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華人佛教 > 禪宗 > 禪宗思想 >

禪宗思想、哲學、詩歌研究的可喜成果

  ——評介吳言生博士的《禪學三書》

  方立天

  禪宗中國佛教八大宗派之一,也是最重要的一個宗派。禪宗因主張修習禪定而得名。它的宗旨是以參究的方法,徹見心性的本源。禪宗所蘊含的對本性的關(guān)懷,以及由此出發(fā)而展開的處世方式、人生追求、直覺觀照、審美情趣、超越精神,凸現(xiàn)著人類精神澄明高遠的境界,從而保持了持久魅力。禪宗,作為一種文化現(xiàn)象,以其特殊的內(nèi)涵與神韻,歷來吸引了眾多學者的關(guān)注與研究。這種研究,正日益呈現(xiàn)出百花齊放、百家爭鳴的喜人景象。

  在20世紀50年代之前,禪宗研究以文獻學、歷史學的方法為主。20世紀30年代,敦煌佛教文獻的發(fā)現(xiàn),歷史學理論與傳統(tǒng)的文獻考據(jù)結(jié)合,使禪宗研究出現(xiàn)了新氣象。1949年以后,人們常用哲學的方法論述禪宗歷史、思想,側(cè)重于揭示禪宗的思想價值。進入改革開放的80年代以來,禪宗研究領(lǐng)域出現(xiàn)了相當活躍的景象,有關(guān)學者從不同角度和側(cè)面撰寫出一大批研究成果,如采取以文化研究為中心的方法進行研究、采取文獻學的方法進行研究、采取思想史方法進行研究、采取比較的方法進行研究等。通觀這些著作,成果相當喜人。但我們?yōu)檫@些成果感到欣慰的同時,也發(fā)現(xiàn)在禪宗研究中,還留下了一些未曾涉足或涉足較淺的領(lǐng)域,等待著致力于禪宗研究的學者進一步調(diào)適視角、填補空白。吳言生博士的禪學三書,為禪宗研究百花園增添了春色。

  禪宗詩歌有數(shù)萬首之多,是一筆豐厚的文化遺存,F(xiàn)有的禪詩研究,主要集中在對文人創(chuàng)作的有禪意的詩歌,或是禪宗與詩歌的關(guān)系方面,而對禪宗詩歌本身則較少涉及。吳言生博士的禪學三書,在禪詩研究上有所突破,他以禪宗詩歌作為主要研究對象,采取理性與悟性并重的思路,在研究方法和研究內(nèi)容上形成了自身的特色,從而彌補了較少從禪宗思想淵源上研究禪詩、較少從禪宗哲學象征角度研究禪詩、較少從禪宗詩歌本身研究禪詩的不足。

  《禪宗詩歌境界》所探討的禪宗詩歌,是指廣義的禪宗詩歌,包括禪僧上堂說法時大量運用的偈語。與純文學性的詩歌不同,禪宗詩歌的著眼點不在于文字的華美、技巧的嫻熟,而在其內(nèi)蘊的豐厚,因此作者的著眼點也放在這里。作者指出,禪宗的終極關(guān)懷是明心見性,體證“本來面目”,是禪宗詩歌境界的起點。該書首先探討了“本來面目”的內(nèi)涵,并分析了青原惟信禪師“見山三階段”的禪語所表達的禪宗審美感悟機制,在此基礎(chǔ)上對五家七宗禪詩進行了具體分析,對禪宗詩歌審美境界進行了總結(jié)。

  禪宗哲學是詩化哲學,往往借助詩歌的手法,通過鮮明可感的形象,來表征“不可說”的本心。《禪宗哲學象征》選取公案與頌古的合璧《碧巖錄》進行分類研究,分析了大量的禪宗語言,探究公案的意旨,分析頌古的禪悟內(nèi)涵、運思特點、取象方式、美感質(zhì)性,闡釋公案、頌古等對禪宗哲學的象征。該書從禪宗語言的詩喻性切入,闡釋了禪宗哲學喻象的獨特意義,為禪宗研究作出了有益的探討和嘗試。

  禪宗哲學象征,表征著禪宗思想。而要全面深入了解禪宗思想,又必須要追溯其淵源!抖U宗思想淵源》具體地論析了佛經(jīng)對禪宗思想的影響。這些經(jīng)典有《楞伽經(jīng)》、《起信論》、《心經(jīng)》、《金剛經(jīng)》、《楞嚴經(jīng)》、《維摩經(jīng)》、《華嚴經(jīng)》、《法華經(jīng)》、《圓覺經(jīng)》、《涅槃經(jīng)》等。該書指出,強調(diào)一切眾生皆有佛性的如來藏思想、揭示本心迷失緣由的唯識思想、以遣除掃蕩之不二法門為特色的般若思想、強調(diào)事事無礙的華嚴圓融思想,對禪宗思想產(chǎn)生了重大的影響。

  禪學三書的內(nèi)容雖各有所重,但卻是邏輯地緊密聯(lián)系著的,因為佛教思想、禪韻、詩情向來就是一而三,三而一的。三書形成了各自獨立,又涵容互攝的闡釋系統(tǒng),體現(xiàn)了作者縝密的思路和嚴謹?shù)膶W風。我以為,禪學三書有以下一些較為顯著的特色:

  一、理性分析與悟性透入并重,文學與哲學圓融

  禪學三書作者在研究禪宗思想、哲學、詩歌時,采取了“理性”與“悟性”并重的方法,來觀照和研究禪宗思想、哲學、詩歌,較好地適應(yīng)了研究對象的特殊性。作者主張以悟性的透達來研究禪宗,這是非常重要的。但是,作者又強調(diào),必須與研究對象保持適度的距離,以求得價值的中立與結(jié)論的客觀。這種理性與悟性并重,既入乎其中,又出乎其外的方法,對禪宗思想、哲學、詩歌的研究,無疑是比較切合研究對象的雙刃劍。由于禪學三書“理性”與“悟性”并重,形成了將文學與哲學打通、詩情與禪韻圓融的特色。作者以較強的哲學領(lǐng)悟力與較扎實的古典文學功底的結(jié)合,努力使禪宗研究在文學與哲學之間達到溝通與融合,這是值得稱道的方向。

  二、重視對禪宗思想、哲學、詩歌主要文本的研究

  作者重視對禪宗思想、哲學、詩歌主要文本的研究思路,在禪學三書中有明顯的體現(xiàn)。作者重視對禪宗詩歌主要文本的研究,分析和解讀了大量禪宗詩歌。此外,作者還重視對禪宗思想、禪宗哲學的主要文本的研究。其一,重視對禪宗思想的主要文本的研究。要準確地理解禪宗思想,離不開唯識、如來藏、般若和華嚴諸經(jīng)典。作者重視禪宗思想淵源的重要文本,即大乘佛教經(jīng)典文本,以及它在禪宗語境中的運用,從而有助于理清禪宗思想淵源問題。

  其二,重視對禪宗哲學象征的主要文本的研究。根據(jù)對禪宗哲學象征重要文本的分析,作者認為,無意于“建構(gòu)”的禪宗,通過一系列的哲學象征,實實在在地“建構(gòu)”起一個完整的哲學體系。禪宗在表達“不可說”的本心時,采取的不是定勢語言,而是詩意的象征,由此形成禪宗表征本心的特殊的“能指”。從破譯詩學意象入手來闡釋禪宗哲學象征內(nèi)蘊,也是研究禪宗哲學的一種有效方法。

  三、嘗試建立較為完整的闡釋體系

  禪學三書中,對研究對象的融入式體證,與適應(yīng)研究對象的闡釋體系是并行不悖的。對“本心”、“本來面目”的追尋,是禪宗的終極關(guān)懷,也是禪學三書一以貫之的主線。作者認為禪宗思想體系主要由四個部分構(gòu)成:本心論:揭示本心澄明、覺悟、圓滿、超越的內(nèi)涵與質(zhì)性。迷失論:揭示本心擾動、不覺、缺憾、執(zhí)著的狀況及緣由。開悟論:揭示超越分別執(zhí)著以重現(xiàn)清凈本心的方法與途徑。境界論:揭示明心見性回歸本心時的禪悟體驗與精神境界。其中,關(guān)于境界論,作者又認為有四個主要類型:一切現(xiàn)成的現(xiàn)量境,能所俱泯的直覺境,涵容互攝的圓融境,隨緣任運的日用境。這是從哲學內(nèi)蘊的角度對境界論的表述,從詩學象征的角度對境界論的表述則是:觸目菩提的現(xiàn)量境,水月相忘的直覺境,珠光交映的圓融境,饑餐困眠的日用境。對禪宗思想體系的每一層面,作者又分別使用三組話語材料來加以闡說:大乘佛教經(jīng)典話語、禪宗哲學象征話語、禪宗詩歌境界話語。“本心”、“迷失”、“開悟”、“境界”基本上囊括了佛教禪宗的要義。對境界論的四個主要類型,作者也以翔實的材料和客觀的分析,說明各自的側(cè)重點及其內(nèi)在的關(guān)聯(lián)。這樣就形成了既相對獨立,又圓融互攝的闡釋體系,開放而縝密。

  由上可見,吳言生博士的禪學三書,有著較強的開拓性、新創(chuàng)性,獨辟蹊徑,自成一家,是近年禪宗研究著作中令人耳目一新、不可多得的佳作。

  (《禪宗思想淵源》、《禪宗哲學象征》、《禪宗詩歌境界》,吳言生著,中華書局2001年6月出版,9月第二次印刷)

精彩推薦