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該放下,什么該堅持?

濟群法師:什么該放下,什么該堅持?

  營員:我是研二的學生,了解佛教有一段時間了。佛教修的是放下,但家庭和學校的教育都告訴我們,做事要堅持不懈,不能半途而廢。經常困擾我的問題是:什么時候可以放下,什么時候應該堅持?

  濟群法師:多數人對放下的概念有誤解。其實,放下不是放棄,不是放任不管,而是放下內心對這件事的執(zhí)著。

  在做事過程中,的確需要堅持。如果這是一種有智慧的合理堅持,也是佛教鼓勵的。但有些時候,我們的堅持是片面甚至錯誤的,就會徒勞無功。所以堅持什么很重要——必須是對自己和他人有益的事。

  佛法修行中有個重要概念叫“精進”,而且要披甲精進。就像將軍在戰(zhàn)場上面對千軍萬馬,能身披鎧甲,勇往直前。修行也是同樣,面對無始以來的迷惑、煩惱和種種外在誘惑,如果沒有披甲精進般的勇猛,是很難成就的。

  所以說,堅持不是問題。關鍵是在此過程中,不能執(zhí)著這種堅持,否則就無法心平氣和地看待自己的行為。你會有一份期待,會在乎“我已經做了多少努力,已經付出多少,應該會有什么結果”。但佛法告訴我們,任何一件事的成敗都是眾多因緣決定的,努力只是其中一個因緣。如果我們對這份努力過于執(zhí)著,事情反而不容易做好,而且會給自己帶來不必要的心理負擔。

  佛教有句話叫“因上努力,果上隨緣”。事情的成敗有其因緣因果,我們要了解它的規(guī)律,用最合理的方式去做。但實際上,做的結果可能還是不理想。這時候,我們首先要接納當下的結果,同時還要思考,為什么這個結果不完美?還需要做什么努力?這樣就可以把結果變成因,在此基礎上繼續(xù)努力。如果方法正確,持續(xù)努力,總會不斷接近目標。

  所以說,佛教所說的放下,并不是讓我們不去努力。只要正當、積極、有意義的事,都應該努力去做。但不要執(zhí)著這種努力,更不要執(zhí)著于自己期待的結果,就會做得輕松自在。

精彩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