄所載。人牛皆饑。鬼得其便。次商人言。若得新者?蓷壒饰。于是人牛皆得不饑。鬼不得食。諸人妄說。如鬼誑人。汝不受我語。必為鬼所啖。今得新者。何不棄故。其人辯不能勝。即嗔罵云。無知愚人。何苦勸我。延云。如人養(yǎng)魚。路拾諸糞。擎至頭上。路逢大雨。汁污其身。傍人勸舍。返責(zé)他人。汝與愚人。無二無別。于是外道敬伏其辯。故靈山會上。稱之議論最為第一。迦旃延因中供佛起塔。文義甚明。但前曰供八千億佛。后曰供二萬億佛。似斷我法二執(zhí)之功。由淺而深之意也。由旬此云限量。有三不同。大者八十里。中者六十里。小者四十里。

  △二得果。

  當(dāng)?shù)米?a href="/remen/fohao.html" class="keylink" target="_blank">佛號曰閻浮那提金光(至)天人師佛世尊。

  此明正報。由因中勤掃佛地。盡除塵垢。故至羅漢位中。感發(fā)辯才。然所以談鋒似箭。辯口如河者。以心地清凈。不存塵垢。今感果號閻浮金光者。由身光似閻浮金色。則知除塵去垢之功。大有益于將來也。

  △三國凈。

  其土平正玻璃為地(至)無量萬億莊嚴(yán)其國。

  此明依報。蓋世人不修善法。惡道增盛。而人天減損。今言無四惡道。則知其國人民。皆奉行閻浮如來教化。深修戒善。故天人熾盛。又曰聲聞眾多。菩薩無量。愈見其善法莊嚴(yán)不可思議。

  △四壽命。

  佛壽十二小劫。

  佛之三身。法身無始無終。報身有始無終。今言佛壽十二小劫者。乃應(yīng)化佛。以根塵。作佛事故也。

  △五正像。

  正法住世二十小劫像法亦住二十小劫。

  正像已具前釋。唯此科無劫國名;蜃g人有脫耳。

  △二偈頌。分四。一誡聽。

  爾時世尊欲重宣此義而說偈言。

  諸比丘眾皆一心聽如我所說真實無異。

  △二頌行因。

  是迦旃延當(dāng)以種種(至)亦以華香供養(yǎng)舍利。

  △三頌得果。

  其最后身得佛智慧成等正覺。

  后文十方之所供養(yǎng)。至閻浮金光共六句。該在此成等正覺下。其文更順。

  △四頌國凈。

  國土清凈度脫無量(至)無量無數(shù)莊嚴(yán)其國。

  以萬億眾生。接菩薩聲聞上。則文意俱到。為十方所供養(yǎng)者。是普應(yīng)供之名。當(dāng)居上科。光明無能勝者。始頌明閻浮金色之實。一切有。即二十五有。況等覺位中無明未盡。亦謂之有。今謂菩薩斷一切有者。無明亦盡也。

  △三授目犍連記。分二。一長行。分五。一行因。

  爾時世尊復(fù)告大眾(至)二百萬億諸佛亦復(fù)如是。

  阿含經(jīng)云。目犍連。因中曾助辟支佛剃頭浣染縫袈裟。發(fā)愿求神通。至羅漢果。始發(fā)諸通。有外道師徒五百。用咒移山。經(jīng)一月日。簸峨已動。目連念言。此山若移。多所損害。即于山頂虛空中。結(jié)跏趺坐。山還不動。外道相謂。我法動山。計日可移。云何不動。此必沙門神力所致。自知力弱。歸心佛道。其神通事跡。廣如彼經(jīng)。

  [△@△]前科與此科。詳陳因中起塔供佛之相。非徒謂事成。既侍多佛聞多法。則一華一香。一動一靜。無不事到理到。塔之所表。前已累明。蓋塔表一真智。即法身所在也。高千由旬。表十度具足。廣五百由旬。表證五位理體。七寶莊嚴(yán)。即七覺凈財以嚴(yán)法身也。事佛必曰八千。乃融八正道于一法身。后復(fù)事二百萬億者。即廣融眾智。以成正覺也。

  △二得果。

  當(dāng)?shù)贸煞鹛栐欢嗄α_?(至)天人師佛世尊。

  果號以多羅香名者。由此香薰遍之力不可思議。若燒一銖。普薰小千世界。此是因中神通速疾所至。則知飛行輕舉。現(xiàn)火降龍等。皆如香力之不可思議也。栴檀香。此云性無染。

  △三劫國。

  劫名喜滿國名意樂(至)菩薩聲聞其數(shù)無量。

  由因中神通廣大。故得劫名喜滿。運用不盡。隨處隨現(xiàn)。無不稱心遂意。故國名意樂。真珠華者。天華也。華既常散。香應(yīng)常有。異色異。香。人誰不樂。況多諸賢圣。則其國殊勝。倍可見矣。

  △四壽命。

  佛壽二十四小劫。

  前佛但言十二小劫。此倍言壽量者。乃因果齊具足也。眾生根塵即因。為凈一切根塵故。如來住壽十二小劫。又住自根塵。以益九界眾生。亦壽十二小劫。是總因果言之也。

  △五正像。

  正法住世四十小劫像法亦住四十小劫。

  正像劫量兩俱倍者。一以因中神用超勝。一以果中愿力堅持。令法不絕。所以乘因乘愿也。

  △二偈頌。分五。一頌行因。

  爾時世尊欲重宣此義而說偈言。

  我此弟子大目犍連(至)而以供養(yǎng)諸佛塔廟。

  金剎者。法苑云。阿育王取金幡金華。懸諸剎上。故曰金剎。具云剎那。此云土田。此通取土名剎也。又復(fù)伽藍亦號梵剎。又西域以柱表剎。示所居處也。如此方縉紳已上。皆豎幢以示居處。

  △二頌果國。

  漸漸具足菩薩道已(至)號多摩羅栴檀之香。

  △三頌壽命。

  其佛壽命二十四劫。

  △四頌國凈。

  常為天人演說佛道(至)于佛智慧皆不退轉(zhuǎn)。

  為人天說佛道。即權(quán)實雙運。長行但言國土。此頌明眷屬。則三乘齊具也。

  △五頌正像。

  佛滅度后正法當(dāng)住四十小劫像法亦爾。

  正像法中。皆弟子奉行法藏之時。于中持法起塔供養(yǎng)舍利等。此皆必然之事。俱不繁解。正與中根授記已竟。

  △二許與下根說因緣。

  我諸弟子威德具足(至)吾今當(dāng)說汝等善聽。

  此已與五百弟子。作授記矣。至五百弟子受記一品。不過詳明因果劫國正像而已。然必欲說宿世因緣者。要見如來悲救之久。弟子受益之深。使人知授記成佛原非偶然會合。良以塵點劫前。已下大種。于中世世受化。積累至今。故威德無不成就也。為中根人。作喻說一周已竟。

  直指云。此品從方便品中第二止后。舍利弗再請云。今此會中如我等比。百千萬億。世世已曾從佛受化。如此等人。必能敬信。長夜安隱。多所饒益。以此發(fā)如來后二周說法之案。但彼時四大弟子。示同凡小。頑然不解。而身子得記之后。乃為代請。故如來重舉譬喻。廣明火宅危險。指點大小優(yōu)劣。四子始深心信解。自舉窮子。以陳返妄歸真之譬。但為大小見量未忘。如來功德未能盡達。故世尊復(fù)以藥草一喻。盡情掃除。始與四人作記。以符身子第二所請。師資如出一轍。完復(fù)始終喻說一周之原案也。

  化城喻品第七

  品節(jié)云。此品來意。由前五人俱得授記。而復(fù)欲為千二百人作記。故遠引塵劫前大通佛時為王子教化之宿因。曾下一乘緣種。自是已來。生生受化。今緣已熟。正是印許之時。以顯緣因佛性也;且挥鳌T翘撛O(shè)。以明三乘畢竟是權(quán)。為止怖遠疲勞之眾。今眾暫息可進寶所。以此開發(fā)?進。頓悟昔因。自信成佛。乃各得授記也。大[窾-士+上]云。本無忽有。謂之化。御敵防非。謂之城。此品雖與弟子說宿世因緣。其實發(fā)譬喻藥草之余蘊。蓋喻品意。在火宅白牛。此品意。在化城寶所。由火宅而入化城。駕白牛而歸寶所。兩相合而意始圓。又此品雖說如來在大通智勝佛時為王子覆講法華。已為汝等作今日得度因緣。然正發(fā)明藥草品中法雨等澍各有所受。于諸法中。任力所能。漸得入道等文。所謂如來復(fù)有無量無邊阿僧祇功德。汝等于無量億劫。說不能盡者。此也。然喻品中身子才悟。即為說因緣。云我昔曾于二萬億佛所。常教化汝。汝亦長夜隨我受學(xué)。其為因緣也近。此品為千二百羅漢。說其因緣。在不可思議阿僧祇劫前。為十六沙彌。已曾開導(dǎo)教化汝等。其為因緣也遠。以因緣有近遠故。各自言之。使交相發(fā)。而互相明也。文中首標(biāo)大通智勝佛者。是往昔為釋迦之父。所謂毗盧師。法身主。不落方所。不涉數(shù)量者。是也。其成佛轉(zhuǎn)法輪事。皆是逢場作戲耳。至于十六沙彌。才出家時。即請大法。代佛轉(zhuǎn)輪。其氣象又非????者比。故能即紹大通之位。與大通智勝。同一鼻孔出氣。豈同下劣小乘。若跛驢駑馬。?之而不肯進者哉。世尊所以援古證今者。亦是激發(fā)小乘。令彼奮發(fā)舍小智。而入大通之智也。

 。邸鳎馈鳎輪。此品說因緣文廣。喻文少分而已。何不名宿世因緣品。既從喻立題。又何不云寶所。返從化城之虛。是何意耶。答。因緣雖長?偸墙Y(jié)緣之義。皆非究竟。所以立名化城者。正以完復(fù)從前之所謂因緣也。又此經(jīng)首題。以蓮華喻法。故此亦以喻立品也。不言寶所。而必曰化城者。正欲人因權(quán)明實。即妄明真。既知城之是化。則知寶所必實矣。斯正為本經(jīng)開權(quán)顯實之大旨。當(dāng)如是知。

  △三為下根說因緣。分二。一本品正說因緣。分二。一先明知見久遠。分二。一長行。又三。一出所見事。

  佛告諸比丘(至)彼佛滅度已來甚大久遠。

  此如來欲與未記者作記。使知記非虛妄。原于無量劫來。已下成佛種子。則是正因久植。而佛果當(dāng)圓矣。佛告下。標(biāo)起過去久遠。特明劫數(shù)之多。爾時下。舉智佛為釋迦之父師。見釋迦非智佛亦不得以生成也。佛名大通智勝者。包括萬有曰大圓具十界曰通。能破諸惑曰智。超過一切曰勝。又大即如如理。通即如如智。理智圓融。故曰智勝。則下之十號。皆不出此智勝之所具也。國名好城者。以智勝之正。處妙好之依?芍^是依是正即體用一如之寂光土也。劫名大相。即百界千如之無量相。亦即智勝所本有也。離智勝外。豈復(fù)別有所謂好城大相之莊嚴(yán)乎。彼佛滅度下。約智勝涅槃后言。以起不思議之喻。故先標(biāo)言甚大久遠。要解云。大通智勝。即眾生本源之覺體也。眾生覺體。本來若此。但為自迷色心之內(nèi)。故小而不大。封滯無明之殼。故礙而不通。潛伏妄識之陋。故劣而不勝。夫能了色心之迷滯。破無明之封殼。則智勝現(xiàn)前。與佛無別矣。言過無量不思議劫者。明此智體其來無始。非情塵數(shù)量所及也。

  △二喻明久遠。

  譬如三千大千世界(至)百千萬億阿僧祇劫。

  此下喻明彼佛滅度甚大久遠。乃以非喻為喻也。此中有三翻較量。皆不可思議。一以地種為墨。而點。如微塵。則墨數(shù)不可量。二盡地種墨所有之國。是國數(shù)不可量。三將點與不點之國。盡作微塵。以一塵為一劫。猶不能盡彼佛滅度之劫。是劫數(shù)不可量也。地種者。由大千世界之地。皆能生長情無情物。故云地種。假使者。即設(shè)喻之言。假若有人以大千世界之地。磨作一池墨水。于是持此水。先從東方行。過千國土。才下一點。如微塵許大。又從東去。過一千國土。再下一點。如是展轉(zhuǎn)者;驏|方界盡。展轉(zhuǎn)向南方。南方界盡。展轉(zhuǎn)至北方。但以盡此大地種墨水點盡無剩。則止而不行矣。次下以汝意云何為問者。欲人知此所點之國無量無邊。非算師及算師弟子之所能知也。是人所經(jīng)國土下。又將所點之國并中九百九十九國之未點者。亦如是展轉(zhuǎn)括盡。點與不點之國。盡抹微塵。然后以一塵算一劫。彼智勝佛滅度已來。復(fù)過微塵之無量無邊百千萬億阿僧祇劫。是知劫數(shù)甚不可思議。久遠若斯也。要解云。智勝無古無今。未始滅度。而云彼佛滅度如是久遠者。對下根迷情言之耳。若論吾人。失滅智勝迷淪已來。不知過若干劫。誠不可以塵墨數(shù)之也。

  △三見昔如今。

  我以如來知見力故觀彼久遠猶若今日。

  因上明智勝如來滅度至今。劫數(shù)有如是塵點不可思議。則一等據(jù)跡著相人。聞之而驚疑不信。故世尊又言。以我佛眼心力見知。雖彼滅度如斯久遠。亦只如在今日。要知十世古今不離當(dāng)念。則上來不可思量之塵點劫。與我此念。本無內(nèi)外。亦可見無邊剎境不隔毫端矣。即此自他不隔。是如如智。古今不離。是如如理。推此二種廣大之境?傄燥@大通智勝之量也。直指云。方便品云。佛曾親近無量無邊百千萬億諸佛。盡行諸佛無量道法。彼中但標(biāo)其總名。今略舉大通為因地發(fā)心第一之本師。是為古今一念。故頌云。佛智凈微妙。無漏無所礙。通達無量劫。益可見古今不離自他不隔也。要解云。以眾生知見迷淪妄計。則智勝隔塵點劫。以如來知見則古今一時。故觀彼久遠。猶若今日。此又釋迦之大通也。

  △二偈頌。分三。一頌出所見事。

  爾時世尊欲重宣此義而說偈言。

  我念過去世無量無邊劫有佛兩足尊名大通智勝。

  此四句?倶(biāo)頌本因之主。我念者。即追憶遠大劫前所覲之本師。次下出名。

  △二頌喻明久遠。

  如人以力磨三千大千土(至)如是無量劫。

  此頌以大喻明劫量也。非此大喻。孰能知此遠劫。

  △三頌見昔如今。

  如來無礙智知彼佛滅度(至)通達無量劫。

  無礙智。乃佛知見也。于久遠劫所知見者。一一明了無礙。所謂不離當(dāng)念。不隔毫端。若古今自他之量不泯。則有礙矣。烏得有見昔如今之妙哉。知彼佛滅度者。是知智佛滅度久遠不謬。又言及聲聞菩薩者。謂不但知佛不謬。即彼佛所有聲聞菩薩滅度。一一見知。無有錯謬。則今日當(dāng)授記者之聲聞菩薩。即彼佛之聲聞菩薩也。即此愈見其古今不離。即彼即此。次言比丘當(dāng)知者。當(dāng)知我如來所知所見。決定不謬。何故。由如來具四智故。佛智者。即大圓鏡智也。凈者。平等性智也。微妙者。妙觀察智也。無漏無礙。即成所作智也。具此四智。故能通達無量劫猶今日矣。此由釋迦以四智合大通智。如水合水。既合之為一。豈有古今自他久遠之分。則知視久如今。其理益明矣。明知見久遠已竟。

  △二正明宿世因緣。分二。一長行。又二。一結(jié)緣由。又二。一出遠由。分二。一智佛成道。又曲分五。一佛壽長遠。

  佛告諸比丘大通智勝佛壽五百四十萬億那由他劫。

  此明智佛成菩提道從實垂權(quán)。直指云。先明本主壽量長遠。見彼佛悲愿彌深。故住世度生彌久。如行愿品云。惟愿久住剎塵劫。利樂一切諸眾生也。

 。邸鳎馈鳎荼朔鸪鲇谠鼋。既壽命長遠。則成道必曰十小劫。受請之后。欲說大經(jīng)。待時待機。必曰過二萬劫。然后正說法華之時。必曰八千劫。說經(jīng)之后。入于靜室。又曰八萬四千劫。及至此后。猶未見智佛唱入涅槃。則知住世之長遠。與入滅已來之長遠。皆不可思議。且今釋迦出于減劫。壽僅八十年。而成道只曰六年。待時待機。只四十年。正說此經(jīng)只數(shù)年。便于此會。唱入涅槃。雖二佛延促不同。其悲愿濟世。則無二無別矣。那由他;蛟瓢⑩锥唷4嗽迫f億。

  △二成道前事。分二。一佛坐道場。

  其佛本坐道場破魔軍已(至)而諸佛法猶不在前。

  此正明等覺正證也。本坐道場者。本即本覺。屬如如智。道場即如如理。理本不動。為智所歸。故曰本坐道場。此即無修無證之如如佛也。今欲接物利生。于無身中示身。既欲現(xiàn)身。則魔事起矣。所謂魔事者。有作之心也。破魔軍者。謂最后生相無明盡也。據(jù)事。由菩薩功行逼極。震動三千。致諸魔軍而來惱亂。菩薩以慈心三昧。一一摧伏。待破此魔后。則成等正覺矣。言垂得者。正證之間也。諸佛法者。即一理平等也。不現(xiàn)前者。無容擬議之也。況智佛于此時間。理智融。始本契。上無佛可成。下無生可度。中無行可修。煩惱菩提生死涅槃。俱不可得。盡十方世界。赤灑灑。沒可把。從一小劫。至十小劫。身心不動。所謂一念不生也。言諸佛法不現(xiàn)前者。是本覺不動。未起利物之心也。問。既曰大通智勝佛本坐道場。則本來是佛。何更欲經(jīng)十劫而謂成道。豈另有佛外之道而再欲成耶。答。豈不見。適來謂為欲利生故。于無身中示身。則不妨依舊有修行證此化身如來成始成終之必然事也。如今釋迦降生成道轉(zhuǎn)法輪。以至三七思惟。籌量行止。故方便品云。作是思惟時。十方佛皆現(xiàn)。又云如過去諸佛說法之儀式。此便是釋迦之佛法現(xiàn)前矣。但此曰三七。彼曰十劫。乃時節(jié)長短不同?偨詾槌鍪酪蚓。豈謂另有佛外之道。而再欲成哉。

  △二諸天供養(yǎng)。

  爾時忉利諸天(至)至于滅度亦復(fù)如是。

  此明因果將契也。如來妙境。即事即理。若據(jù)事論。佛坐道場入定。而諸天侍座供養(yǎng)。所必然也。據(jù)理亦有深意。佛即一真法界之如如理。則真俗之智融而不二。此為自受用?芍^常樂我凈無作無為。今言破魔軍已。即欲出生現(xiàn)形說法。既有作有為。又必真俗齊到。體用兼行。故前曰如來結(jié)跏趺坐身心不動。乃本覺真體顯露也。此言忉利諸天先為彼佛敷師子座。高一由旬。是始覺俗用亦到也。高一由旬者。表佛超十界。良以真非俗不顯。俗非真不彰。此座者。乃真俗圓融之地。既至此地。何法不圓。故向后佛坐此座。即諸法現(xiàn)前矣。不然。何忉利諸天。便先知佛于此座得菩提耶。故知佛即真諦。天為俗諦。座為天置。而佛坐于此。即得諸法現(xiàn)前。又是何等明白。但前曰佛是如如理。真俗不二。屬自利邊說。此言佛據(jù)座。乃真俗圓融。屬利他邊說。故曰。諸佛如來為一大事因緣故出現(xiàn)于世也。次言梵天雨華。至于滅度而猶不止。諸天作樂。亦至滅度而亦不止。此又有所謂也。凡言華。皆以表因。以華供出于梵天。而供至佛滅。則知因因無盡。前來佛坐天座。是以果徹因。今以華供佛。即以因徹果。四面各散百由旬者。表因中四智俱嚴(yán)也。吹萎雨新。表以妙因欲證妙果也。此段經(jīng)文中。始本具而因果彰。真俗融而體用足。則欲為出世利生之事業(yè)。復(fù)何難乎。萎(音威)。

  △三明成道。

  諸比丘大通智勝佛(至)成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此明覺心圓滿也。必謂過十小劫者。劫乃數(shù)之總名。十即一之終數(shù)。大[窾-士+上]云。正顯大通智勝始存一念垂得之心。即與圓滿菩提歸無所得之心異矣。即此一念自生障隔。不得大通。而智亦不勝。直至數(shù)量消忘。而平等佛慧方得現(xiàn)前。方得名為大通智勝耳。然此亦不過為學(xué)家作引緣耳。況小乘守滅定而不舍。耽小智而不忘。又烏能知甚深無量平等之佛慧哉。故如來舉此意。使小乘知諸佛智慧有如此甚深無量。是為未證作證者言耳。若據(jù)大通智勝四字。于空劫已前。那邊更那邊。早已七華八裂。更說甚么佛法現(xiàn)前不現(xiàn)前。若于此中。有一法不到。何謂大通。此外有一法不收。何謂智勝。既曰大通智勝。則包無不容。攝無不盡。若有佛可成。有生可度。皆兒孫邊事。所謂靈苗異草。野父慵鋤。豈智勝之尊。有如是事。學(xué)者更須細究。

  △四道后應(yīng)供。

  其佛未出家時有十六子(至)瞻仰世尊以偈頌曰。

  此明大用畢彰。日月燈有八子。皆以意名。而又皆師妙光。受妙光教化。最后者曰然燈。是轉(zhuǎn)識成智。乃光光相然之謂也。今智勝居俗時。有十六子。表因果二邊共十六心。意在轉(zhuǎn)小智而成大智。故今第十六位。即釋迦牟尼。是因果齊到也。故日月燈八子為因。最后然燈。乃釋迦師也。故師資皆以光言。今之十六。乃攝因歸果。故最后之佛。即然燈子也。則師資皆以智稱。其第一名智積者。謂雖具大智。尚有凝滯。未至大通也。諸子下。謂若欲舍俗入真。應(yīng)將平素所有寶惜愛護之心。盡情棄舍。若有一念圣見不忘。即是金鎖玄關(guān)。況其余耶。故曰聞父出家。皆舍所珍。是一轉(zhuǎn)一切轉(zhuǎn)。即屬智德。又曰諸母涕泣。經(jīng)云。寔智菩薩母。言諸者非一母也。涕泣者。割舍所愛。即屬斷德。隨送者。是智與理冥。一切俱到也。大通智勝。今既現(xiàn)形益物。是大用顯發(fā)。其祖轉(zhuǎn)輪圣王。與大臣等。親近供養(yǎng)。是全體契入萬用畢具之際。故曰到已一心瞻仰也。要解云。燈明之子。止言領(lǐng)四天下。表上根唯四大為累而已。今言各有種種玩好者。表下根有種種欲深心所著也。舍珍詣佛者。以其有積。則未能大通。能舍欲著?芍^智勝矣。

  大威德世尊為度眾生故(至)歸命無上尊。

  此是會眾贊頌。而利賴有準(zhǔn)也。大威德下六句。頌本坐道場等文。如來有折伏之威。攝受之德。故曰大威德。為欲度脫一切眾生故。于無量億劫。修諸苦行。而證菩提。既得成佛。而諸愿滿足。故贊言善哉吉祥無上士也。世尊甚希有下八句。頌如是十小劫等文。大[窾-士+上]云。身體二句。贊身不動。其心二句。贊心不動。如是身心不動。十劫用功。至生滅滅寂滅現(xiàn)。方得名為究竟永滅。始得安住無漏大菩提法矣。今者下四句。方出陳我等希遇之緣。謂今見如來已超三界。安隱得成無上佛道。實為我等得度之緣。必應(yīng)得大善利。以故今朝稱慶。而亦大歡喜也。次下出陳歡喜之故。良由六道眾生?喑。處于無明大夜之中。如盲暝之不識道路。況乏指示。不知盡苦之道。不知解脫之方。由是長夜昏昏。無歸無救。所以惡趣增而諸天減。出沒三途。從冥入冥。不唯不見佛。抑且不聞名。其失利也不勝言矣。今佛既已得最上道。必興大悲云。普濟群品。我等聞名見相。幸沾最勝利益。所以稱慶歡喜稽首歸命大導(dǎo)師也。憺怕者安靜也。憺(音淡)。怕(音薄)。

  △五請轉(zhuǎn)法輪。

  爾時十六王子偈贊佛已(至)諸天人民重說偈言。

  世雄無等倫百福自莊嚴(yán)(至)當(dāng)轉(zhuǎn)無上輪。

  此十六沙彌請轉(zhuǎn)法輪也。大[窾-士+上]云。十六沙彌。才得出家見佛。便有濟世之心。即時請轉(zhuǎn)法輪。其氣概雄視一世。真?zhèn)ピ沾笳煞蛞。言多所安隱者。能使愚者智。不肖者賢。懦者立。弱者強。倒懸者解。故曰多所安隱。饒益天人也。

  [△@△]偈中。先贊佛具足諸智。諸德。故曰。為世間第一雄猛。無有同等。無有倫類之大丈夫也。等者同也。倫者類也。百福莊嚴(yán)。是福足。得無上智慧。是慧足。既為兩足之尊。宜當(dāng)普雨法雨。度脫我等。與一切眾生。令人人得佛智慧。與佛無殊。是謂皆悉到于一切智地。此處便見十六沙彌本愿所存。不為自求。便有興云布雨。普濟群乘之想也。世尊知眾生下。謂如來具足知見。能知眾生種相體性。即知現(xiàn)前眾生深心所念是何事也。當(dāng)以何法教化。令行何等道法。必得何等智。樂何等法。修何等福。又知過去作何等行業(yè)。此皆為如來明見無有錯謬。應(yīng)當(dāng)隨機授教。此是十六沙彌請說三乘之意。今我等志在大乘。世尊亦知我等深心所念愿。為轉(zhuǎn)無上輪。使我等具足二利功德。亦轉(zhuǎn)法輪。如今釋迦。演大華嚴(yán)滿字法輪也。智佛成道已竟。

  △二梵王請法分二。一威光照動。

  佛告諸比丘大通智勝佛(至)遍滿世界勝諸天光。

  此敘智佛初坐道場。先現(xiàn)六瑞。十劫思惟。方便權(quán)智現(xiàn)前。正垂三菩提利生之時也。十方各五百萬億佛土。六種震動?傄娛缫缊笸D(zhuǎn)。示理無礙也。五百萬億。明廣遠之極。又況十方各具是數(shù)而廣遠。亦見其不可量也。幽冥之趣。日月不到。今承佛光。而皆大明。此又見智勝之不可量也。獄中眾生。背覺已久。故無所見。今蒙光照。則彼此俱明。故咸謂忽生眾生。此敘地獄三途之最苦處光明融徹也。次言五百萬億佛國中六欲諸天。及色界梵天。一一六種震動。大光普照。光勝諸天。此又敘三界天道之最樂處光明融徹也。以上舉天地二道中。已攝人等諸道。良以一切眾生無明自覆故。被眾塵隔越。今承佛力。則一一顯露。一一全彰。故至十方各五百萬億佛土。而皆大明也。但智佛得菩提下。該有即放眉間白毫相光遍照十方各五百萬億諸佛世界之文。此或譯師及潤文者有脫耳。何以知然。觀今釋迦欲說大法。即放眉間白毫相光。而中古日月燈明說大法時。亦放是光。豈上古智勝如來。說此大法之際。而不放是光明耶。故文中迭迭言光。謂下照地獄。上徹天宮。橫遍五百萬億佛土。則其光有不可甚言者。豈無放而云然也。然釋迦光中。圓具十法界相。而此不言者。須知此是我如來親舉遠因。前既具明十界之相。至此不言可知。況智佛受請之后。初轉(zhuǎn)法輪。便有六百萬億那由他人。得無漏解脫。此諸人眾。豈當(dāng)時不于智勝光中有見有聞。而才聞三轉(zhuǎn)四諦。便頓然如此悟入之深耶。既曰照五百萬億佛土。豈容不具十界相乎。由此知必然放光而成六瑞也。但前二佛先說法入定。而后有放光動地雨華眾喜。今此先十劫入定。即雨華放光動地眾喜。而后說法。此是從本垂跡。乃開張權(quán)實之始。明最初相也。日月燈與釋迦。乃攝跡歸本。會融權(quán)實為終。是最后談也。智佛光照十方各五百萬億者。明大通之量。是余不能及。故曰智勝。若據(jù)理表。萬八千土。表十八界。此五百萬億。當(dāng)表五陰。其實五陰與十八界。開合名耳。是異其名。不異其體。何嘗二也。則彼佛此佛。據(jù)時論劫。似有今古。而此理智又何嘗二。具眼者審之。大[窾-士+上]云。釋迦放光。為末后一著。大通放光。為最初一句。蓋最初一句。不異末后一著。故其光明。亦徹上徹下也。要解謂。夫人以五蘊眾相和合有生。而封蔀無明。誠非日月威光所能照燭。及乎智勝開明。乃知眾生之相。從芒芴間。忽然幻有。亦若是矣。

  △二十方梵請。分二。一九方。分四。先東方。分七。一睹光瑞。

  爾時東方五百萬億(至)光明照曜倍于常明。

  此敘智佛初成正覺光照十方梵天瑞動之相。因佛中道智光一照。頓覺宮殿晃耀倍于常明。然梵天已不假日月光明。而諸天自有身光。及宮殿園林。俱有光明。今以佛光勝萬萬倍故。各各驚疑怪問也。

  △二驚疑念。

  諸梵天各作是念(至)以何因緣而現(xiàn)此相。

  △三共相問。

  是時諸梵天王(至)為諸梵眾而說偈言。

  我等諸宮殿光明昔未有(至)遍照于十方。

  此是梵天各見光明有異。則疑念競生。共一處而議。是光畢竟有何因緣也。梵中一梵。名救一切者。此正顯為地上菩薩示應(yīng)之名。眾天各疑。未及出言議事。唯救一切天王。發(fā)聲告眾曰。莫是有大德天人來生于此耶。莫是有佛出現(xiàn)世間而致有此大光遍照耶。梵天修禪定。兼修四無量心。故曰大德天。此天主欲統(tǒng)領(lǐng)諸天。尋光見佛。是為諸天中之引導(dǎo)師。所謂應(yīng)以天身得度者。現(xiàn)天身說法也。設(shè)如來不放此光。諸天何緣見佛。則是光之放也。慈濟曷窮。雖智佛入定十劫。而光照之處。所有人天。生無限勝心。如此者。如來何嘗不說法也。此處妙在眾梵疑念。不疑何有尋光之舉。不尋光。何有見佛之緣。不見佛。何得具大神妙智之用哉。

  △四尋光明。

  爾時五百萬億國土(至)十六王子請佛轉(zhuǎn)法輪。

  此敘東方五百萬億梵王來儀。與宮殿俱者。梵天宿福深厚。故感宮殿隨身。如世間王者。尚有無窮妙樂。況天王耶。衣裓盛華。以備作供養(yǎng)也。世間以金寶為貴。天宮以華為貴。故凡獻供。皆以天華。共詣西方者。乃尋光所向之處。如十方人各隨所向之方。驀直尋之。必得見佛。而亦顯此光無處不周。無往不在也。見佛處座。是親到親見。非仿佛知聞?wù)咭病2晃ㄒ姺。而又見護法請法之眾。則亦將聞轉(zhuǎn)法輪矣。由此光照之緣。便頓令梵人入佛知見。則又何等徑捷。何等簡易。

  △五興供養(yǎng)。

  即時諸梵天王頭面禮佛(至)一心同聲以偈頌曰。

  世尊甚希有難可得值遇(至)惟愿哀納受。

  梵天人等。既親見如來。則所獻之供。無不虔懇。頭面禮。身至敬也。同聲說偈?谥辆匆。散華奉殿。皆共一心。意至敬也。須彌本高八萬四千由旬。各以衣裓之華散。即與等。足見所來者眾。且復(fù)供樹者。樹乃智勝之所依。亦所當(dāng)供也。樹高十由旬。表智超十界。各以宮殿獻者。由華供不足以盡其誠。故復(fù)奉以宮殿也。況天人之殿。未嘗須臾有間。而一旦捐舍。表我執(zhí)已解。愿佛處中。是轉(zhuǎn)凡依。而成慧依。處字留也。偈中先嘆佛權(quán)實二智。世尊甚希有兩句。嘆實。下二句嘆權(quán)。總明大悲拔苦。故云能救護。一切天人下四句。嘆佛饒益廣大?偯鞔蟠扰c樂。故云普皆蒙饒益也。次下述來儀。謂我等所來之方。已經(jīng)五百萬億國土。舍梵宮深禪妙樂。遠遠至此。無非為見佛而來。據(jù)理從凡入圣。須經(jīng)五十位因行具足。方得親到佛境。舍深禪定。即是發(fā)回向心。頓希佛果妙樂也。

  ○問。雨華如山。樹座猶下。其相如何。答。不思議事。彼此不礙也。

  △六請說法。

  爾時諸梵天王偈贊佛已(至)一心同聲而說偈言。

  世雄兩足尊惟愿演說法以大慈悲力度苦惱眾生。

  兩足者。定慧二嚴(yán)也。天臺云。既云度苦惱眾生。即是請轉(zhuǎn)。半字如今。佛鹿苑中。說三藏教。度五濁八苦眾生也。

 。邸鳎馈鳎蓍L行曰開涅槃道。頌中云惟愿演說法。焉知定請半字。況地上應(yīng)身之士。志愿佛道。故云以大慈悲力。且慈能與四圣之樂。悲能拔六凡之苦。則請意概可見矣。

  △七佛默許。

  爾時大通智勝如來默然許之。

  默許者。由梵天來意。所以合佛放光說法時至之心。故口不言。而心允矣。知音謂。世說云。世尊以默然為許可。初佛本坐道場。已成佛矣。但由一乘實相把住大緊。不唯諸佛不現(xiàn)。即親生十六王子。亦不得能親近。況十方各五百萬億國土諸梵天王。而皆來乎。所以謂之垂得菩提也。及思惟過十小劫已。放開一線。以實開權(quán)。得其諸佛度生方便。則王子來。而梵天亦來。始謂之得成菩提?梢姷贸善刑嶂浴R嘀皇贡娚娤嘧鞣鸲。方便權(quán)智。有如此之妙。故諸佛成道。必欲先說三乘也。蓋娑婆世界教體如是。眾生利于耳根。從聞得入。是以下文智佛受十方梵天請訖。即先轉(zhuǎn)四諦因緣。然后乃為十六王子。說一乘實相也。此雖敘智佛成道來十方梵天之事。其實發(fā)明方便品我釋迦始坐道場觀樹經(jīng)行諸梵天王請轉(zhuǎn)法輪之儀。下九方文。雖有增損。皆不外此?梢岳。

  △二東南方。分七。一睹光瑞。

  又諸比丘東南方(至)各自見宮殿光明照曜。

  △二驚疑念。

  昔所未有歡喜踴躍生希有心。

  △三共相問。

  即各相詣共議此事(至)為諸梵眾而說偈言。

  是事何因緣而現(xiàn)如此相(至)度脫苦眾生。

  諸梵中首。有曰大悲者。亦是寄位示跡之稱。觀其發(fā)言。皆是決定有知識者之語。謂當(dāng)共一心求。又曰多是佛出世。度苦惱眾生。其意可見。

  △四尋光明。

  爾時五百萬億諸梵天王(至)十六王子請佛轉(zhuǎn)法輪。

  東南方人。或向西方北方。亦未嘗不可。而必曰西北方者。所謂驀直去也。稍有增差。則不中矣。推尋二字。是勤勇無間之功。雖尋至千萬億土外。得見智勝如來。其實此光。亦即各各殿中。未出門時。所見之光也。雖然。若不尋光。何能見佛。所謂知即得也。

  △五興供養(yǎng)。

  時諸梵天王頭面禮佛(至)一心同聲以偈頌曰。

  圣主天中王迦陵頻伽聲(至)今得值世尊。

  圣中之圣曰主。天中之天曰王。闞澤云。孔老之教。奉天而行。不敢違天。釋迦之教。諸天奉行。不敢違佛。故曰天中王也。迦陵頻伽。此云妙聲鳥。正法念經(jīng)云。山名曠野。其中多有迦陵頻伽。出妙音聲。如是美音。若天若人緊那羅等。無能及者。唯除佛音。此亦借之以況勝也。非佛音似之。直指云。一百八十劫。表百八煩惱為眾生障。障重則惡多。惡多而天減。是天之所憂也。今幸佛出作人天眼。為九界所歸。真大慈悲父也。

 。邸鳎馈鳎菀讶霅旱勒摺H鐏碛蟹N種方便。救之令出。未入者。亦以種種方便護之不入。故有大哀愍饒益眾生。今者遇佛。決非小緣。由宿植福。有斯慶幸也。

  △六請說法。

  爾時諸梵天王偈贊佛已(至)一心同聲而說偈言。

  大圣轉(zhuǎn)法輪顯示諸法相(至)忍善者增益。

  既得見佛。必希聞法。若但見而無聞。亦何所益。故必欲請說法也。諸法相者。即陰處界三。并諦緣度等諸法之相?鄲。即火宅六道諸眾生也。忍善者。即七方便人。得諸法忍。善道增長。必至惡法減損矣。

  △七佛默許。

  爾時大通智勝如來默然許之。

  △三南方。分七。一睹光瑞。

  又諸比丘南方(至)各自見宮殿光明照曜。

  △二驚疑念。

  昔所未有歡喜踴躍生希有心。

  △三共相問。

  即各相詣共議此事(至)為諸梵眾而說偈言。

  我等諸宮殿光明甚威曜(至)為佛出世間。

  梵主之名。曰妙法者。似為已得大通智者之名。故能統(tǒng)眾尋光。所謂此非無因緣。而必欲求之。又謂過百千劫。未曾見此相。則知百千劫前。曾已見矣。益知其為示應(yīng)之跡也。

  △四尋光明。

  爾時五百萬億諸梵天王(至)請佛轉(zhuǎn)法輪。

  △五興供養(yǎng)。

  時諸梵天王頭面禮佛(至)一心同聲以偈頌曰。

  世尊甚難見破諸煩惱者(至)惟愿垂納受。

  頌中先贊佛斷德。諸煩惱。即五住無明盡也。一百三十劫。出陳難見之證。饑渴者。指六道眾生。謂佛不出世。則無法喜禪悅解脫之漿濟之。今既出世。使六道眾生。皆得法雨充滿。而熱惱清涼也。昔所未睹下。贊佛智德。智慧希有。難可值遇。正如優(yōu)曇華。一切皆愛樂也。言宮殿蒙光嚴(yán)飾者。一一皆準(zhǔn)華嚴(yán)經(jīng)說。有不可思議眾寶莊嚴(yán)。以此微妙宮殿奉供如來。是知虔誠至矣。

  △六請說法。

  爾時諸梵天王偈贊佛已(至)一心同聲以偈頌曰。

  惟愿天人尊轉(zhuǎn)無上法輪(至)當(dāng)演深遠音。

  梵王請法之心。不為自求。曰令一切世間者?傇摿。別舉魔梵。是世間善惡一對。沙門與婆羅門。是世間邪正一對。次結(jié)云皆獲安隱者。謂佛若轉(zhuǎn)法輪時。使世間善惡邪正染凈智愚。無不皆獲安穩(wěn)也。擊鼓。警其同臻寶所。吹螺。促其念念不退。雨雨。澤其六道枯槁。此請開三。當(dāng)演深遠音。乃請顯一。以彰最極之談。始完復(fù)梵主本名蓋為請說自家妙法耳。

  △七佛默許。

  爾時大通智勝如來默然許之。

  △四總明六方。

  西南方乃至下方亦復(fù)如是。

  乃至者。超略西方西北方北方東北方并西南與下方共六方。亦復(fù)如是者。謂每方各五百萬億梵天。于其光照。生疑共議。尋光見佛處座。及八部王子請法修供等。皆如前式。故不必繁辭。概如之也。已上明方力竟。

  △二明上方。分六。一睹光瑞。

  爾時上方五百萬億(至)所止宮殿光明威曜。

  △二驚疑念。

  昔所未有歡喜踴躍生希有心。

  △三共相問。

  即各相詣共議此事(至)為諸梵眾而說偈言。

  今以何因緣我等諸宮殿(至)為佛出世間。

  序眾科中。曾有尸棄。為娑婆世界主。此云頂髻。今言向下方過五百萬億國。尋光見佛。或即此娑婆主也。如華藏莊嚴(yán)香水海內(nèi)蓮華中所有二十重世界。此娑婆在第十三層內(nèi)。彼中從一層。上至二層。謂此上過佛剎微塵數(shù)世界。有世界。名種種香蓮華。佛號師子光。二佛剎微塵數(shù)世界圍繞。至娑婆。便謂過十三佛剎微塵世界。則五百萬億國近之近矣。

  △四尋光明。

  爾時五百萬億諸梵天王(至)請佛轉(zhuǎn)法輪。

  △五興供養(yǎng)。

  時諸梵天王頭面禮佛(至)一心同聲以偈頌曰。

  善哉見諸佛救世之圣尊(至)皆共成佛道。

  善哉。是喜幸意。曰見諸佛者。顯佛佛道同。見一佛即諸佛也。救世者。佛為大醫(yī)王。既瘳眾生身心等病。以三界為獄者。即火宅中人。為煩惱諸結(jié)之所囚系。唯如來能勉令出于三界。此四句贊佛悲心。普智下四句。贊如來智德。謂如來具無量智。為天人所尊。以種種方便。哀愍一切也。群萌即群生也。草之初生曰萌。謂群生皆有善種。萌于心中。特無緣以發(fā)之耳。今幸如來開甘露門。普潤群萌。使善道發(fā)生也。次頌久不遇佛。善根不萌。謂此土從無量劫來空過無佛。不蒙圣化久矣。至于智勝如來未出已前。十方眾生不睹佛光。皆在無明黑暗地上。起惑造業(yè)。以惡業(yè)增熾。故惡道長。善不能修。故天人滅。即有生于天上人間者。由善力輕微。色力慧力。俱皆減少。此是薄福德人所招之苦果也。下出苦因。由不見佛不聞法。故常行十惡。無明愈重。則樂與樂想。二俱喪失。使智慧莊嚴(yán)。因忘果喪矣。不具正知見。故住持邪見。以苦舍苦。不識善儀。其死必墮惡道無疑矣。佛為世間眼下八句。慶佛出世。開人天正眼。超彼群萌。出于三界。實為我等。深生慶幸矣。次四句。貢殿求納。末四句。發(fā)心回向。不為自求。所謂自未得度先度人者。菩薩發(fā)心也。

  △六請說法。

  爾時五百萬億諸梵天王(至)時諸梵天王而說偈言。

  世尊轉(zhuǎn)法輪擊甘露法鼓(至)無量劫習(xí)法。

  此敘諸梵正請法也。多所安隱。對前佛未出世十方暗瞑惡道增長甚不安穩(wěn)也。多所度脫。對前超出成正覺。喜嘆未曾有。令一切眾生普皆成佛。可謂多所度脫也。頌文前四句。謂如來出世必說法度生。曰開示涅槃道。似明權(quán)也。末四句。乃請顯實。故曰哀愍敷演無量劫所習(xí)法也。直指云。從前所敘。十方梵天來儀。雖分次第。而實十方一齊。同見光照。同時共議。同時隨方尋光而至中央。同時見佛。同時獻供。同時請法。則知光明圓照。其境界甚不可思議也。結(jié)緣遠由已竟。

  △二結(jié)緣近由。分二。一先轉(zhuǎn)半字法輪。又三。一如來受請。

  爾時大通智勝如來(至)及十六王子請。

  此正彰結(jié)緣之近由也。由佛受請說法。故十六王子。后得覆講。此所以正作結(jié)緣也。

  △二正轉(zhuǎn)法輪。

  即時三轉(zhuǎn)十二行法輪。

  此敘智佛初成正覺。受請出定。初轉(zhuǎn)小乘四諦十二因緣法輪也。直指云。初標(biāo)法相。應(yīng)機不違。故曰即時。因說法轉(zhuǎn)煩惱成菩提。轉(zhuǎn)生死成涅槃。故名為轉(zhuǎn)。三度開示。故云三轉(zhuǎn)。法輪者。謂如來以法為輪。運載眾生。出生死也。大[窾-士+上]云。先小后大。古佛恒規(guī)。故先說四諦也。言三轉(zhuǎn)者。一示相轉(zhuǎn)。謂此是苦逼迫性。此是集招感性。此是滅可證性。此是道可修性也。言示相者。謂以四諦之相示之也?。有三苦八苦。即三界內(nèi)外六道生死。皆苦也。以逼迫為義。由此身相。是生老病死之宅。因有此身。眾苦逼迫。不得自在。故曰逼迫性也。集。謂此苦身皆由自己貪愛五欲之所招。即發(fā)業(yè)潤生無明。亦乃見思二惑之所集。故曰招感性也。滅。謂欲出苦果。須是證寂滅涅槃無為深法。故曰可證性也。道。謂欲證寂滅。須修道品。即三十七品助道之法。故曰可修性也。二勸修者。復(fù)以四法勸彼修進。謂此是苦。汝應(yīng)知。此是集。汝應(yīng)斷。此是滅。汝應(yīng)證。此是道。汝應(yīng)修。三作證者。復(fù)以自己所證。以勵之也。謂此是苦。我已知。汝亦應(yīng)知。此是集。我已斷。汝亦應(yīng)斷。此是滅。我已證。汝亦應(yīng)證。此是道。我已修。汝亦應(yīng)修。轉(zhuǎn)必三者。以根有三等差別故也。十二行者。由示相轉(zhuǎn)。得知苦集滅道有世間出世間因果。名見道行。由勸修。得知苦集應(yīng)斷滅道應(yīng)修。名修道行。由作證。得知有學(xué)研真斷惑為賢。無學(xué)真窮惑盡為圣之階級。名證果行。每諦三轉(zhuǎn)。共成十二行法輪也。

  若沙門婆羅門若天魔梵及余世間所不能轉(zhuǎn)。

  此料簡不能轉(zhuǎn)者也。直指云。沙門雖是佛子。初非佛說。且不自知。婆羅門若非僧化。尚且不信諸天正樂。魔尚破法。梵嗜禪寂。已上通屬有漏。俱不能轉(zhuǎn)。余謂四果支佛。名智正覺世間。僅能奉佛自利。俱不敢以轉(zhuǎn)為言。惟佛與佛乃能轉(zhuǎn)耳。

  謂是苦是苦集是苦滅是苦滅道。

  此正示四諦?嘀干硌浴J居猩韯t有生老病死等苦。逼迫身心。非樂也。是苦集者。集乃招感也。示苦果因。貪嗔癡慢等。見思為因。謂知苦則應(yīng)斷集。此為世間因果也。是苦滅者。滅謂法性寂滅?勺C性也。亦連苦言者。示此逼迫苦惱身心中。即具諸佛菩薩不生不滅之真性也。是苦滅道者。道即八忍八智三十七品。可修性也。連苦滅二諦言者。謂欲斷諸苦。證寂滅樂。非修此道法。則不可也。此所謂慕滅修道。為出世間因果也。此三轉(zhuǎn)中。最初示相轉(zhuǎn)。業(yè)已具勸修作證二轉(zhuǎn)故。四諦皆以是苦為言。以集滅道三諦。皆由先知而得故也。

  及廣說十二因緣法(至)生緣老死憂悲苦惱。

  此明十二緣法為流轉(zhuǎn)門也。前于序品中。曾已略釋。今依天臺。謂展轉(zhuǎn)感果為因;ハ嘤山鍨榫。無明者。過去一切煩惱。皆是無明。體即是癡。迷暗為性。無所明了。故即是惑也。行。即過去世造作諸業(yè)。作為運用。由惑造業(yè)。故曰無明緣行。此屬過去二支因。識有了別義。以業(yè)成故。牽生三界意識妄動。投托母胎。故曰行緣識。既托胎即有暖息識三事。七日一轉(zhuǎn)而成心色。名即心。色即質(zhì)。故云識緣名色。六入。謂根為塵之所入。既有心色。即成就六根。故云名色緣六入。觸。乃出胎已后。由根對塵。而未能了知。故云六入緣觸。受。即領(lǐng)納為名。由根觸境。領(lǐng)受好惡等事。雖能了別。然未能起貪愛之心。故云。觸緣受。自識至受。為現(xiàn)在五支果。愛。即貪求種種勝妙資具及色欲等境。而起貪愛。故云受緣愛。取。謂既于諸境起愛著心。必欲追求貪取。故云愛緣取。有。謂既生取著;髽I(yè)重結(jié)。善惡因果。必受后有。故云取緣有。此復(fù)為現(xiàn)在三支因。俱屬煩惱。與過去無明緣行并同。生。謂六道中受生也。由現(xiàn)在有此善惡因果。未來必定于三界受生。故云有緣生。老死。謂受生之身熟壞也。此復(fù)為未來二支果。憂悲苦惱。即老死中之苦境也。已上緣緣相生。名流轉(zhuǎn)門。所謂無明受取三煩惱。行有二支。屬業(yè)道。從識至受并生死七事。同名一苦道。即惑業(yè)苦也。

  無明滅則行滅(至)生滅則老死憂悲苦惱滅。

  此為還滅門也。大[窾-士+上]謂。如無明一法。先用推因智。以推其因。次用審因智。以審其因。次第推審。三世皆無自體。方得除滅。一法既爾。諸法皆然。故無明滅。乃至生死滅也。約苦集。則有無明。乃至有老死。約滅道。則無明滅。乃至老死都滅也。

  ○問。無明有界內(nèi)界外粗細之無明。此滅何等無明耶。答。此斷界內(nèi)之粗相。即發(fā)業(yè)潤生之無明也。若界外無明。初住分斷。至等覺方能永滅。

  △三聞法得道。

  佛于天人大眾之中(至)無量無邊不可稱數(shù)。

  此謂智佛說法。令聞?wù)叩美嬉。說是法者。即前三轉(zhuǎn)十二行法輪也。六百萬億等。明機益之多。不受一切法者。即根境不偶。得入初果。不受諸塵迷惑。成苦集流轉(zhuǎn)也。諸漏即三漏。得解脫者。謂于三界諸漏既盡。則心無系。子果雙脫。得無學(xué)道。故曰心得解脫。既得無學(xué)。證寂滅果。必得具深妙禪定。由定深故發(fā)諸通。謂三明八解也。義相一如前釋。已上敘第一會說法利益之眾。第二三四。再敘多會說法。由說法久。故化機眾。但曰不可稱數(shù)。眾雖多而得益不二。皆得不受一切法等。故曰從是已后等也。知音謂。此雖敘智佛說法之事。其實申明方便品偈中我釋迦趣波羅奈為五比丘說是名轉(zhuǎn)法輪等文。八解脫。即八背舍事。出大[窾-士+上]甚明。

  △二再轉(zhuǎn)滿字法輪。分七。一王子出家。

  爾時十六王子(至)求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此明十六王子聞四諦法舍俗為僧也。沙彌。此云息慈。謂息惡行慈也。諸根者。由六根清凈。故云通利。此敘夙植慧因也。已曾下。敘夙植福因。求菩提下。方敘明由夙植福慧故一出家即欲求上乘也。知音云。準(zhǔn)前請法偈云。度脫于我等。及諸眾生類。為分別顯示。令得是智慧。則知上節(jié)是度脫眾生。分別顯示諦緣之法。令得二乘智慧已。此節(jié)是申請度脫于我等。為分別顯示阿耨菩提。令得大乘智慧也。

  △二請佛說法。

  俱白佛言世尊(至)深心所念佛自證知。

  此正請求大乘也。直指謂。彼無量聲聞。志愿小果。皆已得遂。亦當(dāng)遂我等大乘志愿。說阿耨菩提之法也。我等聞已者。希聞慧為大乘因。皆共修學(xué)者。希修慧。為大乘果。志愿下。皆欲開示悟入佛之知見也。深心所念。該六度四攝等法。為學(xué)大乘之本。論云。一者直心。正念如法故。以求菩提。即真如也。二者深心。樂集一切善法故。三者大悲心。愿度一切眾生苦故。三俱攝在所念二字中。佛自證知者。謂我等所念。佛無不以現(xiàn)量證知也。此為下文覆說伏案。

 。邸鳎馈鳎萃踝硬懦黾摇1阌惺撑庖。謂欲求無上道。于四弘誓中。即佛道誓成。皆共修學(xué)。即法門誓學(xué)。深心中有大悲心。即眾生誓度。所念二字。即攝煩惱誓斷。謂如此弘誓。乃我等今欲成就者。唯佛自知也。

  △三隨眾求度。

  爾時轉(zhuǎn)輪圣王所將眾中(至)亦求出家王即聽許。

  王子儲君。既能舍寶位出家。則下者宜勉矣。八萬億。乃侍從之輩。既能操高尚之志。則上者加勵焉。王即聽許。是因之而轉(zhuǎn)甚。適所懷也。直指云。約理。前六百萬億人受益。表轉(zhuǎn)六識。今十六王子。表轉(zhuǎn)八識。真妄同稱。以明真俗不二。轉(zhuǎn)輪圣王。表轉(zhuǎn)白凈識。與本經(jīng)妙莊嚴(yán)王同旨。所將八萬億人。表轉(zhuǎn)八識心所。出家。表出十八界家。此又是智佛一會大關(guān)要處。

  △四如來受請。

  爾時彼佛受沙彌請(至)皆共受持諷誦通利。

  此明智佛受請經(jīng)劫而說也。然過二萬劫。爾乃為說者。亦所謂久默斯要也。天臺云。過二萬劫者。上既為三乘說諦緣等教。后受諸子請說法華。故知中間不容默然無說。于二萬劫中。必說方等般若也。故下偈文云。說六波羅蜜及諸神通事。如今說方等。多明不思議神通之事。又偈云。分別真實法。即大品明實相般若也。直指謂。彼增劫出世。故過二萬劫。此減劫只四十年。二俱是待機成熟。方顯寔也。約理。釋迦先二十年說小教。以明出俗入真。中二十二年說般若。以明真俗雙超。后七年說法華涅槃。以明真俗一如。由此則知智佛二萬劫時。以無說而顯說般若。為十六王子。蕩除真俗二執(zhí)皆盡。故曰過二萬劫已。乃于四眾法華經(jīng)也。

 。邸鳎馈鳎菡f是經(jīng)已下。照上云我等聞已皆共修學(xué)之文。見行顧其言也。受者。領(lǐng)納于心。不遺一字。持者。拳拳服膺。守而不失。諷誦者。諷讀而誦習(xí)也。通利者。于權(quán)實理事。無不融通。而成利益也。

  △五會眾開解。

  說是經(jīng)時十六菩薩沙彌(至)千萬億種皆生疑惑。

  此又明聞經(jīng)者信力深淺有得不得之機也。天臺云。十六沙彌及二乘。即信解眾。是根已成熟之上機也。其余千萬。生疑不解。即未熟之機。屬下根也。由此復(fù)于十六王子聽覆講。作結(jié)緣遠因。

  △六說經(jīng)時節(jié)。

  佛說是經(jīng)于八千劫未曾休廢。

  日月燈明六十小劫說此妙法。謂如食頃。智佛八千劫說此妙法。未曾休廢。未休廢者。不止息也。所謂晝夜熾然。塵剎靡間。其實又促于食頃。也此莫是溪聲不盡流今古。山色空蒙綠大千么。

  △七說已入定。

  說是經(jīng)已即入靜室住于禪定八萬四千劫。

  智佛說經(jīng)。何嘗不與定俱。今言入靜室者。即入諸法空室。是泯從前所有說相。欲十六沙彌忘能所滅影相耳。入定必經(jīng)八萬四千劫者。是欲令王子成結(jié)緣事。而能益己益人也。且疑惑之眾。機不在佛。而在王子者。由佛境甚深。急難契會。故得于差別智中漸漸修學(xué)為遠因也。天臺云。智佛入定。正是結(jié)緣近由。由佛入定故。千萬億種疑惑者。無所詰問。始得十六沙彌。為其覆講。以結(jié)緣也。直指云。入靜室者。表攝用歸體也。此時生佛一如。寂照不二。故曰住于禪定。為十六王子我法二執(zhí)未易融化。故佛住定八萬四千劫。以待其八識體中生住異滅四相無明漸次破除也。結(jié)緣之由已竟。

  △二正與結(jié)緣。分二。一法說結(jié)緣。又三。一明昔結(jié)緣。又四。一知佛入定。

  時十六菩薩沙彌知佛入室寂然禪定。

  既曰菩薩。而又以沙彌名者。此為智佛所稱贊也。據(jù)后云是十六菩薩沙彌甚為希有。況亦是不忘根本。為童真應(yīng)法之稱也(有云。七歲至十三歲。為驅(qū)烏沙彌。十四至十九。為應(yīng)法沙彌。二十七已上。為名字沙彌。準(zhǔn)前曰皆以童子出家。即應(yīng)法沙彌也)。言知佛禪寂者?梢缘佛心矣。佛知疑惑者。機不在己。故即入室。欲令彼諸王子代為說法。使不信不解者得信解耳。

  △二王子覆講。

  各升法座亦于八萬四千劫(至)廣說分別妙法華經(jīng)。

  此是王子知佛入寂之意。乃乘時乘機。而廣說是經(jīng)也。知音曰。沙彌知不信者。機緣在己。而不在佛。故代佛揚化。各升法座覆講。各化眾多。令發(fā)大心。使昔之生疑不信者皆信;钕赂缮细。

  △三眾得利益。

  一一皆度六百萬億那由他(至)三藐三菩提心

  各各于八萬四千劫。說法不輟。而所度如是眾多。令發(fā)大心。足見前來請法聞經(jīng)之驗。而利人之效。速如此也。此中靈應(yīng)在示教利喜四字。示教者。即以佛知見開示之也。利喜者。即令悟入佛知見。而致法喜充遍也?梢娛兴_善繼化緣不負所學(xué)。

  △四佛從定起。

  大通智勝佛(至)汝等皆當(dāng)數(shù)數(shù)親近而供養(yǎng)之。

  此是智佛起定。喜嘆其法通而得機也。直指云。按文勢。先云說已即入靜室等。如此會序品云。佛說此經(jīng)已。入于無量義處。身心不動同。示實相體也。智佛過八萬四千劫。從三昧起。贊十六王子。堪為大乘法器者。即如此會方便品。世尊從三昧起。告舍利弗。雙嘆權(quán)實同。示實相用也。

  ○甚為希有一句。是極贊之辭。正應(yīng)此妙法蓮華時一現(xiàn)耳。諸根通利兩句。即三明六通皆已具足。供養(yǎng)多佛。嘆修福。受持佛智。明修慧。常修梵行一句。是兼修福智也。由此則三覺將圓。萬德將具。而自利之功滿矣。惟倒駕慈舟。利生為事。故曰開示眾生令入其中。其中者。即佛智海中也。此之授記。不必更待未來供多佛持多法。即現(xiàn)前已等正覺矣。汝等下。屬囑累。但文少唱滅一節(jié)。正顯智佛無始終相。不似今釋迦化身作始終說也。言汝等皆當(dāng)數(shù)數(shù)親近而供養(yǎng)者。是欲成就未來諸佛轉(zhuǎn)識成智之相。故知智佛決定無唱滅義。明矣。然前謂彼佛滅度已來甚大久遠者。乃世尊以古對今。為今會眾。明久遠耳。非智佛親口唱滅如日月燈與今釋迦也。況偈中明言。如來無礙智。知彼佛滅度。及聲聞菩薩。如見今滅度。況今應(yīng)身如來滅度尚爾非寔。豈智佛有實滅耶。其所以示生滅者。對五濁眾生具足生滅者為言。不然。既佛佛唱滅。何獨智佛不自唱滅。學(xué)者審之。數(shù)(音朔)。

  所以者何若聲聞辟支佛(至)三菩提如來之慧。

  知音云。上言汝等皆當(dāng)數(shù)數(shù)親近。是勉聽眾學(xué)沙彌植福因也。所以下。雖是征辭。其實勉聽眾學(xué)沙彌植慧因也。是人皆當(dāng)下。為其聽眾授廣記。亦當(dāng)如沙彌成兩足尊之果也。此眾初不信受。佛即入定。如醫(yī)師見子不肯服藥。即往他國示寂也。今一信受。便與其記。亦如醫(yī)師見子肯服。仍舊還歸也。此雖述智佛證十六沙彌深心本愿。其實伸明方便品我釋迦從三昧安詳而起因身子為諸聲聞?wù)f妙法授廣記義也。是知智佛前受請說妙法。如釋迦說華嚴(yán)般若方等之時也。以華嚴(yán)等皆妙法故。十六沙彌為眾廣說。如須菩提等四大弟子轉(zhuǎn)教付財之時也。智佛過多劫后。從定起。證沙彌。授眾記。亦如釋迦末后說此經(jīng)之時也。故此品訖。富樓那亦有唯佛能知我等深心本愿之說。然后法師品首。即授廣記。宛相符契。思之可見。

  △二中間值遇。

  佛告諸比丘(至)得值四萬億諸佛世尊于今不盡。

  十六沙彌。因智佛對眾。證贊其德。得其法喜故。常樂說妙法。以度生也。一一下。知音謂。其聽眾亦因智佛勸勉故。常隨沙彌。學(xué)植二因也。從其下。學(xué)植慧因。以此下。學(xué)植福因。于今不盡者。謂其多眾尚有學(xué)植二因未盡者。即后文所謂有住聲聞地者。是也。此結(jié)完釋迦宿世曾為千二百人植大乘之因。為下節(jié)成大乘緣牒文之伏案也。

  △三還說法華。分二。一結(jié)會古今。又二。一結(jié)古今師法。

  諸比丘我今語汝(至)成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十六沙彌。由因中同求大乘。同說大法故。今同于十方。成大果也。于十方有缺上下。以上下是八方之上下故。知音云。此雖述十六菩薩果不昧因。有愿必成之義。其實申明方便品十方佛皆現(xiàn)。非別有十方佛也。而結(jié)完前請轉(zhuǎn)法輪偈中若我等作佛一句。故云其二沙彌東方作佛等也。向下諸比丘我等為沙彌時起。至長行終。是結(jié)完眾生亦復(fù)然一句。故此品后。千二百羅漢及有學(xué)聲聞。親如羅睺。冤如提婆。乃至聞一字一句。皆得與記。乃是完我世尊為沙彌時之本愿也。方便品偈云。我本立誓愿。欲令一切眾。如我等無異。如我昔所愿。今者。已滿足;磺斜娚。皆令入佛道。是也。如其十方佛之名號國土。皆隨愿力因行所成。大[窾-士+上]云。東。震方也。震為雷。動萬物者。莫疾乎雷。歡喜亦動也。佛名阿閦。此云不動。須彌此云妙高。峨然突出。亦不動之象。正顯無明動處有不動智佛也。此依根本智而得名也。東南。巽方也。巽為風(fēng)。撓萬物者。莫疾乎風(fēng)。佛名師子音者。所說無畏。師子相者。所示無畏。如師音一吼。百獸驚魂。巽風(fēng)一鼓。萬竅怒號。故易曰。巽以行權(quán)。謂佛以權(quán)寔二智。降魔伏外。此以威嚴(yán)利物。震攝群邪。而得名也。南。離方。屬火。燥萬物者。莫甚乎火。佛名虛空住。如日處空。無所不照故。又名常滅。以有智日。無明常滅故。謂如來以一真實智。處第一義空。照破群有。故名常滅。然此依實智而得名也。西南。坤方。屬地。載萬物者。莫厚乎地。佛名帝相梵相者。厚德載物。帝相也。統(tǒng)王大千。梵相也。此依如來妙德為名。如來德統(tǒng)群機。慈悲普被。故有如梵如帝之相也。西。兌方。為澤。悅?cè)f物者。莫越乎澤。佛名阿彌陀。此云無量壽。以慧澤無窮故。又名度一切世間苦惱者。以慧澤及人。除熱惱而得清涼故。此依如來真俗平等妙智得名。以真諦相融得無量壽。俗諦全空度一切苦也。西北。乾方。為天。始萬物者。莫神乎天。佛名栴檀香神通者。不速而疾。不行而至故。又名須彌相。高出萬物故。此依如來神力體用為名。由如來有無量神通。能不動聲氣。而轉(zhuǎn)凡成圣。其體不動。如須彌山。其用周遍。如栴檀之普熏無量也。北。坎方。為水。潤萬物者。莫越乎水。佛名云自在。又名云自在王。以無心潤物。如云行雨施故。此依妙智得名。如來以大悲水。潤枯槁眾生。隨處周遍。如云自在。隨處稱尊。如云自在王。東北。艮方。為山。終萬物而始萬物者。莫甚乎艮。佛名壞一切世間者。是能壞滅一切世間法故。又名釋迦牟尼。此云能仁寂默。是能成就一切世間法故。所謂災(zāi)火欲壞之時。一吹頓滅。世界將成之際。舉念全收。此萬物之所以成始成終也。此亦依智德彰名。且如來智德。如山如岳。能仁寂默者。智德雙稱也。壞一切怖畏者。威德并運也。以威德破一切有。以智德成一切無故。所謂成始成終也。要解云。天地設(shè)位。道運乎其中。圣人法之。以開成務(wù)。冒天下之道。故八方之佛。各依一方。而示一德。所以開物。所以成務(wù)。原始要終。則天下之道無不冒矣;蛟。八封乃中夏之書。引配竺教。豈佛意耶。李長者用釋華嚴(yán)。呂觀文用釋此章;蛘叻侵。其義何也。曰。竺夏一天下也。疆畿所及。方位所同。而卦乃天地之自然。而獨不同哉。伏羲畫之以示人。吾佛象之以說法。各默其同耳。今經(jīng)雖無八封之文。顯有八方之象。借事明理。烏乎不可。而必拘墟詆呰。非達士也。

 。邸鳎馈鳎萑缭啤=枋旅骼。則可。謂吾佛象之。則不可也。況經(jīng)明言于十方國土現(xiàn)在說法。今以八卦論方。解家意也。非佛定以八方象八卦而示人也。若以伏羲示之。如來象之。則知來所象。返出伏羲之下。豈理也哉。如來妙德廣大無比。非思量分別所能知。安得定以八卦示如來用耶。以所居之方。遇便說之。斯亦不妨。幸毋定言佛意如是。

  △二會古今弟子。分二。一會現(xiàn)在弟子。又三。一不退者。

  諸比丘我等為沙彌時(至)為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此牒上節(jié)宿植大因也。直指謂。世尊與十方諸佛。為沙彌時。尚已教化多眾。從佛聞法者。已植菩提大因。此為后譬喻五百由旬至欲過此難之案。

  △二退轉(zhuǎn)者。

  此諸眾生于今有。ㄖ粒⿷(yīng)以是法漸入佛道。

  向所植大因者。至今不盡成佛;蛴凶÷暵劦亍6鹑越桃园Ⅰ衿刑釣橐。是諸人應(yīng)以聲聞法。漸入菩提。作成佛之緣也。此為后喻所將人眾中路懈退生安隱想之案。

  所以者何如來智慧難信難解。

  此征明既夙植大因。又常受化。何故不盡成佛。猶在聲聞地耶。曰。雖下大種。由根鈍惑深。不能極領(lǐng)佛之知見。蓋因如來智慧難為信解。只得令其漸入佛道也。

  △三結(jié)古今。

  爾時所化無量恒河沙等(至)聲聞弟子是也。

  自入本品已來。費盡許多言語。至此。始將我及汝等宿世因緣兩句顯出。謂我往昔為沙彌時。所化無量恒河沙等眾生。皆非異人。即今現(xiàn)在汝等千二百羅漢。及學(xué)無學(xué)人。并未來諸聲聞弟子是也。以此結(jié)會三世弟子。則爾時所化等。明過去。汝等比丘。正指現(xiàn)在。我滅度后。方舉未來。

  △二會未來弟子。

  我滅度后復(fù)有弟子(至)除諸如來方便說法。

  此明證上節(jié)此諸眾生于今不盡有住聲聞地者我常教化之常義。使知現(xiàn)在不盡得記成佛者。佛又于未來世度脫成佛也。復(fù)有弟子者。亦即宿植大因。今亦聞此妙法。未至究竟之四眾八部也。于未來世。雖有是經(jīng)。而不習(xí)聽。不知此經(jīng)是菩薩道故。不能得究竟成就也。不聞?wù)。不領(lǐng)開示佛知見也。不覺知者。未得悟入佛知見也。自于所得生滅度者。由不聞此經(jīng)故。不知有菩薩所行之深妙行。即取證小果涅槃也。然則是人既不聞不知此經(jīng)。便入涅槃。則向去永無入大之時矣。雖然我于余國作佛。又以異名而教化之。亦即令能信能聞此妙法華經(jīng)。令其舍小而入大也。上言不聞是經(jīng)。此云得聞是經(jīng)。上言于小乘功德生滅度想。此言唯以佛乘而得滅度。皆小大相翻。見昔種不昧也。除諸如來者。謂既無余乘。則一皆大乘。何未來而亦有聲聞等耶。謂此但諸如來因機說法。欲為大乘作方便說。則有之也。結(jié)會古今竟。

  △二還說法華。分三。一時眾清凈。

  諸比丘若如來自知(至)了達空法深入禪定。

  此正為千二百人開權(quán)顯實也。直指云。如來涅槃時到。謂能事將畢也。眾清凈者。則機緣亦熟也。前聞因緣一周。開佛知見。故得信解堅固。而亦能達我法二執(zhí)皆空。入真俗并觀之禪。得體用一如之定。根性既純。大事堪任。故下集諸菩薩。付佛法事也。

  △二正說法華。

  便集諸菩薩及聲聞眾(至)唯一佛乘得滅度耳。

  直指云。此與上召集國王大臣而付囑國事同。世間無二乘下?偨Y(jié)十方諦求惟一佛乘。以結(jié)大白牛車之案。

  △三釋前開意。

  比丘當(dāng)知如來方便(至)是人若聞則便信受。

  此承上文。意云。若世無二乘得滅度者。如來何故施三。曰當(dāng)知如來以方便智。深知眾生有樂小之性。況著于五塵。弊于五濁。為是等故。先說三乘涅槃。令破蔽免難。后始為說一乘也。此因愚小無智。聞便信受。非如來故欲說三也。知音曰。此節(jié)雖敘三世因緣。然實結(jié)完方便品十方國土中唯有一乘法無二亦無三但以假名字引導(dǎo)于眾生之義。法說結(jié)緣竟。

  △二喻說結(jié)緣。分二。一開譬。又分二。一導(dǎo)師譬。

  譬如五百由旬。

  天臺云。五百由旬。譬上未度之眾。樂著諸有。即擬火宅中之其家廣大。約土言之。三界同居土為三百。方便土為四百。實報土為五百。約惑言之。見惑為一百。思惑五下分惑為二百。五上分惑為三百。塵沙惑為四百。無明惑為五百。此當(dāng)依惑言為是。

  險難惡道曠絕無人怖畏之處。

  ○此譬上未度之眾。煩惱垢重。即擬火宅中之火起。分段變易二生死。即果險難。見思塵沙無明。即因險難。由此因果。故言惡道。知音云。曠絕無人。所以為險。二乘偏空是也。怖畏之處。所以為惡。三界生死是也。

  若有多眾欲過此道至珍寶處。

  ○譬上王子所化百千萬億種。皆生疑惑不解之眾生也。即擬火宅中三十子五百人。二乘斷見思出三界。故言欲過此道。更斷塵沙無明。求至無上菩提。故言至珍寶處。

  有一導(dǎo)師聰慧明達善知險道通塞之相。

  ○導(dǎo)師譬第十六王子也。眼清凈曰聰。意清凈曰達。一心三智曰慧。具足五眼為明。通塞者。妙樂云。苦集及流轉(zhuǎn)因緣六蔽塵沙無明等。為塞。滅道及還滅因緣六度一心三觀等。為通。知音云。聰慧明達。所以為師。善知通塞。所以能導(dǎo)。故如來為沙彌至成佛時。常為一切而作導(dǎo)師也。

  △二將導(dǎo)譬。分三。一所將人眾。

  將導(dǎo)眾人欲過此難。

  ○譬本結(jié)緣未得度者。本緣不失。故為導(dǎo)師所將。

 。邸鳎馈鳎輰(dǎo)者。誘引也。如來隨處示現(xiàn)。以種種方便。調(diào)伏眾生。超凡入圣。故曰將導(dǎo)過此難也。

  △二中路懈退。分二。一退大。

  所將人眾中路懈退。

  ○所將人者。正譬中間相值退大取小之人。中路者。非是半途。但以發(fā)心為始。至佛為終。此兩楹之間。而起退大之意也。

  白導(dǎo)師言我等疲極而復(fù)怖畏。

  ○白導(dǎo)師者。正譬白結(jié)緣導(dǎo)師也。以其退大則大滅。接小則小生。一生一滅。感于法身。呼此為白。由導(dǎo)師知彼退大。即是聞其所白也。善根微弱。無明所翳。故云疲極。憚生死。名為怖畏。

  不能復(fù)進前路猶遠今欲退還。

  ○前路猶遠者。喻見思塵沙無明難可卒斷也。

  [△@△]不能復(fù)進者。由小乘志弱多生恐怖。急欲其修道證滅。無向大心。所謂于菩薩法。不生一念好樂之心也。前路猶遠者。望佛果。尚去五十五位。豈能亟至。但愿希取涅槃一日之價。以無大得。是所以必欲退還也。

  △二接小。

  導(dǎo)師多諸方便(至)云何舍大珍寶而欲退還。

  多諸方便。即譬隱勝現(xiàn)劣。從寔施權(quán)。說小乘法也。次作念曰。唯此等不發(fā)大心。怯弱無志者。最為深惜。只得驚入火宅。示同生滅也。

  作是念已以方便力(至)過三百由旬化作一城。

  ○此正譬用方便之教。詮諦緣之法。教化二乘。斷見思惑。出三界苦。令其權(quán)證真空涅槃。故云過三百由旬化作一城。

  告眾人言汝等勿怖(至)若能前至寶所亦可得去。

  ○此譬擬上勸示證三轉(zhuǎn)也。汝等勿怖莫得退還。是勸轉(zhuǎn)。勸令進入城也。今此大城隨意所作。是示轉(zhuǎn)。示城可住也。若入是城二句。是證轉(zhuǎn)。證城安穩(wěn)也。前至寶所。亦可得去者。三藏教中。未論前進。義在衍門。約共菩薩。寶所有二義。若用究竟。則以極果為寶所。故上文云。唯佛與佛乃能究盡諸法實相。若分入。即以初發(fā)心住為寶所。故上文云。無上寶聚不求自得。又云得佛法分。佛子所應(yīng)得者皆以得之等義。

 。邸鳎馈鳎萦^若能前至兩句。則知如來方便至此。真婆心周旋之苦也。

  是時疲極之眾(至)生已度想生安隱想。

  此譬小乘適所愿也。

  ○大歡喜即聞慧。未曾有即暖位。免惡道即頂位?彀搽[即忍位。前入城即見諦位。已度想即無學(xué)位。此與火宅適子愿故勇銳推排出宅同也。生已度想。如得我盡智。安隱想。如得無生智。又具智德。如已度。證斷德。如安隱也。

  △三即滅化城。

  爾時導(dǎo)師知此人眾(至)我所化作為止息耳。

  此正喻法華會權(quán)歸實也。直指云。知無疲倦者。喻三乘人。以二十二年般若之力。消融我法二執(zhí)也。即滅化城。喻會權(quán)也。寶處在近。喻歸實也。末三句。結(jié)證前四十年來是權(quán)。

  [△@△]化城既滅。則身無所寄。是可催其前進矣。言去來二字各有意。去者。謂正滅化城時。促令發(fā)行。則導(dǎo)師在后云。去寶處近矣。此是令其慕新證。而前往正發(fā)足時也。來者。謂已離化城之地。躊躕難前。則導(dǎo)師在先云。來故城休戀。我化作耳。此是斷其戀故居。而速行乃逡巡時也故寶處在近一句。應(yīng)去字邊言。是顯實義。向者大城等。應(yīng)來字上說。是廢權(quán)義也。

  △二合譬。分二。一正合。又二。一合導(dǎo)師。

  諸此丘如來亦復(fù)如是(至)險難長遠應(yīng)去應(yīng)度。

  此以法合喻。知佛意不二。故曰亦復(fù)如是。直指云。如來導(dǎo)師。知五位圣道懸遠。志弱者不易得到。故于三界外。別立偏空。為二乘眾。作小歇場。生死煩惱。指見思苦集而言。惡道險難。指三界火宅而言。長遠。指五位階級而言。大乘機應(yīng)去者。從華嚴(yán)直到寶所。小乘機應(yīng)度者。從阿含而方便滅度也。知音云。生死有分段變易。故曰諸。乃苦果也。煩惱有見思無明之別。乃苦因也。惡道。地獄等三途。受苦果之處也。險難者。二乘所證空理。一得而不回心于無上菩提。故為險難。然未來根境休息。不同分段生死有其限齊。故曰長遠。應(yīng)去應(yīng)度者。謂佛知此煩惱生死等。有應(yīng)當(dāng)去者去之。應(yīng)當(dāng)度者度之也。

 。邸鳎馈鳎輵(yīng)去應(yīng)度句。直指依一代時教言。知音順煩惱生死論。二說各有所長。

  △二合將導(dǎo)。分二。一合中路懈退。又二。一合退大。

  若眾生但聞一佛乘者(至)久受勤苦乃可得成。

  此正合前白導(dǎo)師等。直指云。彼以疲極遠道為艱。此以長遠勤苦為難。

 。邸鳎馈鳎萑舯娚。乃泛指王子處聞法之人。由大機不發(fā)故。聞一乘妙法。生艱難想。如窮子謂我不相犯也。不欲見佛親近者。正如窮子謂此或是王或是王等。若久住此。強使我作。疾走而去。是也。況二乘人聞修菩薩道者。經(jīng)無數(shù)劫。植福植慧。非累經(jīng)勤苦不可得成。所以不欲見佛?制渖锨笙禄病

  △二合接小。

  佛知是心怯弱下劣(至)為止息故說二涅槃。

  此合化作大城為止息也。天臺云。三界惑盡。塵沙無明未破。于此兩楹。判有余無余涅槃。故云中道說二。亦是聲聞緣覺。故云二涅槃。又分段已盡。變易未除。二死之間。判為有余無余。故言中道說二。

  △二合即滅化城。

  若眾生住于二地(至)于一佛乘分別說三。

  眾生住于有余無余二地之間。生安隱已度之想。足見此住字。便是悶守化城。無實證處。古謂百尺竿頭坐的人。雖然得入未為真也。而如來豈忍令作不了人生安隱耶。故促其前進云。汝等于無上道。所作未辦。但所住之地。去佛慧亦近矣。慎勿自謂已得究竟。汝試當(dāng)觀察看是何等境界;I量看是何等受用。雖證涅槃。原非寶所。此正為開示佛知見也。既謂非真。何如來許其得入。云但是方便之力。將此一乘。權(quán)分三說。豈實有二涅槃哉。

  △二帖合。

  如彼導(dǎo)師為止息故(至)此城非實我化作耳。

  此重牒喻。以見法不異也。

 。邸鳎馈鳎萦^三周中。師資皆以譬喻彰情。無不委屈詳盡。則知此經(jīng)得力處。在譬喻耳。故佛于火宅之先。便謂諸有智者。以譬喻得解。喻說之后。四大弟子說己說佛。其情狀何等懇切。至于下根。如說本欲發(fā)明宿世因緣。而以化城名品。使人易知其為權(quán)為妄。不致有留戀。于故居不了之地。喻中既已委細詳明。聞?wù)邿o不了然。到法合處。不勞多語。歷然可見。至此重提前喻。再以帖明。則權(quán)實之情。顯然領(lǐng)悟。要知于一佛乘分別說三之語。不但獨結(jié)化城。則三周之旨。統(tǒng)攝無余。沉思可見。

  △二偈頌。分二。一頌結(jié)緣由。又二。一頌遠由。又曲分二。一頌大通成道。又二。一頌道成未成之相。

  爾時世尊欲重宣此義而說偈言。

  大通智勝佛十劫坐道場(至)心皆懷踴躍。

  此頌宿世大乘之本原由也。直指云。前四句舉佛。已該壽量。諸天神龍下八句。已該六瑞。頌增香風(fēng)一瑞。萎華即先雨者。末四句。頌垂成正覺。諸天世人。指好城國人天而言。蓋智佛成道。以光照十方各五百萬億那由他恒河沙佛世界。應(yīng)是此華藏莊嚴(yán)世界毗盧之境。故非應(yīng)化所論。

 。邸鳎馈鳎莶坏贸煞鸬勒。由佛法不現(xiàn)前故。所謂不現(xiàn)前者。由全身墮在佛數(shù)。未透玄關(guān)。故長行解中云。盡十方世界。赤灑灑。沒可把耳。所以云門云。法執(zhí)不忘。己見猶存。墮在法身邊為病者。此也。須知佛道已成。但不得現(xiàn)前。非謂幾圣兩隔而不得成佛道耳。不然。何以致諸天供養(yǎng)如此。然香風(fēng)吹萎雨新。足見諸天至敬之切。如萎者不去。返為不凈。過十小劫得成佛者。乃十智圓融。滅心佛。泯數(shù)量。全身出現(xiàn)。起利濟之心。故諸天世人。皆得見聞親近也。

  △二頌眷屬請轉(zhuǎn)法輪。

  彼佛十六子皆與其眷屬(至)充我及一切。

  此頌十六王子返妄歸真。王所俱到。既得親見如來。自應(yīng)請轉(zhuǎn)法輪。自利利他。智悲并運。故云圣師子法雨充我及一切。

  △二頌十方梵請。又二。一頌威光照動。

  世尊甚難值久遠時一現(xiàn)為覺悟群生震動于一切。

  此頌光照十方。各五百萬億世界。六種震動。其所以放光動地。本為覺悟群生。超諸有海。故贊如來興慈運悲度苦眾生甚難值遇也。

  △二諸梵尋光。

  東方諸世界五百萬億國(至)轉(zhuǎn)無上法輪。

  前三行。頌東方一處所見所尋所供所請。以至偈贊諸節(jié)文意。并如來默然允許。向下九方。但以亦復(fù)爾三字。該無不盡也。直指云。末四句。是總頌佛出世難值。欠優(yōu)曇華一喻。以甘露門補之。愿以本慈悲。轉(zhuǎn)無上法輪。頌悲智二門。此如華嚴(yán)世主妙嚴(yán)品諸天偈贊同式。

  △二頌近由。分二。一頌轉(zhuǎn)二乘法輪。

  無量慧世尊受彼眾人請(至)汝等應(yīng)當(dāng)知。

  此頌為眾依實垂權(quán)轉(zhuǎn)四諦法輪也。末句眾過患三字。頌苦集二諦。應(yīng)當(dāng)知。頌勸修轉(zhuǎn)也。然既以無量慧稱。則世尊受請。所宣諸法。染凈因果。無不明了。如是眾過患一句。如是二字。指上說苦集所成流轉(zhuǎn)生滅因緣也。由起惑造業(yè)生生不盡。故曰過患。汝等應(yīng)當(dāng)知一句。正教知此過患。宜舍妄歸真。當(dāng)修當(dāng)證也。

  宣暢是法時六百萬億垓(至)不能得其邊。

  此頌受益廣眾。由如來具無量慧。使聞法者。轉(zhuǎn)凡成圣。苦盡樂臻也。初于三轉(zhuǎn)四諦時。有六百萬億垓人。證羅漢果。第二三四。展轉(zhuǎn)增多。以至萬億劫算之不盡。斯皆由佛化所成。如今佛四十年中之陶汰也。諸法不受者。能伏見思也。風(fēng)俗通云。十萬曰億。十億曰兆。十兆曰京。十京曰秭。十秭曰垓。垓(音該)。

  △二頌轉(zhuǎn)大乘法輪。分三。一頌求出家請法。

  時十六王子出家作沙彌(至)慧眼第一凈。

  此頌王子既出家已請演大教。下四句乃深心本愿。云小乘慧眼未免緣影。求其第一清凈。無如世尊。故我與營從。皆愿得之也。

  △二頌說權(quán)實二教。

  佛知童子心宿世之所行(至)如恒河沙偈。

  此頌應(yīng)請說法也。要解云。童子心。即前深心所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