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乘阿含部小乘單譯經(jīng)大乘單譯經(jīng)大乘律小乘律 大乘論小乘論宋元續(xù)入藏諸論 西土圣賢撰集此土著述
妙法蓮華經(jīng)授手卷第一
妙法蓮華經(jīng)授手卷第一
楚衡云峰沙門 智祥 集
塵點(diǎn)劫佛。與現(xiàn)坐道場之十方佛。各證而默同者妙法也。妙法者何。即佛與生。靈靈共稟。歷歷孤明。無聲無色。不得以相相。無相而求者也。然此妙法。本無古今。無生滅。曷諸如來皆有出生現(xiàn)相轉(zhuǎn)法輪般涅槃之古今生滅耶。蓋諸佛證此無古今無生滅法時。即愿一切人。與未來際人。齊證乎此。眾生一日不證。諸佛一日不安。眾生積劫不證。諸佛亦積劫不安。所以不得不于無古今生滅中。示古今生滅。以濟(jì)此不證乎無古今生滅人耳。即我本師世尊。以不自安之心。來生堪忍。向本無古今生滅中。而突爾幻出不可窮盡之古今生滅。謂我以佛眼觀見六道眾生。貧窮無;。相續(xù)苦不斷。為是眾生故。而起大悲心。夫佛果見六道眾生貧窮。實(shí)有;。實(shí)無佛。即具有神力。亦不過如國王之用赦出人于苦已矣。安能使人人皆獲國王位哉。是佛抱此不安。亦與世之憫物不自安者。無以異也。亦非佛出現(xiàn)本懷也。要知盡無古今。盡無生滅。必在無盡古今。無盡生滅中。翻出古今生滅。到無盡極處。則盡無古今。盡無生滅。始現(xiàn)前矣。所以示生無非要人證此無生。示相無非要人證此無相。無何眾生著相深。著生又深。既沒于古今生滅中。非著有即著空。于佛無古今生滅義。有若相背而馳。愈趨愈遠(yuǎn)。殆相遇無期也已。是以如來于此。遠(yuǎn)則數(shù)百千劫往返。近則四十余年誘引。曲盡無限血腸。磨盡無窮心髓。將人人所有之歷歷孤明者。左盤右旋。多方陶鑄。迨至以白毫光。媚牽心眼。靈運(yùn)方蘇。乃得令一切人。心頭眼底。搖搖動動。轆轤欲轉(zhuǎn)于空靈靈地。幾欲伸手捫摩。而又無從。故如來得此一機(jī)。本懷始暢滿。將出世來一大事。無古今生滅之因緣。開襟傾倒。權(quán)實(shí)會融。舉靈靈共稟之宗。班班委付。直至盡會中人。悉能契悟自心。實(shí)無古今。實(shí)無生滅。信知將來即此畢竟成佛。即此當(dāng)度無量眾生。即此得還心佛眾生三無差別之源。即此與諸佛世尊。共一鼻孔吐氣。而佛為此一事。常不自安之[鬱-山+止]膈。乃得一慰。乃為我世尊出現(xiàn)。一翻得得。說此妙法華經(jīng)。教諸菩薩。同與諸佛所最護(hù)念之本志也。
將釋此經(jīng)。先分四段。
△一略釋經(jīng)題。
妙法蓮華經(jīng)者。法即一真如心法。乃世出世間。最妙最玄之第一義也。何謂真如心法。以其物物具足。原無增減也。蓋大地含生。不論僧俗男女。老少智愚。天仙神鬼。白牯黧奴。俱一一天然。一一成現(xiàn)。你若要去摸索他。尋究他。取證他。了辦他。他便無不赴心滿愿。無有不得。無有不證。非物物具足而何。且一切僧俗男女。老少智愚。天仙神鬼。白牯黧奴。以至鰕蜆蛤蜊。草芥纖雞。咸有無量智慧而不自用。無量解脫而不自證。無量三昧而不自入。無量神通而不自取。積劫累生顛倒。于聲色人我場中。聽貪嗔嫉妒所使。任恩愛無明所驅(qū);蜃唧H胎。或住馬腹。一來一往。萬死萬生。而者個依然不離。謂有增減否耶。惟其物物具足。無有增減。故四圣六凡。皆倚之為根為本。舍此則更無有能為根本者。此所以謂之最妙最玄之第一義也。我世尊從曠劫自證以來。于三七日。向無盡香水海中。坐大蓮華。說圓滿修多羅大華嚴(yán)。已為利生。出現(xiàn)于世。其間云重云起。浪復(fù)浪生。此唯毗盧遮那。與微塵數(shù)等諸菩薩。作是主伴。如是盡微塵剎海。有微塵主伴。乃至于一極微微塵中。有如是微塵主伴。如是主伴。演如是法門。又豈別有所謂法哉。然世尊不離菩提樹。而現(xiàn)法界身云。遍坐道場。稱法界性。以闡普遍圓融無礙大解脫法門者。只緣著相眾生。根機(jī)暗鈍。視聽俱昏。又不得已垂二相。而二始同時。將此妙法。于不可分中。為頓漸秘密。三一小大。作差別顯示。則成四十年舌沸寒濤矣。蓋此法斂之則無以窺其跡。散之則無以竟其名。所以在楞嚴(yán)曰如來藏性。曰常住真心。在金剛名甚深般若。名實(shí)相真宗。在圓覺名無礙伽藍(lán)。在楞伽為佛語心宗。至于涅槃中。無滅無生。非常非斷。曰摩醯眼。日涂毒鼓。乃至靈山最后拈華。曰實(shí)相無相。教外別傳。其實(shí)皆此法也。乃此法即則凡圣俱容。離則圣凡俱泯。深無容測。密無容透。與乎其觚而不堅(jiān)。張乎其虛而不華。非思思議議可得。故將一妙字稱之。夫所謂妙者。由其體不變。而用隨緣也。語乎體。名不得。狀不得。染不得。凈不得。復(fù)何圣凡迷悟之可指。儼如澄渟之水。圓瑩之珠。雖寂寂而光吞影落。不可得而昧者也。約其用。則圣凡迷悟。隨之而轉(zhuǎn)。設(shè)使不轉(zhuǎn)。一定為圣凡迷悟。何妙之有。且圣不增。凡不減。妙無損益也。若圣有些增。凡有少減妙安在哉。有情得而萬事通。無情得而庶物長。若有情獨(dú)得。無情不得。亦不為妙。惟其天得以清。地得以寧。鬼神得以靈。圣人得以開迷拯溺。愚夫得以忠君愛親。取之不竭。用之不竟。莫存其故。莫究其新。妙矣。然而未盡得之之妙也。茍得不變之體。神凝千古。一念萬年。如碧落長空。如寒潭皎月。豎不止三際。橫豈獨(dú)十方。放之則沙界俱含。收之而毛端有剩。原厥始而無始。朕兆誰分審乎。終而不終。蒼茫曷極。斯殆不變之妙也。能運(yùn)隨緣之用者。應(yīng)機(jī)隨類。格物無方。如空谷隨聲。如摩尼現(xiàn)色。毛端現(xiàn)剎塵。內(nèi)轉(zhuǎn)輪語。其實(shí)而非實(shí)。镕萬有于一無論乎?斩豢。散一無于萬有。斯又隨緣之妙也。我如來不忍此法獨(dú)自受用。故云。我本立誓愿。欲令一切眾。如我等無異故爾。放光現(xiàn)瑞。急欲將此妙法。渾全托出。意在顯露十界十如本跡權(quán)實(shí)之理。使一切人。睹如是希有事。必生如是希有心。心生而法可證矣。然經(jīng)名妙法蓮華。過去諸佛。久有斯名。大通智勝如來。于塵點(diǎn)劫前。受十方諸梵天王。及十六王子請。便謂說大乘經(jīng)。名妙法蓮華。又遠(yuǎn)如世尊為菩薩時。曾于無量無邊不可思議阿僧祇劫前。事阿私仙人。聞妙法華經(jīng)。又于威音王佛時。于虛空中。具聞彼佛所說妙法華經(jīng)。則是妙法蓮華。豈獨(dú)文殊于日月燈明。始聞之耶。又豈但今日現(xiàn)在十方恒沙如來。宣此妙蓮華耶。去未來無量諸佛。應(yīng)如是說。故知。此妙法蓮華。三際十方塵塵剎剎。無不俱是。茍一時或斷。一處不遍。一佛不說。一事不具。則弗妙矣。故云。如是妙法。諸佛如來。時乃說之。須知。此時字。遍塵剎而不盡。亙古今而常存。非此時彼時?傻瞄g斷?傻孟蘖恳。妙法之下。著蓮華兩字者何。因此法微妙難明。故借蓮華喻之。夫喻所以表法也。喻不切。即法不妙。如繪像者。其靈在神。畫月者。其妙在云。神到而像自活。云奇而月自吐。然則所謂蓮華。豈可執(zhí)天上人間青紅赤白之形。而擬議之耶。使執(zhí)形而擬。縱靈瑞大寶。三千年一開。開則金輪應(yīng)世。要不過三千年而應(yīng)一輪王。是豈神到云奇之妙耶。即大經(jīng)所演。香水海下。有大蓮華。名種種光明蕊香幢。而持無盡華藏世界。雖則世界無盡華藏?zé)o盡。畢竟終有限量?傊巢煌坑邢蕖A坑邢薅答。又豈無相無名之妙喻耶。今所以喻蓮華者。乃明人人本有之妙蓮華藏也。謂此蓮華因即具果。而果復(fù)含因。以今因繼果。則后果之因已植。由今果含因。故先因之果元成。正明眾生心內(nèi)。早具已成之佛。諸佛心中。又孕未來之生也。以懷佛之心為因。佛終無盡。以孕生之念證果。生亦曷終。以劫劫之佛。度生生之生。以生生之生。成劫劫之佛。如天河之不息似孤月。以常輪古今如是。諸佛古今如是。眾生無不具此蓮華。能悟此蓮華。即得自己妙法。故以妙法蓮華。為此經(jīng)名也。經(jīng)者。徑也。古今不易之常道也。梵語修多羅。此云契經(jīng)。謂上契諸佛之理。下契眾生之機(jī)。契理契機(jī)。故名契經(jīng)。又經(jīng)者。法也。常也。十界同軌。謂之法。三世不易。謂之常。乃十方三世佛佛所演之常法。故通名曰經(jīng)。此經(jīng)題之略義也。略釋經(jīng)題已竟。
△二特標(biāo)譯主。
姚秦三藏法師鳩摩羅什奉詔譯
姚秦者。前后三秦。此明非嬴秦符秦之時也。三藏者。即經(jīng)律論。謂此師三學(xué)俱通故。法師。有二意。一法身長養(yǎng)。全藉于法。是以法為己師也。二將自所證之法。展轉(zhuǎn)傳授。使一切人。開通正眼。則為人之師也。鳩摩羅什。譯主名也。此云童壽。出處氏族。及譯經(jīng)始末。備載弘傳序解。譯者。翻譯也。謂翻梵音為華音。翻梵字為華字。翻梵語為華言。皆此師力也。
△三別譯品名。品有二十八名。各隨本品。釋義科名?倶(biāo)于此。
序品第一
品節(jié)云。此品總顯一真平等法界。以彰如來出世始終不出普光明智。剎那際三昧。欲令眾生了此實(shí)相真境。以為成佛真因也。如來出世本懷。先說無量義經(jīng)。入無量義處三昧者。正顯如來語默隨機(jī)。皆非心識思量境界。然于定中。天雨四華。地?fù)u六震者。意顯如來以無作妙力。掀翻眾生無明窠窟。以撤六根四大之障礙也。放眉間白毫相光。照東方萬八千世界者。直顯眾生動用根塵識界不離普光明智也。光中圓現(xiàn)法界事相。生佛始終。顯眾生諸佛平等無二也。蓋此光中實(shí)相真境。即眾生日用現(xiàn)證境界。但能當(dāng)下知?dú)w。了此即為成佛真因矣。如來出世。特為此事。四十年中。未顯發(fā)者。何也。根機(jī)未熟。待時故耳。且以彌勒騰疑者。顯此境非心識可知。啟問文殊。蓋非智不能入也。引燈明之本始。證今佛之瑞相。顯古今一道耳。四十年中所談。不盡火中之事。故判此品。為總顯如來出世為一大事因緣之象。天臺云。序義有三。次也由也述也。如是我聞等。冠于經(jīng)首。次序也。放光六瑞。發(fā)起之端。由序也。問答釋疑。正說弄引。敘述也。具此三義。故稱為序。義類同者。敘為一段。故名曰品。唯藥王品與提婆達(dá)多品。是佛親唱。余皆結(jié)集所置;蜃g人添足。此品居諸品之始。故云第一。又序有通別二義。從如是我聞。至退坐一面。是通序。謂通諸經(jīng)皆然也。從爾時世尊下。至品盡。是別序。與眾經(jīng)不同。乃別序一經(jīng)教啟之因也。
△四正解文義。大科分三。一序分。夫序正流通三分。始于道安法師。而證于親光菩薩。解家無不依之分釋其文。此古今不易之定論也。又分二科。一六種證信序。六種者。即信。聞。時。主。處。眾六成就也。謂此六種。闕一不可。證信者。佛將入滅時。阿難請問。一切經(jīng)首。當(dāng)置何語。佛命置如是我聞一時佛在某處與大眾俱。使天下后世。知佛法皆有源本。非世人可妄作也。置此有三意。一以斷疑。二以息爭。三以簡邪。斷疑者。阿難始結(jié)集登座時。相好如佛。眾起三疑。一疑佛重起。二疑他方佛來。三疑阿難成佛。及舉如是我聞等。則三疑頓息矣。息爭者。如不言如是之法。從我佛聞。是自有制作。則爭論便起。故舉如是我聞等。則爭論不生也。簡邪者。外道邪法。經(jīng)首皆置阿憂二字。謂阿者言無。憂者言有。外道妄計(jì)萬法雖多。不出有無為吉。故佛經(jīng)首置如是我聞等。使邪正攸分也。就此分三。一標(biāo)信與聞。
如是我聞。
如是。乃指法也。我聞。明授受也。謂如是之法。我從佛聞。六成就中。如是二字。即信成就也。謂信者言如是。不信者言不如是。約理。謂圣人說法。但顯真如。唯如為是耳。故曰信成就。我聞。第二聞成就也。我乃結(jié)集經(jīng)主也。本隨世假我。及法身真我。言非同凡夫外道所計(jì)之我也。我聞?wù)摺V^親見親聞。非展轉(zhuǎn)傳聞。經(jīng)云。此方真教體。清凈在音聞。不假音聞。教體何立。約理以無我之真我。不聞而自聞。故曰聞成就。
△二時主及處。
一時佛住王舍城耆阇崛山中。
一時。第三時成就也。取其師資道合始終說聽之一時。蓋佛說法。圣境難齊。豈可定以時節(jié)。故但言一時。約理則心境理智。凡圣本始一如之時。故曰時成就。佛。即第四主成就也。梵語佛陀。此云覺。謂始覺與本覺證齊而成究竟覺。此約自覺言也。又云。自覺覺他。覺行圓滿。此兼利他。自覺揀凡。覺他揀小。圓滿揀因。蓋指娑婆教主釋迦牟尼佛也。非此大圣孰能演斯大法。故曰主成就。住王舍等。第五處成就也。王舍城者。駁足王與千王。共立舍城。都五山中。為大國。此城名也耆阇崛乃山名。此云靈鷲。以峰形如鷲故。此中有五精舍。一名天主穴。一名七葉穴。一名蛇形穴。一名少獨(dú)力山。一名耆阇崛。前佛今佛。皆居此山。佛滅后羅漢住。次第有辟支佛及鬼神。相續(xù)住。住皆圣靈。故曰靈鷲。約理住者。以能住之智。居所住之理。不落二邊。咸歸中道。斯一乘妙典。非此勝地。何以說之。故曰處成就。
△三詳列聽眾。乃第六眾成就。座無知音。說將誰聽。今淘汰已成。不得不說。故于列眾。粗分為二。一詳列圣凡。又三。一聲聞眾。分二。先比丘又二。一出無學(xué)以明德。又復(fù)分四。一舉類標(biāo)數(shù)。
與大比丘眾萬二千人俱。
此但舉跡。與者共也。大有三義。一數(shù)多。二名重。三德隆。比丘梵語。此翻亦三。一乞士。謂內(nèi)乞佛法。以資慧命。外乞信施。以資色身。二破惡。謂能破見思之惡。三怖魔。謂既能破見思之惑。而魔羅恐怖。以其能出三界。必化余人。則魔類減損。所以怖也。眾梵語僧伽耶。此云和合眾。有六義。戒和同修。見和同解。身和同住。利和同均?诤蜔o諍。意和同悅。萬二千標(biāo)數(shù)。略言之也。廣則二十八品內(nèi)。他方此土。凡在會者。悉皆為眾。又十方十二類眾生。及三變凈土。從地涌出者。亦皆此曾眾。故此但略言。俱者具也。謂此大眾。皆集此處。
△二明位嘆德。
皆是阿羅漢(至)盡諸有結(jié)心得自在。
此則顯本跡。雖比丘而本皆大阿羅漢。凡此圣眾無非輔化。如來出世利生。豈僅實(shí)行聲聞。佛云我弟子。如是方便度眾生?上ぶ溥h(yuǎn)本。皆不思議。梵語阿羅漢。名含三義。一無生既得出離三界。則分段變易俱離。不受后有。非但僅能破惡。二殺賊。一切煩惱盡除無余。不但僅能怖魔。三應(yīng)供。具智斷功德。堪受人天供養(yǎng)。天臺云。諸漏盡兩句。嘆殺賊。諸漏有三。一欲漏。二有漏。三無明漏。謂三界因果。起惑造業(yè)。致生死。忘法身。失慧命。喪重寶。皆是賊義。煩惱。謂昏煩之法。惱亂心神。即九十八使。今諸漏既盡。則煩惱永忘。所以能殺賊也。逮得己利一句。嘆應(yīng)供。三界因果。皆名為他智斷功德。方名己利。己利具足。所以能應(yīng)供也。盡諸有結(jié)兩句。嘆無生。諸有。即二十五有生處。結(jié)。即二十五有生因。今因果都忘。則有結(jié)盡矣。心得自在者。即定慧具足。定慧既具。何生之有。所以得不生也。
△三略舉首眾。于萬二千中。略舉上首二十一位。
其名曰阿若憍陳如(至)須菩提阿難羅睺羅。
此列名也。阿若名也。此翻無知。以無知名者。非無所知。乃知無耳。憍陳如姓也。此云火器。婆羅門種。其先事火。從此名族。又名摩訶男。以其聞法得道。最在一切人天羅漢之前。如云佛最長子。阿含云。我佛法中。寬仁博識。初受法味者。拘鄰如比丘第一。
○摩訶迦葉。此云大龜氏。其先代學(xué)道。靈龜負(fù)仙圖而應(yīng)從德命族。名畢缽羅。父母禱樹神而生亦名飲光。以其身光能飲日月故。佛弟子中。名迦葉者多。于同姓中最長。故名摩訶迦葉。摩訶含大多勝三義。如來以法付之。乃傳金縷僧伽黎。住雞足山。待彌勒出世。付法授衣竟。然后入滅。阿含云。我佛法中。行頭陀行。大迦葉第一。優(yōu)樓頻螺。此云木爪林。依林住故。伽耶此云城。那提此云河。兄弟三人皆事火。當(dāng)毗婆尸佛時。共豎剎柱。故報(bào)為兄弟。兄為瓶沙王師。有五百弟子。兩弟各二百五十。皆行兄法。不肯歸佛。佛作十種神變度之。謂毒龍不中。龍火不燒。恒水不溺。三方取果。北取粳糧。忉利取甘露。知嫌隱去。知念現(xiàn)來;饻邕然。斧舉不下。廣如瑞應(yīng)經(jīng)說。雖睹眾變。邪執(zhí)不歸。復(fù)云。瞿曇雖神。不如我道為真。佛云。汝非羅漢。亦不得道。三人皆契悟。同歸于佛。阿含云。優(yōu)樓那比丘。能將護(hù)。四眾。供給四事。令無所乏。最為第一。那提比丘。心意寂然。降伏諸結(jié)。精進(jìn)第一。伽耶比丘。觀了諸法。都無所著。善能教化。最為第一。
○舍利弗。此云鹙。水鳥也。弗此云子。大論云。婆陀羅王婦生一女。眼似舍利鳥。因名舍利。以其是女所生故。名舍利弗。又名身子。以母好形身故。阿含云。我佛法中。智慧無窮。決了諸疑。舍利弗第一。
○大目犍連。此云萊茯根。婆羅門姓也。名拘律陀。因禱樹神而生。故以命名。阿含云。我弟子中。神通輕舉。飛到十方者。目犍連第一。
○摩訶迦旃延。婆羅門姓也。此云文飾。善議論故。阿含云。善分別義。敷演道法。迦旃延第一。
○阿?樓?;蛟瓢⒛锹赏。此云無貧;蛟瓢⒛啾R豆。此云如意。賢愚經(jīng)云。弗沙佛法末時饑饉。有辟支佛名利吒。行乞空缽。有貧人。見而悲愍曰。圣士能受稗否。答云?啥<匆运⒎钪。食已現(xiàn)十八變而去。其人悲感愈切。故感九十一劫天上人間。受如意樂。及投佛出家。以昏睡受佛呵責(zé)。七日不眠。遂失雙明。佛令修樂見照明金剛?cè)。得半頭天眼。見大千界。如觀掌果。阿含云。我佛法中。天眼徹視者。阿那律比丘第一。即斛飯王次子也。
○劫賓那。此云房宿。父母禱房宿而生。故以為名。又云。初出家時。因往見佛。偶值雨。夜宿陶師房。以草為座。后一比丘亦來投宿。賓那即推草與之。至中夜后。比丘問何往。云我欲見佛。比丘遂為說法;砣坏玫馈:蟊惹鸺捶鹨。以共佛宿得道。故名房宿。阿含云。我佛法中。善知星宿日月。明識圖像者。劫賓那比丘第一。
○憍梵波提。此云牛呞。亦云牛跡。前五百世時。曾為牛王。以牛食后。常事虛哨。余報(bào)未除。唼唼常嚼。故時人稱為牛呞。以避人輕笑?制涞米铩3>犹焐。佛滅度時。迦葉集千羅漢。遣下座僧。追憍梵至。梵問佛。答云已滅。梵云。佛出我出。佛住我住。佛既入滅。吾亦滅矣。遂入滅。阿含云。樂在天上。不樂人間。牛跡比丘第一。
○離婆多。亦名離越。此云星宿。父母從星乞生。因以得名。雖得出家。猶隨本字。阿含云。坐禪入定。心不倒亂。離越比丘第一。
○畢陵伽婆蹉。此云余習(xí)。五百世為婆羅門。雖得道果。余習(xí)尚猶高慢。過恒河水叱河神曰。小婢駐流。河神分為兩派。其神被叱。遂往訴佛。佛令伊悔謝。即對眾合掌云。小婢莫嗔。大眾笑之。河神云;诙R。佛云。本習(xí)如此。實(shí)無高心。阿含云。樹下苦坐。不避風(fēng)雨。婆蹉比丘第一。
○薄拘羅。此云善容。容貌端正故。年一百六十歲。無病無夭。由昔持不殺戒故。九十一劫。命不中夭。毗婆尸佛時。一比丘患頭痛。以一阿勒果施之。病愈。感劫劫生生身常無病。阿含云。壽命最長。愛樂閑靜。薄拘羅第一。
○摩訶拘絺羅。此云大膝。即舍利弗舅也。由來論常勝姊。姊孕。論則不勝。知懷智人。寄辨尚爾。況出生耶。乃棄家往南天竺。讀十八經(jīng)。時眾笑之曰。累世難通。一生豈冀。乃喟然嘆曰。在家為姊所勝。出外為他所輕。誓愿不休。無暇剪爪。時人呼為長爪梵志。后投佛出家。得法眼凈。阿含云。得四辯才。觸難能答。拘絺羅第一。
○難陀。亦云放牛難陀。此云善歡喜。妙樂云。從初慕道為名。歡喜中勝。故云善也。凈飯王逼十萬釋出家。即其一也。
○孫陀羅難陀。孫陀羅。此云好愛。妻名也。難陀。此云歡喜。己號也。揀異眾難陀名。故標(biāo)妻名。以別之也。是佛親弟。四月九日生。短佛四指。容儀挺特。與世殊異。后為佛引令出家。證羅漢果。
○富樓那彌多羅尼子。富樓。此云滿。父名。彌多羅。此云慈。母名西域稱男為那。女為尼。從父母得名。故名滿慈子。阿含云。善能廣說。分別義理。滿慈子第一。
○須菩提。此云空生。其生之日。家中庫藏。一切皆空故曰空生。父母驚異以占。相者曰。吉。又名善吉。及其出家。見空得道兼修慈心。得無諍三昧。善說空法。佛從忉利天下。率土輻輳。爭先頂禮。惟須菩提。端坐石室。念諸法空;砣婚_悟。故為解空第一。
○阿難。此云歡喜;蛟茟c喜;蛟茻o染。佛成道日生。舉國欣慶。故以得名。凡隨佛入天人龍宮。見諸女眾。心無染著。故名無染。為佛侍二十五年。所聞八千。犍陀皆誦不遺。不重問一句。佛滅后。大眾請結(jié)集諸經(jīng)。登師子床。相好如佛。迦葉贊云。面如凈滿月。眼若青蓮華。佛法大海水。流入阿難心。而如來寶藏。今得流通天上人間者。皆尊者力耳。其入滅時。于恒河中。入風(fēng)奮迅三昧。分身為四分。一與天上。一與龍宮。一與毗舍離國。一與阿阇世王。阿含云。知時明物。所至無疑。所憶不忘。多聞廣達(dá)?叭畏畛。阿難陀第一。
○羅睺羅。此云覆障。是佛親子。往昔因塞鼠穴。又不看侍婆羅門六日。故處胎六年。因名覆障。佛為太子。時。欲求出家。父王不許。乃曰。汝若有子。聽汝出家。太子即以手指妃腹曰。過后六年。汝當(dāng)有孕。既出家已。耶輸有娠。諸釋咸瞋。疑其非正。耶輸遂設(shè)火坑。誓曰。我若為非。母子俱滅。若真遺體。天當(dāng)為證。因抱子投坑。坑變?yōu)槌。蓮華捧體。于是父王歡喜。雖失其子。而獲其孫。孫為金輪。吾亦何恨。后長大已。佛索出家。父王不許。耶輸將上高樓。目連飛空取之。佛度出家。為舍利弗弟子。于大眾中。密行第一。
△四總結(jié)眾集。
如是眾所知識大阿羅漢等。
此統(tǒng)攝余眾也。如是二字。指上二十一位。其余萬二千中。未舉者。以等字該之。統(tǒng)文也。聞名曰知。見形曰識。又見形為知。見心為識。眾所知識者。言此皆人天大眾所共見。所共知之大阿羅漢也。
△二標(biāo)有學(xué)。以該廣該。廣者。謂舉有學(xué)則初二果人。攝無不盡也。
復(fù)有學(xué)無學(xué)二千人。
此盡諸學(xué)眾也。前萬二千。乃真窮惑盡無學(xué)者也。此二千有學(xué)者。將研真斷惑。希證四果。是學(xué)彼無學(xué)之人。但舉位數(shù)。而不嘆德者。以與前諸知識差等。若證入四果。則德業(yè)無二無別。故此不復(fù)重嘆。
△二比丘尼眾。
摩訶波阇波提比丘尼與眷屬六千人俱。
此復(fù)標(biāo)尼眾。以見法會之必有也。波提。此云大愛道。以有智故名。又云憍曇彌。此云尼眾主。即佛之姨母也。佛成道十四年。母求出家。佛不許。阿難為陳三請。佛令阿難傳八敬法。若能行。則聽出家。一百歲比丘尼。見初受戒比丘。當(dāng)迎拜請坐。二不得罵比丘。三不得舉比丘過。比丘得說尼過。四于僧中。求受大戒。五若犯僧殘罪。應(yīng)半月向僧中行摩那埵行。六當(dāng)于僧中。求教授人。七不應(yīng)在無比丘處結(jié)夏安居。八夏訖詣僧中。求自恣人。母一一如教。遂度出家。共眷屬數(shù)有六千。
羅睺羅母耶輸陀羅比丘尼亦與眷屬俱。
耶輸陀羅。此云華色。亦云名聞。在家為菩薩之妻。天人知識。出家為尼眾之主。位居無學(xué)。即名聞也。亦與眷屬俱。直指云。以上三種二乘。應(yīng)歸阿含方等般若羊鹿牛車。為后三周得記者伏案。約用屬當(dāng)人權(quán)智。
△二菩薩眾。分四。一舉類數(shù)。
菩薩摩訶薩八萬人。
此標(biāo)上位。以明法會之輔佐也。菩薩乃梵語。具足應(yīng)云菩提薩埵。此翻覺有情。已能自覺。而覺他也。摩訶薩。此翻有大多勝三義。亦名大道心眾生也。謂具大慈。得大智。修大因。證大果。故得是名。此常隨眾。數(shù)有八萬。
△二明德位。
皆于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不退轉(zhuǎn)。
阿翻無。耨多羅翻上。三藐翻正。三菩提翻覺。通云無上正等覺也。梵語阿[鞥-合+(白-日+田)]?致。此云不退轉(zhuǎn)。有三不退。一位。二行。三念。從初住位。分具三德。得般若是位不退。離二死故。得解脫。是行不退。諸行具故。得法身。是念不退。證實(shí)境故。此一句是總嘆八萬大士正因。已植下十二句。別嘆所修諸功德門。然修雖萬行。要不出十波羅蜜。當(dāng)以十度合之。
皆得陀羅尼。
上就人依法。人眾法一。故曰皆于。此以法品人。人眾法十。故曰皆得。貫下一十二句。謂此八萬人。皆得十度皆得名稱普聞。皆能度脫無數(shù)眾生也。陀羅尼。梵語。此云總持。謂總一切法。持無量義。愚謂即戒度也。戒有止作二義。止者。諸惡不作。既能止于眾止。萬妄永息。妄既息而群靈畢具。豈非總一切法耶。一切法即染凈因果世出世法。作者。眾善奉行。既能作于所作。無行不修。行既修而諸智恒存。豈非持無量義耶。無量義即十界十如本跡權(quán)實(shí)之義。如是凡圣因果。唯戒波羅蜜。總持不失。始名最勝無上大陀羅尼。故以之?dāng)z戒也。
樂說辯才。
即愿度也。辯才有四。一法無礙。二辭無礙。三義無礙。四樂說無礙。菩薩至九地。斷一障二愚。始能證此。樂說者。統(tǒng)前三而成。晝夜恒說。熾然靡間。人不分利鈍。處不論苦樂。塵剎俱遍。劫量匪窮。若弘愿不深。曷堪至是。故以之?dāng)z愿也。
轉(zhuǎn)不退轉(zhuǎn)法輪。
即進(jìn)度也。等覺位中。證此法已。即能以普現(xiàn)色身遍入塵剎。廣運(yùn)十二類生。咸躋寶所。輪終不滯。乃至無有一念生滿足證。所謂虛空界盡。眾生界盡。我此修行究竟無盡。此精進(jìn)輪。豈有終窮。故以之?dāng)z進(jìn)也。
供養(yǎng)無量百千諸佛。
即施度也。蓋能供養(yǎng)者。必發(fā)喜舍心。惟喜舍故。不獨(dú)能舍身外諸珍寶物妻子眷屬。即己身頭目手足。無不以欣心供養(yǎng)。況所奉非一佛二佛也。動以無量百千言。其供佛所具之珍寶。及自他身分。寧有量哉。準(zhǔn)華嚴(yán)經(jīng)說。菩薩所奉。有無量衣服云無量傘蓋云。乃至歌詠贊嘆。一一皆云無量。然此皆財(cái)施也。行愿云。諸供養(yǎng)中。法供養(yǎng)最。而諸菩薩上求下化。行所難行。示法界身。應(yīng)微塵國。又是何等施力。故以之?dāng)z施也。
于諸佛所植眾德本。
即禪度也。諸佛所。即微塵剎土也。植眾德。即自凈佛土也。欲凈佛土。無越乎定。定深而德本建矣。今菩薩欲圓滿二利之果。植真因。惟佛可憑。福智雙嚴(yán)。大用繁興。方堪濟(jì)物。然所以修定慧。即自凈佛土也。維摩云。心凈則佛士凈。故以之?dāng)z禪也。
常為諸佛之所稱嘆。
即慧度也。菩薩上求下化。益己益人者。皆慧也。如九地菩薩。建立世出世間工巧技藝種種差別門。種種出離門。乃至無量神通三昧。罔不通達(dá)。能為諸佛之所稱嘆。故以之?dāng)z慧也。
以慈修身。
即忍度也。慈。乃遍濟(jì)群靈也。而曰修身者。須知慈量未充。即修身有欠。故慈深則忍亦深。如不休息。菩薩為一眾生。于極苦地獄。經(jīng)無量劫。尚不舍離。其慈心忍力。何等廣大。故以之?dāng)z忍也。
善入佛慧。
即方便度也。佛慧者。即一乘實(shí)相。所謂甚深無量。難解難入。除佛與佛。無能入者。今菩薩之根本大智已植。則能以方便智。妙徹本源。盡真如際。得百萬阿僧祇神通。具百萬阿僧祇三昧。見如是世界。興如是供養(yǎng)。放如是光明。演如是法義。豈非善入佛慧者耶。故以之?dāng)z方便也。
通達(dá)大智。
即智度也。大智者。乃無上菩提圓照法界之智也推而行之。謂之通。足此及彼。謂之達(dá)。菩薩既至不退轉(zhuǎn)地。則能置一心于萬有。融萬有于一心。所謂森羅萬象。海印發(fā)光。心佛眾生。三無差別。其智印何等圓滿。故以之?dāng)z智也。
到于彼岸。
即力度也。彼岸乃涅槃城。非大力不能到。其所以不到者。由無量生死因。無量煩惱果。系著此岸。今菩薩以金剛妙慧。一齊斬?cái)。則因忘果喪。故得五住盡二死忘。即乘此寶乘。直至道場。力何銳也。故以之?dāng)z力度耳。
名稱普聞無量世界。
此總束前十度也。名者。實(shí)之著。菩薩內(nèi)智悉充。外行畢具。到此地位。則無量世界。咸聞其名。所固然也。稱者。相等也。無量世界。則周遍無盡。名既遠(yuǎn)聞如是世界。而實(shí)豈輕易量哉。
能度無數(shù)百千眾生。
前數(shù)段。皆明自利。此節(jié)方舉利他。蓋有其行者。必有其能。今菩薩萬行無遺。權(quán)實(shí)具足。自能分身塵剎。隨機(jī)隨數(shù)。現(xiàn)一一形。說一一法。故曰能度。無數(shù)百千云者。統(tǒng)括無盡之詞也。
△三略標(biāo)名。
其名曰文殊師利(至)寶積菩薩導(dǎo)師菩薩。
此一十八位。據(jù)理皆如來自具權(quán)智之名。可以意領(lǐng)。不繁述也。文殊師利。此云妙德。又名曼殊師利。此云妙吉祥。過去作佛。號龍種上尊王。本經(jīng)自敘。為妙光法師。于此曾為根本大智。隱勝現(xiàn)劣。輔揚(yáng)法化已。與如來同。為有情模范。故此品如來以光說。而文殊以言顯。如印與文。曾無主從之分也。
○觀世音。梵語婆盧吉低稅。此云觀世音。然觀為能智也。世音為所境也。至后本品詳釋。菩薩以大悲心運(yùn)。普門示現(xiàn)。神通三昧。化他流通。意欲令此妙法。源源不絕。對文殊為智悲并運(yùn)。共力助成出世本懷。則與如來。皆無二無別也。
○得大勢。梵語摩訶那缽。此云大勢至。凡舉足下足。動三千界。壞魔宮殿。故名。與觀世音。共輔阿彌陀佛。次第受記。寶藏佛言。由汝愿取大千世界。今當(dāng)字汝為大勢至。
○常精進(jìn)。寶積經(jīng)云。是菩薩為一眾生。經(jīng)無量劫。隨逐不舍。猶不受化。無一念棄舍。以身心精進(jìn)故。
○不休息。思益經(jīng)云。恒河沙劫。為一日一夜。三十日為一月。十二月為一歲。過百千萬億劫。得值一佛。如是值恒河沙佛。行諸梵行。修習(xí)功德。然后受記。必不休息故。
○寶掌。寶積經(jīng)云。以何義故。名為寶掌。謂菩薩于諸佛土;娚鷷r。欲以右手遍捫若干諸佛世界。即隨所欲而能成辦。從其手。出佛法僧聲。乃至慈悲喜舍之聲故。
○藥王。由曾以雪山上藥。供佛及僧。愿于未來。能治眾生身心二病舉世歡喜故。
○勇施。謂能以出世法寶。遍施眾生。而無疲厭故。
○寶月。謂所證三諦?勺鹑鐚殹D茏C三智。圓照如月故。思益云。菩薩常修童子梵行。乃至不以心念五欲。何況身受。故名寶月。
○月光。謂圓妙三智。能除昏煩熱惱。猶如月光清涼破暗故。
○滿月。謂三智圓明。無有缺減。如滿月故。
○大力。謂智境冥合。有大力用故。
○無量力。以大力用。遍應(yīng)眾緣。遍拔眾苦故。
○越三界。超越分段變易二種生死故。
○?陀婆羅。此云善守。若有眾生聞名者。必定得三菩提故。又名賢首。以位居等覺。為眾賢之首故。
○彌勒。此云慈氏。思益經(jīng)云。若眾生見者。即得慈心三昧故。又名阿逸多。此云無能勝。
○寶積。謂積聚智寶故。
○導(dǎo)師。思益經(jīng)云。于墮邪道眾生。生大悲心。令入正道。不求恩報(bào)故。
△四結(jié)余眾。
如是等菩薩摩訶薩八萬人俱。
此統(tǒng)攝余眾也。如是者。指上一十八位。以等余未舉之眾。直指云。此應(yīng)判歸大白牛車一乘上位。約理即屬當(dāng)人實(shí)智。知音云。聲聞形出俗網(wǎng)。跡近如來。聞法為親。故列于前。人天形乖服異。跡非侍奉。聞法為疏。故列于后。菩薩形不撿節(jié)。跡無定處。即不同俗。復(fù)異于僧。故置于中。
△然此更有說焉。本經(jīng)開權(quán)顯實(shí)。及廢權(quán)立實(shí)所為者。聲聞也。焉不首列。菩薩為輔化之眾。而后諸品中。騰疑置請。皆此眾也。故隨即列名焉。至于人天八部。乃法會必有之眾。勢必一一具陳于后。
△問。圣列中。獨(dú)不開緣覺。豈法華一會。無此眾耶。曰。已攝入聲聞菩薩之間。文省故耳。然聲聞與諸菩薩。皆為后文各品當(dāng)機(jī)之伏案。故此標(biāo)也。
△三天人眾。分三。一諸天眾。又二。初欲界。
爾時釋提桓因與其眷屬二萬天子俱。
前舉圣眾。此列天人。見此會圣凡畢集也。釋提桓因。此云能天主。能作忉利三十三天主故也。瓔珞經(jīng)云。過賢劫二千二十四劫作佛。號無著世尊。眷屬二萬者。舉非臣民。乃帝釋親因也。后皆準(zhǔn)此。
復(fù)有明月天子(至)與其眷屬萬天子俱。
此舉臣也。前三乃內(nèi)臣。如卿相。即三光天子。明月。乃寶吉祥月天子也。居以頗胝迦寶水晶所成。能泠能照故。普香星天子也。寶光。即寶意日天子也。居以俱胝迦寶火珠所成。能熱能照故。四天王。乃外臣。如武將。居須彌山腰。東提頭賴吒。此云持國。護(hù)持國土故。居黃金埵。領(lǐng)乾闥婆富單那眾。南毗留勒叉。此云增長。令他善根增長故。居琉璃埵。領(lǐng)薜荔多鳩槃茶。西毗留博叉。此云廣目。亦云雜語。能作種種語言故。居白銀埵。領(lǐng)毒龍毗舍阇。北毗沙門。此云多聞。福德之名。聞四方故。居水晶埵。領(lǐng)羅剎夜叉。此四天王。各領(lǐng)二鬼。不令惱人。故稱護(hù)世。
自在天子大自在天子與其眷屬三萬天子俱。
自在。即第五化樂天。謂化諸人。而自樂也。又于五欲境。變化自娛故。大自在。即第六他化自在天。謂化諸他。而自得自在也。又欲得五欲境時。余天為化假他所作。以成己樂。即魔宮也。欲界中唯第二夜摩。第三兜率不列。文略故也。然此六天。俱未離欲。以次第分輕重。故名欲界。
△二色界。
娑婆世界主梵天王(至)與其眷屬萬二千子俱。
此總明色界諸天也。正云索訶。此翻忍。其中眾生。忍受三毒。及諸煩惱故。梵是西竺音。此云離欲。除下地系。上升色界故。由不忘形色。故云色界。又曰。禪天以愛樂禪定故。內(nèi)有四禪。初曰離生喜樂。二曰定生喜樂。三曰離喜妙樂。四日舍念清凈。梵天王。乃總舉色界主。尸棄。此云頂髻。即初禪天主。光明。即二禪天主。三四二天不列。亦文略也。據(jù)惟識。謂二禪以上。不分王臣。此中云光明大梵等。以等字。猶有多位也。再俟參考。無色界亦有四天。雖無實(shí)形色。而有定果色。如來光中。映令暫現(xiàn)。而此會亦有之也。由無色故。不別列。皆攝于等字中也。
△二雜?眾分五。一龍王眾。
有八龍王(至)各與若干百千眷屬俱。
難陀。此云歡喜。?。此云善。此兄弟二龍。常護(hù)摩羯提國。雨澤以時。國無饑年。瓶沙王令年為一曾以報(bào)。百姓聞皆歡喜。從此得名。即目連所降者也。娑伽羅。此云咸海。從所居得名。于大海中。此為最勝。和修吉。此云多頭。亦名寶稱。德叉迦。此云多舌。亦名現(xiàn)毒。謂嗔?xí)r噓氣。人畜皆死故。阿那婆。亦名阿耨達(dá)。此云無惱。凡龍俱有三難。一熱沙。二惡風(fēng)。三金翅鳥。唯此俱免。故云無惱。又雪山有池。名阿耨達(dá)。池中有五柱堂。龍常居此。故從池名。摩那斯。此云大身。亦云大力。修羅排水。淹善見城。此龍縈身。以遏海水。優(yōu)缽羅。亦云漚羅。此云青蓮華。從池得名。等者。以等其余龍王。王既臨則眷屬隨至。故云與若干也。龍是一類。而亦隨福業(yè)報(bào)處不同。靈蠢亦別。眷屬宮殿。衣服莊嚴(yán)。一一具足。唯飲食最后一口化為蝦蟆。穢污不堪。故異人天也。
△二緊那羅眾。
有四緊那羅王(至)各與若干百千眷屬俱。
此云疑神。似人而有一角。乃天帝法樂神也。居十寶山。身有異相。即上奏樂。佛說法時。諸天弦歌。而頌法門。即此神也。舊云。法奏四諦。妙法奏十二緣。大法奏六度。持法總奏前三。跡寄弦管。本即不可思議。眷屬莊嚴(yán)等。如前釋。
△三乾闥婆眾。
有四乾闥婆王(至)各與若干百千眷屬俱。
乾闥婆。此云嗅香。以香為食。亦云香陰。其身出香。乃天帝俗樂神也。樂者。緣幢倒擲之伎也。樂音者。鼓節(jié)弦管也。美者。幢倒之勝也。美音者。弦管之勝也。
△四阿修羅眾。
有四阿修羅王(至)各與若干百千眷屬俱。
正云阿索洛。此云無端正。以男丑女正故。又云非天。由神果報(bào)。鄰次諸天。為修行懷嗔。而無天德。故云非天。又云無酒。于四天下采華。釀于大海。魚龍業(yè)力。其味不變故。據(jù)楞嚴(yán)。有胎卵濕化之四。約天人鬼畜。各攝一類也。婆稚。此云團(tuán)圓。與天帝戰(zhàn)時被縛。因誓得脫。故以名焉。佉羅騫?。此云廣肩。即擁海水者也。毗摩質(zhì)多羅。此云凈心。亦云種種疑謂能以一絲幻。作種種事故。索乾闥婆女。生舍脂。帝釋業(yè)力。令其父居七葉殿。遂納為妻。后讒其父。遂交兵。腳波海水。手攻善見。帝釋以般若力。不能為害。羅睺。此云障持。又云攝惱。因日光照眼。不能見故。將手隱攝日月。令天惱故。身長八萬四千由旬?趶V千由旬。與天戰(zhàn)時。手撼須彌。敗匿藕孔者。然眷屬宮殿衣服莊嚴(yán)。亦與天等。唯飲食最后。一口化為青泥。不同天也。騫(音牽)。
△五迦樓羅眾。
有四迦樓羅王(至)各與若干百千眷屬俱。
迦樓羅。此云金翅。以翅作金色故。居四天王大樹上。兩翅相去三百三十六萬里。頸有如意珠。以龍為食。大威德者。威勝群輩。又威攝諸龍故。大身者。身超群類故。大滿者。所啖之龍。常飽滿故。如意者以頸有此珠故。此鳥亦有神力。能化為天子天女。住處宮殿。食亦百味。日于東方。啖一龍王。五百小龍。三方亦爾。壽八千歲。臨終失勢。不得龍食。即嗔從金剛山。逶海穿地。但不能直過風(fēng)輪。仍從故孔。上金剛山。如是七返。還山頂命終。此類亦有勝劣雜類科。唯缺夜叉摩呼羅伽二類。理應(yīng)有之。
△三人王眾。
韋提希子阿阇世王與若干百千眷屬俱。
此明國主攝臣民也。韋提希。此云思惟。瓶沙王夫人。阇王母也。佛因之說十六觀經(jīng)。阿阇世。此云未生怨。相師占云此兒生。則定當(dāng)害父。母懷之曰。已有惡心于瓶沙王。未生已惡。故名。生已。王令升樓撲之。不死。但損一指。又名無指。王舍城主也。因害父母。向文殊求悔。得柔順忍。命終入吒羅地獄。即入即出。生上方佛土。得無生忍。彌勒世復(fù)生此界。名不動菩薩。后當(dāng)作佛。號凈界如來。又此節(jié)缺人非人。亦文略故。如來說此妙法。欲暢出世本懷。將令佛剎微塵數(shù)世界眾生。無不鳩集。此特于無量眾中。列其大概。廣如華嚴(yán)經(jīng)說詳。列圣凡已竟。
△二總結(jié)眾集。
各禮佛足退坐一面。
此明入會之禮儀也。以最尊頂。禮最卑足。表誠敬之切。在會圣凡。無不盡誠。致敬禮畢。則各安方面也。然既誠求妙法。豈安然坐受耶。是亦為佛所命。坐則身心不動。而大法可納;劬壦惯M(jìn)矣。退。歸藏也。各攝異緣。令心境寂。抑經(jīng)家序會眾鳩集之儀式如此。六種證信序已竟。
△二放光發(fā)起序。又名別序。謂于眾經(jīng)不同。別別發(fā)起也。分五。一眾集供養(yǎng)而興贊嘆。
爾時世尊四眾圍繞供養(yǎng)恭敬尊重贊嘆。
此明會眾虔懇。有所欲聞也。爾時者。會眾畢集。說聽一如之時也。世尊。乃十號之一。九界罕覯。為世出世間所尊敬故。四眾者。即出家在家各二眾也。天臺云。據(jù)此猶名局意狹。各開一一有四。謂發(fā)起。當(dāng)機(jī)。影響。結(jié)緣。發(fā)起者。權(quán)謀智鑒。知機(jī)知時。而引發(fā)大教也。當(dāng)機(jī)者。宿植德本。緣合時熟。聞即得道也。影響者。古往佛圣。隱其圓極。輔佐法王。如形影相依也。結(jié)緣者。過去根淺。雖見佛聞法。不能頓證。但作未來得度因緣也。圍繞者。既禮畢退坐。則周旋圍繞。翹勤瞻仰。欲冀如來有所宣示。供養(yǎng)總表三業(yè)。恭敬必卑謹(jǐn)處禮屬身。尊重必至念專注屬意。贊嘆乃發(fā)言稱美屬口。正此之時。如來欲舉揚(yáng)妙法。而會眾傾誠如此?芍^機(jī)教相扣。必至利益無量也。
△二如來現(xiàn)瑞。以為發(fā)起。此為如來以無緣大悲。引發(fā)大教。放斯光明。先動出格丈夫疑問者也。又分二。一此土六瑞。分六一說法。
為諸菩薩說大乘經(jīng)名無量義教菩薩法佛所護(hù)念。
此明說經(jīng)入定。為現(xiàn)諸瑞相之由也。如來今欲開權(quán)顯實(shí)。則所為之眾。必非權(quán)小。故曰為諸菩薩。機(jī)既純圓。教非不了。故經(jīng)云。佛自住大乘。于其所得法。定慧力莊嚴(yán)。以此度眾生。則所說者。乃如如理。實(shí)相一乘。故曰大乘。即此一乘實(shí)相。平等廣大。則世出世間圣凡染凈。權(quán)實(shí)因果。無不包容。以此一義。出無量義。收無量義。還歸一義。故名曰無量義也。若人不豫先透此無量義經(jīng)。必不能堪任一乘妙法。故如來于妙法未開顯已前。必說此經(jīng)。非教二乘。故曰教菩薩法。一乘妙法。既為佛所護(hù)念。則無量義經(jīng)。為入法華之捷徑。亦即為佛所護(hù)念。是不輕宣傳者也。人其可不深生向慕。進(jìn)趨有分地哉。
△二入定。
佛說此經(jīng)已結(jié)跏趺坐(至)身心不動。
說經(jīng)。是如如智。入定。是如如境。境智圓融。始成妙法。若不入此妙定。則所說何歸。光從何發(fā)。是知由入此定。則能致動地雨華。亦能十界圓現(xiàn)也。今謂說此經(jīng)已。是經(jīng)家敘佛說中默旨。然既曰無量義。說豈終窮。既曰教菩薩法。豈容意擬。則佛入定。正所以入說中之無量義。故定亦名無量義也。跏趺。乃佛坐之儀軌。三昧。此云正定。亦名正受。以不受一切諸受故。定言處者。乃說到行到。理智相融。凡圣一如。自他無礙等。處。即一真寂滅場地。既至此處。則真俗雙超。寂照不二。四智三身。當(dāng)體如如。故曰身心不動。要知說經(jīng)入定兩段。為法華開張大本。幸細(xì)心體會。
△三雨華。
是時天雨曼陀羅華(至)而散佛上及諸大眾。
此明天華散。佛亦有所雨也。曼陀羅。此云適意。又云白華。曼殊沙。此云柔軟。又云赤華。華以表因。應(yīng)如如智而雨。以之散佛。表以因徹果。及諸大眾。是以因成因。而因因增長。始契無上妙果也。必以四華散者。表其當(dāng)獲佛因。佛因者。即住行向地。乃圓因也。小白表習(xí)種性十住。開佛知見也。大白表性種性十行。示佛知見也。小赤表道種性十回向。悟佛知見也。大赤表圣種性十地。入佛知見也。
△四動地。
普佛世界六種震動。
此以地震。表法不妄動也。光明記云。動踴起三。是形。震吼擊三。是聲。又搖飏不安。名動。壟凹凸。名踴。自下升高。名起。隱隱有聲。名震。砰磕發(fā)響。名吼。令物覺悟。名擊。經(jīng)言震動。于形聲各標(biāo)一也。于六種中。又各有三。謂動。遍動。等遍動。直動。為動四。天下動為遍動。大千俱動為等遍動。余五亦然。合則成十八種動也。此表如來將欲開顯無上妙法。必須翻破一切眾生根塵識三。堅(jiān)固無明之十八窩臼。無明破除。正覺可成矣。必謂普佛世界者。世界乃依報(bào)。亦即眾生惑業(yè)共成之色法也。無明既破。當(dāng)體全空?丈N忘。妙法斯證。故必令大千俱轉(zhuǎn)也。(□□)。壟(□□)。凹(音坳)。凸(音突)。砰(音烹)。磕(音榼)。
△五眾喜。
爾時會中比丘比丘尼(至)歡喜合掌一心觀佛。
此明會眾喜。見諸瑞謹(jǐn)仰欲知也。比丘義。已見前。優(yōu)婆塞。正云鄔婆索迦。此云近事男。謂親承近事比丘僧故。優(yōu)婆夷。正云鄔婆斯迦。此云近事女。謂近事比丘尼故。夜叉。正云藥叉。此云捷疾。摩睺。亦名摩呼羅伽。此云腹行。即地龍也。人非人。是該無不盡。小王。乃粟散王。轉(zhuǎn)輪者。人壽八萬歲出。曰金輪王。治四天下。自然千子。七寶隨身。有金輪忽然涌現(xiàn)。王乘之巡四天下。故稱圣王。此不標(biāo)菩薩眾者。以今放光現(xiàn)瑞。乃為諸小乘。顯示妙蓮華藏之本有也。且人天大眾。幸聞此無量義已。而忽見雨華動地。甚是奇特。便謂得未曾有。既見佛非常之相。必欲得佛非常之理。故咸生歡喜咸共合掌。但只一心觀佛而已。要知會眾合掌。時節(jié)五官。俱不妄及。只有一佛在前。瞻之仰之。肅然不亂。故曰一心觀佛。此一心觀。與世尊之無量義處三昧。其境界亦不甚遠(yuǎn)。但欠不能證入也。約理各各住自性本定。即一心觀佛義。
△六放光。
爾時佛放眉間白毫相光。
此以放光。顯智性之本有也。諸佛本有常光。無時不照。今曰放光。乃有所為而放也。然光以表智。從毫出者。乃中道第一義智。但此等光。人人本具。惟積劫不肯發(fā)如來心。行如來事。所以如是光明等閑。被塵埋卻。雖佛于華嚴(yán)。及諸會中。累放此光。機(jī)未熟者。渾如不見。故亦無所疑。今眾既聞無量義。而妙法可投。是以如來特放是光。而表是法。令人人于此有所證也。然則此光。又豈可作尋常放光視耶。
△二他土眾瑞。分二。一舉能照之智。
照東方萬八千世界靡不周遍。
此明因光照能見他土諸相也。照者。如日月燈。萬物等類。無不睹也。佛光所照。南西北方。四維上下。無不明也。然獨(dú)照東方者。東為群動之首。以表眾生動用中。有此境界也。萬八千者。極其廣遠(yuǎn)。如一世界中。有百億日月。百億四天下。若以眾生見量。尚弗能盡知一部洲事。況于三有。況一佛土。又況萬八千土邪。今因佛光一照。使一切眾生。盡見萬八千世界罪福智愚。了然在目。豈非直顯當(dāng)人智境。則此萬八千。覿體顯彰。十八界相。翻染成凈。今所見世界。既有六趣圣凡。于四土中。見同居土。更復(fù)何疑。靡不周遍者。如燈照一室。以內(nèi)無纖芥蒙昧。況白毫光洞徹?zé)o礙。又超彼日月威光萬萬倍也。萬八千土。不過一方。又安有不悉周悉遍哉。
△二明所照之境分。七。一見六趣。
下至阿鼻地獄(至)盡見彼土六趣眾生。
此下總明見圣凡境界也。阿鼻。此云無間。有五種無間。極苦極下處也。阿迦尼。此云質(zhì)礙。即色究竟。極善極高處也。舉上下豎言。世界橫論。謂一世界有百億日月四天下。為一佛土。中有極苦極卑。曰阿鼻獄。有極善極高。曰有頂天。中間善惡因果;蛑腔蛴。苦樂久暫。于六趣中。數(shù)數(shù)受生。曰六趣眾生。一切眾生。既為三有所被莫能出離。皆不能自知。我于此土。蒙光所燭。無不明了。一世界如是。百世界亦如是。乃至萬八千世界。亦復(fù)如是。故曰盡見。正此之際。全心即境。全境即心。心佛眾生。渾然匪間?傄还庖。
△二見諸佛。
又見彼土現(xiàn)在諸佛。
乘此一光。不但見彼六凡。又見彼土現(xiàn)在無量諸佛。降生出家。成等正覺。無不明了也。
△三聞?wù)f法。
及聞諸佛所說經(jīng)法。
又從此光中。聞彼諸佛說法。利彼人天十二等類。
△四見得道。
并見彼諸比丘比丘尼(至)諸修行得道者。
不但見彼土現(xiàn)在諸佛。并見彼土聲聞四眾也。修行者。即四諦十二因緣之行。得道。即得見道修道。亦與今會同。
△五見行行。
復(fù)見諸菩薩摩訶薩(至)種種相貌行菩薩道。
復(fù)見彼土諸菩薩眾。于因中修行。自覺覺他增進(jìn)。不厭不倦等。諸菩薩。即三賢十圣。因緣等皆稱種種者。如后彌勒偈中詳明。
△六見涅槃。
復(fù)見諸佛般涅槃?wù)摺?/p>
復(fù)見彼土諸佛利生事已。示涅槃等。涅槃。此云圓寂。亦云滅度。即三德秘藏。
△七見起塔。
復(fù)見諸佛般涅槃后以佛舍利起七寶塔。
復(fù)見彼土佛滅度后。復(fù)遺舍利。令后學(xué)因舍利作眾多佛事。使法久住等。舍利。此云靈骨。梵語塔婆;蛟聘@堵波。此云方墳。亦名圓冢。如上所見。四圣六凡。但約一東方。雖曰萬八千。理實(shí)無盡。此亦就今。因佛光所見。有如是也。如來現(xiàn)瑞。以為發(fā)起竟。
△三會眾疑念是何因緣。分二。一彌勒疑念。分三。一正疑念。
爾時彌勒菩薩作是念(至)以何因緣而有此瑞。
上是如來以光。引發(fā)眾疑。此是彌勒以疑。增長眾疑也。爾時者。即放光現(xiàn)瑞之時。彌勒作念。謂此光何因而放。此瑞何緣而現(xiàn)也。神者。威靈不測。變者。隱顯難知。神變相即光中所見者也。因緣者。本起為因。外助為緣。即今日所有機(jī)教相扣之因緣也。如來見諸二乘淘汰已成。將欲顯發(fā)一大事為因。以至放光現(xiàn)瑞。為引起大教之緣故也。此因緣若非彌勒疑問。則此殊勝利益。從何顯發(fā)。故彌勒此番作用。亦非小小。
△問。會中八萬大士。何故獨(dú)彌勒致疑發(fā)問。而忖答獨(dú)念文殊。豈此外諸大士。獨(dú)不能問答邪。答。若以事論。兩大士同于燈明佛時。共見此瑞。共聞此法。則今之問答。無不響應(yīng)。約理。彌勒主識。即人人之彌勒也。顯此妙法斷非識識。故托彌勒騰疑而問也。文殊即大智。亦乃人人之文殊也。而此妙法唯智能了。故獨(dú)念文殊能答也。更知此段文詞。乃集經(jīng)者。以意逆志。詳明之耳。
△二當(dāng)問誰。
今佛世尊入于三昧(至)當(dāng)以問誰誰能答者。
彌勒欲為會眾發(fā)明此光所為因緣事。必形言致問。然所見事。既希有難思。而能曉之人。唯佛可答。佛今已入三昧。吾將欲問誰。誰復(fù)能曉此不思議事邪。此為結(jié)集人。冥揣彌勒有如是意。
[△@△]此處疑議。妙在有佛不得問。有境不能說。往復(fù)籌量。吞吐不得。正是會眾于妙法。有豁然之機(jī)也。
△三憶文殊。
復(fù)作此念(至)必應(yīng)見此希有之相我今當(dāng)問。
文殊在會。智超群眾。已得稱為法王子矣。況歷侍諸佛。已經(jīng)無量。此不思議希有之相。必應(yīng)見之。可當(dāng)吾問也。
△智乃轉(zhuǎn)識之名。其體不二。若彌勒文殊。判然有間。焉知曾近無量佛。又焉知曾見希有事。此又妙在復(fù)作念一句。若不作此念。必待定中人。幾何時也。
△二會眾疑念。
爾時比丘比丘尼(至)是佛光明神通之相今當(dāng)問誰。
見聞既同。而疑念亦等。既見非常之相。必有非常之想。想極而相自明。相明而智自朗。所以有疑必悟。即得佛知見矣。自爾時彌勒下至此。皆集經(jīng)人懸敘。靈山會里。比時有如是境界。如是見聞。如是疑念。使后人睹此。煥然在目。
△四彌勒因眾而伸請問。分二一長行。又二。一經(jīng)家敘。
爾時彌勒菩薩(至)及諸天龍鬼神等眾會之心。
彌勒疑與會眾疑。二疑有間。所謂同行不同步也。彌勒記當(dāng)補(bǔ)處。而引發(fā)大教。任所當(dāng)施。迷態(tài)當(dāng)似。故作此疑也。然而會眾之疑。實(shí)所未達(dá)。故此雙敘。一云欲自決。又云觀眾心。須知觀眾心。句為切當(dāng)。則圣教顯彰。源案于此。
△二彌勒問。
而問文殊師利言(至)悉見彼佛國界莊嚴(yán)。
此略舉所見。而陳所疑也。詳敘在下頌文。彌勒開口。便曰。以何因緣。而有此瑞。意在為人發(fā)明此瑞之所為因緣也。究文殊答處。但曰。曾見此瑞。放斯光已。即說大法。亦未明言何等因緣。必待如來出定。始明示曰。我為一大事因緣。則知放光現(xiàn)瑞。原為此作因緣也。然而彌勒必欲問文殊者。意在引起曾見。出陳二家遠(yuǎn)本。以為今會之先聲。若以表法。即是始本冥契。將證究竟妙覺時。故有此翻酬酢。
△二偈頌。分二。一頌問。又二。一問此土六瑞。
于是彌勒菩薩欲重宣此義以偈問曰。
梵語伽陀。此云頌。亦云祇夜。伽陀頌前。祇夜起后。天竺有散花貫花之說。如此土序后銘也。又隨樂欲不同。有樂散說。有樂章句者。再之隨生解不同;蛴谏⒄f得解;蛴谡戮涞媒庹摺R嗍请S利鈍不同。利者一聞即解。鈍者再說方知也。以表殷勤重說。為眾集前后不一故耳。
文殊師利導(dǎo)師何故(至)身意快然得未曾有。
此頌問近見本會妙事。于六瑞中。而不問說經(jīng)入定者。乃現(xiàn)相之本。而非相故。今但問有相瑞也。導(dǎo)師者。如來以法。導(dǎo)利群生。引疲極而歸寶所也。何故。謂如來是何等緣故。今放是光。而現(xiàn)是瑞耶。旃檀香風(fēng)者。由花雨種種。則風(fēng)亦成香。以是可悅眾心也;蕊h搖。雨必?zé)o盡。則地亦以此因緣。而嚴(yán)凈之也。身意快然者。此時會眾。眼見圣境。耳聞殊音。鼻嗅異香。身班圣例。意念妙法。所以咸皆歡喜得未曾有也。余皆如前釋。
△二問他土眾瑞。分六。一頌見六趣眾。
眉間光明照于東方(至)受報(bào)好丑于此悉見。
此頌問遠(yuǎn)見他土妙事。以圓見諸土上下好丑。所以奇特此一瑞也。眾生。是能趣之人。生死。是所趣之處。善惡。是能趣之因。受報(bào)。是所趣之果。土如金色者。長行隱而頌彰也。光從毫現(xiàn)。是中道智。故色黃也。既曰六道。曰生死。曰善惡。即是凡圣交參土。而佛亦必說三乘矣。然此土此眾生。豈分外別有如來。不過將現(xiàn)成心佛眾生。特為顯彰。故曰于此悉見。此字最重。
△二頌聞佛說法。
又睹諸佛圣主師子(至)照明佛法開悟眾生。
此頌見佛聞法瑞。諸佛。即萬八千土之諸佛也。三賢十圣。皆主于佛。故曰圣主。師子。乃獸中王。吼時象王失威。群獸腦裂。表佛說法。魔外驚怖。示眾十力得無畏故。演說經(jīng)典。微妙第一。如今佛說華嚴(yán)也。故曰教諸菩薩等。雙超真俗。曰清凈。純談實(shí)相。曰柔軟。其義難解。曰深妙。九界同益。曰樂聞。言各于世界講說正法者。如今佛現(xiàn)劣應(yīng)身。說三乘法。故說種種。說照明。說開悟。乃隨機(jī)教也。
△三頌他土三乘。分三。一聲聞。
若人遭苦厭老病死為說涅槃盡諸苦際。
此頌見為三乘說法也。文具四諦。遭苦者。苦含因果。集諦具矣。厭老死即道諦。涅槃即滅諦。遭苦者必究其集。知因集有。深厭自生。故不集也。況老病死。是真苦。皆屬身根。既厭苦慕滅。故如來為說真空涅槃。令苦際盡。依此修行。如后所謂求羊車出火宅也。
△二緣覺。
若人有福曾供養(yǎng)佛志求勝法為說緣覺。
有福者。辟支百劫種福。較聲聞。則曰有福。求勝法者。謂深求勝妙之理。于聲聞思增進(jìn)也。為說者。即佛為說十二因緣。依此修行。如求鹿車出火宅也。梵語辟支迦。此云緣覺。出有佛世。觀十二因緣。覺真諦理者。是也。亦名獨(dú)覺。出無佛世。觀化自悟者也。
△三菩薩。
若有佛子修種種行求無上慧為凈道。
菩薩有上求下化之心。而又能從佛轉(zhuǎn)輪。紹佛家業(yè)。故有子義。前曰若人。此曰佛子。則品類別矣。種種行者。謂求佛果時。修種種行。自利也。化眾生時。行種種行。利人也。則二利之間。六度齊修。萬行畢。具。佛即為說無上慧。令證斯道。如后所謂求牛車出火宅也。凈道者。不著有也。如度盡十二類。不見有生可度。乃修而無修之妙道也。
△四頌結(jié)前開后。
文殊師利我住于此(至)如是眾多今當(dāng)略說。
此字事。即靈鷲山。理即入無量義處也。見聞等句結(jié)前生后之詞。若斯二字。結(jié)前所告也。及千億等。發(fā)后所陳也。謂我于光中。見聞圣凡之境。不止如是。則有千萬億種。今試略言之也。
△五頌他土修行。分三。一總問。
我見彼土恒沙菩薩種種因緣而求佛道。
此總為發(fā)問之端。謂我于光中。見彼土有無數(shù)菩薩。各有所行。無限因緣。而各欲求成正等覺也。
△問。此言見恒沙菩薩者。然恒河橫四十里。沙細(xì)如面。今之所見。光中見。光外見耶。同時見。異時見耶。若謂光中一時俱見。恒沙明數(shù)。不可計(jì)。種種明事。不可盡。如是多人行種種事。無非欲求佛道也。萬八千土。境量非細(xì)。豈一目能見遠(yuǎn)大眾多之人。而一一事事。能分明不謬耶。答。井蛙不可語于海也。凡情豈可測圣量哉。經(jīng)不云乎。非思量分別之所能解。唯佛與佛。乃能究盡。彌勒既居補(bǔ)處。豈有虛妄。殊不知。此猶為少近言耳。彌勒此處。不免一翻漏逗。具眼者辯之。
△二別問。分六。一問施。又二。一舍外財(cái)。
或有行施金銀珊瑚(至)欄楯華蓋軒飾布施。
此論施財(cái)。金銀等世之所寶。寶既能施。余可知矣。車。大夫所乘也。輦。天子之與也。奴婢。為駕御之人。今皆以歡喜施者。是欲別求上乘。為佛所嘆也。駟馬等句。當(dāng)居回向佛道之上。以文皆為施車乘故。
△二舍身命。
復(fù)見菩薩身肉手足(至)欣樂施與求佛智慧。
此論施身命。世人所重者身。而不舍者命也。今一一舍之不吝。而復(fù)曰欣樂施。是知佛道重于身。而智慧勝于命。如此行人。若非我執(zhí)破除。不能為也。以妻子。列于身肉中者。見此亦是不易舍者。前謂因緣相貌及信解。俱言種種者。由諸度皆通具也。如布施。以舍心為因。內(nèi)外財(cái)施為緣。是為布施中因緣也。然能施之人。若不信不解。豈堪以內(nèi)外財(cái)。遍施一切。則能施者。即具種種信解矣。正行施時。所求者不一。而能施者。必隨處隨時。方便成就。是則有種種相貌矣。施度如是。則諸度亦然。故曰種種等。行菩薩道。
△二問戒。
文殊師利我見諸王(至)剃除須發(fā)而被法服。
天臺云。在家施易戒難。出家施難戒易。故約比丘明戒也。
△王最尊也。求出家。知復(fù)有尊于己者也。詣佛問道。即發(fā)大心。為趣佛果之真因。因真則至樂可舍。故云舍宮殿等。剃發(fā)被衣。使身心不二?梢兹氲馈C钋f王案于此。凡光中所見。菩薩修行。與后文符合者多。蓋此是見處。后即行處也。余皆準(zhǔn)此。
△三問忍。
或見菩薩而作比丘獨(dú)處閑靜樂誦經(jīng)典。
天臺云。忍有三種。作比丘是苦行忍。處閑靜是生忍。樂誦經(jīng)是第一義忍。
。邸鳎馈鳎菁仍灰娖兴_。而又曰作比丘。此正見種種相貌行菩薩道之實(shí)處。閑靜為修忍之因緣。樂誦經(jīng)。即忍門中信解也。則從地涌出者。謂志樂于靜處。舍大眾憒鬧。案于此。
△四問精進(jìn)。
又見菩薩勇猛精進(jìn)入于深山思惟佛道。
天臺云。深山可畏。非窳怯者所居。唯勇進(jìn)能安之。傍若無物。思惟實(shí)相。念念不休。求佛道也。
△勇猛。是精進(jìn)中相貌。入深山。為行精進(jìn)之因緣。思惟佛道。始是信解。提婆達(dá)多品云。采果汲水。拾薪設(shè)食。勤求妙法。無有懈倦。案于此。
△五問禪定。
又見離欲常處空閑深修禪定得五神通。
禪名正受。以不受一切諸受故。離欲者。正受也。處空閑。境寂也。修深禪。心空也。境寂心空。而神通自得。故曰。深修禪定得五神通。離欲。即禪定中信解。處空閑。是修定之因緣。得通。乃相貌也。通有六。一天眼。二天耳。三他心。四宿命。五神境。六漏盡。今言五通。由菩薩漏未盡故。
又見菩薩安禪合掌以千萬偈贊諸法王。
此所謂不起滅定,F(xiàn)諸威儀。安禪。內(nèi)心已寂。合掌。外貌必謹(jǐn)。復(fù)以偈贊法王。亦定深成就也。分別功德品中。諸菩薩以妙音聲。歌無量頌。贊嘆諸佛。案于此。
△六問般若。
復(fù)見菩薩智深志固能問諸佛聞悉受持。
天臺云。智深者;鄹F理本也。志固者。誓愿廣大也。此即二種莊嚴(yán)。能問能持。
△問。而能受。足見智深。受而能持。由其志固。此又見彌勒見之明知之切也。
又見佛子定慧具足(至)破魔兵眾而擊法鼓。
定慧二種。別圓地住。方乃具足。無量喻。即以種種方便。于諸教中。引無量譬喻。助顯第一義也。化諸菩薩。展轉(zhuǎn)化他也。魔羅。此云殺者。有煩惱魔五陰魔天魔死魔。而菩薩以智慧利劍。一一能破魔退。而法論可轉(zhuǎn)。故曰擊法鼓也。又菩薩說法。以梵音聲。警悟一切。有擊鼓義。前是自利。此屬利他。智深志固。是說法因緣。聞悉受持。即信解也。破魔擊鼓。是相貌也。持品中。諸菩薩發(fā)愿弘經(jīng)。謂我等敬信佛。當(dāng)著忍辱鎧。為說此經(jīng)故。案于此。
△三雜問。分七。一問禪定。
又見菩薩寂然晏默天龍恭敬不以為喜。
前以六度次第致問。弗克盡吾所見也。吾又見有種種人。行種種事。如有寂然入定。天龍致敬。而不為喜者。
△正居此時。尚不見有我。焉復(fù)知有天龍恭敬耶。尚不循乎真。焉復(fù)有以恭敬我者為喜哉。如此深定?蔀槊罘ㄖ嬲。
又見菩薩處林放光濟(jì)地獄苦令入佛道。
此又見深禪濟(jì)世。處林者。明定處也。放光者。定深融泄也。濟(jì)地獄。乃心細(xì)境融?鄤颖瘧(yīng)也。令入佛道。即轉(zhuǎn)苦樂于無間。攝彼歸真也。此與上節(jié)。俱屬禪定。上是定體。此為定中妙應(yīng)。
△二問精進(jìn)。
又見佛子未嘗睢眠經(jīng)行林中勤求佛道。
睡人之所欲。不睡則品格異矣。經(jīng)行。非遣睡也。志在佛道。可謂精勤不倦矣。心神昏昧。為睡。六識暗塞。為眠。不睡而但經(jīng)行。即與般舟念佛三昧同。
△三問凈戒。
又見具戒威儀無缺凈如寶珠以求佛道。
大論明十戒。一不缺。二不破。三不穿。四不雜。五隨道。六無著。七智所贊。八自在。九隨定。十具足。即究竟也。今言不缺。是首戒。凈如寶珠。是第十。舉始終以攝余也。菩薩以此嚴(yán)護(hù)威儀。求佛道也。
△四問忍辱。
又見佛子住忍辱力(至)皆悉能忍以求佛道。
天臺云。內(nèi)心能安。忍外所辱。故名忍辱。有二種。一者生忍。又二。謂于恭敬供養(yǎng)中。能忍不著。則不生憍逸。二于嗔打罵詈。及蚊蚋等能忍。則不生嗔惱。二者法忍。亦二。一者非心法。即寒熱風(fēng)雨饑渴老病等。二者心法。即嗔欲慢諸邪見等。于此二法。能忍不動。是名法忍。言忍力者。力即量也。非寬宏闊達(dá)志力精銳者難忍。初句是能忍之人。下是所忍之境。常不輕案于此。
△五復(fù)問禪。
又見菩薩離諸戲笑(至)億千萬歲以求佛道。
天臺云。離戲。即卻掉悔蓋。離癡除嗔蓋。近智除疑蓋。除亂卻貪蓋。攝念除睡蓋。此為除五蓋也。億千萬歲。明定深。以此深定。而求佛道。其志力何等勇銳。
△問。彌勒因光睹瑞。見在一時。何言億千萬歲邪。答。此諸行相。皆彌勒舊時行徑。一見即通。何疑礙之有。
△六問檀度。
或見菩薩肴膳飲食(至)歡喜無厭求無上道。
此又見行施者。所作種種。初施飲食湯藥。既曰百種。是無所不具也。曰。名衣猶為有價(jià)。甚至有無價(jià)者。亦以之供佛施僧。再之房舍。日千萬億?芍^廣矣。皆以旃檀眾寶為嚴(yán)飾?芍^美麗極矣。一一舍中。皆有眾妙臥具。亦可謂周足盡矣。加之。有花果園林流泉浴池。則舉止無不如意矣。如是四事。皆微而不粗。妙而不染。一以歡喜無厭施之。無非欲祈滿足菩提道也。
△七問般若。
或有菩薩說寂滅法種種教詔無數(shù)眾生。
此又見行般若人。種種方便求佛道者。寂滅法中。言語道斷。復(fù)有何說。今謂種種教詔。又曰無數(shù)眾生。是以方便慧。無說示說。巧逗群機(jī)?芍^善說法要者也。
或見菩薩觀諸法性無有二相猶如虛空。
諸法性。即妙性也。無二相。即實(shí)相也。以此性觀此相?芍^融二諦于真空。故曰如虛空。
又見佛子心無所著以此妙慧求無上道。
無著者?沼卸汶x也。既不著于空有。則是心無住。無住之心。方為妙慧。以此慧求佛妙智。可謂水投水矣。
△六頌佛入涅槃。分二。一明起塔供養(yǎng)。
文殊師利又有菩薩佛滅度后供養(yǎng)舍利。
前來見諸菩薩。雖有種種因緣等。廣行六度萬行。是佛住世時。依佛化儀。猛力修習(xí)。求無上道者。此又見佛滅后。念報(bào)佛恩。為供舍利。則又見一翻行徑。故此重呼文殊而問之也。
又見佛子造諸塔廟(至)香華伎樂常以供養(yǎng)。
塔以供養(yǎng)舍利。而廟以供形像也。以無數(shù)恒沙記。則萬八千土中。諸佛舍利。亦應(yīng)無數(shù)。嚴(yán)飾國界者。由塔多則國土自嚴(yán)。而其量縱廣可知也。一塔有千幢幡。皆貫珠作幔。露幔者。即塔外張施也。鈴和鳴者。塔既無數(shù)。鈴多可知。風(fēng)動齊聲。故曰和鳴。此皆明塔廟莊嚴(yán)。為菩薩之所供養(yǎng)也。諸天下。又明人天八部亦如是供養(yǎng)。
△二明塔嚴(yán)國界。
文殊師利諸佛子等(至)如天樹王其華開敷。
嚴(yán)飾塔廟。本為供舍利也。由塔廟奇麗。故國界殊妙。此不嚴(yán)而嚴(yán)也。天樹者。名波利質(zhì)多羅。此云圓生。高五百由旬。枝葉布五十由旬。華香亦遍五十由旬。其根莖華果等生時。閻浮提樹。一切俱生。故曰樹王。今謂塔嚴(yán)國土。如樹華之開敷。極周極遍。為殊為妙也。頌問已竟。
△二請答。分二一。舉疑事以述請。
佛放一光我及眾會見此國界種種殊妙。
此頌謂因所見而有所疑也。佛未放光。我等所見。皆尋常也。今由于此光中見皆奇特殊勝。而眾疑似不容己也。此界即本土。種種殊妙。即本土六瑞。
諸佛神力智慧希有(至)我等見此得未曾有。
此方頌見他土諸佛神力兩句。該在我等見此下。照上。應(yīng)云放一凈光。照無量國。我及眾會。見彼佛土。諸佛神力。智慧希有。其意自顯。前日萬八千。約眾生現(xiàn)量。不出十八界境。此由諸佛神力。故曰無量。謂我于此光中。所見十法界相。并見諸菩薩。行種種行。及見諸佛神力。智慧希有。皆見所未見也。
佛子文殊愿決眾疑。
前皆問意。此文請答。謂如上所見兩土之相。誠不可思議。非尊力不能答也。惟愿速說。以決眾疑。
△二釋伏難以明意。伏難者。天臺謂。文殊雖居大智。以彌勒乃補(bǔ)處之尊。豈容遽爾有答。況會中知此事者不少。故擬四難推遜。以盡賓主之道。且文殊躊躕不對。乃欲啟會眾之誠求耳。第一伏難。因彌勒謂。愿決眾疑。文殊意謂。眾若有疑。自當(dāng)發(fā)問。今眾既不問。我何所決。彌勒潛知文殊有如此意。故以偈請?jiān)弧?/p>
四眾欣仰瞻仁及我世尊何故放斯光明。
今四眾不問者。意所欣瞻。唯仁與我也。彼眾意謂。世尊何故。今于眉間。放大光明。遍照東方萬八千土耶。此是彌勒潛知眾心處。代此問也。文殊因而又難云。眾既同疑。我豈能答。待佛出定。自有分曉。彌勒又請?jiān)弧?/p>
佛子時答決疑令喜何所饒益演光明。
時答者。及時而答也。謂會眾正當(dāng)篤疑欲決。實(shí)可發(fā)藥。幸勿推延失斯時節(jié)。此是彌勒急欲為人吐露處。今眾意謂。光既放已。必有所演。但不知演斯光時。令我等得何饒益。文殊難云。我與仁者。同居學(xué)地。仁亦不妨共酌此事。何獨(dú)推我。仁試謂之。是何意也。故彌勒復(fù)曰。
佛坐道場所得妙法為欲說此為當(dāng)授記。
坐道場。即菩提樹下。成最正覺也。彌勒謂。我意正在躊躕忖量。莫是欲說道場所得法耶。莫是化機(jī)已成。囑付妙法。而授記耶。文殊因此復(fù)為難云。據(jù)仁所說。如來之意。得已明矣。而眾疑可釋。又何須繁辭復(fù)演耶。彌勒再請?jiān)啤?/p>
示諸佛土眾寶嚴(yán)凈及見諸佛此非小緣。
然如來今放此光。而示此相。皆不思議境也。不唯見妙莊嚴(yán)土。而又見佛聞法。此豈小因緣耶。焉得以我猶豫之心。判決大事。文殊隱意。而彌勒顯之。此可謂賓主歷然。
文殊當(dāng)知四眾龍神瞻察仁者為說何等。
此方結(jié)成請意。如謂仁不必過讓。當(dāng)知今會大眾。所瞻察者。唯仁而已。仁當(dāng)實(shí)說如來所為因緣。果說妙法耶。果為授記耶。故曰為說何等。
。邸鳎馈鳎輪枴浝枕炛。于六凡佛果。何期甚略。于菩薩萬行。何故其詳若此。答。今此一會。本為?進(jìn)二乘。歸于寶所。況二乘疲怠。樂于三三昧久矣。懼道行難行。終不能至一乘實(shí)境。且六凡已為二乘厭棄之經(jīng)。況佛果尚遠(yuǎn)。何必詳陳。但將光中所見之相。一一分明剖露。曰佛子。曰菩薩。曰求佛道。求無上道。皆是傍敲正擊。意欲興起二乘慕大之志。故如來出定。便語舍利弗云。諸佛智慧。甚深無量。一切聲聞辟支佛。所不能知。則彌勒傍提。而如來正挈。師資同一密機(jī)。意在此也。又須知光中所現(xiàn)之相。皆不外釋迦牟尼。地獄三途中。是釋迦牟尼。人天八部里。是釋迦牟尼。聲聞緣覺。并六度行中。種種相貌者。皆釋迦牟尼。若有一事一人非釋迦牟尼者。此光即不能現(xiàn)。是知如來于東方一處。親近供養(yǎng)一切諸佛。行菩薩道。有如此者。則余九方。無不如是。故謂娑婆世界。無一芥子許。不是我舍身命處。則世尊從因至果。始終皆現(xiàn)于白毫中明矣。
△五文殊擬古。以致答問。分二。一長行。分四。一正惟忖答。
爾時文殊師利(至)吹大法螺擊大法鼓演大法義。
此是文殊擬古明今必說大法。必授圣記也。惟思惟。忖忖量。意謂。昔佛曾說是經(jīng)。曾入是定。亦曾放如是光,F(xiàn)如是瑞。后即說大法。顯實(shí)開權(quán)。以昔較今。必?zé)o二也。故出言明告之曰。如我惟忖。今日如來。定非如前說三乘法也。定必欲說大法。雨大雨等。法雨者。四十年前。隨時灌溉。今必雨平等一味。如后云。其云所出一味之雨。是也。法螺者。乃號令人天。前來以種種譬喻。誘引獎導(dǎo)。今必以一音普告。如后云。我是如來應(yīng)供等。是也。法鼓者。有警誡義。從前擊鼓。警令入方便城。破有漏惑。今必警入寶所。攻破無明。如云今為汝等說最實(shí)事。是也。法義者。前所演法。不是了義。今必演唱大法。如云唯此一事實(shí)余二則非真。是也。
。邸鳎馈鳎輪枴N氖獗緦俅笾。然智無擬議。曷有惟忖。答。此亦賓主謙卑語也。二大士既為唱導(dǎo)之首。所有言論。須各盡其態(tài)。不然。則不成問答體度。若論智鑒。請觀后答處自明。
△二略曾見答。
諸善男子我于過去(至)難信之法故現(xiàn)斯瑞。
前以己智惟忖。今以略曾見答。咸得聞知者。聞即聞慧。知即思慧。難信者。即所修之第一義也。謂如來欲。令一切人圓融三慧。故現(xiàn)斯瑞。
△三廣曾見答。分三。一引一佛同。又三。一明時。
諸善男子如過去無量無邊不可思議阿僧祇劫。
此正引古。以證今所見。是必說大法也。梵語阿僧祇。此云無數(shù)。言無量無邊。即遠(yuǎn)大劫。明時極遠(yuǎn)。以大智觀之。猶一日也。要解云。欲原光瑞。而推于無數(shù)不思議劫者。此光此法。固始于無始。超乎數(shù)量也。
△前謂于過去諸佛曾見。乃泛言也。今的指日月燈時所見之實(shí)。故知文殊彌勒之所積。亦經(jīng)如是之無數(shù)劫矣。
△二標(biāo)名。
爾時有佛號日月燈明(至)天人師佛世尊。
此引最初燈明先權(quán)后實(shí)之儀。日月燈是別號。正智如如曰日。大悲普陰為月。隨機(jī)破惑曰燈。如來等十種。是通號。佛佛皆具。今總略釋。如來。無處妄故。仿同先德號。應(yīng)供。良福田故?盀楦L锾枴U橹Vń绻。遍知一切號。明行足。具三明故。果顯因德號。善逝。不還來故。妙住菩提號。世間解。知三世間故。達(dá)偏通真號。無上士。無與等故。調(diào)御丈夫。調(diào)他心故。攝化從道號。天人師。為眾生眼故。應(yīng)機(jī)授法號。佛。三覺圓滿故。覺悟歸真號。世尊。具上十德故。三界獨(dú)覺號。
△三說法。又三。一說頓教同。
演說正法初善中善后善(至)具足清白梵行之相。
上是名字同。此則說法同。演說正法。是總標(biāo)。初中后三皆曰善。即下所謂深遠(yuǎn)巧妙等意。善即美妙也。即事含理。曰深達(dá)。即相會性。曰巧妙。理絕是非。曰純一。權(quán)實(shí)齊備。曰具足。能所不涉。曰清白。修證不染。曰梵行。然初中后三。法法皆具也。隨舉一事必有三時。則佛五時施教。各教皆有三時也。此正如來說華嚴(yán)時。三七頓演。初中后三。一一所說。皆稱真妙性。隨理隨機(jī)。無不融入薩婆若海。故皆曰善。是以義則深遠(yuǎn)。難測難知。語則巧妙。難聞難信也。
△二開漸法同。
為求聲聞?wù)撸ㄖ粒橹T菩薩說應(yīng)六波羅蜜。
此為三乘說不了義權(quán)法也。聲聞?wù)。聞佛聲教。得道者也。四諦。即苦集滅道。四皆不虛。故曰諦?嘁员破葹樾。三界上下。無不是苦。有三苦八苦。即世間果也。集以招感為性。即十結(jié)使。并本隨煩惱聚集。能招感苦果。即世間因也。滅即有余涅槃?勺C為性。出三界。離分段生死。是出世間果也。道即三十七品助道法?尚逓樾。能成滅諦之果。乃出世間之因也。度生死等。即脫苦也。究竟等。即得樂也。涅槃即三三昧。有余涅槃。支佛。此云緣覺。觀十二緣。覺真諦理。故得此名。十二緣者。一無明。即最初癡相。無所明了故。二行。造作名行。即前陰也。此為過去二支因。三日識。即投胎八識。乃中陰位。四曰名色。即在胎五陰。名即受想行識。色即色陰。五曰六入。即出胎六根。乃現(xiàn)陰也。六曰觸。六根初能觸境。未起欣厭時也。七曰受。即對境起欣厭時也。自識至此。名現(xiàn)在五支果。八曰愛。指說諸欲境。未起追求之時也。九曰取。即追求欲境之時也。十曰有。即求之已得也。自愛至此。為未來三支因。十一曰生。即后陰出胎為生也。十二曰老死。生死乃未來二支果。憂悲苦惱?倿樯乐锌嘞。是為十二因緣。此即流轉(zhuǎn)門。從無明滅。乃至憂悲苦惱滅。名還滅門。即緣覺所修法也。菩薩修六度法。梵語波羅蜜。此云到彼岸。一布施。有三。謂財(cái)法無畏也。二持戒。亦三。謂律儀善法眾生也。三忍辱。有六。一力忍。不能忘嗔。而但不報(bào)也。二忘忍雅量容物。處辱如無也。三反忍。反己自責(zé)。不猶人也。此三未必得理。屬事忍。四觀忍。外人內(nèi)身。皆達(dá)如夢也。五喜忍。喜其辱者。成己忍力。如力士試力而喜也。六慈忍。憐彼辱者。愚癡所覆。發(fā)愿欲度也。后三者皆屬理忍。四精進(jìn)。謂專而不雜曰精。勇而不遇曰進(jìn)。五禪定。此云靜慮。有大小權(quán)實(shí)偏圓等禪。茲不繁引。六智慧。有三。謂文字實(shí)相觀照。此六為能趨之行。波羅蜜。是所趨之理。菩薩主此。而廣行萬行也。
△三歸圓教同。
令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成一切種智。
天臺謂。能于一相寂滅相種種行相。能知能解。名一切種智。即佛智也。古謂十因者。自爾時有佛至此。即示生降跡名法相同因。
△二二萬佛同。
次復(fù)有佛亦名日月燈明(至)所可說法初中后善。
初引一佛。備舉頓漸。說法與今同。中間引二萬佛。但舉說頓。故言所可說法。后引一佛。但舉開漸。與今同。故言說無量義等。此文殊巧說。避繁文耳。要知佛佛垂范無二無別也。頗羅墮。此云利根。直指云。約理。二萬者。謂圣凡本體。各具萬法。今以真妄雙收。為此經(jīng)實(shí)相之體。故曰二萬。此處若作過去見。后來三根得記。作未來見。則三世之相宛然。何以為一乘之相耶。文殊恐人作過去佛會。故連忙呼云。彌勒當(dāng)知。初佛后佛。皆同一字也。又同一姓。總曰利根者。非利根。何以得佛。甚有旨焉。此即第二佛佛道同意非偶然因。
△三最后佛同。分三。一出家同。
其最后佛未出家時(至)威德自在各領(lǐng)四天下。
引一佛。不過一見一聞。未始無議也。今引二萬佛。示說不異。故知今佛之示說。亦不異也。復(fù)引最后佛有八子。今佛只一子。所以名不同。而體無二也。然所謂家者。即三界六道也。亦即五陰十八界諸煩惱也。言未出家。即所以未越諸塵也。八子表八識。皆以意名。是不離識也。直指云。世間萬法。皆從賴耶建立。則一切種子。無不俱含。故名有意。七識善巧執(zhí)持。名善意。意識分別善惡。念念不定。名無量意。身識是六道所愛相分。名寶意。舌識了味。又能善說法要。名增意。鼻識能別香臭。名除疑意。耳識能隨聲應(yīng)響。名響意。眼識能明諸法相。名法意。位位皆有功能。故曰威德。皆能從體起用。故曰自在。位位各有我人等四相。故曰各領(lǐng)四天下也。
是諸王子聞父出家(至)已于千萬佛所植諸善本。
此又明諸王子皆宿學(xué)也。出家者。即當(dāng)人以無作功勛。一念相應(yīng)。契如如理。頓破無明。故曰出家。聞父出家者。即事得理融。一轉(zhuǎn)一切轉(zhuǎn)。舍王位隨出家者。即舍俗入真。則全體顯露。故曰發(fā)大乘意。直指云。從初住至八地。皆屬功勛修習(xí)。故曰發(fā)大乘意。從初住至九地。不守寂境。不失修習(xí)。故曰常行梵行。十地津梁法界。故曰皆為法師。念念心光獨(dú)露。真俗一如。故曰已于千萬佛所植諸善本。若論今佛一子。當(dāng)表一八識也。以八識能攝彼七故。羅睺羅名覆障者。乃未轉(zhuǎn)業(yè)識之名也。此即第三舍俗出家得果相同因。
是時日月燈明佛(至)如今所見諸佛土。
此明昔佛現(xiàn)本土六瑞與今同。天臺云。文殊舉昔所見之說經(jīng)同。入定同。雨華同。地震同。會眾得意同。如來放光同。意皆準(zhǔn)前可知。如今所見兩句。該盡他土六瑞。則以一言蔽之。乃今會所見者。故不繁敘。即第四未說妙法先示瑞相因。
彌勒當(dāng)知爾時會中(至)欲知此光所為因緣。
此是會眾疑念與今同。此處又教人。當(dāng)知二十億菩薩。即當(dāng)人稱性妙智。但未能三際普融。不及正等正覺。故曰欲知此光所為因緣也。第五見相生疑欲知所為因。
△二說法同。分二。一經(jīng)名不異。
時有菩薩名曰妙光(至)教菩薩法佛所護(hù)念。
此益見古今不二也。天臺云。昔佛定起。告妙光而以八子師之。又以法付之。今佛定起。告身子。以羅云師之。而亦以法付之。是古今無二道也。直指云。妙光即文殊之前身。義攝日月燈。故曰妙。八百弟子者。據(jù)因中以心王言。但曰八王子。今以果稱。轉(zhuǎn)諸心所。故曰八百。
。邸鳎馈鳎菀蛎罟舛f妙法者。見法有所因也。因字當(dāng)著眼。若日月燈明。不因妙光。雖有妙法。何從可說。故直指謂。義攝日月燈。良有見矣。經(jīng)名妙法蓮華者。則此經(jīng)于百千萬億阿僧祇劫已前。早有此名。則今日之名。已為成言。然更須知。日月燈猶有所從而得也。學(xué)者若能向日月燈所從得處體究。始可謂與古佛同參。即知此為教菩薩法。佛所護(hù)念。
△二時節(jié)不異。
六十小劫不起于座(至)若身若心而生懈倦。
此明說經(jīng)時節(jié)。六十劫不起座。不難于說。而難于聽也。今謂身心不動。又云不生懈倦。則知已得法自在矣。故曰如食頃。不然。焉得六十劫身心不動。又焉得六十劫如食頃耶。
[△@△]問。世尊說華嚴(yán)。只三七日。昔佛說此經(jīng)六十劫。今佛亦曾經(jīng)五十劫。何其說華嚴(yán)之促。說法華之長也。若此。答。華嚴(yán)所對之機(jī)。皆是登地與等覺位人。智與理冥。說聽一如。則三七猶為長也。此經(jīng)將欲翻破三乘舊習(xí)。則六十劫。對六根言。五十劫。對五陰言。五陰六根。乃開合色心之名。由眾生久被五蘊(yùn)籠罩。妄見長短。故二佛先以定動。后以智拔。令隨座者。亦以六十劫如食頃。以五十劫如半日。皆依佛之驗(yàn)也。此即第六起定因機(jī)為說妙法因。
△三唱滅同。分二。一唱滅授記不別。
日月燈明佛于六十小劫(至)當(dāng)入無余涅槃。
經(jīng)既說已。則出世之能事已畢。于人天眾前唱滅。乃警悟無常也。梵。即色界主。魔。即欲界主。沙門。此云勤息。婆羅門。此云凈行。即外道中出家者。中夜者。取其半。表事盡而歸理也。又表中道。如來所作皆順中。而不處二邊也。無余涅槃名究竟者。取五住盡。二死忘。具足常樂我凈。即無量義定也。初說經(jīng)。于此定出。是從一出無量也。經(jīng)畢。還歸此定。是攝無量歸一也。故曰入無余涅槃。則與今唱滅。亦不別也。即第七能事既畢即唱涅槃因。
時有菩薩名曰德藏(至)便于中夜入無余涅槃。
此正說授記也。圣言說與曰授。果與心期曰記。直指謂。法華既說三乘事畢。遂有授記之事。今佛說法一周。先記身子。轉(zhuǎn)眼識也。彼佛但記德藏。乃轉(zhuǎn)藏識。故至果上。便曰凈身。多陀阿伽度。此云如來阿羅訶。此云應(yīng)供。三藐三佛陀。此云正遍知。十號之三也。
。邸鳎馈鳎輪枴N羲谟浾咂兴_。今記皆聲聞。何謂不別。答。文殊今日所敘者。遠(yuǎn)事也。以今望昔。故曰菩薩。今經(jīng)既授以佛記。豈后會不稱菩薩耶。此即第八機(jī)教相投為作授記因。言便入涅槃?wù)摺7ㄒ颜f。記已授。則日月燈之明已續(xù)。即入理無余。是涅槃義。此是第九化緣已竟夜入涅槃因。
△二滅后通經(jīng)不別。分三。明持經(jīng)時節(jié)。
佛滅度后妙光菩薩(至)滿八十小劫為人演說。
此明古佛滅后流通得人也。佛滅而妙光持法者。持字當(dāng)味。佛即如如理。妙光即如如智。況法因佛說。法存而佛即隱。故有佛滅度義。必以妙光持法者。佛滅即理融。理融而智無盡。以此智持此法。則亙?nèi)f古而常持者也。八十小劫。乃持法時分。滿者。即滿足自利之智。具八妙音。顯八妙智。然后始可為人演說。則二利之功。始圓具矣。
。邸鳎馈鳎輪枴J谟浐喂什患懊罟。持法何以不言德藏。答。理有所在也。前謂妙光。即日月燈因之而說妙法者。況理本不分。何記可授。法因而說。持必在彼。故法非妙光。不能持也。德藏雖已受記。藏德未融。只可自利。故流通暫不囑耳。
△二明流通得人。
日月燈明佛八子(至)供養(yǎng)恭敬尊重贊嘆。
八子皆以妙光為師。則文殊為根本實(shí)智。亦明矣。非根本智。無以模范后學(xué)。八子既得妙光教化。定于菩提堅(jiān)固。既受教化。于菩提堅(jiān)固。當(dāng)不應(yīng)復(fù)稱王子。蓋俗諦未融耳。及至供養(yǎng)無量諸佛。始得福智圓滿。方稱為佛。行人念念奉重。保惜圣胎。是供養(yǎng)諸佛。意成佛道。乃是滿足一真心也。最后成佛名然燈者。即表賴耶識。于果上方轉(zhuǎn)。號然燈者。乃繼妙光燈明之大智也。八百中。有號求名者。即六識也。直指云。利屬三賢利生之法執(zhí)。養(yǎng)屬十地自證之理境。故曰貪著。讀眾經(jīng)而不悟法華。如敲水取火。豈能通利哉。既向外面搬來。是故多所忘失。然因持經(jīng)。而值無量諸佛。是因文字而證實(shí)相也。真俗一如。心心不昧。故曰供養(yǎng)恭敬。事到理到。無非妙法。故曰尊重贊嘆。
。邸鳎馈鳎萑粡浝针m今為補(bǔ)處。而往昔貪名。亦宿習(xí)也。因妙法薰修。故至成佛。即貪求名利。亦因中實(shí)事。何必回互。此即第十佛滅度后持經(jīng)得益因。
[△@△]問。論八識。即已攝八王子也。謂八王子。轉(zhuǎn)次授記。至最后者。曰然燈。據(jù)此則皆成佛矣。而相宗亦謂六七因中轉(zhuǎn)。今以八百中之求名即六識。義恐不合。答。此皆文殊舉往古因中之事。然八王子。因受妙光教化。后始有次第授記之言。則次第授記。與六七因中轉(zhuǎn)。乃因中之后相也。八百中有求名者。因中之前相也。雖因中前后事相不同。其實(shí)一體。何復(fù)疑諸。謂廣求名聞。乃謂不專注妙法也。
△三結(jié)會古今。
彌勒當(dāng)知爾時妙光菩薩(至)求名菩薩汝身是也。
時分古今。汝我不異。爾時妙光。即今之妙吉祥我也。爾時求名。即今日之慈氏汝也。豈復(fù)有異人乎。人既等而見聞又等。則古佛今佛。實(shí)豈二哉。故彌勒前謂佛坐道場所得妙法。為欲說此。為當(dāng)授記。即已言其大概。豈實(shí)所不知者邪。廣曾見答已竟。
△四分明判答。
今見此瑞與本無異(至)教菩薩法佛所護(hù)念。
此即分明顯說。今日如來定說妙法華經(jīng)矣。何也。以今較昔。纖毫不異。如我惟忖。古今見聞既一。古今說豈有二。是故如來定當(dāng)說大乘教諸菩薩授記作佛也。
。邸鳎馈鳎菖c本無異句。須別著眼。上句謂今見者。已兆已形也。本則當(dāng)于形與未質(zhì)已前求之。然此妙法。本于無量劫前。已通上徹下。無蘊(yùn)積矣。由眾生述斯本故。所以盲然。如癡如醉。故如來以光瑞。為之顯露。而彌勒問發(fā)。欲文殊分明指點(diǎn)。以先彰如來出世。為一大事因緣。開示此妙蓮華藏也。要解云。夫引瑞事。同今所忖。唯此且又廣引三昧唱滅等者。意在冥敘一經(jīng)本末。故廣引之事。皆契后文。
△二偈頌。分三。一頌廣曾見。
爾時文殊師利于大眾中欲重宣此義而說偈言。
長行與偈文。詳略互具。至文自見。
我念過去世無量無數(shù)劫(至)令入佛智慧。
此頌直敘古佛先權(quán)后實(shí)。以明今古無二道也。天臺云。演法度生。屬權(quán)智。令入佛慧。屬實(shí)智。長行惟說三乘法。令成一切種智。頌中有無數(shù)菩薩。令入佛慧。則與今佛同也。
△二頌最后佛。分三一頌出家同。
佛未出家時所生八王子見大圣出家亦隨修梵行。
△二頌說法同。又二。一頌彼此眾瑞。又二。一頌此土瑞。
時佛說大乘經(jīng)名無量義(至)現(xiàn)諸希有事。
此頌最后日月燈明出家。及現(xiàn)瑞等相。義準(zhǔn)長行可知。但天鼓自鳴。乃顯無情說法。表世尊無問自說也,F(xiàn)諸希有事?偸稹
△二頌他土瑞。分五一頌見六趣同。
此光照東方萬八千佛土(至)各供養(yǎng)其佛。
此頌光中所見他土之相亦與今同。但補(bǔ)出佛土光色。應(yīng)是實(shí)報(bào)莊嚴(yán)。如琉璃等。是不思議境。又補(bǔ)八部供佛。是不思議行。皆長行所未敘者。玻黎即水晶。具云吠琉璃。此云青色寶。
△二見諸佛同。
又見諸如來自然成佛道(至)內(nèi)現(xiàn)真金像。
要解云。自然成佛道者。成就慧身。不由他悟也。
。邸鳎馈鳎萦盅a(bǔ)佛身如金山等。足長文也。自然成道。即見法身。身如金山等。即報(bào)身。如凈琉璃等。即應(yīng)身。
△三頌頓法同。
世尊在大眾敷演深法義。
此以法約人。法既深玄。定為諸菩薩。演頓法也。
△四頌聞權(quán)教同。
一一諸佛土聲聞眾無數(shù)(至)斯由佛光照。
此以人約法。人既三乘。則知法亦三藏也。天臺云。聲聞無數(shù)。即四諦。比丘持戒。即緣覺。菩薩行施忍等。即六度。聲聞曰無數(shù)。菩薩曰恒沙。則緣覺之多?梢砸忸I(lǐng)。此皆足長行意。
△五頌聞大乘同。
又見諸菩薩深入諸禪定(至)說法求佛道。
此正與今會同旨。前四句屬禪定。知寂滅相。屬智慧。是以后二攝前四也。
△問。前既言菩薩行六度已。此何再論。答。前多是三賢權(quán)漸。言數(shù)如恒沙。則所行六度。猶涉事相。此曰求佛道。求無上道。定是大乘十地也。又或以六度分頌。前說施忍諸度。此即說后二度也。
△二頌四眾疑念。
爾時四部眾見日月燈佛(至)是事何因緣。
各自相問。乃為進(jìn)趨大乘之徑路也。當(dāng)時會眾見此。喜心頓發(fā)。而各自忖。則因緣可明。大法可待也。與今會疑念不別。
△三頌唱滅同。分五。一人法同。
天人所奉尊適從三昧起(至)說是法華經(jīng)。
世間有三種。此言有情世間也。眼有照了義。謂眾生智境不開。如生盲之無所見。因菩薩說法開導(dǎo)智性洞明。使人人徹見本源。故為世間眼也。智能總攝一切。故言一切所歸。信智為載道之器。故曰能持。理智一如。故曰我說。唯汝能證也。贊嘆令喜一是師資道合。一是令法流通。故下言說是法華經(jīng)。
△二時節(jié)同。
滿六十小劫不起于此座(至)悉皆受持。
六十小劫。妙在不起此座。如來處此說法。妙光處此受持。誠謂十世古今始終不離也。
△三唱滅同。
佛說是法華令眾歡喜已(至)當(dāng)入于涅槃。
前言令妙光歡喜。此言令眾歡喜。是聞經(jīng)得益也。是曰。即理與智冥之時。諸法實(shí)相者。則實(shí)相為諸法之本。即法華三昧。
汝一心精進(jìn)當(dāng)離于放逸諸佛甚難值億劫時一遇。
汝字。乃日月燈告諸會眾也。如來所以示入涅槃。亦不過要人離放逸。而勤精進(jìn)也。說諸佛難值。說億劫始遇。是何等警悌。今遇難遇之尊。而不勤求是道。誰之過歟。
世尊諸子等聞佛入涅槃各各懷悲惱佛滅一何速。
此見示滅之機(jī)。發(fā)必中矣。聞?wù)f涅槃。便懷憂惱。信知后不復(fù)遇。豈更有不精進(jìn)而放逸者哉。約理。佛滅者。正是理境將盡未盡之際。未免一翻迷悶。及至豁然開發(fā)。始得大快速者。即畫然得解也。
圣主法之王安慰無量眾我若滅度時汝等勿憂怖。
向聞警欲精進(jìn)。又聞億劫難遇。不由不悲感過分也。當(dāng)時有過于悲泣者。遍體血流。如波羅奢華。故佛愍而安慰曰。我雖滅度。持法有人。法在則吾在矣。何悲之有。
△四授記同。
是德藏菩薩于無漏實(shí)相(至)亦度無量眾。
無漏者。收攝三諦。無漏失也。實(shí)相者。離虛妄分別。即無相之相也。德藏而通達(dá)實(shí)相。則可為模范矣。況將成佛度生。得號凈身。豈不為人所賴耶。此雖安慰會眾。而意即為德藏作授記矣。
△五通經(jīng)同。分四。一頌滅度時節(jié)。
佛此夜滅度如薪盡火滅(至)以求無上道。
天臺云。小乘佛以果報(bào)身為薪。智慧為火。身滅智亡。故曰薪盡火滅。大乘以機(jī)為薪。逗應(yīng)為火。機(jī)盡教亡。故云。薪盡火滅。
。邸鳎馈鳎菪奖M火滅。跡泯情忘。脫然無系也。要和如來示生如幻。度人如幻。轉(zhuǎn)法輪如幻。般涅槃亦如幻也。其實(shí)所謂指窮于薪火傳也。不知其盡也。而法身常住世間。但四眾見佛示滅。感昔深恩。故有分舍利起塔供養(yǎng)等。而后文醫(yī)子一喻。已案于此。
△二頌弘經(jīng)時節(jié)。
是妙光法師奉持佛法藏八十小劫中廣宣法華經(jīng)。
佛滅后。妙光易菩薩之名。而曰法師者。足見佛滅之后。定當(dāng)以法為師。使法流通。顯智身常住也。八十劫中廣宣者。是無間道。則八王子。成熟妙法。正在于此。
△三頌所益弟子。
是諸八王子妙光所開化(至)度脫無量眾。
此明聞經(jīng)得益之人。謂八王子。于八十劫中。受妙光教化。當(dāng)見無數(shù)諸佛。作諸供養(yǎng)。隨順行道。始得福智圓滿。而后相華成佛。展轉(zhuǎn)授記也。最后出然燈之名者。是發(fā)今佛之本源故。梵語釋迦。此云日種。所以從日月燈而至然燈。皆是光光相然。照耀無盡之意。天中天者。一曰世間天。二曰生天。三曰凈天。四曰義天。如來出于四天之上。故云爾也。
是妙光法師時有一弟子(至)其數(shù)無有量。
燈明處懈怠。而后于諸如來處。則又精進(jìn)矣。亦行眾善。乃是密行。由此行眾善故。即得見無數(shù)佛也。不然。豈行大道。具六度者。而復(fù)懈怠乎。釋師子。即今釋迦牟尼。為圣中之圣。故以師子表之。余意如前釋。
△四頌結(jié)會古今。
彼佛滅度后懈怠者汝是妙光法師者今則我身是。
△三頌分明判答。分三。一頌說大乘經(jīng)。
我見燈明佛本光瑞如此以是知今佛欲說法華經(jīng)。
天臺于此又立彌勒四種伏疑。初謂。文殊廣引先佛放光之后。定說法華。況諸佛說法。人時各異。但未審今日如來作何等說。文殊潛知彌勒疑意。故日我見等。
[△@△]本光瑞如此。本字與如此字。俱有關(guān)要。即是文殊為人覿體顯彰處。要當(dāng)細(xì)審。又于五重玄義中。此答法喻為名。
△二頌教菩薩法。
今相如本瑞是諸佛方便今佛放光明助發(fā)實(shí)相義。
彌勒又疑謂。自有名義同者。有名義不同者。今雖同名。而義未必同。故文殊云。今相如本瑞等。此答實(shí)相為體。
諸人今當(dāng)知合掌一心待佛當(dāng)雨法雨充足求道者。
彌勒因?qū)嵪嗔x。又疑謂。實(shí)相無相。何人會之。文殊。云。但一心待。佛當(dāng)與說也。此答一乘因果為宗。
△三頌佛所護(hù)念。
諸求三乘人若有疑悔者佛當(dāng)為除斷令盡無有余。
彌勒疑謂。佛雨法雨。止洽菩薩。亦能澤及二乘乎。文殊云。諸求三乘人等。此答斷疑生信為用。此中缺第五教相無配。而義攝前四。直指云。此品遠(yuǎn)序三世宗旨。近序生佛本因。于中序人事。序心境序悟迷。序本跡。序權(quán)寔。序體用。無不備悉。文簡而義周。演長文則次第布置。述應(yīng)頌則前后互顯?傊@圓機(jī)無礙大解脫門。所謂無不從此法界流。究竟還歸此法界也。以下二十七品。悉為此品注腳。觀者幸研究焉。
- 上一篇:第1664部 妙法蓮華經(jīng)授手
- 下一篇:妙法蓮華經(jīng)授手卷第二
- 妙法蓮華經(jīng)授手卷第一
- 妙法蓮華經(jīng)授手卷第二
- 妙法蓮華經(jīng)授手卷第三
- 妙法蓮華經(jīng)授手卷第四
- 妙法蓮華經(jīng)授手卷第五
- 妙法蓮華經(jīng)授手卷第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