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華人佛教 > 禪宗 > 禪宗思想 >

《信心銘》釋義

多言多慮,轉不相應

  說話多、分別也多,思考來思考去,只有更加與道不相應。所以,中國禪宗初祖達摩祖師,叫二祖慧可要外絕諸緣、內心無喘。外緣都絕離了,就不必再講話;內心無喘――平靜下來,就不會再思慮,然后才能入道。

絕言絕慮,無處不通

  能夠完全棄絕了言語和思考,就不論在什么時候、什么處所,都可以通達道,所謂“一念不生全體現”。

歸根得旨,隨照失宗

  只有返本還源,回到生命的根本,才能領悟至道,明白祖師西來意。反之,如果有心去找道,隨順六根向外去用功,想要找到本性,那只有迷失方向了。

須臾返照,勝卻前空

  但是,只要能夠在很短的時間內,返照自心,就有可能明白真心,勝過空的境界多多了。

前空轉變,皆由妄見

  修行修到身心皆空,算是很高的境界了。但為什么會有空?空為什么會變現種種境界?其實都是妄見有空,住在空上面所致。

不用求真,唯須息見

  “真”就是真如、真心、真際。“真”不用求,求者本身就是真。真不自言真,若見有真,此真便是妄。真是相對于妄而言,眾生迷而有妄,覺者方便立真,令眾生知而離妄,離妄真亦無言。

  “見”是知見、正見、見解……。“見”是眾生六根迷于六塵,所產生的妄見,根塵是妄,依根塵產生的見,豈能離于妄?所以,求真是妄、見解亦是妄。

  因此,你不需要去追求真心,只要把妄想息滅了,把知見放下了,把執(zhí)著丟掉了,內心沒有一切分別執(zhí)著,才能相應于真心。

二見不住,慎勿追尋

  “二見”就是相對的東西。例如:是真、是假,是有、是空,常見、斷見,好還是壞……。這些對立的東西,都是因為我們妄見而有的。當我們用功到知道這些相對的知見都不對,同時能夠不住于有和空等相對概念時,那個時候,就要注意,不要再去管它了。這對用功者,是很重要的,為什么呢?

才有是非,紛然失心

  因為,只要有一點點的“是和非”、“對和錯”的念頭,便會引生了很多的是非念頭來,那時候,你就落于二元對立的妄境,失去清凈本心了。

  所以,經說般若無知,六祖要人不思善、不思惡以會取本心。

二由一有,一亦莫守

  當你用功到空有、是非,對錯、能所不存的時候,心里就沒有“二”了,只有“一”的感覺。知道一切二元相對都是由這“一”來,但“這個”也是不可以執(zhí)著的,如果住于這個,對待就又會產生了。

一心不生,萬法無咎

  連這個心的觀念都沒有的話,就不會生起妄見分別,那么,“是法平等,無有高下”,“但自無心于萬物,何妨萬物常圍繞。”一切諸法,其實沒有是非、好壞、對錯的。

無咎無法,不生不心

  既然萬法的存在,對我們不會造成阻礙、困擾,也就不需要方法來對治,那么,內心也就不會再生心起念。

能隨境滅,境逐能沉

  “能”指心,是主觀的存在;“境”指諸法,是客觀的存在。主觀的心識會隨著外境的消失而滅除;同樣的,客觀存在的外境也會隨著主觀心的空無而沒除。

  所以用“沉”字,表示外境是隨心所現的,“三界唯心,萬法唯識”,心如果空了,由心所現的境,便如沈沒在心底般。所以,我們的妄心,是隨著外境的消滅來消除的,但是,外境又是跟著妄心的消除而消失。心境是互相影響的。

境由能境,能由境能

  心生法生、心滅法滅。外境是依著我們的心才有的;同時,我們的妄心,又是依著外境才存在的。

  賢劫三佛的毗舍浮佛偈:“心本無生因境有,前境若無心亦無。”便是在說“能由境能”的道理。

欲知兩段,元是一空

  要知道,雖然有心和外境,實際上,心和境都是空的。心、境不過是個假相,皆由迷于本真而妄立能所,都不離性空。

一空同兩,齊含萬像

  雖然自性體空,卻能顯現能所,含藏了宇宙間的萬事萬物。

不見精粗,寧有偏黨

  雖然有萬般的事事物物,但因為其本體是空。既然是空的,諸法哪里有好壞?為什么我們會對諸法產生分別,而引生某些偏愛呢?

大道體寬,無易無難

  “道”就是真心。真心是很廣大的,經中說:“心包太虛,量周沙界”。所以,大道寬廣,要證入,雖然不是容易,但也不困難。真心是人人本具、個個不欠,容易、困難是虛妄分別,與道無關。

小見狐疑,轉急轉遲

  “小見”就是指不信自心是佛,只知向外求法的人。小見的人,你若對他說:“大道體寬,無易無難”,他會不相信,像狐貍那樣,有很多懷疑。狐貍在一切眾生中,是疑心最重的,所以好疑的人,便說他狐疑――像狐貍的疑心那么多。小見的人,不信自心是佛,悟了便是,他只知要從事各種修行,才能見道。他精進在修行,希望能夠趕快證道,那知是越急越慢。

執(zhí)之失度,心入邪路

  執(zhí)著要修行、要怎樣才是,認為自己有見地、有功夫,如此的話,就會產生不正當的心態(tài),與道不相應,而進入偏差、錯誤的境界中。

放之自然,體無去住

  所以,放下吧!讓心自然,該用功時就用功,該吃飯時就吃飯,該睡覺時就睡覺,行住坐臥自然不造作,如行云流水不著痕跡,這樣才能體會到心體。心體沒有過去、未來、現在,你要修什么呢?

任性合道,逍遙絕惱

  只有順從自己的心性本質,才能與道相應。相應后就自在了,自然而然的就沒有了煩惱。

系念乖真,昏沉不好

  一般修行,強調系心一處,用來對治妄念,希望把妄念綁起來,不在東想西想。其實,這樣用功是不對的,已經違背了真心,真心無為,起用則自然而然,不需刻意。

  反過來說,讓心境昏沉,糊里糊涂也不對,這跟真心不能相應,真心是覺明空朗的。

不好勞神,何用疏親

  修行要自然,好像在用功,又好像沒有用功。道本自然、平常心是道,不必刻意造作;道法無為,沒有哪樣較好、哪樣不好。

欲取一乘,勿惡六塵

  “一乘”又叫“佛乘”,表示最高上的法門,也就是禪宗所說明心見性的法門。這法門有別于三乘:聲聞、緣覺、菩薩的修行,一入就成佛。要契入這無上的法門,就不要去厭惡六塵――色、聲、香、味、觸、法。

六塵不惡,還同正覺

  六塵沒有不好,都是心所現的境界。能夠對六塵不分別好壞,不受到六塵的干擾,你的心就和佛的心一樣了。

智者無為,愚人自縛

  有智慧的人,能夠隨順自性無為,他就能夠隨處自在;愚癡的人便不是,他要修種種法、行種種行,其實是自己拿繩子綁自己。

法無異法,妄自愛著

  一切法根本上都是一樣的,并沒有什么差別的地方,所以會有不同,那是我們虛妄心分別、生起貪愛、執(zhí)著的緣故。

將心用心,豈非大錯

  以心來找心、騎牛還找牛,怎么對呢?一切法都因我們妄心的分別才有差別,而我們卻還再以心去尋求它的差別,豈非大錯特錯!

精彩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