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仰應該“無條件的信”,還是必須建立在“理性”基礎上,應當如何看待這一問題呢?

覺照:我們常常會發(fā)現(xiàn),一些信徒雖然不了解多少教理,卻非常虔誠;而一些信徒雖然掌握了很多教理,反而沒有那么虔誠。這一現(xiàn)象說明了什么?

濟群:信仰和人們的精神需求有關(guān)。如果內(nèi)心對宗教有強烈需求,具備了足夠的虔誠,自然容易身體力行地實踐。一旦由實踐得到切身的宗教體驗,這種信仰就會比較堅固。但佛教信仰還應以理性為基礎,如果缺乏這一基礎,又缺乏宗教實證,即使初發(fā)心非常猛利,也很難一如既往地保持當初的虔誠。

至于掌握教理后能否得益,關(guān)鍵是看學佛的發(fā)心。如果僅僅將佛學當作學術(shù)來研究,不和自己的人生發(fā)生關(guān)系,不將佛法切實運用到生活,是得不到佛法真實受益的。即使教理研究得再好,也難以生起虔誠的信心。

云海:有些人認為信仰必須建立在“理性”基礎上,有些人則認為必須首先做到“無條件的信”,應當如何看待這一問題呢?

濟群:說到宗教,必然涉及到信仰;浇逃“因信稱義”、“信者得度”之說,顯示了信的絕對作用,這就是典型的“無條件的信”。因為許多宗教經(jīng)驗是超越理性層面的,所以往往對理性進行排斥。

但佛教認為,人類之所以為萬物之靈,正是因為具有理性思維的能力。那么,提倡理性的佛教又是如何看待信的作用呢?《大智度論》告訴我們:“佛法以信為能入,智為能度。”要進入佛法海洋,首先必須有信,但要從佛法中得到利益,則必須依靠智慧(理性)。佛法修學包括“信、解、行、證”四個次第,也是以“信”作為進入佛門的第一步,再輔以“解”和“行”,最后才能達到“證”的目的。只有對佛法生起信仰,然后才會去認識和理解,才有能力去行持和實踐。反過來,對佛法有了深刻理解和切身實踐之后,才能使信仰得到進一步深化。

關(guān)于信仰與理性之間的關(guān)系,印順法師將其概括為:“佛法依正見而建立正信。”如果沒有正見為基礎,信仰很可能落入迷信乃至邪信中。佛教中還有一句話是:“有信無智(理性)長愚癡,有智(理性)無信增我慢。”辯證地指出了信仰與理性的關(guān)系。

佛法是非常重視理性的,當然這是指正確而健康的理性。佛法修行以八正道為綱領,其中又以正見和正思維為要,也就是說,正確的認識和思考是修學佛法的必要保障。有了理性的指導,才能引發(fā)正語、正業(yè)、正命、正精進、正念和正定的修行。

精彩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