問:如何從事懺到理懺?

  凈界法師

  當我們在修習懺悔的時候,有一個偈頌值得我們注意,在《觀普賢菩薩行法經(jīng)》上說:「一切業(yè)障海,皆由妄想生,若欲懺悔者,端坐觀實相;罪業(yè)如霜露,慧日能消除!佛教的懺悔有二個不同的方法:

  第一個是事懺:事懺主要是依止我們的信心──我們對三寶的信心。當我們造了身口意的罪業(yè),我們對于這個罪業(yè),是非常的厭惡跟訶責,因為厭惡跟訶責這樣的一個作用,使令這個罪業(yè)的勢力得到了減損。這樣的懺法,基本上是在業(yè)的表層作用訶責,因為沒有從根本上拔除,所以當我們遇境逢緣的時候,就很可能會有第二次、第三次造罪的可能,所以叫作事懺。我們剛開始懺悔的時候,都是依止這個方法來下手。

  第二個是理懺:當我們造了罪業(yè)以后,或者我們在拜懺的時候,我們除了有三寶信心的資持,另一方面我們能夠生起智慧的觀照,觀察業(yè)的體性,為什么會造業(yè)?為什么我們?nèi)藭鞓I(yè)?樹跟桌子不會造業(yè)?這個業(yè)是從哪里生起的?它造了以后跑到哪里去了?它得果報的過程當中,又起了什么樣的變化?這個時候,我們透過佛陀的圣教量,能夠觀察業(yè)的本性是即空、即假、即中的,所謂「一切業(yè)障海,皆由妄想生,若欲懺悔者,端坐觀實相」,觀察到業(yè)的真實相,是即空、即假、即中的,這個時候,我們就能夠從根本上,把罪業(yè)作一個徹底的扭轉(zhuǎn),這個叫作理懺。這個「理」就是有理性的觀照。因此之故,在我們佛教的修學當中,不僅是懺悔如此,其實像念佛、持咒等所有的行門,也都應(yīng)該有智慧的觀照來當引導,這樣的修行,才能夠徹底地滅惡、生善。所以身為一個佛弟子,我們不斷地聽聞大乘的經(jīng)論,加強我們對生命的觀照,使令我們所有的修行,都能夠達到最好的滅惡、生善的效果,這一件事情是非常重要的。

精彩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